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卫兵赴刑场前的遗嘱:把我的头发剪下一撮留给她!
红卫兵强迫和尚娶寡妇
红卫兵强迫和尚娶寡妇上次讲到北京红卫兵乘1966年红八月把打砸抢的恶行传播各地,那个到福建“涌泉禅院”破坏寺庙的小分队砸的精疲力尽,女红卫兵阮明明等因踹观音塑像而有些害怕。
清早突然隔壁传来男同学的歌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二人不由扑哧一声笑了。
原来男子汉大丈夫也有心虚胆怯的时候。
两个人本来就没脱衣服,此刻再也躺不住,掀被下床,去敲男同学睡觉的房门。
二十几位红卫兵小将,半夜三更又聚在一起,胆气倍增,谁也不言害怕,心中也真的不再害怕。
他们又热血沸腾、慷慨激昂起来,商量下一步的革命行动。
疯狂的红卫兵那个时刻毁弃珍贵文物如粪土,他们不砸就不痛快。
第二天一大早,红卫兵小将分头行动。
部分人马四下散开,到附近村庄招呼贫下中农来涌泉寺,少数人员把手中桌椅板凳、书架床铺尽数搬到院中批判,算是开辟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新战场。
当天晚上,红卫兵小将决定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住到老乡家中,与封建迷信的寺庙决裂。
这下又忙坏了村里的父老乡亲。
村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员腾出房子,派人打扫,同时又找人来烧火做饭,还得向北京来的红卫兵汇报本村的阶级斗争情况、文化革命进展情况。
晚饭后,北京来的红卫兵召开全村批判大会。
照例是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们跪了一地。
拳打脚踢之时,一个老头的帽子被打落,竟是一个头顶有点秃的和尚。
经细辨认,是涌泉寺的老和尚。
几个男学生又想起佛门不许结婚的事,忽生奇想,为什么不造一造佛门规矩的反,马克思注意的道理千头万绪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咱们也在佛教造个反——给老和尚找个老伴!散会后,红卫兵们把老僧单独找来训话,问他是否愿意娶妻。
老和尚一听,连忙低头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不怕做不到就怕没想到,红卫兵小将说干就干,通过村基干民兵,抓来一个守寡的地主小老婆,先痛斥一番她守寡就是做地主阶级的殉葬品,就是妄想变天,然后给她指出重新做人的光明大道:与老和尚结婚。
老和尚虽然封建迷信,毕竟没有产业,寺庙是国家的,本人成份估计极有可能属于无产阶级,顶多算个自由职业者,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盘点建国后死刑犯执行枪决的行刑前瞬间
盘点建国后死刑犯执行枪决的行刑前瞬间(组图)
建国初中共枪毙国民党潜伏特务执行枪决。
文革中1968年清明节哈尔滨处决“反革命分子”,行刑队正执行枪决。
1977年枪毙南通女巨贪汤兰英执行前。
1980年枪决“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犯”王守信执行瞬间。
1983年严打中处决“流氓犯”执行瞬间。
1990年,陕西西安,受刑时的杀人犯魏振海。
让女人高潮迭起的持久性爱法(组图)
建国初中共枪毙国民党潜伏特务执行枪决。
文革中1968年清明节哈尔滨处决“反革命分子”,行刑队正执行枪决。
1977年枪毙南通女巨贪汤兰英执行前。
1980年枪决“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犯”王守信执行瞬间。
1983年严打中处决“流氓犯”执行瞬间。
1990年,陕西西安,受刑时的杀人犯魏振海。
[原创]“剃鬼头”的细节
[原创]“剃鬼头”的细节“剃鬼头”的细节——哈军工红卫兵历史典故之一作者:滕叙兖十年浩劫中,中国青年学生成立“红卫兵”组织,一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暴力团体假革命之名,横扫神州,留下无法计数的血腥残暴的历史罪孽。
追溯“红卫兵”组织的发端,应该是在1966年6月初北大政治疯婆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出笼之后。
1966年6月18日,北京大学数十名教员和干部遭到游街、戴高帽子、撕破衣服、在脸上抹黑墨、罚跪和扭打等暴行。
两天后,国家主席刘少奇做出批示,要求制止这种“乱斗”,他不是说“不斗”。
后来他被指责——把文革搞得“冷冷清清”。
7月26日,江青在北京大学的万人集会上宣布6月18日事件是“革命事件”。
自此,暴力殴打“阶级敌人”立即开始流行全国。
北京大学附中成为北京市最早对学校的领导干部和老师进行野蛮殴打的地方。
副校长、化学老师刘美德(女)被剪去半边头发,剃了“阴阳头”——文革时普遍称为“剃鬼头”,她被强迫在操场上爬行,可能是文革第一个遭受“剃鬼头”这种人格侮辱的受难者。
形形色色暴力恐怖行为走向普遍化的同时,“红卫兵”组织在全国兴起。
8月1日,红太阳写信,向清华附中“红卫兵”和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表示“热烈的支持”。
二者都是在6月2日出现的中学生秘密小组织,都积极“批斗”原学校干部、教员,并集中攻击文革前的教育体制,大力鼓吹“血统论”。
进入8月,红卫兵运动汹涌澎湃,形成高潮。
红卫兵被领袖们称为“革命小将”,如天兵天将,不可一世,成为文革初期中国社会暴力迫害的主要力量,仅靠史料的粗略统计,北京市一个月就活活打死了1700余人,所以史称“血色的八月”。
北京大学是全国红卫兵运动的风向标,哈军工则是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文革运动的龙头老大。
北京红卫兵打砸抢抄抓,无法无天;哈军工红卫兵有样学样,锋芒毕露。
就说“剃鬼头”吧,哈军工红卫兵首开全国纪录,在十余万人的大会上,公然当众亮家伙,给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剃鬼头”。
要感谢名扬中外的著名摄影家、文革历史的记录者李振盛先生,他当时是《黑龙江日报》的摄影记者,他在现场为我们纪录这荒诞丑陋的一幕。
齐越节秋瑾原文
齐越节秋瑾原文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当秋瑾拖着沉重的镣铐走过这条晦暗的青石街,遥远的天际还残留着一丝曙光。
尽管身后对着冰冷的枪口她依然用坚定的目光注视着东方的晨星。
秋瑾,你出身名门,不好好相夫教子,出来造反,这也叫妇道!妇道男的要是死了,女的要戴三年的孝,终身不得再嫁。
可女的要是死了,三日未过男的就出去偷鸡摸狗!国家都要亡了,你还在这里讲妇道!这是1907年7月15日。
6天前,由于革命党人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在绍兴策应的秋瑾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当天晚上,绍兴知府贵福对秋瑾进行了残酷的拷问。
有人告发你革命党交往甚密,你还不从实招供!我和谁交往甚密。
大人你最清楚。
