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性视角下创新型文化_创新能力与绩效_吴爱华_苏敬勤

合集下载

代际差异视角下工作价值观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代际差异视角下工作价值观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8 O后 ” 比“ 6 7后 ” 更加 重视 能 力与成 长 价值观 ; 工作 价值 观 的 能力 与成 长 、 地 位 与独 立价值 观
维度 及创 新绩 效存 在 着显 著的 正 向关 系 ; 在“ 6 0后 ” 、 “ 6 7后 ” 两代 之 间工作 价 值观 的各 维度 对
创 新绩 效 的影 响存在 显 著差 异 ; “ 8 0后” 、 “ 6 O后 ” 两代之 间 的地 位 与独 立 价值 观 对 创 新 绩效 的 影响存 在 显著 差异 。

LUAN Zhe n z e ng YANG Don gt a o ZH AN Xi a o hu i
(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Na n j i n g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Us i n g t h e p a i r e d r e s e a r c h a p p r o a c h,t h i s s t u d y j u s t i f i e s t h e p r o p o s e d h y p o t h e s i s b y t h e
da t a c ol l e c t e d f r o m 6 29 e mpl o y e e s of 1 2 9 t e a ms .Fr o m t he pe r s p e c t i v e of ge ne r a t i on,t he s t ud y a na l y — z e s a n d ve r i f i e s t he d i f f e r e nc e s o f t he d i me ns i o ns o f wo r k v a l ue s a mon g di f f e r e nt g e n e r a t i on a l g r ou ps , whi c h a r e c o ns i s t e d o f 6 0 s,7 0s ,8 0s a n d 9 0 s ge ne r a t i on s,as we l l a s t he i nf l u e n c e o f wo r k v a l u e s o n t he i nn ov a t i o n pe r f or ma nc e a mo ng di f f e r e nt g e n e r a t i o na l gr ou ps .The r e s u l t s s ho w t h a t t h e s i gn i f i c a n t g e ne r a t i o na l di f f e r e nc e s e x i s t a c r os s di f f e r e nt d i me ns i o ns o f wor k v a l u e s,8 0s g e n e r a t i on p a y mo r e a t — t e nt i on t o s a f e t y a n d c o mf o r t ,a bi l i t y a n d gr o wt h a n d s t a t u s a n d i n de pe nd e n c e v a l u e s t ha n 6 0 s g e n e r a — t i on,a n d 8 O ge n e r a t i on pa y mor e a t t e nt i o n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a n d gr o wt h v a l u e s t ha n 6 7 ge ne a r a t i o n( t h e one s b or n a f t e r t h e ye a r 1 9 6 7) .Th e r e i s a s i g ni f i c a nt p os i t i ve r e l a t i o ns hi p be t we e n wo r k v a l ue s ’a bi l i — t y a n d gr o wt h,s t a t us a nd i nd e pe nd e nc e,a nd i nn ov a t i o n pe r f o r ma n c e . The i n f l ue nc e o f e a c h d i me n — s i on o f wo r k va l u e s o n t he i nno v a t i o n pe r f o r ma nc e d e mo ns t r a t e s s i g ni f i c a nt d i f f e r e nc e s b e t we e n 6 0 ge n e r a t i on a n d 6 7 ge ne r a t i on . An d t he i n f l ue nc e o f s t a t us a nd i n de pe nde nc e o n t he c r e a t i v e p e r f o r m— a nc e i s d i f f e r e nt b e t we e n 8 0 a nd 6 0 ge ne r a t i on s . Th i s s t ud y n ot onl y f i nds t he r e l a t i o ns hi p b e t we e n wo r k v a l u e s a nd c r e a t i v e p e r f o r ma n c e ,b ut a l s o e n r i c he s a nd e xp a n ds t he r e s e a r c h on ge ne r a t i o n d i f f e r —

国有参股与民营企业绩效--基于异质性视角

国有参股与民营企业绩效--基于异质性视角
关键词:国有参股;民营企业绩效;竞争性行业;市场化水平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国内掀起混改热潮。混合所有制是不同所 有制资本的交叉持股与相互融合,以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的相互制衡与共同发展,但其核心仍着眼于在国有企 业中引入民营资本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是进一步提出了要发展混合所有 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混改热潮下,诸多研究立足于国有企业本身,探讨民营资本对其影响以及作用机 制,而考察国有资本注入对民营企业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反观民营企业,刚过去的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而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新冠肺炎疫情等诸 多冲击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相较于国有企 业,缺少最牢固的底层“防护网”,若其本身拥有国有资本的注入,在遭遇困境之时是否有不同表现?国有资本 在民营企业当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稳步增长?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实 证探究国有参股与民营企业绩效的关系,拓展混合所有制的理论疆界,从宏观及微观角度考察国有资本对民营 企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于探索民营企业发展有较重要意义。
混合所有制的存在对于企业发展也有一些不利影响。Brooks(1987)考察政府与混合所有制的关系,研究 得出政府会利用其在公司中所持股份而迫使后者承担一些不必要的政策支出,尽管这些支出可能会超过公司 的实际承受能力o[7]Clarke(2003)研究中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认为这些企业的治理体制可能因为政治体系而 被破坏。⑷朱红军和汪辉(2004)对宏智科技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基于我国的制度背景,股权制衡并不能完全解 决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甚至不会比“一股独大”更有效率。切赵景文和于增彪(2005)基于1992至2001年 的A股上市公司,比较发现股权制衡的公司其经营业绩反而差于“一股独大”的公司,利用股权制衡来改善后 者的经营业绩可能行不通。问涂国前和刘峰(2010)实证发现国有股东制衡的公司,民营控股股东更容易掏空, 而民营股东制衡的公司则不会被控股股东掏空。[珂

