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合集下载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16课。

该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为以后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探究风的成因,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直接感知空气因热而流动的过程,从而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这样的空气在流动,知晓原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本实验原型来自课本示意图,是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湿毛巾放在实验箱的进风口,点燃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点燃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书中示意图经过笔者多次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易观测到烟的存在及流动,且产生实验现象需要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发现实验原型存在以下不足:(1)蚊香烟雾较轻薄,烟的运行轨迹不明显。

(2)选择蜡烛做热源有弊端:①蜡烛在实验箱内,实验操作时不方便点燃和熄灭;②蜡烛容易烤焦实验箱,存在安全隐患;③蜡烛在密封的演示箱内很容易熄灭。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根据上面的研究,笔者在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1)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笔者采用了玻璃器材,正面与顶、两侧透明,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观察,背部粘贴绿色卡纸,以衬托烟的颜色,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的运行轨迹,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2)实验用的热源用275 W发热的灯泡替换原来燃烧的蜡烛,优点如下:①产生的高温,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

②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开、关电源即可。

③减少干扰,蜡烛在燃烧时也会产生烟雾,学生容易与实验中的烟雾混淆,这样更加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3)热源周围用卡纸做1个灯罩,以防实验中灯泡产生的强光刺眼,同时在灯罩的一边剪1个缺口,保证箱内的亮度,能清楚地观察到烟的轨迹。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
1. 风的定义和分类;
2. 风的形成原理;
3. 风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风的形成原理;
2. 风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括风的定义、分类、形成原理和特点等内容;
2. 实验器械:风向标、风速计等;
3. 实验材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风向标和风速计,引导学生讨论风是如何形成的;
2. 进修:讲解风的定义、分类、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验:进行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风的理解;
5.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风的活动或实地考察,加深对风的认识。

六、教学评判: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记录;
2. 通过教室讨论和提问,检验学生对风的理解水平;
3. 安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风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2. 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不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效劳。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风的形成过程,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

2.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风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打气筒、扇子、纸片、蜡烛、火柴等。

2.教学课件:风的形成动画、相关图片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风的声音,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气球、扇子等物品,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品和风有什么关系?2.讲解风的形成过程(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风的形成动画,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2)教师结合图片,详细讲解风的形成原理,如空气流动、气压差等。

3.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实验一:气球实验教师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在空气中飞舞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气球为什么会飞舞?实验二:扇子实验教师用扇子扇动空气,让幼儿观察扇子附近的纸片飞舞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扇子为什么会使得纸片飞舞?实验三:蜡烛实验教师点燃蜡烛,用扇子扇动蜡烛火焰,让幼儿观察火焰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火焰为什么会变化?4.小组讨论1.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2.风有哪些作用?3.如何利用风?(2)教师邀请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让幼儿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6.活动延伸(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的风现象。

(2)教师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尝试解释风的形成。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风的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2.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检查幼儿在活动延伸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所学内容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对了,风是因为空气宝宝在动,就像我们跑来跑去一样,空气宝宝跑得快,我们就感觉到风了。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报告本次实验以“观察实验”为主题,“观察实验”是“科学风”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实验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能力。

我在进行探究实验时主要以观察、发现、实验、动手操作为主,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好的过程。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好。

在实验中我们对学生提出几个具体问题:1、请学生给老师讲一个故事“人为什么要吃饭”?2、请学生把吃饭时肚子饿了吧?3、请学生想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

一、实验背景科学探究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

由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所以教学过程必然充满着“科学与生活”、“科学与国际”、“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元素。

所以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应注意多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我所在的三年级教学对象多为中学生(18岁以下),他们刚刚步入中学阶段。

因此我在本次实验中注重探究活动的开展方式以及内容的安排和落实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展开了讨论,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为了使学生在教师讲解后,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实验室里我设计了四种实验方案。

分别是:观察试验(一);观察试验(三)以及实验记录(四),通过实验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技能。

二、问题设置根据上述问题,我把教学目标的主要任务分解成几个重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具体问题,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创造性学习。

