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梗塞区脑组织的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合,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患者的时间窗口评估1.1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通常是发病后3至4.5小时内。
因此,评估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1.2 病因评估:某些病因导致的脑梗塞,如心源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等,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考虑病因的影响。
2. 影像学评估2.1 脑卒中类型评估:脑梗塞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溶栓治疗主要适合于缺血性脑梗塞,因此需要进行影像学评估,明确脑梗塞的类型。
2.2 梗塞范围评估:梗塞范围的评估可以通过颅脑CT或者MRI进行。
梗塞范围过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性并发症。
3. 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3.1 年龄评估:年龄是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普通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他们的血管病变情况较为严重。
3.2 基础疾病评估:患有一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3 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性并发症,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判断患者是否能够承受溶栓治疗带来的风险。
4. 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评估4.1 凝血功能评估: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4.2 肝肾功能评估: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药物积聚,增加出血的风险。
溶栓治疗知识点总结
溶栓治疗知识点总结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中风或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或心肌损伤。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在合适的时间内给予患者适当的溶栓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功能缺陷或心肌损伤。
1.适应症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包括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其中,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需要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溶栓操作,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患者需要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溶栓操作,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2.禁忌症溶栓治疗也有一些禁忌症,包括近期内的出血病史、中风或其他出血病史、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严重高血压的患者等。
此外,对于怀孕的女性、正在进行器官穿刺或手术的患者以及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也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3.溶栓药物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K)、舒潘曲普(reteplase)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从而恢复血流。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4.溶栓治疗的风险溶栓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流,减少神经功能缺陷或心肌损伤,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溶栓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脑出血、血栓栓塞、出血等。
因此,在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来确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5.溶栓治疗的评估在进行溶栓治疗后,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评估和观察。
这包括对患者出血情况的检查、神经功能的评估、心电图监测等。
通过及时观察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溶栓治疗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6.溶栓治疗的护理在进行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
这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观察和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其克服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
溶栓成功的指标
溶栓成功的指标
引言概述:
溶栓是一种治疗心肌梗死和中风等血栓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其成功与否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溶栓成功的指标,并详细阐述每个指标的意义和应用。
正文内容:
1. 溶栓治疗的目标
1.1 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目标
1.2 中风的溶栓治疗目标
2. 血栓溶解速度指标
2.1 血栓溶解时间
2.2 血栓溶解率
2.3 血栓再通率
3. 血流动力学指标
3.1 冠脉再通率
3.2 冠脉血流速度
3.3 心肌灌注改善程度
4. 心肌损伤指标
4.1 心肌酶学指标
4.2 心肌肌钙蛋白
4.3 心肌梗死面积
5. 临床疗效指标
5.1 症状缓解
5.2 心功能改善
5.3 不良事件发生率
6. 影响溶栓成功的因素
6.1 溶栓药物的选择
6.2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6.3 治疗时间窗口
总结:
溶栓成功的指标包括血栓溶解速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和临床疗效指标。
血栓溶解速度指标反映了溶栓治疗的效果和速度,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了冠脉再通率和心肌灌注改善程度,心肌损伤指标反映了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临床疗效指标评估了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心功能恢复情况。
影响溶栓成功的因素包括溶栓药物的选择、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时间窗口。
准确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指导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1. 引言血管堵塞溶栓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血管堵塞的方法。
该流程旨在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来恢复被血栓堵塞的血管的正常血流。
