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精品一课一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感受生
活中的法律教案+精品一课一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法律是一种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2、技能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归纳
学法指导:自学-归纳-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并引入新课:
播放《今日说法》片断:在一个小区内,一名司机在倒车时把一位老人碾死了的事件(碾了5次)。
在看守所里这名司机却说他不知是压了人,还以为是一个垃圾袋在车下,结果倒车时倒不动了,就多倒了几下。
面对这件事我们有何看法?
总结:我们认为应该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的权利,我们要学法、用法,守法,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有必要走近法律,了解法律,学习法律。
(二)新课讲授:
1、那法律是什么呢?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明确规定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不允许做的,以此来发挥作用和功能。
只不过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规范有许多种,如纪律,戒律、规定、村规乡约、社会习惯等等,但它们不是法律。
同样是社会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制度相比较,法律有其特殊性。
2、指导学生自学:
A、那法律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叫
一二个学生来回答)
法律的三个显著特点: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针对上述三个特点教师一一阐述)
B、提问:国家如何来制定法律?
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
提问:我国的立法机关是谁?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C、请学生思考: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后,是不是所有人都自觉遵守呢?他们不遵守怎么办?
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
由于法律是国家制定和推行的一种行为规则,而且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而,它必须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我们又怎么理解这句话了?(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到)
D、我国法律的特征?
(1)、我国现行法律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要求
(2)、我国现行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归纳总结:法律是什么?
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课堂延伸:
请讨论:
1、《小学生守则》是法律吗?为什么?
2、《族规》是法律吗?为什么?
3、《本班班规》是法律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
(1)、《中学生守则》适应的群体只是中学生,它是由教育部门制定和颁布的
(2)、《族规》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它是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的表现,,只是在封建社会以前,在本地方民族中起作用。
(3)、《班规》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中学生守则》及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意志来规定的,它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来遵守,靠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来落实,必要时我们可以修改补充,对我们全班同学都有约束力。
请你思考并动手做一做:
(四)课后作业:
道德和法律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的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和心德治国并举,它们在我闪的社会生活中缺一不可,从它们的产生来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知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知道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知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归纳
学法指导:自学-归纳-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我们身边的法律
要求:以四个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说一部法律的名称,说对一部得一分。
2.师导入:法律无处不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3.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4.法治的含义、要求与意义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运用你的经验:
(1)观察图片,解读图片中蕴含的法律教育内容。
这些图片概括了我们的哪些生活与法律有关?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和哪些人发生过什么矛盾和纠纷,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矛盾和纠纷,不仅要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3、出示幻灯片10慈善法和反家暴法的制定,这说明了什么?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4.分析书中案例,探究与分享,理解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3)小组活动:请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5、理解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1)播放视频民法总则关乎一生.wmv
(2)做教材86页探究与分享中的连线题
6.知识梳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二)法治的脚步
1.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进程
(1)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法律是怎样产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早期的原始社会是借助神灵和道德的力量来判定是非善恶,实行神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但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权力是君权,而不是民权,大权集于君王,把对盛世的追求寄托在“明君贤臣”上,其本质是人治。
2. 那么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3.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意义?
