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克斯赫克曼_JacksHeck_省略_述评_非认知理论在劳动市场的作用_张红岩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李文钊*摘要: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起源于赫克曼对于经济学中样本选择性偏差的研究,它代表了经济学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是对统计学提出的因果理论的回应。
为了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赫克曼没有像统计学一样试图通过随机实验而使得样本选择对于干预结果没有影响,而是求助于科学研究,去发现导致选择性偏差的真实原因,对偏差进行估计,并且将这一选择性偏差模型化,形成了有关选择的模型和结果的模型的两个模型。
这种将选择与结果分别建立模型,并且强调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因果推理的结构计量经济学路径,也是因果推理中科学模型的核心思想。
赫克曼的科学模型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评估有突出的价值。
更多的因果模型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该是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共同演化。
关键词:因果推理;科学模型;潜在结果模型;选择性偏差;结构方程一、导论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the Scientific Model of Causality)是计量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Heckman,2005)于2005年正式提出的一种不同于潜在结果模型的因果理论,它代表了经济学家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是对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874198,项目名称:政治周期、制度摩擦与中国政策的间断性:基于1992—2016年的中国预算变迁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计学家提出的因果理论的回应.正如潜在结果模型可以称之为鲁宾因果模型(Rubin Causal Model)一样,因果推理中科学模型也可称之为赫克曼因果模型(Heckman Causal Model).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起源于赫克曼(Heckman,1979;1990;Heckman &Todd,1998)对于经济学中样本选择性偏差(Sample Selection Bias)的研究,它是从解决问题再到上升理论的过程.赫克曼认识到样本选择性偏差经常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如我们要计算加入工会对于工人工资的影响,但是我们只有加入工会会员的工资水平,没有这些会员如果不加入工会的工资情况,这样如果我们用工会会员工资平均水平与没有加入工会的工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就可能面临着选择性偏差问题.我们想知道文明城市评选是否会有利于官员晋升,但是选择进行文明城市评选的官员很有可能是官员晋升的内在原因.为了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赫克曼没有像统计学家一样试图通过随机实验而使得样本选择对于干预结果没有影响,而是试图求助于科学研究,去发现导致选择性偏差的真实原因,对偏差进行估计,并且将这一选择性偏差模型化,形成了有关选择的模型和结果的模型的两个模型.这种将选择与结果分别建立模型,并且强调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讨论因果推理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或者说计量经济学路径.与统计学家对于因果推理的一般性理论研究相比,赫克曼在讨论因果推理时总是与具体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经济学有对于问题与现实关注的传统.在对问题的研究中,赫克曼认为我们并不一定要每次从零开始,应该借助于已经发展的理论对选择过程和结果产生过程进行模型化,以实现社会科学累积化,并进一步对复杂的政策评估问题进行回答.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赫克曼将他的因果理论称之为“科学模型”,不同于统计理论中“潜在结果模型”。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赫克曼北大演讲)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全文)2003年12月22日 09:14詹姆斯·赫克曼教授简历詹姆斯-J-赫克曼,1944年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
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数学系。
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任教,从1995年起,赫克曼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
赫克曼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
2000年以他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我今天是感到特别兴奋的介绍我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候的一位老师,詹姆斯·赫克曼,詹姆斯·赫克曼教授1944年出生与芝加哥附近,197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当教授,我到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是1982年,当时他到芝加哥大学工作也正好前后十年,那时候他虽然是芝加哥大学里面一个比较年轻的教授,可是我们同学之间都已经知道他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然后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第一年、第二年工作真是非常努力,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但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是说,当我们很累的时候,我们知道,赫克曼教授都还在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工作。
那我想这就以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请赫克曼教授来跟我们谈谈《人力资本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让我们邀请赫克曼教授。
赫克曼:感谢大家对我的介绍,我今天很高兴能来到北大,能有机会谈谈我对于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理解。
我准备谈谈中国的现象,由于中国的变化很快,以及数据结构不是很清晰,我们对于中国政策的理解是很有限的。
我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起。
我上次来中国是2001年,那是2001年6月我接受邀请,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一次关于西部资本市场的研讨会,作为会议的参与者,我惊讶地发现与会者对于建立资本市场很感兴趣,他们很重视实物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金融业等等。
赫克曼
赫克曼《社会实验的实例评估》读后感一、引言詹姆斯·赫克曼1944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数学系,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
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
