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日益普及。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危重病患者和无法通过口腔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指导,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二章适应症与禁忌症2.1 适应症(1)恶性肿瘤手术后:对于经手术后胃肠功能受损、无法摄入足够食物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的应用。

(2)消化道出血:对于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内或肠外营养可以为其提供营养支持,维持身体功能。

(3)重症感染:重症感染患者在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时,肠内或肠外营养可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第三章肠内营养应用指南3.1 肠内营养配方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病情和生理状态的肠内营养配方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成人患者常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标准多肽肠内营养配方、氨基酸肠内营养配方以及特殊病例下的特殊配方等。

3.2 肠内营养管理......第四章肠外营养应用指南4.1 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肠外营养适用于病患存在以下情况时:消化道无法吸收营养、肠道功能丧失、消化道出口受阻等。

禁忌症包括高凝血风险、严重感染、严重肝功能损害等。

4.2 肠外营养管理......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价为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判断肠内肠外营养应用的效果,营养监测与评价不可或缺。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体重、身高、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第六章不良反应与处理肠内肠外营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不耐受、电解质紊乱等。

在遇到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该适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第七章结论通过本指南,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临床营养指南手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O一一年六月前言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谢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谢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

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

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

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

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

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范化的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二O一一年六月目录常用名词定义4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4一、背景4二、证据5三、推荐意见6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6一、背景6二、证据7三、推荐意见8第三章肠外营养素8第一节氨基酸8一、背景8二、证据9三、推荐意见9第二节脂肪乳9一、背景9二、证据9三、推荐意见11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11第一节肠内营养管饲途径11一、背景11二、证据12三、推荐意见12第二节肠内营养输注泵(Enteral Feeding Pump)12一、背景12二、证据12三、推荐意见13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13一、背景13二、证据13三、推荐意见15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15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16一、背景16二、证据16三、推荐意见17第二节围手术期肠外营养17一、背景18二、证据18三、推荐意见19第三节围手术期肠内营养19一、背景19二、证据19三、推荐意见20第四节危重病21一、背景21二、证据21三、推荐意见22第五节成人烧伤22一、背景22二、证据23三、推荐意见23第六节胰腺炎24一、背景24二、证据24三、推荐意见25第七节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25一、背景25二、证据25三、推荐意见25第八节炎性肠病25一、背景25二、证据26三、推荐意见26第九节肝脏疾病27一、背景27二、证据27三、推荐意见28第十节肝移植28一、背景28二、证据28三、推荐意见29第十一节心血管疾病30一、背景30二、证据30三、推荐意见30第十二节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支持30一、背景30二、证据30三、推荐意见32第十三节糖尿病33一、背景33二、证据33三、推荐意见33常用名词定义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整蛋白型EN、短肽型EN和氨基酸型EN.根据给于EN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引言一、肠内营养操作要点1.适应症肠内营养适用于能够经由胃肠道消化吸收的患者,但口服或摄入量不足以维持其营养需求的情况。

常见适应症包括食欲不振、消化道疾病、卧床休克、肠瘘等。

2.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营养配方。

常见的有多肽型、单氨基酸型、脂肪乳剂和碳水化合物溶液等。

在选择过程中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肠功能状况、营养需求等因素。

3.操作要点(1)建立肠内营养管道:选择合适的途径,常见的有鼻饲管、鼻肠吻合术、胃造口术等。

操作前要消毒皮肤,逐步用适合的管道置入。

(2)确定营养量与速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病情、营养状况等,确定合适的营养剂量与输注速度。

(3)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生化指标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二、肠外营养操作要点1.适应症肠外营养适用于存在消化道功能障碍或器官重建手术后,无法通过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常见适应症包括严重胃肠功能衰竭、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2.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营养配方。

常见的有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同时补充葡萄糖、胺基酸等。

3.操作要点(1)建立肠外营养途径:选择合适的途径,常见的有经静脉输注和经胃管直接灌流。

操作前要消毒皮肤,逐步用适合的管道置入。

(2)确定营养量与输注速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营养状况等,确定合适的营养剂量与输注速度。

(3)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生化指标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总结。

肠道外营养疗法指南

肠道外营养疗法指南

肠道外营养疗法指南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手段之一,肠道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一)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二)重症胰腺炎;(三)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四)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五)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二、禁忌证(一)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三)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并发症(一)导管相关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

