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高温作业与化学毒物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合集下载

作业场所所常见职业危害辨识

作业场所所常见职业危害辨识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危害辨识手册

第一章职业危害分类综术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7号)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多种危害。由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通常将职业危害概念等同于职业病危害概念。

职业危害有生产过程职业危害,劳动过程职业危害和生产环境职业危害三大类。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可分为以下四类:生产性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第一节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小于15μm 以下的尘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为呼吸性粉尘。

1.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职业接触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广泛,几乎所在的工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其主要职业来源与职业接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粉尘所致健康损害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对机体的损害也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

管哮喘;

(2)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功能亢进引起肥大性病变,继而黏

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良,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

2、粉尘的防护措施

粉尘引起的职业病危害主要是尘肺。尘肺类职业病的起因是劳动者长期工作在生产性粉尘浓度较大的场所,吸入的粉尘在体内(肺部)沉淀所致。尘肺类职业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中危害最严重和危害最普遍的尘肺是矽肺和煤工尘肺。尘肺病症状:尘肺病是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病人痛苦。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部分化学物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部分化学物

GBZ/T 229.2-2010

令狐采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4月12日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2部分,是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化学物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是在GB 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基础上修订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毒作业分级由五级改为四级;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重更新了新的标准,增加了分级依据,明确了不同来源分级不一致时的处理原则;

——据的职业接触限值类型由原标准的单一的最高容许浓度修改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问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三种;

——增加了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表述,并替代原标准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比值;

——增加了体力劳动强度权重,并替代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重系数;

——附录A为正确使用说明。删除了原标准附录A工作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定。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11.农药及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虫
脒、溴甲烷、六氯苯、氯丙嗪等。 12.其他:主要包括丙烯酰胺、丙烯腈、肼类化合物(含肼)、二甲基 甲酰胺等 。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三、吸收途径
呼吸道 呈气态、蒸汽、气溶胶的毒物; 毒作用发生快; 大部分职业中毒都是毒物由此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 皮肤 有机磷、芳香族的氨基。 消化道 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 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及误服毒物。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
引言
你看过这些图片吗?你知道是什么引起的吗?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一 二 三

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概念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危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 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园分会
五、粉尘危害治理
预防措施:宣、革、湿、风、密、护、管、查; 宣:加强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員工的自觉行动; 湿: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八 字 方 针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是指那些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吸入、接触和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化学毒物的危害很广泛,从工作场所的危险到日常生活中的危险都有可能存在。为了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在接触化学毒物时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了解化学毒物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化学毒物具有不同的危害性质,比如有些化学毒物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有些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还有些可能导致癌症等。掌握化学毒物的特性和危害范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可能的危险。

其次,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处理和接触化学毒物时,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这包括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面具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化学毒物。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仓储和处理方法,避免泄漏和混合。

另外,要充分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这包括注意环境中潜在的化学毒物污染源,避免在有污染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在购买化学制品时,要选择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减少对有害化学物质的暴露。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至关重要。勤洗手可以防止潜在的毒物残留在皮肤上。另外,定期清洁和维护居住或工作

环境,特别是检查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污染或泄漏,以降低接触化学毒物的风险。

在处理化学毒物的事故情况下,正确的应急响应非常重要。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远离现场,避免额外的暴露。紧急情况下,寻求专业的救援和医疗帮助是必要的。

最后,宣传教育也是化学毒物危害预防的关键。相关机构和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对化学毒物危害的认知,增加个人和社区的安全意识。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11.农药及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
虫脒、溴甲烷、六氯苯、氯丙嗪等。 12.其他:主要包括丙烯酰胺、丙烯腈、肼类化合物(含肼)、二甲基 甲酰胺等 。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三、吸收途径
呼吸道 呈气态、蒸汽、气溶胶的毒物; 毒作用发生快; 大部分职业中毒都是毒物由此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 皮肤 有机磷、芳香族的氨基。 消化道 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 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及误服毒物。
大量呼吸性粉尘最终可导致尘肺病。
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 难、咯血。
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 尘肺病例占我国职业病总人数的70%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尘肺的发展不可逆,预防是关键
同样暴露情况下部分人发病(个体敏感 性、劳动强度、粉尘浓度、工作时间)
潜伏期:数年-数十年,一般10年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四、影响化学毒物作用的因素
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 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 毒性增加。 物理特性: 毒物的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毒 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分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

职业卫生与防护

职业卫生与防护

职业卫生与防护

(一)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1、生产性有害因素与工业毒物

1)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因素,被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它包括三大类:一是化学性有害因素,如各种有机、无机毒物;二是物理性有害因素,如噪声、射线、高温、微波等;三是生物性有害因素,如布氏杆菌、霉菌等。