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创者,因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荣获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设计出研究人们生活方式决策的分析方法,已经在经济学及其他社会学科上广泛地用于个人、家庭与企业的统计分析中;这些理论与方法对于教育训练计划、城市运输系统和老人住房等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理论贡献简单地说,微观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统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包括经济学理论和用于分析微观数据的统计方法;也就是说,用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反映个体、家庭和企业的微观数据,并从中获得反映经济社会更为本质的经济信息。
而微观数据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称为截面数据,表现为同一时点上不同情况的集合;另一种称为经度数据,即同一观察单位不同时点(如年份)上的连续情况的集合。
直到近30年来,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由于产生了包括微观数据的大型数据库才获得了迅速扩展。
此时,微观数据的越来越容易的可获得性和不断增强的电子计算机性能,为实证分析检验微观经济理论提供了全新的便利和可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才具备了检查分析关于“个体”的许多新问题的能力。
例如个体是否选择工作受哪些因素决定,如果个体决定工作,他将工作多长时间;经济激励怎样影响个体的教育、职业或者居住地等方面的选择;不同的劳动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体的就业和收入影响如何;但是随着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微观数据的应用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统计问题。
特别是由于那些非实验性数据本身所固有的限制,研究者通常只能观察某些变量的特定个体或家庭,因此这一不是随机抽样的样本不可能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
即使样本有代表性,影响个体行为的一些特征仍然不能够被观察到,这使得解释个体之间的某些差异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一、消费需求的转变促使经济转型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文化产业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详细内容参见书3-6页)第二节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以文化产品及其活动为主体对象,按照工业标准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并提供相关管理服务的行业。
最早提出“文化产业”的人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内容: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以及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规律的分析。
人类财富分为:一、是原材料等物质资源通过体力劳动形成的物质载体二、是品牌、造型、技术等要素在脑力劳动的凝结下形成的精神内容。
人类劳动的一般结果必然有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一是物质形式。
公共产品的概念:是指由政府或者非营利性机构免费或低费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物品与服务。
准公共产品的概念:是指公共性与私有性两者兼备,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物品与服务。
私人产品的概念:是指消费者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就取得其所有权的,并排斥他人消费的物品与服务,这类产品由企业提供。
微观管理的概念:涉及企业内部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等基本的管理职能和过程。
文化产业管理的中观层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协调问题;二是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
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宏观管理的具体执行这是各级政府机构。
文化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保持产业工序的基本平衡,促进结构优化,引导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精神需求和消费的多样性,造成供给和需求结构上的矛盾;二是从经济系统整体来讲,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波动,发生着需求结构的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总体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①国外研究综述就业歧视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根据1957年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的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基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这表明有些人可能会支付高昂的费用独自一人享受,也不愿与特定群体的成员约会。
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将歧视视为歧视者的偏好。
这是指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成员相关的个人偏好。
她认为歧视来自个人。
用贝克尔的话来说,包括雇主、雇员和客户,不来自个人品味。
“如果一个人有歧视性的偏好,”他愿意用另一组代替一组,并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放弃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当歧视行为发生时,该人要么直接支付特权,要么放弃部分收入行使特权。
这样看来,他只是触及了偏见和歧视的本质。
Riskin提出的“就业分离理论”而Ruth则基于简单的供求概念,具有有限的歧视范围,假设部分雇主有限制就业的理论。
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主观的好恶,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
阿尔斯特皇家警察局局长Shaman表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传统观念是雇主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求职者,普通法中不存在就业歧视。
直到1970 年代,英国才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人生来权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相关的维护运动也越来越多。
支持社会组织的平等权利,英国政府一直承受着通过立法来规范雇主观念的压力,英国是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和欧盟的成员,即法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法规,必须履行其采纳相关法规的义务。
简而言之,成员国有义务反对工作场所的歧视。
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表示:“社会排斥是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特定个人或地区遭受失业、缺乏技能、低收入、住房问题、犯罪环境高、健康和家庭损失等情况,它是一个综合问题”(Social Exclusion Unit,2019)。
自考管理思想史--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群氓假设:由李嘉图提出。
内容为:1)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2)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3)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P522、★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P893、★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