常见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

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

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败血症,是PN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

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

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和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

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预防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15cm的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3L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的无菌操作等。

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临床症状。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建议收藏)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建议收藏)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草案)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支持学组2004.3目录第一章概述(吴肇汉) (1)第二章营养评价(曹伟新) (4)第三章成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徐鹏远) (8)第四章肠内及肠外营养 (12)第一节肠内营养(李宁) (12)第二节肠外营养(于健春) (14)第三节肠内及肠外营养并发症(林锋) (17)第五章药物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吴国豪) (19)第六章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 (22)第一节老年人(王为忠) (22)第二节心脏病(林锋) (23)第三节肺部疾病(许媛) (25)第四节糖尿病(徐鹏远) (26)第五节肾衰竭(刘敦贵) (28)第六节肝硬化(迟强) (30)第七节脑损伤(朱维铭) (31)第八节烧伤(伍晓汀) (33)第九节危重病人(许媛) (34)第十节胃肠功能衰竭(彭俊生) (35)第十一节短肠综合征(吴肇汉) (37)第十二节胰腺炎(伍晓汀) (39)第十三节炎性肠道疾病(王为忠) (40)第十四节消化道瘘(李宁) (42)第十五节癌症(曹伟新) (44)第十六节器官移植(刘敦贵) (45)第十七节围手术期(周岩冰) (46)第七章常用EN及PN制剂(朱维铭) (47)第一章概述临床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宪九、黎介寿,吴肇光等前辈就深切意识到营养支持.。

...文档交流在外科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时药品和器材都极为匮乏,仍然带领我们开展了这项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临床营养支持的理念不仅被广大医。

..。

..文档交流学界所接受,而且它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相当多的优质产品和器材,。

..。

文档交流而且逐步已在国内生根、开花,这又为我们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各大教学医院里,特别是某.。

.。

文档交流些领先的单位,临床营养治疗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1. 概述
- 肠外营养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可应用于无法正常
进食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 本指南旨在提供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操作步骤,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2. 适应症
- 严重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瘘、肠梗阻等无法口服的情况。

- 高危手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支持。

- 重症患者无法摄取足够能量和营养素的情况。

3. 评估和选择
- 在开始肠外营养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 根据患者的诊断和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包
括基础液体、营养素比例和添加剂等。

4. 操作步骤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肠外营养配方的制备和输注过
程无污染。

-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输注途径,确定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
和频率。

- 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调整肠外营养配方和输注方案。

5. 风险和并发症
- 输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感染、肝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等并
发症。

- 对于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6. 随访和评估
- 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包括营
养摄入量、体重、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7. 结束肠外营养治疗
-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和能够正常进食的情况,逐渐减少并停
止肠外营养治疗。

请仔细阅读并按照本指南的要求操作肠外营养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肠外营养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指南[背景]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导管(PV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输液港(Port)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患者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出凝血功能,预计PN持续时间,护理环境,潜在疾病等1。

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包括肠外营养液输注,血制品输注等。

应用CVC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

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某些并发症。

因此,必须由经培训的专门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证据]1)输液途径选择周围静脉置管定义为皮下浅静脉置短导管或钢针。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组织编写并发表的《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超过10%葡萄糖和/或5%蛋白质的肠外营养液,pH值<5或>9的液体/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500mosm/L的液体/药物,不适合经周围静脉输注。

但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全合一营养液,含有脂肪乳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溶液渗透压,还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作用。

此外,长时间均匀慢速输注也能够减少对血管刺激。

有作者报道,不超过900mosm/L 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可经周围静脉输注。

20世纪90年代期间,有关经周围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前瞻性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为70%以上患者周围静脉能够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输注肠外营养超过10〜14d后,周围静脉较难耐受。

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

需长期使用,还可采用有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BroviacCVC和HickmanCVC)经周围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静脉穿刺技术,注册护士经培训合格,即可操作。

迄今有关PICC的RCT研究较少。

2000年发表的1项比较PICC与CVC的随机对照研究[5]结果显示PICC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穿刺难度更高,穿刺未能达到预计部位的发生率更高,但感染、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的背景、目的和使用范围。

第二章肠内营养2.1 营养评估成人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前,需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营养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2.2 肠内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内营养,如胃肠道功能减退、食管癌术后患者等。

