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与查处措施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与查处措施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虚假新闻在媒体行业中日益猖獗。
本文将分析造成虚假新闻散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查处措施。
一、原因分析1.1 营利驱动:在商业化运营下,媒体机构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目标。
为了吸引读者或观众点击率、广告收入等,一些媒体倾向于发布具有爆炸性和八卦性质的新闻报道,并可能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或制造谣言,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1.2 意识形态影响:某些特定意识形态背景下,通过散布虚假新闻达到政治宣传或意识形态输出目标也是造成虚假信息传播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势力可以通过派系格局安排舆论导向并制造与其意识形态相符合的虚假信息,以牵制他方或获得舆论优势。
1.3 技术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图像、视频等媒体内容的伪造变得越来越容易。
人工智能和视频特效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作者可以轻松伪造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混淆观众视听判断能力。
这些新技术手段大大增加了制作和散布虚假新闻报道的难度。
二、查处措施2.1 建立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监管,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来打击虚假新闻捏造与散布行为。
针对严重违反事实真相和社会道德底线的虚假报道,要追究责任并进行依法处罚。
2.2 提高记者从业素质:提高记者职业道德水平是有效防范虚假新闻传播的关键环节。
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校园训练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引导,并鼓励记者受教育和培训,提升其新闻素养与专业能力。
2.3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独立的新闻报道评估机构,在报道发布前对媒体产出的作品进行审核和验证。
通过专业、中立的第三方评估,可以减少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并为公众提供真实可信赖的新闻内容。
2.4 扩大公民参与:加强公民监督是打击虚假新闻现象不可或缺的手段。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虚假信息曝光工作中来,通过举报、舆论压力等方式发挥监督作用。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当前,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虚假新闻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新问题。
虚假新闻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加强相应的宣传。
首先,虚假新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制造假事宜、刻意渲染、恶意诋毁等。
虚假新闻往往利用网民的好奇心和求新心理,制造一些假事件来引起关注。
这些事件大都是无中生有的,以谎言作为基础来进行炒作。
而在讲真相的过程中,往往刻意夸大事实以实现情感煽动和影响力的扩大,甚至编造、歪曲事件,捏造证据来达到其恶意诋毁的目的。
因此,虚假新闻具有立体化加工、刻意夸大等特征,严重影响了公众的阅读和理解。
其次,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包括社会人文因素和网络技术因素。
在社会人文因素方面,虚假新闻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精神匮乏、道德滑坡等因素有关。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
信息过载催生了其中大量不负责任的信息。
而由于道德滑坡,一些人利用虚假新闻争取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恶意诋毁他人。
此外,权力和利益的驱动也是虚假新闻制造的重要因素。
政治家、商人、媒体人都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更大的权益和利益,从而让虚假新闻大行其道。
在网络技术因素方面,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是与互联网形态、信息传导特点、社交网络功能等因素有关。
互联网的形态越来越多地以用户为中心,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分散、无序。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输的信息更容易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扩散。
这些特点都为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方便。
综上所述,虚假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成因主要是与社会人文因素和网络技术因素有关。
对于虚假新闻的解决,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对其制作和传播环节加以治理,采取相应的监测、修复和惩罚措施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共同建立一个真实的新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传播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本文首先概述了虚假新闻在社会中的现状,分析了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随后,从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点击量和流量导向、监管制度的缺失等方面展开探讨,总结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多方面原因。
为了有效应对虚假新闻问题,本文提出建议加强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建设,推动新闻监管机制的完善。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挑战,确保公众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特征、影响、社交媒体、点击量、流量导向、监管、处罚制度、对策、职业道德、监管机制、完善。
1. 引言1.1 概述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现状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日益扩大,许多人往往被虚假信息所迷惑,导致误解和混淆的局面加剧。
虚假新闻的流行不仅破坏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能力,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社会矛盾,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公众难以分辨真假信息。
虚假新闻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煽动性,使得受众更容易被其误导。
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也对新闻行业的信息质量和公信力构成严峻挑战。
针对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现状,必须认真分析其特征和成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虚假新闻的蔓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利益。
