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高度概括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概述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 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 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 不可即,主人公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桃花源记》建议2—3课时 《小石潭记》建议2课时 《核舟记》建议2课时 《〈诗经〉二首》建议2课时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 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 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 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 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 文言词语。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 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 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通过对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致描写,反映 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 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 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 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 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 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以下是本文库为您推荐。
9《三峡》知识点一、1、文学常识:①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②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先总写三峡总体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层次分明。
(2)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描写三峡特点,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
(3)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
4、重点字词:1、[略无]毫无。
略,几乎。
2、[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3、[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4、[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有时。
[宣]传达。
7、[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8、[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回]回旋。
9、[巘(yǎn)] 险峻的山峰。
10、[漱(shù)]冲刷。
11、清[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12、[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13 、[曦]阳光或日光。
14、[旦]早晨。
[肃]寂静。
15、[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16:[沾]沾湿。
三声:[三]表示概数。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隔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属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清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7.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知识梳理如下: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包括《曹冲称象》、《文成公主进藏》、《十二月歌》和《找春天》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讲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和传统节日,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主要知识点识字与写字: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35个生字,其中20个是要求会写的生字。
学生需要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这些生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词语积累:本单元涉及一些新的词语,如“曹操”、“曹冲”、“象”、“秤”、“水盆”、“大秤”、“沉”、“画线”等,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句子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需要理解一些重要的句子,如“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曹冲才七岁”等,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曹冲称象》中的称象过程、《文成公主进藏》中的进藏故事、《十二月歌》中的每个月的节日和习俗等。
语言表达: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本单元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故事、习俗、节日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的传承:学习本单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珍贵性和传承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阅读理解技巧: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如理解生字、词语、句子的意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语言表达技巧: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
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学习方法建议认真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知识点,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
多读多练:通过朗读课文和完成课后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和表演等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课文9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多音字蔓:màn(蔓延)wàn(瓜蔓儿)mán(蔓菁)剥:bāo(剥皮)bō(毕毕剥剥)弹:dàn (子弹) tán (弹琴)二、近义词隐蔽—隐藏暖和—温暖激烈—猛烈发觉—发现掩护—保护伪装—假装警戒—戒备潜伏—埋伏三、反义词隐蔽—暴露容易—困难熄灭—燃烧恶毒—善良模糊—清晰潜伏—暴露损失—收益紧缩—扩展四、词语解释1.隐蔽:①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②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本课指战士们潜伏在一条不易被发现的山沟里。
2.潜伏:隐藏;埋伏。
本课指战士们悄悄地埋伏在隐蔽的山沟里。
3.干涸:指河道、池塘等的水干枯。
4.地堡:供步枪、机枪射击用的加以掩盖的低矮的工事。
一般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用于掩护桥梁、渡口或封锁街巷、道路和开阔地。
5.居高临下:占据高处,面向低处。
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6.约莫:大概;估计。
7.毕毕剥剥:象声词。
形容敲击、爆裂等声音。
8.燃烧弹:能使目标燃烧的枪弹或炸弹,一般用黄磷、凝固汽油等作为燃烧剂。
旧称烧夷弹。
9.哨兵:执行警戒任务的士兵的统称。
10.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11.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12.激动人心:使人兴奋感动。
五、句子赏析1.我又看了看伏在不远处的邱少云。
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都几乎找不到他。
这里强调了邱少云“隐蔽得更好”。
句中的“更”字,一是说班长和几个战士隐蔽得很好;二是说邱少云比他们隐蔽得还要好。
通过对邱少云和班长等的对比描写,突出了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看家的本领”说明敌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敌人用“火力警戒”是烧到邱少云的直接原因。
3.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
第三单元简单--知识要点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一、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1.安第斯山脉(1)西半球、南北走向(2)纵贯南美洲大陆西部,全长9 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3)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2.秘鲁地处低纬度,东临太平洋。
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二、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1.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明显变化的原因。
气候差异显著2.描述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热带常绿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干寒草原→ 高山冰雪图3—17 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3.自然环境的特点(1)地形复杂,地势崎岖(2)气候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3)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安第斯山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分布:低海拔的山谷和山坡上;农作物: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
3.高海拔的畜牧业(1)安第斯山脉的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畜种。
分布: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带;畜种:骆马、羊驼。
(4)总结羊驼和骆马在秘鲁人生活和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多少的地形严重影响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建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的骆马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教材问题探究(1)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山谷和山坡上;畜牧业:分布在高海拔,气候寒冷的干寒草原上。
(2)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适宜山区环境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食;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图3—23秘鲁国徽(3)秘鲁国徽的左上角的动物图案,它的形象出现在国徽上说明什么?;说明骆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读图3—35函馆港,分析:1.四幅图和文字从哪些方面展示了日本独特的“鱼文化”?生产、饮食、文化方面。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闻名田园诗人。
别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基本上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别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别脚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觅。
(寻向所志)②随即,没多久。
(寻病终)[闻]①听讲。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见的情况。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明艳漂亮。
今:食物滋味好。
[开朗]古:地点开阔,光线充脚。
今:乐观,畅快,别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织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点。
今:没有出路的境界。
[不管]古:别要讲,(更)别必讲。
今:连词,表示条件别同而结果相同。
[这样]古:像如此。
今:如此。
[别脚]古:别值得。
今:别充脚;别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日子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四、迁移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璀璨的模样。
形容有狭窄阴暗忽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忽然悟出道理而感受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咨询津:津,渡口。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要点:理解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
学习本单元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理解并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单元的现代文,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阅读技巧。
了解本单元的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包括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等。
掌握本单元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包括句子结构、词语搭配、修辞手法等。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阅读技巧。
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些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上第三单元语文知识考点
五上第三单元语文知识考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知识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理解、句子理解与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修辞手法的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欣赏与表达等。
