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的悲剧美学思想
【精心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__第一到第六单元
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第一章.古代文学1.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英雄传说主要特点:一、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希腊氏族社会的本质和面貌。
二、神人同形,神高度人格化三、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和奋斗精神四、生动活泼、清新质朴、充满乐观精神。
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土壤。
”古希腊的诗歌,悲剧,喜剧都从神话传说中汲取题材。
罗马人几乎全部继承了希腊神话和传说。
希腊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许多神话故事成为文学母题的根源,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不断从神话中汲取营养,所以,希腊神话对于后代欧洲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2、荷马史诗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怎样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形成过程: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十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这是一次部落之间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战争中的氏族部落首领的英雄事迹的短歌。
在传诵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在氏族贵族的官邸中咏唱。
大约公元前八、九世纪时,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节和统一的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
这就是荷马史诗形成的大致情况。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史诗才有了文字记录。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间经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校订之后,史诗有了最后定本,流传至今。
基本内容: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情。
全诗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奥德赛》写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海上十年历险和归家夫妻团聚的故事。
主要思想:以人为主,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
9-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拉辛
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法国 剧作家、诗人。小时候就读于冉森派 教会学校,学习古希腊文学。1658年 写颂诗得到国王赏识。 1667-1677是其创作的旺盛时期,写了 七部悲剧和一部喜剧。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是拉辛的代表作,五幕韵 文悲剧,取材于希腊故事,也涉及了一些 宫廷丑闻。剧中人物受到情欲支配,丧失 了理智,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拉辛严守三一律的创作原则,此剧剧情紧 凑,有极高的艺术性。
清教徒:允许追求财富,享受现世生 活。 用追求财富证明上帝的荣耀,财富是 一种证明,用宗教般的热情去追求财 富。(这也是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 时期的时代风尚) 清教徒主张直接与上帝交流,可以绕 开教会。
约翰· 班扬的《天路历程》
寓言化小说。 与教会有关的情节。 天路:朝圣之路。 主人公经历“困难山”、“安逸平原”、 “名利场”、“绝望泥淖”,历经种种险 阻和诱惑。 即没有具体的人物,而以“象征性”代替 人物。 心路历程:自我超升、自我拯救。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 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 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 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不是宗 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 教利用的,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 虚幻神秘、风格奇特。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1. 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 2. 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 洛克艺术的灵魂; 4. 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 艺术手段多样化; 6. 具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法兰西学院院士
《安德洛玛克》的成功上演使得拉辛于 1673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路易十四企图控制他。拉辛分别于1678、 1683、1687年三次随从路易十四出征,搜 集战史资料,但他并未为国王写出战史, 相反,他写了两部涉及国王宗教政策的悲 剧,宣扬反抗暴政的思想。晚年,他同国 王越来越疏远,最后路易十四禁止他进入 宫廷。
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
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薛从军【摘要】Xiang Yu was a historical figure as well as an artistic figure. His tragedy was the tragedy of history and also his per-sonality. Xiang Yu was loyal to love and cherished his soldiers and people, such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as honest, direct, simple, gratitude, shame and blame, which was his Achilles'heel in the murky war, and also the cause of his tragic character. These fea-tures of Xiang Yu were high morality passed down in human history, and the aesthetic reasons that Xiang Yu was unfailing praised in literary works.%项羽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人物。