你!你这是造反!对,我就是造反!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反了反了!把她给我拿下!在贵福的严刑拷打之下,秋瑾拒不招供。
仅仅在纸上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死牢中,她望着漆黑的墙壁,放佛看到的是她牺牲的战友徐锡麟。
秋瑾,秋瑾。
还记得我教你做望远镜的镜片吗?我当然记得!你还告诉过我。
望远镜可以望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8星宿,都可以看的很清楚。
没错,我们今天看到的星星的光,是走了成千上万个光年才来到我们的眼前。
所以不要气馁,我们今天所做的事,很可能要等到后人,才能看到。
要等到后人,才能看到。
徐大哥,我现在明白了,用不了多久,黄泉路上,我们又可以像当年一样,对酒当歌!好,对酒当歌!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合)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天色渐渐明亮,秋瑾微微看到的前方不远的断头台。
在这小小的轩亭口聚集了成千上百来看热闹的昔日的乡里。
贵福坐在监斩台上,拿出一张照片递给秋瑾。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啦!看着照片上两个稚嫩的孩子,秋瑾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几乎被冲垮!一时间,她的耳畔变得嘈杂起来,整个世界都在拷问她!不好好在家过日子,偏偏出来造反,连头都没啦!哈哈哈,据说人家还要劝牢头儿造反呐。
小草在歌唱
小草在歌唱——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雷抒雁一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是的,多少年了,谁还记得这里曾是刑场?行人的脚步,来来往往,谁还想起,他们的脚踩在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为光明献身的战士的心上? 只有小草不会忘记。
因为那殷红的血,已经渗进土壤;因为那殷红的血,已经在花朵里放出清香!只有小草在歌唱。
在没有星光的夜里,唱得那样凄凉;在烈日暴晒的正午,唱得那样悲壮!象要砸碎焦石的潮水,象要冲决堤岸的大江……二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阴风却吹灭了星光;正是需要呐喊的荒野,真理的嘴却被封上!黎明。
一声枪响,在祖国遥远的东方,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 呵,年老的妈妈,四十多年的心血,就这样被残暴地泼在地上; 呵,幼小的孩子,这样小小年纪,心灵上就刻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我恨我自己,竟睡得那样死,象喝过魔鬼的迷魂汤,让辚辚囚车,碾过我僵死的心脏!我是军人,却不能挺身而出,象黄继光,用胸脯筑起一道铜墙!而让这颗罪恶的子弹,射穿祖国的希望,打进人民的胸膛!我惭愧我自己,我是共产党员,却不如小草,让她的血流进脉管,日里夜里,不停歌唱……三虽然不是面对勾子军的大胡子连长,她却象刘胡兰一样坚强;虽然不是在渣滓洞的魔窟,她却象江竹筠一样悲壮!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特殊的土壤里,成长起的英雄——丹娘!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死,消灭不了她,她是太阳,离开了地平线,却闪耀在天上!我们有八亿人民,我们有三千万党员,七尺汉子,伟岸得象松林一样,可是,当风暴袭来的时候,却是她,冲在前边,挺起柔嫩的肩膀,肩起民族大厦的栋梁!我曾满足于——月初,把党费准时交到小组长的手上; 我曾满足于——党日,在小组会上滔滔不绝地汇报思想! 我曾苦恼,我曾惆怅,专制下,吓破过胆子,风暴里,迷失过方向!如丝如缕的小草哟,你在骄傲地歌唱,感谢你用鞭子抽在我的心上,让我清醒,让我清醒,昏睡的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四就这样——黎明。
四川清音《女生上坟》与重庆“三·三一”惨案
组织者杨 口公 、 李筱亭等进行威胁利诱 , 要求取消集会 , 当遭到拒绝 敌人面前 , 他始终坚贞不屈 , 大义凛然。 临刑前 , 他高呼革命 口号, 敌 后, 遂密谋镇压。 与军阀刘湘已有勾结的英美帝 国主义将领事和侨民 人将他的舌头割掉 ; 他怒 目而视 , 以手指敌 , 敌人又剜去他 的双眼 ,
文、 魏天生船板 的中西五彩 书局 , 专印钱票及月份牌 , 是我国人 自办 事物成为时尚。由于吴友如等人的倡导与实践 , 《 点石斋画报》 在当
的最早的彩色石印书局之一 。 时很能吸引广大读者 , 对于保存风俗史料等方面也有所 贡献 。对吴 点石斋石印书局出版的《 点石斋画报》 就是其 中具有广泛社会 友如的绘画特点进行分析可见 ,吴友如 的绘 画多 以描述 了史实战
档 菜 博
口
成都 大 学 图书馆 骆 秀文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本文介绍 了四川清音 传统唱词佚 名手稿 《 女生上 坟》 对 上午九时左右 , 巴师、 巴县中学 、 巴师附小的师生和各界群众两万多
1 9 2 7年 重庆 发 生 的“ 三・ 三一” 惨 案 的 原始 记 录 , 以 及 这批 人陆续进入重庆城区通远 门附近的打枪坝会场。 军阀王陵基、 蓝文彬 手 抄 残 件 发现 、 抢 救 和 再 生 的过 程 以及 稿 件 的 主要 内容 。
1 9 2 6年 1 2月 2 7 3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重新加委刘湘 、赖心 部执行委员 、 1 国民党左派 、 著名经济学家 、 巴县 中学教师漆南薰 , 被 辉、 刘成勋 、 刘文辉第 2 1 、 2 2 、 2 3 、 2 4军军长职务 , 刘湘加委川康绥抚 暴徒抓住拖到两路 口敲牙剖腹 、 肢解 而亡 ; 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监察 委员会委员长 , 这就为后来 四川军阀叛变革命埋下 了伏笔。
一代报人邵飘萍遇害真因
一代报人邵飘萍遇害真因作者:周利成来源:《北京档案》2023年第10期邵飘萍一生投身报业,曾任浙江《汉民日报》主笔、《申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创办《京报》。
因其文笔老辣、语言犀利、针砭时弊、抨击政治,素有“新闻全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之誉。
1926年竟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为名枪杀于北京天桥,一时轰动全国。
但对于他被杀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查阅当年20余种报刊、近百篇文章和新闻报道,试图还原历史,找到真相。
