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答:(1)“结构”是指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概念,源于哲学领域的“结构主义”和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后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其要点是,主张万事万物均具有一定的结构。

(2)传播的“结构、过程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研究开展了多年、并取得累累硕果之后,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从理论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3)传播过程中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这可称为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结构。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答: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是有名的线性模式。

(1)线性模式的优点线性模式可以明确直观地显示出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和环节,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

在传播学史上,线性结构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2)线性模式的缺点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和反馈,忽视了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和制约。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答:(1)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点①都具有5W传统的完整模式。

②都有反馈的描绘。

(2)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不同点①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反馈的概念,并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传播学原理(第三版)》第二章教学课件

《传播学原理(第三版)》第二章教学课件
2023年专升本考前辅导
传播学原理
(第二章)
上海建桥学院《传播学》专业
根据最新考纲和指定教材更新制作
02传播学简况
传播学的学科特性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沿革(奠基人生平及贡献) 中国传播学历程
一 传播学的学科特性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三个特性(新增内容)
01 科学性
02 时代性
03 交叉性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三个差异
传播学的诞生地是美国。
传播学主要奠基人
奠基人
代表作
主要观点(贡献)
拉斯韦尔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宣传、传播 和舆论》、《世界历史中的宣传与传播》、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2)提出传播的“5W”模式,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首次较为完整 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 (3)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和观点。 (4)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 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 传播概论》
(1)传播学集大成者,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 斗终生。 (2)多次访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兴起。

中国传播学的历程
建设本土特色传播学的基本要求
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研究对象;
得出的研究成果符合中国实际,能有的放矢地、切实地为中国 传播事业服务;
得出的研究成果符合世界世纪,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新颖独 到的观点,既为世界传播事业服务,又为世界传播学术增益。
1. 新闻学相比传播学人文性强,科学性弱。 2. 新闻学相比传播学务实(技能)性强,理论性弱。 3. 新闻学相比传播学应用性强,基础性弱。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有哪些特性?答:传播具有如下四种特性:(1)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比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等。

(2)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着整个人类社会。

(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和行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传播现象的发生。

(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答: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与“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

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

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1)信息无处不有。

按信息科学的观点,可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人类信息”。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2)由于信息科学的启示,传播学首先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3.传播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1)二分法即将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教程习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理解错误。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4.双重偶然性: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就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填空题1、(库利)(填写人名)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社会学传统,(皮尔士)(填写人名)开创了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2、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判断题(判断正误,不需说明理由)1、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时间和新闻学的产生时间大致同期。

(❌)2、任何传播活动都有双重偶然性。

(❌)3、任何传播活动都能达成信息的共享。

(❌)单项选择题1、对传播学的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是一门新兴学科;B、是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的具体化;C、是一门交叉学科;D、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2、对英文communication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C)A、传播的内容为非物质形态的信息;B、传播的意图是为了信息共享;C、一般而言,传播者具有主动性,受传者具有被动性;D、中译名“传播学”没有准确表达原有单词的交流含义。

3、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以下选项哪一个不符合要求?(C)A、信源;B、讯息;C、媒介;D、信宿。

4、对信息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A、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仅包括人类信息,而且包括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信息;B、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同于自然和生物意义信息;C、人类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流传学课后题第一章流传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何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组成的一致整体”?2、什么是流传?它的基本特色是什么?3、流传是在必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必定社会关系的表现。

怎样理解这个看法?4、怎样理解社会流传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色是什么?6、怎样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两重有时性”?7、什么是“流传隔膜”?8、为何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流传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流传学的本质差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流传的历史与发展1、为何说劳动创建了语言?2、人类语言拥有哪 5 个特色?3、人类语言差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4、人类流传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流传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阐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流传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阐述电子流传的发展在人类流传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怎样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流传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拥有哪些特色?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从头统合的时代。

怎样理解这个看法?第三章人类流传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拥有哪些特征?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种类?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怎样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流传过程中,除符号自己的意义以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征?10、为何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流传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说说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人类流传的过程与系统构造1、流传过程有哪些基本组成因素?2、拉斯韦尔的“ 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点?3、简述 xxxx 和 xx 的循环模式。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之欧阳音创编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之欧阳音创编

★★★第一章★★★第1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欧阳音创编2021.03.11 欧阳音创编2021.03.11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

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欧阳音创编2021.03.11 欧阳音创编2021.03.11第3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答: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手脚分工,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手变得自由了并且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技巧和制造工具,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脚分工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同时也发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其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推动之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与动物界的传播不同,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A.口语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D.电子传播时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在数学中即表示运算关系和运算规则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简言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答: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传播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套学院

传播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套学院

传播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套学院河套学院第一章测试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答案:英国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答案:拉斯韦尔3.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答案:肯定4.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20世纪()。

答案:60年代5.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是()。

答案:德国古登堡印制的《圣经》6.传播活动是一种()。

答案:社会现象7.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_答案:null8.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________________答案:null9.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____。

答案:null10.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针对传播主体开展的研究是()。

答案:控制研究2.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答案:申农—韦弗模式3.控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答案:传播者的施控行为;传播者的受控情绪4.在莱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答案: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5.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了反馈()答案:对6.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 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____。