项羽的悲剧既是历史必然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项羽忠于爱情、爱惜子弟、坦诚、直率、单纯、感恩、羞愧、自责等性格特点,既是他在尔虞我诈的战争中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悲剧性格的原因。
这些特点是项羽身上所传承的崇高道德,是文学作品传唱项羽经久不衰的美学原因。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悲剧;崇高;主动毁灭;美学价值【作者】薛从军【作者单位】安徽和县第一中学,安徽和县23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项羽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人物。
《熙德》
作品比较
《桃花扇》与《熙德》的比较
1.戏剧冲突构思的比较
《桃花扇》:国家存亡与爱情理想的冲突
(1)作者在基本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 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旨,即“借儿女之情, 写兴亡之感。”
(2)侯、李二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被染上 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封建 王朝更替时期特殊政治环境造成的。
《熙德》
高乃依
法 国 古 典 主 义 悲 剧 的 创 始 人
高乃依(1606—1684)法国 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家 庭,长期从事律师事务。1629年开 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1636), 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 拿》、《波利厄克特》。 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英雄,气势 悲壮激越。
《熙德》:法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
贵族老臣狄埃格 罗德里格 高迈斯伯爵 施梅娜
主要的戏剧冲突是罗德里格与施梅娜的冲突, 而冲突的核心是情与理、即爱情与责任的矛盾。 冲突的结果表达了高乃依、或整个古典主义戏剧 所要表达的主题:爱情服从于责任 。
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作品比较
人物形象分析
2.时间一致律:
高乃依对这一规定亦持灵活态度, 既反对僵化,又反对散漫;既要求超越 与突破,又要求限度和范围。《熙德》 的故事延续的时间是超过了二十四小时 的。
3.地点一致律:
高乃依表示“我支持尽可能地努力做到绝 对的地点一致的意见;但由于这个意见不可能适 用于一切题材,所以我也欣然同意用发生在同一 城市的行动来满足地点一致的要求。” 《熙德》这部戏剧以王宫作为事件发生的主 要场所。此外还出现几次在施梅娜家的场景。这 些安排使故事情节深刻而曲折。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
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及其作品《熙德》俞航【摘要】摘要: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剧作家,戏剧理论的先驱。
他结合自己的剧本创作及舞台实践经验,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戏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当时拘泥于“三一律”的状况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他的代表作《熙德》正是在他的戏剧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是一部思想崇高、台词华美、人物性格刻画深刻、舞台效果震撼的杰出剧作。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1(000)014【总页数】3【关键词】高乃依《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熙德》一、《熙德》及《关于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作,大部分是悲剧。
《熙德》(1636)是高乃依的代表作,也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作品。
高乃依于1606年6月6日出生于卢昂的一个穿袍贵族①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名法官。
高乃依从九岁开始在耶稣会创办的学校里读书,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中学毕业后他开始攻读法律,1628年起他担任卢昂皇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
1629年,高乃依创作了喜剧《梅里特》,随后6年,他共写了8个剧本,有喜剧,也有悲剧。
虽然这些剧本并未被历史记住,但在当时却引起了黎塞留②的注意,被选入这位首相指定的戏剧创作班子进行创作。
高乃依所生活的时代,是法兰西封建王朝由乱而治,并逐渐呈现出繁荣强大的盛世景况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路易十四政府奉行中央集权下大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的联盟。
文学和学术领域则以古典主义来统一思想,树立中心标准。
古典主义以“对理性的推崇、对规范与秩序的重视、对高雅趣味的强调为具体美学要求,不仅在当时的欧洲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对近代欧洲各国的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③古典主义戏剧的指令来自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经过布瓦洛的《诗艺》的发展,成为当时戏剧界尊奉的准则。
论高乃依《熙德》中的古典主义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义戏剧作家高乃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突破性的创作手法、鲜明的政治思想与理性的指导精神极具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特色,是一部蕴含古典主义文学元素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熙德》高乃依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戏剧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而形成。
