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业务学习材料历史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 “同课异构” 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 “同课异构” 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什么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构思进行教学。

它可分为“一人的同课异构”和“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

“一人同课异构”是由于“一师教多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

同课异构不仅是校本教研的主渠道,而且是学科教学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方式。

历史与的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

同课异构的基本步骤是“理解教材——独立设计——年段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其中,独立设计与课堂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提升是意义建构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初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在教艺锤炼上,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行动研究。

教师的“自主”,往往力所不能。

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都会生机勃勃。

新课程教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同课异构”通过个人与集体研讨教材,各自课前准备,确保在“同课”条件下对不同教学构思、不同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进行比较研究、反思,以达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

由于教师所学的专业不同,教的教材一样式,教师上课的教学风格必将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必将决定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差异,教学策略差异,资源选用差异等,从而使课堂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那么,如何使独具教学个性的课堂,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呢?我们尝试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因为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让历史课流光溢彩-5页文档资料

“同课异构”让历史课流光溢彩-5页文档资料

“同课异构”让历史课流光溢彩“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

“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听课者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为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如皋市教育局研究室历史学科于2013年5月20日在搬经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教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课异构示范课。

授课教师分别为搬经中学的陆战军老师和白蒲中学的丁惠军老师,他们以新课程理念为导航,用扎实的教学底蕴、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演绎了同课研讨、异构精彩的课堂,突显历史课堂的魅力。

因其异彩纷呈,现逐一道来。

一、课堂同工之妙1.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两位老师显然都希望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导入设计上可谓匠心独运。

陆战军老师从时下流行的穿越小说谈起,把本课设计成一个穿越场景,假设一位二战后的美国人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畅谈他的曲折人生经历。

在学生观看了简短的视频后,再抛出问题:“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你能帮忙解决吗?”“用什么方法?”“他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丁老师则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境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好奇、渴望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2.重视基础知识的过关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门很奇特的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先辈们早就告诉我们教无定法。

但是,不管用何种方法,都要讲究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都要让学生掌握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内的历史基础知识。

(1)准确掌握历史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这些历史专业概念都是两位老师特别强调的重点。

历史组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历史组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历史组同课异构活动方案活动目标本活动旨在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提供多样化的研究体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主动研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活动内容1. 主题选择: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历史主题作为同课异构活动的核心内容。

例如:古代文明、世界历史事件等。

2. 研究方式多样化:组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科技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 资源整合:利用多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视频等,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以支持学生的研究和研究。

4. 评估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个人报告、小组展示、问答竞赛等,以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发展。

活动流程1. 活动前准备:确定活动主题和时间安排,收集相关研究资源,并组织学生入组。

2. 活动启动:介绍活动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给予必要的背景知识。

3. 研究阶段:根据活动计划,进行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如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合作能力。

4. 研究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小组展示、科技展示等,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活动总结:总结活动成果,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鼓励积极参与和分享研究体会。

预期效果通过历史组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达到集体成果。

- 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掌握能力,培养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上是历史组同课异构活动的方案,希望通过这种活动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同课异构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同课异构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同课异构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郭 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我国教育方 面 产 生 巨 大 压 力,再 加 上 教 育 改 革 的 大 力 推行,全国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以适应 社 会 不 断 提 高 的 人 才 需 求.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也 在 不 断 地 进 行 改 革,努 力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时代要求.同课异构在高中历史课堂上 进 行 应 用 就 是 如 今 进 行 教 育 改 革 的 一 种 形式,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促进高中历史 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 性,高 效 完 成 教 学 目 标. 本 文 首 先 对 同 课 异 构 的 具 体 概 念 进 行 介 绍 ,然 后 重 点 对 同 课 异 构 在 高 中 历 史 课 堂 的 应 用 现 状 和 应 用 策 略 进 行 探 究 ,希 望 可 以 对 大 家 有 所 帮 助 .
同 课 异 构,是 指 同 一 节 课 的 教 学 内 容,由 不 同 的 教 师 根 据对教材的理解和 学 生 的 特 点,借 助 已 有 的 教 学 条 件,依 据 个人的教学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模 式 进 行 备 课 上 课. 我 们 实行同课异构就是要求教师在相同的教 材 内 容 的 情 况 下,进 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并 希 望 相 互 之 间 能 够 求 同 存 异,取 长 补 短,看到不同的教师 对 同 一 教 材 内 容 的 不 同 使 用,不 同 的 教 学模式形成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开拓教 师 视 野,打 开 教 师 的 教学思路,在彰显教 师 教 学 风 格 的 同 时,提 高 教 师 的 教 学 能 力 ,实 现 教 学 资 源 共 享 . 二 、同 课 异 构 在 高 中 历 史壁 之 战 和 林 则 徐 进 行 比 较,就 非 常 不合适.因此要在同课异 构 中 选 择 合 适 的 目 标 和 主 题.例 如,在历史中汉武帝 和 唐 太 宗,分 别 作 为 强 汉 和 盛 唐 的 两 个 著名皇帝,对 他 们 在 位 时 的 功 绩 和 过 错 就 可 以 进 行 详 细 对 比,在同课异构中教师们就可以根据自己 的 理 解 和 教 学 风 格 进 行 教 学 ,实 现 教 学 之 间 的 交 流 .

