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常见的考点之一。
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1. 四大发明:指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这些发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六艺: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是古代中国士人的基本修养。
其中,礼、乐、书三艺被称为“三绝”。
3. 六朝文化:指南朝和北朝时期的文化,包括乐府诗、细腻秀丽的绘画、瓷器制作等方面。
六朝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首诗,是唐代之前中国诗歌的重要里程碑。
5. 庚子赔款:指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日本赔偿的巨额金额,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族自尊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6. 番禺条约:是1844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一,中国在这一条约中被迫开放广州和香港等地口岸,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该广场曾多次举办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如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
8. 蒙古帝国:是全球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由成吉思汗于13世纪建立,曾统治过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并在西方史学中被誉为“万国之师”。
9.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皇和文化英雄,按照传说的顺序,分别是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
10. 兵马俑:是一组被称为“八千士兵”的陶制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为自己的墓葬制作的宝贵文物,被视为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常考的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必背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
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必背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18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 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精华版)一、名字号出生取名,成年定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二、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汇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用于后人祭奠的牌位上的名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在位时的纪年方式。
区分:庙号:祖宗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明清科举制度臣)二甲:若干三甲:若干五、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2017年古代文化常识 最全面
。周代时战争是车战。(2—4《采薇》) 34、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 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2—4《采薇》)
35、《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
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 ,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 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 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 ,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 乐曲名。(2—5《离骚》)
29、卜筮: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来推
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 2—4《氓》) 30、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2—4《氓》)
31、玁狁: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2—4《采薇
》) 32、阳:指阴历十月。(2—4《采薇》)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 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 》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 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1—4《烛之武退 秦师》) 2、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4《烛 之武退秦师》)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4《烛之武退秦师》)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1—4《烛之武退秦师》) 5、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1—4《烛之武退秦师》) 6、卿:古代对人的敬称。(1—5《荆轲刺秦王》) 7、竖子:对人的蔑称。(1—5《荆轲刺秦王》)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中历史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在准备高考历史科目时,熟悉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几个古代文化常识的高考知识点。
一、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发明"的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造纸术的发明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指南针的运用促进了航海和贸易的发展;火药的发现使战争手段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战略较量;而印刷术的发明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
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唐代的诗人杜牧曰:"诗以言志,歌以咏志"。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例如,《木兰诗》是一首描写女子挺身而出,以男子身份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的诗,体现了古代女性独立坚强的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美妙动人,更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制度古代礼仪制度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人际交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至亲不可媚外"的思想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得到体现,人们对于亲属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意礼仪的动作和言语,以示尊重和敬意。
通过研究古代礼仪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高考中的一个考点。
中国的古代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如被誉为"世界奇观"的长城、中华文明的象征----紫禁城、与天安门广场相邻的天安门。
这些建筑物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技艺,也是古代文化的载体。
通过了解古代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史名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着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 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五经:五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四书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古代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指才华出众的学者或文艺创作人,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苏轼、欧阳修等。
5. 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张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清高的生活态度,崇尚诗词、书画,追求心灵的寄托。
7. 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代表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8. 古代文化的音乐艺术: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享誉世界。
9. 古代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稳重的设计风格,以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10. 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讲究养生、兼顾色、香、味,有九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11. 古代文化的医药学:古代医药学注重阴阳平衡、调节气血,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医药文化。
12. 古代文化的礼仪习俗:古代礼仪习俗非常丰富,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式。
13. 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14. 古代文化的服饰美学:古代服饰讲究韵律、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代表有汉服、唐装、礼服等。
15. 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形式融合。
16. 古代文化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民间绘画、泥塑等。
2017语文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速记清单
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速记清单(一) 纪年纪时1.古代纪年方法。
(1) 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年,辛丑年等。
(2) 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一个富有一定寓意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等。
2.古代纪时法。
(1) 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23点—1点)、鸡鸣(1点—3点)、平旦(3点—5点)、日出(5点—7点)、食时(7点—9点)、隅中(9点—11点)、日中(11点—13点)、日昳(13点—15点)、晡时(15点—17点)、日入(17点—19点)、黄昏(19点—21点)、人定(21点—23点)。
(2)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更(19点—21点)、二更(21点—23点)、三更(23点—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二) 姓名称谓(1)名:旧说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为之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2)字:古人幼时命名,男子成年或女子出嫁前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3)号: 号又叫别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4)谥号、庙号:古代王侯将相、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5)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便称他为杨诚斋。
(6)谦称 :愚、鄙、敝、卑、窃、臣、仆、下官、末官、小吏、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7)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中国古代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基础常识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史诗”。