皮埃尔·高乃依(PierreCorneille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奠基人,一生共创作三十多部剧作,其中有少量的喜剧[2]。
《熙德》(1636)是高乃依代表作之一,因此《熙德》无疑遵守着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体现着古典主义的文学特征,是一部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杰作。
高乃依的《熙德》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取材于西班牙的《熙德的青年时代》,此剧1637年上演场面宏大、诗句华美,深受观众欢迎[2]。
作者采用十二音节诗体,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罗德里克和施曼娜在荣誉、责任与爱情的冲突下的曲折爱情故事。
但是《熙德》一剧的成功却也引起了激烈的质疑与争论,有人认为此剧并非古典主义之作,违反了三一律等古典主义戏剧规则,因此受到多方干预。
虽然高乃依并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但本文作者从创作手法、政治思想、哲学理念等主要方面仔细分析,认为《熙德》的确是一部毫无争议的完全体现古典主义元素的辉煌之作。
1突破却具备“三一律”创作手法的元素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了“三一律”。
这一基本原则成为17世纪戏剧创作的准则,也是古典主义的基石。
从布瓦洛说明的“三一律”看来,三一律的要求就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节。
戏剧的发展应该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并且是在一天24小时内进行的单一线索的情节。
17世纪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极力推行这一原则,古典主义作家大都严格遵守三一律的创作原则。
高乃依的《熙德》究竟是否具备古典主义创作元素?在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上的突破使其饱受争议,甚至被认为非古典主义作品。
《西方文论》课程
《西方文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
选用教材为马新国主编的《西方文论史》第一章至第十章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该课程的考试是一种基础水平检测性考试,考试合格者应达到与本课程大纲所要求的水平。
一、考试对象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该专业普通本科的考生,也适用于专科起点升本科的学生。
二、考试目标本课程考试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第一章至第十章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扎实地掌握西方文艺理论的发生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识记并理解西方理论家的主要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理解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思潮,并具有一定运用理论解读文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古希腊时期的文艺思想1、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了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2)了解苏格拉底等的模仿说2、柏拉图的文艺思想(1)生平与思想(2)理解柏拉图的理式论(3)识记模仿说(4)识记灵感论(5)理解艺术功能观2、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1)生平与思想(2)了解文艺本质论(3)掌握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二)古罗马时期的文艺思想1、贺拉斯的文艺思想(1)生平与创作(2)了解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3)了解文艺功能论(4)理解“寓教于乐”学说2、朗吉弩斯的美学思想(1)生平与著作(2)理解崇高的本质及其功能(3)识记崇高风格的构成要素3、了解普罗提诺的文艺思想(1)美的来源在于理式的分享(2)美感的实现在于对善的理解(3)艺术创造高于自然(4)美的目的在于复归上帝(三)中古时代的基督教文艺思想1、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1)理解美在于上帝的创造(2)理解美在于杂多的统一(3)了解诉诸心灵的审美观照2、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艺思想(1)理解从理性到“艺术家的观念”(2)理解美与善的区别(3)理解《圣经》的象征意义(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1、识记并理解但丁“四义说”与民族语言理论2、了解薄伽丘《但丁传》的文艺思想3、了解达芬奇的“第二自然”理论4、了解卡斯忒尔维特罗的诗学理论5、了解西班牙的作家的文艺理论6、了解英国作家培根等的文艺思想(五)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1、了解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2)思想背景2、了解古典主义戏剧家的理论(1)高乃依的戏剧理论(2)拉辛的戏剧理论(3)莫里哀的戏剧理论3、识记理解布瓦洛的《诗艺》“三一律”(六)启蒙主义文艺思想1、了解狄德罗的文艺思想(1)美学观(2)艺术价值观(3)戏剧理论2、了解莱辛的文艺思想(1)《拉奥孔》的文艺思想(2)《汉堡剧评》的文艺思想(七)德国古典美学1、德国古典美学概述2、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1)哲学思想(2)美的理论(3)崇高理论(4)康德美学思想的评述3、了解席勒的美学思想(1)《审美教育书简》的美学思想(2)《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文艺思想4、了解黑格尔的美学思想(1)哲学思想(2)美的本质与艺术美(3)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4)人物性格理论(5)黑格尔美学的历史贡献5、了解歌德的文艺思想(1)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2)文艺与时代的关系(3)“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4)文学创作理论(八)浪漫主义1、了