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277

合集下载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1.2.中风治肺中风者。

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

冒闷。

汗出者。

肺风之证。

视目下鼻上两边。

下行至口。

色白者。

尚可治。

肺俞急灸百壮。

服续命汤。

小儿减之。

诗曰∶肺气喘促满胸堂。

偃卧燥异常。

口鼻之间须要白。

寻衣肺坏色忧黄。

资生经。

王氏云。

若急黄者。

此为肺已伤。

化为血。

不可复治。

若为急风邪所中。

便迷漠恍惚。

妄言狂语。

或少气。

不能复言。

若不求师即治。

宿夕而死。

即觉。

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

急服续命汤可救。

若涎唾出不收者。

即灸当立与汤也。

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言与肺病相似。

然若缓。

可经久而死。

治肝中风者。

其人但踞坐。

不得低头。

绕两目。

连额上色微有青者。

肝风之证。

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

肝俞急灸百壮。

服续命汤。

诗曰∶肝家踞恕不低头。

左胁偏疼筋急搜。

额目唇青为可疗。

目黄目白使人愁。

治心中风者。

其人但得偃卧。

不得倾侧。

闷乱冒绝汗出者。

心风之证。

若唇正赤。

尚可治。

心俞急灸百壮。

服续命汤。

诗曰∶心风偃卧热而喑。

唇赤其身有汗青。

白黑青黄唇上见。

停停时悚扁医惊。

治脾中风者。

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

吐咸汗出者尚可治。

脾俞急灸百壮。

服续命汤。

诗曰∶脾中风兮肌肉。

踞而腹满吐咸酸。

唇并肢体通黄疾。

手足眸青疗已难。

治肾中风者。

其人踞坐而腰痛。

视胁左右。

现有黄色。

如饼粢大者尚可治。

肾俞急灸百壮。

服续命汤。

诗曰∶肾中踞而腰脊痛。

面浮耳黑贼风生。

胁无黄迹能痊愈。

直发泥容旦暮倾。

治胃中风者。

腹满填胀。

隔塞不通。

张口喘息。

额上多汗。

孙地仙所谓新食竟取为胃气是也或曰。

风中诸脏。

不关诸府。

是亦一说。

然胃为水谷之海。

五脏皆取气于胃。

故并存之。

胃俞急灸百壮。

服续命汤。

诗曰∶胃病根源饮食来。

抬肩喘息气难开。

口张额汗腹中满。

浮诊双开脉大哉。

治大肠中风者。

卧而肠鸣不止。

大肠俞灸百壮。

可服续命汤。

治中风眼戴上。

及不能语者。

第二椎上。

及第五椎上。

灸各十壮。

齐下火柱如半枣核大。

立瘥。

治中风半身不遂。

资生经云。

黄帝问于岐伯曰。

中风半身不遂。

如何灸。

答曰。

中药药剂之完整版

中药药剂之完整版

中药药剂之普济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2.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3.制剂:根据标准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4.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夏商时代:药酒,曲(酵母)商汤时期:伊尹首创汤剂,总结出《汤液经》,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春秋战国: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房》-丸剂东汉-《神农本草经》-丸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多种剂型,赋形剂,炮制晋唐时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药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宋时代:《太平惠民和局方》-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明清时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剂型近40种吴尚先-《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5.中药药剂工作依据:《中国药典》——最高法定技术标准,有法律约束力国外药典仅供参考,无法律约束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6.剂型的分类:按发展历程:传统剂型、现代剂型按物态:固体、半固体、液体、气体按制法:浸出制剂、无菌制剂按给药途径和方法:经胃肠道给药、不经胃肠道给药(注射、皮肤、黏膜、呼吸道)按分散系统:真溶液类、胶体溶液类、乳浊液类、混悬液类、气体、固体7.剂型的选择原则?:根据防治疾病需要根据药物及其成分性质根据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性根据生产条件和制剂的基本要求第二章制药卫生1.空气洁净度:数值越大,洁净度越低2.层流洁净技术可使空气达到高洁净度3.F0值的物理意义:Z值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T)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普济方》目生肤翳

