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word版)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
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
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
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1.教学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7.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将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 1.将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强调学 将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 习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习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使学习者成为 一个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 一个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具有内在自由特 性的人, 性的人,这对只注重学科知识学习的传统理 论提出了挑战。 论提出了挑战。 2.注重学习与学习者个人意义的关系 注重学习与学习者个人意义的关系, 2.注重学习与学习者个人意义的关系,强调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对于传统纯粹从认知角度的学 习分类是一个突破。 习分类是一个突破。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观
3.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不仅是一 ) 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 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 体的行为、态度、 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 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 人之间的关系。
、建构 义学习 论
观
1.知识是动态的和相对的,是个体基于 .知识是动态的和相对的, 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 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知识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 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知识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 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 标准的理解。 标准的理解。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学习需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真实和现实的情境中发生。
这种构建主义主张属于()。
A.个人建构主义B.认知建构主义C.心理建构主义D.社会建构主义【答案】D【解析】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2.强调应该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发现理论B.认知同化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C【解析】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强调研究人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布鲁纳B.桑代克C.奥苏伯尔D.罗杰斯【答案】D【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A项,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B项,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倡导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C项,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倡导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答案】D【解析】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描述个体的心理结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则是图式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5.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联结理论B.认知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提出,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简单的传递和转移,而是学习者诸多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由于我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 因而我们也就无法确定我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 的最终写照,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 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3.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 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虽然强调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且只 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任意建构,而 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 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2.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3.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
建构
1. 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
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的, 主体也不会对别人传递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全部照收。主动 的关键就在于,主体会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来衡量他 人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并赋予其意义 。
三、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1.知识观: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 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原有知识经验基 础上建构自己对世界的揭示和理解
2.学习观: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3.教学观:教学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头脑中,
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新的知识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一、思想渊源
(一)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 (二)教育学思想(杜威) (三)现实起源: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
[教育学]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弹性,但如果把这一观 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是错 误的。
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的见解,但如果 将这一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 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认识标准。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生成性学习 认知灵活性理论 探究性学习
理解的生成过程经历的 环节。
认知灵活性理论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了灵活 的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学习者 必须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1.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 的知识
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 斯皮罗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 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的知 识:是指有些知识领 域的问题是比较规 则和确定的,解决 这样的问题有明确 的规则。
生成性学习
1.生成性学习的过程 两个前提:
第一,人们生成对所知 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 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第二,人脑并不是被 动的学习和记录输入 信息,它总是建构对 输入信息的理解,主 动的选择一些信息, 忽视一些信息,并从 中得出推论。
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 者原有认知结构——已 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 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 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 感觉信息(新知识)相 互作用,主动的选择信 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 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
应该用“生存力”来代替“真理”,只要某种 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或能提供关于 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那它就是适应的,就 是有“生存力”的(适者生存),不要去追求 经验与客体一致。
该理论的缺陷:
知识是主体赋予自己的经验流的一种形式,每 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社会 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 泛国际影响的、集大成的 科学) 泛国际影响的、集大成的(科学)学习理论。建构 主义首先根植于西方近现代哲学;其次,是 主义首先根植于西方近现代哲学;其次,是来自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第三,也来自认知科学和脑科 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皮亚 杰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杰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第四,还来源 于科学教育学或科学教育研究。然而,建构主义 于科学教育学或科学教育研究。然而,建构主义 作为一种认识论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杂交而生 的产物。这种多学科性决定了其自身流派众多, 体系庞杂,而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倾向和范式。 诸如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 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 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 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 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研究的学习是 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它更强调人类发展和教育的整体 性及情感因素。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性及情感因素。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发觉。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发觉。 学习者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材料, 材料,自己安排合适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以个 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学习者可以自由 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 地实现潜能,以求得更充分的发展。 地实现潜能,以求得更充分的发展。这一理论 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张有助于改进教 学中的人际关系。 学中的人际关系。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这些是四边形?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这些不是四边形?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促进有效的知识建构
提供实验的机会 呈现别人的观点 强调概念的理解 进行真实的活动 促进对话 创建学习者共同体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彩虹; 揉碎在浮藻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的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而沉默, 沉默的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两位研究者都强调只有当先前的概念与 新信息不一致、个体经历了不平衡的过程时, 认知变化才能发生。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还强调学习的社会特 性,二者都主张运用混合能力学习分组的方 式来促进概念改变。
当代建构主义观点主要来源于维果斯 基的理论,诸如合作学习、基于课题的学 习以及发现学习等课堂教学方法都是以该 理论为基础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每个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 学习者看到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而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标 准的理解,学习者间的合作可以使这种理解更丰富、更全 面。 3.学习的情境性 重视在复杂学习情境下对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 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 的。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他只有通过具 体情境下的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理解。
第七章
201611(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或简单的信
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 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学习的理解性: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 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 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第 15 页
五、警惕自主建构的危险性
➢ 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
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 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鱼就是鱼!!
