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解析:选材料中孝王和夷王的继位均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在权力继承中的地位,故项正确;、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项错误。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由此可知分封制( ) .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项正确。

[深化提能]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按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的原则进行。

宗法制则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分封的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稳定。

分封制体现了权力的分配,是政治生活等级化的表现,而宗法制体现了权力的继承,是家庭生活政治化的表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强调变革和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项正确。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1 早期中华文明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1 早期中华文明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1早期中华文明一、单选题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有学者认为“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

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A.夏朝B.秦朝C.隋朝D.元朝3.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这说明()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C.古代文献记载反映了真实历史D.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4.顺义区某中学的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写了如下的解说词,这里的它是指()A.甲骨文B.青铜器C.丝绸D.烧器5.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进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请问商周实行的土地制度()A.地主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C.井田制D.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6.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

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7.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表为人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

依据如表,可以推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遗址数3679922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8.商汤灭夏后,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3.(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一【早期的中华文明】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一【早期的中华文明】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一【早期的中华文明】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解析:选B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2019·廊坊联考)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

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析:选D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

3.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

这一做法()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解析:选B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较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有利于将原周部落先进的政治制度带到各诸侯国,故B项正确;分封制会扩大周的统治范围,但材料主旨是“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故C项错误;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化史检测试题(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化史检测试题(含解析)人民版

文化史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

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

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解析:A 据材料可知孔子认可周公及其治国思想,依据所学,孔子维护“周礼”,主张“德治”,由此推断,孔子儒学与周制具有渊源关系,故A 项正确;“主张进行社会变革”的是法家思想,B 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对材料表述片面,D项排除。

2.(2018·河北衡水二调)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解析:B 根据材料“知仁行义”“分人以财、助人以力”“循名责实、公正无私”“道德极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墨家、法家都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公正责任提出要求,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故B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体现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规范伦理道德应为儒家思想,故C项排除;法家思想体现不出宽容博大,故D项排除。

3.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

这一观点(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解析:C 材料中该学者观点强调先秦诸子思想与西方近代科学关联而非“背离”,排除A项;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为挽救当时失序的社会而提出,与西方科技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故B项错误;从科学角度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汲取智慧,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先秦诸子思想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材料只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并未过分夸大,故D项错误。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2024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觉”,下表为入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状况。

“百年百大考古发觉”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沟通活跃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解析:D据表格信息可知,在38项石器时代遗址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故选D项。

早期中华文明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确定的区域联系,解除A项;受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早期中华文明的各地区之间的沟通并不密切,解除B项;早期中华文明的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解除C项。

2.(2024·广东名校联考)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解析:C据题干可知,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为生活工具,说明男性在生产劳动中占主要地位,反映了当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故选C项。

随葬品中的生产工具不能体现农业的进步,无法说明原始农业逐步发展,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男女随葬中工具类型的不同,无法体现贫富分化加剧,解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公共权力出现,解除D项。

3.(2024·广东部分学校高三联考)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

考古发掘至今,该遗址接连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

据此可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A.已经驾驭了夯土建城技术B.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C.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具有确定的社会组织实力解析:D据材料“该遗址接连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可知,陶寺遗址存在大规模建筑多处,说明当时该文明已经具有确定的社会组织实力,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解析:选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项错误,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项错误。

.(·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解析:选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项正确。

.《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题汇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题汇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题集目录单元质检卷一先秦时期(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 (1)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 (5)单元质检卷三隋唐宋时期(581—1276年) (10)单元质检卷四元明清前期(1271—1840年) (15)单元质检卷五晚清时期(1840—1912年) (19)单元质检卷六民国前期(1912—1927年) (24)单元质检卷七民国中后期(1927—1949年) (29)单元质检卷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 (34)单元质检卷九世界古代史(公元前8—公元6世纪) (39)单元质检卷十世界近代史前期(14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 (44)单元质检卷十一世界近代史后期(18世纪60年代至1917年) (49)单元质检卷十二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 (53)单元质检卷十三世界当代史(1945年至今) (58)单元质检卷一先秦时期(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滨州调研)《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这反映商朝末期( )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2.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历来备受重视。

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农时观念的形成3.(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4.(2018浙江嘉兴测试)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2020年人教版高三高考(广东)历史一轮课时复习卷: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2020年人教版高三高考(广东)历史一轮课时复习卷: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豫南豫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答案:C2.(·安徽十校联考)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答案:B3.(·安康模拟)《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农业商品化加强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C.不注重保护环境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答案:D4.(·安徽名校大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5.(·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忙答案:B6.(·湖北八校联考)《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含解析)