我在实验前,先对学生提出几个具体挑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然后才把学生带到实验现场,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自制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自制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自制实验设计一、实验名称:模拟风的形成二、教材相关内容:“风的形成”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并根据此内容进行改进创新实验。

三、实验目的: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四、材料:大小塑料空瓶、蜡烛、蚊香、剪刀,小刀、像皮泥、火柴五、实验步骤:1、制作空气流动装置(1)、用小刀将大塑料瓶切去,然后用剪刀修理整齐,再在大塑料瓶的壁剪一个与小塑料瓶瓶口约大的小洞。

(2)、把小塑料瓶沿瓶口下10厘米处整齐剪下。

(3)、将小塑料瓶的瓶口扎进大塑料瓶壁的小洞中,并用橡皮泥封住。

2、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没有漂动,说明没有风。

(2)、把做好的空气流动装置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让玻璃管口对好蜡烛火焰,可以看到火焰向另一个方向漂动。

说明有从外向里的风。

堵住管口,没有风进去,蜡烛火焰方向朝上。

(3)、点燃一段蚊香,放在小瓶口的地方,不点燃瓶子里面的蜡烛,烟徐徐上升;点燃蜡烛,可以看到烟雾随小瓶口流入,现从大瓶流出。

3、原理:这是因为点燃蜡烛后,并瓶内空气受热上升,从大塑料瓶口流出,瓶内空气稀薄,压力减小。

而同时瓶外温度没有升高,空气没有变化,压力较大。

由于瓶外压力大于瓶内压力,瓶外的空气就顺着小塑料瓶口向大塑料瓶内流动,瓶内的空气受热不断上升流出,瓶外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流进瓶内,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由瓶外向瓶内流动的空气,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六、优缺点1、优点:每一样材料都很容易找到,做起来也很方便,实验过程形象直观。

2、缺点:塑料瓶子,在材料的选择上是个问题。

蜡烛点燃后,时间长了,容易使空瓶子变形。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做实验时,左手抓住空瓶子的上方,压紧了,保证瓶子的灭闭性。

可以用手去感觉瓶子里的温度逐渐升高,从而形成温差。

温度太高了,立即吹灭蜡烛。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标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风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风扇,蜡烛,火柴,纸片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新课讲解
(1)解释风的定义:风是由地球表面大气层中温度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现象。

(2)讲解风的形成原理:由于地球表面受太阳照射不均匀,导致各地温度不同,空气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形成风。

3. 实验操作
(1)点燃蜡烛,放在桌子上。

(2)打开风扇,让风扇对着蜡烛吹。

(3)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并尝试用纸片感受风的存在。

4. 结论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理解风的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5.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的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风车,观察并记录风车在有风和无风的情况下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风的形成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答案: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季风随季节变化;台风是热带气旋带来的强烈风暴。
例题5:风对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答案:风对气候的影响包括调节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塑造地形和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
-风的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风的模拟实验,如使用风扇模拟风的形成,观察风对物体的作用。
-风的利用与控制:引导学生思考风能的利用方式,如风力发电、风帆运动等,并探讨如何控制和利用风能。
内容逻辑关系
1.风是由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
2.风向和风速受多种因素影响
3.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
1.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的风
2.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地图和模型:利用地图和模型展示风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地理意义。
4.实验材料和工具:提供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风的形成PPT和视频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难点:解释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形成过程,并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1《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五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这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选用。

这说明此内容既是课标所要求的,也是编写者所看重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有必要。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为新旧概念的建构作铺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风的形成》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要让学生建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

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

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以教材为本兼顾本地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课本里的“观察上升的空气”环节,采用了螺旋纸圈作为实验材料,学生观察后大多数会得出空气受热后会旋转的结论,不利于后期教学的开展。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了改变。

那么,自然界中的风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进行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探究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风的成因。

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教师展示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在可乐瓶上打一个小洞,点燃蜡烛,将烛火放进可乐瓶里,然后用香或手指轻轻地捏住可乐瓶的另一端,观察烛火的情况。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烛火为什么会熄灭?(因为可乐瓶里的空气被挤压,空气压力增大,烛火缺乏氧气而熄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可乐瓶里的空气被挤压,而外面的空气则顺着洞口流进去,形成了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