一、铁肩辣手屡遭通缉邵振青(1886—1926),字飘萍,浙江金华人,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后回金华任国文、历史教员3年,兼多种地方报纸通信员。
辛亥革命后,他应杭辛齐之邀,任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翌年二次革命事起,因撰文猛烈抨击浙江军政执行处处长许畏三,先后三次入狱,历时9个月;释狱后,赴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创立东京通信社,为京津沪三地报纸提供新闻。
1915年,又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称帝言论,引起日方注意,随即回国。
归国后,参加反袁护国运动,为《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执笔。
1916年,赴北京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创立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创办了名动一时的《京报》,将“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以表明该报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来势力操纵。
翌年8月,因多次揭露政府腐败,惹恼安福系内阁段祺瑞,段派军警赴《京报》搜捕,邵飘萍从屋顶逃出,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
段祺瑞遂以扰乱京师治安罪照会公使团引渡,并行文通缉。
公使团力劝邵飘萍出京。
邵飘萍化装成工人,潜至丰台再赴天津,二次赴日避难。
直皖战争后,段祺瑞败走,1920年,邵飘萍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
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公开反对段祺瑞,支持郭松龄倒戈。
据《邵飘萍被杀详情》一文称,1926年4月15日,通州陷落后,邵飘萍已知国民军势必退出北京,而自己与国民军关系之深更无可讳,如奉军进京恐遭不测,遂于是夜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再托人四处缓颊[1]。
民国女性的剪短发风波
民国女性的剪短发风波作者:谢天开来源:《华声》2016年第08期一时间女子剪发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搅动着成都的街头巷尾,成为了成都公共空间街头文化的中心议题,也为成深巷高门大户人家饭后茶余的话题。
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四川督军刘存厚的成都警厅发布了一条《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一时间女子剪发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搅动着成都的街头巷尾,成为了成都公共空间街头文化的中心议题,也为成深巷高门大户人家饭后茶余的话题。
这条禁令可视为中国头发风俗史上的最稀奇古怪的政府告示。
而其背后的故事却与五四风云激荡中,中国西南一隅封闭而开放的成都的现代女权主义兴起相关。
身体革命“从头做起”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
在现代社会之前,男子蓄长发、短发,东西方不同年代不尽相同。
而女子长发,东西方文化则是惊人地一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前前后后,新女性剪短发,在中国沿海城市,或在北方的大城市多半是由西风东渐、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在成都,中国西南一隅的内陆都市竟然成为死水微澜里的轩然大波。
在法国巴黎的周太玄与李璜,以“巴黎通讯社”为平台成了始作俑者。
在中国北京的王光祈,以“川报”记者的身份,在第一时间内将如火如荼的北京五四运动的新闻传递到成都。
成都“川报”主编李劼人则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加重要版式的安排,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尽力扩大化。
那时,成都真是全中国新文化运动三个重点城市之一,与北京和上海同步。
成都新女性身体的革命一定要“从头做起”,于是新的故事必定发生:成都出现了最早剪短发的三女子——陈竹影、李倩芸和秦德君。
成都三女杰陈竹影、李倩芸、秦德君三人都曾为新社团“直觉社”社员。
她们剪发是因为参加学生组织“直觉社”的活动,需要经常去男高师开会,为了行动方便常常女扮男装。
关于红色革命的现代诗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的“自白”书》【作者】陈然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囚歌》【作者】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桥》【作者】艾青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一位女犯的临终独白
不快 乐 的 “ 里 人 ” 活 城 生
18 年 ,我 出 生 在南 方 一 个 风 景 如 画 91 的古 村 老 镇 里 。一 条 清 澈 的小 河 从 古 镇 错 落 有 致 的古 宅 院 间蜿 蜒 而 过 。河 水 终 年 潺
潺流淌 , 柔而婉约、 灵秀的待嫁闺女。 温 如
老 师 的 表扬 , 我 有 文 学 天 赋 。直 至 小 学 六 说 年级 , 准备 考初 中 了 , 仍 然 像 野 小 子 一 样 我
味。
系 奔 波 了 。 三天 , 就顺 利 地 到距 县 城 家 第 我
6公 里 外 的镇 小学 上学 。
在 6个 兄 弟姐 妹 中 , 排 行 最 小 。从 小 我
我 长 得 清 秀 可 人 , 明伶 俐 。 作 为 老 小 , 聪 备 受父母疼爱 , 姐呵护 。 兄
离 父 母 越 远 我 的 就 越 野 !我 宛 如 脱 t b
条 不 归之 路 ……
20 0 8年 8月 1 2日, 张华戴着 手铐 和 脚镣 , 3位 警察 和 1 荷枪 实弹 的 在 名
武警 战 士 的共 同押 解 下 ,拖 着 因腹 股 沟 留有针 头 而疼 痛 不堪 的虚 弱 身子 , 缓 缓 地挪 进 高墙铁 窗 内, 为女子 监狱 的 一名新 罪犯 , 成 开始 了她 漫 长的 服刑 改 造
落 下 来 。我 开 始 害 怕 面 对 老 师 和 同学 , 害 更
怕 整 天 忙 于做 生 意 挣 钱 的 父 母 知 晓 此 事 。
在 我 未 谙 世 事 时 ,最 盼 望 的 莫 过 于 在
夏 日的 黄 昏 ,穿 着 母 亲 用 自家 蜡 染 的蓝 底
六 年 级 的第 二 个 学 期 ,我 的班 主任 家 访 来 了 !老 师 善 意 地 “ 求 ” 的 父 母 将 我 请 我
资料大全-近现代女烈小资料 精品
