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上24.《诗词五首》--课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二)课文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诗歌解读
饮酒(其五)
诗意:我把草屋 建在人多聚居的
陶渊明
地方,却没有车
(三)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 非的历史感,寄情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 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 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
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
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 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 要辨识却不知怎样Biblioteka 语言来表达。(四)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以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 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 想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 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部编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ppt

部编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ppt

课堂检测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 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 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 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 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 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曾 任 江 州 祭 酒 、 建 威 参 军 、 镇 军 参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课堂检测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 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 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 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 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 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 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 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 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本诗描写国都长安春天破败不堪的悲惨景象,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 词五首 》PPT课 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 词五首 》PPT课 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 词五首诗 词五首 》PPT课 件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 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 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 词五首 》PPT课 件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 先县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 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 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 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杜甫看 到被叛军焚烧劫掠后的长安心里感慨万千, 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
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 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 《梦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诗 词五首 》PPT课 件
赏析: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诗人情 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 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赏析:尾联写由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亲人的安危之 状,搔首徘徊,白发稀疏,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
明确: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是诗人心与自然的 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 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精读细研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 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精读细研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 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 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 龙。 君:君王。
精读细研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将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做到这样?精神远离尘嚣,超脱世俗,自然就觉得住所 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然地望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景致更加美好,飞鸟也在这时结伴而回。
从 使 用 情 况 来看, 闭胸式 的使用 比较广 泛。敞 开式盾 构之中 有挤压 式盾构 、全部 敞开式 盾构, 但在近 些年的 城市地 下工程 施工中 已很少 使用, 在此不 再说明 。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 泽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 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 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 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 声下气去向这些人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 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令,不过八十多天。他 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从 使 用 情 况 来看, 闭胸式 的使用 比较广 泛。敞 开式盾 构之中 有挤压 式盾构 、全部 敞开式 盾构, 但在近 些年的 城市地 下工程 施工中 已很少 使用, 在此不 再说明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 使 用 情 况 来看, 闭胸式 的使用 比较广 泛。敞 开式盾 构之中 有挤压 式盾构 、全部 敞开式 盾构, 但在近 些年的 城市地 下工程 施工中 已很少 使用, 在此不 再说明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ppt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ppt课件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 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 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 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 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 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 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 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 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 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 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 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 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 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 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 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 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 艺术魅力。
听读 全诗,想 想这首诗 讲了几层 意思,分 别写的是 什么?
1至4句为第 一层,讲作者 因为能够超脱 现实纷扰,有 高尚的精神境 界,所以觉得 所在的地方也 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 为第二层, 说明欣赏美 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 无限的意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 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 生真谛。辨:辨识。忘言:不知怎样 用言语表达。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123
春 望
唐•杜甫
123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 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 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 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 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123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23
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 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 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 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 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 “真意”,点题作结。
123
当堂小练习:
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 作简要评析。
1、2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 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 坚决地转折。 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 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5-8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 活的由衷喜杜 甫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饮酒(其五)
课文导入
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
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
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
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
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
人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白 欧阳修 陶渊明
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 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 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
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他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悠然
体会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中悟出了 。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 语言来表达。
-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 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
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
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
感。
-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
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
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
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
高洁人格。
-
春望
-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 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 “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
饮酒(其五)
诗意:我把草屋
建在人多聚居的
建造房舍。结,建 陶渊明
造、构筑。庐,简
喧嚣扰攘
陋的房屋。 结庐在人境,的尘世。
地方,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
我如何能够做到
而无车马喧。指 之间上的层交人往士。 这样呢?心里远
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离世俗,自然就 觉得住的地方偏
心远地自偏。偏远,偏僻。 僻安静。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 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 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 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 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的感情。
-
小结
-
东边的篱笆。
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 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 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陶渊
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 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知、悠然忘我的心 境。与全诗营造的悠然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 “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 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 此说“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李贺
坍塌。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 光。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yuán],城垣就
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 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熟读、理解后三首诗。
-
谢谢!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 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 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 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 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 狼狈逃窜。
-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 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 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 的英雄。
-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杜甫在“安史 之乱”期间被俘,羁居长安。诗人眼前是山河依 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 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歌。-来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1、学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2、了解每句诗的诗意。 3、你组最喜欢那一句,说说理由?
24 诗词五首
-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 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 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 旨。
-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 元亮,私谥[shì]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长 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 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 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大约作于晋安 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 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
自主学习: 1.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
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