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_历史学_社会学_谈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特点_娜拉

合集下载

浅析“娜拉出走”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浅析“娜拉出走”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浅析“娜拉出走”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摘要:易卜生的“娜拉出走”唤醒了女性内在的求独立、求自主的意识。

但其对中国女性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娜拉出走”带给国民的一种反思,进而所带来的中国女性的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关乎女性的看法、态度的转变以及女性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娜拉出走;中国女性;激活;反思;促进。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中国在全球处于一种相当微妙的地位。

对于外来事物,我们看似来者不拒,但经过几载的吞吐,总能自成一派,变成“中国特色”。

然而,对于女性,中国文化所给予的并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的大气。

从始至终,中国的女性永远处于一种不尴不尬、两难的境遇——顺服则被蔑视,出走则被唾弃。

在这两千多年中,中国女性的思想的转变好似翻天覆地,但究其根本,势必会发现这种转变好比一棵树,变的只是随季节转变的树叶的颜色,根却是牢牢的、深深的扎在故土上。

毫无疑问,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促使树叶颜色变化的“季节”;而“养分”的提供者则是一本从国外传入的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它为中国女性思想的“变”提供了一种可能。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的自我觉醒的过程。

自其在五四期间传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直到现在,“娜拉出走”对中国女性仍有其独特的意义。

我们不妨回到过去,重新回顾过去那段“娜拉们”集体出走的岁月,来探讨一下“娜拉出走”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所在。

一、激活意义“五四”的时候,正值我国反封建运动的高潮,人们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文言文,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再加之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造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传入中国,娜拉出走的场景就相当于一枚深水炸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青年男女们不仅仅只是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更要求社会地位的平等;已婚的青年妇女们纷纷要求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

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一、本土化的困境与方向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方面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表现在对中国各民族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和阐释上,它以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探索和呈现着中国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土化的困境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复杂,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方面往往会出现一种过分本土化的倾向,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的吸收和借鉴不足,使得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受到局限。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和对外需求也在增加,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面临着如何在本土研究基础上更好地走向国际的困境。

在本土化方面,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深入研究国内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提高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是在研究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提升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

三、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过程,它需要在保持本土学术传统和特色的前提下,积极面向世界,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合作,促进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2023年民族学专业特色简介

2023年民族学专业特色简介

2023年民族学专业特色简介民族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信仰等方面。

民族学专业在国内属于少数民族专业,具有独特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一、民族学专业的历史和背景民族学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最初是学者们对非洲和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研究,后来发展到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探究。

民族学的诞生与欧洲殖民扩张和经济竞争密切相关,其主要任务是理解殖民地土著的语言、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以更好地掌控和管理殖民地。

到了20世纪,民族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在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处境有关。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少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存在的困境,这促进了民族学的发展。

二、民族学专业的教育和课程民族学专业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考能力。

民族学专业的课程包括民族学原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社会人类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具体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例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

三、民族学专业的特点1. 跨学科性:民族学专业融合了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2. 实践性:民族学专业要求学生实地调查和研究,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倡导多元文化:民族学专业强调每个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单一标准化和同质化。

4. 重视民族意识:民族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鼓励学生对自身文化有认识和了解。

5. 强调人文关怀:民族学专业注重对人类的尊重和关怀,倡导人道主义。

四、民族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民族学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民族事务管理、文化教育、民族研究和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毕业生可以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中担任民族事务工作者,帮助少数民族解决生活和文化问题;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机构、博物馆、出版社中从事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工作;此外,民族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参与社会调查、市场研究等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视角。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民族问题,并为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主线,探讨其基本原理、学科特点以及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产物,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

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民族关系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将民族问题看作是阶级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关系的变化往往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

3. 民族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

它强调了对于民族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解决,同时也强调了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相互关联。

4. 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的原则,认为各个民族应当享有平等的权益,并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式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1. 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实践基础和科学研究的相互支撑,既关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揭示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国际性和国内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还关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1. 引言1.1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是中国特色学科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术探索。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化、民俗、习俗、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学科。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学术交流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涉及到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涉及23个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宗教、语言、习俗、传统艺术等广泛领域。

通过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不仅丰富了学术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突出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当今世界学术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支持,也为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与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方向,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1.2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土化指的是将原本外来的学术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使其与中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需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地民族的问题。