三、知识讲解:讲解风的成因。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

那么,气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图片)大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受到重力作用而被压缩,形成了大气压力。

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地形和气温变化会引起气压差异呢?学生回答:山谷、海洋、高温、低温等。

教师总结: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四、归纳总结:总结风的成因及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风,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那么,风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风可以推动帆船、风车等,可以控制气候、传播花粉等。

教师总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风也是我们探究自然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蜡烛和香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目标: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风的观点及形成原理
2. 影响风的因素
3. 风的分类
4. 风的作用及意义
三、设计步骤:
1. 学生自主进修:老师安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进修风的观点及形成原理。

2.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不同地形、植被等因素对风的影响。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风的分类及作用,撰写小组报告。

4. 模拟实验: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风的产生过程。

5. 思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探讨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意义。

四、评判方式:
1. 参与度评判:评估学生在进修、实地观察、小组合作、模拟实验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水平。

2. 报告评判:评估学生撰写的小组报告内容是否全面、准确。

3. 实验评判:评估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4. 思辨能力评判: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

五、作业要求:
1. 按时完成相关阅读任务。

2. 积极参与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

3. 完成模拟实验报告。

4. 参与思辨性讨论。

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还能够培养自主进修和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风的产生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次作业设计中收获满满的成长和收获。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1、蜡烛“吹”风车实验: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四、知识的运用,判断海风的方向:a、教师说明自然界风形成也是和空气冷、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刮的风——海陆风. 风的形成原因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风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2.探究在灯亮后箱内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烟有什么变化
第一步:打开电源开关,让实验箱内的灯亮起来,与前面灯不亮的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经过观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论。
六、装置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实验用的热源用275 W发热的灯泡替换原来燃烧的蜡烛,优点如下:
①产生的高温,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
②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开、关电源即可。
③减少干扰,蜡烛在燃烧时也会产生烟雾,学生容易与实验中的烟雾混淆,这样更加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热源周围用卡纸做1个灯罩,以防实验中灯泡产生的强光刺眼,同时在灯罩的一边剪1个缺口,保证箱内的亮度,能清楚地观察到烟的轨迹。
蚊香烟雾较轻薄,烟的运行轨迹不明显。
选择蜡烛做热源有弊端:①蜡烛在实验箱内,实验操作时不方便点燃和熄灭;②蜡烛容易烤焦实验箱,存在安全隐患;③蜡烛在密封的演示箱内很容易熄灭。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根据上面的研究,笔者在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
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笔者采用了玻璃器材,正面与顶、两侧透明,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观察,背部粘贴绿色卡纸,以衬托烟的颜色,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的运行轨迹,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本实验原型来自课本示意图,是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湿毛巾放在实验箱的进风口,点燃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烟的流动方向。点燃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书中示意图经过笔者多次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易观测到烟的存在及流动,且产生实验现象需要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发现实验原型存在以下不足:

风的形成演示仪

风的形成演示仪

龙源期刊网 风的形成演示仪作者:李道新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1年第09期我在教《风从哪里来》一课时,原以为风的形成很简单,但学生真正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觉得太抽象。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从仪器室借来了风的形成演示仪。

这是一个黑色暗箱,内部放置了一支蜡烛,一侧箱口放了一支点着的香,点着蜡烛后,观察香冒出的烟是否从箱口部流入箱内再从箱体上面开口处流出的现象,来证明风的形成。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现象极不明显,学生们很失望,我也很尴尬。

原因是由于实验中香冒出的烟少,箱体周围漏气。

为此,我进行了多次改进,但效果不佳。

有一天,我看见孩子们喝过的饮料瓶,扔了太可惜,就决定用它试一试。

我不断思考着,又结合小孩玩的风车,进行了联想,两者组合可以吗?于是我找到了一个大饮料瓶,将底去掉、剪平,扣在桌面上尽量不漏气,在距瓶底边约4厘米处挖一孔洞,将另一小饮料瓶前端剪成漏斗形,插入孔洞;用易拉罐皮做一个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小风扇,中间用细铜丝绕成十字形再用细线系住,用细线另一端拴在上部的瓶盖中间,瓶盖中间需挖空呈十字形,拧好盖即成。

