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

合集下载

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城市客厅主题展”亮相静安嘉里中心
1月31日至2月28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客厅”主题展在静安嘉里中心南区B1艺术空间展出。

本届上海双年展“城市客厅”主题展的策展思路是通过作品来重塑空间属性,把异质空间粘合在一起,让参观者可以看到“城市客厅”独树一帜的风貌。

正如客厅是私人住宅里用以沟通与交流的空间,城市也是都市人的公共空间。

内与外,私人与公共的壁垒并非坚不可破,它们时常处于变动与互换之中。

通过上海双年展城市馆在静安嘉里中心“城市客厅”主题展的全新尝试,艺术作品完全可以验证家居与城市的同构性,使得城市变成都市人的客厅,而我们家里的客厅也能够成为微缩的城市。

历届上海双年展及主题

历届上海双年展及主题

历届上海双年展及主题历届上海双年展及主题2012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对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来说,―重新发电‖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

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

本次主题的对应性和契合度可能是历届上海双年展之最,它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展望,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宣言。

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槃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盛衰之间深刻的联系。

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那么今天,它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

它充分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形象地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和世界上其它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一样,热电厂建筑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开发,并不只是废旧资源的再利用,而是整个城市生态的反思和重新设计。

城市,因人类相依为命的群居生活方式,和相互交往与分享的愿望而生,在经历与工业时代数百年的不解之缘之后,今天依然在不断更新。

城市不但是能量输入的接受者与消耗者,更是能量的输出者。

2012年的今日城市,是人才、资源、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思想碰撞、行为互动、对话交流与融合共生的交往空间。

携带着不同身份、记忆和感性方式的诸多个体,在这里决定形成共同体,共同维护着我们称之为―社会‖的那种历史方案,这样一种意志是城市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力量。

因此,―重新发电‖并不只是把发电厂搬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不只是简单地关于思想能源的诗性阐发,而是对于我们的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因素的反思。

旧电厂重新启用的时刻,它所输入我们的社会网络中的,并非传统的电能,而是一种激活共同体内在能量的精神脉冲。

前现代粗朴的能量采集方式受制于地理、气候、资源的限定性供给,但远在资源尚未发生欠缺之时,东方已经发展出内省式的能量发掘方式,东方的圣贤向内挖掘自身的潜在能量,表现为气功,瑜伽等内在修炼方式,这是一种思想来电、精神来电。

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

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

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
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韩巨良的《一飞冲天》:该作品是油画,反映了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体现了上海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城市精神和实现小康目标的美好愿景。

2. 施晓颉的《繁星点点——记洋山无人港码头建设者们》:该作品是中国画,生动地记录了上海在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转型身影。

3. 李前的《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国企党建生活纪实》:该作品是油画,记录了上海在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转型身影。

4. 苏岩声、马亚平的《文化地图年年更新》:该作品是版画,感悟到上海在对传统的尊重和创新发展的奋力追求。

5. 何小薇的《“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该作品是油画,描绘了上海南京路的景象。

此外,还有许多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例如通过创新重构日常用品如拖把、灯笼等,以多种形式呈现生活的面貌。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艺术家们都在用他们的作品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城市记忆与复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实践

城市记忆与复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实践

动 随莆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脚步溃
这 I 时 代 的 热 土 再 度
上 海 城 市 的 中 心 域
成为新时期房地产 发的静土±耐 立何田存I 文 口 明的记 £ 潮望城市文明岫 史 成为越果越多^们
关注的问题 借 目 利用废弃I业建筑直市 通过 筑改建 公共艺术中 B取得 若十成功经验 研究英目泰特美术馆 代美术馆的赛 案倒 擘奥 美术馆
与再 利用 虽然 莫干 山 路 5 0号
泰康 路 田子坊

3 生—— 城市 工业遗产 保护 与再利 用的实 昆 再 戋
对于工业遗 产改造 的意义更 多的是利 用而非保护 这是 种 比较普遍 的看 法 工 业建筑 比较 坚固 空间
大连续 的屋 顶桁架结 构所 形威 的连续性
巨大 空问的 流动感
目 恬 变融
目 融