国际化则是指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提升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本土化,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作出贡献。

论中国“娜拉”形象系列的构建

论中国“娜拉”形象系列的构建

作竞这 样多 次重译 、 演, 受到 欢迎 、 重 并 引起论 争 , 是
十分少见 的。
娜拉 引发 了人们对 根深 蒂固的思想文 化传统 的
讨论。引发 了人们对 中 国女 性和婚 姻家 庭状 况 的普 遍关注 和深 刻反思 , 引发 了文学 领域 中文学 作 品 也
式, 成为 2 0世纪 中国文学关 于女 性形象 构建 和女性 意识 阐释的一个经 典范式 。
胡适与 罗家伦合译 的易 卜 的戏 剧 《 拉》列 于其 生 娜
《 、蚀 》《 虹》《 、冲出云 围的月亮》 。 等 但是 ,玩偶之家 》 <
并不是一 开始就 风行 中国的 。在 胡适与罗 家伦合译
中。 娜拉这个 戏剧形象 借助 < 新青 年》 的火 爆声势 , 在
读 者的心 中生根 , 成为 他们 的偶像 。 翻译 是本 民族 借
大量 出现 中国化 的“ 娜拉 ” 形象 。 表作有戏 剧《 代 终身
大事》 《 、 泼妇》 《 、 新人的生活》 《 、 打出幽灵塔》 《 、 雷 雨》 《 、 日出》等 ,小说 《 伤逝》 《 、 莎菲女士 的 日记 》 、
11 98年 6月 ,新 青 年 > 《 出版 了 “ 卜生专 号 ” 易 ,
《 拉》 之前 ,9 7年 鲁迅介绍 过易 卜 ,9 4年上 娜 10 生 11 海 的春柳社 上演 过《 玩偶 之家》 但 反应平 平 。 , 而为什 么在“ 四 ” 五 前后 就受 到热烈欢迎并 由此在 中国特 别 是在现代 作家 中产生如此 深远 的影 响呢?结合 当时
的背景就 不难找 到答案 . 当时 的黑 暗封建势力 强大 ,
《 傀儡 家庭 》 沈 子 复 的《 偶 夫 人 》 胡 伯 恩 的 《 、 玩 、 娜

民族学_历史学_社会学_谈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特点_娜拉

民族学_历史学_社会学_谈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特点_娜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2005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谈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特点娜 拉(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中国民族学自西方引进后,在近百年的社会语境变迁中求发展,并一直在构建自己的体系。

在本土化的探索实践中,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特点:即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传统,倡导对社会学方法的吸纳。

[关键词]民族学;实地调查;学术传统;本土化;民族史[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5)05-0020-04 乘西学东渐之风,在西方社会学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余年后,西方民族学也被有识之士引进中国。

关于中国民族学,学界对其定义、对象和研究范围,至今没有统一明确的界说,但是,自吴文藻先生提出“民族学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始,中国民族学在近百年的社会语境变迁中求发展,一直在构建自己的体系,并努力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别于欧美民族学,二是要有别于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

几十年的构建虽一直处于进行时,但积累的经验足以成为促进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一、民族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国自古就有大量关于民族的文献记载,但作为一门学科———民族学,则由西方传入。

民族学,在英美称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无论在西方产生还是在中国引进,都是基于社会需要。

西方民族学众多流派、学术思想,不仅应社会需要而生,同时也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这无不说明民族学的应用之属性。

民族学之所以在西方产生,是因为西方一些国家在不断扩张中出于统治、贸易的需要而必须研究异文化。

西方民族学者无不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出发,探索“他人文化”的目的在于标榜和证明自身文化和文明,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文明、理性、进步的。

民族学学科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民族学学科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民族学学科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民族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该学科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民族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同时,民族学也有助于认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民族间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学的研究更显得重要和必要,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推动多元文化共存的目标。

因此,本文旨在对民族学这门学科进行分类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民族学的概述和目的进行介绍,以引起读者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和关注。

在这部分,将简要介绍民族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为后续正文部分的内容铺垫。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民族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分别介绍民族学的概念内涵、学科发展历程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民族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框架。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学在当代的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性,为读者提供对民族学学科的更深入思考和展望。