本文将介绍血管堵塞溶栓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溶栓治疗适应症溶栓治疗适用于下列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中风- 肢体动脉血栓闭塞- 腹部或脑血管血栓闭塞等3. 血管堵塞溶栓流程血管堵塞溶栓流程一般分为以下步骤:3.1 确认诊断和评估病情在进行血管堵塞溶栓治疗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确认诊断是血管堵塞溶栓治疗的第一步。
3.2 选择溶栓药物根据病情和患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尿激酶等。
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以及患者的病情。
3.3 给药途径和剂量溶栓治疗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或动脉导管给药进行。
给药途径的选择依赖于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
药物剂量则需要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整。
3.4 监测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
同时,要警惕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3.5 维持血流通畅溶栓药物的作用是恢复被血栓堵塞的血管的正常血流。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的血流通畅,避免再次堵塞风险。
可以通过抗凝治疗、改善血液循环等手段来维持血流。
3.6 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
包括观察症状缓解情况、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等。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4. 注意事项在血管堵塞溶栓流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当的溶栓药物和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
-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注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 维持血流通畅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再次堵塞风险。
脑卒中溶栓流程
脑卒中溶栓流程
脑卒中溶栓是一种治疗脑血管阻塞的方法,旨在恢复脑部的正常血液供应,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以下是脑卒中溶栓的一般流程:
1. 初步评估:当患者出现中风症状时,医务人员会首先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了解病史、诊断症状以及评估风险因素等。
2. 急诊CT扫描:为确诊是否为缺血性中风,通常会进行急诊头部CT扫描。
这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3. 溶栓治疗决策:基于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将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如果确认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条件,医生会权衡利弊,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决策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4. 血液检查:在开始溶栓治疗之前,医生会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5. 溶栓药物给药:如果决定进行溶栓治疗,医生会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6. 密切监测和护理:在溶栓治疗期间,患者需要
进行密切监测,并接受专业护理。
医生和护士会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血压、心率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7. 后续护理和康复:脑卒中溶栓治疗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后续的护理和康复治疗。
这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请注意,脑卒中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以上流程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溶栓患者应急预案
一、背景溶栓治疗是一种紧急治疗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以恢复血管通畅,挽救患者生命。
然而,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院长担任副总指挥,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小组:包括医疗救治组、护理组、药品供应组、信息联络组、后勤保障组等。
三、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溶栓患者(1)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发现疑似溶栓患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医疗救治组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确认溶栓治疗指征。
2. 报告与通知(1)医疗救治组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响应。
(2)应急指挥部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 应急处置(1)医疗救治组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等。
(2)护理组协助医生进行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药品供应组及时提供所需药品。
(4)信息联络组保持与上级医院、相关部门的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4. 后续处理(1)医疗救治组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
(2)护理组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工作。
(3)应急指挥部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2)成立应急小分队,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2. 药品保障(1)储备充足的溶栓药物及急救药品。
(2)确保药品质量,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
3. 设备保障(1)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
(2)确保设备完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4. 信息保障(1)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畅通。
(2)加强与上级医院、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五、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我院溶栓治疗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应急响应及时、高效。
血管阻塞溶栓流程
血管阻塞溶栓流程引言血管阻塞是一种严重的医疗情况,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
本文档将介绍血管阻塞溶栓的流程。
检查与确认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医生首先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确认,以确保溶栓治疗的适用性。
这些检查包括但不限于:- 临床症状评估- 心电图检查- 血液检查溶栓治疗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溶栓治疗药物。
