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优秀word范文 (2页)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唐代山水诗人是谁和谁

唐代山水诗人是谁和谁

唐代山水诗人是谁和谁唐代山水诗人是谁和谁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那么唐代山水诗人都有谁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代山水诗人都有谁,欢迎阅读。

一、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阳人。

据《旧唐书》载:“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

”求仕失败,在江淮吴越漫游了几年后,重还襄阳。

张九龄做荆州长史时,辟为从事,但时间不长,又回乡隐居。

孟浩然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位高人,隐士。

李白《赠孟浩然》赞美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其实,孟浩然并非是天生的隐士,他的内心也曾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在《书怀赠京邑同好》诗中曾这样表白过:“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可见他出仕的心情是很迫切的。

他早年的隐逸是受了时代风气的影响,闭门读书,作出仕的准备。

但四十岁入长安后,功名不遂,理想受到严重挫折,深刻体会到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的悲凉,终于对仕进之路失望,于是毅然归去,开始真隐士的。

他的《留别王维》很能说明这种不得已而退隐的心理状态: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满含辛酸怨怼,真实地写出了一个落第举子的心境,这种不平之气只有到了晚年才渐渐消散在湖光山色中,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归于冲淡。

孟浩然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山水田园,它又是和隐逸生活结合在一起描写的。

例如: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作者笔下的景色恬静而清幽,与自我形象融为一体。

平林远村,江畔舟月,黄昏山寺,岩扉松径,在这如画的烟村松里,走动着一位怡然超脱的隐者,全诗传达出一种“气象清远,心??孤寂”(《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的趣味。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汉语言文学论文)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山水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 (2)王维 (4)孟浩然 (5)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6)结束语 (9)注释 (9)参考文献 (9)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刘攀龙[内容摘要]: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

而山水田园诗却是众多诗歌流派中的一颗奇葩,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关键词]: 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引言: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

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一)、山水诗歌的起源中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多少山水雄奇壮丽,令人惊叹不已!至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由景抒情,多少山水文章令后人仰叹!多少田园诗篇令人神往!对于山水田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关于田园风光的描写,还有《楚辞》中对山水也有所描绘。

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山水田园诗,它们只是作为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不过这些对于山水风景描写的诗词,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开创了先词,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田园诗是描绘田园风物的诗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潜,至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诸人。

《诗经》中有若干此类作品,如《豳风·七月》依时序写一年的农村劳动和生活,但此后无人继续下去,一直到魏晋之际的陶渊明。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韩愈系列(含答案与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韩愈系列(含答案与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练:韩愈系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

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张署到临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功曹:官名。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斗:通“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画面清晰鲜明,勾勒出阳山地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的景色,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描写青青竹笋,火红花朵,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C.尽管诗人因劝谏德宗被贬到广东阳山这样的“炎瘴”南荒之地,但他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体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D.尾联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并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署来诗后,感到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说明来诗是愁的原因。

2.这首诗的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简要说明颈联丰富的意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广宣上人频见过(唐)韩愈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对僧侣的尊称。

广宣是一位诗僧,在宪宗、穆宗两朝颇受宠幸,为内供奉。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举行恭迎佛骨礼拜活动,韩愈排斥佛老,撰文劝谏。

②见过,相访。

③冲,冒过,撞过。

④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扰扰”和“风雨”“尘埃”形成对比,刻画出奔走于权贵的上人形象。

B.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诗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委婉谢绝。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对比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对比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对比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观田家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劳苦,勤劳。

1.下列对这两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首联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各有分工,紧张忙碌又秩序井然。

B.杨诗颔联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盔甲,形象鲜明,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而且更寓有深意。

C.韦诗中没有描绘“微雨”,而突出“众卉新”,既写出万木欣欣向荣,又表达诗人欣喜之情。

D.两首诗都直接从现实中截取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口语描绘劳作场景,朴实畅达,自然轻快。

2.两首诗歌都写劳作,但是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春晚书山家(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3.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

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4.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日挑菜节①大雨不能出[北宋]张耒久将菘芥芼②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南北朝吴均的《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④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都对山水诗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合成'二谢'。