《普济方》目生肤翳

《普济方》目生肤翳目生肤翳(附论)夫目生肤翳者。

以腑脏气血虚实不调。

加以风邪痰饮。

郁于膈上。

熏蒸既久。

冲发于目。

乃龙木论云。

黑翳如珠外障。

此眼初患之时。

忽然疼痛难忍。

泪出不开。

有翳如珠子。

在黑睛上。

如大人患者。

肝肾俱劳。

毒风入眼。

如此疾状。

不宜针灸触拨。

宜服补肾丸。

如小儿患者。

即是实热急疳。

只宜服羚羊角饮子。

歌曰。

黑翳珠排黑水间。

医工会者始知难。

如神药点翻为极。

服药汤丸即得安。

不用强看将手拨。

恐因手重出青涎。

遇医挑拨并烧炙。

要见三光路更难。

冰瑕翳深外障。

此眼初患之时。

或痒或痛。

发歇不定。

作时赤涩。

泪出眵瞒。

致令黑睛上膜横立似青瑕。

多少不定。

久后为患。

全损眼目。

此疾不可挑拨。

摩去钩割。

切宜服茺蔚散。

除热。

人参汤。

点退翳清凉散。

立效。

歌曰。

黑睛横竖点青瑕。

似翳沉沉少与多。

医者细看如此状。

根深入骨莫挑摩。

老忧久后深为患。

除热除风药最佳。

出入不防须省谨。

志心医疗别无他。

因他患后生翳外障。

此眼初患之时。

或即赤烂。

渐生翳膜侵睛。

盖是瞳仁。

即无所见。

医者细看翳心。

若不赤黄。

犹见光明。

宜令钩割熨烙。

后点烂翳散。

服细辛散。

歌曰。

眼因他患后。

渐渐失光明。

初觉微生膜。

经年翳便成。

遍通睛上白。

日久赤黄生。

火逆顺生翳外障。

此眼初患之时。

皆因五脏虚劳。

风热冲于肝膈之间。

渐渐生翳。

或从上生向下。

或从下生向上。

名曰逆顺之障。

亦宜钩割熨烙。

点膜去除晕膜。

然后宜服补劳人参丸知母饮子立效。

歌曰。

一般眸有翳。

逆顺要须知。

从上生为逆。

名医效亦迟。

消停经日月。

汤药至还离。

熨方决明散(出圣济总录)治眼生肤翳。

遮覆瞳仁。

决明子(微炒)地骨皮玄参黄连(去须)桔梗(炒)柴胡(去苗)茯神(去木各三分)山栀子仁(半两)羚羊角屑(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五钱。

以水一盏半。

入净洗淡竹叶十片。

煎至七分。

去滓放温。

食后服临卧再服。

坠翳丸(出海上方)治眼疾日深。

及白翳大者。

人参川当归(各一钱)甘菊花(一钱半)北细辛北五味川芎旋复花(各二钱)黄连(二钱半)荆芥(三钱)甘草(七钱半)黄芩防风羌活(各三钱)柴胡(三钱半)知母(四两)赤芍药白蒺藜(炒各半两)木贼(去节一两)以上锉散。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绝孕治妇人绝产。