P904、★甘特图:是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示来控制计划和生产的进行,也叫生产计划进度图或线条图。
P945、★孔茨的职能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
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认为管理工作是一种艺术,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一种现实情况。
管理的各项职能,应划分为计划(是五种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其他四种管理职能都必须反映计划职能的要求)、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等五项。
P2196、★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P2867、★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组织。
P3408、★核心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功能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P360-3619、★企业文化: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是核心层;2)企业作风,是中间层;3)企业形象,是外围层。
P36710、★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周三多管理学(第七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答案版)
第一章:P26管理与管理学第一题: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答案: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2.特定的时空背景是管理的条件3.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动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案:管理的二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的内容:(1)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的;(2)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社会属性内容: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
第五题: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马工程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的学科特征P4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2、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P16区别:①实证主义方法论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并致力于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性研究,但是他把社会现象简单等同于自然现象,忽略了社会主体——人及其主观意识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②人文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强调价值关联,主张用理解的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但又过分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殊性和不可证实性3、简述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P17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第二章社会学发展简史简答题1、简述西方社会学创立的条件P27①自然科学取得发展②经验社会研究开始起步③直接思想来源④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2、社会学在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要思想是什么?(重点看画线)①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理论的多样性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③定量研究方法广泛运用④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4、社会学发展史:前面两个表格的结合第三章社会及其构成要素名词解释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体系社会结构: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社会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模式文化: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文化堕距:由美国学者威廉。
奥格本提出,指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其相互依赖的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由此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简答题1、简述社会的基本特征P59①它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②它以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③它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④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⑤它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2、社会研究的基本视角基本视角:①宏观(较大范围为的群体)与微观、②整体(强调社会本位)与个体(强调个体本位)、③均衡与冲突、④结构与过程3、简述文化的功能P78①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主要表现为:(1)价值整合。
媒介环境学
纽约学派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1970年,尼尔· 波斯曼在纽约大学创 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扛起了媒介环境学的大旗,直至他2003年去世。
波斯曼创建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发挥了成熟学派的3大功能:思想领 导、组织领导和制度构建。于是,这个博士点的三驾马车波斯曼、特伦斯·
莫兰(Terence Moran)、克里斯琴· 尼斯特洛姆(Christian Nystrom)
媒介形成了我们感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形成我们和其他个体行
动的方式——这就是所谓传播媒介的变化塑造文化形态。
电子媒介带来的变化,不是人们所谈的“内容”的变化, 而是人们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媒介 使人类文化传统的时空观念完全过时。
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下的线性和理性思维方式受到挑战,
些新的价值。”
波兹曼担忧当代电子媒介在吞噬着读写文化、印刷术时代的思想价值
和理性传统,批判电子技术造成传统品德瓦解,凝聚力丧失。
纽约学派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 莱文森、约书亚· 梅罗维兹、兰斯· 斯特雷特和林文刚。
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他的传播学名著
均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在英尼斯那里,时间和空间不仅用以区分媒介的物理特
性,更深层次上指的是与媒介相关的各种权力组织的动 机和行为模式,以及由此而建立的该社会制度的特性。
