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靠制度垂范后世
后世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后世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奠定了汉朝的基础,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他的评价也是非常复杂和争议的,有人称赞他是一位开明的统治者,有人认为他是黄帝后人的骄傲,也有人批评他野心勃勃,残暴无情。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后世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一、政治成就汉武帝在位期间,把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完善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
他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了权贵。
他还设立太学,增强了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同时,他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工程,维护土地权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尽管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瘟疫、灾害、起义等,但是他的治理能力和政策效果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文化建设汉武帝在位期间,文化交流得到了很大的推动,汉朝的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他下令修建光武中兴碑,记载了汉武帝革新的历史过程,启发了后世的改革思想。
他还建立了函谷关,招聘天下才士,大力提倡学问,创造出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有些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三、外交成就汉武帝在位期间,积极策划了南越平定,北匈奴、南匈奴平息以后,北部边境得到了很大的稳定。
他还发展了与西域和南海地区的贸易和往来,开拓了中国的外交关系。
同时,他还大力推动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使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
四、政治缺陷然而,在政治上,汉武帝的统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他推行派代,废黜太子,对待爱子冷酷无情,使得朝廷内部存在了许多矛盾和纷争。
他还对异己和异端邪说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打压了有些优秀的文化人才,萎缩了汉朝的文化氛围。
此外,他还实行了技术战争政策,为统一中国的地位而不惜吞并小国家,加害越南这样的民族。
综合来看,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和重要。
他的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他在中央集权、文化建设、外交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前瞻性和领导决策能力。
汉武帝身上的优秀品质
汉武帝身上的优秀品质
1.有远见:汉武帝凭着自己的耐心以及对未来的预见,将汉朝统治稳
定地推进到了最大化,他深刻地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
域都是重要的,因此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安排,让汉朝稳定和
发展。
2.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作为一个有统治能力的皇帝,汉武帝有着强烈
的责任感。
他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服务,尊重人民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了
当时的种种社会弊病,尽可能的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勇敢果断:汉武帝是一个勇敢果断的人,他坚决把握住历史发展的
机会,利用对外对抗的紧张局势,采取果断措施,通过多次的战役缔结了
现存的一系列异族/部落,建立了汉朝的统一,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4.超强的执行力:汉武帝具有出色的执行力,他倡导政策,规定规则,及时落实,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他凭借严格的细节配合,彻底解决了当
时的社会问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是怎么评论汉武帝刘彻(精选4篇)
大家是怎么评论汉武帝刘彻(精选4篇)大家是怎么评论汉武帝刘彻篇1汉武帝政治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善于用人。
班固说,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提供了伟大的历史贡献,重要原因之一,是汉武帝能够“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了当时许多身分低下者受到识拔,终于立功立言的实例,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和非凡的文化魄力,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灿的文化景观。
如班固所说,当时,“儒雅”之士,“笃行”之士,“质直”之士,“推贤”之士,“定令”之士,“文章”之士,“滑稽” 之士,“应对”之士,“历数”之士,“协律”之士,“运筹”之士,“奉使”成功之士,“将率”果毅之士,“受遗”而安定社稷之士等,不可胜纪。
班固所谓“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总结,是符合当时人才队伍最为雄壮的历史事实的。
当时不仅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杰出的军事人才,司马迁、董仲舒、桑弘羊、张骞、司马相如、李延年等人的文化贡献,也使得他们在千百年后,依然声名响亮。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开明干练的“群士”“异人”能够焕发精神,多所创建,这一历史时期于是“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对于当时人才辈出的形势,《汉武帝大传》的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有些个案研究,如对“李广何以难封”的讨论,是有值得肯定的学术深度的。
论者引录了《汉武故事》中记录的颜驷事迹:汉武帝乘辇来到郎署,看到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郎”。
汉武帝问:“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回答说:“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以文帝时为郎。
”汉武帝诧异这位在自己祖父当政时就已经作了“郎”的颜驷,何以始终未得提升,又问道:“何其不遇也?”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
景帝好老,臣尚少。
陛下好少,而臣已老。
是以三世不遇。
”安作璋、刘德增先生说,“这个故事的真伪已难以分辨,但武帝喜欢任用年轻有为之人,却是事实,像卫青、霍去病、终军、桑弘羊等人,都很年轻。
汉武帝的功与过300字
汉武帝的功与过300字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皇帝,他的统治期间,既有功绩,也有过失。
汉武帝统一了天下,巩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他大力实行“尚文重武”的政策,注重文治武功的并重,使汉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他实行改革,推行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还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学术研究,对于汉朝的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汉武帝统治期间也有一些过失。
他采取了专制的统治方式,剥夺了诸侯王的权力,导致了地方政权的衰落,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过度集中。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对于平民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压迫,导致了社会不稳定。
