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学说与其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存在疑惑。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本质。

一、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睡眠、注意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含量往往出现不平衡。

血清素水平的下降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异常。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存在萎缩现象。

这些脑区负责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等重要任务,异常的结构和功能会导致患者在情绪体验、记忆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

三、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家族中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亲属患病者的患病风险较常人要高。

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和传递,进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四、应激与环境因素应激事件和环境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的压力、情绪刺激和不良的生活环境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这些应激事件可以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损害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抑郁症。

五、炎症反应的参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对于抑郁症的发生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性细胞的活化可能导致神经递质不平衡等生物学改变,从而引发抑郁症。

六、治疗方法针对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药物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含量,缓解抑郁症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轻抑郁症症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抑郁症,即临床上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是一种造成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和活力减退的精神障碍。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其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角度,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神经递质的变化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有着密切关系。

多个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在抑郁症患者中呈现出异常的水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含量明显降低,而多巴胺含量则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

这些异常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症状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与功能的改变MRI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体积减小,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结构改变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

同时,抑郁症患者在脑部功能连接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改变。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这可能解释了患者情绪调节能力下降的症状。

三、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抑郁症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易感性有着较大的影响。

基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主要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方面是单基因的突变,另一方面是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

此外,环境因素,如童年创伤、社会压力和失去亲人等,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共同构成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索这些领域,以期对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注:以上仅为一个示例,具体内容和格式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过程中,神经递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神经信号的一种化学物质,它们能够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多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讨论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并探索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血清素的作用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常常较低。

低血清素水平会导致神经元间信号传递的紊乱,从而引发抑郁症状。

因此,调节血清素水平可以作为抑郁症治疗的一种方法。

目前,一些抗抑郁药物能够增加血清素的含量,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二、多巴胺的作用多巴胺是一种在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它与奖赏和动机等多种行为有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多巴胺水平常常下降。

由于多巴胺能够调节情绪和动机,低多巴胺水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极、无动力等抑郁症状。

因此,增加多巴胺水平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些抗抑郁药物就是通过增加多巴胺的含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三、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在人体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神经递质,它能够调节情绪、注意力和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常常下降。

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精神疲惫等抑郁症状。

因此,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一些抗抑郁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四、γ-氨基丁酸的作用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之一,它能够调节神经元间的兴奋和抑制平衡。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GABA水平常常降低。

低GABA水平可能导致神经元间的兴奋过程失去抑制,从而引发抑郁症状。

因此,增加GABA的含量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增加GABA的合成或者增强其作用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抑郁症,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抑郁症的发生并非仅仅是心理因素所致,而是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和认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可能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海马体对于记忆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而前额叶皮质则参与决策、情感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

这些脑区的异常可能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家族研究表明,如果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易感性。

炎症反应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二、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去快乐感。

患者可能会长时间感到悲伤、沮丧,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睡眠障碍也是抑郁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问题。

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食欲的改变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有些患者可能会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

抑郁症患者还常常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他们可能感到无动力、行动迟缓,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此外,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胃痛、肌肉疼痛等,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

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
Stahl S M,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0)
西酞普兰和舍曲林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较少,与其他药物合并 使用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少;
临床上SSRIs所致的其他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可接受性良好。 但5-HT2和5-HT3受体被激活所致的不良反应仍较常见。
抗抑郁药对NE&5HT重吸收转运体的抑制作用(Ki, nM)比较
药物
NE
5HT
NE/5-HT Ratio
米那普仑
200
123
1.6
度洛西汀
7.5
0.8
9
文拉法辛
2480
82
30
氟西汀
240
0.81
296
帕罗西汀
40
0.13
308
舍曲林
420
0.29
1448
西酞普兰
4070
1.2
3391
Bymaster FP, et al.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2003) 12 (4)
2)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Stahl S M,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0)
兴奋或阻断5-HT受体不同亚型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
5-HT1受体兴奋 5-HT2受体兴奋 5-HT3受体兴奋
抗抑郁
性功能障碍
恶心
抗焦虑
焦虑不安
呕吐
头晕
激越
头疼
失眠
5-HT2受体阻断 5-HT3受体阻断
Stahl S M,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0)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调节疾病是指由于神经调节失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神经递质的概念和作用神经递质是指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细胞之间,负责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调节神经传递的速度和强度。