近现代女烈小资料
近现代女烈小资料
与古代的女英雄不同的是,近现代的女英雄可以说是真正为了"革命"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从意义上来说她们比古代的陈硕真、王囊仙等人要大得多。
但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女英雄都不仅仅要面对死亡,而且还要面对可能会施加到自己身上的各种针对女性的屈辱手段,像裸体示众、对女性的敏感部位用肉刑、甚至是强奸……,这一切对女性来说往往是生不如死的。
而且在大革命失败的那段日子里,不少女英雄仍像在古代那样被砍头示众,少数甚至还被凌迟处死虽没有明清时代般残酷,但施刑方式是一样的。
她们和男革命者一样献出自己头颅和一腔的热血作为革命大旗下的祭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女性革命者所作出的牺牲并不比男性要低,除了生命,还有女性特有的尊严。
姓名秋瑾
生卒年份1877~1907
遇难经历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早年与富绅王廷钧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顾夫家的反对而到日本留学,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
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
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七月十五日秋瑾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斩首示众。
秋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女英雄,故意义可谓相当重大。
姓名王泽兰
生卒年份?~1927
遇难经历王泽兰是当时的湖南女界联合会会长,大革命失败后,大量共产党。
宋庆龄的人生晚景
宋庆龄的人生晚景作者:孟昭庚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02期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宋庆龄也受到了红卫兵的猛烈冲击。
红卫兵贴大字报,批判宋庆龄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在破“四旧”时,红卫兵扬言要把宋庆龄的发型剪掉。
宋庆龄听说之后非常愤怒,她说:“要是他们碰我的头发,我就把他们的头发全剪掉!”几十年来,宋庆龄一直把头发朝后梳,在后脑勺盘成一个圆髻。
宋庆龄曾经对母亲倪桂珍说,她将一辈子保持这一发型。
更令宋庆龄震怒的是,红卫兵竟然冲进她在上海的住宅,抄她的家,毁坏宋庆龄父母在上海的坟墓,而且在被毁坏的坟墓上贴了批判宋氏家族的大字报!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当即下令加以制止,责令上海立即修复被毁坏的宋庆龄父母的坟墓,并把复原后的宋庆龄父母坟墓拍成照片,派专人送给宋庆龄,征询她对修复工作是否满意。
1966年8月29日,章士钊先生的家被红卫兵抄查。
次日,章士钊写信给毛泽东。
毛泽东批示:“送总理酌处,应予以保护。
”周恩来在派人保护章士钊住宅的同时,写下了一份应加以保护人士的名单,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宋庆龄,指派部队保卫宋庆龄住宅和宋庆龄父母墓地。
第二天,周恩来严肃地指示:“绝不允许攻击宋庆龄副主席!”毛泽东对宋庆龄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尊重,尊称她为“国母”。
在“文化大革命”全面发起之后,毛泽东派江青来看望宋庆龄,向她解释“文化大革命”。
对于江青,宋庆龄还是很熟悉的。
宋庆龄第一次见江青是在她应邀由上海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之后返回上海时,时间是1949年11月,毛泽东让江青代表他到前门火车站为宋庆龄送行。
此时江青从苏联治病刚刚回到北京。
那一天,宋庆龄和江青在车站贵宾室交谈了不到20分钟,江给宋留下的最初印象是衣着朴素,善解人意。
宋庆龄后来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讲过江青“有礼貌,讨人喜欢”。
1956年,宋庆龄在上海家中宴请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及其夫人,同时邀请江青作陪。
这一次,宋庆龄依然对江青保持良好的印象。
红色家书朗诵稿子3-5分钟3篇
红色家书朗读稿子3-5分钟3篇红色家书朗读稿子3-5分钟1我眼中咆哮而去的白天和黑夜我胸中汹涌而来的绿草和黄金炎帝的龙袍皇帝的内经泥沙俱下的泪水和表情我奔流不止的青春光阴我万马齐喑的血脉呼吸当我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谁是你醉而不归的舟子压抑怦然心动的胸口我展望斟满雷声的北斗黄河一千张日记被你揭走一千张日记就是一千帆背影一千帆背影你是卷土重来的怒吼当我牵着牲口赶着羊群消失在你黄昏喧哗的入口当我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在你的沿途生息遨游当我头顶火盆膜拜你博大精深的头黄河我渴望风暴后大地的丰收我的黑发白发三千丈的黄河我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河我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黄河我的轻舟以过万重山的黄河我的带走我的照片带不走我的容颜的黄河我的带走我的歌声却带不走我的情感的黄河海水日升淹不住心中的落日江河日下埋不掉眼里的红尘我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河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河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河我的不见大海心不死的河我的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河我的跌跌绊绊风风火火的河我的不见不散一个也不能少的河啊当石头化做泡沫当骨头化做浪波当高粱倒下一片鲜血当眼泪塑成一穗青稞当我双脚都沾满了泥水手里攥着一把苦活黄河你是我累了时想唱的那首歌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豪饮北风伫立在你的河东河西河南河北黄河我是你看着长大的山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艳了你水做的峰峦涛筑的山坡天上星星一点点一点就点燃你九曲十八弯的脉搏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那支儿歌您就是我以梦为马的祖国红色家书朗读稿子3-5分钟2文妹:这是我们最后的谈话了!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含着满眶的热泪,可是这珍贵的泪珠,我不愿意使他〔它〕夺眶而出,因为我觉得流泪是一件极可耻的事,所以我始终是含笑着,文妹!请你用笑来答复我吧!我的命运的决定,不是在今日的堂讯,而是在平时,我对于我自己命运的估量,亦早知有今日。
