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之厚 与古为徒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古诗词情景默写(全册书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古诗词情景默写(全册书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7.《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关于庄子的名言有哪些呢

关于庄子的名言有哪些呢

关于庄子的名言有哪些呢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养生主》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逍遥游》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6、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显则明。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齐物论》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10、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胠箧》12、绝迹易,无行地难。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人间世》1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胠箧》1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15、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杂篇·徐无鬼》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人间世》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1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

《庄子·外篇·秋水》20、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大宗师》2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齐物论》22、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寓言四则断句及翻译打印

庄子寓言四则断句及翻译打印

庄子寓言四则断句及翻译打印第一篇:庄子寓言四则断句及翻译打印庖丁解牛庖(páo)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嘻善哉技盖(通: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安知鱼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 惊喜的样子)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1](今河南商丘[2],一说安徽蒙城[3])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孔子《论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子路》)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内篇·大宗师作者:庄子及门徒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囗(上“敖”下“言”)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老子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份,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八十一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是三个重要的版本。

老子《道德经》楼观台版本:0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精选14篇)《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篇1【跟踪试题】一. 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二. 填空题: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

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

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

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

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

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

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译文: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

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

唐朝会昌年间,滁州刺史李渍写过一篇《荇溪记》,说此水是从永阳岭流出来的,向西经过皇道山之下。

到实地探求考察,如今并没有叫做荇溪的溪流。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二十九)(书信)(韩愈)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二十九)(书信)(韩愈)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二十九)(书信)(韩愈)转自:语文生活123的博客卷二十九○韩退之与孟尚书书愈白:行官自南回,过吉州,得吾兄二十四日手书数番,忻悚兼至。

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惟万福。

来示云: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之者妄也。

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

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与之语,虽三竺竺,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孔子云:丘之祷久矣。

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传》又曰:不为威惕,不为利疚。

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

况万万无此理。

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耶,小人耶?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

天地神祗,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

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

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

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

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

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故学士多老死,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

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坏。

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

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用古文优雅的怼人句子

用古文优雅的怼人句子

用古文优雅的怼人句子
1. “尔乃见识浅陋之徒,岂懂吾之深意?” 例子:甲:“这有什么难理解的。

”乙:“尔乃见识浅陋之徒,岂懂吾之深意?”
2. “汝之愚钝,真乃令人咋舌!” 例子:A 对 B 屡次犯错感到无语,说:“汝之愚钝,真乃令人咋舌!”
3. “彼乃无德之人,何足与论!” 例子:众人谈论某人品德不佳,一人道:“彼乃无德之人,何足与论!”
4. “此人何其狂妄,不知天高地厚!” 例子:C 对 D 的自大行为看不下去,说:“此人何其狂妄,不知天高地厚!”
5. “汝行止荒谬,可笑至极!” 例子:E 看到 F 的荒唐行为,脱口而出:“汝行止荒谬,可笑至极!”
6. “彼之言语,如蝇之乱耳!” 例子:大家听着某人的喋喋不休,一人道:“彼之言语,如蝇之乱耳!”
7. “此人之陋行,岂不比那跳梁小丑?” 例子:G 说起某人的丑态,对 H 说:“此人之陋行,岂不比那跳梁小丑?”
8. “汝之所为,真乃荒唐可笑!” 例子:I 对 J 的行为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说:“汝之所为,真乃荒唐可笑!”
9. “彼岂堪与君子相较?” 例子:K 评价品德差的人,对 L 说:“彼岂堪与君子相较?”
10. “此等无知之辈,安能入吾眼?” 例子:M 对那些没见识的人不屑一顾,说:“此等无知之辈,安能入吾眼?”
观点结论:用古文优雅地怼人,既可以犀利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又显得有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交流方式。

陶渊明集序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集序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集序原文及翻译摘要:一、陶渊明简介二、陶渊明作品的特点三、陶渊明集序的原文及翻译正文: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字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杰出诗人、辞赋家。

他出身于浔阳柴桑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陶渊明少年时期便有很高的抱负,但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从事农业生产以养家糊口。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二、陶渊明作品的特点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风格独特,以田园诗、饮酒诗、咏史诗等为主要类型。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善于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陶渊明集序的原文及翻译《陶渊明集序》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为陶渊明的诗文集所作的一篇序言。