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 阿司匹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重组人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PA)溶栓治疗过程溶栓治疗通常需要在医院的急诊室或特定的治疗室进行。
治疗过程如下:1. 患者接受静脉置管,以便输注溶栓药物。
2. 医生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其他因素确定溶栓药物的剂量。
3. 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器缓慢输送,持续一定的时间。
4. 在溶栓药物输注期间,医生会进行密切监测,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治疗结束后,医生将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溶栓治疗后的护理溶栓治疗后,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护理和监测,以确保其健康恢复。
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病房住院观察- 疼痛管理- 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电监测- 血液检查结论血管阻塞溶栓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恢复血流并避免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检查确认、合适的药物选择和专业的治疗过程,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然而,溶栓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溶栓操作流程
溶栓操作流程一、操作前准备1. 确认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等适应症。
2. 评估风险:出血风险、过敏反应等。
3. 准备器材:心电图机、血压计、氧气袋、急救药品等。
4. 准备溶栓药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肝素等。
二、操作步骤1. 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 进行心电图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3. 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体重和病情给予溶栓药物。
4. 溶栓过程中,每15分钟监测一次心电图,观察ST段变化,评估溶栓效果。
5. 溶栓结束后,继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6.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7. 溶栓24小时后,复查心电图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评估溶栓效果。
三、操作后处理1. 记录溶栓过程,包括药物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等。
2.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立即处理。
3.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
4. 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1. 严格掌握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处理。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r-tPA与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联用时,需调整剂量。
4. 溶栓后,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
五、应急预案1. 出血:立即停药,给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
2. 过敏反应: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3. 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联系医护人员。
六、操作记录1. 记录溶栓药物名称、剂量、时间、不良反应等。
2.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心电图等。
3. 记录溶栓效果,如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变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
溶栓操作简介
溶栓操作简介
1. 定义
溶栓操作是一种以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作用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 目的
1. 恢复血流: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2. 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血栓性疾病。
3. 减轻症状:缓解因血栓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 操作流程
1. 评估患者: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病情,确定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
3. 给药方式:溶栓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口服等方式给药。
4. 监测病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出血等并发症。
5. 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包括观察药物不良
反应、指导患者饮食和生活等。
4. 注意事项
1. 溶栓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得擅自使用溶栓药物。
2.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应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
3. 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应遵医嘱,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5. 应用范围
溶栓操作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领域,如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疾病的治疗。
6. 结论
溶栓操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血流,减轻症状,预防血栓形成。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通过对溶栓操作的深入了解,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有多种,具体如下:
1.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即症状明显改善。
目前临床需要通过常用评估量表、指标判断,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即NIHSS,改良Rankin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等判断。
如果溶栓以后24小时进行评估或30天后再评估,分值减少4分以上,或者90天再评估分值在0-1分,提示溶栓成功。
2. 治愈:指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完全消失。
3. 显效:指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7-9个或缺损肺面积缩小75%。
4. 好转:指呼吸困难等症状较前减轻,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1-6个或缺损肺面积缩小50%。
5. 无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明显变化,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无变化或增加。