我不是时常对你说过吗?这就是乐园,是我最后的归宿,荣耀的死。
我含笑,我更望你含笑。
秋瑾被斩首照片图秋瑾刑场跪地过程斩秋瑾的刽子手
秋瑾被斩首照片图秋瑾刑场跪地过程斩秋瑾的刽子手2015-07-08“鉴湖女侠”秋瑾是著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杰出才女之一。
秋瑾以谋反罪被斩首。
红颜喋血,以身殉国,在晚清女性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犹如疾风中的白露,在社会上卷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
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秋瑾被斩首照片图和秋瑾刑场跪地过程。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云霄县城西七先生祠。
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这张图片是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秋瑾传”中的斩首场景,刊登于电影放映时戏院的说明书上。
可能是国内唯一的一幅了,所以是很珍贵的。
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低下,所以图片模糊不清。
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秋瑾面色平静地直挺挺跪在地上,她的身后有一个清兵按住她的双手,旁边的持刀刽子手钢刀已经高高举起(面向画面),前面有一清兵揪住了秋瑾的长发,这正是清朝斩杀囚犯的典型模式。
这张图片说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很认真地处理这位女革命先烈的就义情景,既表现了她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展示了斩首这种处决场面的极端残酷性,非常值得赞赏。
解放前拍的另一部“秋瑾”电影(我看了),斩首场面就拍得很糟糕,秋瑾被2个清兵抓住双手站在刑场上,敲了几下锣就算斩首了,连跪下的动作也没有。
55年,一女囚被判死刑,临刑前却收到毛主席来电:她是我们的同志
55年,一女囚被判死刑,临刑前却收到毛主席来电:她是我们的同志1955年,秦城监狱的一间牢房内,一名中年女囚,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世界。
她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
对于监狱,她并不陌生。
她曾经两次被国民党关押起来,她都没有泄密投降。
在她心里,“敌人的牢房是革命战士锻炼意志的学校”。
这一次被关押起来,还被判处死刑。
她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是她并没有消极颓废,因为她对党的信赖从来没有动摇过,她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
她是对的。
就在临刑前夕,秦城监狱收到毛主席来电:“她是我们的同志,请立即释放。
”她叫黄慕兰,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党百科全书”的传奇女特工。
她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曾经被多位大文豪作为原型写进小说中。
《风声》中女主角的原型就是黄慕兰。
黄慕兰花木兰一样的女子,经历四次婚姻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于190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一个书香家庭。
她的父亲黄颖初是当地有名的人物,曾经与谭嗣同、唐才常并称为“浏阳三杰”。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年幼的黄慕兰就喜欢看《烈女传》中的《木兰辞》,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花木兰一样,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1920年,黄慕兰在周南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不久却因母病退学。
实际上,母亲并没有生病,只是因学校的领导保守,让其父亲把黄慕兰带回家了。
黄慕兰结束了她的求学生涯。
黄慕兰的第一次婚姻,是父母包办的。
男方是个二流子,不但动辄打人,还吸食鸦片。
黄慕兰看清丈夫的本质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婆家。
结束了第一段婚姻。
黄慕兰北伐前夕,黄慕兰来到武汉,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还担任了妇女部长。
有一次,黄慕兰还充当起宋庆龄的扩音器,宋庆龄每讲一句,黄慕兰就重复一句。
虽然黄慕兰离开了学校,但她始终积极接受进步思想,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慕兰不但有着美丽的容貌,更有着优秀的交际能力。
她穿梭于上层社会,获得不少情报。
1927年,黄慕兰和时任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婚。
张春桥文革期间的重要讲话
张春桥文革期间的重要讲话在联络总站成立之前,北京市内已掀起了破“四旧”的浪潮,从8月下旬到9月下旬,形成全市性的高潮。
据9月5日的统计,8月底止,全市共打死上千人,被抄家的1万多户。
许多被斗、被打、被抄家的家属等到联络总站申诉。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员、支部书记被斗致死,不少学校校长、教师,被编入“劳改队”。
革命烈士董振堂的女儿董光苦是女三中的支部书记,刚刚生下一个女儿,就被拉出去强迫劳改(后经毛主席批示由联络总站负责营救出来)。
在抄家的同时,发生了驱赶市民的情况,从8月23日到9月9日,仅崇文区被迫搬迁出市区的就有4000余人,随迁的家属6000多人。
红卫兵在一些服装店、理发店张贴了“最后通牒”。
说他们搞了奇装异服、奇怪发式,勒令关门停业;有的红卫兵,在荣宝斋张贴了对联,“遗老遗少杂七杂八大毒草,黑诗黑画妖风鬼雨蛇神窝”,横批是“鬼聚堂”。
那时,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恐怖气氛笼罩着北京城。
对社会上出现的严重情况,联络总站均以简报形式,分别向党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作了汇报。
