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
千古草圣---于右任
政治家,“当代草圣”,中国流艺术家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千古草圣”于右任圣人者,古来指品格极高尚、智慧极超群之人,亦称在某方面有极高成就、造诣之人。
春秋有“圣哲老子”、“圣人孔子”,晋有“书圣王羲之”,唐有“诗圣杜甫”等。
而纵观书坛,堪称“千古草圣”者,唯于先生一人也!右老生处晚清民国,时局混乱、政体腐败,外强横行、民生涂炭,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际。
少年于右任将一腔热血献给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誓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倡言革命遭清庭通缉,亡命天涯。
后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
先后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成为革命的号角先锋。
护法运动时期,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致力西北革命,历尽艰辛,功勋卓著。
其有诗曰:“柳下爱祖国,仲连耻帝秦,子房报国难,椎秦气无伦。
报仇侠儿志,报国烈士身。
寰宇独立史,读之泪盈巾。
逝者如斯夫,哀此亡国民。
”可窥先生早年思想一斑。
中晚年的右老久居政府要职,地位显赫,却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闻名于世。
常为子女学费生活费而举债;竞选“副总统”因囊中羞涩而败北;更甚者病危之住院费也由“蒋总统”垫付。
有一无二,终因贻误,病发而终。
留给后人的只有几箱书及借条。
还有那首情悲意哀,以泪为墨的千古绝唱《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德风堂主人鲁光宏 老师的期望
德风堂主人鲁光宏-----老师的期望认识著名作家马林帆老师是1985年的事情,那时候我正在桥底镇中学读初二,自己怀揣着文学梦想,时不时也有几篇小豆腐块的稿子见诸报端,时任桥底中学语文教师的二祖父鲁世涛对我讲:“你除了勤奋,努力之外,现在还需要一位名师来指点,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到县文化馆去找马林帆老师,马老师是咱桥底镇东沟村人,是你爷的学生,和我关系要好,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周末时间,我骑着自行车来到距家三十余里地的县文化馆找到了马老师,自我介绍后呈上二祖父的引荐信,眼瞅着马老师慢慢细读时,我怀里就像抱着一只兔子似的,胸口“扑咚、扑咚”直跳,紧张的我大气都不敢出,马老师看完信慢声细语地对我讲:“我知道了,你带写的文章没?”“带了”,我一边点头一边从书包里取出自己写的小说,双手递给了他。
马老师接过后翻了两页和蔼地说:“字还写得挺工整,稿件留在我这,我挤时间看看,你下个礼拜再来好吗?”“好”!我连忙应诺。
我已记不清当时是怎样走出县文化馆大门,又是如何一溜烟似的骑着自行车回到家里的,一个词:兴奋!当我再次来到马老师住处时,只见我写的小说就放在马老师的案头,我用眼睛瞄了一眼,只见稿纸上马老师用红笔圈点修改了很多文字,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不知他会对我讲些什么,“你坐下”马老师觉察到了我的紧张。
我连忙坐在一边的凳子上,屁股只是挨着了凳子的边沿,大脑一片空白,诚惶诚恐。
“别紧张”马老师对我讲:“写的文章我看了,构思独特,文笔也流畅,十来岁的年龄能写到这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就你这篇文章来讲,对情节和细节的描写还处理交待的不是很清楚。
”我似懂非懂的连忙点头:“是、是……”马老师笑了一下,再次讲:“别紧张,”他依然是慢声细语:“什么是情节?譬如讲:一位村姑在纳鞋底,这就是一个小的情节。
那么什么又是细节描述呢?”马老师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对我讲到:“村里的刘二丫坐在家门口大槐树的树荫下纳鞋底,只见她用顶锥使劲儿将针从厚厚的鞋底穿了过去,再慢慢地用牙咬紧这边露出来的针头将线钝拉了过来,重复三、五次后,她还习惯性的将引线针要在发髻间划拉两下。
不养生而寿,处尘世而仙——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玲
立 草 书 研 究 社 , 下联 “常想-=”.横 批 “如意 ”。图中莲花 高洁 比喻人
创 办 《草 书 月 当洁身 自好,以静 修身。有句老 话 说 ,人 生不如 意 之事
刊 》;他 是 国 民 十 有八 九 .”不 思 八 九 ”中 的 ./\九 ”指 的 就 是 生 活 中的
党 元 老 .还 曾 参 种 种 不 如 意 。“—二 ”就 是 幽 默 地 指 出 剩 下 那 —二 件 开
曾被 清 廷 缉 捕 ,不 得 不 隐姓 埋 名 ,入 马 相伯 的震旦 公 正 是 于 右 任 积 极 人 世 ,参
学 潜修 ;他 曾办 报积极 宣传 民主革命 .也曾 因报 纸被 查 与 民 主 革 命 .然 而 淡 泊 名 利 .宠 辱 不 惊 的 气 度 。
封 而 避 祸 日本 :他 曾参 与 组 建 筹 备 复 旦 公 学 、南 通 大 学 、
家划 分 到 ”灵动 书画 一 类 .这 类书 画更能 振 奋精 神 , 的症 状 消 失 了,而 且 晚 年依 旧面 色 红 润 、口气 清 新 。
