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研究论文有关汉语言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文化研究论文有关汉语言的论文

浅析汉语量词的修辞格及文化心理

摘要:在修辞中大量使用量词是汉语的一大显著特征,量词各种修辞格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探讨了量词的四种常用修辞格,并且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了量词修辞用法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量词修辞格思维方式

在汉语量词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并不满足于仅仅将其死板地运用于衡量事物上,而是常常在分析对比事物之间相似、相通和相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用活该类词而取得新颖独特的语用修辞效果。很多量词都凝聚了使用者对事物性状、性质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在认识事物和描述事物时的心理和态度,往往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反映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一、量词的修辞格的运用

量词的修辞格在实际运用中相当广泛,下面主要详细介绍量词的四种常用的修辞格。

(一)比喻

量词的比喻格,一般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使有形的事物、景物更加鲜明生动。例如:

(1)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只记住我今天的话,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留心那几炷笑。(闻一多《收水》)

量词“朵”,常用来修饰“花”。例(1)中,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对天上的街市产生无限向往。例(2)中,用“朵”修饰“吻”,使人对这“吻”铭留于心,因为这“吻”如同花一般美好,值得珍藏。

(二)摹状

具有描摹作用的量词主要由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而来,这些量词形象感强,选用恰当,能为表达增色添彩,生发出许多文采神韵。例如:

(3)这寡妇默默地担起一肩不幸,走在渺茫的人生的路途。(师陀《受罪者》)

例(3)中,用“一肩”修饰“不幸”,变抽象为具体,将寡妇的“不幸”描摹得很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夸张

量词可以造成夸张效果,用来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

(4)天黑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沈从文《边城》)

例(4)中,用来修饰体形较大的动物的量词“匹”来修饰“萤火虫”,很明显是为了突出表现萤火虫的大,是扩大的说法。

(四)比拟

运用量词的比拟格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绚丽多彩,更鲜明地表现人们喜怒爱憎的感情色彩。例如:

(5)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枚?(老舍《牺牲》)

例(5)中,“枚”作量词总是跟较小的、精致的东西相联系,在这里用“枚”来修饰“美国博士”,其鄙视、嘲讽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以上是四种比较典型常见的量词修辞格,反复、排比、层递、通感、对比等辞格同样可以使用量词来实现,本文不做过多的论述。

总之,量词的修辞功能在描写事物和抒发感情等方面表达效果贴切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因此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二、量词修辞格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

量词修辞格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文化心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何谓“思维方式”?简单地讲就是“文化传统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即可看作是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汉语量词的修辞用法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一)汉民族重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传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不同于

西方的理性思维。中国人偏重于对物象的整体把握,喜欢通过心灵的“悟”去感受大千世界。在感受过程中,汉民族习惯于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在经验的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的、直接性的、跳跃性的、快速性的结论,从而迅速达到意境的升华,完成主客体之间的彼此认同,使得表达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

(6)花香人不见,这怅怅古已有之,他因此白了几茎额发了。(何立伟《花梦》)

(7)呵!苏醒的风,吹动半天锦霞,一匹清波……(顾城《浅色的影子》)

(8)叶片像绿色的小舟,载着一船绿色的梦,我接着就听到了她绿色的歌声。(常荣《背影》)

例(6)中,“茎”用作“头发”的量词,运用夸张手法,把头发看成和植物的茎秆一样大。如果要深刻体会其中的妙处,就得从整体上去感悟。例(7)中,用“匹”修饰“清波”,是把“清波”当“马”写,运用了比拟格。用心去感悟,会发现作者是想通过比拟格表现出清波的流动美。例(8)中,用“船”来修饰“梦”,作者化虚为实,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志,从整体上感受绿叶带来的联想。

量词的夸张格和比拟格,不仅反映了汉民族重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汉民族追求整体意境美的文化心理。这种重整体、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学上,即贵含蓄,忌直露。而文学创作往往比较重视修辞的运用,量词的巧妙运用,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义,这

就需要读者从整体上去把握,去体会,去感“悟”。

(二)汉民族形象性、比附性的思维方式

“以近知远”“以实推虚”“观物取象”是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从可用感官感知的具体事物入手,进而通过联想、比附,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这是一种具象性的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量词修辞格中可以得到反映。例如:

(9)夕阳已由浑圆的一轮变成了半圆,在变成一把弯镰,然后化成仕女的一道细长眉。此刻的夕阳从容优缓而且庄严固执,留恋世界与散发余热的旋律燃烧着回旋。(束鹏芳《母亲》)

(10)红砖砌成的高耸的烟囱口上,冒出了一笔灰白色的飘忽的轻烟。(郭沫若《水墨画》)

(11)初春,硬土中一针绿草。(刘心武《一个微笑》)

例(9)中,旨在表现母亲崇高的形象,把对母亲的深爱和赞美融入对“落日”的细描中,用不同的量词“轮”“把”“道”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西沉时形态的变化。这里,量词的比喻格就体现出汉民族形象性、比附性的思维方式。例(10)中,通过喻体“笔”的形象,非常传神地描绘出轻烟飘忽直上的情景。例(11)中,用“针”作草的量词,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绿草的尖细,更凸显了绿草的生机勃勃。

比附性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形象的运动,人们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来进行类比推理,从而在一种形象的运动与转换中完成一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