6. 恶化: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增加。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临床环境和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脑卒中溶栓治疗时,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溶栓检测指标
溶栓检测指标溶栓检测指标是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依据,判断溶栓治疗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溶栓检测指标。
一、血栓溶解率血栓溶解率是衡量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通过测量患者血栓溶解前后的血栓体积或长度来评估。
通常情况下,血栓溶解率越高,说明溶栓治疗效果越好。
临床上常用的血栓溶解率评估方法有CTA、MRI等,这些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血栓溶解情况,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血栓再通率血栓再通率是指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情况。
血栓再通率越高,说明溶栓治疗效果越好。
临床上通常采用超声多普勒或血管造影等技术来评估血栓再通率,这些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血管的通畅情况,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也是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栓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胸痛减轻、呼吸困难减轻等,可以反映溶栓治疗的效果。
医生通常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来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这也是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是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栓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因此,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医生通常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总结起来,溶栓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血栓溶解率、血栓再通率、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评估指标的局限性,综合多个指标来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以提高溶栓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血栓溶栓方案
血栓溶栓方案1. 引言血栓溶栓是一种治疗血栓形成的方法,在多种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血栓溶解药物通过促使血栓溶解,恢复血液流动,减少相关疾病的风险。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血栓溶栓方案的定义、适应症、药物选择、使用方法及风险评估等内容,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科学的治疗决策。
2. 血栓溶栓方案的定义血栓溶栓方案是指使用药物来溶解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液流动。
溶栓药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血栓的主要成分纤溶酶原,或者通过促进纤溶过程中的血栓溶酶系统来实现。
3. 血栓溶栓方案的适应症血栓溶栓方案适用于下列情况:•动脉或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冠心病但需注意,血栓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例,部分状况需谨慎使用,如近期手术、出血倾向等。
4. 血栓溶栓药物选择常用的血栓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K)•链激酶样纤溶酶原激活剂(SK)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应根据病情及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
5. 血栓溶栓方案的使用方法血栓溶栓方案的使用方法依赖于药物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通常情况下,血栓溶栓药物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静脉给药:根据药物说明书和身体质量计算剂量,然后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2.副反应监测: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和血栓溶解程度。
3.治疗评估:在溶栓治疗结束后,通过相关检测评估溶栓的效果。
6. 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血栓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出血、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选用血栓溶栓方案前,医生应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判定患者的出血风险•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定期评估溶栓治疗效果7. 结论血栓溶栓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血栓疾病的方法。
临床医生在使用血栓溶栓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和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通过科学的方案选择和严密的监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
溶栓
• 心电监护重要性:
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水肿、儿茶酚胺分泌 增多,造成心肌损害,继发性心电异常
血压监测方法
• 血压:控制在140~160/75~90mmHg • 监测方法:
最初2小时内15min1次,随后6h内 30min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小时 如收缩压大于等于180mmHg或收缩压大于等于 100mmHg,增加监测次数,并给与降压药物
禁忌症
• • • • • • 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3个月头颅外伤史 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 腔隙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 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溶栓前的护理
• 溶栓成功的关键: • 缩短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
溶栓前的护理
• • • • 了解病员CT、MRI、凝血各项检查 将患者收入卒中单元或监护病房 安置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及输注泵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溶栓治 疗 • 护理配合须做到迅速、准确
溶栓中的护理
• 静脉输液中,专人守护,保持静脉通 路绝对通畅 • 准确掌握滴速,确保溶栓药物在规定 时间内滴完
溶栓方法
• 静脉溶栓 • 动脉溶栓 • 动脉和静脉内联合应用
静脉溶栓
• 优点
简单、方便、创伤相对较小,可短时间内 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接受
• 缺点
全身用药剂量大,出血多,对大血管的血 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低,适合于弥散 性微血栓的溶栓
动脉溶栓