阶段评估检测(二)(阶段二)(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玉溪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说法,D正确;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刑罚残酷,并不是改善民生,A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不是文化繁荣时期,B 错误;秦朝时期疆域并不广阔,C错误。

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解析】选B。

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B正确;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故A排除;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D排除。

3.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选C。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综合训练(一)一、选择题1.(2017·湖北高三四月调研,24)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曾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

这一事件说明( )A.嫡长子继承制日渐制度化B.分封制受到重大冲击C.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的废立D.中央集权制已现雏形答案 C解析根据“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废嫡而立庶”可知周王并未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错误;根据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废嫡而立庶”可知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的废立,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2.《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由此可得出西周(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答案 B解析材料主要讲述西周分封诸侯有一定的等级规范,但没有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 项错误;周王室没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故C项错误;森严的等级制度无法导致诸侯争霸局面,各诸侯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国兼并弱国,导致诸侯争霸局面,故D项错误。

3.(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24)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答案 D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1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1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一)一、选择题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开始实行分封制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是“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神权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体现了宗法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王权逐渐走向集中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错误。

2.《孟子·告子下》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

”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考察监督,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巡狩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至高无上,B项错误;材料中有以土地奖赏诸侯的内容,也有责罚诸侯的内容,C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错误。

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A项。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项错误;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利大于弊,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版含解析历史备课大师【全免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版含解析历史备课大师【全免费】

课时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局部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根底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解析:选B题干的中|心词是 "血缘关系〞,没有提及 "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根底,故C项错误;题干表达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2.(2021·廊坊联考)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 "表〞 "堂〞 "外〞 "亲〞 "干〞 "继〞 "曾〞 "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开展解析:选D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表达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开展,应选D 项.3.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局部贵族组成一套 "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解析:选B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较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 "将原周部落的局部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 ,授予各诸侯〞,有利于将原周部落先进的政|治制度带到各诸侯国,故B项正确;分封制会扩大周的统治范围,但材料主旨是 "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故C项错误;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故D项错误.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说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解析:选C材料中 "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到达民众之中,此举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到达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5.(2021·长沙一中月考)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拟混乱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夏朝时|王位继承方式多是父死子继,说明夏朝时宗法制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仅表达夏朝时形成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但不能表达是否为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除少数几次外,多数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因而表达不出|王位继承的混乱,故D项错误.6.(2021·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 "德〞,认为夏、商亡于 "不敬厥德〞,提出 "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该做法()A.解释了历史开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解析:选C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应选C项.7.(2021·佛山一模)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商品经济开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开展解析:选D "新的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但在材料中无法表达,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据材料 "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 "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得出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开展,故D项正确.8.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那么庙左而寝右,庶民那么是寝室中或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说明()A.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开展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材料宗庙祭祀表达的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介绍宗法制下宗庙位置的规定,与礼乐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天子到士宗庙位置的规定,以及 "庶人不准设庙〞都在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强化等级|尊卑,故C项正确;材料宗庙祭祀表达的是宗法制,而且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9.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 "舆〞是指车, "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说明()A.舆服适应周礼的开展而得以不断完善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拟少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解析:选D根据材料 "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表达了舆服与等级|的关系,与周礼不断完善的过程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时期尚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 "舆服〞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与平民、奴隶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可知舆服制度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都是为了维护由宗法制、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10.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 "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D.社会道德体系已根本建立解析:选B儒家伦理观念初步成型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治|国以宗法制为依据,强调孝友的道德观念有利于稳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孝友观念对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所起到的作用,故C项错误;孝友观念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形成体系,故D项错误.11.<国语·鲁语上>载: "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 ,) ,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奉献D.神农氏创造耒耜解析:选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烈山〞 "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很明显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C项错误; "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D项错误.12.(2021·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说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开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开展D.农业的产生和开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选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根底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开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别离出来并迅速开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 "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 "毁那么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办;<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 "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 "刑罚世轻世重〞那么说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 "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群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 ,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 .〞|王玉哲认为: "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具体条文规定〞 "因人因时而异〞 "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根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稳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此题考查制度开展演变的规律,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此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找突破点,分析材料可知是强调制度的配套系统和制度的继承开展 .制度的配套可从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分析,从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分析;制度的继承开展可从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的开展直至|废除方面分析,重在分析其开展废除的原因和影响.答案:例如一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根底.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 .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当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根底,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根底.例如二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 .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结果.。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3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3含答案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提倡“为政以德”。

