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体会物品质量的大小和重量的差异。

2.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使用方法。

3.通过实际体验秤量物品,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但在秤量物品的实践过程中还较为生疏,容易出现误差。

因此,本节课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训练。

三、教学过程1.复习通过抛球游戏来预热,让学生轮流把球抛向桌子,然后估计球的质量,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此来练习估算物品质量大小。

2.前置知识点讲解先介绍什么是千克和克,为学生普及基本概念。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试验体验一下,可以用秤量到物品的重量,更形象更直观。

3.实验体验将教室中的物品一一放在秤上进行秤量,并记录每样物品的重量,同时引导学生来研究物品的质量大小、重量的巨大差异。

此外,老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三支支架,以确保秤量数据的准确性。

4.试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可以发现物品重量的差别非常大,有些物品仅重几克,而有些物品就非常的重,甚至到了几十公斤。

通过分析图表数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并学会如何秤量物品、如何估计物品的重量以及如何确认是否达到预期重量等。

5.巩固练习通过上述实验体验的方法,带领学生来进行小组探究,研究真空保鲜袋与普通塑料袋各自所能装的豆子的数量的差别,让学生加深对重量的概念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巩固所学。

四、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实际体验秤量物品,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巩固所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围绕实验体验展开,通过实际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并学会如何秤量物品、如何估计物品的重量以及如何确认是否达到预期重量等。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结合小组探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掌握所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天平量物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天平量物

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使用天平量物,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关系;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关系,并能使用天平进行量物。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千克和克的区别及其转换。

教学准备:1、天平,蓝牙称重器;2、沙子、鸟粮、苹果、香蕉、手电筒等实物。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挂出一些果品和物品,鸡蛋、香蕉、苹果、手电筒、小扇子等,提问学生它们的重量各是多少,如何量得它们的重量?二、讲授(20分钟)1、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重量单位。

介绍下面的概念:千克是重量单位,它通常用来衡量较大的物品。

1千克等于1000克。

比如,我们可以用千克来衡量大米、小麦、面粉等干物质。

克也是重量的单位,但它通常用来衡量小的物品。

1克的重量等于1个铜币的重量。

比如,我们可以用克来衡量胶囊、药片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平放在水平位置(2)把天平两端各放一个物品,待天平平稳后,观察两端的物品是否平衡。

(引导孩子观察天平的秤盘和秤钩)(3)假如两端不平衡,调整秤盘的位置或者重新取物使天平达到平衡状态。

(4)称重的物品不能因为重量过大或过小而超出天平的承重范围,放置的位置应注意平衡。

(5)有些天平带有刻度,我们可以直接读取数值;没有刻度的可以用称重器来确定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进行量物把物品放在天平两端,观察接近平衡时两端的重量比较,如果有偏差,则微调其中一端直至平衡。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用天平量物(1)让学生随机挑选几个小器物进行量重,用千克和克表示它们的重量。

(2)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秤盘和秤钩,注意秤盘是否平稳,秤钩是否平衡,秤杆是否垂直,身体是否直立等。

(3)让学生根据天平上的刻度读出物品的重量,小规模量度下可以不必让学生进行准确计算,但对重、千克、克的概念应讲解清楚。

(4)让学生相互比较重量,发现误差并进行纠正。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教案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也开始注重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就是“多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重”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场景2、能够通过绘画、拼图等方式理解“多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多重”这一概念二、教学准备1、白板和黑板2、彩色画笔和白色粉笔3、各种图形拼图和积木等教具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用图形或实物举例说明“多重”的含义,如一双袜子、一个长方形桌子、一个杯子和三个苹果等等。

可以问孩子们:“你们看上述物品有什么共同点?”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多重”的意义,并结合具体实物来让孩子们感受“多重”的概念。

2、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形或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究,“多重”的含义。

比如,教师可以往黑上画两个小圆圈,然后问学生:“两个圆圈一共有多重?请你们想一想然后做出表述。

”让他们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如果学生之间的表述有些不同,也要耐心听取并进行修正。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通过前面的引导和探究,让学生对“多重”的含义和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理解。

接下来,教师可以讲解“多重”的计算方法,即“加法”和“乘法”。

对于加法,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有两个苹果,另一个人有一个苹果,那么这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对于乘法,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想买一百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那么我需要付出多少钱?”这样,学生也能够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掌握如何进行乘法计算。

