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安妮特拉舞曲旋律分析
安妮特拉舞曲旋律分析《安妮特拉之舞》的旋律外形分析《安妮特拉之舞》选自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第一组曲中的第三段,该乐曲描绘的是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的场面。
《安妮特拉之舞》是一首极具东方风味的玛祖卡舞曲,其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接下来将对这首乐曲的旋律外形进行着重分析。
该首乐曲A段的前五小节,是整首乐曲最重要的材料,在第二小提、中提以及大提的三拍子的伴奏下,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出。
它可分为两小节和三小节长度的两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旋律外形,可分别叫做X和Y,主要特点见以下谱例和简表:X型旋律的主要特征音程上行跳进下行级进+连续的上行级进局部外形锯齿型+斜线型整体外形疑问式(这条旋律的最高音在旋律的最后,因此呈疑问式)紧张度静态------动态Y型旋律的主要特征音程下行跳进+下型级进局部外形射线型+斜线型整体外形离心式(从整体外形看,断续的重复音高音6和332176距离越来越大,因此,整体呈离心式)紧张度动态------静态A乐段旋律分析6―9小节的旋律中,高音1的重复出现和65432的下行级进,与1的距离越来愈大,所以为Y型旋律的下型离心式重复,因此这部分仍为Y型。
10-13小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重复音B贯穿整四个小节,环绕音以跳音呈半音下行级进,很明显使用了Y型旋律下型级进进行重复演奏,但节奏与Y型旋律相比变了短小紧凑而且更加活泼了,因此可把它叫做Y’。
由此看来,他的动静关系是以动态为主的。
14-17小节中,15小节,上下行跳进然后下行级进,很明显来自于Y型。
但其余小节旋律线由均匀的上下行音阶构成,且整体呈疑问式外形,很明显是X型旋律的扩充,故可把这部分叫做X’型。
可见这一阶段的动静关系是以动态为主的。
接下来进入B乐段的旋律线分析。
18-20小节为旋律下上型级进,其材料明显来自于X旋律型中的斜线段,是写线段的逆行与发展,故可把它叫做XB。
22-25小节为一系列的的模进,进行模进的部分是下行跳进加下行级进,显然来自Y前半段但节奏变得更为紧凑,所以称为YA。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节奏特征分析
A :I I 尾 声 8 5  ̄ 1 0 8 a + b
1 2 + 8( 1 1 )
I . J ]
起止 小节 数 二级 曲式结构
小节 数
1  ̄ 6 7 , v 2 2 2 3  ̄ 3 8 a + a
6 8 + 8
音 符 占 最 大 比 ,使 全 曲有 快 速 的 流 畅 感 .奠 定 了 欢 快 的 律 动 基 调 四 分 音 符 出现 次 数 比例 为 2 0 %. 且 多出现于八分音符后 的 弱位置上 . 多 为 配 合 的 级 进 下行 , 造 成 小 的 时值 延 长 , 是 对 舞 步
的 绝佳 诠释 B 乐段 出现 新 的音 长 模 式 符 点 四 分音 符 . 虽然 只 出
力 3 / 4 顺分 型 较前节奏 时值 短 歌 唱性 于较后节奏 时值
3 9 / B
4
Ⅶ.
4 / 8 等 分型 各个发音 点时值 律动性 玎] . 叨 ( 隐性) 相 等 戏剧性
4 3 / B
4
1 . 核 心 节 奏 型 核 心节 奏 型 对 全 曲音 乐形 象 的塑 造 具 有 决定 性 的意 义 . 贯 串
可 能存 在 的 ” ① 节 奏 是 各 个 音 时值 的 内在 联 系 . 由 音长 模 式 组 成 特有的音型模 式 . 有其 核 心 节 奏 型 , 加 入隐性节 拍等 , 具 有 特 殊
意 义 的 节奏 要 素 f 一1 音 长 模 式 分 析 全 曲 共 出 现 5种 音 长 模 式 , A 乐 段 3种 。 B乐 段 5种 ,八 分
目的 的重 复 . 对 语 气 的 加 重 并 且 丰 富 了舞 蹈 语 汇 。 增 加 了旋 律 的 连贯性。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舞曲依托于挪威传统音乐风格,结合了北欧音乐的特点,以及作曲家自身的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结构等方面对《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
首先,从旋律来看,《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富有独特韵味的舞曲,其旋律十分精美,回旋率高。
该舞曲主旋律由四个小节组成,前两个小节的旋律相互呼应,呈现出递进的趋势,而后两个小节则是前两个小节的变奏。
整个曲子主要采用无休止的直线式发展,给人听觉上带来一种时而舒缓时而热烈的感受。
旋律中的一些特点,例如使用了牧歌调、音符的切分与延音、对位运用等,使得乐曲听起来十分自然、流畅,富有变化、动感。
其次,从节奏来看,《阿尼特拉舞曲》的节奏感强烈,显得热烈而有活力。
该舞曲的主要节奏模式是6/8拍(两拍子,每拍三分音符),虽然这种主流绝对不是此曲的唯一魅力,但却对构建乐曲韵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节拍活跃,轻浮,舞曲般的节奏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起舞。
第三,从和声来看,《阿尼特拉舞曲》的和声体现了作曲家的风格。
该乐曲的和声主要采用模式调的风格,配器选择了舞狮吹,铜管乐以及弦乐器,让这种轻快的旋律在弦、管等乐器的混奏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此外,乐曲的和声上下文情不自禁,或慷慨激昂,或内敛纤细,或痛彻心扉。
通过和声,乐曲赋予了情感与思考。
第四,从音色来看,《阿尼特拉舞曲》的音色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而和谐的感受。
乐曲选用了多种乐器,各具特点,彼此配合协调。
例如,舞狮吹的高音部分负责主旋律,铜管乐器则增强了音乐的力量感,弦乐则起到呼应、衬托的作用。
音色丰富,充分展现了北欧地区的特色。
最后,从结构来看,《阿尼特拉舞曲》的结构也十分完整。
乐曲由前奏、主旋律、变奏、再现以及结尾五个部分组成。
不同的部分之间,音乐元素的变化和转化富有趣味,富有变化、张力感和递进顺序,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节奏特征分析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节奏特征分析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节奏特征分析一、曲式结构简析《阿尼特拉舞曲》(Anitras Tanz)原系格里格为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是一首具有东方色彩的玛祖卡(Mazurka),用于第四幕。
乐曲采用三段体曲式,中段采用综合型写法。
因节奏发展与曲式发展联系密切,为便于论述,将曲式结构分析如下:二、节奏特征剖析“节奏,即乐音连续过程中的时值关系,它是各种不同长短时值的音有组织的连续更迭的一种形态标志。