1.2 分析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虚假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肆传播,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不安。
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虚假新闻往往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导致公众恐慌情绪的蔓延。
一条关于食品安全的虚假新闻可能会导致民众不信任相关产品,甚至造成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便利,但也伴随着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虚假新闻指的是在发布过程中,篡改或捏造事实真相的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虚假新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来源不可靠、信息内容失真和信息传播迅速。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事实核实能力。
虚假新闻常常出现在那些缺乏可靠信息来源的新闻报道中。
受到财经等利益驱动的虚假新闻也开始逐渐盛行。
虚假新闻往往夸大事实,制造轰动效应,渲染煽动情绪,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却忽略了真相的真实性。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极快,虚假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迅速扩散影响。
然后,造成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有多方面。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公众获得信息的来源和传递途径多样化,由此产生的信息过载使人们选择信任哪些信息变得困惑。
人们开始依赖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获取信息,然而在这些平台上,真假信息并存,使得虚假新闻得以传播。
由于新媒体的便利性和低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就使得信息审核机制变得松散。
这些非专业的信息发布者无法严格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容易误导公众。
新闻机构也受到利益和流量的驱动,有时候会选择炒作、夸张和编造新闻,以吸引公众关注,从而增加广告收入。
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还在于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的改变。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趋向于追求新奇、刺激和娱乐性。
而虚假新闻往往能够给人们提供短期的满足感和刺激感,因此得以获得公众的关注和传播。
公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使得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但公众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并未得到相应提高,容易轻信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还在于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监管不到位。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是一个相对新的问题,法律法规对于此类问题的监管还没有完善。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虚假新闻指的是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以图谋私利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闻。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扰乱了公众的认知和思维,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本文将通过对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现状和原因。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1. 招摇撞骗虚假新闻往往会夸大其词,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
有的虚假新闻标题会用大量的感叹号和问号,制造出一种紧急、重大的事件感,让人产生一种迫切要了解的心理。
2. 缺乏事实依据虚假新闻的编造离不开对事实的歪曲或完全的杜撰。
很多虚假新闻都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只是凭借作者的主观臆断和想象来编写,往往会与真实的事实相悖。
3. 传播速度快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虚假新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社交媒体的分享转发,使得虚假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人群获取和传播。
4. 缺乏可靠来源虚假新闻往往缺乏可靠的消息来源,常常是通过传言、匿名消息、自媒体或小道消息传播出来的,缺乏权威的证实和核实。
5. 缺乏验证虚假新闻往往会缺乏权威机构的验证和证实,甚至会主动绕开验证程序,以求速效和迅速传播。
二、虚假新闻的成因1. 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媒体或自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广告收入,会编造一些热点新闻,以获取更高的点击率和曝光度,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 政治目的政治势力或个别政客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会通过编造虚假新闻来操纵公众舆论,打击对手,达到政治上的利益。
3. 传播平台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假新闻更容易传播,网络平台的算法和推送机制会将一些热点、轰动的虚假新闻推向用户,使得其传播速度更快。
4. 公众需求部分公众希望通过新闻获得更多的刺激,以及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对虚假新闻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 编造者动机一些自媒体人或非正规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会编造一些震撼的虚假新闻来吸引眼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虚假新闻是指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或者是经过夸张、歪曲等手段,对事情真相进行篡改、编造的新闻,它在新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虚假新闻的特征有多样性、可塑性、渲染性和快速传播性等。
多样性是指虚假新闻可能存在于多个领域,包括时政、经济、文娱、科技等各个领域。
可塑性是指虚假新闻可能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再加上诱导读者点击的标题,往往会大大增加其可信度。
渲染性是虚假新闻经常夸大、渲染事情的严重性,吸引读者点击并转发,而事实上其背后并无实质性内容。