激 动 人 心 ,更 具 阳 刚 之 美 。
今 天 ,把 这 道 芡 实炖 老 鸭 的配 方和 做 法 与大 家分
有人统 计历朝 历代 的著名书 画家 .发 现了一 个有 趣 享—下 ,感 兴 趣 的 老 年 朋 友 可 以一 试 。
活 85岁,他 的 他 的草书进 入了出神入化 的境界 .熔 章 草 、今草 、狂 草
长 寿 秘 诀 是 什 于 一 炉,雄 浑 奇 伟 、潇 洒 脱 俗、简洁 质 朴.给 人 以仪 态
么 呢 7 说 到 这 万千之 感 .有 ”旷代 草圣 、“近代 书圣”的美称 。
个 .就 不 得 不 提
于佑任庄浪关山作诗
于佑任庄浪关山作诗于右任先生来过庄浪,并且在云崖寺景区八大寺之一的竹林寺住宿过,有其诗作《竹林寺》为证:投宿竹林寺,摩崖时隐见。
昔年梵王宫,今作回回店。
回儿六七龄,自云天赐剑。
我杖六股藤,儿曰此木善。
容欲择佳者,山前山后遍。
转瞬缘树枝,攀崖技独擅;隐约十丈间,树动儿不见。
儿登我战栗,杖得儿欢忭。
问儿惧怯否?曰如平地便。
深林有大虫,遇之使人颤!诗中所描述的摩崖地貌、石窟古寺、回民客店以及小主人既顽皮又好客的生动场景,与竹林寺、云崖寺石窟规模宏大、韩店郭漫一带回民聚居的现状十分吻合。
诗中于老自称拄的六股藤,也在关山林区自然分布,表皮因有六道规则的竖纹,当地人叫六道木,只是小主人嫌其随手折的不怎么好看,非要攀上悬崖为他老人家采个最好的。
于老因何而来,是什么时候来的竹林寺?据1993年第2期《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所刊王劲先生《于右仁三次甘肃之行及其咏陇诗》考证:早在1917年7月,孙中山号召掀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陕西革命党人起而响应,成立了陕西靖国军。
1918年8月,在陕西革命人士的要求下,于右任从上海回陕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陕西靖国军与投靠皖系的地方军阀陈树藩“血战历年,苦心孤诣”(孙中山先生赞语),赢得了声誉。
但到了1922年,在入陕北洋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靖国军大部分接受了改编。
只有杨虎城继续树靖国军旗帜于武功,迎于右任先生到此设立了“总司令部行营”。
是年4月,杨虎城督师大战于兴平、武功期间,兵败退出武功。
5月底、6月初,于右任自凤翔离陕,拟前往广州找孙中山先生。
由于陕、豫道阻,决定隐姓埋名经陇南入川赴沪再去广州。
于老自灵台入甘肃境即有诗《灵台道中》:灵台原上望,何处是秦关?东去无归路,西来有万山。
诗成补游记,兵败耻生还。
学道诚宜早,行行鬓已斑。
于老离开灵台后,经过崇信、华亭,沿番须道(老庄华公路)翻越关山到达竹林寺。
关山又称陇山,他在《度陇杂诗》中写道:陇山终日行,勉强能骑马;草木不知名,扬鞭问樵者。
于右任先生
国籍: 国籍:
中国
目录
出生日期:1879年 出生日期:1879年4月11日 11日
于老书法作品欣赏
于右任先生《望大陆》 又名《国殇》 于右任先生《望大陆》(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永不能忘。 天苍苍, 天苍苍, 野茫茫, 野茫茫, 山之上, 山之上, 国有殇。 国有殇。
• 1909年5月,于右任创刊的第二份报纸《民呼日报》,仍 1909年 于右任创刊的第二份报纸《民呼日报》 定位于“揭露清廷黑暗统治,鼓动发起民族革命” 定位于“揭露清廷黑暗统治,鼓动发起民族革命”。内容 和栏目设置较《神州日报》更丰富了一些,专论之外, 和栏目设置较《神州日报》更丰富了一些,专论之外,还 有诗话、艺苑等较轻松的栏目;表达形式上,文字之外, 有诗话、艺苑等较轻松的栏目;表达形式上,文字之外, 以讽刺画为主的图画增多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 以讽刺画为主的图画增多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让报纸 看起来既革命又轻松,报纸刚出版订阅者已达数千人, 看起来既革命又轻松,报纸刚出版订阅者已达数千人,三 个月之后关张时发行量已过一万份。 个月之后关张时发行量已过一万份。 • 清政府地方官员用“间接诉讼”的方式关闭了《 清政府地方官员用“间接诉讼”的方式关闭了《民呼日 民呼日报》涉嫌侵吞赈灾善款为由, 报》。以《民呼日报》涉嫌侵吞赈灾善款为由,决定对于 右任实施跨省追捕,致电沪道蔡乃煌, 右任实施跨省追捕,致电沪道蔡乃煌,要求严查该报社长 于右任。前后经过八次堂审,主持审判的官员几近明言: 于右任。前后经过八次堂审,主持审判的官员几近明言: 如果你再办报纸,就要挖掉双眼;只要你停办报纸, 如果你再办报纸,就要挖掉双眼;只要你停办报纸,即可 重获自由。于右任热爱报纸,也热爱自由, 重获自由。于右任热爱报纸,也热爱自由,经过半个月的 坚持,于右任妥协了, 民呼日报》停在了第92期上。 92期上 坚持,于右任妥协了,《民呼日报》停在了第92期上。
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1879年4月11日(清光绪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东关河道巷,1964年11月10日仙逝于台湾台北市,终年86岁。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和著名的诗人,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民主革命先驱。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
诗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