以下是原文及翻译:原文: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

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

翻译:那些炫耀自己、自我推荐的人,是士人和女子的丑行;那些不嫉妒、不贪求的人,是明智和通达的人的心意。

所以圣人隐藏自己的才能,贤人逃避世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的完备,没有超过道的;亲近自己,没有比身体更重要的。

所以道存在时,身体就安宁;道失去时,身体就受到损害。

在百年的时间里,在一生的岁月里,忽然就像白马一样,暂时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逆旅。

应该和大自然一起繁荣和枯萎,随着中和的心态而任由自己放纵,怎么能因为忧虑和畏惧而劳累,因为人间的俗事而奔波!齐地和赵地的歌舞娱乐,八珍九鼎的美食,驷马车相连的荣耀,侈长的衣袖和执圭的显贵,快乐就是快乐,忧虑也跟着而来。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道德经马王堆帛书帛书老子五千言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道德经马王堆帛书帛书老子五千言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道德经马王堆帛书帛书老子五千言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1973年,原版《道德经》出土,与现在的相比,这几处被篡改了《道德经》是一本神奇的书,无论是什么行当,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启迪。

算命的把《道德经》当作启蒙书籍,军事家更是当兵书来看,反正这是一本千古神书。

你无法想象《道德经》这本无所不包的书,凡五千余言竟然是几千年老祖宗编出来的,放到现在依旧不过时,这就是老祖宗厉害的地方。

随着文物不断出土,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就有了不少的争议。

尤其是1973年原版《道德经》出土,与现在版本相比,这几处被明显改动了。

《道德经》被篡改,这一点也不奇怪。

比如孔子的《论语》,历经千年发展,已经被曲解了。

虽说没有篡改,可《论语》本义早已被曲解得面目全非。

《道德经》的境地与《论语》相比,也好不到哪儿去。

现行《道德经》版本,就是小孩子也能背上一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语。

然而,根据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原版《道德经》,与现在相比有所不同。

其实,《道德经》的出土版本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为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版,二为1993年郭店楚国墓竹简版。

这两个版本《道德经》,郭店本早于马王堆本,但属于精要选讲,研读考究的价值并不大。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含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含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

“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

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

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

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

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

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

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

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确是如此。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

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

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德道经》简介帛书《老子·德道经》,出土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分为甲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义的版本。

现代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在编排上有所不同,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反之。

通行本在某些章节次序也有差异。

文字上帛书与通行本也有所差异。

接下来阿东就将帛书版本的《老子·德道经》原文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德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三章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薄厚文言文翻译

薄厚文言文翻译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而厚德载之。

天地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夫玄德深矣远矣,与物无穷,而天地久矣,不可得而亲也。

是以圣人之于天下也,为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珠,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也天随,功也天成。

夫唯弗居,是以无尤。

【译文】天地间最大的德性是生成万物,生成之后,又有深厚的德性承载它们。

在天地之间,万物都背阴向阳,阴阳之气相冲,形成和谐。

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重视德。

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它们成长,使它们成熟,使它们受到滋养,使它们得到覆盖。

生成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依赖,使万物成长而不主宰,这叫做玄德。

玄德深远而深远,与万物无穷无尽,天地长久而长久,无法接近。

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依赖,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消失。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枯竭,动荡而愈益充实。

言语过多,反而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中和。

因此,圣人穿着粗布衣服而怀揣珠宝,将才能藏在身中,等待时机而行动。

因此,他们的行动顺应天道,成就自然而然。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没有怨尤。

【文言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而厚德载之。

天地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夫玄德深矣远矣,与物无穷,而天地久矣,不可得而亲也。

是以圣人之于天下也,为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珠,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也天随,功也天成。

夫唯弗居,是以无尤。

【翻译】The greatest virtue of the universe is the act of giving birth, andafter giving birth, there is a profound virtue that supports it. In the midst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ll things bear the yin and embrace the yang, harmonizing through the collision of qi. Therefore, all things respect the Tao and value virtue. The Tao gives birth to them, virtue nurtures them, grows them, ripens them, nourishes them, and covers them. To give birth without possession, to act without dependence, to grow without dominion, this is called the Supreme Virtue.The Supreme Virtue is profound and distant, infinite with all things, an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have been eternal, unapproachable. Therefore, the sage in dealing with the world does。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庄子》原文