首先是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材料主要是一些小故事,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抓住重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同学们要注意细节的把握,辨别事实与观点,推理和判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其次是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句子结构、句子成分的理解以及句子的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辨别并理解句子中的修饰成分,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合理运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需要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词组,理解词语的词义、词性、搭配关系等。
通过词语的学习,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是修辞手法的理解与体会。
在课文中,常常运用到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学生需要理解并感受这些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图,增强审美情趣。
最后是诗歌的欣赏与表达。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有一篇关于清代诗人袁枚的《丰乳肥臀》的诗歌欣赏活动。
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内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课外阅读、练习题目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背诵、朗读、写作等方式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理解:这一句重点强调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台湾与大陆之间有一道海峡隔着,但是隔不断我们的情谊,我们是一家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血浓于水的。
(4)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理解:“繁荣”写出了祖国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3.问题探究
(1)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爱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阅读资料。
乞巧:中国民间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mo)馍、烙(lo)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也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1.课题解读
课文描写了汉字“贝”的故事,写了“贝”字的演变过程以及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的缘由,告诉我们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课文重点解读
(1)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理解:告诉我们“贝”字是由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演变而来的。
(2)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理解:表明用“贝”作偏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赚”的意思是做买卖得利。“赔”的意思是亏损;“购”的意思是用钱买东西;“贫”是收入少的意思;“货”指商品,也与钱有关。
3.问题探究
(1)为什么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七下道法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下道法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道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该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道家学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要著作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 道家学派的起源道家学派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和庄子(庄周)。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庄子是老子的学生,他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
2.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根源。
道是无形无物的,超越了一切有形有物的存在。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无为而治、无欲而达的境界。
3. 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包括《道德经》和《庄子》。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共有81章,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了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主要讲述了“道”的观念、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问题。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共有33章,主要以寓言和譬喻的形式阐述了道家思想。
4. 道家的政治主张道家认为,人们应该无为而治,即不主动干预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不支持权力集中和强权政治,主张养生为本,以身作则,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5. 道家的生活态度道家强调“无欲”的生活态度,认为欲望是人们的困扰和痛苦的根源。
人们应该放下私欲,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
道家也提倡自然生活,追求简约和谦逊,与自然和谐共处。
6.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对于修身、治国和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历史和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道家的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道教就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总结: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的观念和自然生活,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幼儿园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幼儿园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身体健康”,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幼儿可以了解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学会呵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幼儿园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身体结构和功能在这一部分,幼儿会学习到人体各个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功能。
1.头部:包括头颅、面部、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
头部的功能是保护大脑,用于感觉和说话。
2.躯干:包括颈部、胸部和腹部。
躯干的功能是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还可以帮助呼吸、消化和循环血液。
3.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四肢的功能是支撑身体,帮助行走和活动。
二、保护身体健康在这一部分,幼儿会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1.洗手:幼儿应该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吃饭前、玩耍后和上厕所后。
2.刷牙:幼儿应该每天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保持口腔清洁。
3.饮食:幼儿应该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
4.运动:幼儿应该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三、健康的生活态度在这一部分,幼儿会学习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1.睡眠:幼儿应该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休息:幼儿应该在学习和玩耍的间隙适当休息,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放松。
3.卫生:幼儿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整洁。
4.心情:幼儿应该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情,快乐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四、小结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幼儿可以了解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也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强调这些内容,引导幼儿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小朋友。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程总结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程总
结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课程概述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文言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课文,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语言知识:学生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的解释、词义辨析、句子结构等,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 写作训练:学生通过写作练,培养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口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
5. 作文指导:学生通过作文指导,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作文水平。
目标
通过第三单元的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 能够熟读文言文课文,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2. 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解释、词义辨析和句子结构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4. 能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
5. 提升作文水平,通过作文指导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认真阅读课文: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文言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古代文化和思想。
2. 多做练:通过大量的语言知识练和写作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多进行口语练:学生可以和同学进行口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
4. 参加作文指导:学生可以参加作文指导班,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作文水平。
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生在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物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我们的周围,大至整个宇宙,小至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种种的物理现象。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二、光的颜色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
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第三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4)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
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②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
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中的“息”本是动词“平息”,
• (5)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③吾谁与归(归依,一道)
• (6)意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②每有会意(意旨) ③此中有真意(心思)
• (7)是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 (8)更 ①是日更定矣(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为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ɡènɡ,还)
• 2.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虚词。
