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含解析
2020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课件湘教版必修2
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迅速减少,有的 矿产资源 甚至趋于___枯__竭____
水资源
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 ___水__体__污__染___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 大面积毁坏导致___水__土__流__失___加剧,土
森林资源 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
污染加重,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人口的合理容量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 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研究工作。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 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 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8 亿~ 9 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 13 亿。
限制性要求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 __良___性__循__环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 持续利用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1)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 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_____最__高_____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 得最大____经__济______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 人口数量。
资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
源
物多样性等作用
【跟踪训练】 读两种类型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1)~(2)题。
(1)以水资源为例,图中所示发展中国家( ) A.技术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最终对环境的影 响小 B.使用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小,最终对环境的影响 也小 C.人口过多,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大,容易出现水资源危机 D.对水资源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资 重要性
源
利用中的问题
土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
湘教版高中地理雌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一、基本知识点(带“▲”的为必背内容):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①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②有明显的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③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
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
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
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
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年底,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13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
4.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
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6.我国人口分布特点:①人口分布不平衡;②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③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④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⑤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7.▲人口迁移的条件:①时间属性——时间限度(持续一年以上);②空间属性——是否变更影响因素人口密集人口稀疏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好降水少,冬季寒冷地形丘陵平原为主高山高原为主水源水资源较充足水资源短缺土壤土壤肥沃,耕地多且集中土地贫瘠,耕地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经济落后,城镇少交通和通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交通闭塞社会历史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稳定开发历史较短定居地;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一般以县级为基本单位)。
2020湘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必修Ⅱ 第一章 第18讲
第18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考点一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的条件 (1)首先要有空间位移。
(2)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3)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引发了人口迁移。
温馨提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则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类型(2018·全国文综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上海市D .重庆市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
第2题,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且三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3 000万,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知识点讲解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阶段提升课
第一章 阶段提升课专题1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增长过慢地区 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德国、俄罗斯以及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人口的负增长原因 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要求高 影响 资源、环境压力大,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问题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增长过快)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①概念: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②影响: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对策: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①概念: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②影响: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3.我国人口问题:(1)背景: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分布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20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56页 0195页 0275页 0355页 0383页 0498页 0541页 0611页 0644页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新教材)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一节 人口分布
地形
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交__通__便__利__、对经济发 展有利
水资源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土壤
通过_农__业__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括 经济 、社会、 历史 、文化和科技等。其 中 经济 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3.人口分布的变化 (1)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微点拨]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 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什么?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人类聚居
历史悠久,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而形成人口密集区。
[知识生成]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分布规律
具体内容
原因
中、低纬 度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20°N~60°N的中 低纬度地区,其人口 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 的90%
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 区气温适宜,平原面 积广大,人类活动的 历史悠久
纬度
集中分布在_北__纬__2_0_°__~__6_0_°_范围内
海拔 主要居住在海拔_5_0_0_米___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
距海距离
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区
[微点拨] 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 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因素
具体内容
气候
温带和亚热带的_湿__润__、__半__湿__润__地区,为人类的生 产、生活提供了条件,使之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
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精品教学课件(共93页)
2.人文地理环境 (1)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 决定性影响。 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2)社会、历史: 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对 土地 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 的特点。 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 城镇 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 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3)科技: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 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判断
PANDUAN
1 干旱、寒冷地区人口稀少,湿热地区人口稠密。 2 欧洲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 3 纬度越低,人口分布越密集。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 生活 要求和 发展 需要。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 温带 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 平原 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4)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5)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12345
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 ②终年干燥的地区 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 ④一年四
季分明的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在非 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矿产资源 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 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2020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