二、神经递质与焦虑症的治疗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调节疾病,常表现为持续的担心、紧张和恐惧。

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GABA)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在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治疗焦虑症的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苯二氮类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减轻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三、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治疗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调节疾病,其特点是长期的低落、悲伤和自卑等情绪障碍。

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四、神经递质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调节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问题。

研究发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ADHD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和阿莫西林等,它们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患儿的行为问题。

五、神经递质与其他神经调节疾病的治疗除了焦虑症、抑郁症和ADHD等疾病,其他神经调节疾病如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和进食障碍等也与神经递质的水平紧密相关。

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也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减轻症状。

总结: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常用的治疗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

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无法享受生活以及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的症状。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脑血氧水平变化来反映脑活动的方法。

通过比较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的fMRI图像,研究者发现了抑郁症患者在特定脑区存在着异常活动的模式。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等区域的活动下降。

这些区域在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抑郁症患者中出现功能失调。

此外,脑中的杏仁核和海马也被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存在异常的活动水平,这些区域与情绪的产生和记忆有关。

二、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脑内代谢物浓度来研究脑功能的方法。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变化。

例如,前额叶的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在抑郁症患者中显著降低,而谷氨酸水平则明显增加。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失衡,进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和认知过程。

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是一种研究脑白质结构连通性的方法。

通过DTI技术,研究者发现了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着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

在抑郁症患者中,纤维束的长度、密度和连通性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脑区之间的信息传播可能存在障碍。

四、临床应用前景及挑战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为诊断和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线索。

应用脑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更精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并对病情进行动态监测。

此外,脑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后,脑区的活动模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然而,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

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假说

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假说

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假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无力等症状。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其中神经递质假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解释模型。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假说,并分析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一、神经递质假说的定义和原理神经递质假说是指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有关。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据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系统常常出现功能异常,比如血清素水平下降。

二、血清素假说血清素假说是神经递质假说中的一种重要假设。

它认为抑郁症与血清素功能降低有关。

血清素是一种在大脑中起到抑制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内血清素水平通常较低,这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的症状。

三、多巴胺假说除了血清素假说外,多巴胺假说也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神经递质假说。

多巴胺是感受快乐和愉悦的神经递质,与大脑的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功能异常,导致他们难以感受到快乐和愉悦。

四、去甲肾上腺素假说除了血清素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假说也被用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与应激反应相关的神经递质,它对大脑的兴奋作用较高。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紧张等症状。

五、神经递质假说的局限性虽然神经递质假说在解释抑郁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与个体遗传、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神经递质假说无法完全解释其发生和发展的所有方面。

其次,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异常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最后,神经递质假说也无法解释一些抑郁症患者不良反应对抗抗抑郁药物的情况,这表明其他机制也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综上所述,神经递质假说在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血清素假说、多巴胺假说和去甲肾上腺素假说。

大脑的神经递质和抑郁症治疗

大脑的神经递质和抑郁症治疗

大脑的神经递质和抑郁症治疗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扮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关键作用的化学物质,起着传递神经信息的重要角色。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神经递质在抑郁症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大脑神经递质的作用大脑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

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并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主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丁酸(GABA)等。

1.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情绪调节剂,对大脑中的奖励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了许多功能,包括调节运动、注意力、情绪和动力学等。

多巴胺不足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2. 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神经递质。

它在大脑中起着抑制作用,可以减缓神经冲动,提高情绪稳定性。

血清素不平衡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3.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与应激反应相关的神经递质。

在面对压力或危险时,它能够提高注意力、警觉性和反应能力。

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有一定的关联。

4. GABAGABA是大脑中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它可以减缓大脑的活动,起到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

GABA与抑郁症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二、大脑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活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生、进展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神经递质不平衡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GABA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症状有关。

2.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抗抑郁药物通常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治疗抑郁症。

例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够增加血清素的浓度,改善抑郁症状。

3. 新兴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经颅磁刺激(TMS)可以通过对大脑区域进行磁刺激,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抑郁症状。

抗抑郁药物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抗抑郁药物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抗抑郁药物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第一章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理障碍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乐观消失以及自尊心下降等,同时还会出现睡眠失调、体重减轻、注意力不集中、自杀想法等症状。