在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副产品和废物等,很多是有毒物质。此外,在作业环境中也存在着粉尘、噪声、射线等有害因素。

2)毒物及工业毒物

毒物是指小剂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组织成分发生生化或生物物理性的变化,引起机体暂时或持久地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损害。

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2、工业毒物的形态和分类

1)工业毒物的形态

①粉尘: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μm。粉尘大都在机械粉碎、碾磨固体颗粒时产生。

②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小于0.1μm。如锅炉烟气,熔铅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③雾: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数情况下是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如喷漆时产生的油漆雾等。

④蒸汽:是指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形成的气体。如水蒸气、罐区油蒸汽、碘蒸气等。

1

⑤气体: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逸散于生产场所的空气中。如氯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工业毒物的分类

是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一般分为:

①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最多一类。

②卤素族及其化合物,如氟、氯、溴、碘等。

③强酸和强碱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等。

高温作业安全知识

高温作业安全知识

高温作业安全知识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如炼钢、冶金、炉前操作等。由于高

温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下面将对高温作业的安全知识进行详细展开分析。

1.了解高温环境的危害

高温环境对人体有着直接的危害。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容易产生中暑、热衰竭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了解高温环境的危害,能够让工作者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高温作业时,工作者需要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防高温手套、保温服、防护面

罩等。这些防护用品能够有效减少高温对人体的伤害,保护工作者的身体不受过度热量的影响。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高温环境下,特别是室外高温作业时,工作者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

高温时段进行剧烈的体力劳动,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工作。此外,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体力状况,适当休息和补充水分,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4.遵守操作规程

不同的高温作业环境,都有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工作者在进行高温作

业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同时,应关注操作中的安全风险,积极预防和处理突发状况,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5.培训和教育

为了提高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雇主应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通过培训,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温作业的安全知识,学习正确的防护措施和急救方法,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高温作业安全知识对工作者的安全至关重要。了解高温环境的危害、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遵守操作规程以及进行培训和教育都是保障高温作业安全的关键措施。在高温作业中,工作者和雇主需要共同努力,确保工作安全,保护工作者的健康。

化学毒物危害和控制

化学毒物危害和控制
18
按化学构成
1、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砷。 2、有机化合物。如笨、汞、锰、砷等。 3、高分子化合物有关单体。高分子化合
物均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过聚合或缩 合而成。
19
按用途
1、有机溶剂。工业生产中经常应用的有 机溶剂约有百余种。如芳香烃、卤代 烃、脂肪烃、醚类、酯类、酮类、二 酮衍生物。
2、农药。 3、化工原料。无机化工原料、有机化工
十一、手传振动:生产中使用手传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 工件时,直径作用或传递到人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动 。
十二、职业危害: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 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各种 损害。
十三、职业禁忌:指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 定职业危害因素是,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 危害损伤和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 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
9
职业病的种类
1957年规定14种法定职业病,1987年 修订为9类99种。目前,我国的法定职 业病有10类115种。尘肺13种、职业性 放射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 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 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 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③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ED0或EC0),指化 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 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 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

•一、铸造作业的危害

•铸造根据所用原料可分为铸钢、铸铁、铸铜、铸铝等。其生产工艺是将砂料配制成型砂,再通过模型制作砂型,再将熔化的金属浇注于砂型中,打箱、清理后即成各种铸件。

•铸造车间主要职业危害是矽尘,铸钢时石英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0%以上,铸铁时红砂游离二氧化硅达60%以上。在制砂、造型、打箱、清砂过程中,粉尘浓度很高,因而工人吸入后易发生矽肺。

•铸造过程中可能使用一些化学物质,糠醇树脂(糠醇、固化剂胺类),酚醛树脂(苯酚、甲醛),在用脲醛树脂做型芯粘合剂时,能产生甲醛和氨。

•熔炼和浇涛过程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产生。

•如果使用蜡型,在造型时可产生石蜡烟。

•铸黄铜时除有铜烟尘产生外,还有氧化锌烟尘产生,吸入后引起铸造热。

•造型机、捣固机、喷砂机、落砂机、风动工具和砂轮,可产生噪声、振动。

•二、锻造作业的危害

•锻造车间是先将钢坯放在加热炉中,加热至800~1200℃,取出后,大件用蒸气锤、压缩空气锤或液压机等锻压成型;小件可用手锤打。

•锻造车间主要危害是噪声和振动,加热炉、电炉、热的铸件和热的锻件,均可产生大量的热辐射。

•锻炉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但在通风良好的车间,浓度一般不高。

•使用各种锻锤时,都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

•三、热处理作业的危害

•热处理车间主要是零部件通过热处理,改善其性能(硬度、韧度、弹性或导电性等)。但不改变其形态。热处理的生产工艺包括退火、淬火、回火、渗碳和渗氮。

•退火、淬火、回火:使用油浴时可接触一氧化碳和总烃

•渗碳: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渗碳时,可逸出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渗氮:使用氨水进行渗氮工人可接触氨。