此外,他还大规模征发民众参加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总体来看,汉武帝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上,他的政策使得汉朝得以繁荣发展。
然而,他的专制统治方式和一些过度集权的举措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汉武帝的统治依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与西汉的盛世
汉武帝与西汉的盛世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使得西汉时期
达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阶段。
他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为西汉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一上位,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首先,他削弱了与自己势力相对立的诸侯王,中央集权得以进一步加强。
此外,他还采取了明确的继承制度,规定皇位由亲属继承,避免
了因过多的皇位之争而导致政权动荡。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致力于农业的发展,提倡农耕,加强农田水利
的建设,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从而增加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
的生活状况。
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商业,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
西方的贸易往来。
为了提升国家的实力,汉武帝对军事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大力发
展军事力量,加强军队组织和训练,建立了完善的统一指挥体制。
此外,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对外扩张,先后击败了北匈奴、南越等
敌对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安全。
在文化方面,汉武帝十分重视教育,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学士,广泛选拔和任用人才。
与此同时,他还推动了文字的规范化,制定了
统一的汉字字典,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总的来说,汉武帝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
化兴盛,使得西汉达到了一个盛世的巅峰。
他的治理手段和政策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
汉武帝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如何评价汉武帝
如何评价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诗人,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汉武帝的评价:1. 政治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包括建立中朝、设置刺史、颁行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他重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推行察举制和太学制度,加强了官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2. 经济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盐铁官营、铸造五铢钱、修建水利工程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他重视农业,推行耕战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同时,他还开拓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的商业繁荣。
3. 文化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包括独尊儒术、兴办太学、设置乐府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推崇儒家思想,实行礼乐制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他还创作了《史记》等重要的历史著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4. 军事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包括征讨匈奴、开拓西域等,扩大了中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同时,他还平定了百越之乱,扩大了中国的南方领土。
5. 缺点和错误:然而,汉武帝的统治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穷兵黩武,过度扩张领土和权力,导致国力疲惫,民生凋敝。
同时,他还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外,他在晚年时期颁布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和失误。
综上所述,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
我们应该客观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精选4篇)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精选4篇)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篇1从应劭称赞汉武帝“冠于百王”之后,后来称汉武帝对整个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不断出现。
如曹植赞汉武帝说:“世宗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从赞扬武帝“功越百王”来看,其意与应劭类似。
到了明代,李资评价武帝说: 孝武绍(继)黄帝以增廓,皆千古大圣,不可轻议。
孝武乃大有为之圣人也。
当其时拓地几二万余里,视汉高所遣不啻倍之。
……有为之功业已大矣。
《中国古代史》中说:“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
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这种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汉武帝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各代的历史人物。
此外,还有的学者分别从某一方面如从文化上、制度上、疆域上等论述了汉武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的。
这些就是前人对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论述。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述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估计的。
为此以其主要25个方面的作为概括,作为本文的重点部分。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篇2汉武帝塑像从“攘夷辟境”方面讲,汉武帝不仅制止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平定了南越、东越、西南夷,臣服了西城三十六国,而且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着北方的匈奴,导致宣元时期匈奴臣服于汉,开拓的疆土当然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与他相比。
从“崇演礼学方面讲,汉武帝制礼作乐,像以前一切帝王一样祭天、祭祖宗、名山大川;他之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去过一次,他却封禅六次,以告成功于天;又在甘泉祭三一,在汾阴祭后土;他之前郊祀不用乐舞,他用了乐舞等等,都表明“崇演礼学”超过了以往的帝王。