将点着的蜡烛放在盘子中央,用瓶子罩住,在瓶底一侧开口处放一支点燃的香,注意观察瓶内的小风扇转动情况及瓶开口处香冒出的烟流动的情况。

这样一试,小风扇真的转起来了,只不过速度较慢,烟基本不流动。

我将小喇叭口改成了小细管,突然发现烟动了一下,我惊奇地欢呼起来。

后来我在盘子里又加了点水,进行密封。

这样经过多次改进,小风扇转得快了,烟也被吸了进去,效果十分明显。

再讲课时,这个实验得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从这次实践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就有可能成功。

本教具的创新点是在原来的风形成演示仪的基础上,用塑料瓶代替箱体克服了漏气的毛病,在瓶子上方增加了一个小风扇,形象直观,效果明显。

做分组实验更好,学生可自己制作,既方便了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该作品参加了山东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二等奖。

风的形成创新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创新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引言:风是地球大气系统中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天气预报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则是一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实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并提供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材料,以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形成的;2. 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相关术语;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记录实验结果;4. 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实验原理: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上的不均匀加热,不同地区空气的温度和压强差异导致的。

温度高的空气会向周围的低温区域流动,形成气压的差异。

当气压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便会迅速流动,形成风。

空气的流动方向则由气压差异的大小和地球自转相结合决定。

三、实验材料:1. 大型透明玻璃容器(用于模拟地球球面);2. 水(模拟大气中的空气);3. 加热装置(如电热棒或蜡烛等);4. 气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5. 尺子、计时器和笔记本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1. 将大型透明玻璃容器放置在平整水平的桌面上,确保容器保持稳定。

2. 向容器中注入足够量的水,并确保水面平坦。

3.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水温。

4. 将加热装置放置在容器底部的一侧,并打开加热装置。

5. 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随着加热装置的加热,水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6. 观察注入热能的一侧水面的变化。

随着加热的进行,该侧水面会产生明显的气泡。

7. 观察和记录容器内水面的流动情况。

通过观察水面上出现的水流动线和涡旋,可以看出风的形成。

8. 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气泡和水面流动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风的形成原理的关联。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加热装置可能会产生高温,需要谨慎操作,避免烫伤。

2. 在观察水面流动时,可以使用染料或颜料来增加视觉效果,使其更加清晰可见。

幼儿园科技之旅:科技实验《风的实验》新教案

幼儿园科技之旅:科技实验《风的实验》新教案

幼儿园科技之旅:科技实验《风的实验》新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的科技课上,教师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有趣且具有实验性质的教学内容。

《风的实验》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园科技课的实验活动,通过这个实验能够让孩子们深入理解风的原理,以及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幼儿园科技课中的《风的实验》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实验目的通过《风的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三、实验材料1. 一个小风扇2. 一张薄纸3. 一张大纸板4. 一些轻薄的材料,如羽毛、气球等四、实验步骤1. 将薄纸固定在一端,将其另一端放置在风扇前面,打开风扇。

观察薄纸的变化,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

2. 利用轻薄的材料(如羽毛、气球等),观察它们在风中的运动和变化。

要求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

3. 在大纸板上绘制风的示意图,让孩子们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对环境的建设性意见。

五、实验效果通过《风的实验》,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影响,培养他们对风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风的实验》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园科技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个实验,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思考,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这种实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对幼儿园科技课中的《风的实验》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多次提及了《风的实验》这一主题内容,并根据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从实验目的、材料、步骤、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共享了我们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对这个主题的全面总结与回顾,能够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风的实验》的科技教学内容。

《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的第一课,承担了单元开头的任务。

对应新课标〃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3-4年级内容要求: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了解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为了构建学生知识概念,设计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1 .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见到烟雾,所以对本课艾条的作用不是特别了解。

需要教师引导渗透烟雾可以显示空气流动的情况。

2 .实验设计环节,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意识还不过强,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需要及时引导。

3 .学生生活中基本没有使用过火柴,他们对火要么过于兴奋,要么很恐惧,都会影响他们实验的效率,需要进行更多的引导。

教学目标一 .科学观念:(一)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二 .科学思维:(一)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