同时对本文进行总结回顾,概述整个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民族学这一学科进行分类和综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民族学在当代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民族学的关注,并认识到民族学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民族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为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做出贡献。

2.正文2.1 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种群以及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语言、习俗、传统和历史等方面的学科。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民族学可能具有不同的名称,如人类学、民族学、人种学等,但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国际评价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国际评价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国际评价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国际评价一、引言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是一个深受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娜拉是挪威剧作家伊本·荷尔斯塔姆的剧作《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她的形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然而,在中国文学中,娜拉形象也被广泛运用和演绎,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意义。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古代文学作品到现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娜拉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转变。

她不仅是一个个体女性的形象,也是社会进步和革命的象征。

在这个过程中,娜拉形象承载了中国文学对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探索和追求。

娜拉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文学意义和象征也是引人注目的。

她代表着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追求自由的意愿。

娜拉的形象表达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束缚和压抑的状态,以及她们追求真正个体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同时,娜拉也成为了社会反映的重要符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和性别观念,引发了对社会改革和革命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评价与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和发展。

娜拉的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在面对传统束缚和社会压力时,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社会应该建立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为每个个体提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空间。

总之,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在历史、文学意义和社会象征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女性的地位变化,同时也能够探讨和思考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组织和安排: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2.1 娜拉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娜拉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对娜拉形象的演绎和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就:
1.建立完整的民族学学科体系:中国民族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涵盖了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

2.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深入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3.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积极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4.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民族学者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学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学人才,他们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推动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中国民族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历史起源、演变和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史,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与多元。

以下是我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和学习体会。

首先,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的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通过研究中国民族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融合和交流,进而提高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重要,而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其次,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中国民族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强调了在整体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通过学习民族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这样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增加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识和解读能力,进而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学习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培养多元文化的意识,增加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和包容。

最后,学习中国民族史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学习民族史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实践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实地民族风情考察等方式,加深我们对中国民族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历史研究也需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合理选择史料和研究手段,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之,中国民族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提高对民族多元性的认识、拓宽历史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国民族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是指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时,如何将其发展与继承与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多种影响和变革,包括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生发展。

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要运用适合中国本土音乐研究的方法论。

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因为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点。

需要开展专门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其次是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中国本土音乐的传统和变革。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在研究时要全面了解和把握。

要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和时代变革,关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

第三是在教育和传承上,要将中国本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教育和传承。

中国本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时,要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教育和传承,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推动中国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中国本土音乐与世界各国音乐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广阔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学界和音乐爱好者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国本土音乐,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在研究方法、内容、教育与传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只有将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让其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1. 本土化的困境其次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方面,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目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仍然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缺乏更多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这就导致了在研究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对中国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使得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要加强地域特色的研究和发展。

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各地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注重地域特色的发展,促进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研究。

也要加强各地民族学人类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其次是要加强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建设。

可以通过开展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探讨,促进对中国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探讨,实现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发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是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难以真正融入国际学术圈。

目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难以与国际学术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影响了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2. 国际化的方向其次是要加强国际学术评价和认可。

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学术评价和认可,提升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国际学术评价和认可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但也有着一些发展的方向。

通过加强地域特色的研究和发展、建设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国际学术评价和认可,可以实现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推动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中国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各民族音乐的风俗、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民族音乐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本土化”。

在学术研究领域,“本土化”是指学术研究在涉及到特定地区或者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时,需要尊重和充分理解当地的特色和传统,同时将国外文化和理论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来说,本土化问题就是如何在研究中国各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并发扬各民族的音乐传统,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吸收国外的音乐理论和方法,形成适合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学术研究体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背景。

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时,必须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各民族的音乐传统。

这就需要学者们深入田野,走访各地,深入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理解当地音乐的传统和特点,从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各民族音乐的真实风貌。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民族音乐学真正“本土化”,真正体现出中国各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的音乐学发展也需要汲取国外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以丰富自身的学术研究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的音乐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中国的音乐学者应该敞开心扉,吸收国外的音乐理论和方法,将其融入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从而开阔研究视野,促进学科的发展。

这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学“本土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实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仅凭学者们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学术机构等也需给予支持和关注。

政府可以加大对音乐学研究领域的支持,鼓励学者们深入民间,加强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学朝着“本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反思民族“本土化”研究