解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德国浪漫主义(1)耶拿派消极浪漫主义(2)海涅的文艺思想3、了解英国浪漫主义(1)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学说(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学说(3)济慈的消极能力学说(4)雪莱的学说4、了解法国的浪漫主义学说(1)夏多布里昂的学说(2)史达尔夫人的南北文学观(3)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九)现实主义1、了解法国现实主义(1)司汤达的现实主义学说(2)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原则(3)福楼拜的客观性原则2、了解俄国现实主义(1)别林斯基论艺术与现实(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观(3)杜波罗留波夫论人民性(4)托尔斯泰的艺术论3、了解英美现实主义(1)萧伯纳论戏剧(2)詹姆斯论小说艺术(十)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1、了解泰纳的文学三要素学说2、了解圣伯夫的实证主义批评3、了解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1)科学对文学的控制(2)文学的科学态度(3)采用科学方法写作四、试卷结构与题型(一)试题类型1、填空题。
《巴黎圣母院》电影美学之特色
《巴黎圣母院》电影美学之特色原文作者:张仁香[摘要] 法国导演让·德拉努阿导演的电影《巴黎圣母院》,改编自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同名长篇小说。
它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以不同于文学语言的形式即电影语汇——画面直观地阐释了小说表达的爱、美、正义、自由以及崇高的主题。
它尤其将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诗学宣言,一种艺术创作的美学原则或理念:高度重视“丑”的价值、悲喜剧的互衬形式运用得恰到好处。
它对传统古典主义美学的颠覆是空前的。
[关键词] 电影《巴黎圣母院》;美丑对比;悲喜互衬电影《巴黎圣母院》是根据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雨果的这部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代表作。
电影改编基本尊重了原著。
小说对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舞蹈有一段富于“韵味”的描写,“……她两只结实的圆胳膊把一面巴斯克小鼓举在她那小巧玲珑的头顶,她伴随着鼓声这样跳舞着,窈窕、纤细,活泼得像一只黄蜂,她那毫无皱褶的金色小背心,她转动时鼓胀起来的带小斑点的裙衣,她那偶尔从裙里露出来的一双漂亮的腿,她乌黑的头发,她亮晶晶的眼睛,真的,她真是一位神奇的妙人儿。
”在电影中转化成直观的视觉形象。
影片有长达近5分钟的女主角身穿红裙的独舞,与圣母院围观的土灰布衣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
那红色的衣裙意味着热情与奔放,个性的阳光与开朗,对生活充满着爱以及对美的极度渴望。
编导者的意图十分明显,运用电影独特语汇“画面”,通过形体、色彩、音乐、背景等衬托出艾丝美拉达这一性感窈窕的形体之美(以此抗拒宗教对肉体的蔑视)。
影片刻画了一个善良有同情心,恪守贞洁,真诚而单纯无知的寓真、善、美于一体的,既现实又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由于她的“诱惑”,唤醒了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那被知识禁锢了的“欲望”。
邪恶最终占据了他的灵魂。
他暗中刺杀了与艾丝美拉达约会的法比队长。
宗教法庭荒唐定罪于少女,并将她送上了绞架。
她的死是整个剧情悲剧高潮。
尽管真善美的理想被现实强大势力所摧毁,这理想之光已照亮人们的心灵,使之清晰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与冷漠。
[豆丁精品]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与绘画的影响
中文摘要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对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哲学基础,还有政治因素。
新古典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试图将古代罗马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
戏剧家高乃依、拉辛,画家大卫等人以其古典的宏大意味、简洁的形式和英雄性的主题等特点成为新古典主义的表达者。
本文在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之后,着重分析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理性主义和“三一律”。
并用图史互证的方法,结合图像学等知识,从主题、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阐释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和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 新古典主义 理性主义 三一律 戏剧 绘画ABSTRACTAs a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neoclassicism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Europ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There’s philosophy basis and political factors for the neoclassic theory’s burning. The neoclassic art has a strong sense of ethic, and it tries to put the values of Roma into the temporary common life. The dramatists Gorneille and Racine as well as the painter David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oclassic for their classical implication, concise form and heroic theme. This text takes a run-through of the French neoclassic theory on literat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re theory of neoclassic theory – rationalism and the three unities theory. This text adopts the ways of mutual proving of painting and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iconography theories,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e put by the neoclassic theory on the painting and drama in French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aspects of themes, subjects, details and the creative methods.Key words:French; Neoclassicism; Rationalism; Three Unities; Drama; Painting引言引 言新古典主义作为欧洲17、18世纪的文学艺术主潮,在在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效法的楷模。