目前,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抗抑郁药物的药理学及其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类药物提供帮助。

第二章抗抑郁药物的分类抗抑郁药物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机制可分为五类。

1. SSRI类药物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在神经元之间再摄取而起到抵抗抑郁的作用。

代表性药物为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2. SNRI类药物SN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文拉法辛、舍曲林等,通过同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对抑郁症状产生治疗作用。

3. TCAs类药物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类药物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现较少应用,但仍有代表性药物,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4. MAOIs类药物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细胞间的浓度,减轻抑郁症状。

代表性药物为苯妥英胺、西酰苄胺等。

5. 其他类药物此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抗抑郁药物,如重组人结核杆菌素B类药物,如依帕克星和兰帕利三伏立汀等,这些药物可作为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间隔膜抑制剂(SMS,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的补充治疗手段。

第三章抗抑郁药物的药理作用抗抑郁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对神经递质的调节来减轻抑郁症状。

下面将简单介绍各种抗抑郁药物的药理作用。

1. SSRI类药物SSRI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而起到抵抗抑郁的作用。

此类药物可提高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增加脑部感觉神经元的活性。

抗抑郁药物神经递质的药理

抗抑郁药物神经递质的药理

失眠
鼻漏 消化道症状
恶习 呕吐 腹痛 腹泻
四、五朵金花中戒断症状反应程度
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氟西汀
去甲氟西汀
半衰期
24小时
22小时
26小时
33小时
7天
诱导代谢 抑制肝药酶 抑制肝药酶
抗胆碱 有抗胆碱
五、戒断反应的处理
1、恢复原量——24小时候症状消失 2、缓慢减药——3个月逐渐减量 3、先换用氟西汀——3个月后再逐渐减量
老年人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后的反应及其原理
老人(65岁以上)
冠脉硬化
心肌缺血
心肌细胞Na+—K+流动缓慢
心肌细胞Na+—K+ ATP酶功能低下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缓慢
心电传导减慢
心肌自律性增加
使用三环抗抑郁剂后,出现三 环抗抑郁剂的“一阻断”副反应
出现异位起搏、传导阻滞
三、一阻断(续4.1)
老年人(65岁以上)有无冠心病时对于三环类抗抑郁剂的选用
障碍、消 化道反应)
米氮平的三阻断
阻断α1受体
抵消α1被激动是产生 的焦虑失眠副反应


阻断胆碱能受体(弱)
口干、便秘(弱)

多吃
阻断组胺受体
多睡
致癫痫
米氮平的总结
• 综上所看,米氮平的主要副反应是产生是由于使 用了米氮平后,米氮平抑制了NE、5-TH前膜上的 α2受体,使得间隙的NE和5-TH浓度升高,导致 NE后膜的α1受体、5-TH2A、5-TH3被激动所产生 的效应,但是,米氮平本身就能阻断α1、5-TH2A、 5-TH3受体的活性,因而就抵消了米氮平在使用过 程中所产生的大部分副反应!因此,其副反应主 要表现在组胺受体被激动后产生的效应。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解析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解析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解析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许多人对于这两种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感到好奇,并且希望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解析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心理障碍。

一、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解析1. 神经递质不平衡:抑郁症与多个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

低水平的5-HT和NE会导致情绪调节过程中的紊乱,从而引发抑郁症。

具体来说,当脑内5-HT和NE含量降低时,产生抑制情绪、调节情绪反应和应激反应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

2. 神经元结构改变:在抑郁症患者中,海马体、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结构显示出明显改变。

海马体是与情绪调节和记忆有关的重要脑区,其退化和功能受损可能成为抑郁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前额叶皮层参与认知控制、情绪调节等高级神经活动,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一脑区的功能降低。

3. 神经可塑性改变: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出神经可塑性异常。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连接和功能调整能力的一种特点,对于学习、记忆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然而,在抑郁症患者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弱化、突触传递障碍以及再生能力下降等问题常见。

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解析1. 边缘系统过度活跃:边缘系统是大脑中负责处理威胁和对抗刺激的重要部分。