若未经产者(资生经)。

穴阴廉。

灸三壮。

即有子。

治绝子带下。

月事不调。

穴中治绝子。

穴次漏泉商丘治妇人断绪。

及疗失精绝子。

穴中极治绝子。

脏有恶血。

上冲腹。

疼痛不可忍。

及腹厥痛绞刺。

穴石关治女子疝瘕。

按之如以汤沃两股中。

小腹肿。

阴挺出。

痛经。

带下。

阴肿或痒。

漉青汁如菜羹。

血闭。

无子。

不嗜食。

穴曲泉治女子不子。

阴暴出。

淋漏。

月水不来。

多闷心痛。

穴水泉阴跷治不子。

阴暴出。

经痛。

穴然谷治绝子。

疟寒热。

阴挺出。

不禁白沥。

痉脊反折。

穴上治拘挛腹满疝。

月水不下。

乳余疾。

绝子。

阴痒。

贲豚上。

腹坚痛。

下引阴中。

不得小便。

穴阴交治绝子不血。

血在内不下。

胞转不得尿。

小腹满石水痛。

反治引胁下胀。

头痛身背热。

贲豚寒。

小便数泄不止。

穴关元治妇人怀孕。

不论月数。

及生产之后。

未满百日。

不宜灸之。

若绝子。

灸脐下二寸五分间动脉中。

三壮。

治子门不端。

小腹苦寒。

阴痒及痛。

贲豚抢心。

饥不能食。

腹胀。

经闭不通。

小便不利。

乳余疾。

绝子。

及拘挛腹疝阴痒。

穴中极治大疝绝子。

穴华宾治女子无子。

咳而短气。

穴涌泉治无子小腹痛。

穴气冲治绝产若未曾产。

穴阴廉治妇人绝子。

穴然谷。

灸五十壮。

治妇人绝嗣不生胞门闭塞。

穴关元。

灸三十壮。

报之。

治妇人妊子不成。

若堕落。

腹痛漏见赤。

穴胞门。

灸五十壮。

治妇人绝嗣不生。

穴气门。

灸百壮。

治妇人子脏闭塞。

不受精。

疼。

穴胞门。

灸五十壮。

治妇人绝嗣不生。

漏赤白。

穴泉门灸十壮。

三报。

治月水不利。

贲豚上下。

并无子。

穴四满。

灸三十壮。

治妇人胞落颓。

脐中灸三百壮。

身交灸五十壮。

三报(又脐下横纹中)。

又脐对脊骨五十壮。

又玉泉灸五十壮。

三报。

治妇人下胞垂注。

阴下脱。

穴玉泉。

灸五十壮。

三寸。

灸随年壮。

三报。

治妇人阴冷肿痛。

穴归来。

灸三十壮。

三报。

治妇人断绪。

带下。

穴中极。

治断绪。

产道冷。

穴关元。

日灸百壮止。

治妊不成。

数堕落。

穴玉泉。

灸五十壮。

三报(玉泉。

即中极)。

又龙门三十壮。

治妇人无子。

穴关元。

灸七壮。

中医药类图书大全

中医药类图书大全
普济方-011-020.pdf 详情 11.9MB
普济方-000-010.pdf 详情 13.4MB
名医类案.pdf 详情 13.2MB
名医类案(正续)-封面.pdf 详情 369.7KB
普济方-080.pdf 详情 1.2MB
普济方-079.pdf 详情 1.4MB
普济方-071.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70.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69.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67.pdf 详情 945.5KB
普济方-066.pdf 详情 869.2KB
普济方-065.pdf 详情 1015.1KB
普济方-064.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078.pdf 详情 928.1KB
普济方-077.pdf 详情 845.3KB
普济方-076.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075.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74.pdf 详情 1.4MB
普济方-073.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072.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119.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118.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117.pdf 详情 1.9MB
普济方-116.pdf 详情 1.6MB
普济方-115.pdf 详情 2.1MB
普济方-114.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113.pdf 详情 1015.6KB
本草三家合注.pdf 详情 7.4MB
黄石屏.pdf 详情 69.4KB
医宗金鉴-03-删补名医方论.pdf 详情 2.8MB
续名医类案.pdf 详情 33.1MB