从《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反思民族“本土化”研究

从《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反思民族“本土化”研究关键词:人类学;本土化;民族学;一、引言人类学是什么?民族学是什么?《甜蜜的悲哀》、《江村经济》、《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从这些书中了解人类学,展开对中西方人类学的讨论。

本文主要从《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为主,其他的作为辅助作用来解释说明人类学的一些反思以及所遇到的一些困境。

主要对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一种看法。

在最后作出总结与反思。

二、西方人类学本土化的转变西方作为人类学的开端:经历了本土研究、海外研究、回归本土的三个阶段。

也就是说,早期的西方人类学从本文化出发,用本文化去看待异文化,再到异文化当中体验后又反过来研究本文化。

《甜蜜的悲哀》中在萨林斯笔下,所说的这种悲哀是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泛滥的今天,如何打破民族中心主义的藩篱,摆脱“科学”的西方本土社会观念的影响,如何在对“异文化”的表述和解析时真正触及“异文化”的精神实质?三、西方“范式”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影响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中,说的是如何从西方的范式下,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文中引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把西方的社会人类学已有的经验借鉴过来,发展中国的研究?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这本书中主要对汉学人类学的四个流派作了介绍和评述。

费孝通《江村经济》为代表的社区研究:20世纪功能主义的出现,代表人马林诺夫斯基影响着当时的人类学。

所谓的功能主义就是指文化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

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的描述模式传入了中国,但是民族志的模式也并不能完全的把中国社会的现状说明加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界对“社区”和“功能派”展开了讨论,功能派的整体分析不足以把握住有长久历史的文明大国的特点。

从民族志的基础上做出了社区研究的新试验,通过“范式”的社区验证到模式交错分析到“社会缩影”的探讨再到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的社区描述,最后的象征地方化的研究。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一方面,本土化的困境在于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和传承。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民族学人类学家和传统文化专家,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知识分化,传统的学术传承机制逐渐消失,人才培养逐渐失去延续性,学术成果也不断面临丧失、忘却、模糊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很多民族学人类学家不得不依靠外来理论和知识,难以立足本土文化进行研究和认识,从而影响了本土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化的困境在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的融合和创新。

众所周知,民族学人类学是一个全球性的学科,涉及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国际交流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碰撞,导致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存在一些文化冲突和障碍。

另外,随着新型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面临着不断的更新和创新,美洲学、文化人类学等新型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也给传统的民族学人类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在国际化的发展中,需要在本土文化与跨文化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创新并继承传统的民族学人类学,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在困境中,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方向是走出一条融本土化与国际化于一体的发展道路。

首先,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传统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体系,提高民族学人类学学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其次,要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注重创新,鼓励学者在本土文化研究中不断探索,在交流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发掘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学人类学之路。

最后,需要应对全球化的变化和挑战,抓住机遇,适应时代变化,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学术先进成果,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经验。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面临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困境时,需要在传承本土文化和创新国际化理论之间积极寻找平衡点。

通过发扬传统、探索创新、开展国际交流等措施,打破传统学术模式,实现民族学人类学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变革。

谈谈对民族学的看法

谈谈对民族学的看法

谈谈对民族学的看法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不同民族群体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民族学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各种民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民族群体。

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

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多样。

民族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语言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等多种方法。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与民族群体的成员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收集他们的口述资料等方式,可以全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此外,语言学研究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和分析,揭示出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联系,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考古学研究则可以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代文化遗址,还原出古代民族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

民族学的研究对于维护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民族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我们可以增进对彼此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包容性,从而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民族学的研究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淹没和消失的危险。

而民族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民族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维护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1. 引言1.1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类学相互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和民族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1920年代至1930年代,鲁迅等文化人开始探讨中国文化本位论,提倡本土化的研究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逐步发展,建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积极探索本土文化和民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逐渐开放思想,引入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并融合本土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如今,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话语体系,同时也面临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困境与挑战。

在这一特殊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平衡,推动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1.2 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意义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丰富多元化。

本土化意味着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本土实践,深入挖掘并理解当地文化现象,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基础。

本土化还可以促进学科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进民族学人类学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和合作。

而国际化则是将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舞台,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和交流,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国际化可以带来不同文化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科的跨文化比较和共同发展。

国际化还可以拓展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学者跨越地域和文化限制,拓展研究视野,提高学科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民族学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的多元发展和交流。