彩 她所展现 的全新活力 ±命桃^们 诒 惊异 接受并热 ——这就是自上钢十r改造 成 的 海城
市雕塑艺术中心
a u csflrci os o h w t a s r c e s a t et w o o L n f e s up c h F e am mo a l n u L a h a et n w f n o a rb ei d l e i g o a e u G ̄ l ds r t n
维普资讯
城市记忆 与复兴
— —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 中心的实践
Mem or n vv l t : a tc n S a gh i up u e Sp c y a d Re ia a Ciy Pr c ie i h n a of Sc lt r a e
摘要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 中心通过保护 性改造 和功能重塑

上海双年展介绍(中文)

上海双年展介绍(中文)

*
城市馆项目的巨大成功
*
城市馆模式一经提出,即受到出乎意料的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 柏林、旧金山、洛杉矶、悉尼、安特卫普、孟买、伊斯坦布尔、 德黑兰、万隆、柏林、温哥华、里昂、巴勒莫、阿姆斯特丹、莫 斯科、奥克兰、匹兹堡、底特律、墨西哥城、圣保罗、哈瓦那、 仙台、大田等30个城市参加。覆盖全球各地,远远超出预定计划, 甚至出现各地踊跃申报的情况。 专家预料,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馆,未来将成为超越威尼斯双年展 国家馆的暂新模式,将为上海市带来巨大的收益。
赞助回报
16
上海双年展媒体平台
电视媒体: 上海综合新闻频道 、东方卫视、生活时尚频道(今日印象)、上海教育台、 CCTV(18:30晚间新闻)、ICS(City Beat)、IPTV等。
平面媒体: (一)大众类媒体:包括东方早报、人民日报、申江服务导报、解放日报、新 民晚报、新闻晨报、第一财经日报、文汇报、青年报、China Daily等。 (二)时尚类媒体:包括周末画报、Iweekly、ELLE、虹、芭莎、望、生活周刊、 外滩画报等媒体。 (三)专业类媒体:包括《艺术当代》、《艺术世界》、《美术》、雅昌艺术 网、Art Link Art、Flash Art、Frieze、Art Forum等。 网络媒体: 东方网、上海热线、新浪、搜狐、网易等。 商业广告: 在Art Asia Pacific,Art in America,Artinfo等平面和网络专业媒体上刊登广告。 户外广告: 道路指示牌(当代艺术博物馆附近马路),高架路旗 (延安路高架路旗和中山 南一路),车身广告 公交站点灯箱。 国内外主流媒体专访: 组织国内外媒体来访:组织中央电视台、《Lens视觉》 、纽约时报、艺术财经、 17 艺术时代、hi艺术、美术文献、 Artforum中国站记者等约25家国内外主流媒体 的记者进行专访。

上海双年展的作品解读

上海双年展的作品解读

上海双年展的作品解读
上海双年展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展览,旨在展示当代艺术的前沿作品和思想。

以下是对上海双年展作品的解读:
1.多元性和包容性:上海双年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作品涵
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媒介,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表演、影像等等。

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

2.当代性和创新性:上海双年展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当代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
当代性和创新性。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运用了各种新的技术和媒介,探索了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

3.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许多上海双年展的作品都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和人类的思考和关注。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传递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4.地域特色和国际视野:上海双年展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展览,也具有很强的
地域特色。

作品不仅反映了全球艺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反映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生态。

这种地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结合,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上海双年展的作品展示了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也传递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代艺术和文化。

1/ 1。

张永和和马清运平行 交叉——折射中国当代建筑师走向的异同

张永和和马清运平行 交叉——折射中国当代建筑师走向的异同

张永和和马清运:平行交叉——折射中国当代建筑师走向的异同【摘要】张永和和马清运有着类似的求学经历,是当代中国活跃在建筑界比较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建筑师,他们缩影出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的建筑理想的方向。

本文综合分析了两个人的成长求学经历,以及在建筑中所持的主张和一些建筑实践的案例,对比差异,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永和;马清运;建筑理论;建筑实践【abstract 】yungho chang and the horse to keep up with a similar study experience, is contemporary China ac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more influential power and the architect of the right, they miniature out of China contemporary young architects building ideal directio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growth of the two study experience, as well a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claim and some construction practice case, difference compared and analyzed.【key words 】yungho chang; The horse to keep up; Building theory; Construction practice1 引言张永和和马清运无疑是当代中国建筑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两人家庭背景影响不同,各自的建筑实践的倾向也不同,但是个人发展的走向上,以及建筑学习的经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张永和(1956)比马清运(1965)大九岁,并且两个人都在国内比较有名的建筑院校求学,张永和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读书,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建筑写,该校的课程设置基于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传统,马清运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先生创立,依托于清华大学这个国内最好大学的平台。

