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新进展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造模方式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造模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83af0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4.png)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造模方式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造模方式主动脉弓是人体重要的血管结构之一,它连接左、右锁骨下动脉,并分支出脑动脉、颈动脉和上肢动脉等。
然而,在某些疾病情况下,主动脉弓可能会发生缩窄,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一种方法来研究主动脉弓缩窄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其中,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TAC)成为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是通过外科手术制造的,旨在模拟人类主动脉弓缩窄的病理过程。
该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主动脉弓缩窄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一般来说,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麻醉小鼠:使用适当的麻醉药物将小鼠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小鼠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2. 手术准备:在消毒的条件下,将小鼠固定在手术台上。
为了更好地操作,通常会选择左前肢动脉作为手术入路。
3. 制作主动脉弓缩窄模型:通过缝合或结扎的方式,在小鼠主动脉弓的一侧制造缩窄。
这种操作可以使得血液在缩窄处产生阻力,从而模拟主动脉弓缩窄的病理情况。
4.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需要对小鼠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以确保其恢复健康。
这包括给予足够的水和食物,并观察小鼠的行为和健康状况。
通过以上步骤,科学家们成功地制作了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
利用这个模型,研究者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主动脉弓缩窄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并评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的制作虽然相对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谨慎,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模型制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确保动物实验符合伦理规范,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是研究主动脉弓缩窄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制作这个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现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0b2f759ad02de80d5d84004.png)
darV 1 0 No7J Z2 1 i o. . u .0 2 t 3
・
69 ・ 3
d i1. 6 /.s. 0 — 6 62 1.7 2 o:03 9 js 1 0 3 0 . 2 . 4 9 in 0 0 00
主动 脉 缩 窄 (ortt no ot,C A) 一 种 常 见 的先 caca o f r i a a o 是 天 性 疾 病 ,指 先 天 性 胸 主 动 脉局 限性 狭 窄 ,病 变 部位 管腔 变 小 甚 至 闭 塞 ,血 流 受 阻 ,缩 窄 远 近 端 形 成侧 支循 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明显 特 征 。C A 在 先 天 性 心 脏 病 中 占 6 ~8 ,病 变 的 部 位 绝 o % %
e dt—n n s m s ,E E 、 锁 骨 下 动 脉 垂 片 成 形 术 n — e d a at o i o o s E A)
Ab ta t sr c : Cortt n o h ot ( A)i o acai fte a r o a Co sa c mmo o g ntld fc, c n tuig a o t6 t % o l n c n e i ee t o si t b u % o 8 a t n fal
大 多 数 在 主 动 脉 峡 部 (5 以 上 ) 9% ,邻 近 动 脉 导 管 或 动 脉 韧 带 区 , 常 伴 有 动 脉 导 管 未 闭 ( D ,可 合 并 室 间 隔 缺 损 、 P A)
1 外 科 治 疗
常用 的 C A手 术修 复方 法有 :广 泛端 端 吻合 术 (xedd o etne
c n e i l h a t d s a e to e c u s wi t e ad o a c l r d s a e .T e t n s o o i cu e s r ey, i t r o g n t e r ie s .I f n o c r t oh r c r iv s u a ie s s r a me t f C A n l d u g r a t h n e- v n in lt a me t n y r p r a h, a n ih s n mp a tt n a d h b d a p o c sb c mi g a n w te d e t a e t n dh b d a po c o r a i mo gwh c t ti ln a i n y r p ra h i e o n e r n . e o i Ho e e h a in — p cfct e a e t tae y b s d o h a in o d t n s o l e u e . w v rt e p t t e i h r p u i sr tg a e n t ep t t c n i o h u d b s d e s i c e s i
2023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2023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d0f1c32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0.png)
2023申国颅内动脉粥样砸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性ICAS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旦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症状性ICAS患病率更高。
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改进了研究设计方案,基于中国人群重新评估了血管内治疗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ICAS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文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来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 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中的构成比因人种和国别而不同,在欧洲和北美该比例为10%~16%,在巴西约为39%,在亚洲则高达65%1]。
近20余年来,虽然ICAS的药物治疗从冠状动脉领域借鉴了大量经验,但北美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比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stenting vs. aggressive medi c 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 SA MMPRIS)石ff 究的结果显示,即使进行了积极的强化药物治疗,仍高约10%的ICAS患者存在卒中复发[习。