《庄子》原文

《庄子》原文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

恶可!夫以阳为充,孔阳,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内直者,与天为徒。

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

是之谓与天为徒。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

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

是之谓与人为徒。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若然者,虽直而不病。

是之谓与古为徒。

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ú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齐,吾将语若。

有而为之,其易邪。

易之者,杲天不宜。

”颜回曰:“毁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

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

吾语若。

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绝迹易,无行地难。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

闻以有知知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瞻彼揆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尧舜之所纽也,伏羲几遽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

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

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

吾甚栗之。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

阮籍《大人先生传》原文译文赏析

阮籍《大人先生传》原文译文赏析

阮籍《大人先生传》原文|译文|赏析《大人先生传》是三国魏文学家阮籍的作品。

这篇文章对当时司马氏的统治,尤其是虚伪的礼法制度,作了激烈的斥责和辛辣的嘲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人先生传》原文魏晋:阮籍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

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

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

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

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

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

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

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

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

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

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著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遗其书於苏门之山而去。

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於君子。

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

立则磬折,拱若抱鼓。

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

心若怀冰,战战栗栗。

束身修行,日慎一日。

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颂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为礼是克。

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

扬声名於后世,齐功德於往古。

奉事君上,牧养百姓。

退营私家,育长妻子。

卜吉宅,虑乃亿祉。

远祸近福,永坚固己。

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

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

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开达於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吾将为汝言之。

“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未之安固。

孤古文言文翻译

孤古文言文翻译

古之文言,雅而深奥,非寻常口语所能及。

今译其意,以俟后学之借鉴。

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而无有,为天地之心。

」译解:天地之广大,其德莫大于生。

生者,无有之始,乃天地之心也。

原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译解:天地设定其位,圣人因之而成其能。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解:道之初,独生一。

一而生二,二而衍三,三而育万物。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解:古时学者,必有所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疑释惑之人也。

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解:千里之行,始于脚下。

凡事之成,必从小处着手。

原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译解: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差别细微。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解:我每日反省自身: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所学之业,是否勤习?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解:民之地位为贵,国家次之,君王则较轻。

原文:「满招损,谦受益。

」译解:自满招致损害,谦虚则受益。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解:与他人同行,必有可师之处。

原文:「善泳者死于溺,善剑者死于剑。

」译解:擅长游泳者可能死于溺水,擅长剑术者可能死于剑伤。

此言技艺之精,亦需谨慎。

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解:不忧虑财富之少,而忧虑财富分配不均;不忧虑贫穷,而忧虑生活不安定。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解:只学习而不思考,则所得无益;只思考而不学习,则陷入危险。

古文之深奥,非一日之功可解。

然以今译古,虽不能尽达其意,亦能窥见一斑。

学者宜多读古文,以增广见闻,修身养性。

《道德经》杂谈:以道治国

《道德经》杂谈:以道治国

《道德经》杂谈:以道治国道德经(一)无为《道德经》是一本救世之书,老子撰写此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混乱的社会寻找一条走出困境的出路。

囿于时代的局限,老子不得不寄望于君王,他希望为人君者能够主动以道为依归来治国治家,实现天下太平。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不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在这一章里面,老子直接提出,道不能象认识万物那样来认识它,万物都是分的,而道是一整体,它的内涵就是朴。

朴者,原木,原木的特点是浑然一体,没有人为雕琢。

“虽小”,是说道至小无内,你没办法用身体的任何感官来感知它,当你不能用感官感知它的时候,以为它很微小,甚至不存在,但是天下万物无不顺从于它。

侯王能够守道,以整体看待万物,以无为的原则治国理政,则人民就会自动归服。

道的作用在哪?天地相合,降下甘霖雨露,没有谁命令它而万物平等的受到甘露的润泽。

这说明道对待万物的两个特点,一视同仁和无为。

一视同仁才能“均”,无为才能“自”,但是,如果你能认识道的这两个特点,有意以此两点治国理政,那就错了。

你一旦以“一视同仁”的原则去“仁”,一旦以“无为”的原则去“为”,结果可能就是不仁,就是有为。

所以老子又告诫,“夫亦将知止”,知止者,回归于道也,回归于道就不会走入岐途。

这里说得很绕舌,按照道去做,结果可能有不道的结果,最终又要回归道。

不能深入了解道的奥义,确实容易被转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是本,一视同仁也好,无为也好,是从本生发出用。