让申城之“睛”更加亮丽——记“2010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

让申城之“睛”更加亮丽——记“2010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
上海城市祖 N PB25 UNOI R 1 A0 总0 第J 9 棚 .
1. . .一 .. .J
世博研究
让 申城 之 “ ’ 加 亮 丽 睛 ’更
记 “ 0 博 静 安 国 际雕 塑 展 ” 2 1 0世
洪 崇恩
这是一 片神采 飞扬 的土地 ,文化作魂 、幻想 为翼 ,
袖和彩带 ,表现出人在九重霄的意境。此次雕塑展 中有一
件神奇作 品。著名比利时艺术家吉恩 ・ 米谢 ・ 弗龙的 《 飞 行》 。它使用了比飞天更简洁的艺术语言:略前倾的身子、
静安雕塑展作品 : “ 风车”在晚风 中转动 ( 郑宪章摄 )
驳 ,入夜灯影摇曳 ,恢宏的景象与艺术 的激情 ,让每个观 赏者 的心 潮随之澎湃。
施 的标志图案 制成 的各种肤色 而又面容夸张 的具 有城市 肌理的 《 世界儿童》,鲜明地表述了未来世界应永久保存
建设和谐社会 ,以及上海世博会 “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的崇高理想。
雕塑是 “ 止的音 乐”,而音乐是 “ 静 跃动 的雕塑”。但是 ,
仍健在却已被 “ 破格 ” 载入西方艺术史册的艺术大师阿曼 ・
皮埃尔 ・ 尔南德兹为此次展送来的系列作 品 《 费 男低音 》、
静安 区秉持 着高度 的时代 责任 。充分 发挥历 史沉积
缀在静安雕塑公园 “ 七彩花带”做成的 “ 五线谱”上 ,人 们能够从 中 “ 同时也 “ 到提琴奏出的各种主题旋律 。 听” 看” 如 果说阿 曼是 “ 物体 艺术 ”的高手 ,那么 法兰西学
院艺术 院院士安托万 ・ 蓬塞就是名副其实的 “ 情绪艺术” 大师。这位伟大的抽象雕塑家 ,此次送来 了一组七座体现
情绪 的抽象雕塑。非植物也非动物 ,是几何又非几何 ,是 固体 却像气体—— 总之 , 很难 为它们找到一种象形的名称 , 因为它们都是在喻示某种 “ 生机勃勃”的思绪 ,想象 、回

里昂:城市的双年展还是双年展的城市

里昂:城市的双年展还是双年展的城市

里昂:城市的双年展还是双年展的城市作者:Marrion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1期文图 Marrion2013年,里昂双年展办到了第12届。

从1991年开始的里昂双年展,每三届都使用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第12届是以“传送”(TRANSMISSION)作关键词的最后一届。

前三关键词分别是1991-1995年的“历史”,1997-2001年的“全球”,以及2003-2007年的“时间性”。

在“传送”这个大命题之下,本届双年展策展人Gunnar B.Kvaran选取了主题《在期间中……猛然,其后》(ENTRE-TEMPS. BRUSQUEMENT, ET ENSUITE),意图以策展为过程,探索叙事的多样形式,以及试图展示当下时代叙事的全景。

选取这几个仅表状态的词,可谓是一个聪明的策展策略:这种似乎在话语探索层面的缓慢安静——在今天还有什么话语是新鲜的?——这并不意味着双年展的力度减弱,相反,在实际操作上,本届双年展设置的“三个平台”,显示出对话语弥散的延续更明智的把控——持续将近四个月的双年展除了在五个展场的主体展览以外,还有“视界”、“回响”两个平行单元。

主体展览分布在里昂当代美术馆(LE MUSEE D’ART CONTEMPORAIN)、制糖厂(LA SUCRIERE)、布鲁基安基金会(LA FONDATION BULLUKIAN)、锅炉厂(LACHAUFFERIE DE L’ANTIQUAILLE)和圣贾斯特教堂(L’EGLISE SAINT-JUST),后两者是今年新加入的展览场地;“视界”(VEDUTA)则是有相对密度地散落在里昂城大小屋子里的各个艺术家与爱好者共同的创作实践,数量达70多个;“回响”(RéSONANCE)则是里昂各大小画廊机构因着双年展而设的响应式的“卫星展”。

