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分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分流,让聪明的孩子不被拖后腿?
提到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streaming”,中文意思是“分流”。
教育理念指导着教育体制的设计,“分流”的教育体制体现了新加坡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相信人的禀赋资质不同,教育制度应通过差异化的设计“让最聪明的学生不被拖后腿,让落后一些的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育体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实现他们的潜力。
新加坡教育阶段分为三至四个阶段:小学、中学、中学后和大学教育。
自2003年起,小学阶段的六年教育是强制性的。
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四年级课程统一,宗旨是让学生在英文、数学和母语三方面打好基础。
(新加坡的三大种族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分别占人口的74.1%,13.4%和9.2%。
一般而言,华人学习母语华文,马来人学习马来文,印度人学习泰米尔文;若想学习其他种族的母语也可向教育部提交申请。
)小学四年级后实行第一次分流,以学生在英文、数学和母语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将学生分为三个源流。
这三个源流的学习科目大体相同,只在难度上进行区分。
小学六年级后,学生迎来最重要的一次分流考试:小学离校会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
通过小学离校会考者可以升上中学。
中学分为特别班、快捷班和普通班。
特别班和快捷班均为四年制,学生在中学第四年参加剑桥普通文凭考试(O水准)。
只有小学离校会考中的佼佼者(约占小学毕业生中的5%),能够进入特别班;大约一半以上的小学毕业生就读于快捷班。
特殊班和快捷班最大的区别是母语的难度。
特别班的学生修读高级母语并在高级母语和英语之间选择一项当作第一语文。
快捷班的学生修读快捷母语,英文为第一语文。
普通班为五年制,分为学术课程和技术课程。
普通班学生在中学第四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修读中学第五年课程,完成后与特别班和快捷班的学生一起参加剑桥普通文凭考试(O水准)。
但是,大部分普通班技术课程的学生在完成N水准的考试后会直接修读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TE),而不是继续修读中五的课程。
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将根据兴趣和成绩选择中学以后的源流。
新加坡中学以后的教育源流分为学术型和非学术型。
选择非学术型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结束两到三年后的课程获得认证证书(ITE Certificate);另一部分进入理工学院(Polytechnic),结束约三年的课程后获得文凭(Diploma,类似中国大专文凭)。
选择学术型的学生大部分在O水准考试中成绩出众,他们将进入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或高级中学(Centralized Institute)修读大学预备课程。
经过两到三年学习后参加剑桥高级文凭考试(A水准),然后以剑桥高级证书进入大学。
成功完成大学三到四年的学生将获得学位证书(Degree)。
根据大学教育路径委员会(Committee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Pathways)的报告,新加坡同龄人公立大学(public-funded university) 参与率(cohort participation rate)只有26%,也就是说,同一年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每四个人只有一个会进入新加坡的公立大学学习。
而这个数字在过去几十年来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直到2000年,新加坡都只有两所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
第三所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在2000年成立,而第四所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在2012年才刚刚成立。
新加坡政府一直严格控制着大学入学比例。
公立大学中有限的席位,能让学校实施更严格的招生条件,从而招收到最优秀的学生。
同时,也能激励学生更努力的学习以获得大学录取机会。
2003年,新加坡理工学院(polytechnic)和工艺技术学院(ITE)招收的学生是公立大学招收学生的2.5倍。
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甚至由2.5上升到2.6。
也就是说,每年进入非本科教育(大专文凭、认证证书)的学生是进入本科教育学生的2.6倍。
我们刚才介绍的,只是教育制度中最显而易见分流,事实上,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不断支持和进行着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分流。
前面提到,小学离校考试(PSLE)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分流,学生依据考试的成绩升入中学修读特别/快捷或普通课程。
除此之外,政府还支持着中学间的细分。
新加坡的中学分为自主中学(independent school)、自治中学(autonomous)和政府中学,其中自治中学和政府中学的学费统一由教育部规定,而自主中学的学费自定,比自治中学和政府中学高出许多。
从学校在课程的自主性和教育质量上看,一般来说,自主中学高于自治中学,自治中学高于政府中学。
政府于1992年起依据每所中学的毕业生A水准成绩颁布中学排名。
在政府公布的排名中,前十五名几乎看不到政府中学,而排名前五的清一色被自主中学包揽。
也就是说,教育质量更好的中学,收费也更高。
2004年,新加坡开始实施“直通车计划”,允许那些在小学离校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六年制的课程,跳过中学四年级后的O水准考试,直接在第六年之后参加A水准考试。
直通车计划的学生九成以上能够进入本地大学学习。
秉承“禀赋不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分流设计确实成功培养出了精英。
新加坡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表现出众,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排名中都位列前三。
同时,课程的差异化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与灵活性。
但它同样也会给那些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带来伤害。
研究
发现,教育体制差异程度的增加,将减少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过程。
也就是说,差异化设计的教育体制,有可能阻碍来自较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的阶梯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
因为学生的成绩往往与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高度相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的成绩与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程度进行研究,发现在受调查的12个发达国家中,新加坡排名第三。
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ukhopadhaya的研究也发现,那些在学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更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比例要高得多。
前文我们提到,新加坡教育理念相信人的禀赋不同,需因材施教。
通过差异化的教育体制设计,选拔出那些学习能力和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然而,学习成绩和能力与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密切相关。
那些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往往比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资讯。
而那些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往往因缺乏教育资源而早早掉队。
这固化了现有的社会阶层,减缓了社会流动。
差异化的教育体制在让聪明的孩子不被拖后腿时,是否能保证落后的孩子也发挥他们的优势呢?
选择任何一种教育体制,必然要面临这种体制将带来的利弊抉择。
其中的权衡,与一个国家发展历史和国民性格密切相关。
虽然经过短短几十年,新加坡已经从一个第三世界小国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它始终保持警惕和危机感。
上期提到的新加坡人“怕输”的国民性格也是一种体现。
选择采取差异化的教育体制设计,或许有助于学生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和奋斗状态。
本文由茄葩客专栏作者芝麻西瓜供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茄葩立场。
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作者交流,微信公众号:芝麻西瓜聊教育(zmxg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