此外,在真实世界条件下,ICAS相关卒中复发的风险也高达20%以上[3-4)。
如何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CAS的介入治疗为此应运而生。
中国作为全球ICAS高发地区,号|领着全球ICAS临床研究的方向。
本文拟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未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i阐述。
1循证医学证据I CAS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自S AMMPRIS研究、颅内球囊扩张支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the Vitesse intracranial stent study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apy,V ISSIT)研究和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 hina angiopla sty and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evere stenosis,CASSISS)研究[57。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987e9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1.png)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技术的引入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为血栓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血栓治疗的新技术和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溶栓疗法药物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其进入到血栓的局部,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便捷、有效的特点,适用于血栓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然而,药物溶栓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路,采用介入治疗技术来改善治疗效果。
二、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将血栓压缩或切除的方法。
利用导管进入血管内部,通过机械切除或压缩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除血栓,对于病情严重或急需恢复血流的患者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血管成形术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成功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由于该方法对患者侵袭性小,康复快,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放置在血管内部,解除血栓并保持血管通畅的方法。
通过丝网状支架的植入,可以将血栓压缩或挤压,使其恢复正常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血管狭窄严重或血栓较大的患者。
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血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疗效稳定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超声介入技术超声介入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特性来治疗血栓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栓形成的局部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溶栓药物的渗透,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可靠等优点。
超声介入技术在血栓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发现,超声波的低频振荡可以增加溶栓药物进入血栓的速度和深度,提高溶栓效果。
这使得超声介入技术成为血栓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
可治性罕见病—主动脉缩窄
![可治性罕见病—主动脉缩窄](https://img.taocdn.com/s3/m/341e99f6f111f18582d05a6d.png)
可治性罕见病—主动脉缩窄一、疾病概述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是一种主动脉局限性狭窄,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4~5):1。
缩窄段绝大多数位于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靠近动脉导管韧带连接处。
主动脉缩窄的形成与妊娠4~8周时左侧第4和第6弓的连接和左锁骨下动脉向头端迁移有关。
如果左侧第4和第6动脉弓的连接不完全,则动脉导管组织延伸到降主动脉,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形成结构连续的共同峡部。
出生后动脉导管开始收缩,受累的主动脉峡部随之收缩产生缩窄。
此外,流经主动脉血流量的改变也影响主动脉缩窄的形成。
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左室流出道梗阻等心脏畸形时,无论是胎儿时期还是出生后流经主动脉峡部的血流量始终较少,缺乏对主动脉峡部扩张的刺激,可能逐渐出现主动脉缩窄。
综上所述,主动脉缩窄的形成既受主动脉弓胚胎发育异常的影响,也兼有主动脉血流减少的影响。
二、临床特征主动脉缩窄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年龄及缩窄类型相关,主要表现有3种形式:婴儿期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儿童和青少年期呈现体动脉高血压;儿童期呈现心脏杂音。
婴儿主动脉缩窄常因动脉导管突然关闭而出现充血性心为衰竭和休克,多数为导管前型主动脉缩窄。
较大儿童导管后型主动脉缩窄,15岁前往往无自觉症状,以后可出现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疼等症状。
上肢血压高而下肢血压低,腹主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摸不到[1]。
未经治疗的患者自然预后差,平均死亡年龄34岁,75%死于46岁前。
死亡原因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脑出血等[1]。
因此,经诊断后均应进行干预[2]。
三、诊断对于儿童有高血压和股动脉搏动减弱的患儿应高度怀疑主动脉缩窄,对于婴儿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也应考虑主动脉缩窄的可能性。
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发现主动脉弓峡部狭窄伴高速血流或降主动脉血流频谱减速时间延长可以明确诊断,严重病例可以伴有左心室壁肥厚和收缩功能下降[3]。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缩窄](https://img.taocdn.com/s3/m/8add5fda6529647d26285222.png)
临床表现
导管后型主动脉缩窄的患儿幼年时期一般无症状。大儿童及成人常因上肢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就诊,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可有头痛、视物模糊、头颈部血管搏动强烈等表现。下半身因血供不足出现怕冷、容易疲劳甚至间歇性跛行。
治疗
1.药物治疗
主要用降压药物控制高血压。
2.介入治疗