需严格按照适应症范围进行肠内营养的应用。

2.3 营养支持原则在肠内营养应用中,应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补充。

第三章肠外营养3.1 营养评估肠外营养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营养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因素。

3.2 肠外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外营养,如具有胃肠道功能衰竭、慢性肠梗阻等情况。

在确定适应症范围内,才能进行肠外营养的应用。

3.3 营养支持原则肠外营养应用中,同样需要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第四章营养相关并发症管理4.1 营养不良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适当调整营养方案、增加能量摄入等。

4.2 电解质紊乱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钾、钙、磷等的异常。

应通过监测并及时调整,保持电解质平衡。

4.3 感染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感染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监测并及时处理感染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估如何科学地监测和评估患者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后的效果,是这一应用指南关注的重点。

通过临床检测、影像学评估、营养评估等手段,及时掌握患者的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肠道外养分疗法的指南一.顺应证(一)肠功效障碍:如短肠分解征.轻微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轻微腹泻及固执性吐逆胃肠梗阻.肠外瘘等;(二)重症胰腺炎;(三)高代谢状况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四)轻微养分缺少肿瘤患者;(五)重要器官功效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效不全或衰竭等;(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收骨髓移植患者.二.禁忌证(一)胃肠功效正常,能获得足量养分者;(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养分;(三)临终或不成逆晕厥患者.三.并发症(一)导管相干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间静脉导管有关.罕有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毁伤.神经毁伤.胸导管毁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产生后需铲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2.沾染性并发症:主如果导管性败血症,是PN时最罕有.最轻微的并发症. 可因穿刺时未严厉履行无菌技巧.导管护理不当.养分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光过长或患者存有沾染病灶引起.产生后应立刻铲除导管,作血造就和导管头造就,改用四周静脉养分.若血造就阳性,则应依据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预防的措施为严厉履行无菌穿刺插管技巧.穿刺导管经 15cm 的皮下地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养分液.应用 3L 袋以构成全关闭式输液体系.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湿润.准时天天消毒穿刺导管四周皮肤.防止导管采血或输血.留意改换输液体系时的无菌操纵等.3.中间静脉导管铲除不测分解征:该并发症重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体系,消失难以说明的轻微临床症状.预防的措施有在拔管前留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防止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留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的皮肤瘦语上,但要防止过度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瘦语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 30 分钟.(二)代谢性并发症1.糖代谢杂乱:1)高血糖和高渗性晕厥:因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所致.预防措施是在输注 4h 后亲密监测血糖程度 . 如产生高渗性晕厥,应立刻停滞葡萄糖输入,用低渗盐水(O.45)以950ml/h 的速度输入以降低血渗入渗出压,同时正规胰岛素以1O~20U/h经静脉滴入.