快速传播性则是虚假新闻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往往需要与原网站、社交媒体、APP等多种渠道结合使用,增加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虚假新闻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媒体渐成主流,信息源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取信于人的新闻往往会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引发虚假新闻的制作;二是非规范化的信息生产环节,无证新闻传媒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渠道的约束,成为造谣、敲诈的一些不法商家的阵地,其中就包括了有商业背景的自媒体;三是一些商家为了“黑”竞争对手或者宣传自己的产品,通过网络和一些自媒体等发布虚假新闻,从而产生利益;四是读者过于相信网络信息,对虚假新闻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这将使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及其引流作用下越来越广泛、迅速地传播。
在此背景下,针对虚假新闻的治理最关键的是规范化,即加强对媒体和信息生产者的管理,加强对其言论内容的监管,对于不达标的信息生产者,坚决予以取缔。
同时,政府应更广泛地推广真实的新闻事件,使其传播范围更广泛,从而减少虚假消息的扩散。
对于广大网民,应该积极提高识别虚假新闻、理性首页的能力,生活中还要强化自己的新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留些可信的阅读资源,避免误入虚假信息的机会。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中无法忽视的问题,它的出现给广大公众带来了误导和误解。
本文将会探讨虚假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及成因。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1. 虚假新闻常常具有极高的点击率2. 虚假新闻路径难以追溯、产生了深度错误记忆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扩散速度之快以及路径之多导致虚假新闻较难追溯来源,从而产生深度错误记忆。
许多读者会将其视为绝对真实的消息,从而对其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虚假新闻因此可谓一把双刃剑。
虚假新闻往往采用碎片式的、极端的、有偏见的内容,其可信度较低。
有些读者会因此产生质疑,但有些读者则更容易信以为真,将虚假新闻转发给身边的人,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病毒式传播”。
这种传播与口碑营销的思路相似,内容传播越广,它的真实性就会越被认可。
二、成因1. 平台监管不严在新媒体时代,平台和社交媒体对内容的审核、审查和监管相对来说是缺乏相关完备的机制,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及虚假新闻被放到了平台上,为广大用户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2. 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量也开始大量增加,导致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沒有经过科学核查造成了虚假新闻问题的爆发。
3. 利益驱动虚假新闻往往能够给披露者带来很高的利益,比如,有些网络写手不惜使用极端的话语来博取点击率;有些营销人员不惜抛弃道德底线来进行推销和假标签。
这些人们从虚假新闻中得到了一份收益,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总之,虚假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既有其特征又有其成因,防范虚假新闻的出现,离不开平台的严格监管,也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持有理性、批判性思维来为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成因
108学术探讨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
以电视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影响着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观点,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
大众媒体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和现代文明的象征,并仍在不断通过运作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上虚假新闻以无法忽视的姿态闯入人们的生活,日益显示出其不断发展的新的形态特征。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受众都能够更快速、更紧密地收到最新的消息,并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新闻事实的第一传播者。
事实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虚假新闻的传播,更改变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
以社会现实和日益严峻的虚假信息的急剧变化为背景,分析虚假新闻的严重状况,初步探讨提高新闻真实度的各种途径,这对受众了解事情真相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特征与原因(一)细节虚假新闻大多数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是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很多媒体会对新闻进行加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添油加醋地编造进新闻中,目的就是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这样一来,新闻散播出去,点击量自然会上升。
(二)地点虚假有部分真实的消息,初期传播范围非常广且引起强烈反响,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人们并未及时找到消息发布渠道。
为了“拯救”新闻,人们创建更新的新闻标题或任意改变新闻的位置或其他相关信息,以期使时间节点不敏感的新闻“重见天日”,最终产生虚假新闻。
(三)事件现场虚假在现实情况中,很多事件发生在瞬间,来不及进行现场报道。
为了突出新闻的意义,媒体经常伪造采访过程,或伪造“新鲜”新闻,特别是电视媒体,对于一些突发新闻,电视记者很难拍摄现场直播。
[1]为了提高新闻的知名度,新闻事件的现场经常被重放并以组织拍摄的方式重现。
(四)事实虚假一些传播者受到兴趣的激励,在没有特定时间、地点、名称和不负责任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制作“四无”消息。
2018年,“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的消息被多次转发,凤凰新闻微博发文《刚刚,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被美国警方拘捕》称,警方证实刘强东是被冤枉的,涉案女子因为涉嫌诬陷,已经被当地警方拘捕。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引起了广泛关注。
虚假新闻是指那些故意编造、混淆事实真相、误导读者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虚假新闻往往采用夸大、煽动、娱乐化的方式,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很多读者只关注标题和开头,忽略了细节和背景信息,这就为虚假新闻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虚假新闻通常给人以权威、专业的印象,以掩盖其真实性。
虚假新闻往往使用虚构的专家、权威机构的观点或者引用一些匿名人士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虚假新闻常常利用人们的情感,触动读者的情绪,引发共鸣。
虚假新闻将问题简化为黑白对立、二元对立,煽动读者的愤怒、恐惧等情绪,因为情绪对于信息处理的影响更大,可以引起读者更强烈的关注和反应。
虚假新闻的成因也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有关。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众多,信息更新速度快,新闻发布门槛低,使得虚假新闻更容易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虚假新闻存在利益驱动,有些虚假新闻是为了获取点击量、广告收入或其他经济利益而编造的。
