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三种观点的比较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三种观点的比较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三种观点的比较摘要:关于集群的形成机制,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市场自发论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于外部经济和集聚因素的作用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必然结果;政策驱动论特别强调产业政策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力主导作用;折衷论则把市场力量放在了第一位,同时非常重视政府的集群政策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在当今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环境下,折衷论的观点对集群形成机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地方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时要避免盲目性,应以折衷论为基础设计适合的集群政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折衷论集群政策市场机制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和创新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地方政府制定本地产业发展政策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群导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培育本地集群时带有很强的投资冲动和盲目性,加上集群政策趋同,造成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发展产业集群时,需要考虑选择支持何种产业作为培育集群的重点。

更重要的是,要搞清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合的集群政策。

本文拟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经济学分析,为各地区发展集群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一、市场自发论: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市场自发论的观点认为,驱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会自发地集聚形成集群,而不需要其他力量的作用。

19世纪末英国出现的众多小企业集群是其典型代表。

(一) 外部经济理论传统上,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成本降低和收益递增是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取得的。

规模经济,是企业的某种产品因为其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规模收益递增;范围经济,是当企业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因为多种产品生产形成的协同效应而带来的每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成本降低和收益递增还可以由非企业主导的外部因素取得,这就是依赖产业集群。

外部经济理论是19世纪末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对英国以陶瓷业为代表的许多行业出现同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的。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贾盈盈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贾盈盈

[提要]自产业集群理论产生以来,产业集群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群;概念;类型;综述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7月21日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关于集群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波特首先提出来的,Porter (1998a)指出集群是相关企业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理集中现象。

集群由一系列相关联的企业和其他对竞争有重要影响的实体组成。

Crouch and Farrell(2001)认为,一个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由于共同性和互补性,由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关的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地理上集中的群体。

Rosenfeld(1997)指出:集群仅仅被用于代表那些因为地理集聚性和相互依赖性而能够协同生产的企业的集中,即使它们的就业规模可能并不突出。

Feser则认为,经济集群不仅是指相关的和支持性的产业和机构,更应该指那些由于关联性而更有竞争力的相关和支持性机构。

1996年,Swann and Prevezer提出,集群在这里被定义为基于一个地理空间上,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群体。

1998年,他们又加以补充和完善,认为一个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相关产业的一个大企业群。

Simmie and Sennett也曾指出,我们将创新型集群定义为:主要通过供给链,并在相同市场条件下运作的,具有高层次协作的大量相互关联的产业中的企业和(或)服务性企业。

Roelandt and Den Hertog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集群的特征是在一个价值增殖生产链中相互联系的,具有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文/贾盈盈(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着独特的治疗效果这都是西藏文化本身具有的天然优势。

西藏的文化产业也有许多未被开发的潜在市场,不能再等待着西藏的文化产业让别人发现,而是应该让西藏文化自己走出去,以前交流手段不便所以不能很好地将西藏文化引出去,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宣传平台,西藏文化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在互联网上宣传,现在的移动数字网络消费注重的不但是个性化,先体验后付费的方式也被顾客所追捧,在顾客体验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抓住体验过程并且根据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制造知名度,在西藏产业合作宣传下,“西藏”这两个字本身就会成为很好的招牌。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
路漫漫其悠远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Bergsman, 1972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派克
Pyke, 1992
斯切密特兹
Schmitz, 1995
波特
Porter, 2000
路漫漫其悠远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通常在一 个产业内,并且植根于地方社区 在地理和部门上集中,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 ,并拥有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群组 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 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路漫漫其悠远
蜂窝型。蜂窝型产业集群是由专业化于生产链体系不同生产 环节的小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网络”。分布于产业链或产 品生产链专业化分工网络上的小企业如同“蜂窝”中的每一 个单元, 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密切合作、协作衔接、信任、利 益共享来完成对某一产品的生产。蜂窝型产业集群存在与形 成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产品的生产链可分特性和生产技术的可 拆分、可简化特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与特定社会关系网络 中关系型信任机制所嵌入的社会资本作用力有极大关系。劳 动密集型的传统轻加工型制造产业多为此类集群。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内容概要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动力机制
路漫漫其悠远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一、产业集群的涵义 ❖ 二、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 ❖ 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路漫漫其悠远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国目前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温州市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诸暨山 下湖镇的淡水珍珠占全国总产量近九成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 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每年经 济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浙江诸暨有年产80亿双袜子的 大唐袜业集群,全世界袜子10双有3双出自大唐,全中国袜子10 双有6双半产自这里。2004年,大唐袜子交易额130亿元,占诸暨 市经济总量的25%,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和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综述与形成机理分析