一旦从本体落入现象界,就会五花八门,愈走愈离本体越远。

道之“用”,一“用”就是对道的偏离。

所以,在现象界,一定要时常回归本源,就象川谷归向大海一样。

川谷之水与海洋之水是不断循环的关系,海洋之水受蒸发,形成水汽被大气送至大陆,冷却后形成降水落下来,落下来的水汇集成川又归向大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天之厚与古为徒作者:刘波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3期陈佩秋先生是一位大隐于市的长者。

世家子弟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自尊,以及虚冲淡泊的心怀和自足平静的生活,同当代自然拉开一段距离。

先生既置身当下,又能避开世俗的喧嚣,永葆她的心灵和创作自由。

她的艺术和人生,注定就像她所秉持的文化理想一样,会成为后人况味的经典。

回到历史情境,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活在当下的众生,无论如何从文献中感受过去时代的氛围,都缺少真切的感知。

于今,生长于民国时期的艺术家,大都连同那个时代消失在世人的视野,而渐渐变成故事,被后人不断演绎。

而故事,总是要么夸张,要么减弱,要么专注片段,总是隔着一层,缺少充实的内容。

我们需要引领。

陈先生生于民国,是我们可以近距离感知接受了民国精英教育而又在新中国经历丰富人生与艺术历程的先生。

其近百年的人生,沉淀着厚重的传统,伴随着百年的沉浮跌宕。

因之,我们对先生艺术的读解,亦须放眼这百年甚至更久远的时代背景。

回到2002年的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国宝展”。

这次偶然邂逅的大展,对于当时尚在读书阶段的笔者而言,犹如突然打开的一扇窗。

开始意识到,面对庞然的古代绘画遗存,不能鉴定真伪,不能鉴赏优劣,对于一个专业人士而言,将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经龙华寺照诚大和尚引荐,踞随陈先生学习古典绘画鉴定。

十多年的授受,获益于先生的引导,对古代绘画的真伪优劣判断渐入门径,温故而知新,对古代书画的点滴体会也提升了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尤其是对先生艺术之所从来,有了更深人的体认。

对先生的书法心仪久之。

偶然获睹题写在画上的跋语,与画面相得而益彰,有着耐人寻味的丰厚和仪态。

论及当代书家,先生是一贯的风度,真诚赞美着同辈人的成就。

单是这种胸怀,就足以令后辈敛衽推服。

观其书法,意古而气清,题在古画上的那些鉴定跋语,能与古人情性相侔,气息相通。

能得古人之心,与之境会神侔,形骸点画尚在其次。

闻说先生书法集将付梓,终于可以一册在手,尽睹风流。

从前零星获观的体验,不能和集中鉴赏相提并论,一个满纸繁华的点画世界将要呈现在读者面前。

受命为书法集写点文字,惶恐之际,却也欣喜。

因此可以进一步走人先生的艺术世界,用自己的直觉感受和理性思考做一番深入的体察,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刘熙载《书概》有言:“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

”舍自然则悖于大道。

非经典则失其依凭。

刘氏所言,不惟察主干学书之始,也未尝不可作为书学终极评判之高标。

以视先生书法。

窃以为正得其所。

盖书法一事,虽云小道,其可规模人心,范围胸发,陶钧性情,颐养心神者,大矣。

倘非出入自然,则乖于生命状态,悖于天地大美,终究不能人干正道;而不能古雅,必堕流俗,设一人矜才使气,不能裕之以学养,则偏矣。

“天”“古”于研讨书法,可称要言。

刘氏又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对于“学”之考察,当不止于浅深,更在能化与不能化:“才”有庸俊,即俊才亦有大小:司马迁赞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可知“志”。