通过本土化,学科可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为学科发展提供实践基础;通过国际化,学科可以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高国际影响力。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将促进学科的繁荣发展和独特特色,探索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独特发展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2005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谈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特点娜 拉(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中国民族学自西方引进后,在近百年的社会语境变迁中求发展,并一直在构建自己的体系。

在本土化的探索实践中,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特点:即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传统,倡导对社会学方法的吸纳。

[关键词]民族学;实地调查;学术传统;本土化;民族史[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5)05-0020-04 乘西学东渐之风,在西方社会学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余年后,西方民族学也被有识之士引进中国。

关于中国民族学,学界对其定义、对象和研究范围,至今没有统一明确的界说,但是,自吴文藻先生提出“民族学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始,中国民族学在近百年的社会语境变迁中求发展,一直在构建自己的体系,并努力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别于欧美民族学,二是要有别于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

几十年的构建虽一直处于进行时,但积累的经验足以成为促进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一、民族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国自古就有大量关于民族的文献记载,但作为一门学科———民族学,则由西方传入。

民族学,在英美称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无论在西方产生还是在中国引进,都是基于社会需要。

西方民族学众多流派、学术思想,不仅应社会需要而生,同时也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这无不说明民族学的应用之属性。

民族学之所以在西方产生,是因为西方一些国家在不断扩张中出于统治、贸易的需要而必须研究异文化。

西方民族学者无不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出发,探索“他人文化”的目的在于标榜和证明自身文化和文明,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文明、理性、进步的。

对区域文化的划定研究,也以殖民统治的需要为基础。

或为解决本国内部的矛盾———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做出了到“他人文化”的田野中去寻找功能整合的文化模式的实践。

对敌国国民性的研究产物《菊与剑》,使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观念为本国政府所采纳。

西方民族学的“实地调查”,以调查者(殖民者)与被调查者(殖民地人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关系为背景。

当殖民地国家纷纷觉醒后,民族学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觉醒国家开始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用,尝试创建民族学并走本土化道路。

西方民族学研究的市场由此受到冲击,西方民族学也开始走下坡路。

“文明社会”的一些民族学家们开始劝导: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不足取的[1]。

然而,《江村[收稿日期]2005-07-24[作者简介]娜拉(1963-),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社会学研究。

经济》以其很高的学术意义以及其在西方学界的影响、认可,证实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自己社会”的可行性,尽管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西方学者否认中国民族学的存在。

中国民族学也应社会需要而生,从而注定要在本土化道路上艰难探索。

民族学最初由西方引进时,先后被译为“民种学”“人种学”和“人类学”。

1926年,蔡元培写《说民族学》一文,首次使用“民族学”一词。

以后又出现“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译法,但“民族学”这一名称终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民族学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受社会政治的影响较为明显,中国民族学深深打着时代的印记,或者说在民族学的发展进程中,无不打上所处社会语境的烙印。

综观我国民族学的发展,无不是随着社会语境变迁而起伏,研究范围离不开所处时代政治的影响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族学研究不再停留在介绍西方流派著作上,而是与国民党政府强调边政研究相结合,转向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研究。

抗战时期,民族学家们致力建设研究关于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的边政学,如国立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设立边政学系,也有一些大学开设边政学和边疆民族问题讲座。

有不少民族学家参加了边政学会等边疆建设有关机构部门的工作。

同时,广泛开展对西南、西北民族地区的调查,对边疆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都予以了研究。

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规定,民族学的任务是:研究少数民族的族别问题、社会性质的演变、文化和生活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的宗教等。

我国民族学家们完成了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调查,为社会改革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从而使我国民族学开始得到重视。

但在新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中,在苏联模式及后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语境下,民族学家们不得不将学术附属于政治,姓“资”的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无人敢提,更无人敢运用,但还是难逃此学科被取消、学者处境艰难的命运。

改革开放,学科恢复,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得益于对话的宽松语境,民族学不断突破学术禁区,大胆创新。

应用即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凸显,民族主义盛行的国际大背景下,实现民族团结合作、社会和谐是多民族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学的运用在于为我国民族纲领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即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要发挥自己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应用上。

在于运用学科的理论方法去探讨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实际问题,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回顾我国民族学本土化发展的历程,关注现实问题贯穿其中,即使是进行带有学术色彩的关于民族概念的长期争论,也无不体现社会现实的需要。