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血肉,那么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
和旋律线一样,它是音乐基本表现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音乐离开了节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①节奏是各个音时值的内在联系,由音长模式组成特有的音型模式,有其核心节奏型,加入隐性节拍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奏要素。
(一)音长模式分析全曲共出现5种音长模式,A乐段3种,B乐段5种,八分音符占最大比,使全曲有快速的流畅感,奠定了欢快的律动基调。
四分音符出现次数比例为20%,且多出现于八分音符后的弱位置上,多为配合的级进下行,造成小的时值延长,是对舞步的绝佳诠释。
B乐段出现新的音长模式符点四分音符,虽然只出现4次,但都在强拍位置上,对A乐段保持的节奏律动造成大的扩张性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符点四分音符4次出现后均有3个八分音符,使得在对节奏扩张的同时,维持了舞蹈性的律动,可谓对音长模式绝妙的使用。
二分音符多用于句尾或弱拍弱位置,是配合性的级进下行,加重了乐句的语气,丰富了舞蹈的语汇。
符点二分音符出现在B乐段,且总是出现在句尾,显然是对节奏音长模式扩大的配合,在保留舞蹈性的同时增加了歌唱性。
(二)音型模式分析根据乐曲中各个音型模式出现的顺序,不计引子、尾声以及反复和再现,统计音型模式首次出现的位置、出现次数、主要特点、功能等如下表:1.核心节奏型核心节奏型对全曲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贯串全曲。
根据对音型模式的分析判断和是全曲核心节奏型,变化并对比发展出全曲节奏。
浅析《安妮特拉舞曲》
们普遍认为 , 《 培尔 ・ 金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 出道德剧 , 有
着普遍而广泛的意义 。 《 安妮特拉舞 曲》 选 自诗剧第 四幕 的第六场 。这段音 乐 描绘 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场面 :在沙漠绿洲 中一座 阿拉伯酋
一
、
诗剧《 培尔 ・ 金特》 是挪威 文学 家 、 剧作家亨利 ・ 易 卜 生
的挪威语剧作 。 诗剧大量采用了象征和隐喻 的手法 , 塑造 了
一
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 界和形象 ,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
舞姿体现 出她既优雅 又略带妖艳的妩媚 动人形象 。 培尔 ・ 金
特逢场作戏 , 他与安妮特拉在这一场戏结束时成了恋人 。这 段 音乐 直接参与 了戏剧 的内容 , 超过 了作 为配乐的作用 , 成 为诗剧 中与剧情密不可分 的构成部分。
第3 4 卷 第1 1 期 2 0 1 3 年 1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m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1 1 NO V . 2 0 1 3
斯陆上演时即受得 了高度评价 。 但格里格却不满意 , 1 8 8 6年
在哥本哈根再次上演这出戏时 ,格 里格对其 中的很多音乐 进行 了改善 , 创作 了包括前奏 曲、 间奏曲 、 舞 曲、 歌 曲和背景
《 安妮特拉舞 曲》 是一 首有再现 的混合性 中段的单三部 曲式结构作 品。乐 曲较快 的 安妮特拉舞 曲》
刘 冬 萌
( 赤峰 学院 音 乐学院 , 内蒙古 赤峰
摘
0 2 4 0 0 0 )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作品分析
72
并且有装饰音的轻巧的主题,同样这个主题特点在之后乐曲的发展 中一直在出现。乐曲的节拍为 3/4 拍,节奏在第三拍突出重音,这 也是玛祖卡最突出的特点,这显然受到了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的影 响。将节拍中融入节拍特点,加上弦乐器的拨弦和渐强的处理,使 跳跃的主题获得较大动力。
在乐曲刚开始的第一乐句将要结束时调性突然由刚刚确立的 a 小调转为 e 小调,使其调性处于徘徊状态,这也体现了格里格创作 的特点:大胆的运用和声与调性上的自由,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 以感性为出发点的创作特点。第 15 小节,对比主题出现,第一主题 跳音的向上级进变为了跳进的向下,主题内部对比强烈。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是十九世纪著名 作曲家。格里格早期受同辈作曲家诺尔德拉克影响,决心要以挪威 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开辟挪威民族音乐之路。这个时期的作品既有 德国浪漫乐派的特点如《e 小调钢琴奏鸣曲》,也出现了挪威民族特点, 如《F 大调第一小提琴奏吗曲》。在格里格创作的顶峰时期,作品 的民族性与他个人的创作风格都开始体现出来。代表作有:《a 小调 第二小提琴奏鸣》,《a 小调钢琴协奏曲》,话剧《彼尔·金特》配乐, 《钢琴叙事曲》,《钢琴抒情小品集》与《g 小调弦乐四重奏》等。 格里格的音乐缺乏内在的戏剧矛盾冲突是和揶威社会的发展状 况和作曲家的相对平稳的生活、思想有关系。他说过:“艺术家, 如巴赫和贝多芬都在高处建立了殿堂,而我则想象易卜生的最后一 出戏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人们寻找几所住房。在这里他们会感到 自己舒适和幸福。”他的这种人生观和艺术观使他从 37 岁这个精力 正旺盛的时期,却同年轻的妻子隐居到乡间别墅,去过一种与事无 争的宁静舒适的生活,感到幸福、宽慰和满足。 《阿尼特拉舞曲》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三乐章。 培尔·金特少年任性,生活放荡不羁,行为荒诞不经:参加朋友的 婚礼时拐走新娘,在山魔的王国中爱上山魔的女儿,以后又飘洋越海, 开始冒险生涯。阿尼特拉是非洲沙漠中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培尔·金 特遇见她后又爱上了她,但这显然是逢场作戏式的爱情。《阿尼特 拉舞曲》原来用于诗剧的第四幕,演奏得很轻,因为阿尼特拉的舞 蹈是和培尔·金特的台词结合在一起的。 二、作品本体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东方风味的马祖卡,主题优美轻快,略带诙谐与奇异色 彩。结构为带有混合中部的单三部曲式,乐曲无论从旋律、和声、结 构还是配器上都非常凝练,带有格里格独特的风格,以下为曲式结构图。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摘要】《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曲调优美、富有北欧风情。
本文从创作背景和初衷入手,探讨了该曲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旋律特色、节奏特点和演奏技巧。