• 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为动脉内溶栓创 造了条件,导管可以进入到脑内主要 动脉 高选择性的在血管堵塞最近处注入溶 栓药物,提高局部药物的浓度使血栓 快速溶解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首先,最先进的溶栓方法之一是经静脉溶栓。
经静脉溶栓是将
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使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血管,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适用于急性缺血性
中风患者的早期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溶解血栓,有效减少脑
组织缺血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其次,机械取栓是另一种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机械取栓是通过
导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
相比于传统的药物溶栓,机械取栓
能够直接将血栓取出,操作更加精准,能够避免溶栓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出血风险。
此外,机械取栓还能够更好地恢复脑血流,提高患
者的治疗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溶栓方法。
除此之外,最先进的溶栓方法还包括了药物和机械相结合的治
疗方式。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的优势,通过
药物溶解血栓,再通过机械将血栓取出,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这种综合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恢复脑血流,还能够减少治疗过
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最先进的溶栓方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经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药物与机械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更好地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最先进的溶栓方法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溶栓流程:关键时刻的救命步骤》咱今天来唠唠溶栓流程。
想象一下,有人突然中风了,身体不听使唤,这时候溶栓就像是一场紧急救援行动。
第一步,医生得赶紧判断这人适不适合溶栓。
比如说,得看看发病时间,要是太久了,溶栓效果可能就不好。
然后会做各种检查,像脑子的片子、抽血化验啥的,确定没有溶栓的禁忌。
第二步,如果能溶栓,那就得赶紧准备药。
这药可不能随便用,得严格按照剂量和速度来。
第三步,用药的时候,医生和护士那是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得时刻盯着病人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血、过敏这些不良反应。
第四步,溶栓结束后,也不能放松,还得继续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我给您讲个例子,有个大爷突然中风倒地上了,送到医院及时,医生按照溶栓流程一步一步来,大爷恢复得特别好,现在又能跟大伙一起下棋啦!所以说,这溶栓流程可重要了,每一步都关系着病人能不能重新过上正常日子。
《溶栓流程:和时间赛跑的医疗行动》您知道吗?当有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时,溶栓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一到医院,医生马上就开始忙乎起来。
先问清楚发病的时间,这可关键了,超过一定时间溶栓效果就大打折扣。
然后迅速安排做检查,比如心电图、脑 CT 啥的。
检查结果一出来,要是符合溶栓条件,护士就赶紧去准备药品和器材。
药拿来了,医生小心地把药给病人用上,这期间一直盯着病人的生命体征,血压、心跳啥的都得时刻注意着。
溶栓结束后,也不是就完事儿了,还得观察病人有没有不舒服,看看溶栓的效果咋样。
我听说有个阿姨,突发脑梗,幸亏到医院及时,溶栓流程走得顺,没留下啥大毛病,现在又能跳广场舞了!溶栓流程就是争分夺秒,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溶栓流程:拯救生命的关键步骤》咱来聊聊溶栓流程,这可是在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的!医生一看到病人,马上就像侦探一样,了解病情,判断能不能溶栓。
比如说,发病时间短,身体状况还行,那就有希望。
然后,开始用药啦!这时候医生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一边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
溶栓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溶栓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溶栓是一种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肺栓塞、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
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被谨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首先,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身体状况进行详细了解,以确定溶栓治疗是否适用。
一些禁忌症需要被排除,比如近期活动性出血,手术史、精神状态不稳定、妊娠等。
此外,患者的肾功能和肝功能也需要被评估,因为这些器官参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其次,溶栓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常见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活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等。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PA 是常用的首选药物。
除了药物选择,溶栓治疗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
比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动脉溶栓通常是更好的选择。
在进行溶栓治疗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比如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等,需要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处理。
此外,监测血小板、凝血功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进行溶栓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严密观察。
床边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支持。
比如,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
此外,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最后,溶栓治疗后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
溶栓后易发生再栓塞,抗凝药物可以减少再栓塞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患者和家属需要充分理解治疗的风险和益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治疗是一种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可能引发出血等并发症。
溶栓是什么意思
溶栓是什么意思溶栓是什么意思你听说过“溶栓”这个词语吗?下面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溶栓”指利用溶解和稀释作用,将血栓溶解、稀释、移除,以恢复血流畅通的治疗方法。