另有深意在焉。

故欲辨书之高低,但自其人学问、才具、志向人手可也。

以观先生书法,一从字外,一从字内,各有诸点请略陈如下:字外因缘与生俱来,字外功夫无人合一,皆非力强而致。

一个人的心量心性,基本上与生俱来,学习是很难改变的。

陈先生的心性,与她的出身和环境都有关系。

平和其气,宽宏其量,故能不为世俗牵役,笔下清纯深邃,直指人心。

先生生逢乱世,却长于相对安宁的西南重镇昆明,能于兵荒马乱中得相对从容裕如的成长环境,因之也造就先生平和雍容的风度。

八西南联大学习工科,后转入画科。

民国精英教育的风度,很令今天人向往甚至仰望。

而真正接受民国时期精英教育的人士,在世者尚称寥寥,有成就者更是难得,陈先生是其人也。

听听先生论人论事论学,没有固定僵化的教条。

令人时时沐浴古,今、中、外通邮置驿的快感。

凡事不喜与人计较短长,或者他人所计较者,正是先生所超越者。

歷经磨砺,不改初心,保持着士人的神圣自尊。

先生虽然生长于这样的环境,却没有沾染丝毫旧文人习气。

对人对事真诚坦率,对待艺术学术单纯执着,故能成其博大气象。

王国维论纳兰调。

谓“初人中原,末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汉人风气”在王静安先生笔下,显然含着贬义。

那是一个文化成熟太早,在价值观上有太多方便。

浸淫其中的人士难免会沾染一些自我陶醉、自我麻痹的玩世不恭的圆熟和平庸。

丧失了清新俊逸,渐渐失去了初心,一个太过古老的文明,其过于成熟的价值体系也会滋生惰性。

于是,大多数怀才不遇的文人寄情书画,舞文弄墨,名为遣兴,实则逃避。

这种态度,很为后世文人陈陈相因,遂少了许多真切的感受和活泼的生机。

陈先生于学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能始终保持一份清新率真的状态,不以年高望尊拒人千里之外。

每与人论画,辄直人主题。

切磋琢磨。

诲人不倦,视学术为天下公器。

世俗所谓门户之见,在先生是很不以为然的。

其精纯执着正应夫子之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发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中国学问每每与人格互为表里,庄子所谓“不黏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是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黏滞干物,必然心胸狭窄,不能豁然,先生心怀坦荡,不骜名利,遂于世俗之争竞并无兴趣。

唯其如此,她的心灵才能不拘执于一时一事,放眼历史文化,放眼中西古今,广采博收,推陈出新。

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

一方面不争,另外也不盲目跟风追逐。

追逐新奇。

追逐时髦和口号,都可以让入迷失了自己。

在这种无谓的追逐中,;肖磨了时光,耗损了气力,世俗的熏染,名利的诱惑、五声之乱耳、五音之盲目,其实伤害的郡是心灵。

而后者,正是王阳明所不断警醒世人的。

艺术家靠感觉?这是很多人的理解,不过可能只说对了一半,事实是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理性精神往往指引着艺术家的方向。

艺术的探索也是人生的实现,会面临诸多选择。

仅仅靠感觉而成功的艺术家古今中外鲜有其例。

《文心雕龙》云:“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恽辞。

”说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但创造,甚至在学习,钻研阶段,“理性”的作用就凸显了。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存。

首先面临选择的问题,“真伪” “优劣”?是否与自己的秉性相投?如何在前人成说中辨析?这些都不是凭感觉就可以做出判断的。

那种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武断的结论,不是强词夺理,就是无知妄说。

也会把艺术的努力方向导入歧途。

跟随陈先生研习古代书画,最深切的体验是先生深具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理性精神,自己没有研究的从来不妄下断语,也从不迷信前人成说而妄加尊崇。

说到宇外功夫,一个艺术家的眼光胸襟,决定了其所占据的势位。

决定了今后一切艺术探索的视野和起点。

近代画家中,许多前辈对于古代书画的认知还停留在文献的威说中,这种缺陷,不能不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判断。