(三)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探究实践:(一)在日常的现象中面对疑惑,能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

四 .态度责任:(一)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二)学生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来解释生活中所产生的疑惑。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理解自然风的形成原理(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不冲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希沃,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塑料袋,风的模拟实验器材)教学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风)(一)播放台风〃桑美〃新闻转播视频导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二)提问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风,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课题:风的形成)(三)请学生制造风,让袋子飘起来。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1、蜡烛“吹”风车实验: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四、知识的运用,判断海风的方向:a、教师说明自然界风形成也是和空气冷、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刮的风——海陆风.风的形成原因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风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

《风的形成》观课报告

《风的形成》观课报告

《风的形成》观课报告一、引言《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气象学和物理学的一个基础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加深对大气压强、温度差异等物理概念的理解。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这堂课的观课感受和评价。

二、课程概述本次课程以实验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包括蜡烛、纸蛇、烧杯等简单道具,实验步骤包括点燃蜡烛、制作纸蛇、观察纸蛇的旋转等。

三、观课感受1. 实验设计巧妙:实验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风的形成原理,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轻松理解抽象的概念。

同时,实验材料简单易得,操作安全,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师引导得当: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课堂氛围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互动良好。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注重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学生学会了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与建议总体来说,这堂《风的形成》课程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1. 丰富实验内容: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考虑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例如引入更多与风有关的科学小实验或生活实例。

2. 加强探究性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例如探究不同条件下风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提高教学语言准确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避免因表述不当而误导学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表达。

