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_马丁_GeorgeR_R__省略_冰与火之歌_中的_暴力叙事_探析_万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启动金项目(2014QDJRW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万蕾,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外语课部,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
乔治·马丁(George R.R.Martin )小说《冰与火之歌》中的“暴力叙事”探析
○
万蕾
(湖北医药学院外语课部,湖北
十堰442000)
[摘
要]美国著名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冰与火之歌》,以别具一格的结构、情节和语
言,迅速征服了世界文坛。
从西方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的角度来探讨该小说中的暴力叙事,包括作品中的暴力情节和语言表达方式等可以看出小说对读者审美习惯和阅读期待所造成的影响。
作品中暴力叙事的展现形式———战争、杀戮、鲜血和死亡等,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该小说暴力叙事的特点,探究作者热衷于暴力叙事的种种原因及影响等。
[关键词]冰与火之歌;暴力叙事;乔治·马丁
[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8-0081-02乔治·雷蒙德·理查德·马丁是欧美奇幻小说大师。
1996年发表作品《权力的游戏》(The Game Of Throne ),即《冰与火之歌》
(The Song Of Fire And Ice )的首部曲,当年便拿下了British Fantasy Society (英国奇幻协会)、世界奇幻奖(奇幻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和星云奖(美国科幻与幻想作家协会所设立的奖项)年度最佳幻想作品提名。
10年后,又写下后续五卷,形成了系列小说。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小说第一卷权力的游戏已改编成电视剧在HBO 播出。
电视剧的热播又引发了对原著的关注和热议,以至于小说的销量大增。
在现代魔幻文学史上,成为除了哈利波特和魔戒系列小说之后的第三个
“奇迹”。
《冰与火之歌》的故事背景是一个魔幻的世界里,故事的角色除了人,还有喷火的龙和会魔法的女巫师、死而复生的鬼魂等。
但魔幻并不是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描述七大王国的分裂和统一,王室内部的斗争和凡人所经历的死亡和痛苦反映性在权力与欲望中的挣扎,不能不说作者的构思宏大、内涵深刻。
作品始终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人性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二是小说叙事的多样性。
对于第一个问题,马丁通过大量的关于战争、杀戮的暴力描写思考了人性与权利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他实践了一种带有叙事上的暴力倾向的小说叙事模式。
西方现代行为学中的暴力概念认为暴力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施行暴力者总是要将他人压制在物的状态或者彻底消灭。
有些学者认为暴力行为源于人类先天性的基因和攻击性本能或天性。
这种本能反应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就是暴力描写。
将暴力置于文学艺术中从而合法化为
“暴力叙事”,其实就是这种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外化。
传播学者鲍德
里亚说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消费时代。
在消费社会,暴力叙事作为活跃的狂欢化能指已经泛滥成灾。
[1]
如电影界早有对电影“暴力美学”的研究。
好莱坞的商业片中,暴力一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有时候甚至是票房的保证。
热门的《蝙蝠侠》、《钢铁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可以说在这个文学艺术快速消费的时代,暴力和性爱,鲜血加裸体正日益成为具有消费性质的叙事样式,在文学和影视中泛滥。
作为一部市场化的畅销小说,《冰与火之歌》中的暴力表现经过唯美化的叙事和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消费趣味,小说因为有了这些元素更加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以至于很多读者在观看了HBO 改编的电视剧时,感受最深的居然是“重口味”,暴力加色情成为最大的卖点之一。
暴力作为一种特别的叙事元素,一直是小说、影视等叙事艺术的重要主题。