悲剧的审美价值
就人的本性而言,人都是趋吉避祸的,都希望人生是一幕幕喜剧构成的。
但事实上,人生中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一幕幕悲剧。
正因为有悲剧的存在,人生才更真实、更丰富!古往今来的文学轨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亘古不变的哲学观点。
从特洛伊战争到罗米欧与朱丽叶;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故事到浸着铜锈的欧也·葛朗台尸骨,无一不是悲剧。
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更是悲剧的典范巨著。
《红楼梦》的价值也就在于她是一个悲剧,在于这个悲剧留给后人的启示。
就悲剧产生的原因来看,不外乎三种:一种悲剧是由极其恶毒之人造成的;一种悲剧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还有一种是由处于一定关系中的普通人,由普通的境遇逼迫而铸成的。
第三种悲剧高于前两种,它最动人,也最能给人以启示。
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人的最大不幸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所固有的生存****!”因而悲剧的主角所应赎的罪也不是个人所特有的罪,而是原始的罪,即生存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
这种悲剧昭示了宇宙人生的本质。
《红楼梦》就是这样的悲剧。
《红楼梦》是以宝黛之情为线索贯穿故事始终的,整个故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就宝玉、黛玉之情而言,贾母喜爱宝钗的玲珑聪颖而厌烦黛玉的孤僻、冷漠,但是她又相信金玉之说,想用黛玉之玉压宝玉的病;王夫人亲近薛家也有她的如意算盘;凤姐生性泼辣,但因持家的原故,忌黛玉的才华,并且害怕黛玉会不利于自己;袭人因为惩治了尤三姐和香菱,当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语时,害怕会殃及自身而同流与凤姐。
这些都是必然的趋势。
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又不能对最疼爱他的祖母说,这是最普通的道德规范所致。
何况黛玉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这就必然铸成了宝、黛的人生悲剧。
这里边没有蛇蝎小人,也没有大是大非、重大事故,只是通常的道德规范、通常的人情世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这种结果罢了。
再比如,柳香莲与尤三姐一事,焦大因贾琏对自己轻视且又荒诞无耻而怒骂不止,柳香莲因为听到了怒骂而误会三姐,怀疑三姐居身于这样的污浊之境难以自清其身而意欲索回信物各奔东西。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按道理讲,应该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更加的斗志来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封建教会。
但是历史大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向前推进。
从整个欧洲来看,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封建教会的斗争发展室不平衡的。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
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
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
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
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
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
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众说不一。
一般认为它是由西班牙语巴罗珂(barroco)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引申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了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引起一种运动、豪华的视觉幻象及激情、神秘的戏剧性效果。
古典主义高悲剧及其特色
第七章古典主义高悲剧及其特色一、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典主义是17世纪法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就是戏剧,其次在散文、诗歌等领域也收获颇丰。
17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中央集权最典型的一个封建国家。
法国从12世纪起,就开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过程。
至17世纪路易十四掌权时,达到极盛时期,王权具有绝对权威。
古典主义文学就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权思维的体现。
它以当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为依据,主张克制情感和个人要求,一切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歌颂王权,忠于责任义务。
在语言和文学风格上,也要求统一规范。
“在十六世纪,法国语言经历了吸收哩语和外来词汇的丰富发展的过程,但也产生了一个后果,那就是芜杂不纯。
这样古典主义的形成自然就首先表现为对语言和文学形式的整理和规范。
”(《法国文学史》上册P171柳鸣九郑克鲁张英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7世纪初,法国诗人马莱伯(1555——1628)首先提出规范法国语言的建议,他第一次用明确的术语为12音节的亚历山大诗体制订了基本的规则,并整理了其它多种诗体;主张音韵必须和谐而有规律,严守格律,艺术形式上力求完美。