尊称“元老记者”。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陕西三原人。
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
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有推翻清王朝的思想,遭缉捕亡命上海。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先生作为书法家的名声,是乎超过了作为政治家的名声。
于右任书《刘允丞墓志》
于右任书《刘允丞墓志》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早年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
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
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
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
尤其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
于右任的书法,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
于右任早年书从赵孟俯入,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腐败,国力渐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
他所以喜欢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
他怀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这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可以得到反映。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否则,如果只是临习书法,是无须“夜夜泪湿枕”的。
他曾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
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
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
”他正是这样,博撷约取,以个人审美原则取舍,形成了自己的行楷书,得以在千载书史上“卓然自立。
”于先生自一九二九年始,即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一九三二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
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此外,于先生又逐步总结出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对应的规律性符号,这些符号架起了衍化草书的桥梁,解决了草书产生与"准确"书写的关键性问题。
于右任年表
于右任年表作者:来源:《大观·收藏》2020年第02期1879年(己卯),1岁。
于右任先生祖籍陕西泾阳,父于宝文,字新三,长年在蜀经商。
母赵氏,农家女,甘肃静宁人。
先生4月11日生于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乳名申生,学名伯循,字诱人,取夫子循循善诱之意。
1881年(辛巳),3岁。
母亲去世,父亲在蜀经商未归。
先生随二伯母房太夫人寄住于房氏外家长达9年,由房太夫人一手带大。
1885年(乙酉),7岁。
于杨府村从三水老儒第五氏读书。
1889年(己丑),11岁。
随房太夫人迁至三原东关,依三叔父于重臣。
入毛班香先生私塾。
1895年(乙未),17岁。
赵芝珊督学陕西,先生以案首入学。
1898年(戊戌),20岁。
以岁试第一名补为廪膳生。
时陕西学政叶尔恺对先生文章尤为激赏,誉之为“西北奇才”。
从此,先生声誉渐起。
叶任满后,沈淇泉为继任督学。
因陕西连年荒旱,沈在东南募集款项,创设粥厂,特调先生出任厂长。
1900年(庚子),22岁。
入陕西中学堂,从游丁信夫先生半年。
1902年(壬寅),24岁。
从游朱佛光先生。
1903年(癸卯),25岁。
10月,参加陕西乡试,以第18名中举,受聘任商州中学堂总教习。
1904年(甲辰),26岁。
年初,由商州赴开封应礼部试。
1905年(乙巳),27岁。
与叶仲裕、邵力子等协助马相伯先生筹备复旦学校。
又与王敬方、张邦杰等发起创办中国公学,并任两校国文讲习。
1906年(丙午),28岁。
4月,先生赴日本考察报业,并募集办报资金。
11月密谒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1907年(丁未),29岁。
4月2日,《神州日报》在沪正式出版,尤为注重民族精神之发扬,发行不久,销量即超越沪上各报。
1908年(戊申),30岁。
3月26日,因广智书局失火,殃及报社。
先生另筹创建《民呼日报》。
1909年(己酉),31岁。
3月,主办的《民呼报》出版。
不久先生遭人陷害入狱,《民呼报》出刊不足3月即被迫停刊。
8月20日,主办的《民吁报》发刊,对日本之暴行进行揭露。
“元老记者”于右任办报二三事
“元老记者”于右任办报二三事<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