职业危害与职业中毒常识

职业危害与职业中毒常识

编号:SM-ZD-79798 职业危害与职业中毒常识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危害与职业中毒常识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粉尘致病

1、呼吸系统:长期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其病理改变,尘肺、粉尘沉着症和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其中尘肺是我国危害接尘工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吸入铅、砷、锰等粉尘能在呼吸道粘膜上溶解并很快吸收,导致中毒。

2、皮肤等局部:粉尘还可引起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混沌;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等。

3、矽肺病人常见症状与体征:肺的代偿功能很强,矽肺患者可在相当时期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X线胸片上已呈现较典型的矽肺影像改变。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并发症时,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和体征,并逐渐加重,但并不特异,轻重程度与胸片上改变程度不一定平行。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危害之化学有害因素辨识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危害之化学有害因素辨识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危害之化学有害因素辨识以较小剂量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在生产条件下,化学品经口中毒少见,往往是由于忽视了个人卫生(用受污染的手取吃食物或吸烟)或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直接吸入或沾染人体而引起的。尤其是在工业上用作清洗、去污、稀释、提取、黏合等用途的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有机溶剂多具挥发性、脂溶性和水溶性,因而此类化合物进入人体途径以吸入为主,也能经皮肤进入。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很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毒物、有机毒物等;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毒物;按毒理作用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神经性、溶血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毒物等。一般将生产性毒物分为以下几类:

(1)金属及类金属毒物

铅、锰、汞、镉、砷等

(2)刺激性气体

常见的有硫酸、盐酸、硝酸、铬酸、乙酸等无机酸和有机酸;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氯气、光气、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等。

(3)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和甲烷等。

(4)有机溶剂

苯、正己烷、甲醇、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苯胺、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氯乙烯、丙烯腈等单体;磷酸二甲苯酯、偶氮二异丁腈等助剂。

(7)农药

有机磷、有机硫、有机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以及熏蒸剂等。

2.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职业接触

生产性毒物来自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到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形式存在与生产环境中。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有哪些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可分为哪几类?

答:职业病危害因素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

按性质分类、按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性质可分为

1 化学因素,包括(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三氯乙烯.正己烷.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等.

2 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χ线. γ线.

3 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作业人员或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

(二)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粉尘类.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化学物质类.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是职业病目录中唯一由于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引起的职业病.

生产性毒物

二、生产性毒物的定义?

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统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

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或引起免疫功能或其他生理功能改变,因而使人易患病或促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有的毒物具有局部刺激,致敏及腐蚀作用,有的还可致肿瘤,致畸胎及诱发遗传变异等作用.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

1.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具体是指劳动者在不良的劳动环境下和劳动条件下工作时,由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例如石粉过筛时产生的粉尘;油漆工在刷漆或喷漆时散发出来的苯、甲苯、二甲苯或者其他有机溶剂;放射科医师在透视或摄片过程中接触到的X射线等,都称之为职业性有害因素,也叫生产性有害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几类?

职业病危害因按来源分为三大类:

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如粉尘各种毒物;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高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放射线等;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精神或视力过度紧张等。

③与一般卫生条件和卫生技术措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如厂房矮小狭窄,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烈日下室外作业,有毒作业和无毒作业安排在一个车间内等。

3.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化学因素包括哪两类?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最为多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两大类。

4.生产性毒物包括哪些?