路径依赖视角下管理创新机理研究——以浙江移动渠道模式创新为例

路径依赖视角下管理创新机理研究——以浙江移动渠道模式创新为例

然 科 学基 金 青年 项 目“ 基 于组 织惯 例 的 管理 创 新 内生 及 演 化 机 理 研 究 ” ( 7 1 3 0 2 0 4 5 ) ;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引
进 型 管 理 创 新 理 论 研 究” ( 1 3 F G L 0 O 4 ) ; 中国 博 士后 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 组 织惯 例 视 角 管理 创 新 生 成及 演化 机 理
第3 3卷 第 1 期
2 01 4定
技 术 经 济
Te c hn o l o g y Ec o n omi c s
Vo 1 . 33. NO.1
1 月
J a n管理 创 新 机 理 研 究
— —
以浙 江 移 动渠 道模 式 创 新 为 例
林海芬 , 苏敬 勤
( 大连 理 2 1 2 大 学 管 理 与经 济 学 部 , 大连 1 1 6 0 2 4 )

要: 基 于路 径 依 赖 相 关概 念 和 理 论 , 对 浙 江 移 动“ 三 直” 模式创新事件及 2 O 0 1 —2 0 l 1 年 期 间 的 渠道 模 式
演 变 过 程 进 行 了探 索性 案 例 研 究 。得 出如 下 结 论 : 从 单一事件 的视 角来看 , 管 理 创 新 经历 了“ 旧 模 式 锁 定
由于 管理 创新 涉及 管理 原则 、 流程 、 方法 和组 织结 构 等广 泛 内容 , 因此 , 为 便 于 表述 , 本 文将 管 理 创 新 的 内容 统称 为管 理 模 式 。简 言 之 , 成 功 的管 理 创 新 就 是 用 一种更 有 效 的新 管 理模式 替代 旧管 理模 式 。根 据 路 径依赖 理论 , 人 们一 旦做 出选 择 , 惯 性会使 该选 择不 断 自我强 化 , 最 终 进 入 锁 定状 态 [ 7 ] , 进 而 产 生 低 效 现象 。而创 新 正是 摆脱这 种锁 定状 态或 实现 路

管理研究的情境基础观:内涵、要素与框架

管理研究的情境基础观:内涵、要素与框架

2024年4月(第38卷第4期)Apr.,2024(Vol.38,No.4)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DOI ]10.19629/ki.34-1014/f.231128019●热点聚焦收稿日期:2023-11-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平台企业治理研究”(21&ZD134)作者简介:苏敬勤(1961—),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情境,数字创新,平台治理;何新月(1995—),女,重庆万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情境,平台治理。

管理研究的情境基础观:内涵、要素与框架苏敬勤,何新月(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文章针对传统管理理论范式在解构复杂管理实践上存在的局部性与割裂性缺陷,提出并构建了情境基础观。

首先,基于情境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范式,提出并解析了情境基础观的概念内涵;其次,解构情境基础观的要素结构,初步描画了由基本要素和独特要素构成的“情境谱系”;再次,通过多重情境要素关系的处理实现“情境深化”,并形成以情境谱系和情境深化相整合的情境化为内核,以“管理实践—情境化—管理理论”为外缘的情境基础观框架;最后,结合多元研究方法,提出理论与情境相协同的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路径,以期为构建本土管理理论体系以及管理的中国学派作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情境基础观;情境谱系;情境深化;情境化;整体论;情境基础观框架中图分类号:F279.2;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24)04-0001-13The Context-based View of Management Research :Connotation ,Elements ,and FrameworkSU Jingqin ,HE Xinyu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artial and fragmented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paradigm in deconstructing the complex management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constructs the context-based view.Firstly ,based on the contextual theory and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paradigm ,it proposes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ontext-based view.Secondly ,it deconstructs the elements of the context-based view ,and depicts the "contextual gene⁃alogy"composed of the basic elements and the unique elements.Thirdly ,the "contextual deepening"is realized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ultiple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a context-based view framework is form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xtual genealogy and contextual deepening as the cor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contextualization-management theory"as the outer edge.Finally ,combining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ory and context.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new explo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i⁃nese school of management.Key words :context-based view ;contextual genealogy ;contextual deepening ;contextualization ;holism ;the context-based view framework一、引言近年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学界的共识。

高管创新意识、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高管创新意识、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高管创新意识、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摘要:高管创新意识是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对企业的“创新”相关活动的整体认知,它很可能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

文章应用创新理论、高管认知理论以及高阶梯队理论,选取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全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高管创新意识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创新意识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并且,文章发现,企业创新投入具有影响高管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

因此,树立企业高管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关键字:高管创新意识;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绩效;中介效应一、引言创新,一直备受国家、企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创新的提升,各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仍不足。

另外,我国有效专利数增长显著,但其成果较多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上,而发明专利比重很低,这说明我国国产专利结构不均衡,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创新绩效不显著。

在李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后,具有高科技性,高成长性的我国创业板企业的创新活动备受关注。

而企业的创新投入及创新绩效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

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提出“创新理论”。

他非常重视“企业家”在创新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早前受到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即假定管理者都是理性效用最大化的,学者们忽略了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人性的部分,即管理认知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学者March和Simon(1958)最早提出决策者的认知、价值观等会影响企业的组织决策[1]。

也就是说,作为“人”的管理者的理性是有限的,他们对企业战略的决策往往是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自身的经历所得到的经验以及在企业当下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下对企业发展的目标、愿景等认识而提出的。