从“制度文章”方面看,汉武帝尊儒术而悉延百端;发展乐府歌诗,订立采诗夜诵收集民歌的制度;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设立内朝、改革军制、设置官营农业、盐铁官营等等;他在实行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他重视知识分子,在哲学、文学、史学以至天文历法诸方面的成就都闻名后世。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浅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的五十四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武帝文治武功的业绩令后人瞩目西汉所以会在武帝时达到鼎盛,与其以德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本文即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一探讨一倡导儒学加强法治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方针的实施固然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但也为诸侯王商贾和豪富地主等地方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中央和地方矛盾不断升级,皇权经历了平定异姓王翦除吕氏势力消除七国之乱等曲折的历程,一个总的特点是以外部冲突的形式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大一统这就给汉武帝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用什么方式解决为最妥?如何把这种用武力维护的外在的大一统转化为内在的大一统?如何让大一统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确保皇权的绝对巩固?汉武帝即位不久即诏令贤良对策,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理论和方法,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深深打动了武帝,特别是他在第三策中分析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思想正中武帝下怀,故即得到他的赞许,于是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统治者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约束臣民的行为准则,甚至于以春秋决狱,把儒家经典当法典来用,国立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其它诸子传记博士均被罢除,并且不断从太学中选拔优秀博士弟子加入国家官僚集团,尚儒学的公孙弘就是以平民而被提拔做官,最后做到丞相封侯,开先为相后封侯之先例[2]由是天下学士竞相仿效,尊儒就成了风尚。
汉武帝的政治及文化建设成就
汉武帝的政治及文化建设成就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名刘彻,汉朝第七位皇帝。
在其统治期间,汉武帝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还极力推动了文化建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成就1. 扩张与统一汉武帝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扩张了汉朝的疆域。
他先后征服了南越、朝鲜半岛以及部分西域地区,使汉朝的势力范围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
这些征服的行动不仅增强了汉朝的实力,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行宽松的政治制度汉武帝实行了宽松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百姓的利益。
他废除了秦朝较为严苛的法律和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同时,他也采纳了许多优秀的官员建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3. 设立都郡和郡县制汉武帝设立了都郡和郡县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更加便利和高效。
都郡是以主要城市为中心的地区行政单位,而郡县则是以县为最小行政单元。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文化建设成就1. 推动儒家思想的复兴汉武帝对儒家思想十分推崇,并大力推广儒家教育。
他亲自拜见了当时的儒家学者,积极倡导儒家的价值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这种行为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的传播与发展,并对后来的封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注重教育与学术汉武帝提倡儒家教育,并设立国子监、太学等学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聘请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组成经学、史学、诗书、算术等教育部门,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这一举措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文化繁荣与科技发展汉武帝时期,艺术、文学、历史等学科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同时,汉武帝还积极支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改进了农具和纺织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总结起来,汉武帝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扩张与统一,实行宽松的政治制度等手段,使汉朝达到了其鼎盛的时期。
初二作文:汉武帝传_800字
汉武帝传_800字汉武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他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封他们的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被分裂。
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用来对地方加强控制。
在军队和经济上他也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事物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他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集中于他的手中。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统一思想,同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即是所谓的“表儒法里”。
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
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帝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
汉武帝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刘彻,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皇帝。
他在位期间,实施
一系列重要政策,被誉为开创文景之治,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汉武帝开创的文景之治。
一、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位初期,继承了汉景帝时期的爱民政策,秉持“兴汉灭匈”
的原则,出兵征服了胡族的北方,扩展了汉朝的疆域,为加强中央集
权奠定了基础。
他还通过自己的任命和撤换,强化了朝廷中的文武官
员对皇权的绝对忠诚,使朝政变得更加稳定,有效地掌握了国家大权。
二、推行察举制度
为了选拔人才并提高官员的素质,汉武帝大力推行察举制度。
他实
行了“乡举不得间”,即要求地方官员在每年推举一定数量的贤良之士
进入官府,并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选拔优秀人才填补官员职位。
这
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后来的社会
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经济和改革社会
汉武帝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减税、赋役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农业
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他还积极开拓新疆,发展丝
绸之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同时,他也注
重内政改革,加强了对流民和贫民的救济,推行均田制,保护农户的