原名伯循,字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
1905年,他因在《新民丛报》批驳钱基博《中国舆地大势论》中“长江流域民族处置大河流域民族”的荒唐论点而声名大噪。
此文首次署名“于右任”。
“右任”,既是“诱人”的谐音,亦暗含反清之意。
因我国一向以“左衽”来指受异族统治,故“右任”之“任”,系从“衽”而来。
于右任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革命家和报人。
“右老”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
曾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新闻馆落成,“右老”演讲“为维护新闻自由,必须要恪守新闻道德”。
先生办报启迪后世良多,故有“元老记者”之誉。
一、《神州日报》:“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l903年至l905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及其他原因,上海出版的《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等进步报刊相继停刊,革命舆论一时沉寂。
正在“革命教育之温床”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任教的于右任,为了开辟新的反清舆论阵地,与震旦学院学友叶仲裕商议创办《神州日报》。
办报纸,第一要有资金,第二要有人才,第三要有经验,缺一不可。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于右任一番苦思冥想,决定东赴日本求助于留日的革命志士,并学习日本新闻经验。
l906年9月,于右任到达日本东京。
经陕西留日学生康宝忠(心孚)的引荐,于右任结识了正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先生。
两人交谈中,孙中山亦以平均地权及其实际进行步骤向于右任阐述,于以此加深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不久,经胡汉民、康宝忠的介绍,于右任加入了同盟会。
扫墓于郎已白头——于右任诗词曲选读
扫墓于郎已白头——于右任诗词曲选读于右任(1879.4.11—1964.11.10),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办人。
孝陵1904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
短衣散发三千里,亡命南来哭孝陵。
【评注】作者开封脱险亡命沪上过南京时作,时年25岁。
当年北京贡院为八国联军焚烧,我国最后一次春闱改在开封进行。
作者因讥诋朝政遭清廷密旨拿办,得友人报讯幸免。
铁汉用宋刘安世典,刘屡遭章惇、蔡京加害,“八州恶地”过其七,一生大部时间在贬,竟得善终,被赞为“铁汉”。
短衣句:当时作者扮作炉工,坐在火车头煤堆旁。
孝陵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墓,当时是汉民族的象征。
民治学校园纪事诗(二十首其二十)1921慷慨当年此誓师,回头剩有断肠词。
三秦子弟多冤鬼,百战河山倒义旗。
动地弦歌真画荻,烧天兵火亦燃萁。
难忘民治园中路,卷土重来未可知。
【评注】民治学校园,即作者在三原西关所创办的民治小学校园。
1918年,靖国军在城外誓师,作者就任总司令。
1921年,陕西靖国军部分将领,在北洋军阀威逼利诱下动摇。
当年9月,胡景翼改为陕西陆军第一师,此即“倒义旗”。
当时作者退居三原民治学校,写下本组诗作。
画荻、燃萁分用欧阳修、曹植典,形容学习条件艰苦与才思敏捷。
五年后即1926年,作者与冯玉祥率国民军打回陕西,出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兼省政府主席,实现“卷土重来”的夙愿。
嘉峪关前长城尽处远望1941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边墙尽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评注】嘉峪关位于甘肃酒泉县西七十里处嘉峪山西麓,是万里长城西端,居高凭险,横扼东西大道。
关上题额“天下第一雄关”。
【越调·天净沙】谒成陵1941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
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评注】成陵即成吉思汗墓。
唐博陵第二房崔意、崔颋、崔玙三代墓志
唐博陵第二房崔意、崔颋、崔玙三代墓志故博平郡聊城縣令博陵崔府君墓誌銘并序給事郎守右衛倉曺參軍楊初陽撰崇文生晉昌唐沛書公之世濟也,始于周,系于齊,蕃于秦,茅土汶川,湯沐莱國。
東莱仲子,利建博陵。
髙父督隴刺饒,曾父拜侯尚主。
養髙府君焚其璽,安卑府君棲于枳。
枳則陋也,人實聞焉。
庸非忠義継出,顯晦偕遂,燭史薰冊,無代無之。
嗣生我聊城府君,府君諱意,易州府君之元子也。
幼挺純敏,長懷忠肅。
雅好博古,尤善属詞。
弱嵗以戚蔭出身,褐授洺州參軍,居無何,轉汾州參軍。
會國家艱牧擇宰,揚庭問政,膺是辟命,褒然甲科,授汝陰郡潁上令。
刀筆有楚,絃歌無許。
移風更俗,當時歸價。
俄而丁内憂去職,凡而苴斬之中,雖潰之至,燕人未見,邹子曰難。
割哀幾存,以親奠将之祀;積毁至滅,縱從枌檟之居。
奄以天寶五載二月廿七日怛化于東平郡之私舍,享齡五十。
又以六載十月卅日歸祔于長安少陵原,禮也。
嗣子頲、顒等,頲也空而敬,顒也簡而文。
敬為題輿,文實事表,皆保家之主也。
是有後於唐乎。
輤旆咽陌,風煙慘原。
人生到此,天道何言。