包括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两种方式。总体而言,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
主动脉缩窄病例术后远期随诊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4~5倍,手术时年龄在20岁以上者,术后远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
二、脊髓缺血性损害 主动脉缩窄病例施行手术时,由于需钳夹缩窄段近、远端主动脉,有时尚需钳夹左锁骨下动脉,致使脊髓血供减少,产生缺血性损害,术后呈现轻重程度不一的下肢瘫痪。但绝大多数病人缩窄段近、远端主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丰富,因而脊髓缺血性损害很少见,併发率约为0.5%。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病例,缩窄段病变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近端,伴有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狭窄;导管前型主动缩窄,降主动脉血供来自动脉导管;供应脊髓的血管解剖学异常,以及主动脉缩窄程度很轻等情况,均可引致侧支循环发育不良。术中过多地切断肋间动脉,大量失血,血压降低,钳夹阻断主动脉的时间太长等,均增加术后併发脊髓缺血性损害的危险性。
一、并发病症
主动脉缩窄常併有其它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变。最多见的有动脉导管未闭和双瓣叶型主动脉瓣,此外尚可併有主动脉瓣狭窄,心室间隔缺损,升主动脉发育不良和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等。Turner综合征(又名X综合征)病例约半数併有主动脉狭窄。Turner综合征是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性染色体异常。临床主要表现有身材矮小,体格生长和性发育迟缓,颈部皮肤松弛,逐渐形成蹼颈,项部发际低和肘外翻等。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b80b116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3.png)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近年来,现代医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创新性的设备和手术方法正在被广泛运用。
其中介入手术技术的成功应用,正逐渐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主要介绍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历程介入手术(Interventional Surgery)是指通过血管、导管、纤维镜等工具进入人体内部,实现疾病的治疗和检查的一种手术方式。
它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青睐。
介入手术虽然在近几十年才得到广为应用,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介入手术是用导管将药物或碘剂注入到人体内部,以达到治疗或检查的目的。
直到20世纪,更先进的介入手术技术才逐渐成为现实。
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目前已经能够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检查。
第二部分:介入手术的现状当今,介入手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医疗领域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以下是介入手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心血管病领域: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等疾病的首选方案。
2.消化道病变:包括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炎等。
介入治疗在约30%的肝癌患者、90%的胆囊癌患者和25%的阑尾炎患者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泌尿系统病变:包括肾结石、前列腺癌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肾结石的主流手段之一。
4.重症病患的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介入手术在急救场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肿瘤治疗:包括消融、介入化疗等。
该技术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介入手术作为医学领域的创新性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疼痛和恢复时间。
同时,它也给医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完备的技术和安全知识。
第三部分:介入手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介入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但是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还在不断变化。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f4cb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00.png)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无保护左主干介入治疗进展(全文)
![无保护左主干介入治疗进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698d5e84868762caaed5e2.png)
无保护左主干介入治疗进展(全文)左主干是左冠状动脉分支的起始部位,提供心脏的70%血液供应,一旦左主干出现狭窄或堵塞造成缺血或血流阻断时,会影响大部分心肌动脉血供,就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预后差。
左主干狭窄是指血管病变侵犯了左主干冠脉管腔的50%以上。
更为糟糕的是,大约80%的左主干病变都并发多支冠脉病变。
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UPLMCA)病变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50%,且前降支或回旋支不存在通畅的桥血管或者无自身右向左良好的侧支循环。
很长一段时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一直被列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禁区,只有外科搭桥适应症。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及药物涂层支架的不断改进,冠脉介入治疗逐渐在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认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主要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本文就临床决策时选择何种血运重建策略的相关临床证据及指南推荐做一简要的回顾和梳理。
一、左主干病变PCI 的临床证据最早于2001年,Buszman 等开展了第一个比较PCI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在术后1个月、1 年及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PCI 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而,因其实验设计、样本量、支架种类选择及入选人群特征等原因,该研究的证据强度有限,但也开启了PCI治疗UPLCA病变研究的篇章。