真正能与宋元名迹亲近游处者其实并不多见。

张大干是一个,吴湖帆、谢稚柳也是。

我生也晚,对于这些前辈的收藏鉴赏只能从文献中领略了。

但十数年亲近陈先生,却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重要一课。

先生自少至今大量观摩古典名作,对于各家各派的形神都有深入体察。

古典绘画有大量古人题跋,对于这些笔迹和书写内容的体认,需要更加精审的态度和扎实的学养,这种“与古为徒”的长期摩荡,提升了眼力,滋养了的心灵,丰富了手法。

那种运笔无处不在的“古”,植根于岁月累积中的丰厚和自然,是从心灵里自然生发出来的状态。

从审美上说,书画,不能古自然就容易落入俗套。

如此,不得不从读书养气,对古养心中得来,先生作画非为营生,乃是情性的表达和历练。

而摹古,非为因袭一鳞半爪,乃在于取奠笔法布白之理法,神会其笔墨风格之意蕴。

鉴定所训练之理性精神。

也可以拓宽视野心胸,摩荡心性学问,都是潜移默化成就先生艺术的。

再从先生所处时代来看,她正好赶上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转型期,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形式,其中,学院的开办和画院的设置都前无古人,从而得以有机会观览丰富的藏品,也有机会和前辈切磋借鉴。

尤其赶上国内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开展,各地文物亟待鉴定,这样的条件,正是一个艺术家学习、研究千载难逢的机会。

更早,宫廷藏品和民间私藏皆秘不示人,再晚。

各地艺术珍品大量收归国有,藏之博物馆,欲一睹真容实属不易。

尤其近几年,一方面国门大开。

国外博物馆藏品可以方便观览,加上印刷术空前发达,先生对千古代书画的认知更进一步又超越了她的前辈们。

而国家当时设置画院,一方面集中大量画坛名宿,另外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得以专心于此。

在与前辈和同辈切磋研讨的过程中丰富学养。

开阔视野,积累认知。

对于中国书画的传承而言,这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此外,画院设置,还关系到绘画题材的拓展,要求画家贴近生活,在传统绘画的视野和情感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陈先生遂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自然和生活,左右逢源,创造属于个人但同时也应和时代节奏的新的历史。

这些都是特殊的时代带给先生的便利,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又都是不可复制的。

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弄潮儿都在于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勇猛精进,创作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做出了前人后人无法替代的成果。

所以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这种天时乃是可遇不可求之条件。

独特的际遇,造成了独特的学术成就。

我们祝福先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她以专注的学术自觉。

在每一个时代赋予的机遇面前没有情怠或者漠然,而是敏锐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探索自己的艺术。

时代成就了先生,先生也没有辜负她的时代。

对于自然山川之深入观察和体认,构成先生“情满于山。

意溢于海”之庞大灵感源泉。

挥毫落纸,凡诸高下相形,聚散相合、虚实相应、收放相随、松紧相成,颇得益于山川蒙养。

胸储千山万壑,自然有不平之气。

所谓“千里阵云” “万岁拈藤” “高峰坠石”“泥里拔钉”种种取势命意,都是古贤概括自然所生成的意象,于先生笔下时时见之。

作为太画家,先生有造型和经营位置的长期训练,点画,结体和谋篇布局最能富于表情和动势。

这在她的书法作品中部有出色的表现。

前述先生成长的环境,还赋予她对古典文学特别是辞章的美感的把握,也就是一种“言有尽,意无穷”,“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言外之意。

理外之趣的领悟和把握,对于各种美感特质和情绪表达都能得有效控制。

一种情绪的宣泄,如果没有控制,美感就丧失了,大才如苏东坡,还有“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这样的句子,不小心流于叫嚣。

控制、节制、乃是美感获取的不二法门。

颜真卿祭侄文稿,满编悲愤,沉郁顿挫,美感来自对情绪的表达和控制。

王羲之《兰亭序》,“天朗气清、寒风和畅”的轻松畅快终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的悲怀和感慨,流美的笔迹从而蕴含了一种顿挫跌宕之美,从而也让后世领略到当时文人对无常人生的一种时空慨叹。

选种节奏和火候的把握,熔铸了厚重的人生感悟,绝非徒事摹古者可见项背。

回到书法本身,我们看看先生字内所积累的功夫:先生书法一定取法很多前修。

不过在这本集子中,我们看不到她学习路径的全貌,仅有的几个,大体可以领略先生学古的端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