土地权益,调整土地兼并的不公平现象,缓解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汉武帝开创了文景之治,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察举制度以及发展经济和改革社会,为西汉朝廷的繁荣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治世不仅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也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汉武帝的治理成就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道。
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变革
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西汉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政治变革汉武帝是一个极为富有野心和大胆创新的帝王,他非常清楚自己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
首先,汉武帝废除了太子世子制度,这使得朝廷不再被皇储掌控,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握。
这种制度转变并不容易,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以太子为中心的政治模式。
但是,汉武帝通过巧妙的手段,成功地打破了这个既有制度,使得自己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其次,汉武帝还大力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的长期统治。
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徙到边远地区,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
他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县、郡和州来管理这些地区,这使得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和信息的掌握力得以大大提升。
最后,汉武帝还推出了“五经博士”和“九品中正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五经博士制度规定了学官的职务和权力责任,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了官员的分级和选拔标准。
这些制度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向更加科学、更加严谨的方向发展。
文化变革除了政治变革,汉武帝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来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化。
首先,他下令编撰《汉书》和《史记续》等一系列的史书,这些史书在中国古代以后的历史文化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书籍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奠定了后来中国史学的基础。
其次,汉武帝还大力推广儒学,奖励优秀的学者,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学术论辩。
这些努力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和演化,使得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方面。
最后,汉武帝还发扬农耕文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盛世政治经济文化解析
汉武盛世政治经济文化解析汉武盛世,是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的治理时期。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也是西汉最杰出的皇帝之一,通过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汉朝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本文将对汉武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细解析。
一、政治解析在政治方面,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他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他设立了察举制,以选拔人才,推动了官僚体制的正规化。
同时,他建立了太学,提供教育机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此外,他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为汉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这些政治改革对于汉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解析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繁荣。
他推行了农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了农业产出。
他还积极开发、利用水利资源,修筑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此外,他还推行了铁制货币的政策,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流和贸易的繁荣。
这些经济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三、文化解析在文化方面,汉武盛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汉武帝重视教育,兴办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他还注重文化交流,积极与匈奴和西域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外地文化的融合。
在文学方面,汉武帝推动了文人的创作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创了汉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此外,在科学技术方面,汉武帝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推崇儒家思想,加强了各类学术研究的支持和发展。
这些文化成就使得汉武盛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综上所述,汉武盛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汉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盛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王朝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
西汉王朝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而汉武帝则被誉为西汉王朝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西汉王朝在文化政策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尤其是汉武帝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与推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武帝是西汉王朝伟大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文化政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十分重视教育,大力推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他设立了著名的太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师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为社会普及教育起到了先驱作用。
同时,他设立郡国学校,推行延寿教育,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汉武帝注重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元素。
他传令使者到西域、南越等地,与外邦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艺术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与友好。