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综述与形成机理分析
生机 和 活 力 。 与 此 同 时 ,在 对 产 业 集 群 竞
络风险之 间存在 着相互增强 的作用机 制 , 最 终可能会 导致 产业集群 走向衰败 。吴晓 波 ( 0 3) 2 0 等借鉴植物学术语 把产业集群 的内部风 险称 为 “ 自稔 性”风 险,并构造
了 区域 集群 “ 自稔 性 ”风 险 成 因模 型 ,指
内容摘要 :2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出 于应 0 O
势 的 经 济 群 体 。 它 是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工
对 经 济 全 球 化 、提 升 区域 竞 争 力 的 需 要 ,有 关 产 业 集 群 的研 究和 实 践 在 全
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现阶
段 产 业 竞争 的重 要组 织 形 式 。
产 业 集 群 的 风 险 研 究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马 歇 尔 ,他 指 出 在 一 个 协 同 创 新 环 境 中 ,
出构成 区域 集群竞争优势 的集群 自身特性
即专 业 化 分 工 、地 理 临近 性 、相 互 关 联 以 及 协 同与 溢 出 , 同时 也 是 区域 集 群 风 险 产

中 图分 类 号 :F 7 文献 标 识 码 :A 29
区域内集聚投资发展 ,并形成整体竞争优
种 突 发 的 、 不 能 人 为 控 制 的 周 期 性 波动
风险 ,这种风 险可能出现在集群 生命 周期
的任 一 时期 段 , 导 致 集群 所在 区域 的经济 将 不稳 定 。
球 范 围 内迅 速 升 温 , 产 业 集 群 自身 固 有 的 风 险 也 开 始 日益 暴 露 出 来 。 本 文 从 产 业 集 群 的概 念 着手 ,提 出 了产 业 集 群 风 险 的概 念 ,在 对 国 内外 相 关 研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产 业集群 文献 研 究 产 业集 群是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内互相 联 系的 ,在 地 理位 置上 集 中
段。 韦伯 的产 业 集聚 理论 有 一定 的 创新 性 ,他 从微 观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角 度 ,探讨 了产业 集群 优 势 的 因素 。但是 韦 伯对 集 聚的 研究 脱离 了一 切制 度 、社 会 、文 化 、历史 因素 ,单纯 从 资源 、能源 的 角度加
2 世 纪 7 年代 末 ,新 经 济 地 理 学理 论 发 展 起 来 ,其 中最 为典 0 0 型 的代 表 是 克 鲁 格 曼 ( g n),他 是 第一 位 把 产 业 集 群 与 国 ku ma r 际 贸 易 因 素 紧 密联 系起 来 研 究 的 经 济 学 家 。他 通 过 “ 模 报 酬 递 规 动倾 向于 空 间集 聚 的一般 性 趋 势 ,阐 明 由于外 在环 境 的限 制 ,如 贸 易保 护 、地理 分 割等 原 因 ,产 业 区集聚 的 空 间格局 可 以是 多样 的 , 并提 出了形成 产 业聚 集 的三 个 主要 原 因 :需 求 、外 部 经济 和特 殊历 史事 件 。克 鲁格 曼 的模 型 为人 为的 产业 政 策扶 持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但他 的研 究过 于 偏重 数 学模 型 ,忽 略具 体 的地 理空 间 ,缺 乏经 验研 究的 实证 ,忽 视社 会 、文 化等 因 素。
力 ;社 会 学家 则从社 会 关 系网络 、社会 文 化环 境 的视 角对 产业 集群 区 的社会 文化 因素。 组 织进 行研 究 ;地理 学 家则 强 调经 济 空问 、社 会空 间 、地 理空 间的 美 国 区域 经 济 学 家 胡佛 在 2 世 纪 4 年 代 论 证 了产 业 集 聚 存在 O O