答案:null7.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____。

答案:null8.在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中,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符号是____的。

答案:null9.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____。

答案:null10.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答案:null第三章测试1.哪一种态度容易成功进行人际传播?()答案:适当自尊2.人们容易将()与对方的一切言行结合在一起。

答案:第一印象3.信息配对有哪几种方式?()答案:补充性互动;对称性互动4.自我有哪些类型?()答案:道德自我;物理自我;认知自我;社会自我;情感自我5.自我形成的渠道有哪些?()答案:自我传播;道社会传播;同伴传播;家庭传播6.说得越多,越有利于关系吗?()答案:错7.自我是可以改变的。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了“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效果分析>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分析即5领域)缺陷: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根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根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表达,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局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根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eef6a4ae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6

eef6a4ae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是传播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来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一种信息,不仅表现为人类生理层面的功能和反应,还伴随着人类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符号系统本身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

只有当人们赋予符号意义时,解释才成为可能。

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 社会交往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沟通、交流和扩散的性质。

② 社会交往不仅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 就交际的社会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 沟通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中。

它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交往的系统化?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根据传播系统进行分类。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递系统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因此,它必须在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向外部延伸。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系统,充满不确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 D •伯洛提出了“ 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谁(who) <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 <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 ) <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 ) <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效果•效果分析>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 分析即5 领域)缺陷: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线性传播的缺陷: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

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

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授信息二、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①个人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看,则是调节身心。

② 组织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③社会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者说调节社会大众身心。

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1)监测环境。

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2)协调社会各部分。

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

3)传承社会遗产。

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4)调节身心。

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相对性:传播功能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身份、需求、环境、心情等大有关系。

双向性:由于绝大对数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是双向的、交互的。

5、结合实际说明大众传播功能的各种类型和内涵。

(每个功能举例)先说前面三种类型一、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来自拉扎斯菲尔德(1)授予地位(正功能)(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功能)评价:“三功能说”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

但它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两个环境”理论来自W.李普曼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

即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成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媒介环境。

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我,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心不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不会使人落后。

因为如果周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

自我达成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展开行动个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变成现实。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听到过象“我看他/她就不顺眼” ,“他/她对我有意见有偏见”等等这样的抱怨呢?怎么才能很好的融入到人际交往当中去呢?或怎么才能运行好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根据自我达成预言理论,至少我们可以说,一个对别人的好的期望值和一系列朝这个期望值引导出的行为将是最重要的。

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个人正接近你理想中的那个人。

这样一个良性的人际关系的自我实现的圈就形成了。

简单说也就是: 你希望别人对你好,首先你要正确的对待他们---对他们好。

6、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A. 相对性:1) 传播功能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能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能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等等。

例如有些“学霸”看专业书也能乐在其中,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说的就是知识带有的娱乐功能。

2) 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身份、需求、环境、心情等大有关系。

比如普通受众和运动员对同一则体育新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这提醒我们,分析任何传播行为,都不能忽略受者这个因素。

B. 双向性:由于绝大对数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是双向的、交互的。

人们“劝服”、“娱乐”他们,也希望他人有所回报。

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则生活或事业就难免受挫。

大众传播也是如此,不设法准确地把我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介就难免陷入“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境地。

7、大众传播造成的虚拟环境和负功能有什么关系?虚拟环境一词来自W.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

即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成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媒介环境。

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甚至扩张到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去了;但是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 (相对的) 大大缩小了。

媒介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不仅如此,人们还会视虚拟环境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行动。

结果,就难免造成悲剧。

例如,二战期间,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宣传他们为正义的战争,蒙蔽了许多民众,体现了传播负功能的可怕之处。

8、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那些阶段,有什么特点?发展传播研究的三个问题:发展何以构成;什么策略可以完成发展;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研究:进化论范式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

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

1拉纳的“移情模式” 拉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即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和传统社会。

并由此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拉纳形成其理论核心:现代化过程,就是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的普及和公众的参与这四个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

工业化发展以后,人口相对集中,使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带来教育的普及;教育为大众传播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使社会成员有能力分享信息资源;在城镇化、教育和大众传播普及的基础上,公众获得政治经济参与的条件和权利,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传统社会趋向现代社会,介乎它们之间的则是过渡社会。

拉纳进一步指出,传统社会成员的个性结构内在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

他认为,发展要求社会的个体成员具有新的态度和价值观。

而西方社会的现代个性,是由历史上出现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强调移情概念,即“从别人的境地来观察自己的能力” 或“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种角色的能力。

”拉纳把转变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归于传媒,将大众传媒形象地称为“奇妙的放大器” 。

他提出,应扩张大众媒介,使其提供那些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社会变迁所需要的新观念、新习惯和新行为的“线索” 。

拉纳的观点被称为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对拉纳观点的批评和补充: 1 )他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分析过于粗疏,未能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他对整个社会和传播的互动关系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

3)他只论述了国内的传播要素,忽视了国外要素的作用。

4)他的研究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中心和参照系,忽视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2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施拉姆于1964 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

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

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