在马丁的小说中,暴力作为作为基本的叙事元素,直接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小说有多处描写历史战争的场景,那种战争和野蛮杀戮的暴力描写强有力地刺激着读者注意力,产生强烈的阅读诱惑力。
暴力是西方作家始终青睐的主题之一。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的血腥战争是西方暴力叙事的开端,《圣经》中也有大量的暴力叙述如献祭与牺牲,轼兄杀父、屠仇敌之城等。
但暴力叙事文学史上还是被边缘于主流叙事之外的,只是今年来随着文化的交融和开放,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叙事系统,在当代文坛中,已经形成较大的影响。
马丁的暴力叙事不但将作品中的人物放到各种暴力的关系中,来思考人性与权利之间的关系,而且用一种“视点写作”的方式将叙事者和读者也置于叙事关系的权力场,从而形成了叙事形式的暴力性。
本文就是基于这两
—
18—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第8期
个方面来探讨小说《冰与火之歌》的暴力叙事。
一、暴力的主体
《冰与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小说发生的时代是中世纪,带有魔幻色彩,故事的人物往往身怀“异能”,例如孵育了喷火巨龙的“龙母”,能预见未来的王子,残杀无辜的“异鬼”等。
故事的主线是七大王国的分裂和统一的斗争,穿插着宫廷斗争,王国冒险和人与魔法的对抗。
书中人物繁多,有名称的都不下百人,如何繁而不乱,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没有把英雄从一开始就写成战无不胜的人物,而是在复杂的人生中成长起来,他或她的每一个境遇与选择恰恰形成了未来的命运。
书名中的“冰与火”,表面看是为了显出书中的两大主角:火龙的母亲丹妮莉丝和雪域绝境的主人斯诺(其英文名正是Snow,意为白雪),实际上就是战争和冲突,残酷与血腥中人性暴露无遗。
小说中大量的战争和杀戮以及性的描写构成了其叙事内容暴力性的内核。
书中人物对于暴力的体验有几种方式:作为暴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或作为暴力行为目击者的间接受害者。
在小说中谋杀的场景随处可见,如坦格利安家族统治者和继承者被反叛军杀死,唯一的幸存者丹妮莉丝出生后就变成了孤儿,为了躲避追杀避走海外。
作为战争暴力的受害者,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悲剧的,成人之后就被唯一的兄长出卖,之后经历腹中胎儿流产和丧夫之恸,开始统领丈夫的部落,其命运才开始有了复仇的意味。
其后又作为暴力的目击者,目睹贵族的屠城,奴隶们悲惨的命运,开始了抗争,逐渐成长为统领四方的女王。
男主角斯诺目睹恋人被自己的盟友射杀却无能为力,孤独地怀抱她的尸体将其送回长城之外一片雪域的故乡,其痛苦悲伤无以言表。
作为北方家族幸存者的阿亚公主,亲眼目睹“红色婚礼”上母亲和兄长被血腥谋杀,整个王族几乎覆灭,从此开始自己的逃亡和复仇之旅。
被作为人质扣押在王城中的阿亚的姐姐也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惨死,从此一夜长大,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怀着浪漫情愫的待嫁女孩,而变成了在仇人身边隐忍生存,寻找生机和复仇的成年人了。
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暴力场景的生动描述。
在这些场景的构建中,人物显示出一种变态的崇拜暴力的倾向,他们往往通过性暴力、谋杀和死亡等方式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小说中有许多对性的露骨的描写,如“龙之母”丹妮莉丝作为坦格利安家族唯一的幸存者本是被兄长出卖其身体换取所需,处于性受虐的角色,最终却对施虐者产生了依恋。
但是,这正是作者对于二者关系的一个深刻思考。
小说中表现了贵族人物人对权力的渴望。
他们挑起了战争和杀戮,在暴力残杀中,人性暴露无遗。
其他的奇幻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总能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但在马丁的笔下,每个角色均有强烈的真实感,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
在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主要人物,无不经历了至爱死亡的痛苦,母亲目睹子女被杀,女儿目睹父兄惨死,妻子怀抱死去的丈夫,恋人的生死离别等等经历,都是作为暴力行为的目击者和亲历者,展现出生存的痛苦。
作者将人物都置于复杂的关系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不仅仅是对抗的关系,对峙中存在着妥协,压制中存在挣扎,在抵制的同时有时候又有种病态的迷恋。
二、暴力的叙事
在叙事视角上,作者通过频繁的转换叙事视角来打破和控制读者的阅读期待,对于读者阅读的走向,作者在此具有明显的支配权。
叙事语言上,马丁将新闻报道式的白描语言带入到写作中,显示出语言的暴力性。