格里格巧妙运用和声和旋律的变化,营造出舒缓、优雅的音乐氛围,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北欧文化的深刻理解。
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不仅令人陶醉于其美妙旋律,更展示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挪威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格里格, 阿尼特拉舞曲, 创作手法, 艺术特色, 音乐风格, 创作背景, 初衷, 旋律特色, 节奏特点, 演奏技巧, 艺术贡献, 后世影响1. 引言1.1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创作背景《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885年。
这首舞曲是为挪威剧作家伊本·索恩森的戏剧《阿尼特拉》配乐而写,展现了挪威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阿尼特拉的形象以及她与主人公索尔·索盖宁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创作这首舞曲之前,格里格已经成为挪威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他秉承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致力于挪威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而《阿尼特拉舞曲》的创作,也正是格里格对挪威文学与音乐的融合表现。
格里格在创作这首舞曲时,深入挪威民俗音乐及民族舞曲的元素,将挪威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些都反映了格里格对挪威音乐的热爱与对本土文化的尊重。
通过《阿尼特拉舞曲》这部作品,格里格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也为挪威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这首舞曲也成为了挪威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国际上也广受赞誉。
1.2 格里格创作此曲的初衷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一首著名舞曲。
这首舞曲是为石卡日维克剧院的演出而创作的。
在当时,挪威正处于振兴国家文化的时期,格里格希望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来展现挪威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色。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乐曲:序曲《秋天》、《培尔·金特》组曲,弦乐组《从霍尔贝格时代》;钢琴曲:《e小调奏鸣曲》、《抒情曲》10册;合唱《在南方一座修道院门前》;戏剧音乐《西古尔德·约萨法尔》等。
而1874-1875年间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安妮特拉舞曲》也深受广大音乐学习者的喜爱,在这篇文章里就来对这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加以分析。
一、人物背景及作品简介作者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誉为抒情诗人、“北方的肖邦”。
他在6岁时开始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跟他的母亲学习钢琴。
后经小提琴家布尔推荐,于1858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1862年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了首次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并于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名誉博士衔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是格里格在1874-1875年间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
主题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面,一位年轻貌美的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用自己热情的舞蹈对这位已婚男子培尔·金特献媚的画面。
二、曲式分析(一)调式调性此曲是A和声小调,而A和声小调的特点是神秘、柔美,具有一定的民族风味。
(二)织体这首作品多用跳跃的单音和柱式和弦。
如引子部分后四个小节左手就是单音的跳跃,第7~14小节左手织体又成为单音与柱式和弦的变换跳跃,紧接着第15~21小节是单音三度或二度的级进跳跃。
B段与A1段之间十六小节的连接部分织体结构上也是柱式和弦与单音做支撑的,但是这部分织体结构上与前面两个乐段却有很多的变化,加入了第三声部,而且中声部不仅只是柱式和弦而且还有卡农式的模仿旋律。
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演奏分析
·93·艺术研究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演奏分析宋晓丹(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摘 要:《阿尼特拉舞曲》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第三首,[1]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改编自此曲。
[2]其优美欢快的旋律、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演奏者和听众,是一首价值很高的钢琴作品。
其演奏难度不大,是初级钢琴演奏者学习钢琴演奏的第一选择。
本文对此曲的曲式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方法,希望对演奏此曲的演奏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尼特拉舞曲》;钢琴演奏;曲式结构《阿尼特拉舞曲》的作曲者格里格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他借鉴了欧洲各国的音乐传统,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阿尼特拉之舞”选自易卜生的诗句《培尔·金特》的第四幕第六场。
[3]阿尼特拉为剧中人物,是一个艳丽妖娆的阿拉伯酋长之女。
《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带有东方色彩的玛祖卡舞曲,它描绘的是在沙漠的绿洲中,在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的场景。
