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4章第1节《电是什么》word导学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电是什么学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的定义:介绍电的定义,电的性质以及电的基本单位。
2. 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3. 电流的形成:解释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单位。
4. 导体和绝缘体:介绍导体的特点,绝缘体的特点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的定义和性质,知道电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掌握电流的方向和单位。
4. 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电流的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
2. 教学重点:电的定义,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是什么。
2. 讲解:讲解电的定义,电的性质以及电的基本单位。
然后讲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接着讲解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单位。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 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电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的定义,电的性质,电的基本单位。
2. 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静电的防止。
3. 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
4.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电的定义和性质,电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答案: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电荷的流动。
电的基本单位是库仑。
2. 请解释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答案:静电是电荷的积累,产生于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
静电可以用来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防止静电的方法有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导学案(word版无答案)
14.1《电是什么》[学习目标]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知道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的多与少。
[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和正确使用验电器,了解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
难点:根据两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及何种电荷;[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一把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一些物体摩擦后能够吸引,我们就说这些物体带了或是带了。
2、自然界存在种电荷,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电荷。
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电荷。
3、正负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4、电荷的多少叫,用符号表示,其单位是单位的符号。
5 、检验物体是否带的的仪器叫,它的结构主要由、、等组成。
6、摩擦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物体上的电子会在物体之间移动,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
7、带电体靠近导体时能把导体中性质不同电荷吸引到附近,而把性质相同的电荷排斥到另一端这种现象叫。
二、合作探究1.用塑料尺(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你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 观察课本图实验探究(1)两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发生现象,原因是:(2)两根与毛皮摩过的塑料棒相互靠近时,会发生现象,原因是:(3)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发生现象,原因是:。
由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3、两个吹上气的气球,用线把口扎紧同时放在衣服上摩擦几下,提着线把两气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现象,原因是:。
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上都带了电,根据规律金属箔张开说明玻璃棒带电了,由此得到验电器是依据原理工作的。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4第1节 电是什么》word教案 (1)
14.1 电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用具】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4-1至图14-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板书课题: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积极思考回答。
一、磨擦起电(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磨擦起电现象。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结论:一些物体被磨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磨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
学生思考回答。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磨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磨擦起民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4章第1节《电是什么》。
本节主要介绍电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的概念:电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电荷的性质: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库仑定律。
4. 静电现象:由于电荷的积累和相互作用,产生的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的概念,理解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对静电现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静电现象演示器。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如塑料尺吸引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铁屑等,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神奇。
2. 概念讲解:介绍电的概念,解释电荷的性质,阐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打印机工作原理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止静电现象,并展示各自的方案。
六、板书设计1. 电的概念2. 电荷的性质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几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2. 探讨静电现象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对电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防止静电现象的方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4.1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4.1 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以及电势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电的产生、电的传输和电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等基本概念,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能够运用电的基本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电相关的现象,如静电、闪电等,引导学生思考电的本质是什么。
2. 知识点讲解:(1)电荷:介绍电荷的定义、正负电荷的产生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电场:介绍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以及电场线的表示方法。
(4)电势:讲解电势的概念、电势差以及电势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些与电相关的实例,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对电荷的作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的基本概念。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电实验,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电场线的演示实验等,增强学生对电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4.1 电是什么一、电荷1. 定义:……2. 正负电荷:……3. 相互作用规律:……二、电荷守恒定律1. 内容:……2. 意义:……三、电场1. 概念:……2. 电场强度:……3. 电场线:……四、电势1. 概念:……2. 电势差:……3. 电势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学习电是什么、让电灯发光,学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学习测量电压.本章共分5节:1.第1节“电是什么”,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感应及静电现象的应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及原理.2.第2节“让电灯发光”,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二,怎样使用电流表;第三,实验探究:(一)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二)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三)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5.第5节测量电压,本节讲述了电压的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怎样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电压(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测串联电路的电压和测并联电路的电压).【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感应及静电现象的应用;②知道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会画简单的电路;③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④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⑤知道电压,会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知道串、并联中电压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在认识电流、电压的过程中,感受类比的科学探究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③明确实验探究目的,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实事.【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7.5课时.第一节电是什么………………………………………………………1课时第二节让电灯发光……………………………………………………1课时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5课时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2课时第1课时电流电流表第2课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第五节测量电压………………………………………………………2课时第1课时电压电压表第2课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14.1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14.1 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4章第1节《电是什么》。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的定义、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的定义: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组成、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2. 电荷的性质:电荷有正负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的概念,掌握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能够解释常见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接触带电等)引发学生对电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电的定义、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等,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4.1 电是什么概念: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电荷:有正负两种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摩擦起电的实验过程,并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
2. 列举两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思考:为什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导学案