马丁并不偏爱“魔幻”的使用,他真正着力的,是人的欲望、情感和抉择,魔幻只是一种点缀。
他热衷于毁灭那些在人性上显得光彩夺目的角色,比如在小说开始被极力塑造正面人物奈德斯达克,很快就被年幼即位的新国王残暴斩首了,斩首场面也是相当血腥暴力。
在这部小说中,几乎把所有的人物身份都置于控制和反抗的关系之中,本质是权力的施虐和被虐的互动关系。
在小说中作者甚至常常通过小说人物的躯体承载性虐、折磨和死亡等具体的暴力手段来整合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这实际是马丁反权威模式叙事立场的体现,这是一种反抗正统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带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在一般意义上的魔幻作品中,人类和非人类彼此争斗,善恶泾渭分明,英雄总是能获得最后胜利。
作者一般不会断然将黑暗势力彻底灭绝,而是令其在一次挫败之后,躲藏在黑暗的角落里,等待着下次崛起的机会。
因此,西方的魔幻作品往往在一部成功之后就会续写下一部。
但是《冰与火之歌》模糊了类似《哈利波特》或《魔戒》中那种善恶的边界,在这部剧集里,没有所谓的好人,也不存在光明战胜邪恶。
在两者之间,有块很大的交界地带,正义会在某刻突然坍塌,而邪恶则又意外绽放人性。
如君临城中的国王护卫“猎狗”的角色,就从邪恶中透出正义的骑士精神来。
这种每一个角色在善恶之间的摇摆和人性的不可预测,成为人物的灵魂。
在追求叙事形式以外,作者表现出一种隐性的暴力倾向,他不仅热衷于叙事形式的颠覆,任意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且在这种控制性的叙事中,读者也总能被作者调动,不断地寻找初始的阅读期待,如同一个寻找关于讲故事的故事,把读者牢牢地困在创作者的叙事方式中,作者在颠覆传统叙事形式的过程中客观造成了读者仿佛变身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暴力的虐待和打击,在这种不断被暴力冲击刺激的过程中体会戏剧般的震撼性。
不可否认,这恰恰是小说得以畅销原因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过去所有经验的汇集,痛苦的经验因为心理自卫机制和潜抑作用而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不为人知。
许多心理疾病所引发的病态现象(包括生理与心理的),都是因为压抑的结构,因此被压抑的能量(包括性与暴力)必须被释放与发泄,心灵才会健康。
[2]73-74他认为文学、绘画与音乐等创造性的才华,就是一种发泄的方式,作家的职责和任务是在模糊的意识中通过创作将受压抑的冲动欲望纳入艺术轨道,得到适当的疏导和发泄,来获得精神的满足,以免成为精神病的患者。
在大众文化的娱乐工业中,暴力不再是应该让人们反思的严肃社会现象,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谈资和消遣。
在暴力的叙事中,马丁把战争的暴行转移到虚幻的世界中,来赤裸裸地表现人类社会中的血腥暴力、性虐待、种族屠杀等,读者得以直面残暴和血腥,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去震撼和唤醒读者的知觉。
(下转第101页)
—
28
—
文学研究万蕾/乔治·马丁(GeorgeR.R.Martin)小说《冰与火之歌》中的“暴力叙事”探析
……这是我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感觉。
我没有告诉奥德海姆,我想,他一定会嘲笑我的。
”[3]125这种对自己心理的刻画,可以更清楚地表达出人物隐秘与复杂的情感。
在对事物的描写方面,新小说派推崇摄像师般的详尽的描写以及冷静客观的描述方式,认为“小说是绝妙的现象领域,人们可以通过小说来研究现实以什么方式,或者可能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通过小说人与现实的关系……努力地表现人怎样感知和认识空间、时间、世界,用主观的语言,用感觉和感觉思维的语言加以阐述。
”[9]勒克莱齐奥在对若干场景中,都注重从视、听、说、闻等多种感官的角度来综合刻画。
如参事锤击蜂窝的时候,我“看到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像一股股黑河从高山上奔泻而下。
”“我听见成千上万只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一动也不敢动……我当时一定是目瞪口呆了。
”[3]130-131这便是从视觉、听觉、动作、心理的四个角度讲述“我”看参事所为的情形。
而在人物位移之时,勒克莱齐奥采用摄像机式的流线性描述。
如“永别了,朗博里奥”一节中对地理学家返回圣巴普洛的路途中所见所想的描述———看到人类学家居住的山坡,想到了秘鲁人瑞兹;走到山顶,看到妇女们领取救助,看到火山上的一群恶狗;转弯了,老兵的商店开着;沿着泥巴路走,走过蒂亚的破屋,走进乔治的小店;转到红灯区后,沿着红墙继续走。
读者仿佛在跟随他一起成了观光客,走进了别人的生活。
景物描写在这里不再是有所偏重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是形成了一路走一路看的节奏。
这种对景物采取摄像机式的直观描写,与多重感官描写一样,都体现着鲜明的法国新小说派景物呈现方式的特征。