宗教组织倚重时间,往往采纳 和利用时间偏向的媒介,形成 一种去中心化、多元的社会力 量结构和文明形态
空间偏向的媒介则往往带来集 中化的效应,多受到倚重空间 的政治组织把持,孕育出的是 一元化行政体制和文化形态。
就成为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的核心人物。
除了这些纽约地区的学者之外,纽约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还有与他 们若即若离的詹姆斯· 凯瑞。凯瑞是著名的传播学家和传播教育学家,代表 作有《作为文化的传播》。
基于CFPS数据非认知能力影响工资收入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自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个人在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能显著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阶层,进而影响工资收入。
随着赫克曼提出“新人力资本理论”,学术界开始关注以“非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新人力资本对个人及社会的作用,新人力资本理论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门。
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工资收入的影响,不仅能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工资收入差距,而且可以引起人们对非认知能力的关注,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非认知能力。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引导教育者从单纯关注以成绩为核心的认知能力转化到强调综合素质的非认知能力上来,也是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文献综述随着人格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测量非认知能力成为可能。
赫克曼(2001)通过对比美国GED 证书拥有者和具有相近认知能力的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发现,前者工资低于后者10%,他指出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理论在起作用,高中毕业生的非认知能力被认为要高于GED 证书拥有者。
Bowles 等(2001)提出了“激励增强型偏好理论”,发现非认知能力会通过劳动效率影响工资收入。
赫克曼等在2006年构建了含有非认知能力在内的新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分析了能力对个体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Corbin 等(2016)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分析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交互作用,得出非认知能力可以提高董孝坤/文基于数据非认知能力影响工资收入的实证研究关键词:非认知能力;工资收入;CFPS;分位数回归10.13999/ki.scyj.2020.06.007本,从采购、生产、营销三个环节实证分析了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采购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正U 型关系,采购环节和营销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可见,制造业企业应有效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保持和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尽可能采用赊购的采购策略,降低采购和仓储成本,提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提高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劳动经济学论述题大!(精选5篇)
劳动经济学论述题大!(精选5篇)第一篇:劳动经济学论述题大!1.试论界定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要则。
2.运用劳动力参与率理论进行中外比较并提出因应对策。
3.运用均衡失业率理论分析当前大学就业问题及对策。
4.浅论工资差别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从配第—克拉克定理论中外城市化进程。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6.论中国教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答案.1.(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2)确定歧视的重点是可衡量的市场结果;(3)忽略不计偶然结果的常规随机差异;(4)主要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后市场和前市场因素;(5)目的是为政府的反歧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6)结合一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分类;(2)外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3)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4)形成中外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差异的因素:(5)结合实际提出消除上述差异因素的应然性分析。
3.(1)均衡失业率理论的内涵;(2)从全局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缺口;(3)从局部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过剩;(4)结论: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结构性失业,或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磨擦性失业等;(5)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实然性分析;(6)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应然性分析。
4.(1)工资差别的一般定义;(2)工资差别主要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与竞争性工资差别;(3)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分类;(4)竞争性工资差别的分类;(5)工资差别变化随工业化进展而变化的阶段性;(6)结合一定的实际对上述工资差别理论进行一些应然性分析。
5.(1)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涵;(2)城市化进程的内涵;(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4)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征;(5)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趋势;(6)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应然性分析。
6.(1)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4)地区教育投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5)教育体制僵化导致劳动力供求脱节;(6)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言之成理的相应对策。
中级经济基础--第10、11章高频考点汇总