僕忝聊城之執也,敢虚諸孤之請乎!泣書簡墨,而為之誄。
銘曰:東莱侯孫,真定主聓。
賢可象兮才可継。
其一潁川化叶,遼城政純。
兔斯擾兮翟斯馴。
其二如昨絃歌,藐在縗絰。
制亦滅兮性亦滅。
其三猗歟實録,刊厥方珉。
日愈遠兮名愈新。
其四徐山冲鎸墓志盖:唐故左散骑常侍致仕赠越州都督博陵崔公墓誌唐故正议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博陵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赠越州都督崔公墓志铭并叙朝议郎行尚书仓部员外郎上柱国薛存庆撰有唐左散骑常侍致仕崔公颋,薨于长安里第。
天子怜其夙更官中外,始卒无违德,为之不临朝一日,赠越州都督,命有司以笳箫羽葆之仪会葬。
葬有日,其孤琯哭而谓从父弟珰曰:今而在兹,而与我交深且久,能通家知旧者,唯尚书仓部外郎薛君最先,汝往请,所以铭其墓者。
予惟文辞简鹵,惧不能卒尽丕懿,再辞,而其请弥哀。
又惟崔氏昆弟之心,将不在德,与官、与学、与文,直其交深且久,能通家知旧者为耶。
近代书圣于右任生平简介
近代书圣于右任生平简介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书圣于右任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于右任生平简介先来看一下于右任的基本简介。
于右任,原名为伯循,字诱人,汉族,陕西人。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于右任早年间是同盟会的成员之一,多年在国民政府担任职务,他同样也是中国的书法家,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下面来具体看一看关于于右任简介。
1879年,于右任出生在陕西三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十六岁的时候以县城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逃到了西安,于右任参加了迎接慈禧和光绪帝的活动,自编成一首诗篇来进行嘲讽,后来朝廷下令来捉拿于右任,他只能从开封逃到了上海,于右任化名为刘学裕,后来在震旦大学读书。
之后,于右任出钱跟马相伯等人一同组建了复旦大学。
1906年,于右任为了给报纸创刊,于是奔赴日本进行考察并且相关办报的经费。
于右任在日本的时候认识了孙中山,并且加入了孙中山所创建的同盟会。
之后,于右任又创办了其他的报刊,对民主革命进行积极宣传,此后于右任回到了上海继续选择办报。
由于“二次革命”的失败,于右任的报纸被查封,为了避难,他居住在了日本。
1922年,于右任创办了上海大学。
1924年,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右任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于右任在那个期间与毛泽东进行了第一次的会面,他们俩非常谈得来,曾经在一起谈论过诗词相关的内容。
于右任子女于右任刚到台湾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和女儿留在了老家,幼子于中令和他的母亲居住在了上海,那时候于中令才十几岁,后来也被送到了台湾。
于右任的大儿子和儿媳在南美洲,一家人分居多地,音讯全无。
下面就来看看于右任子女的介绍吧。
于右任子女一共有四个,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叫于望德,早年就到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进行学习,获得了法学士的学位。
于右任楷书《张清和墓志铭》
于右任楷书《张清和墓志铭》
三原于右任楷书《故鄜州州判张君墓志铭》,余杭章炳麟造文,于右任书丹,安吉吴昌硕篆盖:
释文附后
释文:
故郎州州判张君墓志
铭余杭章炳麟造文,世愚侄三原于右任书丹,安吉吴昌硕篆盖。
君讳清和,字子温,生河南之新安。
当开洛孔道,少人大梁书院,长宦于陕西,故其学吏也,其子钫,为民国将兵有功,官陕南镇守使。
君知戎虏不可与人,民国虽不仕未尝斩,然立垠岸,尝称处乱世,当危行慎言,不见轻于君子,不见疑于小人,义不当为,不以三功,易其介,义当杀人者能一之。
又以师河西窦氏教钫,茇舍潼肴之间直捋帅黩兵,未尝戚然也,端本于易,以为治乱。
有时而已矣,民国十年六月十一日卒于家,钫与同系王广庆、三原于右任有旧,介以状来,于是万方数据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得其世系爵里。
张氏先世居洛阳翟镇,自君之父逢源公始徙新安水源村,遗腹得君,五岁而丧母,育学集等数种,称中州大儒。
君以孤子承旧德,刻苦向学,无所不窥,然其归在宋儒,犹好易,集易说百余家评议之。
……吾将求之于太寥。
于右任书法——墓志墓表集锦
于右任书法——墓志墓表集锦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祖籍泾阳⽃⼝于村,中国近现代影响深远的书法家之⼀。
原名伯循,字诱⼈,后以“诱⼈”谐⾳“右任”为名;别署“骚⼼”“髯翁”,晚年⾃号“太平⽼⼈”。
于右任的⾏楷书法,在北魏楷书中融⼊了⾏书和⾪书的笔意,融碑帖于⼀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
先⽣早期以帖学为主;中期由帖⼊碑,是碑帖融合于⼤成的实践者;晚期⼊草,编撰的标准草书字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秋瑾墓志铭
《秋瑾墓志铭》⽴于1927年,由蔡元培先⽣撰⽂,于右任书丹。
共15⾏,满⾏25字。
此碑根出《⽯门铭》,融墓志、摩崖笔法于⼀炉,厚重奔放,宽博雄强,⽓象宏⼤。
于右任赠⼤将军邹容墓表(局部)