生产性毒物是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可分为窒息性毒物、刺激性毒物、血液性毒物、神经性毒物等。

5.生产性粉尘有哪几类?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包括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砂、石棉、煤等;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工业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不良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2)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

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及特性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及特性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性

前言

化学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同时,化学也因其涉及的危险性而备受关注。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性,对于职业工作者、安全生产人员以及广大市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并进行分类及特性的解释。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分为六类,分别为:

可燃液体

可燃液体是指闪点低于60℃的液体,也就是易燃易爆的物质。可燃液体应储存在防火的设施和场所,避免火源接近。常见的可燃液体有石油、汽油、酒精等。

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是指易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油漆等。此类物质在储存时要和氧气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着火。在处理易燃固体时,要使用无火源的工具,还要禁止吸烟。

氧化剂是能够引起其他物质氧化反应的物质,在氧化反应中,氧化剂本身将被还原。因此在氧化剂的储存与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易燃与易爆物的隔离,以及避免有机物的接触。常见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毒性物质

毒性物质指对人体健康有毒的物质,如氰化物、酸、碱等。在毒性物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小心处理,同时在处理这些物质时,必须穿戴有防护装备,如手套、眼镜、口罩等。

腐蚀品

腐蚀品是指能够侵蚀生物、设备、建筑物的物质,如酸、碱等。在储存和运输腐蚀品时,必须分开储存,避免和其他物质产生接触。在处理腐蚀品时,一定要穿戴好防护装备,以便保护人体和周围环境。

爆炸品

爆炸品是指在火花、热度、压力等外部刺激下可以释放大量能量的物质,如炸药、燃料等。在储存和运输爆炸品时,要有专门的防护措施,同时避免火源附近的存在。在处理爆炸品时,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使用机器工具进行操作。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
的?
• (2)从皮肤进入: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气态和 液态)能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人体,当患有皮肤病、 外伤等原因造成皮肤损伤时,毒物更易通过受损皮肤 进入。毒物经皮肤途径进入人体往往容易被疏忽,因 而,毒物经皮肤进入人体是发生职业中毒的重要原因 。能经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苯胺、二甲基甲酰胺、 有机磷等。
10.何谓尘肺?如何防控?
• 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 的肺弥漫性间质纤维性改变为主的疾病。它是职业性 疾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而且目 前尘肺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严重损害劳动者的身 体健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累计报告尘 肺病人60万多例,约占所有职业病的80%,其中已死 亡14万多例,现有尘肺病人近50万例,每年新增尘肺 病例1万余例,严重威胁着粉尘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省粉尘危害也十分严重,尘肺病频发,目前现患尘 肺病人已近1.5万例,并以每年约200例的速度递增, 其中石矿等非金属矿开采、石英砂制作、石材切割、 陶瓷、铸造、水泥生产、蔺草行业等的粉尘污染尤其 突出。
5.如何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工作场 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 (1)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按照自然通风的风 向安排生产设备和工人的朝向,可以有效降低 车间有害物浓度,减少工人经呼吸道的吸收, 如将有污染的设备、容器尽量放置在靠窗的地 方,利用自然通风尽快的把有害物从门窗排出 车间,但一定要注意通过开启或关闭不同方向 的门窗或转变操作工人位置等,确保风从操作 工人吹向散发有害物的设备、容器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一)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

1.高温强辐射作业

高温强辐射作业场所具有各种不同的热源,如:冶炼炉、加热炉、窑炉、锅炉、被加热的物体(铁水、钢水、钢锭)等,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且由于热辐射面扩大,使气温更高。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对流热只作用于人的体表,但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辐射热除作用于人的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因而加热作用更快更强。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多较低,形成千热环境。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以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2.高温高湿作业

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工艺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高,但由于蒸发散热困难,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3.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露天作业时同时受太阳辐射、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

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此外,夏天在田间作业时,因高大密植的农作物遮挡气流,常因无风而感到闷热不适,如不采取防暑措施,也易发生中暑。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

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见《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二)常见的高温作业

高温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有接触机会,常见的产生高温危害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作业,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作业,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作业等高温强辐射作业;纺织、造纸工业的印染、缫丝、造纸等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农业、建筑、搬运等行业的夏季露天高温作业。

(三)高温作业的危害

高温可使作业人员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不适感,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

2.大量水盐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

3.心律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但重体力劳动时,血压也可能增加。

4.消化道贫血,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减低,淀粉活性下降,胃肠蠕动减慢,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疾病增加。

5.高温条件下若水盐供应不足可使尿浓缩,增加肾脏负担,有时可见到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等。

6.神经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注意力和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的降低等。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职业病。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

1.热射病

热射病由于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

褰热痉挛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呈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

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数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防护要点

常见化学毒物主要有氯气、氨气、一氧化碳、苯系列物、亚钠、甲醛、硫化氢、易燃易爆物质、酸碱等腐蚀品和农药危害等,现将它们的危害及防护要点分述如下:

1、氯气危害及防护要点

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

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B.逃生:(1)氨气发生泄漏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2)氨气较空气轻,逃生时先看准风向,沿侧风向逃生。(3)将毛巾用醋浸湿捂住口鼻逃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