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之教材梳理(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4.边塞战争诗四首文题解读《从军行(其一)》《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抒写军旅战争。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天宝十一年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
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
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塞下曲》“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辞》。
意为边塞所唱之歌曲,是以描写边塞为主的乐府诗,乐府诗集列在新乐府辞中。
走近作者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人。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塞下曲一、概述1.课名:《塞下曲》“126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是在学习了唐诗《从军行》、《蓟中作》和《热海行》之后设计的一节研讨课。
2.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一元的课文,是一组关于唐代经典诗歌阅读的系列篇目,有基本阅读《王维诗四首》、《李白诗四首》和《杜甫诗五首》四篇,“扩展阅读”陈子昂等创作的《即景抒情诗》和孟浩然等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几篇经典诗歌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从吟咏风景秀美的山水田园到高歌慷慨激昴的大漠雄关,再现诗国的云蒸霞蔚。
本课选取《塞下曲》作为唐诗用典的范作,分析事典、语典和人典背后的沁人心脾的情感,体会唐诗中不乏绝唱的盛唐气象,不仅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而且使得其文化审美得到陶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自主预习,能说出什么是人典、事典和语典。
(2)借力课堂研学,会什么是正用或是反用历史典故。
2.过程和方法(1)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说出其妙在何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阅读唐代边塞诗,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2)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诗歌阅读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鉴赏知识积淀,借力“必修1”到“必修5”诗歌单元的篇章学习,孩子们对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直观的体验,但是他们对更深一层“诗歌用典”了解并不多。
这些典故是理解诗歌作品的关键,所以面向学生进行备课,我将重心放在“唐代边塞诗的用典技巧分析”上,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首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重点:(1)讨论研学问题,能让学生分析《塞下曲》中典故的类型及正、反和明、暗使用情况。
(2)挖掘《塞下曲》中典故的使用效果,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利用文学积累,让学生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鉴赏其审美,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含解析
◆6边塞战争诗四首往前一步,臂就长了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的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
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
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
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
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
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一、作者视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
6.《边塞战争诗四首》(1课时)【研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四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自主研学案】一、导入: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二、边塞诗的产生: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
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
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高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三、边塞诗人介绍: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王之涣《凉州词》“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四、赏析方法(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 抓住意象特征时间意象:秋天、黄昏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人物意象: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三、整体感知,结构巧解《从军行(其一)》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描摹了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塞下曲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边塞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3、理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婉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歌意象与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三、边塞诗常见情感总结:四、课堂练习: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从军行蓟中作王昌龄高适烽火城西百尺楼,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黄昏独上海风秋。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无那金闺万里愁。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同为边塞诗,表达胡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塞下曲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常见内容情感和常见艺术风格。
2、理解和掌握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并掌握诗中情景交融、暗示、曲笔、用典等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不同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2、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并掌握诗中情景交融、暗示、曲笔、用典等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掌握边塞诗常见情感和艺术风格,学会鉴赏边塞诗。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常见内容情感和常见艺术风格。
2、理解和掌握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并理解、掌握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自学交流1、边塞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教师小结:一、边塞诗的概念;二、边塞诗中的意象;三、边塞诗的风格;四、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教师点拨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画面。
)3、教师点拨鉴赏方法:(1).抓住“意象”,再现“画面”,揭示“情意”。
(2).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
(举例说明鉴赏方法)二、作业:完成课前自学案第二课时一、小组交流本组对相关诗歌的解读,推举出解读优秀的同学并制作相应的PPT。
(课前开展)二、小组通过PPT展示本组诗歌解读优秀的作品,参与班级评比。
三、评委提问,小组非展示同学作答,作为评比环节计入小组得分。
参考问题:《从军行(其一)》(1)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
(2)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闺中少妇思。
(3)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描摹了一幅的画面。
后两句写,而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蓟中作》(1)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的苦闷心情。
(2)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的巨大悲愤。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013年5月1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中有这样一句话:“袁牧声名多么显赫,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平步轻云……”句中的“轻云”应是“青云”之误。
成语“平步青云”,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经常遇到。
