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反思一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
”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
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就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但就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
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与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由此可以列出方程: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11、2平方米,底就是5、6米,它的高就是多少米?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就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反思一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
”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
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就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但就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
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与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由此可以列出方程: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11、2平方米,底就是5、6米,它的高就是多少米?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就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5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师个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师个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师个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师个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师个人教学反思1之前请假,将课调至今天来上,正好将《容积和容积单位》例5、例6两课时一起上完。
本以为连上两节数学课孩子们应该已经有些疲累或是感觉无趣,结果孩子们始终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下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小声的嘀咕:“今天的数学课可真有意思!”我转身一看,竟然是我们班的文文,一个不爱听课不爱学习喜欢打架闹事的“熊孩子”。
这不得不让我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一、找准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好知识的迁移教学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于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不容易理解,好在有体积的相关知识做铺垫,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中对比教学,可能会事半功倍。
所以在授课时我首先复习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做好铺垫。
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在学生对容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点”“容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能指出两者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求容积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实现了从体积到容积知识的迁移与提升。
二、抓住学生的回答亮点,即时生成教学情境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升。
有些孩子反应很快,立刻掏出自己的牛奶盒,饮料瓶,水壶纷纷展示,这时有个学生拿出了一瓶1.5升的矿泉水,大家惊呼好大啊,原来1升这么多啊。
而另一个孩子掏出了自己容积为10ml的小药瓶,大声的说,我这个好少啊。
我立刻意识到教学1L和1ml的概念感知的锲机来了,我立刻拿过小药瓶,让大家传递感知,然后挑选了一个孩子展示容积200ml的牛奶盒,接着是容积500ml的绿茶瓶,再到1L的水壶,依次容积递增,让学生发现变化。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通用11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篇1这次期中考试题共分六大块:填空、判断、选择、、操作、计算、解决问题。
题型全面、系统,概括性强,难易适宜,题量也适宜,联系卷面和学生实际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发挥正常,考出了实际水平,但也从中暴露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就把这次的考试成绩情况做一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做题时主要存在的问题:1、填空题:(1)第3小题:在1-10各数中,质数有,在11-20各数中,合数有。
学生失分严重,没有认真审题,把范围搞错了,漏选或多选。
(2)第9小题:把3千克苹果平均分成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千克,每人得到全部苹果的。
部分学生仍然不理解分率和具体的数量,把二者混为一团。
2、选择题:(1)第1小题:因为27÷9=3,所以27是倍数,9是因数。
学生仍然错误地认为倍数和因数是孤立存在的。
没有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关系。
(2)第2小题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不变。
正确率很低,学生误认为周长没变面积也没变,没有深入思考。
(3)第4小题:把长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学生不仔细读题,只是粗略一看,认为是对的,没注意应该是平均分。
(4)第7题: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学生误认为假分数都大于1而忽略了等于1的情况。
(5)第9题:一个非零自然数至少有两个因数。
学生把1忘记了。
3、选择题第1、3题错得多,学生思考问题具有片面性,不能灵活运用奇偶性解决问题。
4、计算题:(1)约分不彻底,最后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2)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和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书写格式混为一团。
5、解决问题第1、2、5题失分较多,第1题学生把每小段最长多少分米(求最大公因数)和一共可以剪成几段混淆了,学生错误的认为两个问题都是求最大公因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篇材料)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篇材料)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两个片段,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该主意的问题进行剖析:[片段一]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玩“猜牌”游戏。
(出示自制的4张大扑克牌,反面向上贴在黑板上。
并从左往右在每张牌的上方标上1、2、3、4四个序号。
)师:现在我将1号位与3号位上的两张牌互换,再把牌全部翻过来正面向上,从左往右分别是7、6、3、9。
(教师边说边操作)师: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生: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3、6、7、9。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
(教师将四张扑克牌背面向上,打乱次序。
)师:如果先把1号位的牌与3号位的牌互换,再把3号位的牌与2号位的牌互换,最后将牌全部翻过来,现在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老师边说边操作)生:原来从左往右应该分别是9、7、6、3。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只是在头脑中将刚才老师换的牌倒过来换回去。
师:请你上来换一换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的次序是不是9、7、6、3。
(学生操作)师:看来要想知道扑克牌原来的顺序,只要把变化的过程倒过来操作就行了。
师:刚才大家玩的两个游戏都是从结果往前顺藤摸瓜来推想,从结果开始想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在我们数学学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片段二]师出示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
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师:读题后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1:现在甲、乙两杯同样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刚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展课题研究,,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
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开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络,如何过渡?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历,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平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假设干份”、“一份”、“几份”?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标准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化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辛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1、关于媒体的使用。
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拟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
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纯熟,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拟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照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进步学生学习兴趣?4、讲求策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3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3篇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1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刚刚上完,感觉难度不大,学生兴趣很高,特别是我在课堂上把例题的内容临时用班上的座位代替,讲解了列、行的界定后,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后我说几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学生猜是哪个同学,学生更是兴趣高涨,紧接着就揭示数对的写法和表示意义,学生领会很好。
对于数对的读法有些疑问,是不是读××列、××行?还是就读数字加逗号?不过为了不引起异议还是让学生读××列、××行了。
这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教学服务,特别是中学的函数、坐标等方面的内容都以此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在这里让学生产生歧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x=36+16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
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
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
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
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
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
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
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
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
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
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
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1.1本节课教学等式与方程。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重要铺垫。
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列出等式并理解等式的含义,学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等式,知道等式的左边、右边的概念。
再引导学生对比等式,区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明确方程的含义,并知道常用来表示未知数的字母x、y等。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是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练习题的第2题,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我先让学生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选择其中一个列方程。
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在找到正确合适的数量关系上面,表现相对薄弱,需要加强。
1.2本节课教学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