该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由于其中段由3个小乐段构成,因此也可以认为是复三部曲式。
全曲3/4拍,全曲的速度为玛祖卡舞曲速度。
1…引子部分演奏分析引子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6小节,音乐的调式是a 小调,音乐的节拍是3/4拍,音乐由a 小调的属和旋开始,是大三和弦,色彩明亮,演奏时第一个和弦要弹奏得清楚而坚定,并且在本身时值四拍的基础上自由延长,之后的空拍也自由的延长,与第2小节在时值上要留有足够的空隙。
仿佛营造出故事的场景环境是在强烈日光下的沙漠中。
第2小节的节奏有两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组成,这种节奏仿佛沙漠中的驼铃声,右手部分音乐以上行二度级进两小节,然后下行二度级进,为乐曲的第一部分营造出沙漠的场景。
演奏第2小节时,演奏力度从弱开始,突出左手伴奏部分的节奏,双手演奏要轻快、富有弹性,以跳音方式演奏,注意右手旋律部分的音乐走向,做好第一部分进入场景的铺垫准备,仿佛在帐篷里,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随着沙漠中的驼铃声轻轻地跳起舞来。
浅析《安妮特拉舞曲》
浅析《安妮特拉舞曲》作者:刘冬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安妮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的第三首,作品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独特的个性征服了众多音乐学者与音乐爱好者。
这是一首在组曲中颇具代表性的阿拉伯风格舞曲,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作曲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其达到能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安妮特拉舞曲》;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作曲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30-02一、创作背景诗剧《培尔·金特》是挪威文学家、剧作家亨利·易卜生的挪威语剧作。
诗剧大量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
从某些方面来说,《培尔·金特》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寓言式作品。
1874年,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受易卜生的邀请为这部剧作配乐,首次在1876年2月24日于挪威首都奥斯陆上演时即受得了高度评价。
但格里格却不满意,1886年在哥本哈根再次上演这出戏时,格里格对其中的很多音乐进行了改善,创作了包括前奏曲、间奏曲、舞曲、歌曲和背景音乐等共二十二首乐曲。
1888年格里格选择了其中的四首乐曲创作了一个音乐会组曲,然后又于1891年挑选了另外四首创作了第二组曲。
其中第一套组曲分别为:《晨景》、《奥赛之死》、《安妮特拉舞曲》、《在山妖的洞窟里》;第二套组曲分别为:《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的归来》、《索尔维格之歌》。
二、表现内容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作者:林葳蕤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2期摘要:《阿尼特拉舞曲》作为《培尔·金特》组曲中的重要组成,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异域情调和异乡色彩,浪漫而不失朴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品以强烈律动的舞蹈色彩,真挚淳朴的民族风格,深受世人的喜爱。
文章从挪威的地域文化入手,结合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從音乐本体的不同段落分析作品构成。
关键词:《阿尼特拉舞曲》音乐本体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59-03挪威意为“通往北方之路”,是地处北方群山峭壁下的小国,早在9至11世纪曾有辉煌的历史,但是自14至20世纪初这漫长的岁月中,挪威丧失了民族的主权。
从19世纪中叶起,挪威的知识界人士在整个欧洲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复兴民族文化”的口号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广泛传播。
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被人们关注,要求捍卫和弘扬本国文化,摆脱外国文化的垄断的呼声日趋成熟。
挪威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蓬勃发展,出现了比昂松、易卜生、格里格等知名的剧作家、作家和作曲家。
《培尔·金特》这部作品就是戏剧大师易卜生和作曲家格里格的经典之作。
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格里格是19世纪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1874-1875年,格里格历经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易卜生《培尔·金特》这部诗剧的配乐,格里格选出配乐中的八段组成《培尔·金特》组曲,分成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
第一组曲中包括四个乐章:《朝景》《奥塞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和《在山魔的宫中》;第二组曲也包含四个乐章:《诱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的归来》和《索尔维格之歌》。
作者巧妙地运用构思和手法,将故事中的一个个画面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品内容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纯真的民歌特色,更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异域情调和异乡色彩,浪漫而不失朴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世界音乐文库中的经典之作。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现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充满了北欧风情,分别由1段快速的第一乐章,1段旋律抒情的第二乐章和1段跳跃欢快的第三乐章组成,是格里格最著名、最重要的音乐之一。
