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化学“微粒性”观念的建构
关注化学“核心素养” 构建学生“微粒观”
关注化学“核心素养” 构建学生“微粒观”作者:吴国英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化学“微粒观”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核心观念,也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从4个水平解读核心素养中的“微粒观”,并从概念教学、实验过程、原理解析等角度阐述如何建构学生“微粒观”并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粒观;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与微粒观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化学“微粒观”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核心观念。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项内容来概括。
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指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具体来说,我们把“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分成4个水平,见表1。
二、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理论依据化学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尽管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不会违背人的认识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两次飞跃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
如何才能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呢?心理学家特雷奇勒(Treichler)在1967年曾提出,人们感知客观世界,从外界获得的信息,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2.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
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
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摘要化学观念是当化学事实性知识和具体性知识遗忘后,在学生头脑中留存的基本的概括性认识,化学主要观念的建构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从科学主题出发,阐释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念,以新课程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为例描述了化学主要观念的建构体系。
关键词化学主要观念教材观念建构化学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后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相关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概括性认识。
R.J.吉利斯皮将大学普通化学中的主要观念[1]归纳为:“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是什么使原子在分子和晶体中结合在一起”;“分子的几何形状:三维化学”、“动力学理论”、“化学反应”、“能和熵”。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等基本化学观念。
在此基础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精心选择有关核心知识和具体知识,以及涉及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物质的微粒性”、“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的限度”等化学基本观念[2]。
在共同或共通的概念中,提炼出一些跨越学科界限,将各分支学科统一起来的关键性概念或核心概念称之为科学主题。
科学主题具有普适性,可以揭示科学知识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能够将不同学科、不同分支的信息片段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被凸显出来。
在科学教育中,将“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提炼为科学主题[3]。
1 化学中的主要观念1.1 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尺度与结构)尽管现代化学研究的物质形式多种多样,但涉及的物质层次大体上有几个维度: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原子、分子(离子)、以及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也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
固体分为无定型体和晶体等。
关注化学“核心素养” 构建学生“微粒观”
二 、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理论依据
维方式 的学生会感 到化学难学 ,尤其是 高中化学入 门的学习更
化学教学 的过程从本 质上讲是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 的一种 难 。在 中学化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形成宏观与微 观相互结合 、相互
传统教学中微 观知识教学 的阑境 ,必须将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 来越容易失去电子 ,体现 为金属性增强 。
利用 生活中一 切可利用 的资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问 题 2:预 测 Rb的 化 学 性 质 ?
l用J用模型 ,使概念呈 现形 象化
构建 2:它是一种比金属钠更活泼 的金属 ,遇水 剧烈反应 ,生
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五项 内容来概括 。其 中 上 的 。如 何才 能建 立正确 的感 性认 识 呢? 心理学 家特 雷 奇勒
“宏 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指能通过观察 ,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 (Treichler)在 1967年 曾提 出 ,人们感 知客观世界 ,从外 界获得 的
一 56一
探 索 篇 ·课改论 坛 :
转换 的 化 学 思 维 方 式 ,引 导学 生 用 “化 学 的 眼 睛 ”— — “微 粒 观 ”来
微 观 解 释 :因 为 第 1A族 的 元 素 最 外 层 都 是 1个 电子 ,容 易 失
理解宏观化学现象 ,克服学习 中的困难 ,彰显其重要意义 。要解决 去 电子 ,体现 较强的还原性 ,且从 卜到下 ,南于 半径 的增大 ,越
感 觉类 型 视 觉
获得知识 比率 83%
注 意 集 中 比率 81.7%
促进学生“微粒观”建构和发展的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选修4“电解池”教学为例
过程 。 从 “微 粒观 ”建构 和 发展 的层 面考 虑 ,电解 内容 的学 习
将丰富和完善学生已经建构起来 的 “微粒观 ” 。具体地说 ,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 , 已经知道 了关于水溶液体系 中微粒 的来 源 、数量及 可 能 的变 化 ,即 电解 质 在 水 的作 用 下 完 全 或部分电离 ,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之 间或其与水 电离出的 离子可能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分子或离子 ,这些微粒相互作 用会促 进或抑 制 水 的 电离 ,直 到 达 到 新 的平 衡 。在 原 电池 原理的学习后 ,又增加了 “得失电子在不同区域完成 ,溶液 中的离子和外电路电子做定向移动 ”等微观认识 ,既发展了 对氧 化还原反 应 的微 观 认 识 , 又发 展 了对溶 液 中离 子运 动 的认识 ,丰富和完 善 溶 液 “微 粒 观 ”的 内涵 。而对 电解 内容 在此基 础上又 增加 了 以下 的认 识 当导体 、电解 质溶 液 连接