《普济方·针灸》针灸门

《普济方·针灸》针灸门

《普济方·针灸》针灸门治小儿二十四种法。

第一。

牙关紧。

口不开。

灸耳门相对一寸七壮。

穴在直耳门近眼。

第二鬼。

手脐冷。

眼不转睛。

口中乱道。

灸大拇指后纹每七壮。

在大指节上。

第三獐。

浑身壮热。

两手如梳头。

啼哭声促。

灸两手心。

及顶前一寸。

各灸二七壮。

第四牛。

弄唇撮口。

灸鬼门穴。

在乳下。

麦粒七壮。

第五。

浑身壮热。

上气抬肩。

喘息不调。

头足俱冷。

肚胀。

灸两肋头。

并发心各七壮两肋是章门穴。

第六虎。

目不转睛。

两手不开。

乍寒乍热。

灸百会穴。

大拇指节上各三七壮。

第七猫。

连牙欠。

口吐舌上唇。

灸人中穴。

鼻柱下玉泉穴。

在枕骨下一寸。

第四椎两边各一寸半。

各七壮。

第八风。

灸玉枕穴。

在脑杓尖头二七壮。

第九螗螂。

撮口吐沫。

两手在胸前。

灸肩上头脐心各三七壮。

第十蛇。

吐舌不时狂。

灸耳垂下。

七壮。

第十一脾。

胸内气结。

喘急不匀。

灸脐下一寸三七壮。

未瘥。

灸胃管脐上四指。

并穴两傍各四指。

各七壮。

腹中鸣是效。

第十二血。

泻血不定。

灸大腹穴三壮。

在足大指去爪甲如韭叶。

第十三搜腹。

脚冷。

泻痢不常。

灸脊。

腰眼上四寸是。

又灸穴两旁各一寸半。

各三七壮。

未瘥。

灸腰眼三七壮。

第十四心。

吐逆不定。

身体壮热。

灸百会穴三七壮。

未瘥。

后心三七壮。

第十五喑。

不语言。

灸玉泉穴。

在玉枕下一寸。

灸乳上三指。

各二七壮。

第十六腊。

不热乳食。

寻常多睡。

眼不开。

灸足踝骨上四寸。

男内踝。

女外踝各三七壮。

又灸发际二七壮。

第十七鸡。

手爱抓人。

口黑色。

灸后心五壮。

未瘥。

灸两手心各三七壮。

第十八候。

搐一边眼不住。

灸前后心三七壮。

或有手如梳头者。

灸第六椎两傍各一寸半。

各三七壮。

第十九弓。

身体壮热。

脊骨梁急如反弓。

灸后心三七壮。

未瘥。

灸第九椎两傍。

各一寸半。

三七壮。

第二十。

干呕不定。

四肢无力。

灸气十五壮。

第十二椎两傍。

灸各一寸半。

第二十一痫。

握两手如弓。

不转眼睛。

灸后心五十壮。

第二十二。

面青撮口。

眼中泪下。

此是被军星所作。

灸后心五十壮。

第二十三。

惊哭不定。

切牙作声。

廉贞星所作。

灸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普济方·针灸》发背痈疽

《普济方·针灸》发背痈疽

《普济方·针灸》发背痈疽治泄诸阳热气。

背永不发痈疽(资生经)。

穴风门频刺之。

治发背。

或不见疮头。

以湿纸敷先干。

是以大蒜去皮。

生切钱子大。

先安一蒜钱在上。

次艾灸三壮。

换蒜复三灸。

如此易无数。

痛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方住。

若第一日急。

灸减九分三日减八分。

至第七日尚可。

自此以住灸。

已后时灸讫。

石上生则龙鲜茄荔。

洗研取汁。

汤温呷即泻出恶物去根。

凡疔疮头疮廉疮等疮。

一切无名者。

悉治即效。

凡发肿至坚有根者名痈。

治炷当上。

灸之百壮。

石子当碎出。

如不出。

益壮乃佳。

凡发背。

皆因服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

亦有服钟乳而发者。

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其偎率多于背两胛间起。

初如粟米大。

或痛或痒。

仍作赤色。

人皆初不以为事。

日渐长。

不过十日遂至于死。

临困之时。

以阔三寸。

高一寸疮。

有数十孔。

以手按之诸孔皆脓出。

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

小觉背上痒痛者有异。

即用此法。

火急取净土。

水合为泥。

作饼子。

浓三分。

阔一寸半。

以粗艾大作炷。

灸泥上。

贴着疮上灸之。

一炷一易饼子。

若粟米时可灸七饼子即瘥。

如榆荚大。

灸七七饼炷即瘥。

如钱大。

可日夜灸。

不限炷数。

乃服五香莲翘汤。

及铁诸药攻之。

乃愈。

凡肿起背。

中头白如黍粟。

四边相连肿赤黑。

令人闷乱。

即名发背。

禁房室。

酒肉。

蒜面。

若不灸治。

入内即杀人。

当疮上灸七八百壮。

有人不识。

多作杂肿治者。

皆死。

有善治发背痈疽者。

皆于疮上灸之。

多至二三百壮。

无有不愈。

但艾炷小作之。

炷小。

则人不畏灸。

灸多。

则作效矣。

盖不得此法也。

然亦不得泥此。

近有医。

以治外科得名。

有人发背。

疮大如碗。

有数孔。

亦无药可治。

只以艾遍敷在疮上。

灸之灸之而方疼。

则以疮上皆死肉。

故初不觉疼也。

旋以药调治之。

愈。

盖出于意表也。

昔王蘧疽发于背。

张生以艾火加疮上。

自旦及暮。

凡一百五十壮。

知痛乃已。

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

肤理背红。

亦不复痛。

如别以药附之。

旦易焉。

易时。

旋剪去黑烂恶肉。

月许疮乃平。

是岁秋间。

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

余独生。

此虽司命事。

然固有料理。

普济方二

普济方二

普济方二\x治肾脏风虚。

两耳常鸣。

\x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桂心熟干地黄人参(去芦头)山茱萸(各三分)磁石(捣碎水淘去赤汁以帛包之)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干各二两)上为散。

每服五钱。

以水一大盏。

用羊肾一对。

切去脂膜。

入生姜半分。

薤白三茎。

每用磁石包子同煎至五分。

去滓\x羊角汤\x(圣济总录)\x治肾脏风虚。

脏气不足。

腰痛耳鸣。

肢体不随。

烦倦无\x \x力。

\x 羚羊角(镑)鹿茸(去皮酒浸炙各三两)五加皮茯神(去木各二两)酸枣仁(炒)枳实(去瓤麸炒)熟干地黄(焙各一两半)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

先以水三盏。

煮羊肾一只。

取\x万灵丸\x(宣明论)\x治肾脏一切耳鸣。

腰疼筋骨痛。

\x 草乌头(炮)黑狗脊(各二两)仙木(一两)赤芍药防风五灵脂黄细辛海桐皮山茵陈骨碎补地龙牛膝何首乌蔓荆子白附子川乌头巨胜子(各八两)黑牵牛(半两)芫花(三分炒)青皮御米子(炒各二分)上为末。

酒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温酒下。

空心食前。

\x补益肾肝丸\x(阑室秘藏方)\x治目中流火。

视物昏花。

耳聋耳鸣。

困倦乏力。

寝\x \x汗恶风。

行步柴胡羌活生地黄(炒)苦参(炒)防己(炒以上各半分)附子(一分)肉桂(一分)当归身(三分)上件为末。

熟水为丸。

鸡头仁大。

每服五十丸。

温水下。

食前。

与表寒冬寒心肺\x太阳经嚏药\x(阑室秘藏方)防风根(二分)羌活根(三分)红豆(少许两个)上件为细末。

鼻内嗅之。

\x牛膝海桐皮煎丸\x(王氏普济方)\x治肾脏风并肾余气。

时有上攻耳目头面背膊。

\x \x及流疰手擘腰牛膝(半斤)海桐皮(半斤二味细锉杵为末用好酒五升于铜石器内熬成膏)附子(二两炮去皮脐)赤箭(二两)川乌头(二两炮去皮脐)川苦楝(二两)五加皮(一两)虎头骨(四两涂酥炙令黄色)大黄(二两半)桃仁(二两去皮尖麸炒黄色)赤芍药(一两)肉桂(一两去粗皮)当归(一两)麻黄(一两去根节)地龙(一两去土微炒)川芎(二两)木香独活没药(研)乳香(研)防风(去芦)骨碎补麒麟竭舶上茴香沉香天南星(生用)干蝎(各一两)砂(半两研水飞过)麝香(半两研)上件二十丸味。