首先,从音乐结构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是一个有重复性的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把挪威舞曲的旋律题材加入到了协奏曲的结构, 通过快速而且澎湃的乐曲表现出了舞曲风格-欢快的气氛。
第二乐章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旋律, 较为抒情地表现了小提琴的柔美, 貌似在讲述一个悲伤而美好的故事。
第三乐章则通过快速轻盈的旋律, 强烈表现了小提琴的可爱华尔兹的舞曲节奏,像是和听众直接串连起来一样,整个乐曲带着快乐的气息结束。
其次,从调性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以A小调和D大调作为主要调性,结合了北欧的音乐情感和文化氛围,显示出了挪威民歌旋律的独特性。
第一乐章运用了富有挪威元素的阿尼特拉舞曲,第二乐章则让小提琴强烈地表现出悲伤与荣耀感;第三乐章则用轻盈的华尔兹表现出小提琴与乐队的活力和情感。
再次,从节奏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采用了北欧传统音乐节奏方式,即强调2拍、4拍和8拍。
整首曲子以快速的2拍步伐为主,使得听者在音乐的节奏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跳动感。
在第三章中,华尔兹的欢快跳跃也增加了乐曲的节奏感,使得整体乐曲较为轻盈而欢快。
最后,从器乐演奏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对使用小提琴作为主导乐器进行了大量发挥,小提琴所用的旋律抒情而又独特,同时也在协奏曲和弦进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此外,管弦乐团的结构编配也特别注重,以达到器乐演奏最佳化的效果。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摘要】《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通过对该舞曲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创作背景、曲式、旋律、和声和节奏特点。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并体会到音乐本体分析的重要性。
《阿尼特拉舞曲》不仅在旋律上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还在和声和节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这首舞曲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听觉体验,还能启发人们对音乐的欣赏。
通过对这首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首作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进一步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
【关键词】音乐本体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 创作背景, 曲式分析, 旋律特点, 和声特点, 节奏特点, 音乐特色, 音乐欣赏, 启发1. 引言1.1 概述《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古典音乐作品,它的旋律优美动人,和声华丽丰富,节奏跌宕起伏。
这首舞曲的创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阿尼特拉,他在创作这首曲目时倾注了无限的心血和智慧,使得这首舞曲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通过对《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背景、曲式、旋律、和声和节奏特点。
这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音乐作品,还可以启发我们对音乐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阿尼特拉舞曲》进行全面的音乐本体分析,探讨其音乐特色和对音乐欣赏的启发意义。
愿我们在这次音乐之旅中能够共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领略到阿尼特拉这位音乐大师的无穷才华。
2. 正文2.1 《阿尼特拉舞曲》的创作背景《阿尼特拉舞曲》是20世纪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舞曲由拉威尔于1922年创作,其标题的灵感来源于一部主题为印度神话故事的舞台剧。
拉威尔在创作这首舞曲时,受到了对东方音乐和文化的浓厚兴趣的影响,他试图通过这首作品表达对印度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拉威尔在《阿尼特拉舞曲》中运用了许多印度传统音乐元素,例如使用了六度音程和七度音程,这些元素在印度音乐中被广泛应用。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1. 引言1.1 音乐作品介绍《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由著名作曲家安东尼奥·贝尔瓦创作的经典音乐作品。
这首舞曲是在18世纪末期创作的,被认为是贝尔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元素,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特色。
这首舞曲的演奏形式优美动听,曲调流畅优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贝尔瓦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乐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古钢琴等,打破了传统舞曲的局限,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多元和丰富。
《阿尼特拉舞曲》被广泛地演奏于各类音乐会和舞会上,深受听众的喜爱。
其音乐旋律优美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舞曲的音乐结构精致严谨,展现了贝尔瓦作为音乐大师的功力和才华。
【需要继续补充文字】2. 正文2.1 曲式分析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结构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充满魅力和变化多端的音乐作品,其曲式结构也是非常精妙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舞曲采用了ABA的曲式形式。
