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直接反驳
(3-5段)
间接反驳
(6-8段)
论据: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 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9段) 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合作研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 么在第1段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这些论据不能 证明论点,这些“事实”都是“他信力”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 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含蓄地批评了国民党当局一些官僚和“社会 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 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 策。
探究学习
1、说说本文语言的特色。 语言尖锐、泼辣,犀利、有力,富于战斗 性,带有嘲讽意味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在今 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 一番介绍 。 鲁迅赞扬“中国脊梁”,可以鼓舞斗志, 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盘点收获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学习目标
1、学习驳论的写法(树靶 子、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相结合); 2、领悟鲁迅语言魅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 强民族自信心。
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 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 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 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 救国难”。反动文人也一口一 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呢?鲁迅先生写 了这篇文章批驳对抗日前途的 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 信心,揭露反对派对人民群众
自主学习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提出对方的 论点和论据
(全)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字词+批注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字词+批注九年级上——16 孤独之旅文|曹文轩[批注]可分析题目,抓住“孤独”与“旅”,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在旅程环境变化中的变化。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批注]刚刚出发时:环境描写表现的人物心理——不舍无助。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跟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让人觉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析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梁
(三)结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缺乏为据,看地底下
〔9〕
精读课文,争论沟通第一局部: 1、作者开篇树立的靶子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总自夸 “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 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支持这个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
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幽默。
作者简介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宏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 集》、《南腔北调集》、《坟》、《热 风》等十五部。
一、驳论文学问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直接驳 间接驳
〔3〕、驳论证法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不像一般的谈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 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谈论说理。 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⑨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哄骗别人。
阅读思考
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 5〕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 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 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 成功
神 六 顺 利 升 空
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
作业设计: (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
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 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B;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从古以来 都有“脊梁”
现
在
研读赏析
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 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敌论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以偏
敌论点
概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 敌 论 证
失掉了“他信力”
己论点 己论据
发展着“自欺力”
玄虚 Xuá n
诓骗
kuāng
慨叹 kǎi
搽粉 chá
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 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为民请命: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 意见和要求。 怀古伤今: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934年9月25日,正 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 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 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 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 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中国人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 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加 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 驳论文的一般模式:树靶子----批 靶子----做结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新人教版
问题探究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 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 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 法,是驳论的一种方式,它是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 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 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 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 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 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1.读生字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脊.梁(jǐ)
诓.骗(kuāng) 前仆.后继(pū)
渺.茫(miǎo) 依赖.(lài)
自欺.欺人(qī)
2.识多音
仆 仆人(������ú) 前仆后继(������ū)
问题探究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 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 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 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 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 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 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 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 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 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 为这种力量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 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 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 想。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怀古伤今: 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前仆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
容革命者斗争的英勇壮烈。
来。形
1.课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论点? 他用哪些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对文章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
拓展阅读
1934 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 同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 防。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 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 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 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 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 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 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
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敌论据
Hale Waihona Puke 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 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 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 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 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 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 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 写一写: 玄(xuán )虚 渺(miǎo )茫 省(xǐnɡ)悟 摧( cuī )残 wū( 诬 )蔑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慨叹
渺茫
有所感触而叹息。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这篇课文属于驳论文,批驳什么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阅读1-2自然段 1、这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这个谬论的 “论据”是什么? 谬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 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 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 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总”表现自夸“地大物博”的连篇累牍,又写出 自夸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夸这一点,且惟 恐别人不知,也暗含“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说明是唯一措施,没有别的办法,无能和仰人鼻 息之状跃然纸上。
5、“一味求神拜佛”的 “一味” 有什么表达作 用? 表现在日寇入侵面前,求神拜佛是唯一的应对 措施、唯一的救命稻草,极富讽刺意味地揭露了 反动政府的无能与自欺。
4、第四自然段论证了什么论点?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 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应该是什么路? 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 救亡。 6、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 “物”,还是切实的东西„„ “还”字可以删去吗? 不可 “还”表示“勉强算得上”,表明这 “切实”其实也并不怎么切实。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讲解课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_“__总__”__表__明__时__间__长__、__频__率__高__,__活__画__出__国__民__党__政__府__自__夸__时__扬__扬__自__得__、___ 自我安慰的丑态。讽刺性极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写作借鉴 (1)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2)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3)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讽刺意味。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慨.叹(gài)
玄.虚(xuán)
笼.罩(lǒng)
前仆.后继(pū)
B.脊.梁(jǐ) 渺.茫(miǎo) 诓.骗(kuāng) 求神拜佛.(fú)
固不化的样子,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具有极强的讽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
◆主题解说 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 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 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 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 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 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4、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 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 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 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 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2.批驳对方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 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对方论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 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 点就不能由论据推出。
当堂训练:
1、给带点的字注上拼音,读一读,并在 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三遍。 搽( )粉 玄虚( ) 省悟( )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 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 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 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检察机关在这篇 文章发表之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四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识记文体常识,拓展知识,为学习驳论文作铺垫。
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理解论证思路
同学们,这篇杂文批驳了什么观点?论证思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点拨:“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6.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点拨:“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总结:鲁迅先生在对比中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脊梁 诓骗 搽脂粉
jǐ kuānɡ chá
博 地大物bó____ 伤 怀古shānɡ____今 请 为民qǐnɡ____命
前仆后继
pū
玄 故弄xuán____虚
前赴后继 fù
解释下列词语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等)蒙受 严重损失。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有错误而正确。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 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怀古伤今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伤今,对 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前赴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向前。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为民请愿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民主英雄