他的主张适应正统的专制体制的要求,后来发展成为正统的诗歌理论,受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家布瓦洛的推崇。
1634年,在法国首相黎希留主持下,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并于次年得到国王路易十三的批准,于1637年正式注册成为国家部门。
法兰西学士院成立后,统一文字、制订法语规则,确立共同的美学标准,评判诗人的创作,为戏剧制订规则,对法国文学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所大力提倡、严格遵守的“三一律”,就与法兰西学士院的批评监督有直接的关系。
他们以古希腊悲剧为典范,不允许越雷池一步。
其实,古典主义者所大力提倡的“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单一:一出戏只能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昼夜之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卡斯特尔维特洛对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必须情节一致”理论的归纳和创新。
《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
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在法国君主专制的政权下形成,并得以充分发展,而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提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
一、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1、古典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即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的君主”。
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说教,在于劝善;2、古典主义要求“理性”至上,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
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不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3、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在创作实践上和理论上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提倡模仿“自然”,即模仿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4、古典主义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遵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和情节(主要指性格)要一致;5、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典雅的文风,反对繁琐、枝蔓、含糊、晦涩。
二.高乃依及《熙德》古典主义的中心在法国。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三、四十年代为第一时期。
这是古典主义的开始期,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古典主义作家在各种文学体裁上都有出色的成就,其中以戏剧为突出。
代表作家是悲剧诗人高乃依。
六、七十年代是古典主义的第二时期,这是古典主义的全盛时期。
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各种体裁的作品。
拉辛是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家,除悲剧作家之外,还有杰出的喜剧作家莫里哀。
莫里哀的《伪君子》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宗教的讽刺喜剧,他的《吝啬鬼》讽刺高利贷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
此外还有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成就也很突出。
(一)、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及《熙德》比埃尔•高乃依(1606—1684)出生于一个司法官的家庭,曾做过律师。
据说他就是红衣主教、首相黎希留所聘来的写台词的五个作家之一。
诗人1628年开始戏剧创作。
悲剧中的美学
悲剧中的美学作者:郭晓春刘婉琳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10期摘要:悲剧有多种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一切悲惨不幸的结局称之为悲剧,往往同悲哀,悲痛,悲观,悲伤等情感相连。
美学范畴的悲剧,则既包含艺术中的悲剧,也包含现实生活中各种形态的悲剧。
不过,它同现实中的悲剧并不完全一致,它比生活中悲剧的含义要严格的多。
本文将从悲剧的特征、悲剧的类型、以及悲剧的审美效应三个方面诠释悲剧美学的概念。
关键词:悲剧;美学美学中的悲剧,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意义,能反映那些社会生活中的本质规律的特征。
所以,生活中那些纯粹表面的、偶然的、或者天然的灾祸并不包括其内。
再如,丑恶同类之间的争斗而致死亡下场,所谓“狗咬狗”之类,也需排斥在美学悲剧的范畴之外。
美学中的悲剧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悲剧效应。
生活中的悲剧大多只能引起人伦理上的反应,止于悲哀痛苦,而不具备一定的审美性。
一、悲剧的特征美学中的悲剧是指那些既有深刻思想含义,能揭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人物和事件。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声称被封的情感外,同时还能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1.悲剧表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总是表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构成矛盾冲突的原因和性质,往往决定了悲剧的意义。
偶然,表面原因造成的悲剧往往缺少社会意义,只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即与其相对立的社会力量之罪恶,悲剧才有了美学价值。
鲁迅的《祝福》和《狂人日记》中的祥林嫂和狂人的悲剧,充分揭示出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就有深刻意义;反之,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狂人”也疯癫痛苦,但因疾病所致,属病理性,其悲剧的社会意义就大为减弱。