鉴于此,加强我国民族学分支学科建设,进一步开展民族学在经济、人口、教育、生态、法律、宗教、历史、心理等领域的边缘性的研究已成趋势,这也是中国民族学得以充分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价值的前提条件。

二、中国民族学具有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传统我国民族学本土化的构建中,形成了在学术传统上与西方民族学不同的特点,即有着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传统。

因此,有些西方民族学家责难中国的民族学,甚至直言中国没有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然而,笔者认为,在强调国际范围学术对话、学科规范的今天,中国民族学史学传统的继承仍是我国民族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民族学不是对民族历史从一般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学科内容和方法来看,民族学注重研究各民族的现状,研究方法上以实地考察为主,从现状出发,调查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状况;而民族史学注重研究各民族的具体历史部分,研究方法上以文献材料为主。

但是两者联系密切: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学以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因而“对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对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的研究,必须持历史发展的观点”[2]。

如果没有史学方法的运用,没有民族史学者的参与,我国的民族识别和对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就不能得以科学进行。

我国从1959年开始编撰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简志等三套丛书及在此基础上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是民族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突出成果。

“民族学为了追溯现今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概况,除了要从族体角度去考察历史上与现今民族族体有关联的部分外,更多地还要充分利用民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民族史学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观察各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规律”[3]。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民族学资料记载,有很多中国民族语言、风俗、神话、生产生活等状况的记录。

如对古代民族的各种传说进行汇集、整理的《山海经》、专门记载西南地区民族风俗生活等情况的《蛮书》、现存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等,均为现代民族学进行历时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现代各民族社会中都保持着产生于过去而以某种变异形式保存到现在的一些历史现象,民族学不仅要发现这些现象,并要通过对这些现象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复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

也就是说,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它全部的发展过程,民族学也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考察。

当然,西方民族学主要讲求实地调查研究,从马林诺夫斯基、博厄斯的民族学研究来看就很少涉及历史文献。

这是因为西方民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是当时尚无文字或无历史文献可供参考和研究的缘故。

我们在构建本土化的民族学中,不能以此来把民族学研究看作只是单纯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

我国民族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拥有从古至今丰富的中外民族情况的历史文献,因此,我们不仅要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且也要运用历史文献法。

著名民族学家宋蜀华先生曾指出:我国的民族研究与西方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我国的研究必须把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就有民族学家提出一个专业两个方向的学科设置和培养人才的主张,即不仅要重视民族史的研究,也要重视民族现状的研究。

实践证明,正是这两个方向互相配合、齐头并进,才使我国民族学研究呈现出独有特色。

三、中国民族学倡导对社会学方法的吸纳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作为现代独立学科,各源于西方民族学和社会学,这已是学界普遍的看法。

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一门学科像民族学那样,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定义、研究对象甚至研究领域的模糊而与其他学科充满了复杂的纠纷,其中与社会学的纠纷为最。

由于民族学自西方产生就与社会学、人类学相纠缠,因而蔡元培先生在介绍民族学时,为说明民族学学科的独立性,不仅给民族学下定义为“是一种考察各民族的文化而从事于记录或比较的学问”,并将民族学与人类学、考古学、人种学的关系进行介绍,此后又写了《社会学与民族学之关系》一文[4]。

由于民族学和社会学都是从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因而这两门学科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民族学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不断地向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借鉴、学习而发展,因而与社会学等学科在理论方法上存在着部分交叉、相互重合。

许多西方民族学家同时又是社会学家。

民族学、社会学传入我国后,西方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的学术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对我国民族学、社会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样,我国很多民族学家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并在运用的理论方法上相互交叉。

如以吴文藻先生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曾利用马林诺夫斯基和德拉克利夫-布朗提出的文化功能理论方法对我国的一些地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调查研究,有影响的有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先生的《金翼》等;进化人类学派的译著在20世纪30年代给中国学术界带来普遍影响,如泰勒的《人类学》、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弗雷泽的《巫术理论》、卫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格鲁塞的《艺术的起源》、哈顿的《南洋猎头民族考察记》等。

其中,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论被当时学界很多人所推崇和运用,譬如江绍原在1928年写的《发须爪》,在理论和方法上皆仿弗雷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