产业集群制度分析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制度分析的文献综述

织形式 ,须从其组织属性的分析着手 。
1 产 业集群 的组织属性 分析
经济组织及其不同的经济 特征一直是 学术界尤 其是新制
度 经 济学 关 心 的 重 要议 题 。经 济 活 动 复 杂 性 的 重排 。 主 流 经 济 理 论 对 经 济 组 织 的研 究 大 多 集 中于企 业 组 织 ,而 对 于 产 业 集 群 这 种 全 新 的 组
产 业集 群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的 快 速 发 展 引 起 了 学 者 们 从 不 同 角 度 的 广 泛关 注 与 研 究 。从 产 业 集 群 理 论 演 化 过 程 来 看 ,产 业集群理论 的发展经历 了古典时期 、新古 典时期和社 会制度 时 期 三 个 逻辑 阶段 。 在 古 典 经 济 理论 框 架 下 ,学 者 们 所 关 注 的 是 单个 企 业 选址 和 产 业 地 理 分 布 问 题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对 于 产 业 集群 的分 析 是建 立 在 完 全竞 争 市 场 结 构 和 生 产 函 数 规 模 报 酬 不 变 的假 设 基 础上 的 ,主要 是 从 有 利 于 市 场 交 换 这 一 角 度 去 分 析产 业 集 群 的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出 现修 正 了新 古 典 经
间合作 的事实 。与企业理论相 比较 ,中间组织理论对 经济活 动 的 基 础采 取 了一 种 更 广 阔 的视 野 。交 易 成 本 理 论 侧 重 于 从 交易分析人手,注重 区分纯市 场、纯科 层及 中间性组 织的本 质 特 征 。不 同学 者 由于 选 择 的交 易 划 分 维 度 不 同 ,因 而 对 适 合 由中间性组织这种制度形 式来组织 的交 易类型有不 同的见 解 ,开创这一研究思路的是威廉 姆森。威廉 姆森指 出 ,在纯 市场与纯科层 两 级之 间存在 着一 种 “ 合 ” 的中间 形态 组 混 织 ,并比较 了纯市场 、纯科 层和 中间组织 形态的 区别。他认 为纯市场的权威控制程度很弱 ,合作适应 性也很弱 ,而 自主 适应性及激励度却很强 ;纯科层则恰恰相反 ,其权威 控制程 度及合作适应性很高 ,而 自主适应性及激励 强度很弱 。可 以 用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 率和资产专用性三个 交易特质指 标的不 同匹配来解释 :认为三个变量都较 高时 ,企业 等级规 制结构就是有效率的组织安排 ;当三个变量 都较低时 ,市场 是有效率的交易协调手段 ;而当交易特质处于这两者之间时 , 混 合 的 中问 规 制组 织 就 是 有 效率 的组 织 结 构 。 继威廉姆森之后 ,拉森继承 了威 廉姆森 的分 析框架 ,对 交易的维度进行了修正。他 结合资源依赖的观点 ,用 特定 资 源依赖代替资产专 用性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当 内部化成 本 较低 、行为者 之间缺乏信任 时 ,不确定性 、交易频率 和特 定 资源依赖程度越高 ,协调越 可能有科层——看 得见的手来 完 成 。第 二 ,当外 部 化 成 本 较 低 , 同时 不 确 定 性 、交 易 频 率 和 特定资源依赖较低时 ,协调将 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来完成 。 第 三 ,在 较 低 的召 集 成本 、较 高 的 内在 化 成 本 或 行 为 者 之 间 信任强度较高时 ,不确定性 、交易频率和 特定 资源依赖程 度 越高 ,协调越可 能由作为企业 间契约 的网络 ( 中间性组 织 ) 来完成 。拉森的贡献在 于 ,将资 源依赖的观点 引入到交易分 析中,并且他认为市场 原则 和企业原则 能够同时存在 ,而 中 间性 组 织 就 是 “ 不 见 的手 ” 和 “ 看 看得 见 的手 ” 相 互 之 间 的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教授 ( 中共 辽 宁省委 党校
沈阳 1 1 0 0 0 4)
基 金 项 目:本 文 系辽 宁省社 会 科 学规 划基 金 重 点项 目 “ 辽 宁产 业集 群发展 问题研 究”( 项 目批 准号 :L 1 1 A 7 L 0 0 9)和 2 0 1 3 年度 辽 宁经济 社 会发 展 立 项课 题 “ 产 业 集群 发展 的 阶段 划 分和 可持 续发 展研 究”
确立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的思想 ,特别是农 村联产 承包 责任制 ,农村经 济迅速 发展 。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使
基 于 历 史 视 角 的 我国 产 业 集群 形 成 机 制
■ 宫秀芬