中医古书普济方

中医古书普济方

中医古书普济方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门总论夫热结中焦则为坚。

下焦则为溺血。

令人淋闭不通。

此多是虚损之人。

服大散。

下焦结热所凡气淋之为病。

溺难涩常有余沥。

石淋之为病。

茎中痛。

溺不得卒出。

膏淋之为病。

尿似膏与血医经曰: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

又云。

膀胱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脏有者清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水火不交。

心肾气郁。

遂使阴阳乖舛。

清浊相干。

蓄在下则令血。

流行血不之谷先寒有胞忍尿肾主水。

膀胱为之府。

诸水于膀胱而泄。

于小肠实相通也。

然小肠独应于心者。

盖阴不可以其司冷则故滑焦矣益医学发明云。

三难曰。

脉有太过。

有不及。

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

有关有格。

何谓也?语曰格太也此在便热如渴而小便不通者。

不得降是也。

圣人立法。

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气薄之药。

茯苓、猪苓、泽泻、琥珀、灯心、通草、车前子、瞿麦、蓄之类皆为淡渗之药。

能泄肺火而清肺金。

滋水之化源也。

若热在下焦。

是绝其流而溺不泄也。

须用气味俱浓。

阴中之阴药治之。

昔者长安有大贾王善。

小便不通。

渐成中满。

腹大坚硬。

如石雍塞之。

及后脚坚胀破裂出黄水。

双睛凸出。

日夜不得眠。

饮食不下。

痛苦不可名状。

赵廉甫、萧文尉辈诸子。

求治随往病家。

果病患之苦平昔未曾见。

问因受病之源。

始病不渴。

近夫呕哕。

遂以大盘药缄示之。

遍示名题治中满。

利小便。

渗泄之药悉备。

平生不经见者亦多。

急难措手。

乃辞归。

从夜至旦耿耿不寐。

穷思意其理。

忽记素问有云。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又云。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则病小便癃闭。

是无阴而阳气不化者也。

凡谓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

是气药阳中之阴。

非北方之寒水。

阴中之阴所化者也。

此乃奉养太过。

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

肾水不足。

膀胱肾之室。

久而干。

因小便不化火。

又逆上而为呕哕。

非隔上所生也。

独为关。

非格病也。

洁古老人曰。

热在下焦。

损塞不便。

是治关格之法。

今病内关外格之病。

悉其死在旦夕。

且下焦乃可愈。

随处与病北方寒水。

所以大苦寒气味浓者。

人参散方出_圣惠卷五十三,名见_普济方卷一七八_方剂树

人参散方出_圣惠卷五十三,名见_普济方卷一七八_方剂树

人参散方出_圣惠卷五十三,名见_普济方卷一七八_方剂树人参散方出_圣惠卷五十三,名见_普济方卷一七八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黄耆3分(锉),赤茯苓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葛根半两(锉),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

(2)1.2.功效:消渴,虚烦,口舌干燥。

(2)1.3.来源: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八。

(2)2.黄耆散 (2)2.1.加:黄芩、栀子仁、柴胡、赤芍药 (2)2.2.组成:黄耆半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黄芩半两,葛根半两(锉),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栀子仁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茯苓半两,柴胡半两(去苗),赤芍药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2)2.3.功效:伤寒烦渴不止。

(2)2.4.来源:《圣惠》卷十 (2)3.白术散 (2)3.1.加:白术、陈橘皮、枳壳、柴胡、半夏 (2)3.2.组成:白术1两,人参1两(去芦头),葛根1两,赤茯苓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半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黄耆(锉)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甘草(炙微赤)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半两。

(3)3.3.功效:妊娠心胸痰逆,烦闷,头重目眩,憎寒,恶闻食气,四肢无力。

.. 3 3.4.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3)1.原方1.1.组成: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黄耆3分(锉),赤茯苓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葛根半两(锉),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

1.2.功效:消渴,虚烦,口舌干燥。

1.3.来源: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八。

2.黄耆散2.1.加:黄芩、栀子仁、柴胡、赤芍药2.2.组成:黄耆半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黄芩半两,葛根半两(锉),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栀子仁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茯苓半两,柴胡半两(去苗),赤芍药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乳香半夏丹_普济方卷三八七_减法方剂树

乳香半夏丹_普济方卷三八七_减法方剂树

乳香半夏丹_普济方卷三八七_减法方剂树乳香半夏丹_普济方卷三八七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乳香(研)1两,半夏(白矾水浸1宿,焙干)1两,木香1两,朱砂1两(研,飞),麝香1钱(研),金箔(研)20片。