“平步”即平常步行,这里指“走上”。
“青云”指青空、高空,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去”指一下子就升到很高的地位。
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字致于青云之上。
’”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袁牧晋升之快,是十分恰当的。
“轻云”指薄云、淡云。
没有“平步轻云”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阎德喜走近作者今属山西阳太守张九皋力荐,(续上表)相关知识边塞战争诗边塞战争诗多具有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特点。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突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识记字音羌.笛(qiānɡ) 金闺.(ɡuī) 蓟.中(jì) 塞垣.(yuán )“且”读“z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祭祀时放置礼品的礼器。
本义为放置礼品的礼器。
作连词时读作qiě,当“而且”“又”“尚且”讲;作副词时读作qiě,义为“暂且”“还将”“还”。
“且”可以作声符,如“姐”“阻”“狙”“组”等,一般词典均不立“且”部。
从军行(其一)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广漠边塞中的边城西面,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更显凛冽寒冷。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6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王昌龄(约698—757年),字少伯,太原(今 属山西)人,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今
河北沧县人)。
岑参(约715—770年),祖籍南阳(今属河 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
李益(约 748—827 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
答案: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高楼。征人 独上瞭望台。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 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 空闺之孤独。“独”字有“一击两鸣”之妙。
2.(1)诗歌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运用 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何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 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景介绍 1.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抒写军旅战争。从 初唐到盛唐时期, 曾有多次御边战争。 当时由于国家强盛, 诗人们民族意识高涨,勇敢地走向塞漠边疆,走向战场, 并把他们体验到的战争场面、 塞外风光以及征人的离愁别 恨发之于诗歌,有的雄奇,有的清怨。在表达爱国精神的 基础上,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 人的别情离绪、 思旧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 《留别王维》 : “欲 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苏轼《蝶恋花》 : “天涯何处无 芳草。 ”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 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 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 也常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
群文阅读之边塞诗教学内容:唐朝边塞诗《塞下曲》八首(王昌龄、李白、李颀、李益、常建、许浑、卢纶、戎昱)教学目标:1.理解八首边塞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边塞诗意及特点。
2.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3.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教学重点:快速把握阅读对象的特点及诗歌群组的异同。
教学手段(方式):多媒体、群文阅读、小组讨论学习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每个民族都有其灵魂,而灵魂则都有其标志。
在西方,此标志是屹立千年的雕塑和建筑;在中国,因为历史上的连年战乱,民族灵魂的标志则是永远都无法被摧毁的古典诗文。
其中唐朝最灿烂夺目的则是贯穿始末的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集于此,通过8首边塞诗来领略其风采。
这8首边塞诗分别是来自王昌龄、李白、李颀、李益、常建、许浑、卢纶、戎昱等8位诗人的《塞下曲》(分别编号为1—8)。
塞下曲(01)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⑴饮(yìn)马:给马喝水。
⑵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⑶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塞下曲(02)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塞下曲(03)唐•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
⑴羽林子:羽林军。
⑵葡萄:指酒。
⑶寸心:心事、心愿。
塞下曲(04)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⑴伏波: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敌军侵扰,宁肯战死,以马革裹体而还。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从军行(其一)(2)教案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的开展,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过程与方法:识记边塞诗的内容和常见艺术风格;会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边塞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情感和常见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教学方法:朗读,讲解,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一、有朋自远方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表达国运兴衰,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国家的精神风貌。
边塞诗的开展〔学生导读介绍〕: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其中高适和岑参最为著名,因此盛唐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二、温故而知新诵读诗歌名句,体会情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边塞诗情感类型边塞诗所描写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大类:〔1〕描写边塞战争。
誓死御侮,立志报国的诗,如陆游的?书愤?;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揭露边敌烧杀劫掠,给百姓带来劫难的诗,如杜甫的?悲陈陶?、杜牧的?河湟?、于谦的?入塞?;揭露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负担和灾祸的诗,如杜甫的?兵车行?。
〔2〕描写军旅生活。
写紧张严肃,艰苦奋进的行军生活,如岑参的?走马川行?;鞭挞封建政治黑暗,对将帅赏罚不明的指责,如王维的?老将行?;记述将士生活悬殊,苦乐不均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将士长期戌边,望乡思归及闺妇念征人的诗,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昌龄?参军行?〔其一〕。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6边塞战争诗四首往前一步,臂就长了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的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
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
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
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
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
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一、作者视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20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时,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边塞诗成就最高。
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燕歌行》《蓟中作》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戍边将士和他们妻子的相思与无奈。
《蓟中作》本诗又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指蓟城,故址在今河北卢沟桥北)所写。
2018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P20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时,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边塞诗成就最高。
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燕歌行》《蓟中作》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戍边将士和他们妻子的相思与无奈。