工业 、商业 、贸易、金融等产业迅猛发展 ,
并带动 乡镇地 区经济 发展 ,由此 ,产业集 群的最初萌芽 出现 了。 改革开放初期 , 在 国家政策 的指 引下 ,
2 0 世纪 9 0 年代 初期 , 邓小平南巡讲话 及十四大召开 ,全 国掀起投 资热潮 ,东南
沿海地 区,如浙江 、江苏 、广 东等 地乡镇 企 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 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 企业规模快速扩大 ,这一切加快 了农村经
济发展 ,也推动农村地 区工业化进 程。与
8 0年代对产 业集群 的研究再度兴起 ,并在 2 O 世纪9 0 年代形成高潮 。 按照对产业集群 定义的相关论述 差异可分 为两 大类 ,~类
浙江 、江苏 、广东等东南沿海 乡镇 地区家
庭作坊式的个体 、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前 店后场的经营方式快速发展 ,呈现 出 “ 一 村 一品一乡一业”的景象。到了2 0 世纪 8 0 年代末期 ,大量 中小企业集聚 ,并形成 一 定 规模 ,这是早期东南沿海地 区产业集群 的萌芽阶段 。 这 一阶段 ,企业聚集在某个地 区,直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摘要】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其类型和模式的界定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规律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外源性和内生性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别讨论了各动因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外源性内生性一、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1.产业集群的相关涵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其历史由来已久。

人们使用过不同的术语来定义和称谓产业集群,如产业区、新产业区、柔性专业区、企业集群等。

这些称谓都反映了企业在商业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组合现象。

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区域,在该区域中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2.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内涵辨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它的研究一直都是理论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焦点。

best(1999)在波特的研究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造成由集中专业化、技术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四个循环作用的结构体系。

我国学者魏守华(2002)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并将其描述为由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共同构成的。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总结为两大类:外源性动力机制和内生性动力机制。

外源性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外部竞争、fdi、政府政策等;内生性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分工与专业化、交易费用、创新机制、知识溢出等。

二、外源性动力机制1.外部竞争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是一种积聚性经济体,它在本质上是外部经济,这不仅表现在规模经济上,还是范围经济的体现。

外部性在经济体的积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外部竞争的性质,我们大体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参与型和被动接受型。

主动参与型竞争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行列中而有意识地进行产业间的积聚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转移。

产业集群形成_影响与效应文献综述_檀世凯

产业集群形成_影响与效应文献综述_檀世凯

作者简介:檀世凯(1987-),男,安徽池州人,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吴帮帮(1986-),男,江西九江人,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理论与政策。

产业集群形成、影响与效应文献综述檀世凯1,2 吴帮帮1,2(1.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摘 要:在分析产业集群理论演化的及形成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历史及最新研究情况,综合的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影响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经济效应,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现状的特点及其各自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效应;环境创新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8-0012-02 产业集群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现代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集群理论的雏形源于马歇尔的产业区位理论,经过波特的钻石理论及克鲁格曼的集聚理论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形成完善。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化进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文献综述及评价,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1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化与形成1.1 思想渊源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区位理论最早奠定了产业集群的思想基础。

马歇尔的区位理论作为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理论,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证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群。

他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会导致产业集群,很多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时,会产生很多专业化的服务型行业,出现熟练的劳动市场和其他相关产业。

韦伯在其《区位工业论》中提出了集聚因素理论。

韦伯认为,集聚的形成源于工厂追求集聚的利益而往特定区域迁移,其增加的运费少于集聚后而节约的成本。

韦伯认为四个因素影响了产业集群:一是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二是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三是市场化的大批量购买;四是基层设施的共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视⾓的理论分析(2004)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视⾓的理论分析⼀、有关的理论回顾与评析⾃产业集群⾸先在欧洲问世以来,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就不断涌现。

其中,韦伯(Webber)的聚集经济理论、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克鲁格曼(P?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论、斯科特(Scott)的交易费⽤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E?Poter)的集群竞争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典型代表。