(3)1.2.功效:小儿壮热,喘嗽痰实者。

(3)1.3.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七。

(3)2.朱砂丸 (3)2.1.减:木香、麝香、金箔 (3)2.2.组成:朱砂1钱,乳香1钱,半夏21个(洗净7次,姜汁浸1宿,切,焙)。

(3)2.3.功效:惊吐不止。

(3)2.4.来源:《卫生总微》卷十 (3)3.香砂丸 (3)3.1.减:木香、麝香、金箔 (3)3.2.组成:乳香1钱,朱砂1钱,半夏1两(汤洗7遍,姜汁炒黄)。

(3)3.3.功效:小儿霍乱,吐泻不定。

(3)3.4.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张氏家传》 (3)4.辰砂乳香丸(《普济方》卷三七五。

) (3)4.1.减:木香、麝香、金箔 (3)4.2.组成:半夏(泡)、乳香、朱砂(各研)各等分。

(3)4.3.功效:小儿惊痫胎风,壮热瘛疭,弄舌摇头,眠睡不稳,目睛上视,口眼牵引,痰实咳嗽,咬齿谵语。

(4)4.4.来源:《普济方》卷三七五 (4)5.竹沥汤 (4)5.1.减:乳香、半夏、木香、金箔 (4)5.2.组成:朱砂、麝香。

(4)5.3.功效:小儿口噤体热。

(4)5.4.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引《傅氏活婴方》 (4)6.朱砂丸 (4)6.1.减:半夏、木香、麝香、金箔 (4)6.2.组成:朱砂半两(研),乳香1两(研)。

(4)6.3.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 (4)7.朱砂膏 (4)7.1.减:半夏、木香、麝香、金箔 (4)7.2.组成:朱砂1两,乳香半两。

(4)7.3.功效:发脑及乳痈初结疼痛。

(4)7.4.来源:《圣惠》卷六十二 (4)8.顺生丹 (4)8.1.减:半夏、木香、麝香、金箔 (4)8.2.组成:朱砂半两,乳香1两。

百病汤_普济方卷三七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百病汤_普济方卷三七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百病汤_普济方卷三七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百病汤_普济方卷三七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黄耆1分,黄芩1分,钩藤1分,蚱蝉3分(炙),甘草2分(炙),蛇蜕皮1寸(炙),牛黄3铢。

(5)1.2.功效:小儿惊痫胀满,掣缩吐(??)。

(5)1.3.来源:《普济方》卷三七八。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75%:蛇蜕皮汤 (5)2.1.组成:蛇蜕皮3寸(炙),细辛2分,甘草(炙)2分,钩藤2分,黄耆2分,大黄4分,蚱蝉4枚(炙),牛黄5大豆许。

(5)2.2.原方对照:黄耆1分,黄芩1分,钩藤1分,蚱蝉3分(炙),甘草2分(炙),蛇蜕皮1寸(炙),牛黄3铢。

(5)2.3.加:细辛、大黄 (5)2.4.减:黄芩 (5)2.5.功效:小儿痫病,胸中病。

(5)2.6.来源:《外台》卷三十五引《备急方》。

(5)3.相似度71%:黄芩汤 (5)3.1.组成:黄芩5分,钩藤3分,蛇蜕皮1寸(炙),甘草2分(炙),芒消1分,大黄4分,牛黄(大豆大)3粒(汤成纳之)。

(5)3.2.原方对照:黄耆1分,黄芩1分,钩藤1分,蚱蝉3分(炙),甘草2分(炙),蛇蜕皮1寸(炙),牛黄3铢。

(5)3.3.加:芒消、大黄 (5)3.4.减:黄耆、蚱蝉 (6)3.5.功效:小儿温壮,服细辛汤得下后,热不愈,口中疮,兼惊。

(6)3.6.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

(6)4.相似度64%:蚱蝉散 (6)4.1.组成:蚱蝉3分(微炒),黄芩半两,赤芍药3分,细辛半两,钩藤半两,蛇蜕皮5寸(炙令黄色),黄耆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牛黄1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6)4.2.原方对照:黄耆1分,黄芩1分,钩藤1分,蚱蝉3分(炙),甘草2分(炙),蛇蜕皮1寸(炙),牛黄3铢。

(6)4.3.加:赤芍药、细辛、麝香、川大黄 (6)4.4.功效: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

走马丹_普济方卷二七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走马丹_普济方卷二七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走马丹_普济方卷二七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走马丹_普济方卷二七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3)1.1.组成: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

(3)1.2.功效:一切疔肿。

(4)1.3.来源:《普济方》卷二七四。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7%:朱砂透红丸 (4)2.1.组成:蜈蚣1对,血竭1钱,麝香1钱,轻粉1钱,蟾酥1钱,粉霜1钱,朱砂半钱。