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

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

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张 馨,彭纪生,涂海银(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收稿日期:2020-12-25 修回日期:2021-01-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6720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1602084)作者简介:张馨(1991 ),女,安徽砀山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彭纪生(1957 ),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涂海银(1992 ),男,湖北保康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决策㊂本文通讯作者:彭纪生㊂摘 要: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㊂尽管整合制度逻辑和效率逻辑有助于调和现有矛盾,但是采用投入 产出模型忽略了影响创新绩效的微观要素与配置结构间的差异㊂以要素配置为切入点,将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划分为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与经费结构3部分,从产权性质视角打开企业创新投入的 黑箱 ㊂结果发现:①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倾向于配置更多创新资源;②在国企的3种资源配置结构中,仅经费结构配置合理,能够显著提升创新绩效,人员结构配置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不显著;③相比之下,民企人员结构配置较为合理,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④国企㊁民企人员层次结构配置均不合理且无显著差异㊂研究表明:民企善于发挥人的优势,而国企更能发挥物的优势㊂研究结论可为解释产权性质与创新绩效差异提供新视角㊂关键词: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绩效;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产权性质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1002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8-0126-10I n n o v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A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O w n e r s h i pZ h a n g X i n ,P e n g J i s h e n g ,T u H a i yi n (B u s i n e s s S c h o o l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9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w n e r s h i p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p u t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h a s a l w a y s b e e n o n e o f t h e f o c u s q u e s t i o n s .A l t h o u gh 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l o g i c a n d e f f i c i e n c y l o g i c h e l p s r e c o n c i l e e x i s t i n g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n p u t -o u t pu t m o d -e l s i g n o r e t h e m i c r o f a c t o r s t h a t a f f e c t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d d o n o t a c c o u n t f o r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i n r e s o u r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T a k i n g m i c r o -l e v e l f i r m r e s o u r c e f a c t o r a l l o c a t i o n a s t h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p o i n t ,t h i s p a p e r f i r s t l y su b d i v i d e s f i r m s 'r e s o u r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i n t o t h r e e s t r u c t u r e s :p e r s o n n e l s t r u c t u r e ,p e r s o n n e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s e n i o r a n d f u n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o w n e r s h i p ,t h e b l a c k b o x o f f i r m 's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v e s t m e n t i s o p e n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c o m pa r e d w i t h p r i v a t e f i r m s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e n d t o a l l o c a t e m o r e r e s o u r c e s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s t h a t :①A m o n g th e t h r e e r e s o u r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o n l y t h e f u n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w h i c h c a n s i g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r o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H o w e v e r ,p e r s o n n e l s t r u c t u r e i s n o t h e l p f u l .②I n c o n t r a s t ,f o r p r i v a t e e n t e r pr i -s e s ,t h e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p e r s o n n e l s t r u c t u r e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o m a k e a 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③T h e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pe r s o n n e l s t r u c -t u r e of s e n i o r i s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a n d t h e r e 's n o s i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w o k i n d s o f th e e n t e r p ri s e s .T h i s f o u n d i n g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a t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r e b e t t e r t o p l a y t h e r o l e o f t h i n g s ,w h i l e p r i v a t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r e g o o d a t u s i n g t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h u m a n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f e r a n e w m i c r o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o e x pl a i n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c a u s e d b y o w n e r s h i p va r i a t i o n s .K e y Wo r d s :E n t e r p r i s e I n n o v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R&D P e r s o n n e l ;R&D F u n d s ;O w n e r -s h i p0引言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㊂基于效率逻辑的代理理论认为,国企由于所有者缺位和监管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其创新绩效并不理想[1-2]㊂但制度理论从企业与周围组织关系角度出发指出,国企所具备的资源优势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持续的资金投入,从而显著促进创新绩效提升[3-4]㊂事实上,制度理论关注资源获取,而代理理论则关注资源利用㊂在这种背景下, Z