在焦虑症患者中,边缘系统的活跃度明显增加,导致了对威胁和危险的过度敏感性。

具体来说,杏仁核被认为是处理恐惧和焦虑的关键结构,在焦虑症患者中,杏仁核的活动异常增加。

2. GABA神经递质功能失调: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于情绪调节和焦虑控制非常重要。

在焦虑症患者中,GABA功能出现紊乱,导致边缘系统活性过高。

这可能与GABA受体亚型数量、密度以及GABA能输出通路的改变有关。

3. 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焦虑症与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探讨

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探讨

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来调节人体的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

本文将探讨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关系,并探讨一些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神经递质在抑郁症中的变化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产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然而,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变化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1.1 5-羟色胺(5-HT)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睡眠和食欲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中,5-HT的水平往往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5-HT的合成和释放受到了抑制,或者5-HT的再摄取增加。

1.2 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与激活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和防御机制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抑郁症患者中,NE的水平也常常降低。

这可能与NE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有关。

1.3 多巴胺(DA)多巴胺是另一种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它在奖赏机制和动机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多巴胺水平的下降,这可能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有关。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不同的神经递质变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这些变化可能与抑郁症发生的多个因素相关。

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抑郁症发生中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相关。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递异常,从而增加了抑郁症发生的风险。

2.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神经递质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期的压力、负性事件、情绪失调等都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改变,进而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2.3 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不同的神经递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们相互调节、影响彼此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从而维持人体的情绪稳定。

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诊断应用

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诊断应用

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诊断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

虽然抑郁症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生物学标记物在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物及其在诊断应用中的潜力。

一、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指通过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多年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相关联。

其中,血清中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血清5-羟色胺(serotonin)和血清多巴胺(dopamine)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通过检测这些神经递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抑郁症,并且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抑郁症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人常常伴随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活动。

例如,血浆皮质醇(cortisol)水平的升高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过度分泌的皮质醇会导致人们对负面情绪的过度反应。

因此,测量血浆皮质醇水平可以作为抑郁症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三、炎症反应的变化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伴随着低度的慢性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种防御机制,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高敏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和细胞因子(cytokine)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增加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这些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作为抑郁症的辅助诊断方法。

四、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抑郁症与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异常。

例如,海马体的减小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抑郁症患者脑功能的异常,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生物标记物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生物标记物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生物标记物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本文将探讨一些已知的生物标记物,并讨论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神经递质相关标记物抑郁症和焦虑症与神经递质不稳定有关。

研究表明,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同样,儿茶酚胺也被证实与焦虑症的发生和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因此,测量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作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生物标记物。

二、炎症标记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炎症标记物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可以反映患者的炎症状态,并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三、脑电图和脑成像脑电图(EEG)和脑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生物标记物。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大脑活动的实时反馈,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神经生理状态。

例如,某些频段的脑电波和特定脑区的活跃度被认为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有关。

因此,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治疗工具。

四、基因表达和遗传标记物抑郁症和焦虑症在家族中的遗传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相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物。

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或遗传标记物的存在,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患病的风险,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在临床中,这些生物标记物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测量这些标记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其次,这些标记物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最后,这些标记物也可以用作研究工具,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促进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

抑郁症病因的神经生物学假说简介

抑郁症病因的神经生物学假说简介

抑郁症病因的神经生物学假说简介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明显的异常。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抑郁症的原因和机制。

神经生物学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递质异常和神经元功能紊乱有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与抑郁症病因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假说。

一、血清素假说血清素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血清素(一种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有关。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后,血清素水平可得到调节并改善抑郁症状。

二、多巴胺假说多巴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多巴胺(另一种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有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多巴胺的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和密度也发生改变。

三、炎症假说炎症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有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较高,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药物也可以改善抑郁症状。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慢性压力和负性情绪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

四、神经可塑性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元连接和功能的改变有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区体积和形态可能发生改变,并且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连接和功能也受到损害。

此外,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中涉及神经可塑性的调节。

综上所述,抑郁症病因的神经生物学假说主要包括血清素假说、多巴胺假说、炎症假说和神经可塑性假说。

这些假说为科学家们研究抑郁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抑郁症的复杂性。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新药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新药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新药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新药研究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本文将重点介绍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目前的新药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神经递质、脑区以及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神经递质异常抑郁症的主要神经递质异常包括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HT和NE的水平明显降低。

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关。

2. 脑区功能异常脑区的功能异常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和边缘系统等脑区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生了代谢和结构变化。