A部分具有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展现了舞曲的活泼和欢乐氛围;B部分则放慢了节奏,加入了一些悠扬的旋律和柔和的和弦,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最后再回到A部分,让整首曲子有着完整的结构和连贯的发展。
在曲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变奏和过渡的部分,这些部分既丰富了整首曲子的表现形式,又增加了曲式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作曲家还通过重复和变奏的手法,巧妙地处理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个曲子显得紧凑而流畅。
《阿尼特拉舞曲》的曲式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旋律新颖,节奏丰富。
通过深入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首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意图。
2.2 旋律特点《阿尼特拉舞曲》的旋律特点非常突出,这首曲目在旋律构思上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整首舞曲的旋律十分富有感染力,如雷贯耳,令人难以忘怀。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是由挪威作曲家约翰·萨文创作的钢琴曲,该曲是挪威音乐史上的
经典之作。
这首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异域情趣,在音乐表现和艺术感染力上都
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音乐本体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从曲式结构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采用的是ABA结构。
在A段中,主旋律
由左右手交替弹奏,充分利用钢琴的音色特点,同时表现出忧郁、深沉的情感。
B段则在
时间、节奏上与A段形成明显的对比,展现出强烈、奔放的节奏和活力。
最后再回到A段,重复主旋律,既增加了曲子的层次感,又让整个曲子结构更加紧凑。
其次,从和声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的和声非常简洁,乐曲中几乎没有走调或复
杂的和声多样性。
主旋律中出现了一些小的半音上行,色彩丰富,但和声本身较为平淡。
结合曲调和副旋律,整首曲子的和声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异域情调,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
色彩。
最后,从节奏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的节奏有着明显的强节奏感,特别是在B段中,同时也运用了复调和丰富的伴奏节奏手法,使得曲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热情奔放。
总的来说,《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作品在结构、和声和节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它深刻地表现了挪威音乐的独特气息和性格,同时也是当时挪威独立运动中代表性的
音乐作品之一。
它的成功是萨文对钢琴音乐的深入研究和对挪威音乐的极力创新的最好证明。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是由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创作的一部钢琴和管弦乐的交响作品。
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独特,受到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东欧民族音乐特色。
《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主要包括结构、旋律与节奏、和声、色彩和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从结构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分为三个部分:快板、中板和快板。
整个作品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呈现出连贯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结构上的安排保证了整个作品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旋律与节奏是《阿尼特拉舞曲》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品中的旋律来自于匈牙利民歌和舞曲,具有明快活泼的特点。
旋律线条清晰,富有变化,具有旋转舞曲的特色。
节奏上,作品大量运用了拍子的变换和复杂的节奏型,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活力和节奏感。
和声是《阿尼特拉舞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品中的和声既有传统的西方音乐和声,也有东欧民族音乐中的和声特点。
和声的运用使得作品既富有层次感,又保持了民族音乐的特色。
色彩和表现手法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
《阿尼特拉舞曲》通过巧妙的乐器运用和音色变化,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氛围。
作品中的管弦乐器和钢琴相互呼应,交织出丰富多彩的音色。
表现手法上,作品运用了丰富的装饰音和技巧性的演奏,展现出了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交响作品。
通过对其音乐本体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色。
这部作品不仅代表了巴托克作曲风格的经典之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研究东欧民族音乐的瑰宝。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阿尼特拉舞曲》是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所作的钢琴曲之一,是他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20世纪钢琴音乐的杰作之一,不仅在匈牙利乐坛备受推崇,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它的音乐风格独特,曲调优美,因此备受音乐研究者的喜爱和欣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音乐本体分析的角度对《阿尼特拉舞曲》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及内涵。