这些理论分别从聚集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钱外部性、组织与交易费⽤、竞争和创新等⾓度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具有⼀定的说服⼒,但不⾜之处仍⼗分明显。

如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事实上关注的并不是⼯业聚集的发⽣机制,⽽是在假定⼯业聚集存在聚集经济效应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业聚集因⼦影响⼯⼚区位选择的结果。

当前,⼯业聚集效应的解释⼒⽇渐弱化,尤其对于⾼科技产业集群的解释⼒严重不⾜。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可以说是⽐较接近“真理”的,但由于他的概念基础——外部规模经济不能内⽣地涵盖⼈类的分⼯与专业化经济,从⽽⽆法解释产业集群组织的演进与发展。

今天看来,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本质上是企业外部分⼯⽹络经济①。

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并不使⽤规模经济概念,他们⼀般⽤分⼯和专业化经济概念,也就是分⼯⽹络经济概念。

分⼯⽹络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正象美国经济学家杨格所指出的,⽤规模经济概念代表分⼯⽹络经济概念是⼗分误⼊歧途的②。

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如果把它放到分⼯与专业化经济的世界⾥,就会变成⼀个毫⽆意义的空壳③(杨⼩凯,2003)。

⽽克鲁格曼的集群理论,基本上沿⽤了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只是他更加集中于强调劳动⼒市场和中间产品的获利这两⽅⾯的所谓⾦钱外部性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溢出效应仅仅局限于⼀些⾼技术聚集体⽽可以基本忽略,他甚⾄把技术溢出说成是“不可琢磨”的东西。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_分类与产生机制_王芹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_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_分类与产生机制_王芹

【收稿日期】2006-04-19【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5JK045)【作者简介】王芹(1976-),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与产生机制王芹1,2(1.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2;2.西安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32)【摘要】近些年来,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了地区(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课题,产业集群强大的竞争优势早已引起国外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有必要对国外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产生和发展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业集群;概念;分类;产生机制【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7)19-0148-03一、产业集群概念及分类的讨论(一)产业集群的概念虽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问题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为止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

概括来讲,目前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在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

马歇尔首先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为追求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外部规模经济而产生的聚集体。

(2)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

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和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显然后一阶段就是我们说的产业集群阶段。

因而,韦伯的定义可这样表述:产业集群是在某一区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的聚集体。

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形成近年来,聚集经济和产业集群越来越被重视。

聚集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同一行业或相似行业的企业相互关联,资源互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则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企业和其他关联机构组成,共享资源和创新的优势,形成协同竞争的格局。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经济效益以及政府对其促进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

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地方,适合发展农业。

同时,一些地方会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而集聚相关产业。

例如,海港城市容易形成物流产业集群,而临近科研机构的地方往往能孕育科技产业集群。

此外,市场需求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某一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在同一地区争相创业,共同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产业集群的形成还与历史因素、人力资源和文化等方面有关。

例如,历史上的某个地方曾经盛产某种商品,导致相关企业多集中在该地区。

其次,产业集群在经济上具有诸多好处。

首先,它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在同一地区汇聚,可以共享资源、设备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竞争,刺激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第三,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促使其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条件。

例如,建设交通网络和工业园区,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政府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通过组织培训班、科技展览等活动,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例如,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资金补贴,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2000-2010年国内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的文献综述

2000-2010年国内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的文献综述

2000-2010年国内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的文献综述朱传伟中国海洋大学【摘要】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做了概念界定和理论发展脉络简介后,对选取的2000年至2010年关于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分类,从产业集聚的演化机制、不同产业形成机制的具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效应对其形成的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条件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研究情况,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演化形成机制建议对于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我国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论探讨。

一、国内研究综述1.产业集聚的演化机制。

王缉慈(2001)将内生因素驱动的企业集群称之为“自发全球化”,将外生因素驱动的企业集群称之为“边缘工业化”,指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的存在、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存在、有基础设施可共享等外生因素可能导致产业集聚。

徐康宁(2001)强调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形成至少需具备三个条件:资本在某一区域内实现较快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市场的充分供给,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商品;当地的制度(政府政策、商业习惯、竞争文化等)允许并鼓励集群现象。

符正平(2002)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需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