(4)2.2.原方对照: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

(4)2.3.加:蜈蚣、血竭、麝香 (4)2.4.减:金脚信、雄黄、百草霜 (4)2.5.功效:疮。

(4)2.6.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二。

(4)3.相似度57%:守病缠疾丹 (4)3.1.组成:巴豆3两(去皮心),雄黄3钱,金脚信1钱半,黄蜡3钱,轻粉1钱半,粉霜1钱半。

(4)3.2.原方对照: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

(4)3.3.加:巴豆、黄蜡 (4)3.4.减:朱砂、蟾酥、百草霜 (4)3.5.功效:一切积气。

(4)3.6.来源:《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验方》。

(4)4.相似度57%:蟾酥托里丸 (5)4.1.组成:蟾酥2钱,干胭脂2钱,轻粉2钱,朱砂2钱,穿山甲2钱,百草霜不问多少。

(5)4.2.原方对照: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

(5)4.3.加:干胭脂、穿山甲 (5)4.4.减:粉霜、金脚信、雄黄 (5)4.5.功效:一切恶疮。

(5)4.6.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五。

(5)5.相似度50%:走马赴筵丹 (5)5.1.组成:金信2钱,雄黄2钱,巴豆2钱,轻粉2钱,朱砂2钱,百草霜2钱,片脑少许,麝香少许。

(5)5.2.原方对照: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

(5)5.3.加:金信、巴豆、片脑、麝香 (5)5.4.减:粉霜、金脚信、蟾酥 (5)5.5.功效:疔疮。

青风内障源流考

青风内障源流考

不能上注于目,目系失充,目失所养,可致青风内障,治
法多以补肝益肾为主。《秘传眼科龙目论沪云:“青风内
障此眼初患之时……皆因五脏虚劳所作……还睛散
即搓。”此处所载之还睛散与《世医得效方》问有所不
同,全方重在补益肝肾;此外,书中亦载:“此眼初患
之时。头旋偏痛。亦是脏腑虚劳肝风为本……宜服
除风汤、通明补肾丸效。” 补肝肾风邪,虚
[关键词]青风内障;病名;病因病机;治法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379(2021 )04-0275-03
Investigation o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luish glaucoma WU Wenshuang* LIU Che nggang. He Hongjiang Unive rs ity of Chines e Me die One * Harbin 150040* China
[3] 佚名•秘传眼科龙论[M]•接传红,高健生,整理•北京:丿
,2006.
[4] 佚名•明目至宝[M]•魏淳,张智军,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5] 王肯堂•证治 厂眼目集[M].
,
法则,以除风汤、通明肾丸为
表方剂。《明目至宝旧:“青风眼候如何……此是
肾虚劳也,此 治也。宜服还睛散-肝散、二
散。”此疾本在肾虚,治以还睛散、镇肝散、二地
散方以培补肝肾,肝肾
睛明。

《杂
》冋中言:“一为障,系

,亦有 肾虚 …… 内障为肝 , 肾 肝肾
之主也…… 肝 ,
劳宜养肝丸、
黄丸。 肾, 内
[Abstract] Bluish glaucoma is one kind of chronic cataract.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and open-angle glaucoma in Western Medicine belong to this disease category. The record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luish glaucom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relevant discussion in Taipingshenghuifang. Physicians of the past believe that the cause and pathogenesis of bluish glaucoma are mostly phlegm and fire upswing, obstructing the orifice; insufficiency of the five internal or­ gans, the essence and blood deficiency; emotional disorder , depression and stagnation of qi. It is summarized as the two principles of internal treatment and external treatment. The internal treat­ ment method is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among which wind-heat is the key, to replenish defi­ ciency mainly involv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and to treat depression mainly by dredging and open­ ing method; the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 uses acupuncture and other methods. This article sorted out the related ancie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bluish glaucoma, and analyzed its source and course, e­ 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ummarized i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escriptions, eventually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bluish glaucoma.

如圣丹_普济方卷一九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如圣丹_普济方卷一九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如圣丹_普济方卷一九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如圣丹_普济方卷一九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6)1.1.组成:人言、雄黄、黄丹各等分。

(6)1.2.功效:疟疾。

(6)1.3.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七。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67%:神黄散 (6)2.1.组成:黄柏末1斤,黄丹2两(炒紫色),雄黄1两(另研)。

(6)2.2.原方对照:人言、雄黄、黄丹各等分。

(6)2.3.加:黄柏末 (6)2.4.减:人言 (6)2.5.功效:一切热肿,攻焮疼痛。

(6)2.6.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6)3.相似度67%:化毒散 (6)3.1.组成:巴豆1枚(去心膜,研如泥),黄丹半钱,雄黄1字(同研细)。

63.2.原方对照:人言、雄黄、黄丹各等分。

(6)3.3.加:巴豆 (6)3.4.减:人言 (6)3.5.功效:中药毒,吐血或心痛,或舌尖微黑,口唇裂,嚼豆不腥者。

(6)3.6.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6)4.相似度67%:青金散 (7)4.1.组成:黄柏、人言、黄丹各等分。

