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艳《大道之行也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大道之行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作者钟晓阳亲身经历为素材,描述了他与祖父共同观察农田、体验农家生活的故事,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农田、农家生活的真实情景,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锻炼观察力和感知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材分析1. 课文内容概述《大道之行也》以夏季农村田间地头为背景,通过叙述作者与祖父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文章透过对农田、农作物、农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农民的尊重。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式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用文学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培养细致观察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经历与文本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农田的美丽和生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弘扬对农民的尊重和关怀。
–培养学生的用心观察和细致思考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式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细致观察力,用文学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培养对大自然和农民的感悟。
•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音乐,带领学生想象置身于美丽的农田中。
然后提问学生对农田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向学生出示《大道之行也》的课文标题,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寻找相关信息。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大道之行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大道之行也》课教案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大道之行也》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大道之行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大道之行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生动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如何将文章中的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中。
6.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背诵《大道之行也》,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下第22课】
《大道之行也》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下第22课】
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3、【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
4、【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5、【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6、【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7、【有所终】能够善终。
8、【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9、【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10、【分】职分,职守。
11、【归】女子出嫁。
1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1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4、【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15、【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16、【作】兴起。
17、【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大道之行也读后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大道之行也读后感
大道,顾名思义,在古代的最高理想。
而大道之行也,意思就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就是全面的描绘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虽然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免显得有点荒诞离奇,但却阐明啦作者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
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4.“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等奖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等奖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道之行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上册《礼记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大道之行也》描绘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它所阐述的社会理想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如“大同”社会的内涵,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文言文的诵读和语法知识的掌握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掌握文中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大同”思想,理解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大同”社会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大道之行也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字词,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文章,能够结合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但常出现翻译不准确、文义理解偏差等问题。且学生存在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等问题。所以教学要在着力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多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1、由图片中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联想到《桃花源记》,听导入,初步理解“大同”为理想社会。
2、结合课下注释1自学解题。
1、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在学习之初就为学生对理想社会的愿景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二、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及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你认为本课的学习目标应是什么?
1、根据提示当堂成诵。
2、小组竞技。
3、默写重点语句。
1、小组竞技,培养集体意识,调动学习兴趣。
2、提高课堂实效。
3、重视落实积累。
八、作 业 布 置
质量监测A组题。
默写全文。
课下完成作业。
作业量适中,起到巩固落实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根本特征
人人互爱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人人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
大道之行也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时: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诗歌,大多讲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画的“大同”社会。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这是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中的名篇。
文章通过对“大道”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的翻译、理解和赏析,以及对文章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的探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篇文章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以及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赏析与拓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大道之行也】•什么是“大道”?•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翻译能力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等;二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等。
《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
《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做人的态度。
教学主题:《大道之行也》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时间安排:1节课(40分钟)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道路和修养的重要性。
3. 课文分析与讨论(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品行。
二、课后研修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发现学生对其中的道德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还存在理解不深刻和应用不到位的情况。
2.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当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来加深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体会。
- 教师还需要设计更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大道之行也》中的道德观念。
- 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设置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大道之行也》中的道德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应用。
3. 学生反馈与个别辅导- 对于那些对《大道之行也》理解不深刻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对道德修养和人生态度的认识,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做人态度。
4. 教学成果展示与分享- 鼓励学生将在《大道之行也》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整理和分享,可以设置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彼此交流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体会。
- 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到舞台上进行演讲或朗诵,以此展示他们对《大道之行也》的感悟和领悟,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对道德修养的兴趣和理解。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与反思,教师更加明确了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启发性思考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深化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应用。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大道之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言文,其地位举足轻重。
该文选自《礼记·礼运》,主要阐述了古代儒家关于“大道之行”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百姓,实现社会和谐。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历史价值:《大道之行》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2. 文化传承:本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 思想教育:本文主张以道德教化百姓,实现社会和谐,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语文素养: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提出“大道之行”的概念,引发读者思考。
2. 正论:论述“大道之行”的具体内容,包括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选拔贤能、重视教育等。
3. 结论:强调“大道之行”的重要性,指出实现“大道之行”的关键在于君主的道德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现象。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儒家关于“大道之行”的治国理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古代儒家关于“大道之行”的治国理念。