在改正进程中要防止血糖降低太快而导致脑细胞水肿.2)低血糖:忽然中断PN液的输入,而血胰岛素仍处于较高程度,就极易产生低血糖,故 PN 液输入忽然中断应视为禁忌.不该应用统一静脉门路输血或输注其他不含糖类液体而停滞 PN .对有糖代谢平常者,可用等渗葡萄糖液500ml作为过渡,然后完整停用PN .2.氨基酸代谢杂乱:以水解蛋白为重要氮源时,易产生高血氨症或氮质血症.今朝广泛应用结晶氨基酸液作为氮源,已很少产生;3.脂肪代谢杂乱:接收PN治疗3~6周以上,若PN液中不含脂肪,则可能产生必须脂肪酸缺少症. 预防的最好办法是天天填补脂肪乳剂,每周至少输注脂肪乳剂2次;4.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少:实行PN时,电解质须要量增长,不留意实时填补时极易产生电解质缺少症,低钾.低磷.低钙和低镁血症均可消失.微量元素最罕有的是锌缺少,其次为铜缺少和铬缺少.凡是长期行PN治疗者,应天天填补微量元素.(三)肝胆体系并发症PN 时易引起胆汁淤积性肝功效不全,其原因许多,个中长期能量过高.肠内长期没有含脂肪食物经由过程是重要原因.可经由过程调剂养分液用量和配方使其改正.(四)胃肠并发症长期禁食及应用不含谷氨酰胺PN液,可损坏肠粘膜正常构造和功效,导致肠粘膜上皮绒毛萎缩.变稀,皱折变平,肠壁变薄,影响肠樊篱功效,导致肠细菌易位,引起肠源性沾染.在PN养分液中参加谷氨酰胺能有显著呵护肠道粘膜樊篱的感化.四.留意事项(一)养分液配制1.在专门无菌配液室内进行,配液前配液室的台.面应紫外线照耀60min ;2.配液体进程中应严厉按照无菌技巧操纵;3.严厉履行“三查七对”轨制,加药时要留意各类药物参加次序,设计最佳操纵程序;4.配液完毕后用温水清洗配制台内.外,割断电源.(二)养分液输注1.导管皮肤进口处伤口天天换药 1 次,检讨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痛及渗出等炎症沾染现象.检讨留置导管体外段的长度,以早期发明有无导管脱出;2.养分输液时应勤作巡查,实时调节好输液速度,使养分液能恒速输入;3.输液管道天天改换,改换输液管时要夹闭静脉导管,防止空气进入管内;4.输注养分液的中间静脉导管不该作抽血.输血.暂时给药及测量中间静脉压等其他用处;5.经四周静脉作肠外养分治疗时,宜选用较粗血管 ,天天改换应用不合的静脉,削减静脉炎的产生.五.质量监控对接收肠外养分治疗患者进行体系.周全.中断的质量监控,实时发明有关并发症,尽早处理,防止产生轻微后果.经由过程质量监控可懂得肠外养分治疗后果,并可实时调剂肠外养分配方,进一步进步肠外养分治疗后果.(一)通例监测指标1.记载出入量:精确记载天天液体的出入量;2.不雅察性命体征:留意不雅察体温.脉率及呼吸的变更,并作记载;3.尿糖和血糖:尿糖天天测定2 ~4次.血糖在开端应用肠外养分治疗前3d,应天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固后可改为1周1~2次;4.血清电解质浓度:包含血清钾.钠.氯.钙.镁.磷浓度.在开端应用肠外养分治疗前3d,应天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固后可改为1周1~2次;5.血液通例检讨:每周查1~2次.如疑惑并有沾染时,应随时急查血细胞计数和分类;6.肝.肾功效和血清蛋白质浓度:每周查1~2次;7.血脂浓度:每周或每2周查1次 .(二)特别监测指标1.血清渗入渗出压:疑有血液高渗情形,应实时用冰点渗入渗出测定仪测血清渗入渗出压,无渗入渗出压测定仪,可按下列公式估算.血清渗入渗出压(mmol/L)=2[ 血清钠(mmol/L)+ 血清钾 (mmol/L)]+ 血糖 (mmol/L)+ 血清尿素氮(mmol/L);2.24 h 尿钠.尿钾定量:危重患者有显著钠.钾代谢杂乱时,需天天测定 1 次 24 h 尿钠和尿钾的排出总量.应留意留尿样是将24 h尿混匀后,再留取尿样lOml送检;3.胆囊B型超声波检讨:接收PN治疗超出2周的患者,宜每1~2周用B型超声波探测胆囊容积.胆汁稠度等情形,联合肝功效检讨成果分解评定肝胆体系是否受损和有无淤胆的情形.(三)养监测指标1.体重:体重转变可直接反应成人的养分状况,可每周测量1~2次;2.人体测量:测量上臂围,即测量上臂中点周径,可反应全身骨骼肌蛋白含量的变更,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可反应全身脂肪储量变更,每周测定1次;3.氮均衡:可天天测算,并盘算某段中断时光内累积氮平权衡;4.肌酐/身高指数:收集患者24h尿液,测定肌酐排出量,除以幻想肌酐值,可求出数值.如小于0.8提醒有养分不良.可每2周测定1次;5.血清氨基酸谱剖析:可每周测定1次,以指点调剂肠外养分配方;6.血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浓度:疑惑患者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少时可作测定;7.尿3- 甲基组氨酸含量:尿中3 一甲基组氨酸含量能反应肌肉蛋白质的分化程度,其排出量增长是蛋白分化代谢加重的靠得住指标. 可动态不雅察患者尿中 3- 甲基组氨酸含量的变更.。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引言: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管理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肠内及肠外营养是常用的方法。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鼻饲管、胃管、肠造瘘管等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肠道,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营养物质输入血液,供给患者全身所需的营养。