当时主管“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中央文革,对我们上报的情况,表面上未置可否,但实际上已经不满,认为我们的观点、立场不对。
9月5日,中央文革发了一期破“四旧”的简报,标题是“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红卫兵半个月来战果累累”。
简报称“红卫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队”,战果是“把资产阶级打得威风扫地”,“扫除了封建迷信”,”消灭了资本主义”。
紧接着,在9月30日的天安门大会上,林彪公开表扬革命小将的“革命行动”“好得很”。
说什么,革命的洪流正在涤荡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改变着我国整个社会的面貌。
林彪、江青一伙对红卫兵的这种“表扬”、“鼓励”,其实是在煽动红卫兵抛弃党的政策,把整个社会秩序搞乱,就连红卫兵中一部分人,也在思考为什么这样干?焦躁不安地寻求解答。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总理于9月1日、10日、13日,三次长时间听取红卫兵的意见,并向他们反复耐心地宣传解释党的政策,力求把红卫兵的热情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隐性抒情意脉和叙述风格
隐性抒情意脉和叙述风格——读杨绛《老王》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孙彦君《老王》这篇散文不长,一千多字,表面看来一望而知,不难抓住其基本精神。
一个网友说:这篇散文“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蕴含着人道主义的精神。
”这样的理解大致无错,但是更严密地审视起来,则有诸多不够准确之处。
上海市一位很有头脑的教师就对“人道主义”的“同情”提出质疑,认为作者实际上流露出对小人物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把这个问题说得更彻底的是另一位网友:此文“对老王的人物描写尽管很传神,但刻画得太无情了。
”在课堂上,也有学生提出:作者既然要表现老王生命行将终结,却完全不顾自己,将最贵重的营养品奉送给作者,为什么却把他写得很可怕?把活人写得像死人一样?且看:“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但是,尽管有这样的笔墨,读者对老王的印象仍然是“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作者对他有深切的“同情、尊重”。
照一般的阅读预期,既然是尊重、同情、赞美,就应该是美化的、诗化的,怎么可以用这样丑化的语言。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请了全国十个权威老师来讲这一篇,结果仍然给人以瞎子摸象之感。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个关键——许多老师满足于“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所凭借的只是直觉,然而直觉到了的,并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可能只是一个平面,难保没有错误。
只有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
所谓分析就要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
此类散文,并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其表层由感性意象的连续性组成。
但是,表层往往只是表面现象,对于深层有某种遮蔽性。
如果只是停留在表层,那就是杨绛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但是这并不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章的动人之处,更在于作者从容、精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这个不幸的下层人物精神品质的发现过程。
49年,美丽护士牺牲后几小时厦门解放,死前只留下四个字
49年,美丽护士牺牲后几小时厦门解放,死前只留下四个字前言1949年10月15日,国民党厦门厦港监狱刑讯室里,传来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和残忍的笑声。
一群穷凶极恶的恶徒正围在一个满身是伤的女人面前,这个女人名叫刘惜芬,中共厦门地委情报人员。
同年9月19日,刘惜芬不幸被捕。
为了能够探出有关于我党的消息,敌人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有时用滚烫的烟头、烧红的烙铁戳在她的胸部、背部……有时有油鞭狠狠地打在她的身上,有时还用细小的钢针刺入她纤细的手指,然而这些惨绝人寰的酷刑没能撬开她的嘴。
面对守口如瓶的女人,敌人们恼羞成怒,恨不得直接将她折磨死。
此时监狱外面解放军的火炮声震耳欲聋,但是她没能等到厦门的解放,便被敌人活生生地勒死,生命停留在本该灿烂美好的25岁。
在她的身上,又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一起来探究一下。
图|刘惜芬遗照一、自出生便不受待见的女孩1924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一个可爱的女婴在厦门一个封建大家庭呱呱坠地,她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刘惜芬。
封建、落后等标签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似乎给这个小女孩围上一层难以逃脱的禁锢。
刘惜芬的母亲不是家里的女主人,而是被人看不起的大房太太阿满的“陪嫁丫头”。
自从嫁入刘家之后,阿满一直没有诞下任何子嗣,备受家族的其他人排挤。
一个大房太太都如此卑微,更不用说只是“陪嫁丫头”的刘惜芬母亲。
自从刘惜芬母亲怀孕之后,她便成为二房的“眼中钉、肉中刺”。
原本刘惜芬母亲的预产期是九月底,结果早产两个月,因此二房迅速利用机会污蔑她,称孩子不是刘老爷亲生的。
听信二房谗言之后,刘老爷更没有给刘惜芬母亲好眼色。
刘惜芬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女人,对她而言,二房的污蔑玷污了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贞洁,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她抛下刚满周岁的孩子,直接吞下一片鸦片含愤而死,自从母亲去世之后,父亲也没有不搭理刘惜芬,她只能和大两岁的姐姐刘惜娴相依为命,两人在这个家族几乎完全没有存在感。
