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于明一.教学内容1.细胞生活的环境2.细胞的理化性质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二.重点关注(一)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去理解三种基本成分之间的分布、物质交换以及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为下面学习调节机制打好理论基础。
(二)内环境中的物质及生化反应:从体内体外、细胞内外的物质、反应分析出发,理清内环境可能存在的物质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注意区分体外和细胞内的反应。
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1)营养成分: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3)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各种胞内酶(三)内环境的pH、渗透压变化:综合分析正常条件下,体内一些理化条件的变化引起内环境中相关反应,导致渗透压和pH的变化。
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 ℃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三、课后反思本节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非常重要。
生物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
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血浆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①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②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醒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2)酸碱度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②稳定原因: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下面是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
(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1.1 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血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存在细胞外,约占1/3)淋巴液(3)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1.1.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正常37℃。
【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 B.② C.③ D.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总在不断发生变化着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是37℃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4、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B.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C.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1.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I I I I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I I I I■■ 「■■■ 「J I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L ________ ___________ J ____ _ ________________ J ___________ 知识点 1.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I I4.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4.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5.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6.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I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I I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I II II I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I II III I; ■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I■・■ I■・■ I・■ I■・■ ■ ■・■ I■・■ I■ ■ ■・l ■・1教学过程一导入使用建议:《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内环境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实施年级高二年级设计者课程标准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 稳态与调节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单元名称《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性质新授课单元单元课时 4 课时二、单元特征分析(单元主题概述)1.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本单元,学生将通过两小节内容的学习,以生物学事实性知识构建五个次位概念,从而构建本单元所对应的两个重要概念。
并与其他单元的学习一起,构建本模块对应的大概念1。
图 1 单元教学概念体系(2)教学提示在课程标准“模块1 稳态与环境”的“教学提示”中提出,应开展的学生活动有:(1)观看血液分层实验的视频,讨论血细胞与血浆的关系;(2)用概念图教学法揭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3)比较清水、缓冲液、休液对pH 变化的调节作用;(4)以内环境的某种成分为例,讨论各系统是如何协同维持其相对稳定的;(3)学业要求完成本单元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①使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表征并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实行物质交换(生命观点、科学思维);②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分析说明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生命观点、科学思维)。
(4)学业质量水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结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提出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四的要求,做到如下质量描述:①能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等观念,举例说明稳态的维持和调节机制;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以生命观念为指导,分析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②能基于给定的事实和证据,采用归纳与概括、演绎和推理等方法,以文字、图示和模型等形式,说明稳态与调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在面对有正义的社会议题时,能利用生物学重要概念或原理,通过逻辑推理阐明个人立场,做出决策;③能基于给定的条件,主动合作探究,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运用科学术语报告实验结果;④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和维持机制。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内环境的概念。
展示图表:使用图表展示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特性。
使用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2.4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稳态的维持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学生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用图表和实例展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第四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4.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疾病。
4.4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案例。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达1600 r,炉前起码超过100C。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C左右,这是为什么?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问题导入: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什么?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 女人是水做的”。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激发学生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兴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趣味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兴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趣味活动设计人类身体内部有着一套完整的系统,这些系统如同机器一样协同工作,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平衡和稳定。
而这些系统组成的整体就是人体内环境和稳态,是人体体内经过漫长进化才形成的一套稳定运作状态。
如果从小就能够了解和认识人体内部系统的运转,孩子们对自身身体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也会更加强烈。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们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介绍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探寻体内环境的奥秘——自制模型对于初学者来说,身体内的各种系统可能相对抽象,难以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人体内部系统的模型,比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并解释它们各自的运作原理和如何维持稳态。
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模型,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了解身体内部的奇妙变化——实验模拟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一般都很高,通过进行一些与身体有关的实验,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人体内部的变化。
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呼吸与运动实验,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观察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变化,从而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运作原理。
三、小游戏互动——加深记忆孩子们对于文字和概念的记忆力可能有些欠缺,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可以对课堂进行游戏化设计,让他们在小游戏中获得知识。
比如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稳态大接力”、“呼吸之旅”、“微惊奇系列”等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深入记忆和了解人体内部运转和稳态的相关知识。
四、综合探究——综合活动设计以上三种设计方式各具特点,对带领学生了解人体内部环境和稳态都有很好的帮助。
如果将他们综合并举,融入到综合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人体稳态数学模型”、“统计调查人体内部稳态指标”等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获得对人体内部系统和稳态的多方面了解。
总结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活动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兴趣,并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更加深入进入对人体内部系统和稳态的认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含义;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3. 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引发的相关疾病。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内环境概述:a. 定义:指细胞内液和体液环境的总称,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
b. 组成:细胞内液和组织液,其中组织液又分为血浆和间质液。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a. 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b. 保持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c. 促进机体健康和平衡。
3.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a. 反馈机制: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机制,通过感受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相互协作,使内环境参数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和体液的传递,调节和控制体内各种生理参数。
c. 排泄系统:通过肾脏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代谢产物和废物,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4.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发的相关疾病:a. 酸碱平衡失调:包括酸中毒和碱中毒,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b. 水盐平衡紊乱:如脱水和水中毒等,常见于腹泻、呕吐和过度出汗等情况。
c. 血糖调节失常: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和胰岛素分泌异常等。
d. 脂质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于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等情况。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介绍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并详细解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2. 实例分析:通过临床案例和实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健康的影响。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疾病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四、教学评估:1. 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解析题:要求学生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疾病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3. 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
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
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
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
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
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问
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
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
本节安排的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有关"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黑体字标题下,教材仅结合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从生理代谢反应正常进行的角度予以阐述。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材编写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介绍了稳态概念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不仅在个体层次存在稳态,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也都存在稳态现象,明确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因此,这部分内容尽管以课外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安排,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