一、适应证:1.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包括口服困难、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瘘口、肠损伤等病情。

2.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包括胃肠道完全性功能失调、吸收不良、重大手术后等病情。

二、操作步骤:1.肠内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营养导管,根据口腔、食管、胃、肠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导管。

(4)准备好导管,插入导管到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导管。

(5)将营养配方逐渐注入导管,注意调整注入速度和容量。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2.肠外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肠外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静脉途径,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途径。

(4)准备好静脉输液装置,将肠外营养配方连接到输液装置。

(5)将输液装置连接到静脉途径,按照医嘱调整输液速度。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三、操作注意事项:1.营养物质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配方。

2.操作前应仔细检查导管或途径的通畅性和完整性,并消毒操作区域,避免感染的发生。

3.操作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肠道或血管造成不良刺激。

4.营养物质的注入速度要缓慢逐渐增加,避免急性肠道反应的发生。

5.患者在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全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指南

全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指南

**市人民医院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指南全肠外营养(TPN)药物是经静脉途径供应患者所需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细胞、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需要.营养支持的适应症、肠外营养剂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方法、途径、护理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治疗,因此,规范化的营养支持模式势在必行,从而避免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不合理现象,最大程度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

一、肠外营养的适应证(一)重度营养风险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经口或经肠道营养素摄入不足,且短期内(10~14天)无法恢复正常进食者。

(二)胃肠功能障碍.(三)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

(四)重症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支持。

(五)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出现不良反应或热量供应不足时,须联合应用肠外营养。

(六)重症胰腺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

(七)放射性肠炎.二、肠外营养的禁忌证(一)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三)下列情况慎用肠外营养:1、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而盲目延长治疗者:如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恶病质的患者,生活质量差、任何治疗方法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此时肠外营养也无明显益处,反而会增加患者生理和经济负担。

2、胃肠道功能正常或有肠内营养适应证者:对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时有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预计需要肠外营养少于5天者。

4、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5、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6、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尚未控制或处于纠正期间.7、脑死亡或临终或不可逆昏迷。

三、TPN合理配方设计原则(一)静脉营养支持的模式是个体化给药,在配方上应突出个体化的特点.(二)TPN的配方没有统一的处方,处方设计应全面考虑,包括是否有使用TPN的指证、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或体表面积及病情.(三)合理处方设计应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肝肾功能等。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讲解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讲解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草案)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支持学组2004.3目录第一章概述(吴肇汉) (1)第二章营养评价(曹伟新) (4)第三章成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徐鹏远) (8)第四章肠内及肠外营养 (12)第一节肠内营养(李宁) (12)第二节肠外营养(于健春) (14)第三节肠内及肠外营养并发症(林锋) (17)第五章药物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吴国豪) (19)第六章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 (22)第一节老年人(王为忠) (22)第二节心脏病(林锋) (23)第三节肺部疾病(许媛) (25)第四节糖尿病(徐鹏远) (26)第五节肾衰竭(刘敦贵) (28)第六节肝硬化(迟强) (30)第七节脑损伤(朱维铭) (31)第八节烧伤(伍晓汀) (33)第九节危重病人(许媛) (34)第十节胃肠功能衰竭(彭俊生) (35)第十一节短肠综合征(吴肇汉) (37)第十二节胰腺炎(伍晓汀) (39)第十三节炎性肠道疾病(王为忠) (40)第十四节消化道瘘(李宁) (42)第十五节癌症(曹伟新) (44)第十六节器官移植(刘敦贵) (45)第十七节围手术期(周岩冰) (46)第七章常用EN及PN制剂(朱维铭) (47)第一章概述临床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宪九、黎介寿,吴肇光等前辈就深切意识到营养支持在外科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时药品和器材都极为匮乏,仍然带领我们开展了这项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临床营养支持的理念不仅被广大医学界所接受,而且它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相当多的优质产品和器材,而且逐步已在国内生根、开花,这又为我们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各大教学医院里,特别是某些领先的单位,临床营养治疗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所难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

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白、多肽或氨基酸、单糖、低脂等);如消化道功能完好,则可选择完整蛋白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较高脂肪的天然食物制成的肠道营养制剂;如结肠功能障碍,可选择含有高浓度膳食纤维的配方。