好在大房阿满心地善良,看到两个女孩无依无靠后便承担了抚养她们长大的责任。
带脚镣受刑文章
带脚镣受刑文章“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近代革命家徐锡麟的《出塞》一诗,道尽了革命英豪们不惜忠骨埋青山,也要为国浴血捐躯的豪迈与悲壮。
在红军队伍中,有一位师长因拒绝向国军投降,被套上沉重的铁镣拷打处死,其遗体一直下落不明。
直到50年后,人们才找到了一具遗体,遗体脚踝之上仍套着铁镣,正是这名青山埋骨的忠肝师长。
革命的道路,是由无数伟大的英灵用自己的白骨累就,用炽热的鲜血染就的。
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的历程中,经历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牺牲,涌现出了无数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伟岸英雄。
曾有一支红军独立师,便是由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们组成,这支独立师便是黔东独立师。
黔东独立师刚刚成立不久,全师仅有800多人,平均两人才拥有一条枪。
然而这支师团却勇气逼人,直接主动出击引开敌人,用一招声东击西,成功完成了军团赋予的掩护主力进军湘西的光荣任务。
在此次战役中,黔东独立师伪装成红军主力,与敌军上万人军力短兵相接。
以仅仅800余人的战力,死守根据地浴血奋战,面对敌军十个团的强大兵力,黔东独立师顽强支撑,但兵力不足的黔东独立师,最终还是抗不过敌人的疯狂围剿。
在行进过程中,xxx不幸被秀山县民团辨认出身份,国民党旅长田冠伍为向上峰邀功请赏,迅速扣押xxx并逼其投降。
xxx铁骨铮铮,宁愿承受毒辣的拷打也绝不投降,田冠武气急败坏,迫使xxx戴上沉重的脚镣。
国民党无法撬动xxx,于是对他下了毒手。
英勇就义时,这位年轻的师长只有三十一岁.黔东独立师中英勇作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是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所有奋斗者的缩影。
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没有留名青史,但依旧把伟岸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红卫兵赴刑场前的遗嘱:把我的头发剪下一撮留给她!【傑文檔案】公眾號。
透視歷史變革,關注歷史名流;品閱精美文摘,展示經典老照片;歷史真相揭秘,特色歷史檔案。
欣賞全球藝術珍品。
【尘封的档案】新华社北京1982年2月19日电: 原北京市出租汽车公司一场汽车驾驶员姚锦云因犯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罪,已被依法判处死刑。
残酷的青春——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以欢歌◎沈睿多年来我经常想到姚锦云。
她死后的最初几年,我常常梦见她。
至到有一天在梦中她对我说,我再也不回来了,她就再也没来到我的梦中。
多年来我一直想写她但我却没真正动笔,因为我无法用言辞表达我的切肤的爱和生命的丧失。
我一直在等,等,等到今天,等到我可以说一切而不必痛哭失声而因噎废言。
等我年龄得足够而回忆往事,往事因回忆而变得温馨,美好,就是痛苦也成了财富。
姚锦云被处决之后,我精神几近疯狂。
我当时大学刚刚毕业,被分配到水电部。
幸运的是,头几个月我不必上班,可以完全沉浸在我的悲伤之中。
我到TAM广场去,在严寒的广场上走来走去,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跟想象中的姚锦云说话。
我到姚锦云撞车的金水桥边,检查被撞裂的桥栏,仔细查看那些裂纹,好像那是姚锦云留给我的字迹。
如今我白发散落在发间,过去的男朋友成了丈夫又成了前夫。
那生斯长于斯的古老的、绿荫掩映的北京成了一个现代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城市。
当年的事故现场(一)姚锦云和我都成长在北京城内西北角地区。
从我们的家走到北京的城墙不过五分种,穿过断壁残垣的城墙,就是碧绿的护城河。
护城河的对面就是太平湖公园。
太平湖公园因为老舍在那里自杀而成为中国的文化记忆之一,而公园本身,大概在一九七零年左右就不存在了。
姚锦云的家,直到死前她还在住的家,是五根檩胡同八号,我的家是石碑大院胡同十一号。
我们两个人的家相距不过二百米之遥。
一九九三年在我离开中国之前,那个地区拆迁了。
我随后离开中国,就再也没有回到石碑大院和五根檩胡同去看过。
一九九八年冬,我中学时代的好朋友杨永成开着车,带我在夜晚的北京闲逛。
我说,'咱们去看石碑大院吧'。
他说,'看什么看,什么都不在了,没必要看'。
一晃,杨永成突然脑血管迸裂,跨入死亡的门槛,虽说他又回过来了,这位我少年时代唯一的异性好朋友,却再也无法开车了。
姚锦云、杨永成和古老的北京,是我的少年时代。
我离开中国的时候早已过了通常到国外开创新生活的年龄。
面对的是全然的无知,全然的茫然。
我那时梦想和他一起建立生活的人,不解而且恼怒地对我说,'你干嘛来美国?这里有什么值得你来?你离开那么好的工作,孩子,到美国这里重新开始,你怎么能开始?你不可能!'我看着说这个话的人,我们正在阴雨绵绵之中走过俄乐岗大学的图书馆。
从图书馆的台阶上往下看,空无一人的校园在雨中等待学期的开始,十分寂寥,心中的雨水把我淹死了。
我冷冷地对那个人说,'好吧,十年之后我会是一个这里的教授。
我们走吧。
'我们就此分手。
也许他是对的,我为什么到美国来?是因为人人都向往的出国吗?可是我已不再年轻。
我一钱没有,一文不名,可是我还是来了。
因为,一九九三年,我见到姚锦云的一个至亲的人。
他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听说姚锦云去美国了?'如今我在美国住了十年了。
我是教授了。
可无论我住在那里,我都喜欢很小的房间,我需要在一个小而黑暗的房间里,看书,写作。
在黑暗的小房间里,我觉得踏实。
(二)恐惧。
我们成长在恐惧的时代。
正是这种恐惧引导我看见了姚锦云站在他们家的院子里。
那是一九六八年的冬春的一个中午,也许已经是三月份了。
因为我记得看见姚锦云的背景是那湛兰的蓝天,是冬天清脆的但是你可以感到开始柔和的天空。
那天中午下学的路上,我走过北草场胡同的时候,听见人们吵吵嚷嚷地,'抄家了,抄家了'。
那个时候,我在西直门第一小学上小学二年级。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听见人们的喧嚣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跟着人流跑去看抄家的去。
这真和我的性格不符。
我是一个极其害羞的女孩子,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的孩子。
可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好奇心,使我向姚锦云的家走去,那时我并不认识她。
她的家坐落在南北向的北草场胡同内的西边的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里。