快速转发和分享也是虚假新闻疯狂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行为迅速扩大了虚假新闻的影响范围。
这些行为基于人们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但在时间紧迫和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新闻进行核实,从而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包括夸大煽动、掩盖真实性、利用情感、引发共鸣等;其成因主要有信息传播特点、利益驱动、快速转发和分享等。
为了减少虚假新闻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同时政府、媒体等各方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新闻的监督和核实,打击虚假新闻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失真
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与信息失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然而,与此同时,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一、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原因1.商业利益驱动:在新媒体时代,点击率和广告收入成为了媒体和自媒体的重要指标。
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和广告投放,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不择手段地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
2.信息泛滥和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
这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不可控性,使得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
3.用户需求和认知偏差:一些用户对于新闻和信息的需求是片面和偏向性的,他们更愿意接受符合自己观点和利益的信息。
这种需求和认知偏差使得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有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影响1.社会信任危机: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破坏了公众对媒体和信息的信任,使得社会信任危机日益加剧。
公众对于新闻和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对于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判断和决策也受到了影响。
2.社会稳定风险: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3.个人权益受损: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对个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名誉、隐私等权益,给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应对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虚假新闻和信息失真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责任和处罚标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2.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管:媒体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新媒体时代以其高效的传播能力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随之而来的虚假新闻问题也愈发突出。
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判断,更对社会秩序和民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是指故意编造、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目的是误导公众或获取其他利益。
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真实性虚假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缺乏真实性,内容与事实严重脱节,甚至是完全捏造的。
这类新闻常常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吸引读者关注,但在事实核实后往往是空谈一场,让读者产生误解和偏见。
2. 混淆信息和评论虚假新闻往往混淆事实报道和主观评论,将作者的观点误导为客观事实,造成读者对信息的混淆和判断偏差。
3. 不负责任的传播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不负责任,作者不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甚至故意编造新闻来吸引眼球,加重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
二、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虚假新闻的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虚假新闻问题的主要原因。
1.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消息一出即得到了全球范围的传播,这种高速传播使得假消息很容易扩散,形成舆论场上的风暴。
2. 缺乏审查机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渠道众多,很难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更是难以监管,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
3. 利益驱动一些发布虚假新闻的个人或组织往往是出于谋取私利的目的,他们编造假新闻来吸引流量,获取利益,这种利益驱动是虚假新闻的重要成因之一。
4. 缺乏足够的新闻素养部分受众缺乏对新闻的审核能力和辨别能力,缺乏足够的新闻素养,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进而形成一种传播的恶性循环。
三、应对虚假新闻的对策针对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给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虚假新闻不仅仅会误导公众的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民生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虚假信息的传播。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1. 信息不实虚假新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信息不实,它可能是对事件、人物、数据等内容进行虚构或者歪曲。
这些信息往往和事实不符,却被制造成真实的信息传播出去,给公众造成误导。
2. 目的性虚假新闻往往有明确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商业利益、政治目的、社会影响等目的而进行散播。
这些目的性的虚假新闻通常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受众,并采取合适的传播途径,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3. 制造煽动情绪虚假新闻还会通过激起民众的强烈情绪,比如愤怒、恐惧、困惑等,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讨论,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这些虚假新闻往往通过夸大事实,故意添油加醋,以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