勒克莱齐奥试图摆脱的法国文化印记,在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上体现出来。
事实上边界写作也无法完全挣脱主流文化的枷锁,但正是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者对失落文明的重视与捡拾,在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同。
勒克莱齐奥在处女作《诉讼笔录》中说到“唯感知为生命的度量单位。
”他在文学创作中也践行着这样的信念,无论是从关注点还是表达方式上。
他把对于读者来说很陌生的异质文化以清新的话语转化为可以感知到的生活化、本真化的文本。
而受新小说派影响形成的表达方式之外,是他本人对他者文明的重拾与再现。
他提醒着世人,这些失落的文明始终存在,也并不遥不可及。
【注释】
①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参考文献】
[1]张霁.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勒克莱齐奥.非洲人[M].袁筱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勒克莱齐奥.乌拉尼亚[M].紫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苏珊·桑塔格.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C]//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罗兰-巴尔特文学理论文选.三联书店,1988.
[6]乔治·奥威尔.1984[M].刘绍铭,译.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7]勒克莱齐奥———无法定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N].东方早报,2009(9).
[8]王静,石云龙.他者的“边界写作”———萨尔曼·鲁西迪的混杂身份与小说创作[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
[9]于沛.法国新小说派评介举要[J].外国文学研究,1985(2).
[10]张晓惠.文学中的水泥森林———浅论法国新小说[J].大学教育,2014(5)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
(上接第82页)通过调整对历史的表现形式,马丁颠覆了读者对战争的认识,暴力的种子总是在孕育着,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随时都可能生长,摧毁已有的秩序和文明。
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科幻题材,把历史上遥远的战争带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这也使得马丁的作品更加的特立独行,走在了科幻小说的前列。
三、结语
将小说解读为暴力叙事,我们会发现马丁写作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写作对个体作为目击者和亲历者所遭受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暴力,表现出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个体不同的境遇与选择,来描绘命运的多变与人的坚韧;另一方面,通过对暴力的宣泄,映射出人性的复杂,人类恐惧暴力的同时也是暴力的制造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虚幻还是现实,暴力如野兽般深藏在人的内心,一嗅到血腥的气味就会不可抑制,能够与之对抗的只有理智和良知。
丹妮莉丝曾说过“我不是我父亲。
”她的父亲残杀无辜而她最终称王却不再是为了复仇。
斯诺也在敌人头领即将被活活烧死的时候出于人道不惜违背主君的命令用他的弓箭让他结束了痛苦,这些都说明马丁并不是暴力的宣扬者,相反,他是乐观的,在他的笔下,希望最终会在血腥世界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M].顾文,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三联出版社,1999.
[4]司有伦.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词典[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StamR.2006.Literature through film:realism,magic,and the art of adaptation[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6]McFarlane B.1996.Novel to film[M].Clarendon press,Oxford,Britain.
—
101
—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