其中,供给条件包括集群产品存在技术可分性、产品差异化机会、低运输成本以及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与速度经济性、技术创新的网络性与知识的缄默性;需求条件包括集群产品的时装性与艺术性、消费者对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呈现易变性和上瘾性、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集群企业可获取多方面的需求利益、本地市场的支持以及挑剔顾客的存在;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包括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等。

郑风田和唐忠(2002)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维度、中观维度和微观维度视角构建了企业簇群成长机制模型,倡导企业簇群成长应遵循三维度原则。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引言产业集群是一种在地理上紧密相邻的、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企业集合体。

这些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的衔接、技术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传递等方式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

市场需求驱动机制一种产业形成机制是市场需求驱动。

当市场需求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产品上时,企业往往会聚集在一起以共同开发和生产这些产品。

这种聚集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因为企业可以共享供应链、技术和市场渠道等。

例如,在某个地区,人们对某种特殊食品的需求很高,这可能会吸引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该地区设立工厂或分支机构。

这样,它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该地区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共享生产设施和经验,从而形成一个食品产业集群。

知识共享机制另一种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是知识共享。

企业在同一领域内进行合作,可以共享技术、经验和创新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知识共享可以带来快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举例来说,某个地区可能存在多家专注于某种技术研发的企业。

这些企业可以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技术领先的产业集群。

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吸引企业进入特定地区。

政府还可以推动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举个例子,政府可以向特定产业集群提供低税收、土地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政策优惠。