二谢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与发展,使山水诗从出现变得逐渐成熟。

二谢均作为山水诗发展道路上的璀璨星光,在对山水诗的创作上的相同和不同主要体现在诗词的写作对象、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上。

一、同在写作对象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由谢灵运开创,主要描写山水风景。

其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以山水风景为创作对象,描写自然美景,力图呈现出王国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达到一种读者与山水美景对话的和谐审美。

如谢灵运在《过始宁墅》中写道'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意在通过描写洁白的云怀抱幽俏的岩石,翠绿的藤蔓在清浅的水边婀娜多姿,这一山水风景图悠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自在娴静,令人神往。

如谢眺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个'散'和一个'静'均凸显出诗人在登山时的所见所闻,写晚霞的美,写江水的静,均属自然风景,却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二、异在思想内容谢灵运对玄言诗有感,改变了东晋以来玄言诗的风格特征,用山水诗的恬静代替了玄言诗的空寂,并使得诗词变得异常清新明丽,但难以免却脱胎于玄言诗的老庄思想,故显得'止乎七篇'、'酷不入情'。

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是取材于《易经》的'遁世无闷',《过始宁墅》中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也透露出谢灵运想'退隐以遂素志。

'而谢眺的山水诗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洗净了老庄思想的阴霾,更多的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常以景显情,以情涂景,用心体味自然,用山水表现自我。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的异同写作提纲:第一部分:谢灵运山水诗1.简述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2.以《入彭蠡湖口》为例分析其谢灵运写作特点第二部分:谢眺山水诗1.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说明谢眺对山水诗的继承与发展2.永明诗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管的重要时期。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一)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

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顾章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顾章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顾章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7.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28.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9.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答案】26.A27.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28.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29.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解析】26.A.具有、具备,所以A意义相同。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

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

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

(5分)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

(6分)参考答案1.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2.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

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己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潮奔腾的壮阔。

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
巨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辩多而情激”着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内外对比阅读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内外对比阅读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对比阅读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四时俱.备俱: (2)沉鳞..竞跃沉鳞:(3)寻山口西北..道西北: (4)殆.不可数殆: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译文:3、《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4、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参考答案】1、(1) 都(2)水中潜游的鱼(3)向西北(4) 几乎,差不多。

2、(1)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①奇奇状4、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钱塘湖春行》、《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钱塘湖春行》、《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6题(24分)【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送陈经秀才序(节选)欧阳修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

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

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

而可以登高顾望。

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

②擉:刺。

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

盘绝:曲折难行。

⑤长夏:泛指夏季。

1.【甲】诗作者是_______,【乙】文作者陶弘景是_______ (朝代)人,【丙】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________。

(3分)2.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4分)(1)四时俱.备()(2)而可以登高顾.望()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C.却不会感到身心的劳累,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D.所以不会感到身心疲劳,虽然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4.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①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③。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④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⑤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注释】①辋(wǎng):辋川。

①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①雊(gòu):雄性野鸡鸣叫。

①天机清妙:指性情高远,超尘脱俗。

①不急之务: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辉:辉映B.四时俱.备俱:具有C.复.与疏钟相间复:又D.非子天机清妙者.者:……的人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以清峻的笔触,从俯仰等多个视角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B.甲文看似写景,实则以高超的艺术笔触,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C.乙文运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写法,渲染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D.乙文中王维用现实中春天的美景来召唤裴迪,希望他能够前来,一起赏春。

3.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答案】1.B2.D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来和我一起游玩吗?【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
比”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南朝
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

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

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

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
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被祖国多姿
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
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

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
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

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
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
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

洋溢在唐
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
们的精神营养。

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

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

它们刻
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

自然山水成了诗
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和大自然,
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

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

荆浩、关仝、董源、李成、
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
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

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
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
比唐代逊色。

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

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
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1.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
界更加开阔。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从创作视野的
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
大局限。

B.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
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D.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
光去欣赏山水。

答案:
1.C
1.B
1.D 答案解析: 1.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