h o u等[5]㊁魏巍等[6]通过整合制度与效率逻辑,深刻揭示国有产权对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为调和现有矛盾提供了新路径㊂但这类文献存在一些局限,即基于宏观视角的投入 产出模型只关注资源投入总量,没有区分不同资源(人与物)间的差异,更未深入探讨影响创新绩效的资源配置结构及产权性质差异[7]㊂实际上,创新投入只是企业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如何有效配置这些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用才是关键㊂能为某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对其它企业不一定能发挥作用,正如系统论所指出:结构决定系统功能而非要素㊂因此,如何合理配置企业创新资源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㊂理论上,不同资源配置结构有可能导致创新绩效差异,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即使相同的资源配置结构对不同企业也有可能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㊂产权性质不同,企业经营环境㊁经营目标㊁治理机制㊁运作模式等亦有所不同,这些均会影响企业研发活动和创新绩效水平[5,8]㊂那么,产权性质是否会导致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同?特定产权性质下的资源配置结构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理论,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作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三结构: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高层次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比例)与经费结构(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探讨产权性质对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以及资源配置对创新绩效的作用㊂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有关资源配置的研究,最早始于经济学领域㊂1662年,P e t t y[9]提出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的论点,标志着资源配置理论的萌芽㊂随后,亚当㊃斯密用 看不见的手 生动阐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M a r x等[10]基于稀有性与价值交换关系,指出资源配置是一种调节手段;S a m u e l s o n等[11]提出一种调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二元论;K o o p m a n s&B e c k-m a n n[12]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就是研究在给定技术和消费者偏好情形下,如何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按照某种规则分配到各种产品生产中,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3]将资源配置定义为各种经济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分配,并指出时间㊁空间和数量是构成资源配置的三要素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从管理学角度探讨资源配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㊂如P o w e r s&M c D o u g a l l[14]将宏观资源配置引入微观企业层面,将其定义为企业对所需资源进行分配调整,使资源之间能够相互匹配以符合企业具体生产实践情境,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独特竞争力㊂尽管目前学者对资源配置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本文认为,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保持稀缺资源的最佳比例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满足现实需要㊂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必须投入的资源,本文将其定义为企业创新资源㊂根据资源配置理论,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力图使人与物以最佳比例结构投入到科研生产活动中,并获取最高收益㊂其中,科研人员配置既要考虑数量比例,又要考虑人才梯次结构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结构配置(简称人员结构),即研发人员与企业人数的比例;二是层次结构配置(简称人员层次结构),即在科研人员中投入多少高层次研究人员㊂关于科研人员配置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H e n d r i k s等[15]指出新产品开发项目中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K w a n&C h i u[16]认为,在由知识创造㊁知识影响和知识传播组成的创新产出中,人力资本对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与制度支持一起对知识影响和知识传播产生交互作用㊂另一方面,H u r w i t z等[17]㊁李正卫等[18]通过分析科研人员层次水平,认为创新活动中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越多,说明科研人员整体素质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知识获取㊁吸收和创造,并最终反映在创新绩效上;D a k h i&C l e r c q[19]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质量与专利数量㊁高新技术出口占比显著正相关;冉秋红和任重[20]运用D E A方法研究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提升的内在机理㊂关于科研经费,很多学者如张玉臣和周洁[21]㊁周恩德和刘国新[22]实证研究均证实科研经费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均以科研经费投入作为研究变量㊂本文认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前提是政府㊁企业和社会提供与研发人员相匹配的研发经费[23],即采用人均科研经费(简称经费结构)反映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更为合理㊂由此,本文提出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三结构: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与经费结构㊂李春涛等[24]指出,国企和民企研发投入倾向不同㊂首先,国有产权性质能为企业带来优势资源,可使企业享受国家创新补贴㊁税收优惠等[5-6],并以较低成本获得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成本相对其它所有制企业较低[5,25-26],这些都会为企业追求创新活动提供支持㊂另外,国企还可以获得重要基础设施资源并享受政府㊃721㊃第8期张馨,彭纪生,涂海银: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创新带来的特权激励[3,5,27];其次,国企是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它们以完善的福利待遇㊁先进的科研设施吸引和集聚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㊂而且,国企对于创新人才招聘和管理也更注重学历层次及教育培训,将职称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比较注重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最后,国企在履行政府职责方面面临着较大的监管压力㊂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践行者,国企需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研发活动中投入大量资源㊂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相比民企,国企倾向于为创新活动增加人员结构配置㊂H2:相比民企,国企倾向于为创新活动增加人员层次结构配置㊂H3:相比民企,国企倾向于为创新活动增加经费结构配置㊂2实证研究2.1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数据库2011 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㊂根据数据匹配结果并剔除缺失值样本,最终选取87323个样本㊂其中,国企样本11007个㊁民企样本76316个㊂解释变量为产权性质㊁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和经费结构,被解释变量为创新绩效,表1列出了相关变量的定义和测量方式㊂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结果㊂从中可见,样本中国企占12.6%,民企占87.4%㊂对于企业资源配置模式,人员结构的均值为0.348,标准差为4.188;人员层次结构的均值为0.275,标准差为0.221㊂这说明,平均而言,企业为创新活动配置的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4.8%㊂其中,高层次研发人员占27.5%,企业间差异不明显㊂但是,经费结构的均值为259.712,标准差为390.542,说明企业间的人均经费差异较大㊂2.2实证模型与回归结果根据研究模型及被解释变量的特征,本文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T