这种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地区,并促进了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结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通常是市场需求驱动、知识共享和政府引导的结果。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天下产业集群 的研究 是现今 区域 经济发 展研究 的熏 点 课题。1 9 9 0 年 ,迈克尔 ・ 波特在 《 国家竞争优势》一 书中引入 了 “ 集群 ” 的概念 , 并指 l 叶 J 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 区域下 的一个特别领域,存 在着一群相互关 联 的公 司、供应商 、关联 产业 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之后 ,我 国大量 的学者基于不 同视角和方法对产业集 群现象作 了大量理论 和实证研究 , 但正如安虎森老师所说 ( 2 0 0 3 ) ,我国的产业 集群研究仍 相对滞后 ,且 大量发表的文章以介绍性为主,而根植于我国本土环境下的实证研究较少 , 并指出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集群形成区位和集群形成的外部因素及作用 机理仍将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 、系统、本 土化很强的经济形成过程 ,只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 、全面的了解分析, 我们才能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实质性的政策建议。本文试网对当前国内 关于这一方面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并提m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的内容,希望为今后广大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 = 、相 关理 论 研 究 李小建 、李二玲 ,对 产业集 聚发 生机 制的经 典理论 进行 了 比较分 析 ,其巾主要介绍 了三种经典理论。马歇 尔将地方性工业在产 业区的集 聚归纳为企业追求外 部规模经 济 ,这 种外部经 济主要表现 为 :1 、生产 技术的外溢效 应;2 、专业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3 、生产 中间投 入品供应 市场的共享。韦伯 主要从成本角度考虑 ,将产业集聚归 因与企业决策者 将集聚所得利益与运输 、劳动成本进行 比较后 的结果 。克鲁 格曼为代表 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认 为产业集 聚是 由企业的规模 报酬递增 、运输成 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 过市场传导 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且集 聚并不是在 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 ,只有 当贸易成本在中等水平时才有可能 。王 志 敏 ,《 从集聚到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 析》 一文 ,进一 步分析归纳 了相关理论 ,除上述三种理论外 ,亚 当 ・ 斯密最早从 分_ T 角度描述 了产 集群现象 ,认为产业集群是 由一群具有分T 性质的企业 ,为 了完成某
三 、相 关 实证 研 究
关于产业集群 的实证研究有很多 , 有些学者是按不 同地区 、产业来
研究 ,也有学者是从企业 主体视角来进行分析。 冯新勤分别从静态层 面,即浙江产业集 群的总体 特征和动 态层面 , 浙江不同产业形成过程进行 了介绍 。他将浙江产业形 成机制的总体特征 描述为 :1 、 政 府的积极不干预 ,即企业主体拥有 自主决策 ; 2 、社会关 系 网络 ,为 中小企业的 “ 滋生” 提供土壤 ;3、产业集群形 成初期至今 都存在大量的类似 “ 普拉特式 ” 的中小企 业 ,并且是 浙江人 “ 无奈又 正确 ”的发展模 式 ; 4 、小商 品 、大市 场 ; 5 、 “ 浙江精 神” 的文化影 响 。文中将浙江产业集群 的形成过程主要划分为四类 ,分别为 :专业 市 场带动型 、传统T艺现代 型 、 农副产品深加工型 、能人师范模仿 型。为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提供 了很好 的切入点 。 孙玲芳 、陈军结合江苏区域 实际及船舶产业集群的特点 ,将江 苏船 舶产业集群 的形成机制从 三个方面来分析 ,基础机制即江苏所具有 的区 位优势 ,动力机制则从集群内企业问竞合关系来分析 ,保障机制则体 现 了政府在船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的引导作用 。宋玉 兰,陈彤 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考虑农业产业 的特点 ,主要是从 资源 禀赋差异 、 合作需 求 、规模经 济和农 业发 展的路 径依 赖来 探讨。冯 卫 红 ,苗长虹结合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 的研究指 我 国旅游业 产业集 群发展需 进一步深入研究 的问题 。张治河 等在对 武汉 “ 光 符 ”光 电子 信息产业 、生物 医药和软件产业进行案列分析后提 出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 群 “ 系统论 ”观点 ,指出 “ 战略性 新兴产 业集群 的形成不 是简单 地在 萌芽期呈现政府 主导 的模式 :对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言。或由于该地 区有一定的科研 发展基础 ,政府则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 整体规划发展 ,从 而加速战略新兴 产业集群 的形成 ;对另一些战略性新兴 产业而肓 ,由于 该地 区并不具有相应的产业基础 ,招商引资模 式或园区建设 模式则显得 十分重要。 ”并强调 了区域创新系统和产 业创新 系统 构建对于 集群创新 发展 的重要性。郑玲莉 则从文化资源的集聚性特征 、专业化特征 、根植 性特征来阐述创意产业 的集群化 ,而且创意产业的集群化有助于集群 内 企业 的创意萌生 ,为集群内主体提供 了一个交流 ,思想碰撞 的平 台。 除以上学者外 , 我国从 2 0 世纪9 0 年代至今 , 还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学 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 、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无论是理论研 究还是实证案例分析,这些研究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提出了大量见解 ,进一 步发展了产业集群理论,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拓宽的思路。
之后我国大量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产业集群现象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正如安虎森老师所说2003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仍相对滞后且大量发表的文章以介绍性为主而根植于我国本土环境下的实证研究较少并指出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集群形成区位和集群形成的外部因素及作用机理仍将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产 业 集 群 形 成 机 制 综 述
肖楚维
摘 要:本 文简要介绍 了国内部分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理论研 究及 实证案例研究 ,通过梳 理相 关文献指 出现在 的研 究趋势正 由 静 态的经济要 素分析转 向动 态的 系统性综合 分析 ,并提 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发展风险应纳入形成机制的进一步研 究中。 关 键 词 :产 业 集群 ;形 成 机 制 ;动 态 分 析
经济 、报酬递增 、 节 约交易成本 、集体效率、创新 空间是 集群 形成后 的 结果。而通 过模 仿途 径逐渐 聚集 ,达到某 一个 “ 临 界点 ”之后 ,集群 将发生一系列熏大变化 , 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即进人成熟期 成熟期阶 段,集群 内 企业主要是产品升级和追求产品差异化 , 并不断提套企业素质 , 形成创新机制 、 创新文化,而外部环境则体现出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区内 需求市场扩大 ,拥有良好的区域文化及市场秩序。文中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 群的形成具有 自身的规律,并不能人为地创造,政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规律 ,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培育有利环境 , 来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 国内学术上对于产业 集群形成机制 的理论研究 ,正在南静态 的经 济 要素分析转 向动态的综合性分析 ,并广泛吸收各个学科的研究 ,纳入社 会资本 、认知方式 、文化环境等非经济 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李宏舟在 对 周外产业集群 的研究 中,将现今关 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分为 三个 学派 ,即要素学派 、模型学派和动态学派 ,在对各个学派的 主要研 究成 果进行 阐述后表 明动态论学派代 表了 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中 , 我 国亦有大虽学者 主要 分析 集群成熟阶段 中的创新动力机制 ,如刘 锦英,聂 鸣的 《 产业集群的创新 动力及其形 成机制分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