• (1)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 (2)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 (3)乎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 (4)而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考点二:字词解释 •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 对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好景色) 朝晖夕阴 (日光) • B.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图) • C.客此 (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 D.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千里共婵娟(指嫦娥)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1.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2.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3.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4.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6.学生活动手册:图片画出你制作的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
10.火山和地震1.火山喷发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
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
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
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2.火山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
1. 概括。
-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们”小时候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趣事,体现了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段落大意。
- 第一部分(1 - 2自然段):写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引出竹节人。
- 第二部分(3 - 7自然段):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以及竹节人的玩法。
制作竹节人需要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做脑袋和身躯,再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玩法是将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人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
- 第三部分(8 - 19自然段):写斗竹节人的乐趣。
同学们在课桌上斗竹节人,斗得难解难分,还吸引了老师来观战,老师也童心未泯,和同学们一起玩起来。
- 第四部分(20 - 29自然段):写“我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即使被老师没收了竹节人,“我们”也会在办公室窗外偷看老师玩竹节人,发现老师也玩得入迷。
(二)字词。
1. 生字。
- 豁:huō,如“豁开”,表示裂开。
- 凛:lǐn,“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 疙:gē,“疙瘩”,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 瘩:da,与“疙”组成“疙瘩”一词。
- 卡:qiǎ,在“卡着”中读此音,表示夹在中间,不能活动。
- 棍:gùn,如“冰棍儿”“木棍”。
- 裁:cái,“裁剪”“裁判”等词中的“裁”,有削减、安排取舍等意思。
- 筹:chóu,“筹划”“筹备”,有谋划、筹措的意思。
- 橡:xiàng,“橡皮”“橡胶”。
- 雕:diāo,“雕刻”“雕塑”。
- 跺:duò,“跺脚”,脚用力踏地。
- 颓:tuí,“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 沮:jǔ,“沮丧”,灰心失望。
2. 词语。
-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例句:这位将军威风凛凛地站在城楼上。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笔记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主要包含了几篇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小说背景和主题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这些小说通常会涉及到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因此,学生们需要了解小说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塑造小说主题和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们需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如外貌、语言、动作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三、情节梳理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支撑整个小说的重要结构。
学生们需要通过对情节的梳理,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同时,也要注意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
四、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也是学生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学生们需要了解小说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一篇可能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笔记范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笔记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通过几篇经典的小说,我们了解了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以及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作者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小说中情节的展开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在《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的悲欢离合。
通过对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作者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自查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共和政体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
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三、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历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总觉得需要背的很多记不住,往往考试的时候时间来不及或者回答了很多但是分数不高。
语文第三单元
语文第三单元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三单元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从课文内容、学习重点以及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
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包括了古诗文、文言文和现代文三个方面。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语言和现代文有所不同,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现代文是近现代文学的代表,通过学习现代文,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化和社会,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第三单元的重点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文学知识。
在学习古诗文时,学生需要理解古诗文的诗意和意境,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文化内涵和修养。
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现代文时,学生需要理解现代文的主题和思想,学习现代文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文化背景。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学习第三单元的方法包括阅读、理解和鉴赏。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先通读全文,了解整个故事情节和主题,然后逐段逐句仔细阅读,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词句的用法和语言表达的技巧,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思想。
在鉴赏课文时,学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欣赏诗歌的美丽和文言文的古朴,同时,也要思考课文中的哲理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语文第三单元,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学生可以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参加文化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总之,语文第三单元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第三单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第三单元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阅读考点5-+可以用关键词的本文
第三单元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阅读考点5-+可以用关键词的本文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文,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短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事件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
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短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重点不同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
2、要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两反对,两提倡)
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注
重公平的具体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八课
财政
与
税
收
国家财政
实质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实现渠道
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财政收入
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税收是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生活知识结构
三、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
补充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理论原因:生产力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
现实原因:我国现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怎样确保收入分配公平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一个制度,两个举措
效率
指经济生活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既讲效率又兼顾公平
公平
理解: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是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
收入
分配
公平
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
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协调
收入=支出→财政相等→最理想;收入<支出→财政赤字→利弊要具体分析,要控制在一定限度;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
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
的
作用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总需求不足或通货紧缩时→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复征税,防止偷漏税;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个人所
得税
计税类型: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意义: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原因)
2、分配政策的影响(合理的分配政策: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财政支出
种类: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最大);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收支关系
收入>支出→财政节余→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质量和数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地位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主体地位
原因
(必然性)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达不到按需分配)
直接原因:我国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存在差别,谋生手段,不能平均分配)
意义
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劳动者
努力学习科技,提高技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非按劳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意义: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总需求过旺或通货膨胀时→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国债发行,增加税收)
征税与纳税
含义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关系)
分类
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增值税
正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违税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增强“纳税人意识”
公民应当履行义务自觉纳税
公民还要行使权利——增强监督意识;关注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批评和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