中级--第10、11章高频考点汇总中级--第10、11章高频考点汇总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高频考点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一)绝对优势理论1.提出人:亚当·斯密2.观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1.提出人:大卫·李嘉图2.观点: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三)赫克歇尔–俄林理论1.提出人:赫克歇尔和俄林2.观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四)规模经济贸易理论1.提出人:克鲁格曼2.观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该理论用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高频考点2: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一)对进口贸易的干预1.关税壁垒:征收高额进口关税。
2.非关税壁垒(1)进口配额制:对一定时期某产品的进口数量和金额直接限制。
(2)自愿出口限制:出口国在压力下自愿限制某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数额或金额。
(3)歧视性公共采购:一国政府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对外国供应商是一种歧视。
(4)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设置技术标准、卫生标准,限制产品的进口。
(二)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1.直接补贴: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国内外市场的差价。
2.间接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高频考点1: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供给的制度结构1.公共物品的融资(1)政府融资(强制融资)容易出现“免费搭车”现象;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2)私人融资(自愿融资)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阻碍私人融资的关键因素;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浅析《资本论》中的协作理论
NAND 收稿日期:2015-10-09作者简介:高志强(1988-),男,内蒙古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规律与方法。
浅析《资本论》中的协作理论高志强(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00)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了协作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协作是在创造一种生产力,同时,他的大多数的协作理论都是从生产制造角度来讨论的,研究马克思的协作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协作思想;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F04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6)01-0016-02Brief Analysis the Cooperation Theory in DasKapital GaoZhi-qia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0)Abstract :Marx talks about the huge role that cooper -ation makes the productivity improving in Das Kapital,he thinks the cooperation is creating a productivity,at the meantime,the most cooperation theory of his talks about 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manufacturing ,studying the cooperation theory of Marx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quintessence Of Marxism thought better.Key words:Marx;Cooperation thought;realism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的相互协作。
赫克曼如是说
赫克曼如是说
刘洪波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2000年得主赫克曼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学,武汉多家报纸作了报道.综合各报的报道看,赫克曼教授讲学的主要观点是"权威的最大危险是没人挑战".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刘洪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的避孕选择——基于赫克曼选择模型的分析
2.詹克斯赫克曼(Jacks Heckman)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述评——非认知理论在劳动市场的作用
3.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专访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
4.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
5.世界经验对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的启示——罗斯高(Scott Rozelle)与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问答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播学重点概念提示及十大经典解读
重点概念提示一、名词解释1、拟态环境2、拉扎斯菲尔德3、信息4、沉默的螺旋5、第三者效果6、文化帝国主义二、简答题1、简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培养分析)基本观点2、简述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区别3、简述影响群体决策的主要因素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知识沟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途径和现实意义的认识2、霍夫兰劝服理论研究一、名词解释1、文化研究学派2、两级传播3、受众4、李普曼5、报刊的四种理论6、传播模式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把关人把关的主要因素2、简述认知不一致理论的主要观点3、简述创新与扩散理论的主要观点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大众传播功能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2、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如何提出并得出结论的?其主要观点包括哪些?后来又有哪些发展和演进?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该理论在实践领域应用的认识一、名词解释1、麦克卢汉2、内向传播3、拉斯韦尔"五W"模式4、话语分析5、实验法6、媒介霸权二、简述题1、简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的传播特点2、影响受众信息选择的主要因素3、简述传播与宣传的区别三、论述题1、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是由谁验证的?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发现、这项研究对传播活动或传播研究有何现实意义)?试举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主要区别在何处?试举实例谈谈你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看法。
