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解析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咱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不然冲刺温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此刻有必要梳理一下咱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什么,及各部份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学习的重点。
下面是高考信息网为考生整理的的生物的种群和生物群落的。
名词:一、种群:在必然空间和时刻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数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二、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量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五、诞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刻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六、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刻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7、生物群落:生活在必然的自然区域内,彼此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类生物群落的总和。
八、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类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形,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九、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丛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散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一、种群特征: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转变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诞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迁人和迁出等都能够影响种群的数量转变。
其中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转变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转变的主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诞生率和死亡率:诞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解析---种群和群落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解析---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2017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 ?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有限公司肖保和2017年高考全国卷包括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
全国Ⅰ卷适用地区包括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和山东等十个省区市,全国Ⅱ卷适用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和重庆等十一个省区市,全国Ⅲ卷适用地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和四川等四个省区市。
?在全国卷的理综试卷300分中生物占90分。
试卷结构与题型如下表:X一、历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生物试卷的几个特点1、高考全国卷理综生物试卷一般会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材料角度看:新情景为主,不回避学科前沿动态。
(2)从内容角度看:不重结果重过程,不重得到重得法,不重体系重技能。
核心考点连年考查,适当兼顾知识的覆盖面。
具体各模块而言:必修1: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实验和细胞的生命历程为主。
必修2:以两大遗传定律和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主,其次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较分散。
以神经调节、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免疫、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
选修1:较分散。
微生物培养相对考查较多。
选修3:集中考查基因工程,其次是胚胎工程。
必修3和选修1较为分散,其余模块相对集中。
各模块平均分布。
跨模块综合是命题的方向。
(3)从能力的角度:一定要体现四项能力要求,以理解能力为基础。
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通常都有图表曲线题和实验题。
要求教师有探究意识,熟悉题型,规范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4)从题型方面看:通常有一道实验探究题,但一般只考查的实验探究的某个方面。
稳定不变。
(5)从难度方面看: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近几年基本稳定,不会忽难忽易。
2、2012-2016五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分布如下图:2012-2016五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分布?二、2017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生物知识点分布三、2017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生物命题特点通过对《2017年全国Ⅰ卷理综生物双向细目表》、《2017年全国Ⅱ卷理综生物双向细目表》和《2017年全国Ⅲ卷理综生物双向细目表》的分析,不难发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生物命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三份试卷共覆盖考试大纲知识内容中37个知识点(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必考内容及要求》和《选考内容及要求》为准),占总知识点(112个)的3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
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小编为你准备了种群与群落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6、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J型曲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8、S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9、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该种群的天敌增加,就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达到平衡。
10、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死亡率 ②出生率 ③性别比例 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 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8、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9、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生物高考群落知识点
生物高考群落知识点群落是指生物群体在某一地区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总体。
在生物高考中,群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以及群落的分类。
一、群落的概念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共同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体总体。
这些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群落可以包含多种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二、群落的特点1. 多样性:群落中存在多种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2. 依存性: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
3. 稳定性: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替过程。
4. 互利共生: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惠。
三、群落的形成机制群落的形成是由生物群体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物种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共同构成了群落。
2.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群落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如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会构成不同的生境类型和群落结构。
四、群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1. 植被群落:根据主导植物的类型和组合,将群落分为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沙漠群落等。
2. 动物群落:根据生态位和生活习性的相似性,将动物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生群落等。
3. 水生群落:根据所处水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将群落分为淡水群落、海洋群落等。
结语群落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分类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生物高考中的相关题目中,对群落的理解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生物学中,种群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集合体。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中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
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中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1 种群的数量:种群的数量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总数。
1.2 种群的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1.3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或均匀分布。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种群的增长是指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减少则是指个体数量的减少。
种群增长和减少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种群增长的模式可以分为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
3. 种群中的相互关系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互利共生等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相互关系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3.1 竞争:种群中的个体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伴侣等。
3.2 合作:种群中的一些个体会合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3.3 互利共生:某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关系,彼此获益。
4.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群落是指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共同生活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不同种群。
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4.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
4.2 群落的功能: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 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的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过程。
演替过程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5.1 初级演替:在无生物存在的原始生态环境中,植物开始生活,逐渐形成植物群落,并逐步吸引其他生物入驻。
5.2 次生演替:在已经形成的群落基础上,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群落中的物种发生适应和变化,形成新的群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3种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
(3)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正方形样方)、等距取样法 (长方形样方); 计数原则: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预测变 化趋势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迁出率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昆虫卵)、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蚜虫、跳蝻)。
(2)标志(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种群增长曲线:(1)“J”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λtO·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增长率:不变(λ-1)无K值(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2017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分类知识点考题汇编含解析答案
2017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分类知识点考题汇编含解析答案目录知识点1 细胞的分子组成 (2)知识点2 细胞的结构 (4)知识点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酶和ATP (6)知识点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10)知识点5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 (17)知识点6 遗传的细胞基础 (19)知识点7 基因的本质与遗传信息的表达 (21)知识点8 遗传的基本规律 (26)知识点9 生物的变异及育种 (32)知识点10 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37)知识点11 神经调节 (40)知识点12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 (44)知识点13 免疫调节 (53)知识点14 植物的激素调节 (54)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58)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63)知识点17 综合知识(模块内或模块间) (67)知识点18 生物技术实践 (72)知识点19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80)知识点1 细胞的分子组成1. (2017·全国卷乙·T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解析】选B。
正常活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细胞内,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A项正确。
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存在,而氨基酸无肽键,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B项错误。
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属于碱性染料,细胞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C项正确。
斐林试剂实际是Cu2+的碱性溶液,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即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D项正确。
【易错警示】斐林试剂≠氢氧化铜斐林试剂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而成,实质是Cu2+的碱性溶液,可氧化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氢氧化铜是难溶于水的沉淀。
专题12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专题-2017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含解析 精品
【2017年高考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Ⅰ)。
4.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重点、难点剖析】 一、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应用 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2.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粮食入瓮、捕鼠、药鼠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 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鱼类等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最好,而杀虫灭鼠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二、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植物取决于光照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栖息条件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三、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实②丰富度的统计方四、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根据下面表格中的误区类型,举出相应的特例予以纠正2.分析并填充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一种群。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017年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的例题解析1.(2010·淄博)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答案 B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计算。