近10余年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广泛使用,并且已经逐步替代了裸金属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使得PCI技术更有可能在部分UPLMCA患者中作为合理的替代方案。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02499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b.png)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冠脉介入术(PCI)通常被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但是在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可能会产生。
ISR是指在支架内狭窄重建的区域内,再次出现了血管狭窄的情况。
ISR是PCI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存率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ISR的定义、预防及治疗进展。
ISR的定义ISR是指在冠状动脉内出现的再次狭窄,而且是在先前接受支架植入的部位再次狭窄。
通常,ISR的定义是血管腔狭窄超过50%以上。
ISR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基础疾病支架植入后,冠脉内仍然存在原有的冠状动脉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等。
2. 支架本身的原因ISR可能与支架的设计有关,如支架材料、支架的长度和直径、支架表面特性和支架的位置。
3. 术后治疗如果术后患者不能够遵守药物治疗的规定,如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ISR的发生率会增加。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要避免术后治疗的欠缺或药物摄入不足。
患者需要定期接受术后随访,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和实施。
1. 服用药物术后患者需要定期服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
2. 日常生活的调整患者需要调整日常生活,并注意控制身体的体重、血压和血糖水平。
也需要避免抽烟、饮酒和摄入高脂肪的食物。
3. 戒烟术后患者需要戒烟,烟草会导致冠脉动脉的收缩和内皮功能的损害,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一旦ISR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心肌梗死和再次发作。
IS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ISR的首选方法,能够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冠状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介入治疗当药物治疗不能够解决ISR时,需要考虑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这些方法可以扩大血管腔,恢复血管的正常血流,并防止血栓的形成。
目前,各种新型的支架被研制出来,能够缩小ISR的发生率。
心血管病治疗中的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
![心血管病治疗中的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0bef2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3.png)
心血管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取得进展。
以下是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的一些方面: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将扩张球囊引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中,然后充气扩张球囊,以恢复血管通畅。
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血管成形术的效果进一步改善,避免了普通金属支架引起的再狭窄问题。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是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近年来,PCI技术在设备材料、导管设计、导管成像等方面不断进步,导致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新的介入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如全半自动工作站、3D造影技术等,还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辐射损伤。
3. 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TAVR):TAVR是一种通过导管进行无创手术的方法,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TAVR手术更加安全、便捷,并且对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
未来,TAVR在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 射频消融和电生理治疗:射频消融和电生理治疗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消融导管的定位更加精确,治疗效果也更好。
此外,新的电生理治疗方法,如快速电生理三维成像和精准心脏电解调节,正在不断研究和发展。
总体而言,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心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预计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
这包括新型支架材料和设计、新型导管和导向线、更准确的影像引导技术等。
同时,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将为介入手术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回顾、现状与发展趋势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回顾、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bb7d1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7.png)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现有先心 病200万,每年新增有7‰(15万)新生 儿先心病,对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 但是绝大部分先心病是可以治疗的,应 引起全社会关注。
先心病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1)创伤大,遗留手术疤痕影响美观; 2)麻醉及手术并发症; 3)需体外循环及输血; 4)围术期长,易产生并发症,住院时间长,
费用高; 导管介入治疗无手术疤痕,不用体外
循环,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部分费用 低于外科手术。
导管介入治疗回顾
1)1966年Rashkind和Miller应用球囊房 间隔造口术;
2)1971年Porstmann行PDA介入治疗; 3)1982年 Kan报告球囊肺动脉瓣狭窄扩张
术;相继有主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缩窄球 囊扩张术。
7)随着患者治疗数量增加,我国在 一些老专家的密切关注及帮助下,涌现出 一批中青年介入人才。每年均有数次先心 病介入研讨会,使本技术逐渐规范化、治 疗效果不断提高,并发症减少,费用降低。
8、先心病适应症选择,手术操作 手法改进,并发症处理研究上均有适合 国情的突破。
先心病导管介入治疗现状
1)经导管办膜球囊扩张术 2)经导管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3)封堵术 4)栓塞术 5)治疗性造口术 6)经导管人工办膜置换术
10)内外科相嵌性治疗 介入治疗和心外科手术治疗相互缩合应用
模式、提高复杂先心手术成功率,减少死 亡率,避免再次手术危险及创伤、改善远 期疗效。
(1)介入治疗与术前应用 人工房隔造口术 体肺侧支血管堵闭 激光射频打孔
