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doc

合集下载

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过程:[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多媒体演示]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

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

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案3(鲁教版必修1)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案3(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六、教材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二、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三、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一、教学重点: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教学难点: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精选】鲁教版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说课稿-地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鲁教版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说课稿-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地球的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学情、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更替等几个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之后进行的。

从这点上说,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一个延伸,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学生要重点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影响、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掌握好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使我们解释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等其它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方面看: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后,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现象具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

◆从学习能力方面看:教材内容原理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语言具有较强专业性,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高一学生在下学期才学习立体几何)。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参差不齐,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求四、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学生建立地球公转运动特征的地理空间模型。

1.3鲁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1.3鲁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开始讲授地球公转的新知识:
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等基本知识。
2.通过地球仪、天文软件等教学工具,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详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4.分析地球公转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5.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关爱地球家园。
3.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思考。
2.新课导入: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方向等,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天文软件,分析地球公转对日照、温度、气压等地理因素的影响。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的解释。
2.掌握运用地球仪、天文软件等工具分析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的动态模拟,引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高中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这表明课标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因此,正确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学好地球公转意义的基础。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概况虽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但这部分内容是他们在初中时学习的,初中地理会考结束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所以在理解地球公转概况方面虽不会存在太多困难,但学生对此的兴趣也不太大。

1.2.1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1.2.1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本节课内容丰富,过程设计合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类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地球公转基本知识的理解。
(2)整理课堂笔记,梳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3.过渡语:通过以上问题和图片的展示,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公转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和速度等基本知识。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3.地球公转的影响:讲解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如农业、气候、生态等方面。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理现象和影响。
2.强调地球公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球公转的奥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地球公转现象图片,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引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注意事项: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教案(1)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教案(1)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教案(1)测试要求:1、明白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明白得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说明四季形成的缘故。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基础知识:一、公转概况1、地球公转方向:侧视,从北极上空俯视,从南极上空俯视。

2、地球公转周期:年,为日时分秒。

3、地球公转轨道是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4、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时刻是,到达远日点的时刻是。

5、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远日点速度较。

二、黄赤交角1、赤道平面指过并与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指地球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目前为。

请在下图中注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并注出南北极点、黄赤交角的度数。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之间做有规律性的往返移动。

请用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移动的轨迹图,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

(1)南、北回来线之间:一年有次太阳直射;南、北回来线上:一年有次太阳直射;南、北回来线外:太阳直射。

(2)在图中标出劳动节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并画箭头说明其移动方向。

(3)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的时刻段是,一直向南移动的时刻段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的时刻段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的时刻段是。

(4)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周期是年,为日时分秒。

(5)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①二分二至判定:a.依照地轴倾斜方向判定;地轴北端指向太阳为,南端指向太阳为;b.依照地球公转方向推导。

②在图中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及其时刻,注意其与二至日位置的区别。

③请描述从夏至日到秋分日、冬至日到春分日这两个时刻段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从夏至日到秋分日,从冬至日到春分日。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当地球运动至图1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昆仑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高中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文档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word文档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课程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2.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学习重点: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学习难点: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学习流程☆前置补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情景导入斗转星移这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在不断变动着,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是在球面上运行。

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好像每天绕地球东升西落。

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预习交流 1 公转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公转的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黄赤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太阳直射点☆自学研读及探究探究一:为什么7月初太阳经过远日点附近,但我们这里却是夏季?探究二:黄赤交角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能引起回归线的变化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绘制下图: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延伸拓展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0-/ - /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课堂专练SNab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此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的节气为。

1.3鲁教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设计

1.3鲁教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设计
教师利用媒体展示
思考:直射点所在纬线上各点是否都有直射?时间是否有先后?为什么?
思考:太阳直射某纬线时,其它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何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不同)
同一时刻,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侧递减
二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28—32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
教材P16—P17图、文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直射点位置如何变化?回归线位置如何变化?
20—24
提问: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为多少?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一直为90°吗?一天中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每天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相同吗?
24—28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间)
教材P16图、文
同学在阅读教材图文基础上,相互自由讨论;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中,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时,达最小值。
32—34
反馈练习:扬州(约32°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节气)达最大,(节气)达最小;明天与今天比,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小)
34—38
讨论活动:已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要求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有无简单的计算方法?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该地与之间的)
思考:直射点的位置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为,这是由而产生的;
太阳直射点始终平面上移动,由于的存在,直射点在两线之间往返移动;
直射点落于赤道上时间:
直射点落于北回归线时间:
直射点落于北回归线时间:
15—20
活动:教材P16《活动1。2。》
反馈练习:今天(9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一半球,将向哪一方向移动?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回归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地球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很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作为高中地理重要的基础理论,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和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

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探究活动,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增强学生对宇宙环境的进一步认识。

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浅谈关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节的活动教学建议。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鲁教版必修•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般特征、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个热量带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看似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实际又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活动设计既要参照教材内容,乂要立足课标,以活动、思考、练习、活动后续来引领课堂教学内容。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I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

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II.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口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III.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 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气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

;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 ;夜半球:太阳高度<0° ;晨昏线:二0。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④任意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IV.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口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V.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

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VI.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孤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孤夜弧的概念及意义。

播放动画“春分一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 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 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

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VKL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

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

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

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o【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从向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

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

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孤夜孤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口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O(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o(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夜,且纬度越高,昼o(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o【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活动6:四季的更替【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

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1)五带划分的界线:和O(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o(3)我国大部分地处,小部分地处,没有o(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o【活动后续】思考: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变小、或不存在的话,地球上还有没有热量带?如果存在,热量带的纬度范围又将如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