“溶栓”最早是用来指利用溶解和稀释作用,将血栓溶解、稀释、移除,以恢复血流畅通的治疗方法。
此后,随着对溶栓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发现了其治疗作用和机理。
它可以明显地改善心肌梗塞区血液供应,降低局部代谢产物,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功能;也可防止再梗塞和猝死,减少心源性死亡。
“溶栓”,是指利用药物或体外物质将血栓溶解,使其分散成细微的颗粒并排出体外,使堵塞的血管重新恢复畅通的过程。
它是冠心病急性期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心肌梗塞后心电图上有ST段抬高的患者,如伴有室壁瘤则是溶栓的绝对适应证。
2.不稳定性心绞痛。
3.急性肺栓塞。
4.慢性肺心病。
5.大面积烧伤伴有休克及严重的低氧血症等。
6.心包积液。
7.慢性心功能衰竭,经药物治疗无效。
8.多支血管同时阻塞。
“溶栓”是什么意思呢?溶栓是将堵在血管中的斑块或血栓溶解,让血管畅通的治疗方法。
“溶栓”就是把比较大的血栓打碎成小碎块,然后取出。
如果把血栓比喻成塞子,那么溶栓就好比用锤子砸,因为血栓体积大,所以用锤子比用钳子更省力,效果更好。
此外,“溶栓”还可以用在临床治疗上。
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就可以采用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发病后的第一时间内溶栓,可以让很多本来已经被迫变狭窄的血管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但由于有的患者发病后没有及时就医,错过了溶栓的黄金时间,甚至导致发病24小时后才去就医,使得堵塞的血管完全被闭塞,导致心肌坏死。
还有一些人因为某些疾病会出现小腿或大脑缺血的情况,身边常备溶栓类药物,比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
其实当前已经有很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溶栓类药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急性血栓恢复血流,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所以在用药之前,一定要进行溶栓的相关检查,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危重症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恢复由血栓阻塞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辅助溶栓两种。
静脉溶栓是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溶栓药物,以破坏血栓并恢复血流。
溶栓药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脱氧尿苷酸类药物(UK、SK)、重组链激酶(r-PA)等。
最先进的静脉溶栓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溶栓治疗。
这种方法在溶栓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血栓的位置和病变的严重程度,然后通过冠状动脉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到血栓所在的部位,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机械辅助溶栓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加入了机械辅助设备,以增加血流恢复的效果。
最先进的机械辅助溶栓方法是血栓抽吸器(aspiration thrombectomy)和旋切刀(rotational atherectomy)。
血栓抽吸器通过负压吸引血栓,引导血栓进入抽吸装置,从而快速、安全地恢复血流;旋切刀则是通过机械旋转的切削方式,将血栓切割成小片,以便更好地恢复血流。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药物载体的新型溶栓方法也值得一提。
传统的溶栓药物在给药后会引起全身溶栓,增加出血的风险。
而药物载体技术可以将溶栓药物封装在微小的纳米粒子中,通过靶向给药的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栓所在的部位,减少全身出血的风险,并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加溶栓效果。
综上所述,最先进的溶栓方法包括静脉溶栓、机械辅助溶栓和药物载体等。
静脉溶栓方法通过给予溶栓药物恢复血流,而机械辅助溶栓方法则加入了机械辅助设备以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载体技术则通过靶向给药的方式减少全身出血风险,并提高溶栓效果。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溶栓治疗变得更加精确、高效,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溶栓的名词解释
溶栓的名词解释溶栓,是指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将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或清除的过程,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溶栓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适当的手段恢复或改善血流,从而减少或避免病变器官的组织坏死,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栓形成是机体对抵御出血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但当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堵塞了血流通道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血栓形成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的血管壁上聚积了大量的胆固醇和其他脂质物质,形成了血管壁上的“斑块”,斑块表面容易破裂,进而吸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当血栓阻塞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时,会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溶栓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促进血栓的溶解或直接清除,从而恢复或改善血流。
溶栓药物可以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两大类。
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能够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栓的溶解。
常用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它们能够在体内识别和选择性地活化血栓中的纤溶酶原。
此外,还有一些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如尿曲酶和链激酶等。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血栓的形成和堆积。
溶栓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缺血等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医生需要权衡利弊,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
尽管溶栓治疗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溶栓治疗并不能完全恢复患者的血管功能,只能暂时恢复血流通畅;其次,溶栓后可能会导致再栓塞,即再次形成血栓,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溶栓操作概述
溶栓操作概述1. 定义溶栓操作是一种通过药物溶解形成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阻塞。