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①地形区为()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东南丘陵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1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度较小。
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度大。
青藏高原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度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
故选A项。
第2题,读取图中信息可知,起伏度越大,人口增加速度越慢,说明人口越少。
②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不均;起伏度在1°~2°地区的人口比例约占13%;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
故选D项。
2.D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高程分布图(图1)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图2),完成3~5题。
图1图2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B.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C.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4.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A.太阳辐射能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5.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A.与村相比乡镇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3题,读图,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下降。
高中地理必修二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归纳(湘教)
2.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量就少吗? 提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量未必就少。人口增长数 量受人口自然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例如,我国目前 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 大,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依然非常庞大(800万—1 000万)。
3.试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提示:在人类社会之初,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存 环境得以改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增长变得迅速,在这一时 期,生产力的发展的确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进入工业化社会后,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费用越高,生活质量指标越 高,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使出生率明显下降,同时该时期死亡率 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越低。当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于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6.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出现老龄化? 提示:在人口年龄结构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 量的比重大于等于10%(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 比重大于等于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所占 比重越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就越高。
课堂互动探究
抓要点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历程。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总人口 数×100%=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关。在死亡率相 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数量增长就快,反 之则慢。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生物学规律; (2)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 具体表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 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 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特点:分布极不平衡(1)大洲: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2)国家:截至2016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3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
(3)海陆位置:从海岸向内地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4)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
2.趋势: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判断1.干旱、寒冷地区人口稀少,湿热地区人口稠密。
( × )2.欧洲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
( × )3.纬度越低,人口分布越密集。
( ×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发展需要。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4)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5)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1)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2)社会、历史: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对土地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3)科技: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判断1.世界人口分布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 )2.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平原地区。
( ×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 √ )探究点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 相关概念A人口增长图:“J”形图。
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口增长具有:持续性(人口总体在持续增长),阶段性(人口增长有时快有时慢)特点。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B人口再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的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断地延续下去。
C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D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E 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二人口增长划分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A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B “高—低—高”模式(过渡型)C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特点:原始型:很高出生率、很高出生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代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过渡型增长最慢的是原始型和现代型。
3: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全球目前为:“高—高—低”的过渡型。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7含解析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2019·安徽六校联考)读“某国妇女生育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推测()A.社会劳动力充裕,就业困难B.代与代之间年龄差呈现增大趋势C.自然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D.该国妇女寿命逐渐增加(2)育龄妇女生育高峰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②“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③人口基数大,政策支持④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1)B(2)C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生育率;生育率随年龄的变化;生育率不同年份的差别;生育高峰年龄的差异。
典例2读“某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回答(1)~(3)题。
(1)图示信息反映该地()A.环境优美,迁入老年人口多B.可能位于广东沿海地区C.人口迁出率相对较高D.人口老龄化严重(2)该地劳动力主要从事的行业可能是()①钢铁工业②科研教育③服务业④轻工业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该地人口结构导致()A.城市基础设施负担增加B.平均预期寿命缩短C.科研水平上升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答案(1)B(2)B(3)A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老年人口比重小;儿童人口比重小;青年人口比重大;青年女性人口比重大于青年男性。
典例3(2019·长沙雅礼中学模拟)读“重庆巫溪县望坪村人口现状统计表和该村人口迁往地区统计图”,完成(1)~(2)题。
年龄人口总数(人) 常住人口(人)0~14岁14 1115~59岁49 760岁及以上16 14合计79 32(1)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B.经济发展C.政府政策D.宗教信仰(2)人口迁移可能对该村产生的影响是()A.生态环境问题加剧B.城市化加快C.公共设施负担增加D.留守儿童增多答案(1)B(2)D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各年龄段常住人口均少于人口总数;15~59岁人口相差最大;迁往珠三角的人口数最多,迁入地均为经济发达地区;望坪村是农村。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面积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1)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 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从统计图可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且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不 断加剧,这主要是由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 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第(2)题,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一般海拔低的地区人口数量 多,比重大,人口密度大;一般海拔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少,比重小,密度小。沿海地 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海拔(米)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4 000
人口数量(万人) 73 345.1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2.能够描述某一区域或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
运用资料,描述人 (区域认知)
口分布的特点及其 3.能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
影响因素
布的因素。(综合思维)
4.探讨区域人口密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_人__口__密__度____。 2.特点:______极__不__平__衡_________。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人口与环境 第18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湘教版必修2