我们来看这首曲子的内部结构。
《阿尼特拉舞曲》共分为六章,每一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主题。
整个曲子的结构既有对称性,又有发展性,展现了巴托克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每一章都有精巧的音乐构思,旋律优美,和声丰富,节奏明快,极具音乐感染力。
整首曲子的演奏时间也适中,不会让人感到疲倦,而是能够持续引起听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阿尼特拉舞曲》的旋律特点。
这首曲子的旋律构思非常丰富多彩,旋律线条清晰,情感表达丰富。
特别是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巴托克采用了匈牙利民族音乐元素,使得旋律更加独特和生动。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变化腔调、跳音等技巧,使得整个曲子的旋律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丰富的旋律构思不仅充分展现了巴托克的音乐天赋,也为这首曲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除了旋律之外,和声也是《阿尼特拉舞曲》的一个亮点。
巴托克善于运用复调和对位法,使得和声更加丰富多变。
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和声方式,包括层叠和弦、模因发展和对位变奏等。
这些丰富的和声变化不仅使得乐曲更加绚丽多彩,也让乐曲的层次更加丰富,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冲击。
与此巴托克还巧妙地运用了和声技巧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使得整个曲子更加富有内涵和感染力。
《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部典型的巴托克风格的钢琴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内涵,成为了20世纪钢琴音乐的杰作之一。
在这首曲子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匈牙利音乐特有的元素,还可以感受到巴托克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格里格op43no17曲式分析
格里格op43no17曲式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格里格曲式采用有再现的三部性结构写成。
由于中段本身也可分成三个相当于乐段的片段,使其结构复杂化,可看作是介于单三与复三之间的边缘曲式。
但因代表主要主题乐思陈述的第一部分为乐段结构,所以我们仍被归类为单三部曲式。
1-6小节为引子。
7-38为呈示部分,是A乐段的两次陈述。
A 乐段由a、b两个乐句构成,方整性乐段,每个乐句8个小节,每个乐句还可分为4+4两个乐节。
39-84为中段。
如前所述,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8+8的两个平行乐句c和c1构成,同样还可细分为4+4两个乐节。
第二部分为7+7的两个平行对称性乐句d和d1构成,每个乐句可分为3+4两个乐节。
第三部分为8+8两个平行乐句e和e1构成。
85-104为再现部分,结构与呈示部分有所变化,变成了11+8的非对称性结构,中段和再现段反复一次!。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
浅谈《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分析《阿尼特拉舞曲》(Anitra's Dance)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匹克之死》的第三个乐章,也是这部全剧的一大亮点,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舞曲风格一直深受大众喜爱,是格里格作品中的代表之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本体。
整个乐曲以弦乐器为主,旋律悠扬,极富情感。
乐曲开头的主题是一段单纯的弦乐主题,以抒情的方式呈现出来。
接着,乐曲开展起来,传出了一段婉转动听的小提琴独奏,宛如一位舞蹈家在跳动着优美的舞姿。
在乐曲的中段,主题伴随着更加明快的节奏和旋律,乐曲的氛围随之变得愉悦起来。
同时,深沉的弦乐声像是漫步在林中,带来了一种舒适的感觉。
而这段旋律的传唱性也十分强,几乎每个听过这首乐曲的人都能够哼唱出它的旋律。
乐曲的后半部分,主题被演绎成一个华丽而热情的舞曲开始,这样的演绎方式使得乐曲整体变得更加热烈和慷慨。
这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演绎方式,它展现了格里格对于乐曲风格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从本质上来看,《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带有明显情感表达的舞曲。
它代表着北欧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将浓郁的乡村情调和舞曲的欢快特色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整个乐曲中,格里格通过动态和声部的运用,以及旋律的精心设计,呈现出了一种优美而独特的音乐特色。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这首乐曲的文化背景。
阿尼特拉在挪威传说中是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女性角色,她象征着爱情、自由和独立。
在民间传说中,阿尼特拉常常被描绘成一个热情而独立的舞蹈家,她的舞姿如同乐曲中的旋律,婉转而动人。
因此,《阿尼特拉舞曲》也成为了人们对于这种经典民族传说的一种致敬和传承,它意味着挪威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并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心中。
管弦乐《阿尼特拉舞曲》赏析
管弦乐《阿尼特拉舞曲》赏析
《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是其剧场音乐《皮尔·金特》中的一部分。
这部舞曲被称为是格里格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挪威音乐的代表之一。
这首舞曲是在1886年创作的,当时格里格正在为一部与维京时
代有关的戏剧作曲。
这部音乐被认为是格里格对挪威传统音乐的致敬,其中还融入了一些具有北欧特色的旋律。
这首舞曲的曲调明快活泼,充满了北欧民间舞曲的韵味,特别是在弦乐部分中,可以听到明显的“颤音”,这是挪威传统音乐中常用
的技巧。