《故鄜州州判张君墓志铭》局部
《长安孙善述墓表》局部
《长安孙善述墓表》带有⾏草味的魏碑体的作品,雄豪婉丽,冲淡清奇,奇绝、从容⼤⽓。
泾阳历史文化名人
泾阳历史文化名人泾阳历史文化名人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笔名太平老人。
祖籍泾阳县云阳镇斗口村,著名书法大师,爱国人士。
幼年家境贫寒,曾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学习,受进步学者刘古愚、朱佛光等人思想影响,痛恨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萌生反清革命意识,创办《神州日报》,以打倒满清、建立民国为主旨,在宣传革命中影响很大,时有“一支笔抵十万毛瑟(枪)”之誉。
1907年加入同盟会。
民国成立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
1918年1月,被诸将领推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1922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聘共产党人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与共产党人合作,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等,为陕西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等职。
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1938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1945年重庆谈判时,设宴欢迎毛泽东,公开支持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
1949年11月,被迫离开大陆去台。
在台期间,对大陆和故乡充满眷恋之情,1962年1月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真挚衰惋,感人至深,成为传达在台人士怀念家乡、渴望结束隔绝状态普遍心声的名句。
他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崇高地位的书法巨匠,早年苦研魏碑,博采众长,书势险劲峭拔,气度磅礴豪放,1937年后致力于标准草书研究,开创个人风格,形成著名的“于派”草书,苍劲精妙,时人誉为“舞鹤游天”,在20世纪书坛上独树一帜。
他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诗人,其旧体诗词雄健开阔,洗炼爽洁,矢矫不群,率多佳作。
于右任书法艺术成就
于右任书法艺术成就
陈建国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于右任(1986—1964),原名伯循,字骚心,号髯翁。
祖籍陕西泾阳县,后迁居于三原县。
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真诚的爱国人士、国民党元老。
曾任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等职。
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晚年在台湾生活孤寂,缅怀往事,写下了不少爱国思乡的感人诗篇,海峡两岸,家喻户晓,蜚声诗坛,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西北奇才”。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陈建国
【作者单位】陕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
【相关文献】
1.书海苦研临池不辍——记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王成文[J], 无
2.三原诗人于右任及其诗歌的艺术成就 [J], 姜杨;
3.一幅幸存的书法珍品——介绍邓县发现的一幅于右任书法 [J], 张志合
4.新乡市博物馆藏于右任书法研究 [J], 张蒙;李建文;郭强
5.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 [J], 钟明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君墓志铭文言文翻译
【原文】呜呼!周君之生也,天纵英奇,地钟灵秀。
生于世,盖天资聪颖,举止不群。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旁通百家,博学多才。
及长,负笈游学,历览名山大川,访求贤士,结交天下豪杰。
志在四方,欲以文章报国,以道德化民。
君性刚直,持正不阿,遇事敢言,不避权贵。
生平未曾贪污受贿,清廉自守,为人所称道。
君亦善诗文,工书法,所作诗词,清新脱俗,笔走龙蛇,时人誉为“诗坛新星”。
书法尤以楷书见长,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堪称一代书坛宗师。
君虽生于寒微,然志向高远,不屈不挠,终成一代名士。
仕途坦荡,屡经升迁,官至大司马。
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君亦好施与,赈灾济困,救死扶伤,民感其德,称颂不已。
不幸,君年未六十,因病逝于任上。
其逝也,天下哀悼,举国同悲。
朕闻之,不胜哀痛,特赐葬于皇陵之侧,以示尊崇。