电源 形成 电解 池 时 ,溶 液 中 得 电子 能 力 强 的 阳离 子 接受 电 源负 极给 出的 电子 而 发 生 还 原反 应 ,溶 液 中失 电子 能力 强 的 阴离子失去 电子 而 发 生 氧 化反 应 , 失 去 的 电子 回到 电 源
正极 。溶 液 中阴 阳离 子 的定 向移动 和 电子 的定 向移 动 共 同 形成 闭合 回路 ,使 溶液成 为一 个离 子导体 。
关健词 微粒观 观念 建构 电解教 学
文章编号
一
习
中图分 类号
文献标识码
观念建 构教 学 目前 是 比较热 门的 研究 话 题 ,已成 为 不 少学者和中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中化学新 课程标 准也 在 “知识 与 技 能 ”目标 中将 “形 成有 关 化 学科 学 的基 本观念 ”作 为一 个 显 性 的 目标 明确 提 出 。什 么是 化 学 最核心的观念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化 学是在 原子 、分 子水平 上研 究 物质 的组 成 、结 构 、性 质 、变 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 自然科学 ,其特征是研究分子 和创 造分子 。可见 , 中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而且是从微观 的角度认识 物质 及其 变化 的科学 ,因此 , “微粒 观 ”是 中学 化 学 的核心 观念 。本文 以 “电解池 ”教学 为例进行 探讨 。
微粒观在必修教材中的内容整理.doc
“微粒观”在化学必修(人教)教材中内容整理以新课程人教版《化学1 (必修)》《化学2 (必修)》为例,高中化学从2 个方面认识和建构物质的微粒性,一是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的微粒构成的,强调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和重组,以及微粒的结合方式、顺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二是化学反应是原了、分了、离了等层次的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离子反应中的离子重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等等。
一、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的微粒构成人教版《化学1 (必修)》中从粒子的大小、间距和数量等方面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在《化学2 (必修)》中从粒子的结合方式、顺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等方面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展了“物质微粒性"这个化学观念的视野。
1.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和重组《化学 1 (必修)》中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物质微粒性的基本观念。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了等微观粒了的存在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微粒间距离和运动方式的变化;物质分散系也涉及分子、微粒集合体等微观粒子的大小;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2.微粒的结合方式、顺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化学2 (必修)》中以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帮助认识和建立物质多样性和微观结构的关系的基本观念。
教材以生活中熟悉的2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碳元素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作用力和空间排列方式的不同。
教材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为例介绍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碳原了的成键特点与成键方式、碳原了的排列顺序和空间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使学生认识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的关系。
二、化学反应是某一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难以将抽象的微粒概念与具体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导致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足。
研究如何有效地构建微粒观,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微粒观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意义。
本文将从微粒观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微粒观建构的方法与途径、教学策略的探讨、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高一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提升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1.2 研究意义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微粒观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深入研究微粒观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粒观建构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一步探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还将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系统总结微粒观建构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探讨微粒观建构与教学策略提供发展方向和思路。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有望为高一化学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
2. 正文2.1 微粒观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微粒观是化学教学中的基本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微粒观,学生可以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行为。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使他们能够预测反应产物和理解化学工艺背后的原理。
微粒观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化学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知逐步深化,从最初的宏观视角,到逐渐深入微观领域。
高中化学学科中,“微粒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将物质从微观视角,即从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层面进行研究。
在教学中,建立起具体的“微粒观”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更是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
一、“微粒观”建构的重要性1. 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微粒观”是指将物质分子、离子以及原子等微观粒子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深入剖析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