同时,他还重视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派遣使者前往西南夷、匈奴等地,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这种文化交流既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汉武帝还高度重视藏书事业,他下令征集天下经书,并建立了雄厚的图书馆藏书。
这一举措不仅为后世官方编纂史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
此外,他还下令校勘周易、封禅书等经典,对经典的传承和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措施,汉武帝还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
他注重音乐文化,广泛征集音乐乐谱,推动了乐舞的艺术创作和演出。
他还重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下令编纂《史记》等重要史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总体而言,汉武帝在文化政策方面的举措多方面而全面,使得中国古代文化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他的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汉王朝以及汉武帝的文化政策也成为后世王朝的典范,为其他朝代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然而,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并非没有争议。
他推行的太学制度虽然为后来的帝制提供了基本模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太学制度重点培养的是儒家经典思想,忽视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与思想多元性,导致儒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过大的地位。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创新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创新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有着极高威望的一位君主,他位继皇帝位后不断扩大国土,大力改革政治制度,推进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不断提升国力和文化的水平,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汉武帝颁布的这一套律法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他首先开创了“刑不上无辜”、“法不过妇人门”、“教父不忍严斥”的司法理念,从源头上规范了法律的执行方式。
一些刑法也有所修改,不再是“以针刺之,使其遭其痛苦”,而是依照罪行大小和性质采取合理的处罚方式。
同时,在协调内阁、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帝王和官吏的职权范围,并设立了一些戒律,规范了官员的廉洁自律行为,有利于加强政治的廉政建设。
汉武帝重视教育,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宣传推广。
他命令经师们进行经学的研究探讨,并命令各地建立“阳文宫”,以彰显他对文化的重视。
汉武帝对经书也除了很大的功夫,订好《秦汉经典》以及其它的经书,使得经书的传承更加规范,而不被四不拘约的学杂之人破坏。
同时,他还积极推进汉字的规范化,制定了一套汉字的标准字谱,规范了汉字的构造和用法,有利于提高文化的普及和地位。
汉武帝重视医学,也是鼓励学者研究,采取了许多依据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实践,有疗效的的方法加以推进,一些传统的信仰和儒家思想则被贯彻牢固的限制。
他鼓励医生钻研中药制剂,种植各类草药,并建立草药之宫,并在岗亭、军营、市场等处设立诊所,便于百姓就医。
他本人也常常亲自到这些诊所看病,了解病情,及时指导医生。
汉武帝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兴修水利、开辟农田,加强对中原地区交通互通;同时,对手工业、农业以及商业产业等也加强了政策的支持和改善,尤其是铁冶、造币等工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大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总之,汉武帝在文化领域也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使汉朝基础非常的坚实,它的文化和思想也基本上和先秦文化一脉相承。
这些影响不仅有利于汉武帝改革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政治体制,也对于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刘彻是怎么改变自己成为汉武帝的
刘彻是怎么改变自己成为汉武帝的汉武帝的评价1全面评价汉武帝一生,千古一帝王!汉武帝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他暴君,有人说他明君;有人说他英雄,有人说他庸主。
一直到现在,评价仍然有分歧。
其实,汉武帝就是一个多样性的人,他本人的多样性,导致对他本人评价的多样性。
拿汉武帝对人才来看,他既爱惜人才,又不爱惜人才。
汉武帝一朝一共用了13位丞相,6位死于非命。
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的抗匈名将,他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既是高官、又是名将、还是皇亲,汉武帝任命他做相国,他竟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他的哭声也让汉武帝潸然泪下,当然,汉武帝最后还是一咬牙走了。
汉武帝手下的大臣汲黯曾经强烈批评汉武帝,说“天下人才早晚被你杀光”。
汉武帝回答说,“天下人才杀不完,缺乏的不是人才,是发现人才的眼光”。
一个皇帝这样说,少有。
他喜欢一个女人,可以对她很好。
他喜欢卫子夫的时候,她的姐姐、弟弟,全部得到重用,卫青受宠时,3个幼子都封侯;但他晚年,非常凄凉,3个儿子都失侯,长子卫伉还被杀。
汉武帝的多样性表现得太明显了。
做皇帝的人,有了过错,两种办法,罪人、罪己。
自我批评,罪己;拿别人出气,罪人。
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一生气就杀人,一高兴就封人,罪人的一面非常突出,但他在罪己方面也很了不起。
他晚年曾下发《轮台罪己诏》,对44年对匈作战,耗尽国家钱财之事,进行自我批评;同时,调整政策,缓解矛盾,昭帝、宣帝继续这个政策,出现昭宣中兴。
所以,汉武帝既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暴君。
说他是明君,是因为他知道其承担的历史责任;说他是暴君,则缘于他杀伐任性。
汉武帝这个人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他是一个多样性的人,比如说,你说他对女人好与不好,很难讲,好的时候非常好,差的时候非常差;他对人才怎么样?既爱惜人才又不珍惜人才;他对他自己,出现错的时候,既罪人又罪己。
这种多样性导致我们现在对汉武帝的评价非常难办。
汉武帝的评价2我们看汉武帝另外一个方面,在文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试析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制度
2008年4月第25卷第4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pr.2008V01.25 No.4试析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制度赵盛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濮阳457000)摘要: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
泰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
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刺的日益专制化。
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
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关键词:汉武帝;内朝制度;皇权和相权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1687(2008)04加078-02作者简介:赵盛印(1962一),男,河南范县人,编辑,主要从事中国史研宛。
汉武帝时期创置的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演进的第一站。
所谓内朝,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皇帝在自己左右召集了一批侍从之臣,或形成临时听用的班子,或组成常设机构。
第二,他们都是天子的近臣、从官,一开始就直接听命于天子,是脱离和凌驾于正常官制的公卿系统,宰相节制不了他们。
第三,他们被称为中朝官,习惯上称为内臣。
他们是处在枢机地位的重臣。