o b i t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㊂表3为产权性质影响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回归结果㊂其中,模型1㊁模型3㊁模型5是包含所有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2㊁模型4㊁模型6分别以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㊁经费结构为解释变量㊂模型1~4使用T o b i t回归模型,模型5~6使用线性回归模型㊂结果表明,相比民企,国企为创新活动配置了更多科研人员(m o d e l2:β=0.953,p<0.01)㊁高层次人员(m o d e l4:β=0.061,p <0.01)和人均科研经费(m o d e l6:β=0.142,p<0.01)㊂假设H1~H3均得到验证㊂表1变量定义与计算方式变量类型变量名称计算方式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解释变量产权性质企业控股情况:国企为1;民企为0人员结构当年科研人员中参与研发活动的人数/当年企业人数人员层次结构当年科研活动人员中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人数/当年科研人员总量经费结构(当年企业内部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当年企业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当年参与研发活动的人数,取自然对数控制变量企业年龄开业至今所经历的年份企业规模总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省份行政区域代码行业行业代码负债总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89101.创新绩效0.2750.32612.人员结构0.3484.1880.02413.人员层次结构0.2750.221-0.0360.00314.经费结构259.712390.5420.003-0.0060.04815.经费结构对数5.1120.9570.083-0.0040.0340.65216.产权性质0.1260.3320.0590.0610.1220.0280.02517.企业规模5.7501.0370.035-0.170-0.0300.0320.0580.17318.企业年龄2.3550.6660.0500.0350.039-0.0210.0080.2270.21219.盈利能力0.1180.268-0.039-0.006-0.0080.0240.031-0.051-0.018-0.082110.负债0.5430.256-0.0250.001-0.021-0.013-0.0430.0650.0470.021-0.1911㊃82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表3 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基本回归结果变量m o d e l 1人员结构m o d e l 2人员结构m o d e l 3人员层次结构m o d e l 4人员层次结构m o d e l 5经费结构m o d e l 6经费结构企业规模-0.812***-0.861***-0.004***-0.005***0.043***0.039***[0.073][0.076][0.001][0.001][0.003][0.003]企业年龄0.548***0.474***0.010***0.005***-0.004-0.016**[0.056][0.050][0.001][0.001][0.006][0.006]盈利能力-0.339***-0.260***-0.008***-0.005*0.228***0.240***[0.063][0.052][0.003][0.003][0.036][0.038]负债0.0710.027-0.014***-0.017***-0.131***-0.139***[0.054][0.052][0.003][0.003][0.018][0.019]产权性质0.953***0.061***0.142***[0.097][0.003][0.014]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年份Y e s Y e sY e sY e s Y e s Y e sN901589015891771917718889588895L o gl i k e l i h o o d -248915.9-248703.68855.69030.6A I C497929.9497507.1-17607.3-17955.3R20.0360.038a d j.R 20.0360.038注:***p<0.01,**p <0.05,*p <0.1,下同2.3 进一步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企为创新活动配置了更多资源㊂但是,国企资源配置模式是否合理?相比民企,这种高投入资源配置模式能否为国企带来高绩效?为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产权性质探究资源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㊂表4使用T o b i t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模型1为包含所有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2~4为分别加入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㊁经费结构的回归模型,模型5为包含所有变量的全模型㊂模型2㊁模型5结果显示,产权性质对人员结构与创新绩效发挥负向调节作用(m o d e l 2:β=-0.003,p <0.01;m o d e l 5:β=-0.003,p <0.01),说明较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并未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因此国企人员结构配置模式不合理㊂模型3㊁模型5结果显示,国企㊁民企人员层次结构配置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无显著差异(m o d e l 3:β=-0.001,p >0.1;m o d e l 5:β=-0.005,p >0.1),说明国企人员层次结构配置模式不合理㊂模型4㊁模型5结果显示,产权性质正向调节经费结构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m o d -e l 4:β=0.018,p <0.01;m o d e l 5:β=0.018,p <0.01),说明国企经费结构配置合理,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㊂相比民企,为何国企仅是经费结构配置模式合理,而其它两种配置模式不合理人员结构配置模式为何在民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1)民企由于受到用工成本的约束,会充分衡量为创新活动配置的科研人员所需付出的成本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是否呈正比,并通过设计详细的雇用合同,根据业绩评估制定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㊂而且,民企较高的人员流动性决定着科研人员的异质性较大,有助于外部知识获取㊁吸收以及创新思维和隐形知识技能相结合[16,17],从而促进企业创新㊂而国企管理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担国家政策实施的引领责任,具有政策迎合倾向,高层管理者存在创新绩效考核约束㊂因此,国企不是自发而是被动地进行创新[28]㊂加之国企人员较为稳定㊁异质性较小㊁层级结构清晰明确㊁岗位设置固定㊁管理体制繁冗僵化,不利于知识吸收和创造,而且国企工作安逸,没有竞争和危机意识,薪资水平多由岗位㊁职称等因素决定,缺少内部创新激励,导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相对民企较弱㊂即使提高科研人员比例,也不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还会吃 大锅饭 ㊂因此,尽管国企为创新活动配置了诸多研发人员,但其对于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小于民企㊂(2)目前,国企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较多弊端㊂员工报酬并非取决于绩效而是级别,对按业绩㊁论贡献㊁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落实较少,论资排辈现象严重㊂管理干部岗位环境舒适㊁工作内容轻松,又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专业技术岗位任务重㊁压力大㊁收入低,致使许多科研人员在获得中高级职称评定后失去科研热情,减少精力投入并转入管理岗位[29],因此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有限㊂(3)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是研发人员发挥创新潜力的重要保障与支撑㊂孙忠娟等[30]㊁戴小勇等(2014)指出科研经费对创新绩效具有门槛效应,只有不断累积超过该门槛后,才能发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㊂资源匮乏的企㊃921㊃第8期 张 馨,彭纪生,涂海银: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业很难依靠自身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高良谋等,2009),而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倾向于资助那些研发成功率较高的企业(朱桂龙等,2019)㊂因此,资源基础不足阻碍企业外部资源获取和吸收㊂相比民企,国企享有更多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融资成本也低,多数科研经费都流向国企㊂王晓珍[31]指出,国企是我国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主体,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平均为私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4倍㊂因此,国企中大量研发经费能够形成良好的资源累积效应,并降低创新不确定性,为企业大胆㊁积极地创新提供 