含义: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之上。
要求: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意义: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3、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法律的分类;理解和掌握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2、能力目标: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意识;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领悟法律的作用;逐步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好,前些日子,邻居家的的王鹏哥哥由于厌学离家出走,在兰州的一个饭店打工,他父母找到他后却不能带他回家,因为他已经和饭店签订了半年的合同并预支了工资,他的父母多次和老板多次协商都没有解决,那么同学们,王鹏的父母该通过什么途径带孩子回家,让这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法律)
可见,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了解法律,懂得法
律的作用,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法律的作用”。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并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1.多媒体出示自学目标,找学生读;
2.教师指导自学方法:
首先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用钢笔勾画本节重要知识点,然后根据教材填写学案并标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同时要把握时间(8分钟),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
(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3组长检查自学情况,并将本组疑难汇总给老师,教师叫个别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学情况;
【第二环节】解决疑难,构建知识框架。
1.各组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教师点拨纠错。
(各组互帮解决)
2.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就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学生用自学到的知识分析教材案例,说出法律的“调节”和“制裁、保护”的两个作用。
)
老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得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如果不加整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归纳梳理本课的知识点,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具体做法:大家把自己收获
到的知识点汇总到一起交给小组长并展示。
3、由各小组讨论并构建本课知识框架,在学生整合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板书: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制裁和保护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基本知识,下面就到了我们对知识的应用环节,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些热点和焦点话题。
【第三环节】:指导小组合作下面材料分析,突破重难点。
材料分析:《抢盐风波》
1.把四个问题分给不同的四个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2.教师点拨归纳并出示答案要求学生将答案整理在学案上。
具体要求:
1、分析材料:要读懂材料,能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思考并联系所学知识,找到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并用准确的政治术语表达。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看幻灯片)
2、小组合作:
A、要分工明确,由小组长负总责,记录员做好记录,展示员负责展示。
B、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最后形成本组统一答案(注意:把握好时间)。
C、在完成本组任务后认真思考其他组的问题。
3、小组展示:由一个小组展示,另一个小组补充不同意见,意
见一致不必重复。
其他组注意倾听,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把统一后的答案写在学案上。
三、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前王鹏的问题,你们说要通过法律途径让王鹏重新回到学校,那么王鹏和老板谁违法了,用你学到的法律知识说说。
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通过对本材料的分析,我们不仅进一步的了解了法律的作用,而且能用一些学到的法律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让我们从小就能够承担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环节】本课所得: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1.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与法律同行,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的基本定义及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与少年儿童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初步具有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5、初步养成守法意识,积极宣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重点: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难点:具有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身边运用到法律的地方与事例
2、学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查找公民的基本权利。
3、教师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法律是什么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当同学们乘坐大巴去秋游时,当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医院看病时,你觉得这些事情与法律有关吗?
2、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3、阅读分析:读“鸟儿在蓝天上飞翔”。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活动与法律相关?
4、活动一:基本权利知多少?
(1)列举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和地点。
(2)为这些活动和地点所涉及到的法律起名字、再查找相关资料。
5、活动二:我们都是小法官。
请同学对照不同场景,即兴自编一个动作或小品,或者讲一件生活中的事例,请大家以法官身份辨析,该动作或事例涉及到什么法律。
6、辩一辩:针对课本中的“违纪问题”,先分组争论,再正方与反方两组辩论。
老师及时评点,尽量把辩论引向深入。
7、阅读角:《道德与法律》
默读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8、教师总结: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保护我们成长。
第二课时
内容:生活与法律
教学过程:
1、说说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活动一:
(1)采访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到哪些法律。
(2)互相交流自己的采访所获。
2、活动二:
(1)阅读《史记》中的相关资料。
(2)交流自己对刑法、民法、行政法的理解。
3、过渡:法律是依据,法律条文在书本中,那我们到底怎么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活动三:你说我答。
(1)将学生分成两组。
(2)一组同学讲具体事例,询问法律中有没有相关的保护条款。
另一组同学快速翻阅法律读本并回答。
(3)两组交换提问和回答。
第三课时
内容:法律作用大
教学过程:
1、导入: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就无法正常进行。
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你认为会变成什么样?
2、讨论:看课本第9页图,再讨论:用事例说说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或其他成年人朋友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一般怎么办?
3、读阅读角中相关资料。
4、活动一:“请你支招”。
请大家再为权益受到侵犯的朋友提建议。
5、活动二: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
6、学习相关链接《法律援助》
7、活动三:《法律故事会》
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8、总结: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就会人人幸福快乐!