2.(2010·宁波)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区分。
捕食和竞争属种间斗争,共生属种间互助。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对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可见共生的两种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个体数量应是同步变化的,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相互之间具有调节和抑制作用,以维持两个种群数目的相对稳定。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生物科学的常考知识点。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组成的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由多种不同物种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单位。
种群与群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集合。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上的相似性,并且能够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都是种群生态学中常考的重要内容。
种群大小可以通过生态学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而种群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的分布可以呈现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等不同形态。
其次,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空间上存在着相对较为固定的组合。
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和竞争等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
群落的组成通常可以根据居群密度的大小、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的存在情况来进行分类。
例如,一个典型的湿地群落可能包含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和相互影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作为群落的组成部分,在群落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相互联系,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例如,食物链中的植物被食草动物摄食后,再被食肉动物所捕食。
这种食物链的存在使得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食物关系。
另外,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它会对其他物种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制约,通过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稳定性也越强。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日益侵蚀的背景下,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对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梳理种群与群落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梳理种群与群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系列讲义第十二课时种群和群落一.知识点阅读: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种群的数量特征:⑴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⑵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⑶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⑷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分三种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稳定型:老中幼比例适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不变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少于老年个体数,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减少⑸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方法一:样方法:适合植物和运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方法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时期不能有较大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学模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J”型曲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率保持不变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 “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K/2值时增长最快,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t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1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降低环境容纳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标志物种组成用物种丰富度表示越接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1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系列讲义二、种间关系: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即垂直分层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分层排布的特点植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阳光;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水平结构:即水平分布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主要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两种类型的演替区别就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是在初生裸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是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二.知识点填空: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 __种生物的__ __个体形成_____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______的集合,构成_________2种群在________或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3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及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不能掺入________4估算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法,估算土壤的物种丰富度常用_________法 5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 6“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7“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______________8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又称______值该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的影响型曲线增长有K 值9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因此,对资源生物捕获时,生物资源保留量应控制在10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越接近热带地区越高11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12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13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2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系列讲义____有关14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_____演替两种演替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不同群落演替的特点有、 1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三.知识点训练:1.下列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2 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3.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 A越来越大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 D.标志重捕法C越来越小 D.无法预料A B C D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后减8.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约为(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9.下表所示为三个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若将这三个城市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10.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各种条件充裕,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 C.只要没有捕食者 D.在实验室内的锥形瓶中培养酵母菌 11.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值是环境容纳量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高产量 12.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A即将增长的水平B.K/4的水平 C.K/2的水平 D.K的水平 1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下列有关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34一个种群中如果幼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那么这个种群的密度会( )B.保持稳定5.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城市甲乙丙出生率/%死亡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系列讲义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1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种群其K值不同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15下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时间段的是( ) 段 B.de段 C.ef段 D.fg 段16 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7.蚜虫与草、牛与草,这两种情况下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捕食、寄生 B.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竞争 D.共生、捕食18.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而另一种则全部死亡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19.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是红藻直接影响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20.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21.我国大力治理荒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图为某地的荒漠经多年治理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可称为 A群落的抵抗力 B.群落的稳定性C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的演替2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2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24.在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4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系列讲义答案:二知识点填空:1同所有种群种群群落 2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最基本3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主观因素4标记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 5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6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7食物和空间有限、出现天敌等 8环境容纳量 K 环境因素 S /2 K/210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11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12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13阳光食物和栖息空间14初生次生发生的起始条件物种丰富度提高,群落稳定性增强 15速度方向三.知识点填空: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1. (2017·全国卷乙·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选D。
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率曲线,当种群增长率最大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
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并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甲、乙、丙三点种群数量均小于K/2,若在这几点收获会造成种群数量越来越小,所以D项正确。
2. (2017·全国卷丙·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
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方法规律】样方法的取样原则与取样方法
(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取样方法: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
可在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取样,共五个样方。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
3. (2017·江苏高考·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选B。
在培养初期,由于酵母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而生长缓慢,达到K值后,种内竞争加剧,生长速率减慢,A项错误;图中转速150 r/min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不断增大,根据转速200 r/min和250 r/min的变化曲线可以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由于本实验要测定培养过程中的酵母菌在某一时刻的数量,所以应采用抽样检测法来计数,C项错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在细胞内部进行,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甲·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即空间和资源充足,山鼠种群将呈现“J”型曲线增长。
(2)种群密度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其中死亡率升高、迁出率增加均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4)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2017·天津高考·T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补栽乔木树种”。
(2)解题思路:①乔木包括针叶树、阔叶树→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补栽乔木树种→应补栽阔叶树。
②草本、灌木、乔木的个体大小依次增加→单位面积中个体数目依次减少→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达到最大值。
【解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次生演替,如火烧后的森林恢复的演替、农田弃耕后进行的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加充分,阳光是植物分层现象的决定因素,所以③应该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2)从图中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丰富度先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而乔木先缓慢增长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在竞争过程中,乔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草本、灌木获得的光照逐渐减少。
(3)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乔木个体较大,单位面积内个体数目较少,图中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故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答案:(1)次生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4)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