试错 机会㊂相比之下,民企融资成本高㊁渠道窄,无法提供充足的创新资金[32]㊂张文菲和张诚[33]指出,国企民营化后将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和更少的政府补助,研发创新资金来源将进一步减少㊂所以,民企科研经费可能并未跨过 门槛 值㊂资金约束导致民企更加谨慎地使用研发经费并减少或规避风险大㊁周期长的创新活动,由此抑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进而降低企业创新绩效㊂因此,国企由经费结构带来的创新绩效提升较之民企更加显著㊂表4 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基本回归结果变量m o d e l 1m o d e l 2m o d e l 3m o d e l 4m o d e l 5人员结构0.003***0.004***0.003***0.003***0.004***[0.000][0.001][0.000][0.000][0.001]人员层次结构-0.057***-0.056***-0.057***-0.057***-0.056***[0.007][0.007][0.008][0.007][0.008]经费结构0.041***0.041***0.041***0.039***0.039***[0.002][0.002][0.002][0.002][0.002]产权性质0.064***0.066***0.065***-0.030-0.026[0.007][0.007][0.010][0.029][0.029]企业规模0.022***0.023***0.022***0.022***0.023***[0.002][0.002][0.002][0.002][0.002]企业年龄0.014***0.014***0.014***0.014***0.014***[0.003][0.003][0.003][0.003][0.003]盈利能力-0.085***-0.085***-0.085***-0.085***-0.085***[0.007][0.007][0.007][0.007][0.007]负债-0.065***-0.065***-0.065***-0.065***-0.065***[0.007][0.007][0.007][0.007][0.007]产权性质ˑ人员结构-0.003***-0.003***[0.001][0.001]产权性质ˑ人员层次结构-0.001-0.005[0.022][0.022]产权性质ˑ经费结构0.018***0.018***[0.005][0.005]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年份Y e sY e sY e sY e s Y e sN8732387323873238732387323L o gl i k e l i h o o d -51245.9-51238.4-51245.9-51240.2-51232.8A I C102603.8102590.8102605.8102594.4102583.62.4 稳健性检验2.4.1 内生性问题为规避创新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水平相互影响的内生性问题,需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进行检验㊂由于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与企业自身配置高度相关,但与企业创新绩效无直接关系,因此参考以往研究,选取地区平均值作为创新资源配置结构的工具变量[28,34],带入前文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㊂从表5中可以看出,产权性质对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3种结构均具有正向影响㊂在表6中,产权性质负向调节人员结构与人员层次结构㊁正向调节经费结构,支持前文所得结论㊂2.4.2 分样本检验根据研究模型及被解释变量特征,分样本回归使用T o b i t 模型㊂表7为国企和民企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分样本回归结果㊂在国企中,人员结构(P a n e l A m o d e l 2:β=0.002,p <0.01;m o d e l 5:β=0.001,p <0.01)和经费结构(P a n e l A m o d e l 4:β=0.049,p <0.01;m o d e l 5:β=0.049,p <0.01)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人员层次结构(P a n e l A m o d e l 3:β=-0.035,p <0.1;m o d e l 5:β=-0.037,p <0.1)与创新绩效负相关㊂在民企中,人员结构(P a n e l B m o d e l 7:β=0.005,p <0.01;m o d e l 10:β=0.004,p <0.01)和经费结构(P a n e l B m o d e l 9:β=0.039,p <0.01;m o d -e l 10:β=0.039,p <0.01)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人员层次结构(P a n e l B m o d e l 8:β=-0.082,p <0.01;m o d -e l 10:β=-0.058,p <0.01)与创新绩效负相关,稳健㊃03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性检验结果支持前文结论㊂表5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基本回归结果变量m o d e l 1人员结构m o d e l 2人员结构m o d e l 3人员层次结构m o d e l 4人员层次结构m o d e l 5经费结构m o d e l 6经费结构企业规模0.013***0.011***0.0000.000-0.006***-0.007***[0.001][0.001][0.000][0.000][0.000][0.000]企业年龄0.028***0.023***0.001***0.000**0.008***0.005***[0.002][0.002][0.000][0.000][0.001][0.001]盈利能力-0.022***-0.017***0.001***0.001***0.012***0.015***[0.004][0.003][0.000][0.000][0.003][0.003]负债-0.00300-0.00600-0.001***-0.001***-0.013***-0.015***[0.004][0.004][0.000][0.000][0.002][0.002]产权性质0.059***0.008***0.032***[0.005][0.000][0.002]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年份Y e sY e sY e s Y e sY e s Y e sN911239112391771917719177191771L o g l i k e l i h o o d -13600.4-13420.9241191.5241373.7A I C27298.826941.9-482279-482641.3R 20.3510.356a d j.R 20.3510.355表6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变量m o d e l 1m o d e l 2m o d e l 3m o d e l 4m o d e l 5人员结构0.030***0.044***0.033***0.031***0.039***[0.005][0.007][0.005][0.005][0.007]人员层次结构0.562***0.562***0.678***0.582***0.665***[0.064][0.064][0.067][0.064][0.068]经费结构-0.054***-0.053***-0.058***-0.081***-0.076***[0.016][0.016][0.016][0.017][0.017]产权性质0.070***0.086***0.289***-0.714***-0.317*[0.007][0.008][0.041][0.170][0.190]企业规模0.016***0.016***0.016***0.016***0.016***[0.002][0.002][0.002][0.002][0.002]企业年龄0.020***0.021***0.021***0.021***0.021***[0.003][0.003][0.003][0.003][0.003]盈利能力-0.091***-0.091***-0.092***-0.091***-0.091***[0.007][0.007][0.007][0.007][0.007]负债-0.062***-0.062***-0.060***-0.062***-0.060***[0.007][0.007][0.008][0.007][0.007]产权性质ˑ人员结构-0.036***-0.0150[0.010][0.010]产权性质ˑ人员层次结构-0.744***-0.578***[0.139][0.147]产权性质ˑ经费结构0.153***0.110***[0.033][0.035]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年份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N9112391123911239112391123L o gl i k e l i h o o d -54020.4-54013.3-54006-54009.7-53998.5A I C108152.8108140.5108126108133.5108115㊃131㊃第8期 张 馨,彭纪生,涂海银: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表7 分样本回归结果变量P a n e l A国企m o d e l 1m o d e l 2m o d e l 3m o d e l 4m o d e l 5P a n e l B民企m o d e l 6m o d e l 7m o d e l 8m o d e l 9m o d e l 