6.根据输注途径选择肠内营养配方,直接输入小肠的营养液应尽可能选用等渗配方。

由于胃具有缓冲作用,因此通过鼻胃管输注的营养液对配方浓度的要求不高(与经小肠输注的营养液相比)。

7.若病人对某些营养成分有过敏或不能耐受,出现恶心、呕吐、肠痉挛、腹胀或腹痛等症状,轻者可调整速度及浓度,重者则可改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1.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主要取决于病人胃肠道解剖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吸可能等因素。

常用的途径有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多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和空肠造口。

2.口服与管饲的区别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口服对胃肠道功能的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3.最常用的管饲途径是鼻饲管,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

主要用于短期病人(一般短于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容易放置。

此法也可作为长期病人的临时措施。

对于营养支持时间需超过30天或胃十二指肠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则采用空肠造口术。

4.鼻胃管喂养的优点在于胃的容积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胃肠道连续性完整的病人。

缺点是有反流与误吸的危险。

而且经鼻放置导管可导致鼻咽部溃疡,鼻中隔坏死、鼻窦炎、耳炎、声嘶以及声带麻痹等并发症。

聚氨酯或硅胶树酯制成的细芯导管(型号从5F到12F)比较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可以增加病人舒适度、减少组织压迫坏死的风险,能保证鼻饲管的长期应用,尤其适于家庭肠内营养病人.从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即为喂养管到达胃部的长度,一般为55cm,再进30cm则表示可能已进入十二指肠(但需予证实)。

5.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主要适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胃瘘、幽门不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等)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病人。

此法可基本避免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6.置管操作可以在病人床旁进行,也可在内镜或X线辅助下进行。

床旁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以先放鼻胃管,然后让其自行蠕动进入小肠。

置管前给予胃动力药有一定帮助。

导管位置可通过注射空气后听诊、抽取胃液或肠液、X线透视等方式加以确认。

内镜或X线辅助下放置鼻肠管的成功率可达85%~95%。

7.经胃造口管喂饲肠内营养避免了鼻腔刺激,而且可用于胃肠减压、pH监测、给药等。

胃造口可采取手术(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或非手术方式。

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PEG无需全麻,创伤小,术后可立即灌食,可置管数月至数年,满足长期喂养的需求。

8.空肠造口可以在剖腹手术时实施,包括空肠穿刺插管造口或空肠切开插管造口,也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

优点在于可避免反流与误吸,并可同时实行胃肠减压,因此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疾病者,以及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为充分利用小肠功能并减少腹泻,插管部位以距屈氏韧带15~20cm为宜。

如病人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配套的穿刺设备。

胃肠道切开置管因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局部感染、肠梗阻、肠壁坏死及肠瘘等,现已不推荐使用。

【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1.应从低浓度、低容量开始,滴注速率与总用量应逐日增加,不足的热量与氮量由静脉补充。

通常,肠内营养的起始浓度为8%~10%,容量为500ml/d,维持浓度为20%—25%,容量为2000-2500ml/d,最大浓度为25%,容量为3000ml/d,若能在3~5天内达到维持剂量,即说明胃肠道能完全耐受这种肠内营养。

2.目前多主张通过重力滴注或蠕动泵连续12~24小时输注肠内营养液,特别是危重病患者及空肠造口病人。

3.为保证营养物质的充分消化吸收,可将病人丢失的消化液加以收集回输,尤其是消化道外瘘的病人。

4.评价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胃肠道有无潴留。

放置鼻胃管的危重病者胃底或胃体的允许潴留量应≤200ml,而胃肠造口管的允许潴留量应≤100ml。

5.所有肠内营养管均可能堵管,含膳食纤维的混悬液制剂较乳剂型制剂更易发生堵管。

因此在持续输注过程中,应每隔4小时即用20~30ml温水冲洗导管,在输注营养液的前后也应与予冲洗。

营养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引发蛋白质沉淀而导致堵管,若温水冲洗无效,则可采用活化的胰酶制剂、碳酸氢钠冲洗,也可采用特制的导丝通管。

第二节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

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

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

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

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取决于病人的血管穿刺史、静脉解剖条件、凝血状态、预期使用肠外营养的时间、护理的环境(住院与否)以及原发疾病的性质等因素。

住院病人最常选择短暂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插管;非住院环境的长期治疗病人,以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或植入皮下的输液盒最为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