(2)介入治疗在术中应用 新生儿及婴儿大肌部VSD 肺动脉分支重度狭窄导管无法进入 可行术中放支架
2、根据我国人多、地广、先心病患者数 量大,因而开展介入治疗的单位及医生数量还 有增多趋势,因而要加强对介入单位及医生的 准入制、介入医生需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保证 介入治疗健康、持续发展。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一期手术治疗成功案例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一期手术治疗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23291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c.png)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一期手术治疗成功案例在我国,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缩窄是指主动脉在近心端发生局限性狭窄,导致血液流动受阻,从而影响心室的输出量和血液循环。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一经诊断,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个婴幼儿主动脉缩窄一期手术治疗的成功案例。
这个案例中的宝宝名叫小明,他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患有主动脉缩窄。
小明父母在得知孩子病情后,焦虑不安,四处求医。
他们了解到,我国的心脏外科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于是带着小明来到我国一家知名的心脏外科医院寻求治疗。
医生在详细检查和评估小明的病情后,认为他适合进行一期手术治疗。
一期手术是指在患儿清醒状态下,通过微创手术方法扩张狭窄的主动脉,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一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非常适合婴幼儿患者。
在充分了解一期手术的优点和可能的风险后,小明父母决定放手一搏,为孩子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手术前夕,医生和护士们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术前准备,包括心肺功能评估、营养支持、心理安抚等。
为了让小明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平静,医护人员还特意为他准备了可爱的小熊玩偶,以减轻他的恐惧感。
手术当天,小明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主动脉缩窄一期手术。
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股动脉插入导管,将狭窄的主动脉部位显露出来,然后使用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
经过约一个小时的紧张操作,小明的心脏主动脉成功扩张,血液流动恢复正常。
术后,小明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
在小明的术后恢复过程中,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为他提供了最优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小明父母也全程陪伴,为孩子加油鼓劲。
经过几天的努力,小明的病情逐渐稳定,主动脉缩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小明勇敢地面对病痛,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出院前,医生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复查,结果显示他的主动脉缩窄症状已得到有效治疗,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
小明父母感激不已,为医护人员送上了锦旗,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技术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7b9058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7.png)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技术引言: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存在创伤大、恢复缓慢等缺点。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技术成为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替代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技术及其应用。
一、主要介入手术技术1. 经皮二尖瓣置换/修复(TAVR)经皮二尖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简称TAVR)是目前用于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缩窄的主要介入手术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导管穿刺入体进行操作,而无需开胸进行传统手术治疗。
TAVR可分为经股动脉途径和经颈动脉途径两种方式,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个体情况。
经皮二尖瓣修复则是通过在二尖瓣环上植入支架和波形环,恢复二尖瓣的正常功能。
2. 经皮肺动脉瓣置换(TPVR)经皮肺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Pulmonary Valve Replacement,简称TPVR)是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缺陷引起的肺动脉瓣功能障碍的介入手术技术。
这种技术将人工瓣膜通过导管植入到患者原有的肺动脉位置,从而恢复肺动脉的正常功能。
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TPVR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
3.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AVI)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简称TAVI)是一种用于治疗老年人主动脉狭窄的介入手术技术。
该技术通过导管穿刺入体进行操作,将人工瓣膜插入到受损的主动脉位置。
TAVI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来说更加安全和有效,特别适用于高龄患者和合并有其他病症的患者。
二、技术优势与应用范围1. 无需开胸手术介入手术相较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介入手术通过穿刺入体进行操作,而无需进行开胸手术,创伤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康复负担。
2. 可同时治疗多种心脏瓣膜病介入手术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心脏瓣膜问题,例如同时修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损伤。
主动脉缩窄修补术后再施行降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晚期临床结局
![主动脉缩窄修补术后再施行降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晚期临床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ca11c32ee2bd960591c67704.png)
Br wn M L,Bu kh r HM , Con oly H M , De r ni o r at n l aa
血 管 紧 张素 Ⅱ 2型 受体 的基 因多态 性 ( 65 / ) 已接 受治疗 高血压 患者 的 +17G A 对
左 心 室 肥 大 和 左 心 室 构 型 的 作 用