10企业规模0.013***0.029***0.013***0.011***0.026***0.014***0.029***0.013***0.011***0.023***[0.003][0.004][0.003][0.003][0.004][0.002][0.002][0.002][0.002][0.002]企业年龄0.0090.0050.0100.0100.0070.026***0.022***0.026***0.020***0.017***[0.007][0.007][0.007][0.006][0.007][0.003][0.004][0.003][0.003][0.003]盈利能力0.0260.0250.025-0.015-0.015-0.093***-0.094***-0.094***-0.087***-0.088***[0.042][0.043][0.042][0.042][0.043][0.007][0.007][0.007][0.007][0.007]负债-0.060***-0.063***-0.060***-0.064***-0.068***-0.062***-0.063***-0.064***-0.062***-0.064***[0.021][0.021][0.021][0.021][0.021][0.008][0.008][0.008][0.008][0.008]人员结构0.002***0.001***0.005***0.004***[0.001][0.001][0.001][0.001]人员层次结构-0.035*-0.037*-0.082***-0.058***[0.019][0.019][0.008][0.008]经费结构0.049***0.049***0.039***0.039***[0.005][0.005][0.002][0.002]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 年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N11344110741134411274110078042779084804277762176316L o gl i k e l i h o o d -5386.3-5211.9-5384.7-5279.8-5108.6-48946.3-47937.7-48889.6-46944.9-45941.9A I C10872.610525.910871.410661.610323.197994.595979.497883.793993.891991.72.4.3 替换变量测量方式在之前的实证模型中,产权性质用企业控股情况衡量㊂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借鉴邓子梁和陈岩[35]㊁余静文等[36]的方法,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注册资本信息,满足以下两个标准中的任意一个便界定为国企:①工商管理局注册为国有企业㊁国有联营企业㊁国有独资公司企业;②注册资本中国有资本占比高于其它所有制类型资本占比㊂利用此方法重新测量产权性质,并进行回归检验,见表8㊂其中,模型1㊁模型3㊁模型5是包含所有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2㊁模型4㊁模型6分别以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㊁经费结构为解释变量㊂模型1~4使用T o b i t 回归模型,模型5~6使用线性回归模型㊂结果表明,相比民企,国企为创新活动配置了更多科研人员(m o d e l 2:β=0.885,p <0.01)㊁高层次人员(m o d e l 4:β=0.052,p <0.01)和人均科研经费(m o d e l 6:β=0.090,p <0.01),稳健性检验结果支持前文结论㊂表8 稳健性检验结果变量m o d e l 1人员结构m o d e l 2人员结构m o d e l 3人员层次结构m o d e l 4人员层次结构m o d e l 5经费结构m o d e l 6经费结构企业规模-0.812***-0.833***-0.004***-0.005***0.043***0.042***[0.073][0.074][0.001][0.001][0.003][0.003]企业年龄0.548***0.495***0.010***0.007***-0.004-0.010[0.056][0.051][0.001][0.001][0.006][0.006]盈利能力-0.339***-0.302***-0.008***-0.007**0.228***0.232***[0.063][0.058][0.003][0.003][0.036][0.037]负债0.0710.036-0.014***-0.016***-0.131***-0.135***[0.054][0.053][0.003][0.003][0.018][0.018]产权性质0.885***0.052***0.090***[0.144][0.004][0.018]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年份Y e sY e sY e sY e s Y e s Y e sN901589015891771917718889588895L o gl i k e l i h o o d -248915.9-248802.18855.68957.9A I C497929.9497704.2-17607.3-17809.7R20.0360.037a d j.R 20.0360.036㊃23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表9基于新测量方式考察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㊂其中,模型1为包含所有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2~4为分别加入人员结构㊁人员层次结构㊁经费结构的回归模型,模型5为包含所有变量的全模型㊂从中可见,首先,产权性质负向调节人员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m o d e l 2:β=-0.002,p <0.05;m o d e l l 5:β=-0.002,p <0.05);其次,产权性质对人员层次结构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不显著(m o d e l l 3:β=-0.006,p >0.1;m o d e l l 5:β=-0.007,p >0.1);最后,产权性质正向调节经费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m o d e l l 4:β=0.012,p <0.1;m o d e l l 5:β=0.012,p <0.1),前文结论可靠㊂表9 调节作用稳健性检验结果变量m o d e l 1M o d e l 2M o d e l 3m o d e l 4m o d e l 5人员结构0.003***0.003***0.003***0.003***0.003***[0.000][0.000][0.000][0.000][0.000]人员层次结构-0.053***-0.053***-0.052***-0.053***-0.052***[0.007][0.007][0.007][0.007][0.007]经费结构0.042***0.042***0.042***0.041***0.041***[0.002][0.002][0.002][0.002][0.002]产权性质0.01100.01200.0130-0.0540-0.0500[0.007][0.007][0.012][0.035][0.036]企业规模0.025***0.025***0.025***0.025***0.025***[0.002][0.002][0.002][0.002][0.002]企业年龄0.018***0.018***0.018***0.018***0.018***[0.003][0.003][0.003][0.003][0.003]盈利能力-0.089***-0.089***-0.089***-0.089***-0.089***[0.007][0.007][0.007][0.007][0.007]负债-0.063***-0.063***-0.063***-0.063***-0.063***[0.007][0.007][0.007][0.007][0.007]产权性质ˑ人员结构-0.002**-0.002**[0.001][0.001]产权性质ˑ人员层次结构-0.006-0.007[0.027][0.027]产权性质ˑ经费结构0.012*0.012*[0.007][0.007]行业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 省份Y e sY e sY e sY e sY e s年份Y e s Y e s Y e s Y e s Y e sN8732387323873238732387323L o gl i k e l i h o o d -51288.9-51285.5-51288.9-51287.1-51283.7A I C102689.8102685102691.8102688.3102685.43 结语3.1 结论与贡献本文以2011 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数据库匹配后的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企业资源要素配置,将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划分为3个结构,实证检验产权性质与企业资源配置结构的关系㊂结果发现,尽管国企享有的资源倾斜待遇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国企追求的人员结构配置方式并未真正促进创新绩效提升㊂相比之下,民企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较为合理,为创新绩效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㊂郑江淮和张玉昌[37]指出,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更多依赖于研发人员㊂本文认为,国企由于所有者缺位及代理问题,导致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且缺乏内部创新激励,加之存在政策迎合倾向,尽管拥有资源配置投入优势,但并未真正发挥有效作用㊂然而,国企经费结构配置方式较为合理,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显著㊂该结论说明,民企善于发挥人的优势,而国企更能发挥物的优势㊂本文理论贡献在于:细化与深化以往宏观投入 产出研究范式,从资源配置角度打开微观企业创新投入的 黑箱 ,揭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创新绩效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资源配置结构不同所致,从而丰富了相关研究,为产权性质㊁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㊂3.2 实践启示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实践启示:(1)国企应在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作用的基础上,深刻反思人员层次结构配置方式㊂本文实证结果表明,过度提高高层次人才投入比例反而不利于创新绩效提升㊂因此,国企需要改变和调整这种 官多兵少 的配㊃331㊃第8期 张 馨,彭纪生,涂海银: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6期2014年6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35,No.6June,2014

