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6、辛酉政变:慈禧太后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在北京发动的政变,又称北京政变。
1861年
8月咸丰帝病死,遗诏6岁皇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大臣受顾命总摄朝政。
慈禧太后与奕沂勾结,于3月3日在北京发动政变,将八大臣或处死或革职。
从此,开始了慈禧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产物,也是清政府开始买办化的主要标志。
7、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8、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
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
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9、《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
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
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0、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贸易与交往的政策。
清政府将对外通商口岸限制在广州一处,并建立了“公行”制度,规定外商买卖货物、交纳官税都必须经过特许的少数公行商人办理。
闭关政策的实施一直持续到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的产物,它虽然有防范外国侵扰的某种作用,但却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阻碍了国际间的科学文化交流和正常交往,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1、亚罗号事件:英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蓄意制造的借口。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港的一艘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水手。
英国借口“亚罗一号”曾在香港登记(此时签证已过期)应受英国保护,诬称英国国旗受到侮辱,要求清政府立即送回被捕人员并公开赔礼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深为避免事态扩大,向英方妥协,答应送回被扣船员,但英方故意刁难,拒绝接受人犯,并派军舰悍然进攻广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12.鸦片贸易: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攫取高额利润而对中国经营的毒品贸易。
1773年,英印殖民政府确立了大量种植及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政策,并给予东印度公司制造和专卖的特权。
由于鸦片输入量的激增,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变化。
应该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
而且这种差额越来越大。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
鸦片大量泛滥还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13.琦善: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
他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镇压过白莲教起义。
1836年任直隶总督。
1840年8月,英军北犯白河口,道光帝派他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琦善向敌人献媚求和,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后,压制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裁撤军备。
琦善在阵前妥协,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不久,广东巡抚怡良、两江总督裕谦揭发了琦善的妥协行径。
2月,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办。
但时隔不久,琦善就得到赦免。
1853年又被派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江北大营,在扬州屡战屡败。
1854年秋病死于军中。
14.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15.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16.《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1858年6月1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威廉在天津签订。
共三十款。
主要内容:(1)清政府倘准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2)增开潮州、台湾为通商口岸(3)耶稣教教士得自由传教;(4)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5)确定领事裁判权。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3、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它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另一方面,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5、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6、《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7.拜上帝会: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势的农民斗争组织。
亦称拜上帝教。
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教。
后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
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
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献,进一步完善理论,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
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姐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1851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
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
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8.李秀成:太平天国将领。
在天京事变后,李秀成被封为忠王,与陈玉成逐渐成为提品聚的主要统帅,李秀成曾主持第二次击破清军设立在天京附近的江南大本营。
1864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陷后,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突围,失散后被清军捕获,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李秀成字述》,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
9.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
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瑊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1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领导者是洪秀全,他的拥护者们在天京建都,建立农民政权,称“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
太平天国在前期非常强盛,大有和清廷一分南北的趋势,后来因为内乱而衰弱,最终为曾国藩所灭。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坚持斗争14年,努力扩及18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第三章.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3、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为之条调和了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的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将之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学”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
该思想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
4.官督商办: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
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早期经营的民用企业。
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
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
内部实权掌握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
后来多数企业改为官商合办或商办。
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北洋水师、上海广方言馆p156
5.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6.李鸿章: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北洋海军。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
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白银之多。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
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
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
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2、《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4、《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于第二年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款本息近十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军队在中国境内驻兵、镇压人民反帝运动、设立使馆界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
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考试。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新政”的破产。
清末新政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覆亡。
4、马嘉里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
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已柏郎上校
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
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里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和后,向云南边境进发。
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里与书名随行人员被打死。
这即是“马嘉里事件”或称“颠案”。
5、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之役”,甲午战争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1894年9月17 日,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返航途中,抵黄海大东沟遭日舰突然袭击。
北洋水师爱国官兵同日军激3个多小时,日方旗舰松岛和吉野等舰受重创,被迫首先出战场。
北洋舰队沉毁舰只3艘,死伤官兵千余人,但主力尚存.日方虽占上风,但并非全胜。
但是由于李鸿章惧敌避战,使日本获取了制海权。
6、马尾海战:又称“马江之役”中法战争中的一次海战1884年8月25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闯进马尾军港,对清军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
清船政大臣何如璋战前不作任何战争准备,临战仓惶逃走。
福建水师广大爱国官兵临危不惧迎击敌舰。
旗舰“扬武”号被击伤,仍用尾炮击中法旗帜。
“福星”号冲入敌阵区中弹爆炸,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振威”号也中炮下沉。
是役福建水师舰船被击沉7艘,官兵伤亡7000余人。
马尾造船厂也被炸毁。
第二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国宣战。
7、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在巾越边境战胜法军的重要战役。
1885年初法至攻谅山,犯镇南关(今友谊关)。
洁军老将冯子材率军驻守关隘,筑长培,掘沟,积极备战。
3月23日,法军2000人分三路扑来。
冯子材本先跃出长墙奋击,与敌斗,越南人民千余人也来助战。
法军败逃关外,法司令己格里受重伤,死伤280 多人接着清军乘机收复谅山。
该战取得了扭转整个中法战局的胜利。
8.帝后党争: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
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龢等人,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
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戌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1898年,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变法人士,敌后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
9.《中法新约》: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2)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3)中国以后修筑铁路,应同法国商办;(4)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10.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
1895年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