君之生平,可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精神,如松柏之长春,如江河之不息。
朕尝谓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君之才德,足以光耀华夏,垂范后世。
”君虽逝,其精神长存,朕心常念。
【翻译】唉!周君生于世间,天赋异禀,地灵人杰。
自幼聪明伶俐,举止非凡。
从小就热爱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通晓百家学说,博学多才。
长大后,背着书包四处游学,游览名山大川,结交贤士,结识天下英雄。
志向远大,希望以文章报效国家,以道德教化民众。
周君性格刚直,坚持正义,敢于直言,不畏惧权贵。
一生未曾贪污受贿,廉洁自守,受到人们的称赞。
周君也擅长诗词,精通书法,所作诗词清新脱俗,笔势如龙蛇舞动,时人誉他为“诗坛新星”。
书法尤其以楷书见长,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堪称一代书坛宗师。
周君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不屈不挠,终成一代名士。
官场生涯顺遂,多次升迁,官至大司马。
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显著。
周君也乐于施舍,赈灾济困,救死扶伤,民众感念他的恩德,不断称颂。
遗憾的是,周君未满六十岁,因病在任上逝世。
他的去世,举国哀悼,人民同感悲痛。
朕听闻此事后,不胜悲痛,特赐葬于皇陵之侧,以示对他的尊崇。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馆藏于右任书法作品及古书籍保护修复项目立项的批复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馆藏于右任书法作品及古书籍保护修复项目立项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1.03.01
•【字号】陕文物函〔2021〕115号
•【施行日期】2021.03.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馆藏于右任书法作品及古书籍保护修复项目立项的批复
咸阳市文物局:
你局《关于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馆藏于右任书法作品及古书籍保护修复项目立项的请示》(咸文物字〔2020〕12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馆藏于右任书法作品及古书籍保护修复项目立项。
二、请你局指导项目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编制文物修复方案。
三、修复方案中应有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详细的文物信息、病害图表及经费预算。
四、经你局初审后将修复方案一式五份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上报我局审批。
此复。
陕西省文物局
2021年3月1日。
廉政故事之于右任一生清贫
精心整理廉政故事之于右任一生清贫廉政故事之于右任一生清贫于右任曾以诗鼓吹革命,陕甘总督升允密奏其《半哭半笑楼诗草》“大逆不道”,最后,他得到总督府幕、父执李雨田的帮助逃脱,潜伏上海。
船至南京时,他上岸遥拜明孝陵,留诗一首:“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
短衣散发三千里,亡命南来哭孝陵。
”先生;。
后20此间,由于父亲病故,于右任秘密返乡。
安葬事毕,他又离乡远去,作诗一首《再出关》以表心迹:“目断庭闱怆客魂,仓皇变姓出关门。
不为汤武非人子,付与河山是泪痕。
万里归家才几日,三年蹈海莫深论。
长途苦羡西飞鸟,日暮争投入故村。
”《总都处于缺钱境况中,毫不夸张地说,他过了一辈子穷日子。
耄耋之年患牙疾,牙医建议他安装假牙,因付不起8000元医疗费,只好作罢。
最不可思议的是,于右任过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
他的大儿子和一帮官员共同打开他的保险箱,结果彻底惊呆了:箱内既没有任何钱财宝物,也没有股票证券,多为生前重要日记、信札。
欠账单倒有若干,有为幼子于中令出国留学筹集旅”们留点遗产吧。
北洋政府曾以每月3000元大洋的薪酬聘他,还赠文虎一等勋章。
对此,于右任拒绝道:“钱,我见过。
什么文虎章,你狗也给、猫也给,我看不值半文。
”于右任不仰人鼻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我。
而正是因为他对人无所求,才有坚持自我的本钱,才能宠辱不惊。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坚持自我,哪怕坚持一个小小的想法都做不到,那只是因为我们受外界牵绊太多。
他从来不怕官员财产公示,彰显出两袖清风的品格。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放浪形骸之人向他求墨宝。
这个人素来生活不拘小节,甚至夜间曾在院内角落里小便,邻居多有微词。
此人死皮赖脸地缠着于右任不放,并说写几个什么字都行。
于右任推脱躲避不得,一气之下,给那人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字。
此人看了连声说“很好、很好”,还说要装裱挂在厅堂里。