4. 缺乏证据支持虚假新闻通常缺乏真实的证据支持,其报道的事件和情节往往无法核实,甚至有时候会违反常识和逻辑。
这种缺乏证据支持的特征给公众提供了辨别虚假新闻的重要线索。
1. 利益驱动虚假新闻的传播和制造往往受到某种利益的驱动。
一些商业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用户点击,故意编造一些引人关注的虚假新闻进行传播。
又一些政治势力可能会利用虚假新闻来操纵公众舆论,从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利益驱动是虚假新闻的一个重要成因。
2. 信息过度商业化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商业化程度的加剧,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往往更加关注流量和点击率,从而导致了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
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和广告商的合作,一些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可能会刻意制造一些虚假、煽情的新闻进行传播,这无疑会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没有了门槛,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布和传播信息。
浅议新媒体环境中的虚假新闻现象
浅议新媒体环境中的虚假新闻现象网络新媒体背景下虚假新闻的成因:第一,在互联网时代,有些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言论表达在“把关”上的低门槛,有些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追求时效性的同时却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部分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得“眼球经济”采用甚至亲自炮制虚假新闻。
第二,从传播对象上看,用户生产新闻,由于缺乏一定监管,用户生产在信源、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上容易出现捏造和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
匿名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在互联网社会中,网民容易出现自制力下降现象,为了获得关注度而制造不实新闻信息。
治理虚假新闻的途径:第一,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素养的培养。
这其中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新闻职业道德培养。
加强政治素养,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党性原则,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就是坚持党性原则的表现。
提升专业素养,就是培养对新闻真实性的鉴别和求证能力,从专业角度上去杜绝虚假新闻的滋生。
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和树立新闻职业精神,需要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行事,不能触碰新闻工作的“底線”。
第二,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由于网民数量大、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使得一部分网民自律性不强或是鉴别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能力较弱。
加大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减少虚假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采用依法治理是有效措施之一。
我国在2015年对网络谣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治理虚假新闻上还是存在漏洞。
只有对虚假新闻依法治理,才能降低其出现的频率。
如建立虚假新闻的查处和责罚制度,对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者采用法律手段等。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制定专业的监管制度,保证监管机构能够对新闻质量等问题的调查和质询,并且按时向公众公开调查内容,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
(周璐文,摘自《今传媒》2017年第8期)。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虚假新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还对社会稳定和民主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于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虚假新闻问题,有效地防范和解决这一问题。
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的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包括:制造虚假事实、虚构事件、歪曲真相、夸大事实等。
虚假新闻制造虚假事实,通过捏造或者篡改原始资料,制造出看似真实的新闻内容。
虚构事件,即编造并宣传一些并没有真实发生的事件,通过引人注目的标题和内容吸引公众的关注。
歪曲真相,即对真实事件进行有意的歪曲,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夸大事实,亦即对原有事实进行夸大处理,以夸张眼球效应来吸引公众关注。
虚假新闻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了技术进步、利益驱动、监管不力等多种因素。
技术进步导致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这也为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利益驱动是虚假新闻的重要成因之一,一些媒体和个人出于谋取私利的目的,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来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
监管不力也是导致虚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之一,监管部门对于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不够,给了虚假新闻传播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针对虚假新闻问题的存在以及其特征及成因,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应对和防范。
一是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
公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应更加理性和客观,多渠道地获取信息,不轻信一家之词,提高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
二是加强资讯的真实性。
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应该更加注重新闻真实性和权威性,加强对新闻内容的审核,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
三是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对于散布虚假新闻的机构和个人要给予严厉制裁,以起到震慑作用。