必须指出,酿成悲剧的矛盾双方,应当是非分明、善恶相对。
而决不能是丑对丑的内讧,或是双方各自都有理,纯属好人之间的误会,那样的话,即使产生悲惨后果,也不会具有美学价值。
悲剧美学
悲剧美学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王国维也言:”美学的特征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悲剧的本质也如其所说,任何悲剧冲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冲突的双方可能代表着新与旧两种阶级力量,也可能代表着善与恶两种伦理力量,当然也可以代表着美与丑两种性格和精神力量。
总之,是肯定性的或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力量与否定性的或已经丧失合理性力量的之间的一种必然性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则是肯定性的、合理性的力量的毁灭。
这种毁灭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但从这种毁灭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肯定性力量的合理和必胜的趋势。
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悲,却让人在悲痛之余产生一种崇高感。
由此激发起人们追求真理的力量,起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继续前进,为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积极作用。
古希腊悲剧巨匠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的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悲剧的代表作,《俄》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下的痛苦,无奈,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勇气与从容,这是人类史上悲剧美学的开端。
接着,马克思也以他的风格向我们诠释着他的悲剧理论,以《奥赛罗》为例,说明在现实历史或艺术中的悲剧冲突的分析。
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社会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
这种分析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揭示悲剧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社会阶级根源。
《奥赛罗》悲剧的原因:这出戏深刻揭露了现实的矛盾和丑恶,着力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体现了人文主义对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同情。
剧中伊阿古则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极端典型。
他贪婪、狠毒,有着无止境的野心。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同时他又善于伪装,惯于欺骗,是一个把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当作生活信条和道德准则的野心家。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视阈下的高乃依悲剧高乃依作为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重要代表作《熙德》。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两个主要的口号就是:“崇尚理性”和“模仿自然”,是服务于绝对王权,崇尚古希腊罗马,恪守三一律等艺术规范,这样一种文学现象。
那么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对高乃依戏剧影响所造就其悲剧特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其悲剧显现出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二是其悲剧高雅庄严的风格形成静穆均衡之美。
标签:古典主义;理性;庄严高尚高乃依,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高乃依三篇重要的戏剧论文,写于1660年,是对他出版的《高乃依戏剧选》共三卷所作的前言,分别是《论悲剧功用及组成部分》、《论悲剧以及根据必然性与或然性处理悲剧的方法》和《论三一律,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
这三篇论文可看作是他晚年对自己戏剧创作的归纳总结,企图以亚里士多德诗学观点为自己悲剧没有偏离古典主义戏剧主流奠定理论上的可能性,对当时的文艺戏剧美学理论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波里耶克特》可说高乃依的“古典主义悲剧四部曲”。
追溯起来,早在1636年写的《熙德》被誉为古典主义戏剧第一声春雷,上演后形成反对和赞同二个阵营,这就是著名的“《熙德》论战”,《熙德》堪称古典主义开山之作,但也不是全按照古典主义创作规范创作的。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呈现怎么样的发展轨迹呢?而古典主义对高乃依悲剧具体的影响表现在那里呢?我们先来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一、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概说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不是突然兴起于法国,这有他的历史积淀过程,而且在大的层面上说,古典主义不仅仅是指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古典主义一直存在各个艺术史时期。
白春超在他的《再生与流变》书的序言就说:“其实,古典主义并非仅仅指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它还是一个美学范畴,指一种人类基本的文学精神、美学理想、审美范式。
”[1]而古典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有了实践落实的过程,同时达到了高峰,因此大家说起古典主义,习惯上认为是指的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等。
简析高乃依《熙德》的艺术风格
简析高乃依《熙德》的艺术风格作者:刘彦辰来源:《人间》2016年第02期摘要:高乃依前期模仿的是古希腊的作品,这也是古典主义作家比较崇尚的。
代表作品《熙德》是高乃依一生创作的高峰,充满了浓郁的戏剧风格色彩。
关键词:古典主义;戏剧三论;理性色彩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40-01一、“古典主义”奠基之作——《熙德》中“反古典主义”的体现《熙德》是高乃依早期的一部作品,被视为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但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部作品其实是违背古典主义的,在古典主义的外壳下,下面隐藏的是反古典主义的东西。