事实上,走完主体展览的这五个地方,里昂能呈现给一个游人的面孔就已经足够丰富。

锅炉厂和圣贾斯特教堂坐落在旧里昂的半山上,两者相隔不过十分钟路程,周围环境社区性非常强烈——中学,登山跑道等。

用雕塑保留城市记忆

用雕塑保留城市记忆

用雕塑保留城市记忆作者:孙振华来源:《雕塑》2010年第03期江南广场雕塑项目的策划人为孙振华,共有15件以金属材料为主的雕塑参加了主题为“工业记忆”的展览。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什么这个展览的内容并没有以展现今天的城市面貌为主,而是将目光投射到过去,带着游客一起回首有关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呢?策展人孙振华如是说:工业文明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明阶段,上海世博会园区之一“江南造船厂旧址”是中国民族工业最有代表性的场所,它是中国工业的发祥地和奠基石;“江南造船厂”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部的发展过程。

上海城市就是因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进而在中国城市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举足重轻的地位和城市特色。

上海的城市记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它的工业记忆。

工业记忆不仅属于上海。

参加本次世博会的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过自己关于工业文明的记忆,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在江南广场举行国际性的以“工业记忆”为主题的雕塑创作。

不仅有助于梳理上海的城市文脉,彰显上海的城市特色,增添世博会的文化气氛。

还可以检视不同国家和民族关于工业文化的记忆和想象,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还是在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遗址上营造出浓厚的国际艺术氛围,为世博会观众提供可供观赏的优秀雕塑作品。

这批参展作品大多与工业和工业化有关,它们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雕塑语言表现了工业化对人,城市生活、文化艺术的影响。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历史步履和空间意象,可以让我们在今天搜寻关于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表达对于工业时代的历史想象。

江南广场是一个再生的场地,它的前身是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今天,当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娱乐化的场所时,我们希望这些雕塑至少能让人们想起,过去在江南广场曾经发生的那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那些创造了历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朽篇章……今天的江南广场,似乎江南造船厂的痕迹已经不多,但是,作为城市记忆,它已经深深地镌刻进了这个城市的心灵深处,它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让它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记忆。

雕塑为城市而生——记2016_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雕塑为城市而生——记2016_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吉利和马克/《城市星闻》96由比利时艺术家阿纳·奎兹根据公园的曲廊空间打造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慈航”采用了大量环保回收木材制作,透过层层的架空与重叠,穿梭流转于公园中天然树木之间,就像都市人幻想的思绪在凝固中散发。

巨大的风车雕塑作品来自法国的雕塑艺术家菲利普·伊其理,他完全融合了中国传统剪纸趣味和雕塑艺术的简洁灵动,加以机械结构,把这座城市的跃动和勇往直前的力量用作品去述说。

9月金秋,阳光妩媚,公园里的人越来越多,有驻足拍照的,有匆匆走过的,有情侣坐着雕塑旁亲密耳语,有孩子在草地上嬉戏玩耍,草地、雕塑、建筑、人群,城市生活中最惬意的风景就在眼前,在这个城市公园中公共艺术用它自身的美学价值为每一位城市的主人服务,它让人们更热爱这座城市,如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胡江在本届“静安国际公共艺术暨城市更新论坛”中讲到:“城市雕塑可以让人去品味城市文化的历史,体验城市文化的精神,感受城市文化的未来。

”夜幕降临,人潮散去,公园四周的住宅楼已灯火阑珊,犹如繁星璀璨,与城市中的雕塑光影呼应,为公共艺术的明天照亮前程……(本文图片均由“邦加”团队提供)安托万·蓬塞/《偶遇》大卫·汉德/《城市创变者》芭芭拉·爱得斯坦/《生命之水》“狐狸家园”是上届展览中最受瞩目的作品。