四是强化新闻道德建设。
新闻媒体应该强化自身的新闻道德建设,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新闻业的整体素质。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虚假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严重而普遍的问题。
它们以具有误导性、不准确性和低品质为特征,对公众产生了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使得新闻监管难度加大。
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新闻道德和编辑流程,而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门槛较低,数量庞大,质量难以保证。
这导致了虚假内容容易大规模传播。
社交媒体的发展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自由转发、评论和点赞,这促使了虚假新闻在更广泛的受众中扩散。
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往往基于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仅接触符合自己观点的新闻。
商业利益驱使虚假新闻的产生。
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新媒体平台重要的商业指标,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用户点击、转发和评论,进而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
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故意制造吸引眼球的虚假新闻。
人们的认知偏见和信息信任危机也助长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新闻,往往对有关自己兴趣或立场的信息不加甄别。
过度依赖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也使人们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针对虚假新闻的特征,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谨慎核实。
在新闻发布和转发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信息进行多方核实。
可以通过查证消息来源、阅读多家媒体报道、与专业人士咨询等方式来判断新闻的真实性。
二是注意新闻发布者与新闻内容的可信度。
有些虚假新闻的发布者既没有权威的背景,又没有透明的经营模式。
新闻内容中存在拼写错误、语法错误、逻辑不严谨等问题时,也应提高警惕。
三是培养媒体素养。
对于用户来说,要具备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学会辨别真实和不真实的信息。
媒体也应当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加强新闻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四是引导健康的信息消费习惯。
用户应提高对新闻的客观判断能力,避免情绪化的跟风转发或评论。
应该尽量避免信息聚集,主动寻找不同观点的新闻,增加信息的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虚假新闻是指虚假杜撰、捏造、歪曲事实、故意误导读者的新闻信息,其特点是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容易引起公众恐慌、误解和错误决策,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虚假新闻传播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而且新闻的真伪很难一目了然。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虚假新闻可以被快速传播和放大,甚至在短时间内影响全社会。
政治、经济等利益驱动也是导致虚假新闻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假新闻的制作更加容易,信息过载导致真假难辨的现象愈发严重。
应该加强监管,推动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媒体素养和公民意识,引导公众科学辨别虚假新闻,共同应对虚假新闻带来的挑战。
1.2 问题意义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全,还会破坏公共舆论环境,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探讨虚假新闻的特征及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虚假新闻的特征有助于公众更好地辨别和避免被误导。
通过分析虚假新闻的共性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降低受到虚假新闻影响的风险。
深入探讨虚假新闻的成因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只有从源头上切断虚假新闻的滋生土壤,才能真正净化网络空间,为公众提供健康、准确的信息环境。
探讨虚假新闻的特征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还有助于推动媒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2. 正文2.1 虚假新闻的特征虚假新闻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缺乏证据支持:虚假新闻往往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仅凭主观臆测或传闻就进行报道,缺乏权威来源和可靠证据。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
融媒体虚假新闻研究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融媒体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方式。
虚假新闻和谣言在融媒体环境下也变得愈发猖獗,给公众带来严重的信息认知困境。
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融媒体虚假新闻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产生原因和对策措施。
一、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特点1. 多平台传播在融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等,使其影响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加快。
2. 信息碎片化融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信息碎片化程度加剧,这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用户可能在不同平台上看到同一条虚假新闻的各种版本,增加了其信服度。
3. 情感化融媒体虚假新闻通常会通过感情化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而不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和客观的事实。
情感化的表达容易引起受众情绪共鸣,从而加大其传播力度。
1. 利益驱动一些融媒体平台为了吸引流量和广告收入,可能会故意编造虚假新闻来吸引受众,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2. 缺乏审核机制融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渠道和审核机制相对分散,缺乏规范和标准,这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3. 用户信任危机受过去传统媒体大量炒作和夸大报道的影响,用户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导致用户更容易相信虚假新闻。
1. 加强平台管理融媒体平台应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和责任制度,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