2. 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词汇和语法现象的理解与运用。
3. 拓展点:联系现实,探讨“大道之行”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山东省夏津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大道之行也
1.文言文阅读:学习《大道之行也》全文,理解文章主题,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如“道”、“德”、“仁”、“义”等。
2.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关于“大道”的阐述,探讨作者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自主分享学习心得,这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点。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天下为公”和“讲信修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道”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班级中实现公平正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选贤与能”过程,体会“大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道”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道”理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努力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的基本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大道”指的是理想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它是古代圣贤对和谐社会追求的集中体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等奖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等奖《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说课稿的内容1、说教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大道之行也》,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包括课文、释义、练习以及附录;下册则包括课文、释义、练习、补充资料和作文。
课文内容简洁明了,语言简练,篇幅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课文的内容,熟练运用所学词汇和课文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能按照文章的内容完成有关的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从中学习到庄子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3、说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文章内容和语言,学习文章中所涉及的词汇和句式以及各种文体表达方式,以及学习庄子的精神。
4、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把握庄子的精神,并通过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本文,在说课稿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
通过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思考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并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采用“听说结合”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让他们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让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Warming-up首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于庄子名言的认识,从而引出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他们注意语音、语调,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并以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听力训练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熟练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句子结构等,并能够灵活的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团队建设与成长课程介绍与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大道之行也》这篇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思想家的深邃智慧,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课程背景及意义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大道之行也》的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和分析《大道之行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大道之行也》的文本解读、思想内涵、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教学。
教材特点《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文献,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适合作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材分析与选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安排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
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如“大同”社会的理念、儒家思想等。
扩展相关知识点,如古代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等。
课文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思想内涵探讨相关知识点延伸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教学方法与手段01020304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背景、内容及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大道之行也》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
24大道之行也24大道之行也课型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解释并抄写2遍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复备一、新课导入(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齐背《桃花源记》,并思考问题——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自主先学(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①选贤与(jǔ)能②讲信和睦(mù)③幼有所长(zhǎng)④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⑤男有分(fèn)⑥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二)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三、初读课文,读懂文意(一)借助课下注释,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
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重点解释:与,通“举”,选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闭而不兴:杜绝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大同:有和、平的意思(二)尝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遵守“信、达、雅”的要求,灵活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全文的总括语2、背诵课文。
大道之行也课件下载
2、“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 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二、1、与,通“举”,读jǔ,选拔。 2、分,读 fèn,职分、职业。 3、恶,读wù,憎恶。 4、鲜,读xiǎn,少。
o 谢谢大家
谢谢
o 再见
o 十分感谢大家,再见!
(
)。
4、“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
5、“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
即(
)。
6、“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
全文结构:
第一层 :总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权力、财物公有化
选举民主化
民俗民风
讲诚信、求和平
第二层:分说
1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施行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 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 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 干的人选拔出来。与 (人人)讲求诚信, 通“举”选拔、选举 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课文讲解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 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 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 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 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 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马克思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 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 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河北省西八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jǔ)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三、整体感知1.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评课稿
《大道之行也》评课稿听了王艳红老师上的《大道之行也》这堂课,感受颇多。
下面,我就这堂课的精彩之处为大家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学生精神百倍投入学习在上课之前,学生声音洪亮地齐读课文,那读书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完全不惧纷纷来听课观摩的老师们。
书桌上的书本摆放整洁有度,学生们的面孔个个彰显出新生命的力量,全然随时准备着汲取知识的渴望。
二、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起初,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张图片,全心倡导“天下为公”的洪秀全与孙中山,将宏伟的气势随即展示给学生,直奔主题。
接着,全班分组朗诵课文,直至熟读课文。
学生们的朗诵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果不其然,经熟读三遍课文之后,学生们已全然投入作品中,认真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啊,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
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老师说:“朗诵课文声音响亮,字正腔圆,与做人堂堂正正一样,一辈子读书有滋有味。
”老师提出,朗读课文,要求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感情方面,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更高的要求,是在熟练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体验的过程。
所以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熟读课文才能保证朗读效果。
学生由外而内,“用心灵去感受”,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与人物相似的情感,才能读出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所在。
三、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首先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
他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查找工具书,认真做笔记,直至全部完成。
其次,内容分析简明精炼,小组合作成功有效。
小组合作方面,每一位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其中,热烈探讨问题,并且在展示的时候,学生个个都“星光异彩”,想把问题用最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现给大家,最积极、热情饱满的一面留给“观众”。
《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
《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课程名称:《大道之行也》授课人:XXX学员姓名:XXX一、课堂实录08:30-08:40 授课人简单介绍课程背景和主题,引导学员对大道的认识。
08:40-09:00 授课人讲解大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大道是指事物发展的本源和原理,是一种规律和道义的统一。
通过讲解相关例子和案例,引起学员的思考。
09:00-09:30 授课人以马约尔的《赫尔曼和多塞娜》为例,分析其中的大道之行。