民 族 英 雄
民族英雄
二、分析论证过程
论 据
两年前:自夸 “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 “国联”
(一)摆 出敌方论点 和论据(第1、 2段)
现在,一味求 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
(二)直接反驳 (第3至5段)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1.积累“玄虚”“诓骗”等词语。
2.列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层 次结构和思想内容,培养把握驳论的 能力。 3.反复诵读,品读文中重要语句, 进一步培养揣摩语言文字的能力。
1935年,鲁迅居住在 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 筑路区域,即“半租界”, 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 名为《且介亭杂文》。“且 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 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 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 二编》、《且介亭末编》。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三)亮出自已 论点:有并不失掉 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的中心论点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 (第6至8段) 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解)(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点】1.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在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玄.虚:诓.骗:2.解释词语。
渺茫:为民请命:怀古伤今:地大物博:摧残:抹杀:诬蔑:自欺欺人:【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ǎi uán uāng2.解释词语。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课堂探讨☆要点一: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探究活动】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教师释疑】答题格式:首先以……开篇;以……引出……话题;提出……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其次,阐述……;列举……阐明……;描写……;记叙……;最后,以……~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首尾呼应,强调……【讨论明确】首先作者承认了“中国人”以前所说的“地大物博”、“只相信国联”、“一味的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事实。
后又摆出了敌论点,但是通过作者的一番论证,用敌论据推导不出敌论点,只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的论点,这是本文的驳论部分;后作者摆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又举了“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论据部分详见7.8自然段)。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最新整理)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 诓kuāng骗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PPT展示我国在体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引入课文二、预习交流和检测1、本文的写作背景幻灯片出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2、补充议论文知识。
多媒体出示: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初步理清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2交流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方为什么认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呢?找到依据。
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解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课文目标】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讽刺艺术;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领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课文。
第二课时:重点句子理解,解决重难点。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写作背景(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 抗。不到半年,日本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去哀求国联”。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 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
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学会驳论小段是我们初三学习议 论文写作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 的论证更加合理。 每一次的思辨训练都是一次写作 能力的提升。 希望同学们让大脑燃起来,写好 议论文
驳论文知识卡片
立论
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吗》属于 驳论
文。
和 驳论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论据
论证
2.该论证方式首先指出错误
、
或
。(树靶子)
3.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靶子)
4.得出自己的 结论 ,树立 正确 的观点。(树观点)
1.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批驳的观点 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 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 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这么说的!
有人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如今国人眼中 只有金钱二字, 百姓心中只有自己而已。中国人 没有了责任与担当。
你看疫情当头,无良商人一个口罩卖到天价; 再看武汉围城,芸芸众生便视其如洪水猛兽,避之 如瘟神。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僚政客、御用文人; 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僚政客、御用文人; 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变革社会的进步 力量。 力量。 (2)广大人民 ) (3)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 ) 文人。 文人。 (4)所有中国人 ) (5)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 ) 文人。 文人。
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作者: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驳论文知识 四、作者写作思路 五、文章结构内容 六、文章论证特点
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 我国 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革命家。 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 呐喊》 彷徨》 《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 《朝花夕拾》 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 《野草》 《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 热风》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 等十七部。
2、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摆论敌 论点 打靶子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驳论敌 论证
文章结构内容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希望国联 (一)论敌的论点论据 一 论敌的论点论据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反驳 二 反驳 埋头苦干的人 脊 拼命硬干的人 古 间接反驳 梁 为民请命的人 论据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看地底下 结论: 三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 迅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 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 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 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的文章。
.
驳论方法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批驳方式
直接反驳 独立证明法 间接反驳 归谬法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文章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论证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文章论证特点二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文章论证特点三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源自正面立论,破得有力(一)论敌的 论点论据
(1—2)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直接反驳 (3—5)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反 埋头苦干的人 驳 间接反驳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选自《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选自《呐喊》: 《社戏》 《故乡》
• 1. 2. • 1. 2. • 1. 2. •
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 论据: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
1、阅读6--8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怎么证明 自己的论点的?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 人们坚 正面立论,间 同情人民,为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劳动人民,包括 持抗战 反对剥削阶级 接反驳敌论点。 民鸣不平,伸张 信力的中国人在 。 知识分子,如毕 和民族 和外来侵略者 正义,关汉卿 升,李时珍 解放。 的革命志士, 指历尽艰险,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 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8、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广大人民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的中国人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 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 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 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 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 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 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 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 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 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 了自信力” 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 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 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 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 命前途的信心。
探求佛法教理 的人玄奘 、鉴 真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民族英雄岳飞
舍身求法的人,„„
2、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 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 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 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 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 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先是自夸“地大物
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 人慨叹曰”
“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 结起来抗日救亡。
6、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 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 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 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 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 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 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选自《野草》: 《雪》
《风筝》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 ): 感叹。 xuán 玄虚( ): 虚幻不实,神秘莫测。 地大物博: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渺茫: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kuāng 诓骗( ): 说谎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玄xuán虚之至: 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为民请命: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 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6、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 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 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 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自夸“地大物博” 是信“地”
是事实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求神拜佛 信“物” 是“他信”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 了自信力,只有 “他信力”,现在 是在发展着“自欺 力”。 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
却也是事实
拼命硬干的人 脊 (6—8) 为民请命的人 论据 梁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今 (三)结论: (9) 前仆后继的战斗者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古
写一段话试批驳“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点。
论证结构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 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 意味?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 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 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 的观点的?
是“自欺”
突破口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 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批驳对方的 论证过程不合逻辑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
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 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 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 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 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 论据、论证进行。
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 味。 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 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 “自信力” “他信力”“自欺力”
2、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 “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 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 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 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 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 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