2. 提升用户媒介素养用户应提高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了解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避免轻信谣言。
3. 加强合作与监管政府部门、新闻机构和融媒体平台应加强合作,建立多方参与的虚假新闻治理机制,加大对虚假新闻行为的监管力度。
四、结语融媒体虚假新闻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严重的问题,给公众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认知困境,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融媒体虚假新闻的研究和治理势在必行。
只有加强平台管理、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加强合作与监管等多方面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融媒体虚假新闻的蔓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7期Vol.9 No.7155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宋 毅(羊城晚报 区域新闻中心,广东 广州 510665)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对新闻媒体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呈现出的诸多新特征,各种新因素的出现也使得虚假新闻的产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原因。
当然,最根本的因素依旧存在,而新闻媒体扮演的“把关人”角色一直被视为出现虚假新闻的主要主观因素。
本文试图通过对虚假新闻的新特征和新成因展开简要分析,以期为减少虚假新闻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虚假新闻;网络媒体;新闻素养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7-0155-01作为新闻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然而就像矛盾的对立面一样,在我们将真实性原则奉为圭臬的同时,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是屡禁不止。
历来有梳理“年度虚假新闻”传统的《新闻记者》杂志也梳理了2017年带有典型意义的虚假新闻,诸如“姚明联赛改革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没骨气”“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等。
[1]虚假新闻历来是新闻界的顽疾,而随着互联网与新闻生产传播的深度结合以及传受双方所处位置的变化,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成因也明显和大众媒体时代不同。
一、虚假新闻的特征传统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多借助强烈的刺激观感来吸引受众,用看似确凿的事实依据来混淆视听。
以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为例,“上海将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天大楼”“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等假新闻,都带有很强的煽情色彩,但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相比较之后,有较高的辨识度。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闻点对多式的生产与传播决定了其有限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因此,虚假新闻的影响力度和广度也是有限的。
(一)扩散速度快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内容是以全面扩散的方式传播的。
从技术层面来说,新闻媒体不再通过某种特定渠道发布新闻信息,而是有机结合多种媒体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播新闻信息,加之具备即时性特征的互联网,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另外,受众不加辨别地转发和分享也助推了虚假新闻扩散。
一方面,虚假新闻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煽情色彩,容易博得眼球。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对于能够直接引起生理或是感官刺激的虚假新闻内容,受众倾向参与到这类信息的转发或分享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尤其是那些有相当粉丝数量的微博大V 和个人微信公众号扮演了二传手的角色,也使得虚假新闻得以迅速扩散。
(二)存活周期短尽管虚假新闻能够经由全媒体网络、受众再加工等方式扩散、传播,但是反过来,这些也成为澄清和核实新闻事件真伪的重要推动力,使得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大大缩短。
多媒体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维度的参考信息以及参与其中的各家媒体的审查机制,有利于加快证伪虚假新闻。
例如,在“2016年虚假新闻”中,《新京报》在10月15日9点34分刊发《山西24教师聚餐被通报批评续:县纪委书记被免职》不到半小时,澎湃新闻就发文证明该报道是假新闻;在“2017年虚假新闻”中,《湖北日报》在8月10日转载题为“农妇怒撕毒蛇为儿加菜”的一则报道,当天晚上便被爆料是假新闻。
而互联网成为今天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互联网中,不同的意见和评论也有利于事件走势更为清晰,而虚假新闻也会被不断修正。
(三)围绕热点造假“蹭热点”是虚假新闻的鲜明特征。
所谓的热点既包括当下的热点事件,也包括社会敏感问题。
这两者也是大众情绪的宣泄口,大众参与事件和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因此这类话题也更能够引起大众强烈的情感认同。
虚假新闻表现出来的对于热点的“关心”,才使得其报道能够获得轰动的效果,引起大众的关注。
(四)网络新媒体成重灾区不同于现实环境,互联网的有匿名性、可复制性以及把关缺失的特点。
这三点导致网络新媒体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
尽管网络的匿名性已成为“伪话题”,但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仍旧有匿名的感觉,因此其责任感相较于现实环境要低得多,而互联网带来的复制、粘贴的便捷性使得获取内容变得轻而易举,使得网络新媒体上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另外,网络新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的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虚假新闻流入媒体版面。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2016年新修订的《法新社编辑标准与最优操作手册》中提到:“当下,谣言肆虐于网络和社交媒体之中,记者的专业角色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通过身份可确认且可靠的信源,提供准确并经过核实的新闻报道。
”[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闻的真实性在新媒体时代是稀缺的。
面对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我们还需从源头上寻找解决对策。
(一)媒体自身核实能力缺失比尔·科瓦齐与汤姆·罗森斯蒂尔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第三条原则就是“新闻工作的实质就是用核实进行约束”。
[3]核实新闻的真实与否,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大众获知事实变动的新近状态的主要渠道是新闻报道,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参考。