一、名词解释1、传播2、媒介3、枪弹论4、内容分析法5、休眠效应6、选择性心理7、群体动力论二、简答题1、简述四大先驱对传播学的贡献2、简述"三论"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贡献三、论述题1、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2、如何认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你对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什么看法,结合实际谈谈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2拉扎斯菲尔德3媒介即信息4媒介帝国主义5拟态环境6?二、简答题1 传播活动经历了那些阶段,各有何特点?2 简述"培养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3 请举出美国学者归纳的14座里程碑中三个.三、论述题1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对口语词和书面词做出区分有什么意义?2 你认为新闻学和传播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
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
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李忠民肖祥辉(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710062)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提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就是高度服务化的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就是服务型的经济,服务业在新千年中已经成了不同国家都致力发展的的绝对主体。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服务业理论作一个简要述评。
关键词:服务、服务业、后工业社会、鲍莫尔——富克斯假说、配第——克拉克定律一、引言“服务业”概念最早由克拉克在1957年提出来,在这之前,理论界以“第三产业”来称呼,早在十七世纪末(1690年),威廉·配弟(Willian·Petty)就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一些思想。
此后,萨伊(Say)、西斯蒙弟(Sismondi)、李斯特(List)、西尼尔(Senior))以及马克思等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范畴所涉及的经济规律。
然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近几十年的事。
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雪最先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到1957年克拉克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产业”,发现“克拉克定律”,从而使服务业的理论初具体系。
本文从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服务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论和服务业与就业关系理论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服务业理论。
二、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罗斯托作为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他根据经济史的事实,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理论。
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任何社会都可以归入下面五种情况之一: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而后大众高消费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服务与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由低到高递进。
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农业,服务业还处在萌芽阶段;起飞准备阶段是一个转型时期,社会逐步趋向商业化,服务业发展开始抬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交通、贸易和服务业转移;起飞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化,步入了现代化进程,新的价值结构已经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生活的服务化开始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目前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中,JamesJheckman提出新一代的人力资本形成理论将人力资本区分为认知和非认知两个部分,并从理论与实证层面上清楚观察到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一个人技能的形成与基因和生活环境都有密切关系,而不是像以往研究结论人的技能形成仅与遗传基因有关。
一、詹克斯赫克曼(JacksHeckman)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综述(一)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相关研究最早研究人力资本的是Becker(1964),其提出工资收入差异与竞争性人力资本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改变收入,人的认知技能并不是天生固有不变的。
这成为很多家庭经济影响模型的基础,如Becker和Tomes(1979)与Aiyagari等(2002)的研究。
BenPorath(1967)和Griliches(1977)提出生命周期劳动所得极大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强调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较高者付出成本少,获得成就高。
Spence(1973)和Stiglitz(1975)的信号理论提出高学历代表高技能,有高学历的人在新环境中获取新技能的可能性大。
这些研究前提假设都是人的能力是天生、可衡量的认知人力资本,忽略非认知人力资本的作用。
非认知人力资本是Bowles和Gintis(1976)批评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主流劳动经济学在新人力资本论及其政策辩论里的焦点话题。
Bowles等(2001)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诱因型偏好”(Incentive-enhancingpreferences),这用来重新诠释一些非典型的人力资本形态(相对于如教育成就的典型人力资本)。
研究发现,具有强烈的“诱因型偏好”的员工比较容易投入工作、团队合作、值得信任以及呈现出其他雇主易于发现的特质。
雇佣这类员工的公司组织,劳动成本较低,整体的运作效率比较高。
这里所说的“诱因型偏好”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强烈事业心、上进心”,“创新能力、洞察力强”,“很好沟通能力”等。
Heckman在其研究中纳入“诱因型偏好”这个概念,为技能形成的生命周期模型注入了新的元素。
(二)人力资本技能的影响与形成阶段(1)人力资本技能的影响。
已有经济学关注家庭收入和基因的遗传性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BeckerandTomes(1979,1986)提出家庭贷款投资孩子教育。
Benabou(2000,2002)等强调贷款的作用和在孩子技能形成时的利他性,并指出能力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ecker和Tomes(1986)研究显示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高于贷款利率,所以政府调整利率政策到底是公平的还是有效的,这点无法权衡。
其分不同时段研究对孩子的投资,以8岁作为分界点,8岁之前是早期阶段,8岁以后是后期阶段,研究表明生命早期阶段投资效果明显好于生命后期阶段。
近期Heckman(2000)和Carneiro等(2003)研究提出,教育对生命投资效果周期中技能的形成和工资收入有决定性影响。
认知人力资本和非认知人力资本对于这些结果有相同的决定性。
这些能力就是家庭投资生产出来的学习能力和个人行为,由基因和家庭环境共同决定。
Turkheimer(2003)提出环境影响基因表现的理论模型。
依据这些研究的本质,传统理论将基因决定认知技能与通过学习获取技能进行严格的划界分开已不太正确。
能力本质上是多元的,它包括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