【课题】电是什么【学习目标】1、经过实验研究 ,领悟物体带 "电" 的观点 ,知道有两种电荷及电荷互相作用规律2、认识验电器的作用 ,结构及原理 ,会使用验电器 .【重点】认识电荷的互相作用及应用【难点】验电器的结构【自主学习】1.达成高效作业29 页 1,2 题2.达成高效作业29 页 3,4 题【合作研究】1,想想 : 生活中的哪些例子会产生电?如何能使两个物体带电?一.总结1 摩擦起电的观点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可以 _-----_______-,我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电了.2,摩擦起电的本质 :3.摩擦起电的结果 :看一看 :课本 58 页,达成实验研究 :两根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互相凑近时,它们之间发生互相________的现象 .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互相凑近时,它们之间发生互相 _______-的现象二.总结 :1,正电荷 :人们把 ------- 摩掠过的 -------- 上所带的电荷。
2,负电荷:人们把 -----摩掠过的 -------- 上所带的电荷。
3,两种电荷间的互相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 -------, 异种电荷互相 ------想想 :验电器的金属箔为何会张开?经过 ppt 展现 ,让学生解说 .三 .总结 :验电器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察看 : 课本 60 页图 14-5 联合文字 ,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静电感觉?静电现象包含什么 ?四,总结 :静电感觉 : 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同样的电荷会被排挤到远离带电体的一端 ,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邻近 . 静电现象 : 摩擦起电 ,静电感觉【稳固练习】达成高效作业29 页知识点一的 1.3 题知识二的 4.6 题课下议论能力提高的第7 题这节课我们的收获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14.第1节 电是什么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原子结构【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自主预习案】1、把塑料尺放在头皮上摩擦一会,就发现塑料尺碎纸屑。
2、电视屏幕上容易粘有灰尘,是因为屏幕带,能吸引物体。
上述现象说明带电体能。
3、(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电荷,即电荷和电荷,人们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它的单位是,简称。
符号是。
5、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带正电,带负电;6、元电荷:最(大、小)的带电微粒叫做元电荷。
和都是元电荷,前者带电,后者带电,并且带电数量相同。
7、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不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教(强、弱)的物体上的就会转移到束缚电子能力教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正、负)电荷,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等量、不等量)的电荷。
所以说。
摩擦起电(是、不是)创生了电荷,而是的得失。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第十四章 第一节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
第一节电是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历物理探究全过程,
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3、了解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集锦: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简述电在我们生活
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答:电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电。
2、自然界中存在哪两种电荷?它们是怎样规定的?并设计一个实验归纳出有着怎样的规律?
答:电荷的分类:
(1)正电荷: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的带电荷规定为正电荷,可用“+”表示。
(2)负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可用“-”表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
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
______电,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有时发现,运汽油的汽车都
有一条链子拖地,它的作用是是什么?
7、有三个通草球相互靠近时两两吸引,请你判断这三个小球带电情况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 负正正负
2. 摩擦起电,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3. 电子转移负正
4. 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 正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上
6. 防止静电
7.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4章 了解电路 第1节 电是什么导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电是什么【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体验中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能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注意过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解释这些现象。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摩擦起电自主阅读教材P57~58内容,完成问题1。
1.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知识模块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自主阅读教材P58~60,完成下列问题。
2.自然界存在哪几种电荷?观看视频,探究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答:①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或负电荷?答: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用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检验出它的正负电性。
4.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前者带正电荷,后者带负电荷,并且后者每时每刻都在绕着前者旋转。
5.一个物体没有带电的原因是( C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没有电子C.物体内部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一个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等6.根据原子结构尝试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沪科版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怒发冲冠”,设疑导入。
二、新课教学板书展示:探究摩擦起电实验的图片。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师点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这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阅读迷你实验室。
师:从“迷你实验室”可知,两气球相互排斥,这是为什么呢?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大屏幕展示:课本图14-3所示的实验。
得出结论: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即学即练: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5、思考:(1)你能解释“怒发冲冠”的原因了吗?(2)散开的塑料绳越捋越开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2
电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
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二、摩擦起电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1 (新版
电是什么知识与能力: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在实验探索中能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教学难点: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教法和学法:自学、实验探究、启发式。
课时安排:1课前准备1.准备物品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
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摩擦起电现象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1.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
你的发现是。
2.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
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说明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与玻璃棒方法相似)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说明对于[信息窗]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来作形象说明,以便于学生理解。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
迷你实验室:
1、不友好的气球:将两个气球充气后挂起来,让他们碰在一起,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接触的部分,放开气球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绑绳用清洁的手自上而下的捋,塑料绳就会向四周散开,而且捋的次数越多下端散开的越大,是因为(塑料捆绑绳和手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两道实验性练习让学生轻松加深了对电荷之间作用规律的理解.老师:同学们,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手中的这把直尺是否带电,请大家帮帮忙,设计一种合适的仪器来检验。学生甲: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老师:如果是轻小物体带电,而直尺不带电,也可以吸引,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乙:我想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来检验,象上题中的头发、塑料捆绑绳一样,但不知该怎样做。老师:关键是怎样让头发、塑料捆绑绳带上同种电荷。我这儿有个小娃娃,他能告诉你怎样检验物体带电(展示验电娃)将学生情绪再一次带向高潮,学生用验电娃检验手边的物体是否带电,分析、讨论验电器的原理.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上册第14章了解电路第1节电是什么教案学案教学设计
第1节电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二、教学重难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2.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一、摩擦起电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4章教案:第1节电是什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4章教案:第1节电是什么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重点难点重点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2.电荷量及单位.难点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气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播放录像“女孩头发竖起来”.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学生自学,完成预习导学.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讲述: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2.两种电荷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完成随堂测评.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板书设计一、电荷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体验中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能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习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
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注意过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解释这些现象。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摩擦起电
自主阅读教材P57~58内容,完成问题1。
1.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
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知识模块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自主阅读教材P58~60,完成下列问题。
2.自然界存在哪几种电荷?观看视频,探究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答:①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答: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用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检验出它的正负电性。
4.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前者带正电荷,后者带负电荷,并且后者每时每刻都在绕着前者旋转。
5.一个物体没有带电的原因是(C)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没有电子
C.物体内部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一个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等
6.根据原子结构尝试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当堂演练提升能力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