落户静安雕塑公园后,可爱的狐狸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引来了很多鸟儿筑巢。

一别2年,此次归来,艺术家索性将它身上的填充物去除,增加了100多个鸟窝,建立一个狐狸和鸟儿和谐生活的童话世界,吸引路人纷纷拿出相机。

艾利克斯·林斯勒/《狐狸家园》沈超蕾/《时间之河》Array吉利和马克/《坐看云起时》彼得·沃德克/《幸福的颜色》。

小学记叙文 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精品

小学记叙文 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精品

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于11月17号在上海明园文化中心正式开幕。

近日,小记者前去参观采访了一番。

事实上,雕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名片,社会进步的象征。

而展会上更是精品罗列。

刚进门,就见到一排整齐的铁人雕塑立在门旁。

细细一看才发现每个铁人身上都套了一件看似柔滑的羽绒服,惊讶之余再用手一摸,才发现这几件质感极强的“羽绒衣”都是雕塑大师之作。

其逼真程度确实令人惊叹。

接着我们又见到了一尊让人感动的塑像:那是一位老人,一张熟悉而又历经沧桑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令人怀念的眼镜,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老人的手——依然是紧握着一支短短的笔,这位老人正是用这一支笔书写了他精彩的一生。

这自然是巴老的雕像。

雕像下有一首诗:是这支笔敲开了心窗,要我说真话;文学是人民的,把心交给读者。

“巴老之魂”祝福着新世纪,祝福着中国,祝福着他的第二故乡——上海。

来到二楼,笔者又见到了一大片作品,有的抽象,有的细腻。

而一个名为“极速印象”的雕像最让笔者留下“极速印象”。

作品显示了一位正在疾速滑雪的青年,如离弦之箭。

仔细端详,这座完整的雕像竟是由许多根小钢棒制成的,不由得再一次联想到城市的文明进步。

城市的发展如同这位青年,年轻有活力,有冲劲,风光无限。

它的质地——不锈钢,经过历炼而永不松垮。

而如此的辉煌,如此庞大的群体都必须由一根根小钢棒,如同一个个城市新人,一根根堆积而成,缺一不可。

展品五花八门,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个书法雕塑吸引了笔者。

粗略的看,是一个潦草而不失娟秀的“市”字,城市的市,写出了城市的新意,寄托了对城市的期望,希望这“市”字写的漂亮,写的完美。

正当笔者想离开时,忽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了这个字的秘密:一个卧倒的“市”字,勾勒出一个英语“No.1”(第一)的符号,预示着中国的城市永远站在世界的前列。

并且书法是中国的民族特色,而英语则是西方的文化,也具有“中西合璧”的良好意义。

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嘉年华

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嘉年华

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嘉年华
文/图:菡阁
每年从9月开始上海几乎就湮没在艺术的汪洋大海中,今年尤其如此。

年尾到高潮的12月,你只能看到这
种狂飙猛进的势头已经在城市上空炸出了各种璀璨的烟花。

近几年,各个一线以及一线半城市都在进行一
番软实力的暗暗角逐,上海始终稳稳与北京相望,气势直逼在城市功能以及特质上有相似的香港。

群体、
国际化、重量级展品、从古代到当代一律兼容并蓄……在上海遍地开花的各个展览中,偏偏又具备了这样
一些相同的属性。

所以在这一次把展场的外延扩大,毕竟今时今日的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巨无霸型的超级展
场。

《月亮站》刚制钟摆和沙桌子录像玛卓林·戴克曼
《自行车轮》杜尚。

上海双年展观后感

上海双年展观后感

上海双年展观后感引言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艺术展览举办频率高,品质也不断提升,而上海双年展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艺术盛事,更是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作为一个对艺术充满热情的人,我决定前往上海双年展进行一次深入的观摩和思考。

下面将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上海双年展的观后感受。

展览概况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平台之一,基于其国际化的导向,每次展览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参展,展览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以“边缘影像”为主题,更加突出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艺术家作品欣赏1.《边界之境》这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艺术家通过利用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和摆放在周围的废旧物品,再结合影像和声音的融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边缘状态的困境和不安。

我站在作品前,仿佛置身于一片荒凉和孤寂的景象中,同时也感到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心灵的困扰。

这件作品通过简单的材料和方式,引发了我对边界、边缘和归属感的思考。

2.《碎片之美》这是一系列摄影作品,艺术家捕捉到了城市中一些被忽视的碎片,如墙壁上的涂鸦、废弃的广告牌等,然后将它们放大并呈现在展厅里。

这些看似无用的碎片,在艺术家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观赏价值。

我被这些寻常的碎片赋予了新的意义,认识到美并不仅存在于昂贵的艺术作品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