测量认知能力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包括在母体的子宫内。
非认知技能测量也是同样的,都是由基因形成并决定的。
进行的技能测试,如在学校里受监督的表现以及参军入伍时测试都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像一般的IQ测验,仅是智商部分。
成就测验的分值由IQ、非认知技能投入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IQ即使受到环境影响也只能是在10岁以前,在10岁以后是很难改变IQ值。
根据大多数研究结果,成就测试和IQ测试很容易混淆。
区别是成就测试积分要受到IQ、学校教育投入和非认知技能的综合影响,能力范围也大于IQ。
非认知技能,如动机、自律、时间偏好这些都是由大脑皮层前额皮质决定的,同时也与环境有关。
非认知技能在成年后比IQ容易改变。
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影响教育、成就和平时表现以及人的各种行为(Heckman等,2004)。
各种行为尽管随年龄不同也有其需求特征,但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2)人力资本技能的形成阶段。
人力资本或技能的形成取决于生命周期中的各个不同阶段。
每一时期有符合这一时期的生命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特征不同。
不像BenPorath(1967)提出个人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目的是增加个人未来的收益。
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会选择在最优点进行投资,这个最优点就是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
而Heckman的观点是在生命不同时期定性不同投入,技能在各个不同阶段表现都是不同的。
在某个特殊时期,技能的形成比其它时期都快,这些时期就叫做“敏感时期”。
如果一个独有时期对生产技能的形成是有效的,这个阶段就叫“临界期”。
这个思想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自我生产技能”(Self-productivity)的提出。
它是指一个技能的形成可以增加下一时期获取技能的能力,另一个是技能“补充作用”(Complementarity)。
人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时期技能的形成能够提升以后其它时期投资的生产效率。
在有序性理论中,“补充”就意味着在不同年龄获取同层技能,相互之间是协同关系。
同时技能生产具有“加倍”的特性,为使早期投资更具有生产效率,不得不进行晚些时期投资,称此为补充。
“孩童时期是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两个关键理论点的基础上。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人力资本的自我生产技能、技能补充加倍理论暗示着如果权衡投资的公平和效率的话,对孩子晚期投资要优于孩子的早期投———非认知理论在劳动市场的作用73张红岩:詹克斯赫克曼(Jacks Heckman)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述评资。
这点对于政府进行政策的估计和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生命周期晚些阶段投资回报能够弥补个人幼年时期的投资不足,尽管在孩童时期投资回报率高,但后天的投资也可弥补先天投资的不足。
这就是有人出生在贫穷的劣势环境里,但依靠后天的勤奋依然能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詹克斯赫克曼(JacksHeckman)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近期在研究收入所得和教育水平相关度时采用测量方法通常是以受试者“自我汇报方式”来测量毅力、自尊、乐观主义和未来导向以及所有能被收集的信息(Bowles等,2001;Duncan等,2004),这些研究提出新的证据以说明非认知技能对于个人成功的影响。
然而这些研究并不是无可争议的。
如依据过去个人经济形势对个体自尊的估价分析就可作为原因也可作为这个层组调查结果,所以很难明确非认知技能的因果关系。
Heckman和Rubinstein(2001)为避免这个问题,通过使用GED测试,测量在收入决定挣得方程和教育获取过程中非认知技能数量上的重要性。
GED的考试就是国家提供的和中学毕业生同等学历的考试,它的获取者多是那些中学中途辍学者,通过此考试获得与中学毕业证同样的学历证书,其往往比那些没有完成中学但又没参加GED测试的人更聪明,有资料证明其收入多于一般中途辍学者,这与认知技能对劳动市场结果的重要性是一致的。
然而,在测量能力受限制时的实验中,GED获取者收入挣得比正常中学毕业者少。
Heckman和Rubinstein(2001)研究证明这是由于非认知技能的差别导致的差距。
GED的成绩显示那些辍学者与中学毕业者有同样的认知技能,但在自控力、自我训练及其他一些行为表现方面明显不如中学毕业者,这就是缺乏非认知技能的原因。
Heckman等(2004)提出证据表明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都对教育回报有影响,通过改变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分析收入变化情况。
很多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相同比例增加非认知技能和认知技能,非认知技能对结果的影响力大于认知技能。
增加非认知技能投资,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中学辍学率,这些都能显著影响未来收入分配。
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率等不良现象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因为对于这些结果而言,非认知技能作用明显大于认知技能。
更高水平的非认知技能比IQ对人的影响更重要。
这就是教育对非认知技能的影响,所以说教育能够促进个人成功((Hansen等,2004;Heckman等,2004)。
Heckman等(2006)以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人力资本中“非认知”与“认知”两类人力资本各自在“个人事业成功”上所发挥的影响。
与以往研究相比,有三个重要发现:(1)发现“测量误差”与“内生性误差”的影响。
传统回归模型对“非认知人力资本效果”的估计,会因为“测量误差”的原因而导致严重的低估,也会因“内生性误差”而导致高估,两者相比较,后者的高估程度明显小于前者的低估程度。
所以“测量误差”是未来研究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
以往调查缺乏长期跟踪资料,不能很好反映一个人的发展历程,同时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很难明确划分,造成结果判断错误,产生“测量误差”。
(2)新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用新测量法所得非认知人力资本的效果,除了能消除使用传统测量方法时会造成的低估的误差外,利用新方法所得非认知人力资本的效果,—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就是单单数值是传统测量方法所得效果的三倍。
这些新发现的测量依据,只是众多可能非认知特质一个单纯的方面——以“自我效能”作为非认知人力资本的心理测量指标,其实它对个人人生成就差异的解释力不亚于认知技能所具有的解释力。
(3)非认知人力资本的因果效应。
人力资本中的非认知部分可以用来测量许多结果,如教育成就、劳动市场的成果以及对人生命运有重大影响的风险行为。
二、非认知技能理论述评(一)非认知技能的形成技能形成是动态的,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获取的技能影响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效率。
人力资本由不同能力组成。
认知技能对于教育和劳动市场结果有重要作用(Heckman,1995)。
同时,非认知技能也同样对这些结果有重要作用,但因为难以测量所以常被人们忽略(Heckman等,2004)。
近期强调关于孩子发展的研究(Shonkoff和Phillips,2000)不同阶段能形成不同的技能。
从对人和动物的实证研究来看,这些技能的形成机会如果被错过,需要花费成本去弥补(Cameron,2004;Knudsen,2004;Cameron等,2005),这个发现有助于经济学家从全局考虑技能形成从而能更有效的设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认知技能仅是初始技能的一个方面,早期经济学文献认为人的能力即认知技能是天生的,不易测量的标量(Aiyagari,2002)。
非认知技能如动机、时间偏好、持久性、自我控制力是被忽略的,所以非认知技能在技能形成和收入挣得中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