出纳诏命,掌参机要,奏闻朝政,参决政事。
而这些原是宰相的权力。
第四。
这套班子或机构在政治上运行时,宰相却不得过问。
因为他们直接奉行天子旨意,凭借皇帝名义。
这个皇帝直接控制、撇开宰相的班子或机构,就是内朝。
撇开宰相参决政策、运行政治是内朝的基本特征和标志。
可以说,内朝的设置就是天子另立相权。
也可以说是设立朝中之朝。
一、内朝制度的创置和汉武帝的侵夺相权、强化皇权内朝干政是政治的一种非常运行,是天子侵夺相权、强化皇权的结果。
侵夺相权和强化皇权是创置和健全内朝的两个方面。
世袭制度汉武帝开始实行世袭制
世袭制度汉武帝开始实行世袭制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皇帝之一,他的执政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汉武帝开始实行世袭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政策改革,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推动因素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
一、历史背景汉武帝即位之前,中国历经秦朝、西汉初年及前几位皇帝的治理,社会秩序相对混乱,民众的生活状况并不理想。
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汉武帝意识到需要一种稳定的政治制度来确保他的王朝能够长期繁荣。
世袭制度的出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二、推动因素实行世袭制度涉及到政治、家族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汉武帝希望通过世袭制度来确保皇位的传承,以避免传统的皇位继承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混乱和争端。
其次,通过世袭制度,汉武帝可以巩固皇权,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
此外,世袭制度也有利于加强皇室家族的统一和稳定,形成相对可预见的统治体系。
三、世袭制度的实施和影响在实行世袭制度的过程中,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明确规定了皇位的世袭传承顺序,确立了长子继承制。
这一规定消除了继承顺序不明确所引发的混乱和冲突。
其次,汉武帝还加强了王室家族的权力和地位,增强了世袭制度的可靠性。
他授予子女国王或王后的称号,进一步巩固了王室家族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汉武帝还对皇位继承的程序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确保了继承过程的顺利进行。
实行世袭制度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世袭制度确保了汉武帝皇权的稳定,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对于后来的王朝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其次,世袭制度使皇室家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奠定了国家统一和家族财富传承的基础。
此外,世袭制度的实施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经验。
综上所述,汉武帝开始实行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这一政策的推出,既有其历史背景和推动因素,又对后世的政治、社会和家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武帝世界历史的评价
汉武帝世界历史的评价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
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
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
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
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
1、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
汉武帝贬抑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
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
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
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
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
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
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
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
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
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教育资料】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第1112课专项训练学习精品
七年级上历史第11-12课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骊山陵墓,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
对比他们的不同做法,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D)A.汉朝的国力不如秦朝强盛B.法治不如仁政C.只有采用儒家学说才能治理好国家D.“成由俭,败由奢”2.西汉出现了盛世“文景之治”,与这一盛世的出现无关的人物是(C)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3.“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这段话描述的是(B)A.汉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光武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4.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C)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拆分诸侯王的封地D.派张骞出使西域5.汉武帝规定诸侯王要将封地分给其子弟,其目的是为了(C)A.实现民族和解B.发展和推荐人才C.加强中央集权D.巩固边疆地区6.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B)A.秦始皇B.汉武帝C.孝文帝D.唐太宗7.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C)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C.国家统一货币、盐铁官营D.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8.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B)A.文景之治时期B.汉武帝时期C.汉高祖时期D.汉元帝时期9.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C)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10.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自古有之,汉武帝为加强监察制度,建立的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制度是(B)A.御史大夫B.刺史C.太尉D.县令1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景象是(A)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1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其他子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靠制度垂范后世
作者:
来源:《醒狮国学》2014年第04期
秦皇汉武是中国千年封建帝制的两座巅峰。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统一大帝国,在历史上具有“秦者古今之界”,“后世皆事秦”的地位,而汉武帝既非开国皇帝,也不是统一功臣,他有何丰功伟绩,能与始皇比肩?
实际上,汉武帝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皇帝,因为坐享祖父与父亲留下的太平江山。
可他在位54年间,却将汉王朝由繁荣推向鼎盛!