引导学员思考其中的道义和规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09:30-10:00 授课人与学员进行互动讨论,共同探讨大道的含义和应用。
10:00-10:15 休息10:15-11:00 授课人讲解大道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大道的实践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如开放思维、超越自我、团队合作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员对大道的实践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1:00-11:30 授课人与学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道实践的场景。
通过实际操作,学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道的力量和效果。
11:30-12:00 授课人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二、课后研修反思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大道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明白了大道的含义和内涵。
大道是一种规律和道义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本源和原理。
在马约尔的《赫尔曼和多塞娜》的案例中,我深刻领悟到大道的力量和智慧。
在这个故事中,赫尔曼通过遵循大道,始终坚持对多塞娜负责,最终达到了事业的成功和个人的成长。
他不仅在业务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让我深信只有遵循大道,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在课堂讨论中,我与其他学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观点的交流,我对大道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在与其他学员的讨论中,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和思考,这使我对大道的认识更加开阔和丰富。
我也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这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4、《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4、《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1.掌握《大道之行也》这篇古文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理解和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3.通过分析古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大道之行也》这篇古文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古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2.理解和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大道之行也》这篇古文的背景知识;2.古文分析和理解;3.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4.学生自主阅读讨论。
2. 教学进度1.课前预习(10分钟):让学生提前阅读《大道之行也》,并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
3.阅读与分析(30分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互相讨论并分析古文内容。
4.讲解与梳理(30分钟):指导学生从古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学习相关概念。
5.总结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针对古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2.演讲教学法:通过精炼、生动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涉及到的概念与知识;3.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PPT演示:通过投影仪呈现课件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书面材料:通过题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
《大道之行也》的课堂实录与课后研修反思大道之行也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大道之行也》。
这是一篇古代文学名著,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篇文章。
学生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生于欲,而利出于义。
礼尚往来,先迁延,后犯颜。
色难内守,心难平。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教师:非常好,大家能够正确地朗读出这篇文章,接下来,我将给大家一些时间,你们可以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B:我觉得这篇文章强调了大道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只有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原则下,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
学生C:而且,这篇文章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家人,还要关心他人的家庭,人人都有受到保护和关怀的权利。
学生D:我认为,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利益不能凭欲望来决定,而是要根据道德,根据义务来决定。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和共同利益。
学生A:我觉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学生B:对,而且,我们还要学会关心他人,不仅仅是亲人,还要关心外面的社会。
学生C:我们还要明确利益不能凭欲望来决定,而是要有道德和义务的约束。
学生D:我想,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只有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
课后研修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能够正确地朗读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上,我尝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让学生有机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我觉得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我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有时候会直接给出答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探究点四: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 “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 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 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 二层:故人不独亲……不必为己。具体阐 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上一页 • 三层:是故谋闭而……是谓大同。总结全 下一页 文,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
首页 尾页 end
探究点二: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 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 “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 “大同”指理想社会。 • “大道之行”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 姓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
目标二:品味语言
• 要求:有重音停顿 •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 声情并茂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诵读经典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 高山流水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礼记》
学习目标:
• • •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课 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 气势强盛的语言特点。 领悟世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 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同”与“小康”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 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 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 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 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目标一:了解课文 疏通文意
预习反馈:
一、优胜个人
龚姝月 余砚秋
二、存在问题
天下为(wéi )公 谋闭而不兴(xīng ) 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名词的意用法,奉养)其亲(父母亲)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人不独子(以……为子,名词的意用法,抚养)其子(子女) 女有归(女子出嫁) 外户(大门)而不闭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探究点五:“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 积极意义呢? • 尽管在当时不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 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 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 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自1905年11 月《民报》问世, 孙中山开始系统 宣传资本主义民 主革命的思想, 他自己也在创刊 号上提出了由民 族、民权、民生 构成的“三民主 义”,正式完成 了他对“民主梦” 的一个比较完满 的构想。
莫尔
《乌托邦》的作者,16世纪英 国的大法官,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公 社式的社会,它并不强求一致,但 却通过明显可见的公正制度而达到 全体一致”,财产公有,人人平等, 这是《乌托邦》的一个基本观点,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完成当堂检测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End 谢谢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 “以新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 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 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 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 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 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 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 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 下大同)。
• 学科班长总结 教师总结、拓展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拓展学习 -人们对大同世界的看法
圣西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第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 社会制度--实业制度所代替。实业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善 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以满足全体社会 成员的需要,并尽快地改善无产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状况。在这 种制度下,人人参加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采取按才能和 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 。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探究点五 9 口头 教师
小组
1 3 5 7
展示方式
书面 书面 书面 口头
点评小组
2 4 6 8
目标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知课文 领悟内涵
探究点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 划分层次。
正如正义是贯穿《理想国》的内在
精神,公平则是《乌托邦》的核心 理念, 莫尔以公平的理念构筑乌托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邦的社会制度。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尾页 end
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 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 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 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 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 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