板书设计: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人人依法享有权利
人人依法履行义务
人人幸福快乐
附资料:
民法呵护人的一生
这部共206条的总则,被称为“民事权利的百科全书”,将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我们假设一个名叫“小明”、寿命75岁的中国人,在从摇篮走向坟墓的约27375天里,看看总则将如何保护好他(她)的一生。
本报记者采访了民法学、商法学专家,一起讲述“小明”一生与总则的故事。
①出生
权利从妈妈肚子里开始拥有
假设在今年10月1日,小明在他(她)妈妈的肚子里开始孕育。
从这天起,小明就受到总则保护了。
这时的小明有哪些权利呢?根据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可见,如果有人指明由小明来继承遗产或者接受赠予的财物,小明是有这个权利的。
“这条规定的亮点是确认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谢鸿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做法。
这条规定不仅承认了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还在其他方面明确了保护胎儿利益。
“比如,如果胎儿在母体受到侵害,导致具有先天缺陷,出生后依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
时间过了快一年,小明呱呱落地了。
从出生那一刻起,根据总则,小明的人身自由、人
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虽然他(她)这时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已进入总则保护的网络。
②儿童
8岁开始为自己行为负责
在信息时代,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
一天天长大的小明也不例外,他(她)可能在很小时就会玩网络游戏、买游戏装备、发网络红包,变成让父母头疼的“熊孩子”。
不过,到了8岁,小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谢鸿飞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能力发展得更快,其信息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但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总则最后采取了较为折衷的8周岁为标准。
到了8岁,小明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也可以与班上同学交换价值差不多的玩具。
当然,如果他(她)把爸爸妈妈的钱打赏了一名网络主播,那么这种赠予行为在法律上也是有效的,不过这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打赏要与小明的年龄、智力相适应,巨额打赏还是不行的。
小明玩游戏产生的“网游装备”等网络虚拟财产,别人也不能觊觎。
总则首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③少年
父母不尽责或被“撤职”
少年时期的小明将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保护下成长。
在未成年期间,小明享有的权利很多。
如果他(她)的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总则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并指定新的监护人。
在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前,小明也不会挨饿受冻。
根据总则第31条规定,他(她)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将担任临时监护人。
上学期间,聪明的小明如果有了发明创造,成果也是受到承认和保护的。
在课外时间,小明可能会参加一些私立的兴趣培训班,他(她)可以自己签订合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
此外,如果小明不幸遭受性侵害,到了18岁仍然可以追究对方责任。
总则第191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也就是说,小明在年满18周岁后仍可追究侵害方责任,要求其给予民事赔偿。
“中国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民事权利的特殊保护制度,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谢鸿飞说,总则顺应了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更深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④成年
民商事行为受更多保障
一转眼,小明到了18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人了,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小明属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类型的,早两年就可以独立了。
总则第18条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也就是说,小明虽然只有16岁,但只要自食其力,通过合法劳动取得收入,法律照样将他(她)看作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将极大激发无数像小明这样热心创新创业的青年的工作热情。
如果小明选择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只要依法登记,同样是民事主体。
目前,中国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5900万户,并且正以平均每天新增2万多户的速度增长。
无数个小明正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为整个世界发展贡献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如果继续小时候发明创造的梦想,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将是“专有的”。
总则第123条规定,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这是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利用的重要规则,能鼓励更多人从事智力开发,创造更多商业品牌,推动生产经营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会长赵旭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小明如果生活在农村,今后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上也有“名分”了。
总则规定,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具有“特别法人”地位。
“这解决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合法性问题,凝结着中国立法者的心血和智慧。
”赵旭东表示,农村的村委会、居委会涉及中国约2.3亿农户的利益,既是自治组织,又是集体经济组织,其民事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规定,总则赋予其法人资格,将为集体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大方便。
随后,创业成功的小明会完成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明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⑤中年
麻烦事都能找到法律依据
中年时期的小明可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婚姻中出现财产和子女抚养纠纷,朋友借钱多年不还,楼上住户的空调往家里滴水……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可以在民法总则中找到原则依据。
如果小明有一天发现自己外出旅游的订房信息被旅游公司泄露,他(她)完全可以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
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
“这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立法态度。
”赵旭东表示,相关企业可以获取、利用个人信息,但要承担法律义务,保护个人信息。
经常见义勇为的小明再也不用担心被讹上了。
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且删去了民法总则草案中“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的句子。
同时,总则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
“规定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彰显了法律与道德的互动。
”谢鸿飞表示,救助人不担责,能够使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从事见义勇为行为,无需担心在救助过程中造成对方损害时承担赔偿责任。
⑥老年
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来稀,小明也终将老去。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顾。
不过,小明不用担心“老无所依”。
总则首次增设了成年人监护制度,小明可以与儿女或者养老院等事先协商,自己设定监护人。
等到小明年老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由自己设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监护争议,总则还规定了“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在给小明指定监护人时,会优先尊重他(她)的真实意愿。
谢鸿飞表示,这是为了防止老人在进行一些重大交易时受到损失,并充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无儿女,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也会“托底”,担任监护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小明留下的财产,将按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