(7)4.2.原方对照:人言、雄黄、黄丹各等分。

(7)4.3.加:黄柏 (7)4.4.减:雄黄 (7)4.5.功效:疔。

(7)4.6.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三。

(7)5.相似度67%:如圣饼子 (7)5.1.组成:雄黄(研)半钱,人言半钱,乳香1钱(研)。

(7)5.2.原方对照:人言、雄黄、黄丹各等分。

(7)5.3.加:乳香 (7)5.4.减:黄丹 (7)5.5.功效:疬子。

(7)5.6.来源:《普济方》卷二九一。

(7)6.相似度67%:三黄丸 (7)6.1.组成:雄黄1两,硫黄1两,黄丹2两。

(7)6.2.原方对照:人言、雄黄、黄丹各等分。

(7)6.3.加:硫黄 (7)6.4.减:人言 (7)6.5.功效:痔。

(8)6.6.来源:《普济方》卷二九六。

六神丹_普济方卷一六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六神丹_普济方卷一六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六神丹_普济方卷一六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六神丹_普济方卷一六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巴豆(去皮油膜)1两,蓬术1两,青皮1两,陈皮1两,白姜(炮)1两,黄连1两。

(5)1.2.功效:男子妇人,远年近日,饮酒过度,结成痞块,噫醋吞酸,肚腹膨胀疼痛,诸般积病。

(5)1.3.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九。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50%:撞气散 (5)2.1.组成:良姜(生)1两,干姜(炮)1两,半夏2两(作曲用),青皮(不去白)1两,陈皮(不去白)1两,巴豆14个(去皮,同青陈皮炒巴豆令黄色,去巴豆)。

(5)2.2.原方对照:巴豆(去皮油膜)1两,蓬术1两,青皮1两,陈皮1两,白姜(炮)1两,黄连1两。

(5)2.3.加:良姜、干姜、半夏 (5)2.4.减:蓬术、白姜、黄连 (5)2.5.功效:一切痰积心痛不可忍者。

(5)2.6.来源:《鸡峰》卷十一。

(5)3.相似度50%:消胀丸 (5)3.1.组成:陈仓米2两,蓬术1两半,三棱1两半,香附子1两半(醋煮,焙),干姜(炮)5钱,巴豆49粒(与米同炒黄色,裹1宿,去豆),青皮1两,陈皮1两。

(5)3.2.原方对照:巴豆(去皮油膜)1两,蓬术1两,青皮1两,陈皮1两,白姜(炮)1两,黄连1两。

(6)3.3.加:陈仓米、三棱、香附子、干姜 (6)3.4.减:白姜、黄连 (6)3.5.功效:胀满。

(6)3.6.来源:《袖珍》卷三。

(6)4.相似度50%:香橘丸 (6)4.1.组成:杏仁14个,巴豆14个,青皮半两,陈皮半两,麸半升。

(6)4.2.原方对照:巴豆(去皮油膜)1两,蓬术1两,青皮1两,陈皮1两,白姜(炮)1两,黄连1两。

(6)4.3.加:杏仁、麸 (6)4.4.减:蓬术、白姜、黄连 (6)4.5.功效:小儿四肢肿满。

(6)4.6.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六。

普济方评价

普济方评价

普济方评价【原创版】目录1.普济方的定义与背景2.普济方的主要内容3.普济方的历史价值与影响4.普济方的现代应用及意义正文一、普济方的定义与背景普济方,全名《普济方》,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方书,由南宋著名医学家陈师文所编撰。

该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旨在为广大医学从业者和患者提供一种实用性强、易于掌握的医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二、普济方的主要内容《普济方》共分 44 卷,收录了当时中国古代医学的方剂、治疗方法和药物学知识。

书中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医学领域,堪称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尤其是对伤寒、温病、疫病等传染病的治疗,以及对本草学、方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普济方的历史价值与影响《普济方》的问世,不仅总结了南宋以前中国医学的丰富经验,还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医学理论的体系化、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同时,《普济方》的流传与传播,对当时以及周边国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医学名著。

四、普济方的现代应用及意义时至今日,《普济方》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许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在现代中医学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如对中药的炮制方法、方剂的配伍原则等,都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普济方》所倡导的“治未病”理念,即强调预防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对现代人的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普济方》作为一部古代医学巨著,无论在历史价值、临床应用,还是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5 列印頁數:37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0 列印頁數:23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1 列印頁數:24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7 列印頁數:44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8 列印頁數:45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6 列印頁數:40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4 列印頁數:35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5 列印頁數:36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8 列印頁數:16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7 列印頁數:43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3 列印頁數:31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1 列印頁數:25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6 列印頁數:41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7 列印頁數:42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8 列印頁數:14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8 列印頁數:15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3 列印頁數:1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4 列印頁數:4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6 列印頁數:10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0 列印頁數:22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9 列印頁數:20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0 列印頁數:21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8 列印頁數:46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4 列印頁數:2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4 列印頁數:3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8 列印頁數:17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9 列印頁數:18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4 列印頁數:34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9 列印頁數:19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5 列印頁數:5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5 列印頁數:6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3 列印頁數:32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4 列印頁數:33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7 列印頁數:13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5 列印頁數:38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8:06 列印頁數:39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列印日期/時間:03/03/2005 21:07:55 列印頁數:8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原文及全文檢索版 内文: 子部,醫家類,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七 用戶名稱:ZJA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