的患者在 外科 手术组为 9 , 在血 管 腔 内治疗 组 为 6/ 而 9 6 7 ( 2 P<O O ) . 1 。再 介入 治疗 后 5年 , 血 管 腔 内治 与 疗 组相 比 , 在外科 手术 组 较少 数 患 者需 要 治疗 高 血 压 ( 7 比 7 , <O O )外 科手术 组患 者介入 治疗 前 5 4 P .1 ;
( 一4 3 ) 5 患者 ( 3 ) n , 。9 例 7 接受 手术 治疗 , 手术 方
案包 括 增 加 额 外 的 动 脉 导 管 ( = 4 ) 补 片 修 复 1, ( 一3 ) 插入 移植 ( 一1 ) 端 端吻 合 ( 2, 7 4, z 一6 , ) 以及 锁
骨下动 脉片 ( 一2 。3 例 患 者接 受血 管腔 内疗 法 ( " ) 5 球 囊 扩张 , = 2 或 者 支 架 置 人 , 一1 ) =2 ; = 3 。研 究 对 象 都 没有 出现 早期死 亡 。在外 科 手术 组 , 5例患 者 由于 有
张玲 玉 ( 译 ) 叶 鹏 ( 校 ) 摘 , 审
H u e ,VOlrH , a o b rM l e J k b S,RebsR,Do V ,B l ii o— b i k r , Z r i e I S h id r rn e J egb l , c m e e RE, Trs l , ez A W e s h ie , Kr u zR. g c ed rK e t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3e1b46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c.png)
主动脉缩窄的病理生理
01
02
03
血流动力学改变
主动脉缩窄导致血流受阻, 引起远端血管压力下降, 进而影响全身器官的供血。
血管壁重构
为应对狭窄,血管壁发生 重构,包括平滑肌细胞增 生、胶原纤维增多等。
器官缺血
由于血流受阻,导致相应 器官缺血、缺氧,引发一 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主动脉缩窄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
发展精准的定位技术,提高介入治疗 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球囊扩张技术
血管内超声技术
利用血管内超声技术,实时监测血管 壁和支架的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改进球囊扩张技术,降低术后血管并 发症的发生率。
介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
在介入治疗前后,合理使用抗凝、 抗炎和抗增生药物,提高介入治
临床研究的未来展望
继续深入研究主动脉缩窄的发 病机制,为介入治疗提供更多 理论支持。
探索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和技术,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主 动脉缩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向更高水平发展。
05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病例分享
病例一:单纯性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总结词:成功案例
详细描述:患者年龄55岁,男性,因高血压就诊,诊断为单纯性主动脉缩窄。通 过介入治疗,成功置入支架,扩张狭窄部位,术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无并发症 发生。
方法
选取一定数量的主动脉缩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介入 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生活质量等方面的 差异。
临床研究的成果与评价
成果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介入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 提高,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021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2d9bcbfc4ffe473268ab1f.png)
2021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全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一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有效手段,即使是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用,甚或以药物球囊为标志的无植入年代,PCI术后再狭窄是影响其远期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因素。
而支架内再狭窄(ISR)依然是PCI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群体[1]。
ISR可能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复发,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因此,再次关注ISR的治疗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ISR概念ISR通常被定义为冠脉造影显示大于或等于管腔直径50%的新增生性病变,涉及支架段或支架两侧相邻5mm范围内[2]。
根据支架植入后发生ISR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急性(24h),亚急性(24h-30d),晚期(30d -1y)和极晚期(>1y)。
根据血管造影狭窄长度及其与支架的关系,Mehran将裸支架内再狭窄(BMS-ISR)分为4 型: I型(局灶型),支架内再狭窄长度≤10 mm,也可以呈多灶分布; II型(弥漫型),再狭窄局限在支架内,长度>10 mm; III型(增殖型),狭窄长度>10 mm,并且累及支架的一端或两端; IV型(完全闭塞型),支架内完全闭塞,TIMI血流0级[3]。
而Waksman等人根据再狭窄的具体作用机制,提出一个针对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DES-ISR)的分类系统,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体分为机械性(I型)、生物性(II型)或混合型(III型)、慢性完全闭塞(IV型)和之前已使用2个以上支架(V型)。
这种分类可能有助于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4]。
2. ISR发生机制ISR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机械因素、生物学因素、病人因素和操作者因素等。
机械因素可能主要与支架尺寸过小,广泛的血管钙化导致支架扩张不充分或支架断裂有关;而生物学因素包括局部炎症导致新内膜组织增生和晚期新动脉粥样硬化[5]。
心血管外科主动脉缩窄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外科主动脉缩窄手术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d2a99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4.png)
心血管外科主动脉缩窄手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主动脉缩窄处的主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小于正常的50%或压力阶差∙⅛50mmHg o2.由于出生2个月内主动脉缩窄有继续纤维化和发展的趋势,对于无症状的病儿,一般不选择在此阶段手术。
3.建议5岁以内手术。
超过5~10岁未行手术治疗,成年后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术前准备】1.对于主动脉缩窄的重症患儿,其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与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和主动脉弓中断相同.首先要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静脉泵入前列腺素K1,约80%的患者情况会立即得到改善,股动脉搏动再次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消失。
4.保持合理的体肺循环阻力。