4、练习在掌握了“多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际的练习环节。

教师可以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演练。

例如:“小明有两张红色卡片和三张蓝色卡片,那么小明一共有几张卡片?”“小刚想买一箱果汁,每箱有8瓶,小刚需要购买几箱果汁?”等等。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1)基本练习——给()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重”的概念。

2.能够分辨物品的轻重。

3.能够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重点1.确立“重”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分辨物品轻重。

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1. 热身1.安排数个学生举起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全班同学猜猜每个物品的大概重量,并为答对者奖励小红花。

2.老师与学生合作完成下列对话:–老师:今天我们要讲什么内容?–学生:讲重量。

–老师:对,那么什么是“重”呢?–学生:重就是重量大。

–老师:不完全正确。

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他同学,看看他们怎么解释“重”的概念。

2. 学习1.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重量相近的物品,让学生自由比较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找两名学生,让他们提供两个物品,让全班同学投票选择哪个重,并解释原因。

3.让学生通过天平、称重器等工具测量物品的重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推、拉、举等方法。

5.进行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3. 归纳1.与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用天平、称重器、用手比较、用眼睛比较等方法。

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比较自己周围的物品,加深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正确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找到你周围一些物品,利用本节课学的方法测量它们的重量,并把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堂延伸1.与家长一起比较家中不同物品的重量,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什么决定物体的重量。

2.学生可以使用收集来的物品比较他们的重量,尝试分类,并总结相关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课程背景数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的第一节,主要以“有多重”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有多重”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运用“有多重”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协作。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有多重”的概念;2.如何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探究式教学;3.讨论式教学;4.实际应用案例演示。

教学内容知识点:1. 什么是“有多重”?“有多重”,指的是一个数字出现了几次,这个次数称为这个数字的重数。

2. 如何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就需要数数字的出现次数。

例如:“362324”,数字“3”的重数为2,“6”、“2”、“4”的重数均为1。

3. 什么是“最多有几重”?“最多有几重”,指的是一组数字中出现最多的数字的重数。

4. 如何计算一组数字中“最多有几重”?计算一组数字的“最多有几重”,需要先数出每个数字的重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重数,即为“最多有几重”。

实际应用:1. 根据截止目前的考试成绩,本班各科目的成绩分别为:语文88、92、85、95、94;数学85、82、93、90、88;英语92、94、87、86、90。

请问本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最多有几重”?解: - 语文:“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数学:“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英语:“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了解千克和克这两种重量单位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和度量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入
1、猜重量游戏
老师将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猜每个物品的重量,并从小到大排序。

2、绘制活动
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和重量,并在图表上绘制出来,比较各自身高和重量的大小关系。

二、讲解
1、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
老师用物品进行实例讲解,比如说一个书包的重量是几千克,而一个铅笔的重量是几克。

2、比较重量大小
老师展示几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体会不同重量之间的差别。

三、实践操作
1、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
老师分发称重器和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们进行重量的测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2、绘制柱状图
将学生记录的数据制成柱状图,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重量差异。

四、总结
1、重点回顾
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以及如何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2、小结体会
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今天的体会和认识,引导他们形成量感和度量能力。

五、作业
1、练习册上的习题
将练习册上和本节课相关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2、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常见的物品,测量它们的重量,并将结果用表格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效果展示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重量差异,提升了量感和度量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图表、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对实物进行计量、比较和估算。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为重量的概念,学生可能会将重量与大小混淆,不能正确理解。

2.单位的换算,学生可能会听懂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出错。

3.在计算物品的总重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其中某些要素,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教学方法:1.采用体验式教学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品重量和重量单位的概念。

2.图解和演示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作,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提前准备好千克和克的量具和标准物品,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打屏幕,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

3.准备一些物品示范计算重量,如图书、水杯、手机等。

4.准备一些习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和检测。

二、教学内容1.认识千克和克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分别说出千克和克的定义和简写形式,并且介绍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教师拿出一块千克的课桌和一小盒克,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关系,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概念和换算关系。

然后教师用量具分别进行测量,并且让学生来感受它们的实际重量。

2.单个物品重量的计算教师用一些实物进行演示和讲解,例如:一支铅笔、一本书、一瓶矿泉水等,并告诉学生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然后教师叫学生使用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判断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计算这些物品的总重量。

3.多个物品总重量的计算教师在讲解多个物品总重量计算方法时,要教会学生看到整体把握,以免误差扩大,计算不准确。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2.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计量方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单位,学生易混淆。

2.培养学生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感性认识,准确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PPT等教学工具。

2.多种器具,比如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学习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获得主题,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重量的知识。