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豪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宋: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阿巴贡。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这才最全)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这才最全)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 蒙学教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 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 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 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 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 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 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 模。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 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 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高中语文必背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背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i),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姓名称谓♦■※★匚1. 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女口: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第一册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如晋文公为晋侯,秦穆公为秦伯。
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3、执事,办事的官吏,“敢以烦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
4、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5、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6、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7、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8、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和隶书的转变。
其中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形。
9、“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所题的对联,既是相传最早的对联,也是最早的春联。
10、见第一册《名著导语---论语》第二册1、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2、古代少年男妇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
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4、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5、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6、汉代诗歌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
7、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历共髻束发。
8、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11、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语文高考复习高考必背 识记5 古代文化常识
识记五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
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以兵解,文少保(2)称爵名。
例如: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安上纯父.......,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2017高考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2《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二)先秦散文1.儒家经典: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诗歌(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局部。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屈原——《楚辞》——“楚辞〞二两汉文学1.两汉散文【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之父为祖父(大父),父之母为祖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
母之父为外祖父,母之母为外祖母。
妻之父为岳父(丈人、泰山),妻之母为岳母(丈母、泰水)。
夫之父为公(舅),夫之母为婆(姑),连称为公婆或舅姑。
如唐代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这里的“舅姑”即公婆。
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小。
二、姓名字号1.名字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
名是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人的代号。
古人对命名非常重视。
据《礼记》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要选择良辰吉日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
而在正式命名之前往往还有乳名,又叫小名。
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至今农村还有取小名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容易养育,避免娇贵,故多以贱物为名,如阿毛、二狗、石头、锁柱、铁蛋等等。
人到成年,又要取一个名字,就是“字”。
古礼,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取字时一般遵循“名字相应”和“字以表德”的原则,即“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名和字既然互为表里,两者往往就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些联系主要有:(1)同义的: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许慎,字叔重。
(2)反义的:端木赐,字子贡;韩愈,字退之;王念孙,字怀祖。
(3)连义的:司马牛,名耕,字子牛;赵云,字子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苏轼,字子瞻。
2.号称呼一个人,还可以称号。
号有别号、谥号、庙号、年号。
(1)别号。
别号不受名字规则的约束,是名之外的另一个名字,它往往跟一个人的兴趣、专长、志向、经历、爱好等有关。
这多半是骚人墨客用来寄情托兴的。
如:欧阳修喜欢饮酒,自号“醉翁”。
陆游因不拘礼法,为人放荡不羁,故自号“放翁”。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居士,有隐居、淡泊名利的意思。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六一,是指一万卷书,一万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苏轼,号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有一个地方叫东坡,白居易也曾居住过,苏轼仿照白乐天的志趣爱好,自号东坡。
这个号记载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2)谥号是周代才有的。
这是给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死后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
古代帝王、诸侯、大臣、高官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据其生平事迹,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就叫作谥号。
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3)庙号。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
帝王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叫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承位之帝为太宗、世宗。
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
(4)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的那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三、天文历法1.阴阳五行(1)阴阳。
古代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相互对立的双方就称为阴阳。
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正式使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其方法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
按顺序配合,当天干轮完六遍时,地支轮完五遍,即整个过程从甲子开始,最后以癸亥结束,刚好六十次,一次代表一年,即为六十个年号。
甲和子都占干支的第一位,六十年轮为一周,这一周就是一个甲子,或称“六十花甲子”,所以“干支纪年”又叫“甲子纪年”。
3.地支计时法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
子时即23~1点,丑时即1~3点,寅时即3~5点,卯时即5~7点,辰时即7~9点,巳时9~11点,午时即11~13点,未时即13~15点,申时即15~17点,酉时即17~19点,戌时即19~21点,亥时即21~23点。
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23点,子正即等于0点。
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
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人半个时辰的意思。
4.风俗节日古人把一年中的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隆重,叫作过年。
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
近代普遍使用阳历后,多把阳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全称“三元”。
上元又叫“元宵”。
中古以后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现为国家规定的传统节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据说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未婚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和婚姻幸福。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古人认为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是全家团圆赏月的佳节。
有洒扫庭院、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称重九。
古人以“九”为阳数。
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古代有登高饮酒的习俗,相传登高是为了避害,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以避祸。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岁除”,“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要吃丰盛的年夜饭。
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
古代有儿童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叫作“守岁”。
四、地理政区1.古代地理名词的特殊含义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关,指函谷关;山,指崤山;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塞外,指长城以北地区,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西部一带;关外,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明清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因在玉门之南,故名。
2.一些地名的合称三山:指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州。
四海:本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后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六合:东、西、南、北、天、地,泛指天下或宇宙。
八荒: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荒野之地。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政区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
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含义大有区别。
现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中国——夏代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到了周代,人们就开始自称“夏”了,后来又有称“华”的,这就是现在中国又称“华夏”的由来。
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对古代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
毛泽东诗词“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赤县”和“神州”都指中国。
后来,“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到了清代,凡清政府所辖范围都叫“中国”。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自元代开始,省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现在。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隶属于郡,后代的县隶属于州或府。
五、职官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