这些变化与情绪调节、认知功能以及记忆障碍等抑郁症症状密切相关。

3. 神经细胞异常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细胞异常主要表现为神经发生和可塑性的改变。

神经发生异常主要体现在神经元数量减少和树突萎缩。

而神经可塑性异常主要表现为突触连接和信号传导的异常变化。

二、新药研究进展针对抑郁症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1. 快速作用的抗抑郁药物传统的抗抑郁药物需要持续服用才能发挥疗效,而快速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则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抑郁症状。

例如,氯胺酮是一种靶向谷氨酸能系统的药物,可以在数小时内显著缓解抑郁症状。

2. 靶向新的神经递质除了传统的5-HT和NE,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更多的神经递质,例如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

目前已经发现,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药物对抑郁症有一定疗效。

3. 综合疗法近年来,综合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合疗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这种综合疗法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多个方面共同缓解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分析

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分析

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分析^p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分析^p社会心理因素中工作压力引起的抑郁症重要原因,那么,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非常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神经递质学说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缺乏,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

目前己知如下4种神经递质。

11去甲肾上腺素有人从抗抑郁药物及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的药理作用得出:抑郁症患者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突触间隙缺乏其递质NE;而抗抑郁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滞突触前膜对NE的重摄取,使突触间隙NE含量增力口,有充足的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消除抑郁病症,从而增高突触间隙NE的含量及消除抑郁病症125-羟色胺5-羟色胺(5-HT)系统与情绪抑郁有重要关系。

5-HT功能活动降低,那么患者容易出现心情抑郁。

拟5-羟色胺药物在临床上是高效的抗抑郁症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5-HT的重摄。

研宄说明大鼠经过21天的应激刺激后,抑郁症模型大鼠皮质、海马和下丘脑NE、5-HT和DA及其代谢产物总量减少。

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能增加大鼠脑内5-HT的含量,其抗抑郁机制在于阻断5-羟色胺能神经末梢对5-HT的.重摄取,增强突触传递作用,使病情得到改善。

1.3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的功能与记忆、学习有关。

Janowsky等人认为胆碱能神经元广泛分布在大脑边缘系统,提出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平衡学说。

前者能增强引起抑郁,后者能增强那么引起躁狂。

抗胆碱能药物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能阻断突触前NE和5-HT再摄取,且与抑制胆碱能的活力有关。

研宄发现[61增加胆碱能活力,可加重情感障碍者的抑郁相,故认为胆碱能系统也参与了情感调节。

1.4多巴胺有人提出,DA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

最近Maj等发现,使用冲动剂抗抑郁治疗后,有可能增加了活性状态的D2、D3受体的密度。

DA受体反响敏感性下降的患者,使用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效果会更好。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抑郁症的假说主要有四种:单胺神经递质假说、⾕氨酸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假说、神经营养假说。

1.1 单胺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脑中单胺类递质5-羟⾊胺 ( 5-HT) 、多巴胺( DA)和去甲肾上腺素 (NE)含量降低和功能缺陷所致,相应研制出来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等,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浓度改善抑郁症症状。

1.2 ⾕氨酸假说临床和实验数据表明,突触间隙的⾕氨酸⽔平升⾼引起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功能障碍,抑郁症患者认知和情感障碍与⾕氨酸⽔平有关。

长期的应激刺激增加神经元对⾕氨酸的释放,突触间隙的⾕氨酸不断刺激NMDA受体,可引起神经元凋亡;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以清除⾕氨酸,抑郁症早期由于外部因素和基因的共同作⽤神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氨酸的⽔平明显上升。

⾕氨酸作⽤于突触后膜或前膜特定的⾕氨酸受体后产⽣相应的⽣理效应, 随后在胶质细胞的清除作⽤下终⽌⾕氨酸的反应,完成突触间的信号传递。

由于抑郁症中存在⾕氨酸能系统的异常性, 针对⾕氨酸能系统 (⾕氨酸释放、NMDA受体、AMPA受体和⾕氨酸再摄取等) , 存在许多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作⽤靶点。

1.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假说该假说认为抑郁症主要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异常引起,应激使HPA轴紊乱,糖⽪质激素⽔平升⾼,引起海马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结构改变。