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来看看……”Step2. 引入学习材料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比如:书包、饼干、苹果等等,并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

Step3. 认识重量计量单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

Step4. 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师将不同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物品两两进行比较,理解其重量大小。

Step5. 讨论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方法。

Step6. 课外作业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不同物品,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可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书包里的物品并标注它们的重量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相对大小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秤等量具辅助,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它们是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2.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千克和克的物品,如:1kg的大米、500g的巧克力等。

2.教师准备好千克和克的图片或图表等辅助教学工具。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本节内容。

2.讲解千克和克(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比如:1个苹果大约300克,1个西瓜大约10千克等。

3.感性认识千克和克(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差别,并告诉学生,千克和克是用来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4.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比如:1 kg的大米、 500 g的巧克力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评估它们的重量。

2.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如:“一块糖重10克,你有3块糖,问它们的总重量是多少克?”等,让学生自己推算并回答。

5.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与运用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身边的物品重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图片和计算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与区别,同时让学生感性认识和体验重量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意义与作用。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有多重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有多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分别有多重,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现在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学问解决问题吧!
1、课本46页练一练1题,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独立完成。

生汇报:观察秤上的指针和单位,我发觉:这个鸡蛋重(100)克。

这个西瓜重(5)千克。

笑笑体重是(25)千克。

2、课本46页练一练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生: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对比考虑一个苹果不可能是260千克,那么一个苹果260(克)。

同理,一袋洗衣粉400(克)。

一只狗10(千克)。

一棵白菜2(千克)。

3、填一填。

3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生: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3千克=3000克,4000克=4千克,8000克=8千克。

4、称一称,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用预备好的秤来称一称吧。

生汇报。

5、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本46页5题)生:一样重。

因为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

6、看一看,猜一猜。

(课本46页6题)
师: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天平右边有几个橘子?
生:1个梨=3个橘子,1个苹果=2个橘子。

所以1个梨+1个苹果=5个橘子。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的基本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描述物体重量的一种方式。了解质量单位对我们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我们去超市买水果时,需要称量水果的重量,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通过这个案例,了解质量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情境教学和问题驱动的策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问题设置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但也有一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指导和调整。
还有一个亮点是,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强调和重复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我也注意到,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五、教学反思
在《有多重》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质量单位的换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举例,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更具操作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换算中加深理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使用天平进行称量时,我观察到有些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吨、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如何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同伴的学习经验中获得启发。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和常见的错误。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这些作业包括但不限于: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掌握质量单位的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2.通过设置真实、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质量单位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景的创设
本教学案例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融入教学中。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家庭称重等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和重量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2.问题导向法的应用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具体做法包括: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质量单位换算、称重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4.实践活动的融入
本案例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和重量测量的魅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实践活动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一、教材内容简介本教案的教材内容来源于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有多重》。

该教材主要讲解了千克和克的认识。

通过该教材,学生可以了解到:•认识千克和克;•掌握重量计算的方法;•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千克和克的定义;•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熟练运用千克和克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协作的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千克和克的认识。

具体教学内容为:•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及相互换算方法;•运用千克和克计算重量。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例如一瓶饮料、一个重物等,然后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重量单位是什么?为什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步骤二:学习教师领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及相互换算方法。

•了解1千克等于多少克;•了解1克等于多少千克;•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步骤三: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例如一根铅笔、一个笔筒等,让学生估算其重量,并计算其重量。

步骤四:巩固教师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出一些相关的计算练习。

步骤五: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的知识点,例如千克和克的认识,以及数学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千克和克的定义和相互换算方法;•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归纳法•总结法2. 学法•独立思考•小组分享•合作解决问题六、教学手段1. 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 呈现法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例如饮料瓶、书包等,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

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案文本)

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案文本)

( 数学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案文本)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案文本)〖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2.构建新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3.应用拓展.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 (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 (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生1:用手去掂一掂.生2:用秤去称一称.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 (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 (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师:"kg"就是……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2)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师:感觉怎么样生1:很重.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3)估苹果.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4)称体重.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 (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猜一猜,称一称.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 (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结果是1 1克,教师板书:克和g.(2)掂一掂.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3)找一找.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生1:我的铅笔头.生2:一片药.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 "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 "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案例点评〗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节课是成功的.从教学设计看,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极为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有关轻重方面的知识,在掂,称,估,找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有多重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

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

(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

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

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
(4)、说一说: 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

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 = 1000克
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
(2)、小月重100厘米.(
)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
2、练一练: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填一填 :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
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