!收稿日期:2012-09-25;修回日期:2013-09-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PORC框架下的中国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71033002):2011.1-201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机理与政策:基于专用性投资的研究”(71203083):2013.1-

2015.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专用性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研究”(11YJC630222):2012.1-2014.12。作者简介:吴爱华(1976-),女(汉),山东蓬莱人,博士,鲁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及专用性投资。苏敬勤(1961-),男(汉),湖北武汉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

文章编号:1000-2995(2014)06-009-0047专用性视角下创新型文化、创新能力与绩效

吴爱华1,苏敬勤2(1.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2.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探索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与工艺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在

创新型文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对创新型文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以我国164家企业为样本,以企业规模和年限为控制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鼓励和容忍的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自由文化对企业工艺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型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当资产专用性中等时,鼓励和容忍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要大于资产专用性低或高时;自由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在资产专用性中等时却要小于资产专用性低或高时。关键词:创新型文化;技术创新;企业绩效;资产专用性

中图分类号:F270.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新产品、新技术的开

发逐渐成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手段,具有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作为维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对企业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者研究了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的关系[1],企业文化

与企业绩效的关系[2],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3],这些研究对理解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

及企业绩效的关系提供了参考,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将三者有机的结合,特别是创新型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的研究更为缺乏,本文探索了资产专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创新随着情境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新颖和风险是创新的因素[4]。组织文化分成三大类型,创新型文化主要重视员工的挑战性与创新性,尊重员工之间的差别[6],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去创新,对于技术领域来说,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文化[7]。文章将创新型企业文化划分为六个因素:鼓励、自由、体验、容忍、接受与认同,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资产专用性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8]。目前资产专用性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学领域、供应链管理及战略管理中的组织合作等领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专用性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从资产专用性的价值创造效应来看,专用性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从资产专用性·48·科研管理2014年

的套牢效应来看,专用性人力资本会对企业的创

新活动产生消极影响。由于资产专用性的正负效应同时存在,文章认为资产专用性在创新文化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调节作用。文献[9]探索了专用性程度不同的人力资本在突破性创新能力和渐进性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Chandler等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对销售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调节作用[4]。文章以我国企业为背景,研究分析创新型企业文化、产品及工艺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深入分析资产专用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能够丰富现有的创新管理理论及资产专用性理论,同时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塑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及绩效也具有借鉴作用。2研究假设2.1创新型文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探索、鼓励创新、包容个性和宽容失败[10]。将创新型企业文化划分为六个因素[11,12]:(1)鼓励,指公司是否鼓励员工创新和冒险行为。(2)自由,指公司倡导言论、思想和精神自由的程度。(3)体验,指公司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4)容忍,指公司是否容忍失败、是否包容员工个性以及是否允许员工公开发表相反或批评的言论。(5)接受,指尊重个体差异,接受他人的想法和情感。(6)认同,指员工对组织以及员工之间的认可程度。很多研究表明创新文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不同企业在创新上的不同表现是企业间文化差异造成的,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使员工产生信赖感,减少部门间的摩擦,使创新活动有效迅速地进行[13]。建立鼓励学习并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敢于尝试新的想法,推进创新活动的发展,并将这种工作经验传递给新员工,使组织充满创新氛围。若企业文化强调创新,企业则倾向提供更多资源促使创新并发展竞争优势,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创新的前导。从而假设:H1: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Zhou和George研究发现领导者的鼓励很有可能可以激励员工提出大量的工作方法的好想法,也可以提出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有效提议[14]。这种鼓励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员工意识到他们在企业中的潜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假设:H1a:鼓励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效应。在灵机一动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活动,比其他各种原因引发的原因总和还要多,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行为是创造创新活动的诱因[15]。在组织中的员工能够自由地表达其情绪,

管理者也

能够放任其表达,甚至给予支持与理解,这样就会极大地发掘员工的潜质能量。因此假设:H1b:自由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组织中的宽容能够提高组织中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满意度,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降低员工离职率,提高工作绩效,使组织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组织中宽容的企业文化,员工更加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更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更能促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工作的意义和创新热忱。组织中宽容会使员工产生幸福感、创造力、健康心态、自制力、责任感、平和的心境、真诚、自信、开放性等积极的态度、行为、品质和人格。因此假设:H1c:宽容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体验(员工理解其他想法的能力并在组织中再次体验)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因素。体验能够反应组织水平上的换位思考,成熟的员工深受组织文化影响。体验文化培育了倾听能力并关注他人,理解他们的感觉,加强了组织工作中员工的行为与工作,促进企业创新[16]。因此假设:

H1d:体验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接受同样影响企业创新。陷入冲突、争斗和其他员工间的冲突时常影响组织工作,导致焦虑、工作效率低下[17]。然而,接受能够减少冲突的升

级并引发有效的沟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且接受能够使员工之间重建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假设:H1e:接受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认同使员工之间有归属感,从而员工愿意参加团队项目,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进行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活动。知识共享更多地发生在经常沟通的员工之间,这些员工彼此之间相互接受,认同能够增强员工的创造性以及知识共享从第6期吴爱华,苏敬勤:专用性视角下创新型文化、创新能力与绩效

·49·

而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18]。因此假设:H1f:认知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2.2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的影响[19]。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及绩效提升在

于资源投入以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工艺和服务。创新是企业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20]。

Hurley和Hult检验了组织特征、创新能力及企业

绩效之间的关系[21]。对现代企业而言,

竞争优势

通常建立在创新能力之上,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正向地、直接影响企业绩效[22]。创新能力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文章认为创新型文化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产生影响,从而假设:H2: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型文化各因素对企

业绩效的影响之间起到中介作用。2.3资产专用性的调节作用

资产的专用性具有高效率性和低适应性[23]。

Dyer和Singh认为当保障机制(safeguardingmech-anism)专用且任务高度相互依赖时,

地点专用性

能降低相关企业的库存成本,而人力资本专用性则能提高产品质量,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24],资

产专用性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然而,资产的专

用性通常也会导致资产狭窄的使用面,即“套牢”效应,技术创新中的专用资产就往往因不能适应而严重贬值,即低适应性。长期处于一个技术系统下的组织和员工拥有的知识,当面临着剧烈的技术变革时很难保持原来的价值和效率,组织和员工不得不重新学习、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从资产专用性的负面效应来看,专用性人力资本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负向影响。文章假设创新型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同时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在资产专用性程度中等时最大,过高或过低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均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从而,当资产专用性中等时:H3: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大于人力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即倒“U”型。H3a:鼓励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力

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倒“U”型。H3b:自由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力

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倒“U”型。

图1资产专用性对创新文化与创新能力的影响Figure1Theeffectofassetspecificityoninnovativeculture-innovativenessrelationship

H3c:体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力

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倒“U”型。H3d:容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力

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倒“U”型。H3e:接受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力

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倒“U”型。H3f:认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力

资本专用性低或高时,倒“U”型。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研究框架Figure2Researchframework

3实证分析

3.1测量

在KNOWLES[11]研究基础上,设置两个题项

测量认同(员工对组织认同、员工之间认同);三个题项测量鼓励(鼓励冒险、创新和探索);容忍(容忍失败、包容个性、允许员工公开发表相反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