一进胡同口,我就看到有人在一个坐南朝北的大门口出出进进。
我知道那就是抄家的地方,就随人流进去了。
进去一看,是一所不大但是很整洁的四合院。
院子中有几棵树,都光秃秃的。
还有一个十字甬路,是青灰砖的,通向北房三间,南房也是三间。
西方只有两间,我面对着关着门的三间东房。
北房有房廊,廊子下堆着很多书报,显然是仓促的堆在那里的。
我环顾四周,是我很熟悉的四合院落--我就是在这种院落中长大的,没有什么新鲜的。
奇怪的是,院子中并没有什么人,我看见也听见南房中人声鼎沸,可是院子里却很安静,好像不真实地安静。
我突然害怕起来,怕人家抓住我说,小孩子到这里来干嘛。
于是我就走下台阶,向右拐,到南房中去了。
南房中的阳光非常明媚。
也许是正午的原因,房间中的面向南的大窗中流泻着浓浓的阳光。
我看见很多人都在伸着脖子看什么,我也钻到前面,伸着脖子看,好像是毛笔字,在发黄的纸片上写的字,放在一个大的写字案上。
我并没有看懂,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退出来,我就向外走去。
我听见有人在说,'出去,出去,看什么看,家都抄完了,还有什么可看?'我听见这个话,恐惧起来,就更急于溜走了。
我被那个恼怒的声音吓得只想立刻从这里消失。
我就站在外边了。
我这时才看到在北房的廊柱旁,站着一个女孩子,跟我差不多年纪大,她显然早就看到了我,或者她刚才一直躲在廊柱子后也不一定,此刻我们四目相对。
我看到的是一对恐惧的,但充满愤怒的眼睛。
她站在那里,穿着一件合体的呢长大衣,看着我。
我也看过去,看见她和她半躲在廊柱后的身影,她的目光和她头上湛蓝的天空。
阳光泄在她的身上。
她好像是一个阳光中的一个影子。
我们互相看着,我突然跑起来,仓惶地像受惊的兔子似的跑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多年后,当我们成为无间的好朋友的时候,我向她讲我是怎样第一次见到她时,我对她的印象时。
姚锦云毫无概念。
她说她根本就不记得在那天见到过我。
她也是下学刚回家,见到家里出事了,躲在廊柱后,不知做什么好。
(三)出事对姚锦云家不是新鲜的事情。
我后来得知,那天我看到的情况是公安局来她家通报她的姐姐自杀了。
她的姐姐,比她大三十多岁的姐姐上吊自杀了。
公安局同时搜查了他们家,大概是在找证据。
她的姐姐是她同父异母的姐姐。
四十年代,和一个美国人结了婚。
那个美国人在中国大陆被'解放'之前,回到美国去了。
文化革命初期,她自然被看成是美国特务,挨斗,挨打,一切可能想见的折磨。
一个与美国男人结婚的中国女人本身就是反革命的罪证。
在一个仅仅因为与外国人交往就是特务的时代,这个女人无法活下去了。
她走到北京的郊区,在北京西北的鸠峰地带,在一棵树上结束了生命。
当姚锦云告诉我这些故事的时候,她好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她讲的时候也并没有伤心的表示。
我也没有表示震惊。
也许是在那个年代,我们目睹太多的自杀,太多的死亡,所以这些故事都不构成震惊的理由。
我们对自杀司空见惯。
我自己的叔叔,我父亲的堂弟,那个爱说说笑笑的金爹,那个在一九六五年国庆节骑来一辆平板车,把我们这些孩子都拉上,到东城区粮食局去看电视,看国庆游行转播的金爹,也在一九六九年自杀而死。
金爹是一个喜欢热闹,欢笑和孩子的人。
他每次来我家,都给我们带礼物来。
两包果脯,一包麦芽糖。
在一个糖果和动物饼干都希奇的年代,金爹带来的果脯是我们的不可想象的享受。
成年后我多次想过金爹对生活和孩子的热情。
当我有了孩子后,我常常观察那些来我家的客人。
我结论到,凡是对孩子认真关注的人,都是对生活都有一种骨子里严肃和善良的人。
金爹带来的麦芽糖是我最喜爱的糖果。
麦芽糖,嚼在嘴里,甜香满口,浓浓的,缠绵在嘴里。
不仅如此,金爹还参加过抗美援朝,还上过大学。
他的父亲,我的八爷爷是东城区人大代表。
金爹谈论的事情总是很有意思。
一天,我的父母突然说他自杀了,留下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
自杀,因为有人说他是'516'分子。
'516'是怎么回事,我并不确切地知道,但是我确切地记得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那天,我从高音喇叭里听到的《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化的革命的通知》。
我当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正是中午下学回家的路上,大喇叭的高音让我觉得很严肃,感到什么严肃的事情发生了。
听到金爹是'516'分子,我想到了那个确切的日子,想到我的感觉,但是,对金爹自杀的消息,也许是司空见惯,不记得我怎样惊异或伤心过。
我们小学的班上,突然转来的一个同学,叫田彩虹。
她肤色黧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她坐在我的旁边。
'你为什么转学到这里来?我也是转学来的。
'我介绍我自己。
'我被收养了。
'她说。
'我的父母都自杀了。
我没有家了,我被这家人收养了。
'她的父亲给全家人,包括她的哥哥姐姐都喝了带毒的牛奶。
她和弟弟睡觉睡得早。
她的父亲试图给他们灌牛奶,但是因为他们睡得太深,喝得不多,所以,她和弟弟被救活了。
全家的其他人,七口人,都死了。
(四)我对姚锦云家的事情知道很多,甚至在我们成为好朋友之前就知道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姚锦云的妈妈是我们小学校的数学老师。
学校里正在搞文化大革命,到处都是大字报。
一阵一阵的大字报浪潮揭露老师们的老底。
我就是在学校里看大字报知道刘老师的历史的。
诸如,刘老师是现在的丈夫的小老婆。
我记得看过一张漫画,画的就是刘老师和她的丈夫,一个秃头的老头勾肩搭背,刘老师的嘴画得红红的,腰细细的,一副资产阶级的太太样子。
也许是那张漫画中流露出来的男女情怀,那个时代这样的画面只有在漫画中讽刺和批判资产阶级的时刻才有,我对那张漫画印象很深。
后来刘老师成为我们的数学老师。
刘老师那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她总是穿着极为合体的衣服,说话时有隐隐的口音,我不知道她是哪里的人。
她很和蔼,在她的和蔼中,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尊严。
我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我,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生。
我也知道她的女儿是姚锦云,是四班的,而我是三班的。
我们下课的时候,可以看见彼此,但是从来没打过招呼,没有说过话。
我一直纳闷她是否记得我,记得我们的四目相对。
她不记得,而我却记得那刻。
还有她的父亲。
她的父亲是一个个子非常高的人,也许有一米九以上。
身材魁梧,眉宇严正。
我每天清早都看到他。
他在扫大街,扫北草场胡同的长长的街道。
我对这个魁梧的人也很好奇。
他是敌人吗?敌人怎么长得并不张牙舞爪呢?反而显得正气凛然的。
有的时候,我走过了他,会好奇地停下来仔细看他。
他也会停下来仔细看我。
我们彼此看着,不出声。
我知道他就是刘老师的丈夫。
那个漫画中的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