在教学中,建立起具体的“微粒观”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规律,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本质上,“微粒观”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它需要学生具备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探究问题、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提出科学假设和验证等。
因此,“微粒观”的建构过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1. 确保理论知识覆盖全面在“微粒观”建构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深入理解,必须要求理论知识覆盖全面。
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等基本知识,了解它们的微观结构及相互作用机制。
2. 体现化学实验特点化学实验是“微观观”建构的重要依据。
化学实验从宏观角度出发,观察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然后以微观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在学习“微粒观”时,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微粒行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意义。
1.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寻找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微粒观”建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观察和推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现象观察,寻找规律,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的理解,掌握化学现象规律和化学实验方法。
2. 采用“桥梁示教法”在教学中,应采用一定的“桥梁示教法”,利用宏观经验模型、模拟软件等,让学生在宏观层面掌握物质概念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解释宏观性质和化学问题,逐步扩展和建构“微粒观”概念和模型。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中化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知识体系构建是高中化学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和思路1.培养创新思维高中化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新课程的内容选择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操作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强化基础知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选择也应该注重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只有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的深层次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和应用化学知识。
3.关注前沿科技新课程的内容选择也需要关注前沿科技的发展,紧跟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更注重化学的应用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新材料与新技术随着材料科学和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知识体系构建中应该加强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3.原子与化学键原子结构和化学键是化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知识体系构建中应该注重这些基础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框架。
4.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
知识体系构建中应该注重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
3.强化应用性教学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更加注重化学的应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知识体系构建中,应该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针对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本文将从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内容的选择1. 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引入新领域知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化学学科也在不断发展。
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引入一些新的领域知识,如纳米材料、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以便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通过引入新的知识领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2. 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加强实验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化学实验的乐趣与魅力。
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强化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
如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理解与掌握。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知识体系构建分析1.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应当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与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与应用。
2. 强化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融合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应当强化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融合。
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而前沿知识则代表着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整体逻辑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微粒观
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微粒观学生微粒观的建立与培养一直都是化学教学和学习者的一个难点,长期以来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
具体来说,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等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以往的教学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实际上,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使该知识点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瓶颈,成为化学学习的严重障碍。