抑郁症临床缓解后,这些激素⽔平可恢复正常。

⽬前临床前期实验研究发现CRH1受体拮抗药、类固醇合成抑制药、神经活性类固醇、糖⽪质激素受体拮抗药等具有抗抑郁作⽤。

1.4神经营养假说⼀些临床数据结果显⽰,抑郁症⼤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表达减少或功能不⾜有关。

⽐如:⼫检显⽰抑郁症患者海马BDNF ⽔平显著降低;实验动物的海马BDNF信号受损可诱发抑郁样⾏为;增加海马内BDNF⽔平会产⽣抗抑郁样作⽤。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治疗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治疗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治疗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

然而,准确了解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在神经系统层面的异常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异常1. 神经递质不平衡抑郁症与神经递质不平衡有着密切联系。

多项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存在异常。

具体而言,多巴胺功能降低与快感与奖赏回路相关,而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缺乏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失衡和焦虑情绪的出现。

2. 兴奋性-抑制性失衡大脑中兴奋性-抑制性平衡是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关键。

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出兴奋性-抑制性失衡,即大脑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水平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伽马-氨基丁酸)水平升高。

这种异常可能导致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睡眠障碍等症状。

3. 神经元生成和连接的改变最近的研究表明,神经元生成和连接在抑郁症患者中也出现了异常。

神经发生衰减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区神经元生成活动减少,而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峡体前额叶皮层则表现出过度连结。

这种异常可能与患者从事反复消极思考、缺乏乐趣感以及决策困难等症状有关。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方式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去甲肾上腺素-能量转移阻断剂(SNRIs)以及三环类抗抑郁剂。

这些药物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插入式心理动力学治疗都被广泛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患者一起解构消极思维、培养积极行为和自我观察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思维习惯;而插入式心理动力学治疗则注重对个人历史和内部冲突的探索,以减轻潜意识上精神压力对情绪的影响。

3. 脑电刺激技术脑电刺激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电休克治疗(ECT)、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以及经颅磁刺激(T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学说及其临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翁永振有关抑郁症生物学病因的学说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时代。

希波克拉底当时认为抑郁症是由于“黑胆汁”及"粘液"郁积影响脑功能所致。

现代有关抑郁症的生物学的病因学说是近40年左右发展而来的。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内缺乏去甲肾上腺素所致。

由于近年来实验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进展很快,尤其对受体的研究更有新的发现。

另外,分子生物学及电脑影像技术的空前进步,对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不少生物学所见。

上述所见有利于对抑郁症本质的认识及治疗的探索。

一、神经递质学说概述(一)简史∶关于神经递质的研究是从外周神经开始的。

1869年Schniedeberg首次发现毒蕈碱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与刺激迷走神经的作用相似。

1921年有人证实刺激迷走神经所产生的神经活性物质是乙酰胆碱(ACh)。

从此建立了神经递质概念。

(二)激素、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的概念其相互作用:1、激素(hormone)∶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流对远隔的部位(靶器官)起作用。

2、神经递质(neu 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的‘公认’标准∶(1)包含在神经元内;(2)为神经元所合成;(3)在神经元去极化时所释放;(4)生理作用在神经元;(5)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效果与释放递质的神经元功能相同。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神经细胞中之颗粒囊泡中释放到突触间隙,以后与位于突触后的受体结合而将信息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囊泡中可有数种神经递质共存,或递质与肽共存释放。

在兴奋时及时释放,共存的信息物质由靶细胞选择,即“各取所需”。

3、神经激素(neurohormone)∶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部分神经细胞能合成及分泌一些肽物质,通过血流对远距离的靶器官起作用,在生理学性质上类似于神经元,故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其所分泌的神经肽称为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如促肾上腺皮质释放素(corticotropine releasing factor)由丘脑下部分泌,经垂体门静脉到达垂体细胞,再由靶器官分泌ACTH。

4、调质和神经调质调质(modulator)分为两种∶一般调质,由神经元或神经胶质产生的二氧化碳、氨、前列腺素等,其作用是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另一种是神经调质,由突触或接头部位释放出来的,其作用不同于神经递质有选择性直接改变神经细胞的膜电位,而是影响神经递质的作用。

5、第二信使: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中间物质,其中有cAMP(环磷酸腺苷酸)、cGMP(环磷酸鸟苷酸),然后产生生理效应。