于右任感到奇怪,过了些日子,过去一看,果然字已裱好挂了起来,只是六个字又重新排列了,变成“小处不可随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风堂, 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
《周君石笙墓志铭》
一方于书墓志刻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40余年后,它的一件拓本最近却在先生祖籍、原石刻所在地——陕西泾阳突然出现,且其刀笔如新,品相佳美,几无一字损蚀,这对广大于书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额首称庆的一桩喜讯。
《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一
《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二
这件墓志拓本,便是于右任撰并书,成石于1937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
拓本纵62厘米,横110厘米。
不含铭文上下款,共32行,729字。
(附局部图,系王东东提供)
墓主周石笙,虽说史无大名,但其人其事,却是民国省志有记,在其故里泾阳,也曾有过较佳口碑。
特别是他跟于右任的那种既“同里同学”,又“以文字相切劘”,“少年之时,处之则形影相接,出则声名相比”,二人因而曾被“里中耆旧”,“期其远大”,寄予厚望。
尤其是而后又有了于妹仲华嫁周这一重要的姻亲关系,故在其逝世6年之后,于右任便应外甥周伯敏之请,为周撰写此志,洋洋乎700余言。
现时读来,虽系文言,却也让人觉着文辞简约畅达,造语朴实,尤其是下笔常带感情,因而颇为动人。
这正是此墓铭不同于一般应酬之作之处。
周石笙,名镛,生于1875年,卒于1931年,享年56岁。
葬于泾阳周家故莹。
系晚清光绪癸卯进士。
曾在刑部短期任职,后被宫派赴日考察学务,返陕后任陕西高等学堂监督,对树立良好学风、倡导设立农
校等多有建树。
1930年,于右任在家乡泾阳县斗口村创办“斗口农事试验场”,就有跟周互相呼应的意思在。
1930年,陕西发生大饥荒,周石笙出任赈务,尽心竭智,救死救荒,积劳成疾,越一年而殁。
亲谊佳行如此,难怪先生在墓铭末尾会慨然长叹道:“同舍之契,离群之怀,何其今日,我铭君埋?”感情之深,唯手足可比!
作为身份显赫,书艺超群的民国要人,数十年来,经于右任撰书的碑文慕铭,何其多矣,但就其书法艺术风格来说,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换阶段。
一是50岁前,以《富平仲贞刘先生墓志铭》、《彭仲翔墓志》、《邹容墓表》、《蒋母王太夫人行述》、《佩兰女士墓志》、《董少将振五墓志铭》、《陆秋心墓志》等为代表的取法北魏楷书,将其点线、结字融入笔下,从而创造出了舒展俏拔、流畅大气的书体风格;二是50岁以后,以1936年《标准草书》成型出版为标志,于右任先生的书法风格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和变化,即融楷、行、草为一炉,创作出了一批以1939年的《李雨田墓表》、1945年的《邓友斋墓表》、《孙荆山墓志》等为代表的著名作品。
行书入碑,早在1300多年前,唐太宗就以自己堪称成功的《晋祠铭碑》,首开风气之先;而草书入碑,千余年来,却鲜有尝试者。
只是到了现代,于右任先生方才开此先河。
对此,直至今日,也还有论者认为,碑的审美观念为凝重,而草书是流动的,故不宜。
而于右任却以自己卓越的实践,证明了草书入碑之可行,从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让人感佩的贡献。
在先生的此类代表作品中,楷书端庄高古,行书潇洒飘逸,草书流美律动,三体融为一起矛盾而又统一,是那么和谐自然的集于一身,浑若天成,呈现出全新的一种审美境界。
现时,这件鲜为人知的《周君石笙墓志铭》在先生祖籍泾阳的突然面世,益加证明了先生这一阶段对书艺风格的进一步奋力探求,确实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
较前述几件作品要早上二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的写成之日,恰好是先生的《标准草书》成型之时。
单以其中的草书论,也似乎可以说,先生仿佛是在用作品的实践,默默地,为自己所主张的“易识,易写,准确,美丽”这一改进草书的“四原则”,作着形象生动的示范和注释。
如有兴趣,无妨将这个拓本中的诸多草体字拿出,跟《标准草书》中的同一字体细细比对着去看,这时,你当会发现,它们之间,原有那么密切的血缘关系!另外,此件作品的章法,也做到了即谨严又活泼,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纵观全篇32行,前半部分,行均24字,而后则渐趋奔放,渐次减少为每行23字、22字,如同一阕华美的乐段,由弱到强,有低走高,由慢而快,直至推向高潮,一如孙氏之《书谱》节奏的前后变化转换那样。
可谓:于书大美,尽在个中了!
写到此,忽地联想到于右任先生一件与碑石有关的往事来。
1940年,为免于自己多年来搜集购藏的,以魏墓志为主近三百方碑石毁于战乱不测,他曾委托好友杨虎城将军,将其从北平运回西安,并捐藏西安碑林。
先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于此可见一斑。
可同样是作为当代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先生自己的书艺作品,比如这方《周君石笙墓志铭》刻石,却不幸毁于“文革之祸”,抚今追昔,令人不胜唏嘘!万幸的是,原石虽殁,佳拓尚存,于翁九泉有知,亦当为此稍稍释然了!
更多书画作品.书画故事.书画收藏知识可加公众微信:德风堂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