有些学生的化学成绩之所以不理想,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始终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起微粒观,而微粒观的建成与否又直接制约着化学学习成绩的好坏。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微粒观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一、引导学生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微粒观,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树立起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和自信心。
由于微观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教师在初次介绍微观粒子时,最好能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便于学生接受,对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会有很大帮助。
课本的设计也是依据这一原则,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所举的例子偏少。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微观粒子的变化。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如果只凭讲述去体会认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适当多举一些例子,如氮气是由许多氮气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许多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蜜蜂能从很远的地方奔向花丛的原因等等,这些内容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思维也会异常活跃。
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了,必然会增强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和信心。
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微粒观。
由于微观粒子的特性所限,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建立关于微观粒子的直观形象,因此,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微粒观,是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结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结构”1. 引言1.1 介绍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指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这一理念的提出,对高中化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引入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学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了解和应用新课程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改进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2 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如何?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主,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记忆,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繁杂和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
教师往往在内容和时间的压力下,只能匆忙地教授知识,缺乏深入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
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普遍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导致学生只关注应试,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所在,为接下来的讨论和探索提供基础。
是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
2. 正文2.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定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符合学生的整体发展需求和未来社会的要求。
首先,教学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谈高化教学中“物质的微粒观”和“动态平衡观”的建立
谈高化教学中“物质的微粒观”和“动态平衡观”的建立【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和物质变化的“动态平衡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完成这两种化学观念的建立,这将为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化学教学;两种化学观念;建立开放式化学教学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思考,使开放式化学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的课堂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物质的微粒观”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观念“物质的微粒观”主要包括: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其核心是微粒作用观,即不同层次的微粒本身是有结构的,微粒结构就是内部微粒间作用的结果;物质变化也是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质的微粒观”在物质变化中的应用。
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就会很自觉地应用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来分析和理解。
初中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电解质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等这些抽象概念不易理解。
但如果建立了“物质的微粒观”,学生很容易从微粒的角度来分析构成电解质的微粒在加热或在水溶液中离解为离子的行为。