第二信使属于神经介质(neuromediator)。

6、第三信使 (Third Messenger):为磷蛋白。

由去磷蛋白经蛋白激酶的作用而产生磷酸蛋白,其产生受第二信使控制。

第三信使再作用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的合成及释放,也影响基因表达的调节,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生理作用。

二、中枢神经递质(一)去甲肾上腺素(NE)1. NE的生物合成及代谢∶NE生物合成的原料是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生成多巴(Dopa),再经多巴脱羧酶生成多巴胺(DA),在NE能神经元内经多巴胺b-羟化酶(DBH)的作用生成NE。

NE释出到突触间隙后有75~95%由突触前膜再摄取(reuptake)进入囊泡以免单胺氧化酶(MAO)破坏。

NE的代谢酶有MAO及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

在外围组织中也有NE,中枢的NE及外周NE的最终代谢产物不同,在外周组织中的NE代谢产物以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为主,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以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为主。

2. 中枢神经系统NE能受体及其功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及肾上腺能受体统称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a型及b型。

a-肾上腺能系统多与精神药物的副反应有关,α1受体阻滞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镇静作用。

α2受体被激动引起抑制性神经元兴奋,使中枢交感神经冲动传出减少,而使血压下降。

b型受体激动的效应则相反。

(二) 多巴胺(DA)1. DA的生物合成及代谢∶脑内DA及NE分布并不一致,DA即是NE的前体,又是独立的神经递质。

但DA能神经元中不含有DBH。

DA经MAO及COMT的作用,最终生成高香草酸(HVA)排出体外。

2. DA受体及其功能: DA受体分为四亚型D1,D2,D3及D4;另外又将其分为D1型受体∶D1及D4;及D2型受体∶D2,D3。

D1型受体与腺苷环化酶(AC)偶联,使cAMP升高。

D2型受体与AC不相偶联,能使cAMP减少。

D2受体的功能与呕吐,旋转活动,振定作用又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催乳素(PRL)的分泌有良好的相关。

用[3H]?DA示踪法直接证实∶纹状体内有DA受体,结节?漏斗通路中的DA可促使下丘脑分泌多种神经激素。

氯丙嗪能阻断该通路中的DA受体,减少下丘脑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的释出,从而使PRL的释出增加。

有人认为DA本身就是PIF,因此当用传统抗精神病药后出现血中PRL含量上升。

脑内DA能前膜有自身受体(auto-receptor),当自身受体受激动时,经负反馈而抑制DA释放。

反之则DA释放增加。

脑内DA受体功能∶①与躯体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黑质?纹状体DA系统与抗体的运动协调有密切关系,当DA受体受阻断则出现锥体外系综合征。

②与行为、精神活动、情绪活动有关。

③下丘脑神经元对垂体的内分泌活动,特别是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具有控制作用。

(三) 5-羟色胺(5-HT)1. 5-HT的生物合成及代谢∶5-HT的前体是色氨酸,色氨酸在神经元内经色氨酸-羟化酶作用,生成5-羟色氨酸(5-HTP),再经脱羧作用生成5-HT。

5-HT存在于囊泡中,在神经元兴奋时5-HT从囊泡中释出到突触间隙,再到达5-HT受体,突触间隙中的5-HT部分被再摄取重新储存于囊泡中,部分遇MAO而降解,其最终产物是5-羟吲哚乙酸(5-HIAA)。