新闻媒体是连接大众和事实的重要介质,因此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变得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当前处于信息大爆炸社会中,各种信息错综复杂,更要求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的核实能力。
另外,媒体自身核实能力的缺失(下转第166页)传媒实务166三、透过热点远望发展趋势,积极导航定向交通拥堵一直是大城市无法回避的管理难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汽车交通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与城市道路容量无法有效满足之间的矛盾。
不敢想象,在一座人口数以千万计的特大型城市,如果人人都使用小汽车来满足自己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将拥堵到何种程度!所以,必要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崛起才是城市交通的“鸟之双翼”,才是宜居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缓解城市拥堵的过程中,交通参与者必然会受到交通政策的限制,感觉到种种不便,小汽车出行的获得感和便利性会受较大影响;但如果市民转向公共交通出行,又要面临高峰出行拥挤不堪、出行效率低下的不堪现实。
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当然要把握民心所向,更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把握新闻规律,让当地政府的交通决策服务绝大多数市民,让交通管理运输部门的决定体现人民意愿,让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同频共振,提升公众对交通热点的思考判断能力。
[3]党报主流媒体更应该责任在肩。
党报记者既要引导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积极思考城市交通的未来、理解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又要针砭时弊,积极通过采访调查来关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探寻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对策。
2014—2016每年的“9·22”世界无车日,笔者都坚持从市民便利出行、保障城市畅通的角度,分别着眼山城重庆的步行接驳条件、自行车交通、公交轨道等绿色出行方式,采取体验式、蹲点观察式的采访方式,着眼问题,反思来路,展望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大势,积极引导和加深读者对城市交通的科学认知,还引起读者对市民出行越发依赖小汽车交通这一现状的隐忧。
2016年笔者以“绿色出行:愿景无比美好 现实让人却步”为题对重庆部分核心商圈公共交通服务缺位的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紧邻机场快速路的宜家奥特莱斯商圈为小汽车交通提供了大量的停车位,交管和当地政府还在挖掘和创造更多停车的条件。
这些政策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小汽车涌入这里,导致这里成了机场路拥堵的一大节点。
笔者走访调查后发现,这样一个现代商圈却缺乏最基本的公共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低下。
笔者抓住这样的一个典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果公共交通缺位,缺乏足够的便捷性和吸引力,很难真正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城市也无法拥有光明的未来。
笔者还提出了公共交通细分行业单一管理模式应该朝着“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综合渗透管理模式转变。
交通热点的议程设置探讨还有很大的空间。
党报记者一定要目光敏锐,同时多学习、多留意、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聚焦热点、调查热点、讨论热点的机会,向读者传递客观、理性、直面矛盾的态度。
参考文献:[1] 吕妍.浅论新时期交通报道如何“接地气”[J].传媒观察,2016(02):56-57.[2] 马婷.交通新闻写作技巧与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7(04):155.[3] 潘庆芳.交通新闻舆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学习月刊,2018(3):41-42.(上接第155页)还表现在不加辨识地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从而导致虚假新闻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有相关规定,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
核实工作不到位,才会出现“一家错,家家错”的情况。
在以上的案例中,有不少媒体是原封不动地转载自假新闻的始作俑者。
(二)网络媒体把关不足互联网把关不足一直是饱受诟病的问题。
媒体核实能力与把关有着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主观上的不作为。
但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不足,体现的是主观上的不重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不重视,成为网络媒体假新闻频发的重要原因。
某些传统媒体固守传统的报道方式,即便作出相应的转型升级,也只是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搬到网络上,采、编、排并没有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形势,对新媒体运营的理念掌握不足,因此在新媒体井喷式发展时无法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把关工作既要融进核实工作,更要转变观念,正面应对新媒体假新闻层出不穷的问题。
(三)公众的新闻素养不高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选中的年度词汇为“后真相”,意指“诉诸情感及个人观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信息传播过程中,情感和观点居于真相之前。
公众新闻素养不高导致虚假新闻有两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人人都为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媒介工具生产内容,但绝大多数并非客观事实,过剩的观点和评论淹没了事实本身,这既使得公众陷入毫无价值的信息海洋,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加大,也可能对事件当事人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就像“后真相”所揭示的那样,公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将个人情感和观念置于真相之前,而不是为了获得客观事实。
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之所以会生产极具煽情性的新闻,很大原因在于公众愿意点开此类的信息,而绝大多数的假新闻都带有煽情性的特征。
因此,作为新闻接收者和“新晋新闻生产者”的受众与虚假新闻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语在新闻诞生之初,虚假新闻也随之而来,“新闻打假”任重而道远。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把关工作和审核机制仍需要不断加强;对大众而言,在新媒体功效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素养的提高仍是关键,虽然道阻且长,但这是杜绝虚假新闻的釜底抽薪之计。
另外,也需要尽快构建媒体之外的组织监督体系,进而从外围做好虚假新闻的监督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