此时的法国巴黎成为了西方戏剧创作的中心,法兰西学院这样的机构就是对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规范,对于不符合自己规则标准的作品进行打压,拥护王权。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面临着王权和教会的双重审判,王权审判的标准显而易见,就是作品是否为政权歌颂,有没有为政府主张的意识形态护航。
而神权的审判是作品在思想道德上是否引人向上。
在《熙德》问世后,一方面民众是呈热烈的态度,以至于当时产生“像熙德一样美”的流行语,足以见得所获得的成功。
但另一方面却遭到起主导作用的法兰西学院的强烈批判,因为他没有完全的遵守三一律,情感要服从于理智这样的大主题下,隐藏的是熙德对于主人公命运的巨大的同情。
而高乃依的《熙德》在民众中是成功的,但对它进行了批判,其一是因为它并不符合“三一律”,并不完全符合古典主义的要求和规范。
,地点一致应是“宫廷",而剧中,有三场是在施曼娜家中的,这就变成两个地点了。
时间应是二十四小时,剧本中的故事贯穿了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
并且从结局来看,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
很明显“三一律”模式无法容纳的下。
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剧本是取材于西班牙,熙德是西班牙历史上实有的一个民族英雄,并且高乃依在创作时又参考过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而当时法国与西班牙正在交兵,这样去歌颂一个敌对国家的民族英雄显然不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0 2年 7月
J1 20 u. 02
高 乃依 的悲剧美学 思想
邱 紫华
( 中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北 武汉 407 ) 华 湖 3 0 9
摘 要 : 文从 现代 美 学视 角审视 了 高乃依 的 悲剧 美学 思想 。作 者从 审 美的 时代 差异 , 本 悲剧 的 社 会 功 用或 目的 , 悲剧 题 材 的历 史发 展 观 , 悲剧人 物 等 方 面分析 和揭 示 了高乃依 悲剧 美 学思 想 的
彼 埃 尔 ・ 乃 依 ( i r o n ie 1 0 高 Pe eC rel ) 6 6年 生 r l 于法 国卢 昂一 法 官家 庭 。 少年 时代 受 到很 好 的古 典 拉 丁 文化 教育 。 6 8年担 律 师职 务 , 开始 写作 抒 12 并 情短诗 , 并开 始尝 试戏 剧 创作 。他 的处 女作 是喜 剧 《 丽 特 》 12 ) 1 3 梅 ( 6 9 , 6 5年 发 表 了第 一 部 悲 剧 《 梅 黛》 。到 1 3 6 6年 他共 写 出 四部喜 剧 , 部悲 喜 剧和 三 部 悲剧 。 以后 又 写 出 了几 部 喜剧 和悲 剧 。 他初 露
明 了他 的较成 熟 的戏剧 美学 观 念 。 高乃 依 的《 剧 三 论 》 论 悲 剧 》 《 戏 剧 的 戏 由《 、论 功用及 其 组成 部 分 》 《 三 一 律 , 行 动 、 间 、 、论 即 时 地 点 的一 致 》 篇 论 文 组 成 , 中发 表 了 以下 几 个 方 三 其
衷 于制 定 各 种 规 范 、 则 , 法 以为 一 次 性 地 发 现 了艺
术 的某些 规 律或 奥 秘 , 掌 握 了艺 术创 作 的永 恒 真 就 理 , 把 它 范式 化 , 便 相信 这 种范 式 可 以一脉 相 传 , 代 代 相 承 。 以他们 才 恪 守“ 所 三一 律 ” 和人 物 性格 的身 份论 等 条例 。这种 思 维方 法本 身 就是 僵 化 的 , 乏 缺 发展 和 变化 的 观点 。相 比较 , 高乃 依 感觉 到 了审美 的 时代 差 异 , 悟 到 了文 学 与时 代 、 会 俱 进 的 道 领 社 理, 因此 他在 创 作 中敢 于 触 犯 “ 一律 ” 在 论 文 中 三 ,
面 的意见 。
一
、
审 美 的 时代 差 异
一
锋 芒 的创作 天才 引起 了红 衣 主教 黎世 留的注 意 , 并 被 黎世 留吸 收进 一个 5 的写作 班 子 , 人 以支 持他 创 作 新 型的 牧歌 式喜 剧 , 以后 因与 黎世 留发生 龃龉 而
新古 典 主义 理论 家 崇 尚古 希腊 罗 马 的文 学 , 热
一
《 高 梅德  ̄ 1 5 ) 《 尔塔 里特 》 1 5 ) 触及 现 妮 (6 1 、佩 (6 3等
实 的 作 品 以 及 《 狄 浦 斯 王 》 15 ) 《 莱 拿 》 俄 (69、 苏
(64等 作 品 , 都 没 有 获 得 他 所 预 期 的成 功 , 17) 但 其
创作 的最后 是 以失 败 告终 。在理 论 上 , 高乃 依长 期 的创 作 所 积 累 的经 验 使 他 坚 信 自己的 信 念 , 在 13 6 6年一 1 3 6 8年 那 场论 争之 后 很 久 , 6 0年 高 乃 16
维普资讯
第 4 卷 第 4期 1
V o1 41 No. . 4
华 中师范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 版 ) 人
J u n l fCe ta Ch n r lUnv riy ( m a ie n o ilS in e ) o r a n r l ia No ma ie st Hu nt sa d S ca ce c s o i
依 发 表 了著 名 的“ 剧 三论 ” 三 篇 幅论 文 , 面阐 戏 等 正
退 出写作 班 子 , 这一 事件 后来 给 高乃 依 带来 了不 小 的麻烦 。他 的《 德 》 1 3 ) 熙 ( 6 6 发表 并 演 出后 , 产生 了
轰 动 , 即便 招致 猛 烈 的抨 击 并 引 发 激 烈 的 论 争 , 随
沙坡 兰 的《 ( 对 熙德 ) 的感 想 》 一文 发 表后 , 使 高乃 迫
依 在 以后 的创 作 上尽 力遵 守 新古 典 主义 的 原则 , 在 沉 默几 年后 , 高乃 依按 照新 古 典 主义 的 规则 写 出 了 悲 剧 《 拉 斯 》 1 4 ) 《 拿 》 1 4 ) 《 里 厄 克 贺 (60 、 西 (6 0 、 波 特 》 1 4 ) 《 贝之死 》 1 4 ) 《 多古 娜 》 1 4 ) ( 6 3 、庞 (6 3 、罗 ( 6 4 等 , 后 , 乃 依 的 创 作 一 路 下 滑 , 管 也 写 出 了 此 高 尽
特点, 并指 出高乃依 对“ 三一 律 ” 的服 从 与超 越之 间的 矛盾 态度 。
关键 词 : 悲剧 美学 ;社 会 功 用 ;悲剧题 材 ;悲剧 人物 ;三一 律
中 图分类 号 : 8 —0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0 02 5 ( 0 2 0 — 1 60 B3 9 A 1 0 —4 6 2 0 ) 40 0 — 5
强调 由于审 美 的时 代差 异 , 剧创 作 应 当随 着 时代 悲
的发 展 而变 化 , 今人 不 必恪 守 古人 的规范 。高 乃依
指 出 : 亚 里 斯 多德 关 于 悲 剧完 美 性 不 同等 级 的那 “ 些话 , 他 的时 代 和他 的 同代 人很 可 能 是完 全 正确 对
的 .. ・ 我不 能 不 说 : 喜欢 这 一类 或 者 不 喜 欢 . 但 … 在 那 一 类 的看 法 上 , 们 的 时代 爱好 和他 的时 代决 不 我 相 同 。至少 他 的雅 典人 所 最喜 欢 的 , 法兰 西人 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