5.吸入的气体氧浓度保持在21%,血二氧化碳分压45mmHg0术前患者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
6.应用多巴胺,保持酸碱平衡,血肌好水平正常。
患者病情稳定后6-12h后再行手术。
【麻醉、体外循环方法】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在常温麻醉卜阻断主动脉进行切除缩窄段及对端吻合术,为不致发生脊髓缺血损害,导管前型或缩窄范围长以及需长时间阻断主动脉者,为防止脊髓损伤,手术应在低温(30°C)麻醉下进行或采取特殊措施。
应用体外循环者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ACT保持在400s以上,使用抑肽酶者保持在750S以上。
特别强调在开始休外循环及降温前,要插好左心房引流管,以避免心脏过分膨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例,切开主动脉,直接由冠状动脉开口注入心脏停跳液。
【手术方法】1.体位及皮肤切口患者左侧向上卧位选择后外切口,经左侧第4肋间剖胸。
或患者仰卧位,按常规做胸正中切口剖胸及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做准备。
2.介入治疗主要为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置入。
一般认为,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新生儿期的主动脉缩窄,缩窄的复发率很高。
球囊扩张术用于婴儿及儿童期主动脉缩窄的治疗其复发率与外科手术治疗相等。
由于未能将动脉导管组织除去,晚期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
另一个重要的后遗症是一旦动脉瘤出现,由于没有缺血的刺激,侧支循环发育不良,再次手术治疗的截瘫发生率较高、外科手术后主动脉缩窄复发的标准治疗方法是球囊扩张术。
覆膜内支架置入治愈成人重度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一例
![覆膜内支架置入治愈成人重度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一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91f7b5f121dd36a32d82ba.png)
[5 罗 鹏 飞 ,胡 景 钤 ,邵 培 坚 ,等 . 癌 肝 动 脉 栓 塞 术 后 并 发 柏一 2] 肝 查 综 合 征 四例 报 告 [] 中华 放 射学 杂 志 ,19 , 8 2 3 . J. 9 4 2 : 8- 1
( 收稿 日期 :0 80 —2 20 -92 )
・- .
管 送 人 8F指 引 导 管 至 主 动 脉 缩 窄 处 . 经 此 导 管 送 入
例 成人 重度 先 天性 主动 脉 缩 窄 , 道 如下 。 报 临床 资 料 患 者 男 ,3岁 。 1 4 0年前 体 检 发 现 “ 血压 高 ”最 高 ,
血 压 1 0 9 mH , 多 种 抗 高 血 压 药 物 治 疗 , 压 波 动 在 9 /0m g 经 血
[1 2 ]姜程远 , 咏梅 , 王 刘玉金 , 肝癌介 入治疗后肝 肾综合征抢 等.
[] 中华 放 射 学 杂 志 ,19 , 2 6 6 3 J. 9 8 3 :6 1— 6 .
救成功一例 [ . J 介入放射学杂志 , 0 3 1 : 3 . ] 20 , 2 27
[2 rw aMJ ptp l oaysn rm [] u,0 0 4 :2 . 2 ]K o k . aoum n r do eJ . t20 ,6 14 He y G [3 2 ]卢 伟 ,李 彦 豪 , 晓 峰 ,等 . 肺综 合 征一 例 的诊 断 和 介 入 何 肝
中图 分 类号 : 5 1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0 87 4 2 0 )1 -8 60 R4 . 1 D 1 0 . X( 0 8 . 1 2 ・2 9 0
Co e e tn o r ame to v r o g na o r tt n o o t d l: a e s e o t GUO J— v r d se tfrte t n fs e ec n e ilc a ca i fa ra i a u t e o n a er p r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新进展主动脉缩窄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其主要的病理解剖改变是位于降主动脉上段临近动脉导管处出现的狭窄,局限性狭窄小于主动脉横截面积的50%时可产生压差。
常合并的畸形有主动脉瓣二瓣化、房缺、室缺、房室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大血管转位、颅内动脉瘤等。
婴儿期易出现心衰,25%的患者在20岁前死亡,90%在50岁前死亡,Abbott报道平均寿命为32岁。
外科手术风险较大,单纯性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死亡率为2%~4%,再狭窄2次手术死亡率为5%~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为5%~10%。
1982年Singer等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术,成功地治疗1例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后再狭窄的7周婴儿;国内也相继采用此技术进行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主动脉膜性狭窄、术后再狭窄或严重左心功能不全、重度肺高压、近期颅内出血及全身病变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选用球囊扩张作为姑息手术减轻后负荷,缓解心功能不全,但易发生再狭窄和扩张部位主动脉瘤形成。
近年来,为防止主动脉弹性回缩,对主动脉峡部发育不良,长管道狭窄及轻~中度堵塞畸形和主动脉瘤形成等病变多采用支架植入。
新型覆膜支架能够扩张血管内狭窄段,又有内膜覆盖撕裂片的作用,可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膜破裂、动脉瘤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与普通自膨式覆膜支架不同之处是,此种支架可用球囊多次进行扩张直至达到理想口径。
我院于2005年4月在国内率先置入新型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获得成功。
覆膜支架植入适应证为:主动脉缩窄部位的最窄内径小于正常血管直径的3倍以上;儿童年龄大于10岁,体重25kg以上;女性血管壁薄易撕裂者。
操作时要考虑此种支架有20%~25%的缩短率,所用支架必须要完全覆盖缩窄段;选用扩张的球囊直径应与缩窄的近端血管直径相一致。
覆膜支架的植入,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又安全的治疗手段。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提出经皮球囊血管扩张的同时放置支架的设想,1969年Dotter首次报导了成功的在狗的周围动脉内植入不锈钢弹性钢圈。
1983年以后血管内支架才开始应用于病人,1991年开始报告将支架应用于先天性血管狭窄病变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血管再狭窄。
主动脉缩窄解剖模式图● 狭窄部位:主动脉缩窄于1760年Morgagni首次提出,缩窄可发生在主动脉的任何部位,98%位于动脉导管附近。
● 分型方法 * 婴儿型和成人型,分别占主动脉缩窄的10%和90%;导管闭合型和导管开放型,其中导管闭合型又可分为有、无侧支循环两型;导管开放型又分为导管前型和导管后型;导管前型、导管后型和导管旁型。
线表现典型表现“3”字征和反“3”字征;肋骨下缘出现切迹;左室肥大,肺血增多。
● 治疗方法 * 外科手术术式一:对端吻合(缺点:婴幼儿16%-50%术后1年出现再狭窄)术式二:狭窄段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式三:锁骨下动脉做主动脉成形术,适用于婴幼儿。
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对于有症状的新生儿,通过初期球囊扩张为之后的手术赢得时间;球囊扩张用于新生儿外科术后再狭窄;成人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支架优于外科手术,国外多中心研究表明介入治疗过程安全、出血等即刻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动脉瘤形成、高血压等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球囊扩张+支架适用于外科术后再狭窄。