第 16 页
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搭脚手架 • 独立探索 • 协作学习 • 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随机进入 教学
• 呈现基本情境 • 随机进入学习 • 思维发展训练 • 小组协作学习 • 学习效果评价
第 13 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 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1)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关系发生变化
(2)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生:被动接受者 教师:传道授业者 教材:传授的内容 媒体:教学的手段
主动建构者 帮助促进者 建构的对象 认知的工具
2、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上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 眼,帮助学生学习喜欢而且有意义的知识。
3、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 18 页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
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 的人,一个充分起作 用的人,使学生的整 体人格都得到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15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
过知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
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认知的技能不是认识现实,而是适应与组织自己的经 验世界。 维特洛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
8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 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 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 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 义的一个重要结论: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 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 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 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 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观点,
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参与过程。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 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互 动更重要。
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情境性学习和认知分布学习的观点之中,
认为知识的意义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及认识主体
间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的,强调学习是知识的社会交流互动功能。
因此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而是要 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这一知识建构 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才能完成。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7.1复习笔记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受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当属皮亚杰,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而经典的阐述。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是一种渐成论。
他继承了康德的范畴论,抛弃了康德的先验论。
皮亚杰明确指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
概括地说,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2.杜威、维果茨基、布鲁纳的建构主义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也对当代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1)杜威的经验性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
(2)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观察体现在教师活动中的社会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新手一专家研究等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重要的影响。
从现实起源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
(二)建构主义分类建构主义者们对建构主义的分类主要有:1.美国乔治亚大学研讨会上将建构主义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
2.根据建构主义者的学术领域,建构主义可分为哲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和教育学建构主义。
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 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 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 用过程建构获得的。 •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 统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 对信息意义的理解。 • 而且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和新的信息的相 互作用其本身也会产生调整和改变。
• 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则强调应用的 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 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 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 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 更好地解决问题。 •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 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理论提出了巨大的 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 认知主义者,如信息加工论,基本上还是采用了 客观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 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 与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 过程。 •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在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 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观主要 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 互作用,而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这和建构主 义更加强调知识的主观性的观点还是有区别的。 •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发展的过程主要是一个历史 的、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人在接受历史文化的发 展过程中,这种历史文化也改变着人的心理。
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 知识观 • 学习观 • 教学观
知识观
• 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 知识的主观性. • 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 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 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 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 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 (3) 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弹性,这是对的。 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 程目标,过于强调认识的个体性、具体情境性, 则是非常有害的。 • (4) 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这 是对的。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陷入彻底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 则是十分有害的。他不仅使学生无法建构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牢固的知识结构,而且会使学生 滋生浮燥、不踏实的认识态度。我们在认识世 界的过程中,从某一角度,我们基本上是可以 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的。因此,我们在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 客观地、认真地去揭示客观世界。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若干思考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若干思考新课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彼此尊重、有爱、互助的新型教学关系成为了新导向。
学案导学法、翻转课堂的局部开花表征着课改措施的落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便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石之一,分析、研究这些理论有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张主动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强调在对旧知识的重组的基础下,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当然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现象或知识可能会建构出不同的内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建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斯滕伯格、维特洛克、维果斯基等。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其曾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主张“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
图式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可以将图式看作是学生心理构建的框架结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
同化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自身对于新知识的过滤和重加工,并将新知识纳入自身原有的图式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即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发现新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有较大差别时对新知识的重新组合、吸收、纳入的过程。
平衡即学生的旧知识平衡状态向新知识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维特洛克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外界信息单纯输入的过程,在人们基于已有的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和危险性是并存的,不同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理解会有差异,有些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结构甚至会与新知识本身南辕北辙。
维果斯基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个桃”,最近发展区理论肯定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发展潜力,也对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标准提出了新范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启发一些教学方法的落地,比如学案导学法、翻转课堂、合作讨论法等。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名词:1、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2、个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
3、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内化有关的知识。
4、生成性学习:学习者通过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意义的生成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5、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提出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他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把知识获得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6、初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7、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8、内化:把存在于社会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9、自下而上的知识:指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流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
10、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11、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12、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13、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
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而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斯基的理论 为基础,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ld) 和库伯(P.Cobb)为代表。(P195)
社会建构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 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 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但它比激进建 构主义稍微温和一些。
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第二节 个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 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
本身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 一种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思潮。它进一 步揭示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突出了用 头脑建构知识和进行社会活动在发现 和转换复杂信息中的意义。
②情景性教学, (书198)学习应与情景化 的活动结合起来,情景学习的具体特 征为:
a.真实任务情景;
b.情景化的过程;
c.真正的互动合作;
d.情景化的评价。
④支架性教学,▲ (书200)把学习者的“最 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文化活动, 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 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进行,逐渐 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一、理论根源
– 哲学根源
• 康德: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人所知道的只是自 己的经验。
• 库恩:科学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范式,知识是个人的理解。 • 后结构主义:强调非理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V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V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相比于其它心理学流派来说,人本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所以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描述,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是有差异的。
07-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 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概念知识不是一套独 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它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 理解。 ——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手工作坊中师 傅带徒弟一样。学习者(如同徒弟)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
会—政治过程在公众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者,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冯·格拉塞斯费尔 德、诺曼等,他们关心个体内在建构并存储着的知识,以及个体建构活动的心
理学机制。
个人建构主义:强调个人自身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创造作用,认为学习是一个意 义建构的过程。如: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 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 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 能代替的。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而是
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生:被动接受者 教师:传道授业者 教材:传授的内容 媒体:教学的手段
主动建构者 帮助促进者 建构的对象 认知的工具
传统的
传授知识 教师
学生
建构的
学生
知识
教师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
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的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
建构主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