③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修订《六经》。

(2)地位: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1)主张⎩⎨⎧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3.影响 (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孔子的思想(选修4)1.主要内容(1)政治①“仁”是核心,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

②“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

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

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2)教育①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2.影响(1)对中国⎩⎨⎧①西汉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2)对世界⎩⎨⎧①18世纪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周孔之道周公,名旦,姬姓,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1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1

课时质量评价(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A.女娲抟黄土作人,建构人类社会B.某某腊玛古猿禄丰、开远两种化石C.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D.山顶洞人化石和少量石器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女娲抟黄土作人”是神话传说,不能用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某某腊玛古猿禄丰、开远两种化石”反映了某某是中国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与某某元谋人的史实符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谋人门齿化石和用火遗迹”与某某元谋人古人类发源地的相关史实一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化石和少量石器”与考古发现山顶洞人遗址符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距今约7 000-5 000年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A.靠近水源分布广泛B.多元一体中原核心C.历史悠久世界领先D.定居为主农业发达B解析:根据材料“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材料强调文化遗址的多元性,故选B 项;材料未说明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都是中华文明遗址,没有与其他国家文明作对比,排除C项;材料中虽提到有陶器和玉器,但无法得出定居为主和农业发达,排除D项。

3.(2020·潍坊二模)有学者分析殷墟1 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下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

这说明( )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C解析:殷墟作为商都遗址,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说明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C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部编版必修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A级——合格考达标练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 )A.使用打制石器B.用火烹饪食物C.从事渔猎采集D.从事原始农业2.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的礼器,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

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3.据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且“神农能殖嘉谷”。

由此可以推知( ) 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B.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C.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4.周朝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氏族部落政治的局面。

被称为“周朝革命”。

“周朝革命”主要的举措是( )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世袭制D.实行郡县制5.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B.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遗址。

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水平最高。

——丹土遗址与两城遗址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2)为材料二图1、图2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

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明理由。

B级——等级考高分练1.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

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71.据现有考古资料可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

这些文化,在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陆地文明为主,兼有海洋文明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元的姿态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文明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解析:依据材料“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等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个文化中心共存的特点,B项正确;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不具有海洋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同时出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2.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城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

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解析:根据“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可得出,中国的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在不断的交融中发展,体现了博采众长的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起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连续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凝聚性,而是强调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3.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

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

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一)早期的中华文明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解析:选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项错误。

.(·廊坊联考)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

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析:选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项。

.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

这一做法(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解析:选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较大,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有利于将原周部落先进的政治制度带到各诸侯国,故项正确;分封制会扩大周的统治范围,但材料主旨是“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故项错误;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故项错误。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解析:选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项正确。

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项错误。

.(·长沙一中月考)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

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解析:选由材料可知夏朝时王位继承方式多是父死子继,说明夏朝时宗法制已具雏形,故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夏朝时形成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但不能体现是否为嫡长子继承制,故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时期,故项错误;由材料中除少数几次外,多数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因而体现不出王位继承的混乱,故项错误。

.(·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解析:选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项。

.(·佛山一模)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

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

由此可知(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新的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项错误;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故项错误;据材料“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项错误;据材料“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得出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项正确。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或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材料表明(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材料宗庙祭祀体现的是宗法制,故项错误;材料只介绍宗法制下宗庙位置的规定,与礼乐制度无关,故项错误;材料中从天子到士宗庙位置的规定,以及“庶人不准设庙”都在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强化等级尊卑,故项正确;材料宗庙祭祀体现的是宗法制,而且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项错误。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

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

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

这表明(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解析:选根据材料“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体现了舆服与等级的关系,与周礼不断完善的过程无关,故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时期尚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舆服”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与平民、奴隶无直接关联,故项错误;根据材料“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可知舆服制度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都是为了维护由宗法制、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故项正确。

.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

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解析:选儒家伦理观念初步成型于春秋时期,故项错误;西周治国以宗法制为依据,强调孝友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巩固统治,故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孝友观念对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所起到的作用,故项错误;孝友观念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形成体系,故项错误。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

”材料可以佐证(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铁器的冶炼情况.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神农氏创造耒耜解析:选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烈山”“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很明显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项错误;“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项错误。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题分,第题分,共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多条。

“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

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

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

”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分)()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分)解析:第()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

第()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

答案:()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

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

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