《蓟中作》本诗又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指蓟城,故址在今河北卢沟桥北)所写。
高中语文《边塞战争诗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盛唐边塞诗,掌握其特点。
3、了解〈从军行〉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
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
4、学习〈蓟中作〉中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报国无门的主题。
教学重点:〈从军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从军行〉中曲笔的运用。
如何鉴赏边塞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边塞诗。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三、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四、唐代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五、学习课文。
一)、从军行(其一)1.知人论事: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某某(今属某某)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某某某某)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某某某某)丞,后贬龙标(今某某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某某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某某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某某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首联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 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 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每当 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 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答案】B 【解析】A.“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 ‘霁’照应”错。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 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不近似。D.不是反衬。
(2)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请 简要分析。
【答案】面对渔父的相问,诗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 真实姓名。这是因为:自己远离都城,仕途不顺,境遇不佳; 幻想仕途能有所作为却不得志,又做不到像渔父一样随遇而 安;在出世入世的选择中心态纠结,矛盾彷徨。
提示:“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 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的 报国决心。
“定远何须生入关”,引用东汉班超的典故,表现了班 超希望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原,这里是反用,表达了诗人以死报 国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引用《春秋公羊传》中“匹马只 轮无反(返)”,表现将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这里是正用。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 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 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 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案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
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
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
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
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
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
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
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
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
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
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
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
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
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
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
《塞下曲》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无奈 (2)空中白雪遥旋.灭。
旋:很快 (3)蒸沙烁石然.虏云。
然:同“燃”(4)每愁胡虏翻.。
翻:反复,叛乱(5)长驱登塞垣..。
塞垣:边塞的城墙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无那金闺万里愁。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4)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6)岑参,江陵人。
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军行(其一)》⎩⎪⎨⎪⎧ 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后两句:怀乡思亲《蓟中作》⎩⎪⎨⎪⎧ 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中间四句:思考、描绘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塞下曲》⎩⎪⎨⎪⎧⎭⎪⎬⎪⎫前两句:保家卫国后两句:杀敌要彻底典故《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蓟中作》《蓟中作》一名《送兵还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
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塞下曲》这首诗基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
典故的使用,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从军行(其一)》1.由情入景,承转自然。
诗歌前两句写景,突出边塞的苍茫荒凉,衬托戍边将士的寂寞孤独。
三、四句转为抒情。
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戍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了无痕迹。
2.善于用字。
“更”字用得很是巧妙,它生动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敏感,流露出一丝对羌笛的抱怨之情。
因为这笛声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乡思之苦;“无那”一词,在抒发这种相思的痛苦时,诗人运用了曲笔;征人在相思,征人的妻子也正在万里之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思念着征人。
《蓟中作》1.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2.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3.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让诗歌大放异彩。
例如诗中写道:“西头热海水如煮。
”既是夸张,又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到热海的水热的程度,有身临其境之感。
2.大胆奇异的想象。
例如“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火,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
想象奇特,瑰丽多姿。
3.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对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善用典故,四句诗化用四个典故,用词简约而意蕴深长。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岑参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边塞风景?热海奇异的景色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答案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夸张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
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
3.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
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
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案“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的报国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