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列出等式,再用图示意学生观察:如果在天平的左侧添上10克砝码,右侧怎样放,才能让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学生很容易理解要在平衡的天平两端同时添上相同重量的物体或者砝码,才能让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从而触及等式的性质。
为了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我让学生先提出猜想,再自行举例验证。
用同样的方式,得出平衡的天平的两端同时去掉相同重量的物体或者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的结论,也就推及等式的性质。
综合前面的猜想、验证、综合,得到等式的第一个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要求学生理解并牢记。
在利用这一性质来解方程时,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进行示范,说明正确规范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思。
并提醒学生检验正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节课讲解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本节课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我感觉个别学生能理解题目的意思,但是具体为什么还是理解不透彻,做题目的时候,题目的格式还是应该加强练习,有的学生忘记写解,有的忘记未知数,在写检验的时候要注意按照格式进行书写,但是学生写的时候还是会写错行或者出错,还是要进一步的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带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全)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学生而言是数学思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_【1】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
“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
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
(1)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
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反思1、“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底,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拟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涵与外延并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2=5……1。
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
价值不仅表达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展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展了比照。
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时机;三是要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根底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苏教版五数下册各单元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
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
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通过上这节课需要我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一、在教学中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来学习科学,并从中体验到身边的事物包含着在丰富的科学知识。
二、在教学应该沿着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进行。
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
课前时,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也就需要教师把学生“搁”在心上。
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抓住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还有待我在教学去实践去探索!课堂教学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由于不教学分解质因数,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关于现在教材中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应理解以下几点:1.无论是排列比较的方法还是大数翻倍的方法,都源于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
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
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
近年来,苏教版教科书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如五年级数学下册,它通过有趣的内容和图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
因此,我们应该对苏教教科书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首先,苏教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极其积极地推动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习者可以根据教材分成小组,一起讨论,以更容易的方式认识数学的知识点。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可以更多地练习自己的数学技能,并获得及时的反馈。
此外,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
课本中有许多图片和动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概念。
此外,课本中的概念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深入讨论,如四色理论,故事游戏和科学实验,给学生带来更有趣的学习方式。
最后,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也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和情感发展。
课本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体验复杂的人际关系,发展正确的思维和情感。
总之,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是一本教学模式先进,富有创新性的教科书。
它不仅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且也努力改善学习者的思维和情感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将苏教版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更多学科中,推动更多学科的学习。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要要体现生活化,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教学按照情景创设—“玩跷跷板”引出“平衡”、组织学生实践“称重”体验“天平平衡”理解“等式”含义、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衡”—“不平衡”—“平衡”理解方程的意义、多层次练习、课堂总结评价五个主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建立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辨析、表述、讲述等练习方式巩固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本教材通过等式的性质解答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
可教材编排却避开了a-x=b和 c÷x=d的类型。
而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列出上面两种方程,需不需要补充?我决定还是把这两种类型的解法教给学生。
如45-x=23可以两边同时加x,转化成45=23+x,让学生把它再换成23+x=45基本的形式。
36÷x=9的两边同时乘x,变成36=9×x,也换成9×x=36的基本形式。
让学生理解同样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方程,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解答。
3、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新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在列方程之前先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比如: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单价×数量=总价等,一来是铺垫,二来是让学生更体会到数学中文字蕴含的等量关系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生活的一些常识,没什么特别难明白的,多结合生活实例想想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只要找准等量关系,方程就能列出来了。
二、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等式可以变形成另一个等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等式,让学生明白方程是不唯一的,但是都是代表文字中蕴含等量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并强调解出方程后要进行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
三、采取一题多变的列式能突显方程解法的优越性及其与算术解法的区别,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从整体上领悟两种解法的特点、区别及弄清怎样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灵活选择解法。
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做到灵活解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4、《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
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适当的提高了教学的难度。
和教材相比,书上的统计图只是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中有了描点连线的联系。
这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
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表格,其他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
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会画条形统计图了,我想在这提高了难度并不超出学生的能力。
整节课我采用了合作完成半成品,独立完成半成品,独立完成成品阶梯教学,逐步提高教学难度。
5、《蒜叶的生长》教学反思要知道蒜叶的生长过程,就需要通过发芽实验来了解。
哪具体怎样研究呢?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就能观察大牌蒜叶的生长过程?交流:发芽实验可以怎样做?怎样知道它的生长情况?二、观察记录 1、种植蒜头引导: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就需要通过蒜头的发芽实验,观察它的生长情况。
所以首先要种蒜头。
现在请小组组长负责,互相配合,一起来种蒜头。
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些粗壮、饱满的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盆里;种在土中的蒜瓣把尖头一头朝上,蒜瓣尖头可以稍微露出土壤一点。
种植完成后,要求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注意放的位置便于观察和测量;种在水里的放在容易观察和测量的合适的地方。
2、观察记录呈现要求:(1)观察、记录根须的生长(2)各人注意观察自己小组种在水中蒜瓣的根须生长情况(3)从第2天起个小组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没人做好记录(4)一星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3、交流结果,分析数据在学生按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手机、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后,组织交流和分析三、回顾反思引导: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了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
回顾这一段时间观察、记录的过程,看看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你有哪些体会和大家交流?6、《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7、《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2=5……1。
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
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8、《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
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
9、《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
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又最根本的内容吗?10、《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
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进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习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
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12、《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
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