(2)“物质的微粒观”是学生学习物质的量及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高一同学感到高中化学难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物质的微粒观”,缺乏对微观粒子的想象力。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教学历来是高中化学中最难攻克的堡垒,关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教材经过几次修改,但最终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原因就是“物质的微粒观”的建立不到位,学生难以把宏观的物质与微观粒子结合起来,难以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解释宏观的现象。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的图片、模型、资料等引导学生突破“物质的微粒观”这个瓶颈问题,为物质的量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相关概念。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微粒观”的建构和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阐述了微粒观的概念、重要性,探讨了微粒观的建构和教学策略,并对实施微粒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还探讨了微粒观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最后在强调了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研究旨在为高一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学、微粒观、建构、教学策略、重要性、有效性评估、创新与实践、未来研究方向、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一化学教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对微粒观概念的模糊理解和应用不到位的情况。
微粒观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性质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发生机理。
而在当前的高一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对微粒观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实际应用。
加强对微粒观的建构和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化学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一化学教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对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构建和引入微粒观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微粒观的概念和重要性,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微粒概念的深刻理解。
通过实施微粒观教学并评估其有效性,可以验证微粒观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而“微粒观”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物质由微小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观点。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微粒观”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化学变化的机制。
如何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建构“微粒观”,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微粒观”概念的内涵、建构要素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微粒观”概念的内涵“微粒观”是化学中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物质是由微小的原子或分子构成的,这些微粒不断地运动、相互作用,并且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着组合和分解的变化。
具体来说,微粒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微粒,它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以负电荷绕着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运动,形成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
原子的结构是化学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微粒观”的关键。
2.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了化合物。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等。
通过理解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微粒观”的认识。
由于“微粒观”概念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困惑和难以理解的情况。
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的认识。
二、“微粒观”的建构要素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学生对“微粒观”的建构应包括以下要素:1.基本观念的建立:学生需要建立起对原子和分子的基本认识,包括原子结构、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以及分子结构的组成和化学键的形成等内容。
这些基本观念是学生理解“微粒观”的基础,同时也是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粒观与化学现象的联系:学生需要理解微粒观与化学现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介绍原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变化是由微粒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起的。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
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构与教学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增强,化学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观察现象、记忆知识”的阶段,而是逐渐向“理解本质、解决问题”方向发展。
作为化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微粒观观念的建立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高一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建构微粒观,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微观世界与微粒观微观世界是指在认知尺度上相对较小的物质世界。
在这个尺度下,物质不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而是由无数微小的微粒构成。
微粒观即是从微观世界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物质,建立在微观粒子存在的基础上。
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会不断地分离、合并,从而决定了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二、微粒观的建构1. 针对常见物质建立基础概念在初步接触微粒观的阶段,我们应着重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本质。
以水为例,学生应该知道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分子,每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可视化工具比如原子模型、分子构型等来直观地建立与宏观世界相对应的微观形象。
2. 强化实验思想,依据实验数据建立微粒观模型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建立微粒观模型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行为,再将实验数据与化学微粒模型联系起来,将它们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科学模型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化处理和模型验证,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物质的本质。