太平之世的改革者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留下来的江山,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所获得的全部历史遗产。
但这些遗产中,既有正面的成果,也有负面的问题。
”
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脉相承的智慧。
虽然汉武帝贵为一国之君,可是他的处境以及他寻找突破的方式,如史镜高悬。
经过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综合治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已经相当可观。
此外,通过废除秦朝酷刑,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太平安定、人心所向的局面。
穷则思变,但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大多数平庸的执政者都会选择“守业”,否则一不小心就毁了现有成绩而留下几世骂名。
可是,汉武帝的目光却穿透了当世的繁华,看到了“遗产副作用”。
“文景之治”的“遗产副作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国家对内的控制能力较弱,地方豪强横行,达官贵人奢侈无度;其次,整个国家在对外发展方面也呈现弱势,尤其是经常受到匈奴的凌辱。
于是汉武帝拍案而起,“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若自己能为后世的子孙奠定一个“法”的基础,为后世继太平,那么即便肩上的担子再重,又有何关系?正是对自己历史责任感的明晰认识,让汉武帝成为了学者口中的“二十四世之皇帝”。
在“文景之治”得到百姓无限好感的时候,贸然推行改革,将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汉武帝非常聪明地将自己的改革意图借儒学大师董仲舒之口提了出来。
这样,这场全面的制度改革与制度建设就钻进了“呼应思想家、政论家的要求”的保护伞。
用制度治国的皇帝
中国的历代王朝素以“人治”闻名,皇上不可违,王命就是制度。
而汉武帝却推行了制度改革,这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改革中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对于制度的灵活把控,时至今日,都给人们以深刻启示:一部推恩令,将地方政权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一部阿党法,将社会的监督机制激发到极限;盐铁官营的决策将财政权力归集到中央,在聚敛财富的同时又有助于行业规模的扩大与权威;独尊儒术的背后,用循循善诱的办法,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捧起了圣贤的典籍……
“官员的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有效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吏治的好坏。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地区,每一个区设一个刺史。
他们的官职很低,每月仅600石的俸禄,却被赋予了明确的监察权力,负责监察月俸为2000石的地方高级官员,考察他们是否有不当行为,然后将考察结果带回中央。
中央再据此对官员实施不同的处置,表现好的给予表彰和提升,表现坏的就会被贬职,甚至罢官治罪。
”
“刺史的特殊身份使得地方官员对他们敬若神明。
不过,深思熟虑的汉武帝也想到了这个制度的另一个方面,为了防止刺史干扰地方官员的正常公务,他还专门规定,若刺史越权问事,地方郡守有权向中央提出上诉。
这中间,就是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也使全国都处于中央的有效行政监察范围之内。
同时,为了对都城内部的达官贵人形成有效的监管,汉武帝又专门设立了官衔…私立校尉‟,上至皇后太子,下至三宫九卿,全在他的监察范围之内。
一定权力之内,为了方便履行公务,私立校尉甚至拥有先斩后奏之权。
”
制度终归是制度,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碰到不同的情况,是该死守原则还是不妨网开一面,维护大局?
武帝时期,有一个罪名,叫“矫诏”,就是假传皇帝旨意者,处死。
一次,受朝廷指派去地方巡查灾情的使臣嵇案,发现因为洪灾成千上万的居民衣食无着,他决定假传圣旨,授意当地官员打开粮仓济民。
随即,嵇案向汉武帝汇报,请服矫诏之罪。
可汉武帝看过奏折之后,却放在一边不予处理,因为这是做了一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很显然,如果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汉武帝也会在执法的时候灵活变通。
自我批评得英名
秦汉以来,“秦皇”与“汉武”便一直被人们并称,但后世子孙给予他们的评价却完全不同:前者是暴虐的代名词,后者,却堪称一代贤君,这究竟是为什么?
“汉武帝晚年时,曾有人提出应该在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搞屯田,以保持在西域的进取态势。
结果,武帝非常明智地驳回了这个提议,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罪己诏———…轮台之诏‟,公开宣布:…我以前搞大规模战争的做法是错误的,现阶段必须更改政策,让民间休养生息。
‟晚年的汉武帝意识到自己多年征战带来的严重后果,决定在有生之年…拨乱反正‟。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旧延用列国纷争时期的治国方略,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汉武帝不同,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形势下该做什么事。
汉武帝用制度使政权的运作、民众的生活更有章法;他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也在客观上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到了晚年,眼看着民众却被多年战乱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决定“推翻自己”。
汉武帝晚年的这个决定,为他赢得了后世子孙的“宽恕”,人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他曾经犯下的错。
毕竟,他所想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对后世,这是一个难得的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