2. 5-HT受体及其功能∶5-HT受体有许多亚型,至今发现至少有14个亚型。

在十年以前, 5-HT受体只发现四个亚型, (5-HT1,5-HT2,5-HT3,5-HT4),近来又发现5-HT5,5-HT6,5-HT7。

每个亚型中又可分为次亚型如5-HT1A,5-HT1B,5-HT1D等。

其实经克隆化后可以有15种以上。

目前认识较多肯定的有14种。

由于近年对5-HT受体认识不断深化,其命名也不断改进。

如5-HT1曾分为5-HT1A,5-HT1B,5-HT1C,5-HT1D等,但后来发现5-HT1C属5-HT2族,而归入5-HT2族,而重新命名为5-HT2C。

5-HT受体的亚型新旧名称对照5-HT受体的分型新名称注释5-HT15-HT1A 5-HT1A5-HT1B 5-HT1B5-HT1D 5-HT1D5-HT1E 5-HT1E5-HT1F5-HT25-HT2 5-HT2A即原5-HT25-HT2F 5-HT2B5-HT1C 5-HT2C即原5-HT1C5-HT35-HT3 5-HT35-HT45-HT4 5-HT4尚未克隆化5-HT55-HT5A5-HT5A存在于鼠类中5-HT5B 5-HT5B5-HT65-HT6 5-HT65-HT75-HT7 5-HT75-HT受体各亚型的功能:(1) 5-HT1A受体的功能:①5-HT1A受体∶5-HT1A受体在精神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HT1A受体分布在海马回、隔区、杏仁核、皮质边缘区如缝际核密度较高。

5-HT1A受体与司派龙(spiperone)有较高亲和力。

5-HT1A受体的临床意义∶丁螺环酮(buspirone)及坦度螺酮(tandospirone)是5-HT1A的激动剂,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对抑郁症也有效。

可见5-HT1A与情绪有明显关系,在5-HT1A功能低下时出现焦虑及抑郁。

酒依赖者、烟瘾者及鸦片、可卡因成瘾者5-HT1A都减少。

在用吉派龙(gepirone)后发现对5-HT1A有上调作用同时对5-HT2A有下调作用,而出现抗焦虑及抗抑郁作用。

5-HT1A的功能与性欲、食欲有调节作用。

②5-HT1B受体∶首先在啮齿类动物脑内发现,在黑质、苍白球中较为集中,现已被克隆化。

5-HT1B的临床意义∶参与体温调节,控制呼吸、食欲、性行为,并与攻击行为及焦虑有关。

5-HT1B有数个群体尚未发现高选择性亲和物质,故难以制造调节5-HT1B功能的药物。

③5-HT1D受体∶首先见于牛的尾状核,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中,5-HT1D受体与G-蛋白结合,对腺苷环化酶有抑制作用。

5-HT1D的临床意义∶不详,可能与焦虑、抑郁症状有关。

目前有舒马曲坦(sumatriptan),可能作用于5-HT1D以治疗偏头痛。

④5-HT1E受体∶见于人类的新皮质。

克隆化的5-HT1E受体与5-HT亲和力很低,能与AC结合。

临床意义不明。

⑤5-HT1F受体∶其结构与5-HT1E,5-HT1Da,5-HT1Db各同源为70%,63%及60%,与5-HT1A同源为53%。

5-HT1F受体与5-甲氧基色胺及麦角衍生物有较强的亲和力,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⑥5-HT1S受体∶见于脑干及额叶,在脊髓水平调节痛觉。

(2) 5-HT2受体及其功能:在旧的命名中5-HT2为5-HT受体亚型之一,新命名成为次亚型的族名,不特指一种受体。

目前各种文献尚未统一命名,故有的文献仍以5-HT2来表达次亚型之一,即指的是新命名5-HT2A受体。

也就是说5-HT2做为具体的受体亚型时也就是新的命名5-HT2A受体。

①5-HT2A:分布很广,但在全脑中各区域密度不同,以新皮质密度最高。

5-HT通过5-HT2A 受体激活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通过与第二信使偶联而产生神经生理作用。

周缘及中枢5-HT能系统,通过影响5-HT2A受体来对抗5-HT1A受体的作用,也就是说5-HT2A受体及5-HT1A受体功能是相反的。

5-HT2A功能∶控制食欲、调节体温、睡眠,心血管的功能。

各种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对5-HT2A受体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

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病性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与5-HT2A受体功能亢奋有肯定关系。

有多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是5-HT2A的拮抗剂, 是强效的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

另一方面,有些抗抑郁药能阻滞5-HT2A的兴奋性,而改善5-HT1A的功能而消除抑郁及焦虑症状,如米安色林(mianserin)能阻断NE的重吸收而提高中枢NE能系统功能,起到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并能阻滞5-HT2A 而对5-HT1A无阻滞作用,从而解除了5-HT2A对5-HT1A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

许多5-HT2A的拮抗剂也能与DA受体结合,可见有的药物对5-HT受体DA受体同时有作用,可能是这类药既能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又能控制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机制,为临床用药开辟了广阔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