3. 采用比较分析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传统的化学教育方法会将物质归类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但这样的分类只能描述物质的宏观属性,无法解释物质的微观本质。
我们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将类似的物质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
三、微粒观的教学策略1. 搭建微粒观的思想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搭建起微粒观的思想框架,加深学生对微粒观概念的理解。
借问“微粒观”,建构“思维流”
借问“微粒观”,建构“思维流”作者:谢火荣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化学基本观念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亦是学生学习化学后应掌握的思维方法。
而电解质溶液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涉及电解质溶液的考点多,重现率高。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微粒观”的角度建构电解质溶液核心知识结构,结合“平衡观”分析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电解质溶液问题的整体思路,建构一套合理的“思维流”:电解质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微粒有什么性质—微粒间如何相互作用—微粒浓度大小如何比较。
一、电解质溶液中有什么微粒1.单一溶液含有溶质和溶剂,溶质分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主要含有H+、金属阳离子、OH-和酸根离子,弱电解质含有溶质分子和对应的离子;溶剂水中含有H+和OH-。
2.混合溶液相互不反应,溶液中微粒同单一溶液的而分析;相互会反应,生成酸、碱或盐。
二、微粒有什么性质在电场作用下,阴离子一般具有还原性,会朝着带正电荷的阳极(或原电池中的负极)移动,发生氧化反应;而阳离子则相反。
多种离子往同一电极移动时,要遵循一定的先后放电顺序。
弱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分子部分电离,电离程度可借助转化率或电离平衡常数判定。
盐溶液中:若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它们会与水中的H+或OH-发生水解反应,水的电离受到促进,溶液呈现出酸性或碱性;而强酸强碱盐电离出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不与水反应,溶液呈中性。
难溶性电解质溶液中:难溶电解质少量溶解,形成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与难溶电解质间处在沉淀溶解平衡中。
三、微粒间如何相互作用1.先后关系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向两电极定向移动,多种离子在同一电极上放电有先后关系,如用石墨做电极,对CuSO4溶液进行电解,Cu2+首先获得电子变为Cu后,水中的H+才获得电子,释放出H2.。
2.转化关系(1)单一电解质溶液中的微粒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酸、碱的溶液对水的电离都起到抑制的作用;而盐溶液中弱离子与H2O中的H+或OH-结合成对应的弱酸或弱碱,即发生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策略
f教学参考Z H O N(A l E Hl A.M F.JIA O M E(ANKAO-■2021年第5期(总第542期}J>h忠。
教法指导/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策略t孙宇(淄博淄川区罗村中学山东淄博255138)文章编号:1002-2201 (2021)054X)5(K)2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 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 本观念。
微粒观是化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 关于物质构成的教学,教师普遍认为是初中化学教学的 难点。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养成化学思维,没有给学生养成化学思 维的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看见”微观世界的机会。
缺 少真实素材的支撑,学生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模糊了解、大概知道的阶段。
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感 受到“粒子”的存在,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 然”,既要“见微知著”,又要“见著知微”。
一、通过识别物质建构微粒观我们看到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极其微灯在试管底部均匀加热,在讲解该实验现象的原理时,直接让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学生均能结合 学过的物理知识去理解该实验产生现象的主要原因,然 后给学生细化: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试管传递给里 面的火柴头,温度达到着火点,火柴燃烧起来并放热,再 次传递给试管内部的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气体对 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橡皮塞被弹出。
此时,还可 引导学生延伸到由试管作反应容器的气体发生装置气 密性的检查,也是通过手心的热量传递给试管内空气来 实现的,这样使学生较快掌握并能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 的气密性检查的题目。
同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知识 与“燃烧与灭火”也可很好地镶嵌在一起,在讲述古人 “钻木取火”的原理时向学生解释:在“钻木”过程中,木 棍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木棉的着火 点,“取火”成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结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线索”和“结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从内容与形式、考试与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线索”和“结构”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一、线索1. 知识融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将知识进行融合。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是将化学知识进行分割,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注重知识的融合,通过梳理知识脉络、解释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形成逻辑性的知识结构。
2. 跨学科融合3. 实践教学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对于化学教师来说,如何设计好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二、结构1. 问题导向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从内容的结构上进行优化。
化学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多媒体辅助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形式,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的讲解、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需要从线索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改进。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摘要:物质微粒观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核心理念,它是学生学好化学非常关键的基本素养。