3.《边缘行为艺术》边缘行为艺术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冒险精神的表演艺术形式,这次展览中也有艺术家进行了一场边缘行为艺术表演。

艺术家的行为让观众倍感刺激,他们身不由己地被牵引着进入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边缘状态。

观众们不仅作为旁观者,也被引导成参与者,对艺术的定义和界限产生了新的思考。

思考与启示通过观看上海双年展,我对边缘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边缘并不仅仅指存在于城市的角落和人群中的边缘群体,它也可以是人们内心的边界,是社会问题的边缘,是人与环境的边际。

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和媒介呈现出了这些边缘状态,并提供了很多反思和启示。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佚名
【期刊名称】《设计新潮》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红坊艺术园区内沿淮海西路一侧的红砖房,有着现代都市建筑少见的气质,通高的立面、连贯的长度与一旁开阔的绿地有着明显而又协调的差异感,略显斑驳的红砖墙却毫不迟疑地昭告着时间的秘密,这是一栋有着历史痕迹的建筑。

【总页数】6页(P38-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4
【相关文献】
1.浅析旧厂区外部空间更新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例
2.设计创造旧建筑"再生"价值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成长
3.城市记忆与复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实践
4.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5.打造艺术殿堂,传承百年精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落成暨"雕塑百年"开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于11月17号在上海明园文化中心正式开幕。

近日,小记者前去参观采访了一番。

事实上,雕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名片,社会进步的象征。

而展会上更是精品罗列。

刚进门,就见到一排整齐的铁人雕塑立在门旁。

细细一看才发现每个铁人身上都套了一件看似柔滑的羽绒服,惊讶之余再用手一摸,才发现这几件质感极强的"羽绒衣"都是雕塑大师之作。

其逼真程度确实令人惊叹。

接着我们又见到了一尊让人感动的塑像:那是一位老人,一张熟悉而又历经沧桑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令人怀念的眼镜,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老人的手--依然是紧握着一支短短的笔,这位老人正是用这一支笔书写了他精彩的一生。

这自然是巴老的雕像。

雕像下有一首诗:是这支笔敲开了心窗,要我说真话;文学是人民的,把心交给读者。

"巴老之魂"祝福着新世纪,祝福着中国,祝福着他的第二故乡--上海。

来到二楼,笔者又见到了一大片作品,有的抽象,有的细腻。

而一个名为"极速印象"的雕像最让笔者留下"极速印象"。

作品显示了一位正在疾速滑雪的青年,如离弦之箭。

仔细端详,这座完整的雕像竟是由许多根小钢棒制成的,不由得再一次联想到城市的文明进步。

城市的发展如同这位青年,年轻有活力,有冲劲,风光无限。

它的质地--不锈钢,经过历炼而永不松垮。

而如此的辉煌,如此庞大的群体都必须由一根根小钢棒,如同一个个城市新人,一根根堆积而成,缺一不可。

展品五花八门,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个书法雕塑吸引了笔者。

粗略的看,是一个潦草而不失娟秀的"市"字,城市的市,写出了城市的新意,寄托了对城市的期望,希望这"市"字写的漂亮,写的完美。

正当笔者想离开时,忽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了这个字的秘密:一个卧倒的"市"字,勾勒出一个英语"No.1"(第一)的符号,预示着中国的城市永远站在世界的前列。

并且书法是中国的民族特色,而英语则是西方的文化,也具有"中西合璧"的良好意义。

尽管此次活动中体现了时代的气息,颇具创意,但笔者在现场并没有看到像"展销会"一样如火如荼的场面,而是星星零零的几个艺术爱好者偶然从眼前走过,或是好奇的路人随便进来探一下头,实在冷清。

但是此次展览活动决非因为"收费"而遭受冷遇,其实这次活动是完全免费的,确实是一份极好的艺术大餐,为何无人问津呢?据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主办方宣传过少,只是在门外拉了一块巨幅,大多数市民根本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说城市发展快,但是市民的文化意识依然不浓,才会出现"艺术,无所谓,装样子"的思想误区。

(声明:本文为作者自撰,其中评价仅代表个人意见,刊登于《新闻晨报》2005年12月6日小记者版,不属于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