支架种类:支架 1、构成:为0.013#铂/铱丝排列成Z字形的结构,连接处采用激光焊接镀以24K黄金。
支架扩张范围为12-24mm。
2、种类:裸支架:适用于狭窄血管直径>20%临近血管直径。
覆膜支架:是在裸支架外包裹一层具有伸展性能的聚四氟乙烯。
适用于缩窄使血管受损或破裂的危险性增加或伴有动脉瘤的主动脉缩窄,适用于狭窄血管直径<20%临近血管直径。
3、优点白金材料不透过放射线性能强,影像清楚。
白金韧性强及其“Z”形设计,使支架压缩度高,扩张后支撑强度高,合金材料可塑性强,边缘圆钝对球囊损伤小,可扩张范围大8-24mm,最大30mm;缩短率≤20%,根据血管长度有较高选择性(每周高度 5.6mm),克服了其它支架的不足,临床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支架选择:应选择能扩张到成人主动脉大小的支架,如果病变处预期扩张达到的直径<15mm,则6Z CP支架可满足需要;8Z能扩张到30mm;球囊选择:理想的球囊应具有体积小、耐高压不易破裂及支架易在球囊上塑形的特点,BIB球囊可满足此需要,球囊大小选择一般不超过狭窄段直径的3倍,不超过狭窄段近端主动脉内径。
支架使用传送鞘管较NuMD CP支架小一个French型号,但存在硬度高可塑性差,不易置入弯曲的血管,边缘锐利易割破球囊,扩大范围有限,最大扩至血管内径24mm,支架扩张后缩短率较高为40%-50%等不足。
* Gianturco 及Wallstent支架为自彭式支架,血管相容性好,放置容易。
及Max LD支架分别能扩张至18mm至25mm,缺点是放置时需要较大的鞘管及球囊。
病例1摘要 23岁男患,活动后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四肢无力2年。
查体双上肢血压220/120mmHg,双下肢血压;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
超声心动图显示: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之间有一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约5毫米;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严重缩窄,病变处位于主动脉峡部,最窄处内径仅5-6毫米,缩窄前主动脉口径为22mm,缩窄后扩张段主动脉口径为38mm;缩窄段的近端主动脉腔内压力210mmHg,远端压力110mmHg,压力差为100mmHg。
诊断为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首先应用Amplatzer 8-封堵器堵闭动脉导管,应同NuMed公司的BIB球囊及型号为CVRD.CP8Z39支架扩张成功;病例2摘要 12岁女患,自幼患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曾进行外科手术。
术后仍自觉头晕,测上肢血压收缩压为180-210mmHg,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外科修补处仍存在较重的狭窄,直径约为5mm;主动脉造影检查:降主动脉狭窄段直径7mm,狭窄前主动脉直径14.09mm,狭窄后主动脉直径11.5mm;选择型号CVRD8Z45的支架,先后选择9.3.5/18.4.5及10.4.0/20.5.0的BIB球囊及Emed Ⅱ22.4.0的扩张球囊,仅将狭窄段扩张至10mm,压力下将不明显,手术失败。
困惑:主动脉缩窄外科术后残余狭窄是球囊扩张+支架的适应症,为什么本例会失败?(狭窄处斑痕化明显,无法扩张?)本例病人是否还有补救方法?(期待更耐高压的球囊问世?)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 1979年Sos等首先报道对切除的主动脉缩窄段行球囊扩张成功,此后Lock等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
一、适应证(一)明确适应证 1.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后在狭窄,经导管测压静态跨缩窄段收缩压差>20mmHg. 2.未经外科手术的局限性、隔膜型主动脉缩窄,通常年龄>7个月,压力标准同上。
(二)非适应证狭部发育不良或长短型主动脉缩窄。
二、操作方法(一)术前准备 1.临床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必要时),相关化验检查,配血备用(必要时)。
2.内科治疗: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全身情况不良者,术前需对症处理。
3.心导管术前常规准备。
(二)诊断性心导管术先行常规右心导管术。
股动脉插管后,递送导管至主动脉缩窄远端,用直头软管引钢丝越过缩窄段至主动脉弓部,然后是猪尾巴导管循导引钢丝上行经主动脉弓直至升主动脉,撤去导引钢丝,同时测缩窄段上下压力阶差。
行升主动脉(左侧位)或左心室(长轴协位)造影,确定主动脉缩窄部位、程度、范围及主动脉弓发育情况,测量主动脉缩窄段及邻近上、下部及主动脉横膈水平的直径。
如果主动脉缩窄严重,则导管放置时间宜短,以免引起升主动脉射血受阻使缩窄段以上血压明显增高,需撤去导管,保留长导引钢丝于升主动脉或左心室内备用。
(三)球囊血管成形术球囊直径的选择有3种方法:(1)一般球囊直径相当于缩窄部直径2.5—4倍;(2)如无主动脉弓发育不良,选用球囊直径不大于缩窄段近段主动脉直径;(3)球囊直径不超过降主动脉横膈水平直径。
根据需要可选择单或双球囊进行球囊扩张。
球囊长度通常为3—4cm。
将球囊导管循导丝推送,一旦球囊中央位于缩窄部,即以稀释对比剂快速扩张球囊,可见球囊中央出现腰凹征,知道腰凹征消失。
如此反复扩张球囊并调整上下位置2—5次,直至球囊扩张时不出现腰凹为止。
术后撤出球囊导管,保持导丝在升主动脉内,循导丝插入猪尾巴造影导管至升主动脉,重复测缩窄部上下的压力及升主动脉造影,观察球囊扩张后的效果。
三、疗效评价符合以下条件为效果良好;跨缩窄段压差≤20mmHg;球囊扩张后主动脉缩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30%以上,术后跨缩窄段压差较术前下降>50%。
四、术后处理及随访 1.卧床,局部压迫止血。
2.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复查临床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必要时作磁共振。
五、并发症除心导管术并发症外,可发生局部动脉并发症如出血、股动脉血栓形成、严重心律失常、主动脉破裂、扩张术后动脉瘤形成等。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指自无名动脉到第1肋间动脉之间的主动脉管腔局限性缩窄。
缩窄多位于主动脉峡部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心端的胸主动脉,少数可位于主动脉弓。
据国外统计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1%-3.4%,国内无该病发病率统计,但一般认为较国外发病率低。
COA患者常伴发其他类型的心脏畸形,未经治疗的患者随年龄的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也不断增加,早期诊断对COA的治疗和预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主动脉缩窄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缩窄的位置、严重程度和合并畸形, 一般患者无心电图、X线特异性表现, 只有缩窄程度重的高龄患者可能出现由主动脉近端扩大、主动脉缩窄和狭窄后扩张组成的“3”字征; 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和侧枝循环的情况, 同时可以了解有无肾动脉异常。
未经治疗的主动脉缩窄的自然病程取决于出现症状时年龄和合并的畸形。
缩窄的存在即是手术指征, 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现倾向于幼龄时行选择性矫治,以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
患者取右侧卧位, 经左后外侧第4 肋间进胸, 游离主动脉缩窄部上至左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降部, 下至主动脉缩窄处以下3~4cm水平, 缝扎肋间动脉, 结扎切断未闭导管或导管韧带。
术中解剖游离主动脉缩窄远近端至正常直径, 尽量保留肋间动脉, 阻断区域尽可能缩小并维持较高的上肢压力, 如阻断后缩窄段远端降主动脉塌陷, 或搏动不明显, 或阻断结束后缩窄段远端的压力降至50mmHg以下, 表明侧枝循环发育不良, 须在建立临时血管桥或左心转流下完成手术。
建立临时血管桥(即Gott分流) , 以沟通阻断降主动脉上、下端的血液循环, 术毕拆除此血管桥, 该方法简便, 能有效防止主动脉阻断时间长而引起的脊髓缺血, 尤其在手术技术不熟练时, 可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