整个作品起伏跌宕,音乐节奏感强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音乐结尾处,曲调突然转变为柔和的调子,像是在告别,又像是在期待下一次相聚。
《阿尼特拉舞曲》已经成为了挪威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
其欢快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乐曲:序曲《秋天》、《培尔·金特》组曲,弦乐组《从霍尔贝格时代》;钢琴曲:《e小调奏鸣曲》、《抒情曲》10册;合唱《在南方一座修道院门前》;戏剧音乐《西古尔德·约萨法尔》等。
而1874-1875年间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安妮特拉舞曲》也深受广大音乐学习者的喜爱,在这篇文章里就来对这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加以分析。
一、人物背景及作品简介
作者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誉为抒情诗人、“北方的肖邦”。
他在6岁时开始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跟他的母亲学习钢琴。
后经小提琴家布尔推荐,于1858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1862年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了首次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并于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名誉博士衔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是格里格在1874-1875年间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
主题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面,一位年轻貌美的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用自己热情的舞蹈对这位已婚男子培尔·金特献媚的画面。
二、曲式分析
(一)调式调性
此曲是A和声小调,而A和声小调的特点是神秘、柔美,具有一定的民族风味。
(二)织体
这首作品多用跳跃的单音和柱式和弦。
如引子部分后四个小节左手就是单音的跳跃,第7~14小节左手织体又成为单音与柱式和弦的变换跳跃,紧接着第15~21小节是单音三度或二度的级进跳跃。
B段与A1段之间十六小节的连接部分织体结构上也是柱式和弦与单音做支撑的,但是这部分织体结构上与前面两个乐段却有很多的变化,加入了第三声部,而且中声部不仅只是柱式和弦而且还有卡农式的模仿旋律。
(三)节奏
这首作品是具有东方风味的马祖卡舞曲。
3/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在玛祖卡中不再是强、弱、弱,而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而这首《安妮特拉舞曲》是把重音落在了第三拍上,给人一种新鲜还带有俏皮的听觉感受,既妩媚又狡猾,虚虚实实的感觉,勾勒出了一幅安妮特拉翩翩起舞的画面。
三、演奏技巧
(一)跳音的处理。
此曲属于马祖卡舞曲,在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中,很多地方的旋律都是在跳跃中进行的。
(二)附点音符的处理。
弹奏时应该在长音上深入,指尖一定要在琴键上站稳,扣紧,不能掉,力量是向前走的,要往前推;在短时值的音符上要轻巧带过,就像弹奏有小连线的音乐时第一个音落下去,第二个音要提起来,用二音连线的弹奏方法来处理。
(三)装饰音的处理。
在乐曲中装饰音是很常见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弹奏方法,有些装饰音要求弹奏时要平均到被装饰音的时值里面。
而本首作品里面的装饰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tr,多出现在小节的第三拍,而第三拍是本首曲子的强拍,弹奏时不用太多,可以强调但不占时值,轻巧、快速带过。
(四)踏板的使用。
在乐曲中踏板经常会用到,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踏板使用方法,不同风格的乐曲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乐曲里面内容比较丰富,这首乐曲的整个气氛都是比较活跃跳动性很强,舞蹈性很强,因此在踏板的使用上要特别地注意,这首乐曲要使用音
后延音踏板,而且只是在强拍装饰音的地方轻轻点到,踩到一半就放开,右脚一定要控制好,不要踩到底。
(五)和弦的处理。
在这首乐曲中左手的伴奏织体多是跳跃的柱式和弦,因此和弦的处理就很重要,我们知道和弦的弹奏要求整齐,均匀,结实;而在此曲中弹奏时手的支架要撑好往里抓不能是散的,要在均匀的跳动中不失弹性与旋律性,即和弦推下去然后利用向上的反作用力连贯到下一个和弦上再推,如此反复跳动的和弦会不失弹性与旋律性。
四、作品风格
玛祖卡原为波兰的三拍子民间舞蹈,舞蹈的动作有滑步、成對旋转、女子围绕男子做轻快跑步,其形式现在仍保留在许多芭蕾舞舞剧中,速度有快、中、慢三种。
这种舞蹈的特点是每小节的重音常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加上旋律部分经常有跳跃的进行,附点音符特点,情绪活泼热烈,其音乐经过肖邦等人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古典音乐中一种经典舞曲。
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的节奏为三拍子,重音在第三拍上,具备了玛祖卡的特点,乐曲中多采用第一拍双八加两拍四分音符这种节奏形式,虽然这种节奏形式简单,但却具有舞曲的韵律,而在本首作品中大量运用,恰当地描绘了安妮特拉翩翩的舞姿,是本首作品节奏上的一大风格特点
这首乐曲是一首具有东方风味的马祖卡舞曲,在东亚地区音乐旋律十分丰富的,他们多采用五声音阶,和多种多样的民歌、戏曲和舞蹈等。
这首乐曲就是一首舞曲,是为诗剧中的舞蹈所做。
并以A小调为主,A小调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第8小节到第九小节这一旋律用大二度做链接,还有第11小节到第12小节用小二度做链接很有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不仅是本首作品的风格特点,也是格里格音乐作品的一大风格特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我对于“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的音乐
特点及演奏心得”的一些归纳与总结。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产生更多的想法和观点,探究的道路也不会停止。
在此,希望我的同行给予我更多的指正,使得我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能够尽量地完善我的专业修养,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