人口的自然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 的共同影响,其中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 因素。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不同历史时期
人口的自然增长
总趋势: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时期
• 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 断增强
第3 / 最多
第1 第2
死亡率与出生率/%
4
3
2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1 低自然增长率
0 原始型
死亡率 出生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传发展统型 中 国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世 现发代型 界中 达 平国 国 均家
根据数值特征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原始型 4%左右 4%左右
题图放大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解析答案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200000×2%=4000(人) 200000×(1+2%)10×1.7%=4145(人)
人口的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对比十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 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
十年后自然增长率下降了,但新增人口却 变多了
人口的数量变化除了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和人口基数有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 相关概念A人口增长图:“J”形图。
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口增长具有:持续性(人口总体在持续增长),阶段性(人口增长有时快有时慢)特点。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B人口再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的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断地延续下去。
C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D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E 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二人口增长划分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A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B “高—低—高”模式(过渡型)C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特点:原始型:很高出生率、很高出生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代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过渡型增长最慢的是原始型和现代型。
3: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全球目前为:“高—高—低”的过渡型。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用书(含解析)湘教版
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中,人口增长表现为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1)概念: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2)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1)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2)发展中国家: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模式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多为“低—低—低”模式。
(2)多数发展中国家:多为“高—低—高”模式。
(3)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转变。
三、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的限制性(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2)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3.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4.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名师注解]【注】(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人口净增长要考虑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联1】(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年出生人口-当年死亡人口)/当年总人口。
(2)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受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点】“低—低—低”模式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较低的,在进入“低—低—低”模式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而引起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考点一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的条件 (1)首先要有空间位移。
(2)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3)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引发了人口迁移。
温馨提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则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类型(2018·全国文综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上海市 D .重庆市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 错;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 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 对;图中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 错。
第2题,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且三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3 000万,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故选D 。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第3题。
3.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D项错误;甲地迁往重庆市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考向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2017·天津文综)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答案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
解析浙江省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商贸活动、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6·全国文综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6.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5.A 6.C解析第5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结果。
第6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
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方法技巧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考向一人口迁移的影响(2013·全国文综Ⅱ)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1.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 B解析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了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了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
(2018·山东潍坊中学高三调研)“棒棒工”是对重庆市一个特定劳动群体的称呼。
他们爬坡上坎,以棍棒、绳索为劳动工具,帮人搬运货物,为千家万户提供便利。
下图为“1960~2020年重庆市棒棒工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据此完成2~3题。
2.早期影响重庆市棒棒工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植被3.造成2000年以来重庆市“棒棒工”从业人口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B.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C.城市人口老龄化D.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答案 2.A 3.D解析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的“棒棒工”主要是为人们“爬坡上坎”搬运货物的,因为该地地形崎岖、坡坎众多,给人们的日常货运增加了困难,因此选A项。
第3题,由图示可知“棒棒工”从业人员的年龄由青壮年逐渐转为老年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城市对棒棒工的需求减少,因此青壮年多就业于其他行业;而在农村地区,交通状况变化较小,多是老年人在从事该行业,D项正确。
考向二空巢家庭等人口热点现象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规模大,以“90后”为主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5.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因素是()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答案 4.C 5.B2015年9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总理指出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每年农民工在年前大量离开,到年后大量回城,这种“候鸟式”迁徙,已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据此完成6~7题。
6.大量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前从成都到北京的旅客增多,原因最可能是()A.成都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京B.大量在成都打工的北京人回家过年C.成都过年消费水平比北京高D.成都老年人前往北京的孩子家过年7.2015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原因有()A.春节旅客多,长途旅行不安全B.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C.春运压力大,就近换乘其他交通工具D.冬季气温低,短途旅游更适宜答案 6.D7.B解析第6题,前些年是大量在北京打工的成都青年,过春节要返回家乡,即从北京返回成都;近几年,在北京的年轻人不再返回成都,而是成都的老年人前往北京的孩子家过年,造成从成都到北京的旅客增多,故选D。
第7题,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与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有关,故选B。
考点三地域文化与人口1.概念(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2)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考向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018·昆山调研)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据此回答1~3题。
1.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1.D 2.D 3.D解析 第1、2题,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婚育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
第3题,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
(2018·湖南衡阳八中模拟)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下题。
国家 巴基 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 瑞拉 指数 4.94.03.31.41.11.00.90.94.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A .韩国、泰国、菲律宾 B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答案 C解析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