如何正确合理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粒子的看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物质微粒观的深入分析,提出从微观视角理解和探索物质世界,最后总结出培养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具体措施,应用于化学教学中。
关键词:化学教学物质微粒观教学策略生活在宏观世界中的人们很难定义物质粒子的概念。
微观物质世界的想象力,特别是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高中化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
培养学生对物质粒子的看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用科学概念代替前科学观念的过程,直到他们养成思考物质粒子的习惯。
微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接受和掌握。
一、物质微粒观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化学科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古代过程的化学,炼金术和药物化学,燃素化学,定量化学,现代化学和渗透整个化学的现代化学科学。
人类化学研究已从描述到推理,再到毛细管腱的微观过程。
随着人类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学不再仅仅是观察和研究宏观现象的科学。
现代化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众所周知,物质的本质体现在宏观的变化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微观理论是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把握物质的本质的基础。
微观透视练习是人类了解物质本质的重要方式。
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宏观特性,物质的宏观特性反映了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
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的一个特征,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化学中最独特的思维方式。
将物质视为粒子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粒子的性质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建立物质粒子的视野是学生打开化学之门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自然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
因此,培养学生对宏观物质的微观知识,有意识地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微观性质和通过宏观现象发生的变化的能力,以及对自然和规律的微观理解的形成物质及其变化对学生学习化学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化学 2 必 修 ) 中专 题 l 微 观结 构 与物质 的多 ( 》 “ 样 性 ” 三单 元从 微 观 结 构 看 物质 的 多样 性 。本 单 第
是 一 门在原 子 、 子 层 次 上 研究 物 质 的 组 成 、 构 、 分 结 性 质及 其变 化规律 的科 学 , 以新 课 程苏 教 版 《 学 1 化 ( 必修 )《 》化学 2必修 )为例 , 中化 学 从 2个 方 面 ( 》 高 认 识 和建构 物质 的微粒 性 , 一是 物质 是 由原子 、 分子
1 2 微粒 的结 合方式 、 . 顺序 、 空间排 列和 作用 力
用,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高中
化 学基 本观念 主要 有 : 化学研 究 的物质 层次 、 化学 中 的相互 作用 、 化学反 应 的方 向和 限度 、 学变 化 的形 化
式、 化学 反应 中 的能量 、 化学进 化 等基本 观念 。化 学
学 环境 中由不 同的微 粒 参 与主 要 反应 等具 体 认识 ,
、
课 程 苏教 版《 学 1 必修 )《 学 2 必修 ) 为例 , 讨 高 中化学“ 化 ( 》化 ( 》 探 微粒 性” 念 的建构 , 观 物质 是 由原子 、
分 子或 离子 等层次 的微 粒构 成 的 , 学反应 是某 一层 次微 粒 的相互 作用 。 化
关键词 新课程 微粒性 观念 建构
2 化 学 反 应 是 某 一 层 次 微 粒 的相 互 作 用
化学 反 应 的 实质 是 原 子 、 子 或 离 子等 层 次 微 分
粒 的相互 作用 。例 如 , 苏教版《 学 1必修 )专 题 2 化 ( 》 “ 海水 中获 得 的化学 物质 ” 从 。氯 气溶解 于水 后是 否
与 水发生 反应 ?氯 水 中存在 哪些 微粒 ?它们 的作 用
识微 观结 构与 物质 多样性 的关 系 。
微 使学 1 物质是 由原子 、 分子或离 子等 层次 的微 粒 晶体 的微 粒 、 粒 间的作用 力 的类 型不 同 , 生认
构 成
苏教 版《 学 1 必 修 ) 中“ 化 ( 》 化学 家 眼 中 的物 质 世界 ” 从粒 子 的大小 、 间距 和数量 等方 面认 识物 质 的 微 粒性 ; 化 学 2 必 修 ) 中“ 在《 ( 》 从微 观 结 构看 物 质 的
化学 基本 观念 是学 生获得 的 对化学 总 观性 的认 作 用 的变化 和微 粒 间距 离 和 运 动方 式 的变 化 ; 质 物
识, 它决 定着 学生 对化 学 知 识 的 深人 理解 和 灵 活 应
分散系也涉及分子、 微粒集合体等微观粒子的大小;
电解质 电离 产生 的离 子在水 溶液 中的行 为 。
・Leabharlann 1 4・化学
教
育
20 0 8年第 1 O期
新 课 程高 中化 学 “ 微粒 性 ’ 念 的建 构 ’ 观
魏樟庆
( 江 乐 清 中学 浙 350 ) 2 6 0
摘要
化 学是 一 门在 原 子 、 子层 次上研 究物 质 的组 成 、 分 结构 、 质及 其 变 化 规律 的科 学 。 以新 性
变化 ; 物质 的量是 将 微 观粒 子 与 宏 观 质量 相 联 系 的 基本物 理量 , 帮助 实现物 质转 化过 程 中的定 量研究 ; 物质 聚集状 态 的变化 实质是 分子 等微 观粒 子问相 互
通 过 氯水 中微粒 成 分 的探 究 , 学 生 基本 理 解 使
氯 水 中存 在 C H。 HCO 分 子 和 H+、 r 等 离 1、 o、 l C 子 与化 学反 应事 实 的联 系 , 能 理 清 氯 水在 不 同化 并
或离 子等层 次 的 微 粒 构 成 的 , 调 微 粒 的 大 小 、 强 间 距 、 量和重 组 , 数 以及微 粒 的结合 方式 、 序 、 间排 顺 空 列和作 用力 ; 是化 学 反 应 是 原子 、 子 、 二 分 离子 等 层 次 的微粒 之间 的相 互 作用 , 如离 子 反 应 中的 离子 重
元 以同素异 形现 象 、 同分异 构现 象 、 同类 型 的晶体 不 微粒 , 帮助认 识 和建 立 物 质 多样 性 和 微 观结 构 的关
系的 基本观 念 。教材 以生 活 中熟 悉 的 2 碳 的同素 种 异形 体—— 金 刚石 和石 墨 , 以及 C。 碳 纳米 管 , 6和 从
微观 结构 的角度 认 识碳 元 素原 子 间 的 结 合方 式 、 作
1, ) 认识 化学 反应 是 某一 层 次 微 粒 相 互 作用 的基 本
观念 。
界” 第一 单元 丰 富 多彩 的 化 学物 质 。本 单 元 教 材 是 以“ 质 的分 类及 转 化 ”物 质 的量 ” 物 质 的 聚集 状 物 “ “ 态 ”物 质 的分散 系” 化学 物质 的一般 属性 为主 线 , “ 等 通 过学 习使学 生形 成物 质微 粒性 的基本 观念 。物 质 的分类 和转 化实 质是分 子 等微观 粒子 的存 在形 态和
用 力 和空 间排列 方式 的不 同。教材 以正 丁烷 和异 丁 烷、 乙醇 和二 甲醚 为例 介 绍 同分 异构 体 和 同分 异构 现象 , 碳原 子 的成键 特点 与成 键方式 、 原子 的排列 碳
组 , 化还 原反 应 中的 电子转移 等等 。 氧
顺 序 和空 间不 同可 以形成 不 同的物 质 。教材从 构成
分 别是 什 么 ?通 过 对 氯 水 微 粒 成 分 的 探 究 ( 图 见
多 样性 ”从粒 子 的结合 方式 、 序 、 间排列 和作用 , 顺 空 力 等方 面认识 物质 的微 粒 性 , 在更 高 的层 次 上 拓展
了“ 质微粒性 ” 个化 学观 念 的视野 。 物 这 1 1 微 粒的 大小 、 . 间距 、 数量 和重 组 《 学 1 必修 ) 中专题 1 化学 家 眼 中的物质 世 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