该操作能够快速恢复血流,减少组织损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适应症溶栓操作适用于以下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发生后6小时内,通过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损伤,降低死亡率。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发生后3-4.5小时内,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恢复脑血流,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 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溶栓治疗,可以溶解血栓,减轻疼痛,预防肺栓塞。
3. 禁忌症溶栓操作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包括:- 活动性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 近期手术史:如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 抗凝治疗:如正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4. 操作流程溶栓操作的一般流程如下:1. 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确定治疗方案。
2.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准备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等。
4. 建立静脉通路: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确保输液通畅。
5. 缓慢静脉滴注溶栓药物:根据患者体重、病情和药物浓度计算给药剂量,一般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滴注。
6. 监测病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情况以及症状缓解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
7. 出院指导:溶栓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医嘱,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
5. 注意事项在进行溶栓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溶栓药物可能导致出血风险,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 溶栓治疗后,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防止血栓再形成。
- 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 结论溶栓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能够迅速恢复血流,减轻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除抗感染、抗肿瘤作用以外的其他活性物质的报道日益增多,如酶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氧化剂等,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之中溶栓药物是近年来的又一大亮点。
当前血栓症[如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血栓塞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血塞性疾病患者不少于1 500万人[1],又以老年人占大多数。
心脑血管疾病已跃居人类死因的首位,发展高效特异性溶栓药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溶栓药物的研究开发也相当活跃。
由于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易于控制,产物提取工艺也较简单,因而微生物作为溶栓药物(纤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微生物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微生物药物是指具有抗微生物作用及其它生理活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 A. Fleming发现了第1个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在巨大的医疗效益促进下,各国的微生物学家就掀起了一个广泛寻找土壤中拮抗性微生物的热潮。
如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 S. Waks man从近104株土壤放线菌中,找到了疗效显著的链霉素[2],而日本科学家梅译滨夫除了发现卡那霉素等多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生素外,还提出了酶抑制剂的概念,开创了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其它生理活性物质的新时代。
所谓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极其微量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生物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作用的一类物质。
近20年来不断发现和开发成功的非抗菌性的特异性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受体拮抗剂等生理活性物质已经成为当今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主体。
1980~1999年微生物代谢活性生理物质的大致分布如表1[3]。
作为微生物药物,其作用对象已不是简单的微生物感染或肿瘤细胞,已经迅速向其它生理活性物质拓宽。
表1 1980~1999年新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统计(略)2 微生物与溶栓药物的发展溶栓酶[4]可来源于人体(如尿激酶 (UK)、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动物(如腹蛇抗栓酶、蚓激酶等)、微生物等,其中微生物是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
从作用机理来讲微生物来源的溶栓药物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链激酶 (SK)、葡激酶 (SaK),其作用原理是先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而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纤溶酶则能降解构成血栓骨架的纤维蛋白,从而引起溶栓作用;另一类是纤溶酶类物质,其作用不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而是直接降解血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栓,如来源于芽孢枯草杆菌的纳豆激酶 (NK),以及分别来源于芽孢杆菌、粪链球菌、链酶菌等的纤溶活性物质。
目前溶栓药物的发展不仅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筛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造的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提高了溶栓药物的应用专一性。
在国内外,利用微生物寻找溶栓药物依然是最佳手段,因此微生物在溶栓药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 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溶栓药物制备中的研究3.1 链激酶 (streptokinase, SK)[5~9]链激酶来源于β-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omo-lyticus )是最早用于临床的溶栓剂,发现于1949年,直到1958年才开始作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肌梗塞,分子量为47~50.2 KD。
SK进入血液循环后,必须与纤溶酶原 (PLG)以1∶1比例结合成 PLG-SK复合物,复合物中纤溶酶原活化位点通过三维结构的改变暴露在分子表面,这样才能激活纤溶酶原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
纤溶酶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迅速降解纤维蛋白原成小分子产物,这些降解产物不能参与血纤维网的形成过程,从而阻碍血栓形成;另一方面纤溶酶可以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引起血栓溶解。