4. 完善教学评价: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践 与 应 用
中国 砚甙瓣 装各
2 0 1 3 :  ̄ F - 2 月
中,然 后让 聋 生用聚 光 灯 找 。大 家 兴趣 盎然 ,注 意 力 高 度 集 中,在 黑 暗 中急切 地 寻找着 冒险 的 “ 我 ”,聋 生探
求 知识 的欲 望 在聚 光灯 功 能 中得 以激 发 ,同 时在 画面 的
读, 自 行感悟,通过 对{ 司 句、意境 的鉴赏以及对宗璞相关作 品的阅读 ,进行 自 主思考、合 作探究 。一场富有活力和创意 的对话 及时展开,每个聋生都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做出了 自
欣 赏 、深 切 的感 受中 ,对 “ 我 ” 当时在 悬崖 上 的那 种孤
己的判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聋生思维碰撞和心灵
学生 主动 参 与 、乐于 探 究 、勤于 动手 ,培 养 学生 的交 流
四、结束语
德 国哲 学家 雅斯 贝尔斯 说过 : “ 真 正 的教育 是用 一 棵 树 来摇 动 另一棵 树 ,用 一朵 云 去推 动 另一 朵云 ,用 一 个 灵 魂去 唤醒 另 一个 灵魂 。”作 为聋校 的教师 ,鉴 于聋 生的 认知 特 点 ,在 教 学 中应积 极运 用 电子 白板 ,打 造 出
第 一步 :打 开 电源 开关 ,让 实验 箱 内的灯 亮起 来 , 与 前面 灯不 亮 的现 象进 行对 比, 引导学 生观 察烟 的流动
方 向。
经 过 观 察 ,在 学 生讨 论 的基 础 上得 出 实验 结 论 :
空气 受 热后 会 上升 , 周 围 的 冷 空气 会 补 充 过 来 , 从 而
交流这样的动态过程 ,完成 了意义建构 ,教师随机点拨 ,总 结出宗璞一贯的风格 :主题追求积极含蓄,感 隋流露婉 曲有 致,景物描写精美,文字表达简练 ;她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 细、真切 的描摹,品味景物最积极 的内在精神 。当聋生感受 到作者这样一种风格之后 ,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作者花费大量 笔墨对紫 藤萝瀑布进行 描摹 的深刻含 义 了。法 国作家萨特 说: “ 阅读是—种被 引导 的创造 。”聋生在学习中交流和探
“ 万 物于 眼前 ,观古 今于 须臾 ”的境 界 ,引领 聋 生愉 快
与合 作 的 能力 。 ”基 于 网络 环境 下 的 自主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习 、合作 学 习、探 究 学习 ,是 新课 程标 准大 力倡 导 的培 养创 新精 神 和 实 践能 力 的最 有 效 的学 习方式 。信 息 技术 环境 下 电子 白板 的 出现 ,可 以让聋 生积 极参 与 到教 学 当 中,大 大提
高 聋 生学 习 的 自主 性和 积极 性 ,实现 课 堂教 学 的有 效互 动 ,让 课堂 教学 “ 活 ”起 来 。
地前 行 ,卓有 成 效地 培养 聋 生 的创造 能 力 ,为聋 生 的终 身幸 福奠 定基础 。
同时,以电子 白板为 中心 的互动课 堂,提高 了聋 生的
学习兴趣 ,培养 了聋 生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使 课堂
备. 2 0 1 2 ( 2 0 ) : 4 1 . 4 2 .
[ 3 ] 王敏 苈 北特殊 教育信 息化发展 的问题 与策略 [ J ] . 中 国现代教 育装备 , 2 0 1 0 ( 1 4 ) : 1 8 . 1 9 .
( 上 接4 6 页)
是徐 徐上 升 的 。没 有进 入演 示箱 。 2 . 探 究在 灯 亮后 箱 内温 度 升 高 的情 况 下 ,烟 有什 么
变得更加轻松 喻快。例如 ,在欣赏宗璞的 《 紫藤萝瀑布 》一 文时 ,多数聋生对紫藤萝 比较陌生 ,笔者首先利用 电子 白 板 的拖放功能把美丽的紫藤萝呈现给聋生 。聋生七嘴八舌地议
论着紫藤萝 的颜色、叶子 、花朵等 ,兴趣 已被激起 ,轻松、
参考 文献
[ 1 】 王敏 . 网络环境 下多媒体有 效教学 的探 究[ J ] _ 中国现 代教育装
变化
五、实验过程
通 过对 比实验 ,探 究风 的形 成 。 1 . 探 究 在灯 不亮 的情 况下 烟是 怎样 流动 的 第一 步 :安装 实验 演示 箱 ,并进 行实 验提 示 。 在进 风 口 的位 置放 置 1 条温 毛 巾, 加大 箱 内与箱 外 的温 差 , 以加 快 空气 的流动 。 ( 1 ) 实验过程 中除 了 进风 口、出风 口,风箱要不透风 ; ( 2 ) 实验 中要 注意 用 电、用 火安 全 。 ( 实验 期 间 学 生认 真 观 察 实验 现 象 ,小 组 内可 以用
形 成风 。
第 二步 :关 闭 电源 ,熄灭 艾 叶条 ,填写 实验 结论 。
备. 2 0 1 0 ( 2 ) : 2 8 — 2 9 .
活跃、和谐 的课堂气 氛也 已经营造 ,聋生的想象力被激活。 接着 ,笔者让聋生探讨宗璞的写作特点 。聋生借助信息环境
下的电子 白板 ,主动搜集 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 自主阅
[ 2 】 王敏 . 信息技术助推 聋生写作教 学[ J 】 . 中 国现 代 教 育 装
讨 ,积极主动地发现 、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而不是消 极地接受、索取。
独无助、极度恐惧 的心情感同身受。也就是说 ,文本的
意 义聋 生 自行 发现 、 自行建 构 了起 来 ,达到 了读 者 和作 者 情感 上 的共 鸣 。聋 生这种 直观 的操作 ,融行 为和 视觉 于 一体 ,不仅 从 中学 到 了知识 ,表 现 了 自我 ,获得 了成 功 ,而且 对培 养 其注 意力 、提 高他 们 的理 解力 ,起 到 了 积 极 的作用 。 2 . 促进聋 生 自主 学习 ,促 使课 堂活跃 、高效 时代 的 发 展 要 求 学 生 形 成 新 的 学 习 方 式 。 《 基 础 教育 课 程 改革 纲 要( 试行 ) 》 中指 出 :要 “ 改变 课 程实 施 过 于强 调接 收学 习 、死记 硬 背 、机 械 训练 的现 状 ,倡 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