SK经应用于临床表明,优点是有效、价廉,冠状动脉开通率为58%,缺点是具有抗原性。
由于天然产生的SK抗体广为存在,在应用 SK治疗的过程中,严重的免疫反应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出血综合症,另外 SK半衰期短影响了药效的发挥。
为了保证 SK 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正有研究者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 SK单克隆抗体 (mAb),通过竞争性结合实验,分为6个主要的补体组,它们分别与SK分子不同区域结合,研究其分子结构与免疫原性之间的关系,且已经应用于临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3.2 葡激酶 (Staphylokinase, SaK)[7,10,11]葡激酶(Staphylokinase, SaK)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胞外蛋白质,是由四种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构成的蛋白质家族,四个成员分别是 STAN、STA-CM-I、STA-CN-Ⅱ、STAR-C,它们的分子量均为16.5 KD。
葡激酶的作用机制与SK有相似之处,也是一“间接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它必须先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 PLG-SaK,继之在机体产生的少量纤溶酶启动下,纤溶酶原活性部位暴露,由单链变为双链的纤溶酶,形成活性 Pli-SaK 复合物,后者进一步激活纤溶酶原分子,使之转变为纤溶酶并进一步溶解血栓。
体内实验证明SaK有极强的纤维蛋白特异性,这一点与 SK完全不同。
动物血栓模型显示,SaK溶解富含血小板的动脉血栓并使血管维持再通状态的疗效显著优于 SK,STAR-C能使更多的栓塞血管畅通,而且所用时间也较短。
一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STAR-C对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a2抗纤溶酶没有系统的副作用。
当药用剂量达到30 mg时,SaK与 t-PA 有相似的溶栓效果,作用时间可持续30 min,而且在这一剂量下,无纤维蛋白原的大量降解现象,这是其它无纤维蛋白专一性的激活剂无法达到的效果。
虽然迄今为止未见有 SaK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但 SaK来源于细菌,有着潜在的免疫原性,最近科研工作者已尝试用蛋白质工程的手段来降低其免疫原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3 纳豆激酶 (Nattokinase,NK)[12,13]纳豆激酶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新一代溶栓药物,是纳豆在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 (Bacillus Subtilis)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研究表明,纳豆激酶具有纤溶活性,可治疗和预防血栓病,它还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从而增加内源性纤溶酶的量与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纳豆激酶是一个单链多肽酶,由275个氨基酸组成,中间无二硫键。
分子量为27.3KD,其 pH值为8.6±0.3,其活性中心催化部位由 Asp32,His64,Ser221组成,底物结合部位由 Ser125,Leu126,Glu127组成。
动物血栓模型显示,等摩尔的 NK、纤溶酶、弹性蛋白酶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2.0+5.3%),(15.8+0.7%),10%,无论体外或体内实验,NK的纤活性都为纤溶酶的4倍以上,此外NK还可以激活静脉内皮的细胞产生 t-PA,利于溶栓作用的更好发挥。
NK对交联纤维蛋白有很强的水解活性,但对纤维蛋白原却并不敏感。
实验证明,NK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远低于纤溶酶和弹性蛋白酶,甚至尿激酶,而与 t-PA 相同,这提示 NK在发挥纤溶作用的同时,不水解血浆蛋白原,不易引起出血倾向。
基于纳豆激酶是来源于一种食源性的溶栓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还具有药效时间长、无免疫原性的特点,因而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3.4 链霉菌产生的新型纤溶酶[14,15]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单位报道,从链霉菌 Y405中得到一种新型具有纤溶活性的蛋白酶-SW1,其分子量为30 KD,pH值8.5,这种酶在4℃~37℃和 pH4.0~9.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通过对该蛋白酶在体内和体外生理作用的研究表明,它直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不是纤溶酶原激活剂。
实验结果显示,SW1在体内对大鼠静脉血栓有显著的溶解作用,其效果与同剂量的尿激酶相当。
SW1使大鼠血浆中纤溶酶和纤溶酶原水平提高,而对内源t-PA和 a2纤溶酶抑制剂无显著影响。
此外 SW1还引起系统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说明 SW1还可降解纤维蛋白原,这与体外的试管凝块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它对血栓中纤维蛋白的特异性不强,在溶栓的同时有可能造成系统纤溶。
SW1的底物特异性及纤溶降解产物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链霉菌是多数抗生素生产的重要菌种,能同时分泌多种蛋白酶,而且为非致病菌,比起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对该种菌产生的活性物质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链霉菌产生的新型纤溶酶来制备溶栓药物可能是一种新的尝试。
3.5 海洋假单胞菌产生的纤溶酶[16]由青岛海洋大学刘晨光等报道的又一来自微生物界有待开发的溶栓药物,不过该菌株来源于海洋。
与陆栖微生物相比,海洋微生物具有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如:耐盐、耐高压、嗜低温等,所以海洋微生物是获取新生物活性物质的又一重要来源。
经研究发现这种纤溶酶的分子量是21 KD,等电点是7.4~7.5,最适合作用 pH 是8.0,最适合作用温度是50℃。
该酶具有降解苯甲酰L精氨酸乙酯盐酸盐 (BAEE)的活性,酶的动力学分析表明:Km=0.87 mmol/L,Vmax=1.80×10-3 mmol・L-1・s-1。
对于该酶,还需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催化特征以及毒理药效作用等,为该酶进一步开发为新药和发酵工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论与展望近几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与溶栓药物的发展来看,有的已经应用于临床,而有的还在实验研究阶段。
目前已用于临床或正在研究的溶栓药物的大致比较结果如表2。
从给药途径、安全性和来源看,纳豆激酶是最为理想的溶栓药物。
表2 几种常见溶栓药物的比较(略)近年来在微生物分离、鉴定、培养等方面技术的进展,将可能对更多种属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筛选研究。
对于已研究较多的链霉菌属,如果利用新的分子靶点与筛选模型,仍可能发现新的活性物质。
同时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本文所列举的远远没有覆盖当前的研究范围,如根霉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的微生物也能够产生纤溶酶。
而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将提供与治疗疾病相关的新分子靶点,针对新靶点可筛选与发现新型、有效的微生物药物。
由此可见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整个药物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新的微生物不断发现,将会有更多新的溶栓药物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