业务学习材料-同题异构教学点评及教材解读

业务学习材料-同题异构教学点评及教材解读

业务学习材料---同题异构教学素材解读及点评摘要:梳理点评“同题异构”教学活动,提出建议;梳理教研教学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要求;梳理近期工作,通告实施方案。

一、梳理点评“同题异构”教学活动本次青年教师同题异构教学活动共有9位老师参与,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老师们驾驭课堂能力上的进步,看到了老师们在教学环节构思上的创新,看到了力争第一的态度,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背后团队的有力支撑。

(一)概括说本次活动9位老师能借助所提供的绘本素材,求新求异精彩纷呈,取得明显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解读教材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

2.课堂教学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灵活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教学理念和活动形式体现刚要精神,注重环境的建设,注重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4.注重践行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理念。

(二)回顾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指导要点的再梳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一)目标1. 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积极寻求答案;3.初步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能用比较、分类、测量等简单方法探究事物;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二)教育要求1.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2.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3.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4.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5.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形状和数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概念;6.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7.鼓励幼儿用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方式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三)指导要点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历史“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历史“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历史“同课异构”心得体会概述历史“同课异构”是一种针对历史事实的不同解释和观点的现象。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思考。

以下是我对历史“同课异构”心得的体会。

原因分析历史“同课异构”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事件、人物和时代。

因此,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解读必然会有差异。

其次,不同的历史学家和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最后,历史往往是被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书写和传承,这也会导致历史的“同课异构”。

影响分析历史“同课异构”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来说,它提醒我们对历史要有审慎的态度,不能轻易接受单一的解释和观点。

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社会层面上,历史“同课异构”要求我们保持开放的讨论氛围和尊重不同观点的态度。

只有通过对多元声音的包容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应对历史“同课异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事件,通过阅读不同来源和不同观点的历史书籍来拓宽视野。

其次,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和反思历史,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勇于探索历史背后的根源与本质。

此外,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乐于接受不同观点的挑战和讨论,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结论历史“同课异构”是历史学科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对历史要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

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倾听不同观点的声音,以促进历史研究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课异构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课异构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课异构总结一、引言在七年级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

同课异构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将总结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在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和背景。

其次,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同时,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情境模拟中提高了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有时难以控制。

其次,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情境教学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设备支持,难以在所有学校推广。

四、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时间。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此外,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五、结论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需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历史学科第一次工业革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历史学科第一次工业革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历史学科第一次工业革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1.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现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人们开始使用蒸汽机和机械装置来替代手工劳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引发了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4. 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一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5. 工业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7.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工人权益和劳动条件等。

8. 工业革命的各国前后不同,发展程度和速度也有所不同,但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却紧密相连。

9. 工业革命成为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作为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11. 工业革命的兴起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12. 工业革命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思考空间。

13.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状况。

14. 学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遗产来更好地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

15. 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工业革命对现代经济、科技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16.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彼此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观点。

17. 针对工业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对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18. 通过历史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潮。

19. 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工业革命对当时世界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今天世界的继承和发展。

20. 通过多角度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可以形成对工业革命时期的全面认识和评价。

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推动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展示和交流,探讨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2. 探讨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历史课堂。

3. 激发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的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活动内容1. 教学设计交流(1)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实际情况,对同一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2)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分享教学设计的亮点和特色,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同课异构教学展示(1)各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展示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教研组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观摩,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 教学反思与研讨(1)各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教学设计阶段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实际情况,对同一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

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分享教学设计的亮点和特色。

2. 同课异构教学展示阶段各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展示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听课教师认真观摩,并做好记录。

3. 教学反思与研讨阶段各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

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

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历史新课程中实施同课异构的总结历史新课程“同课异构”的探究与实践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课题讨论是学生的多样性和教学层次差异性的要求。

3、我校提倡开展“同课异构”的讨论,以推动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是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二、课题讨论的理论依据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主见转变过于注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猎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的力量。

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主见教师以原有教学阅历为根底,针对教学主题对信息重新认知,建构“好课”。

3、生成学习理论观点。

主见在学习中主动选择相关信息通过主动建构得出认知。

4、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

主见建立学习型团队,资源共享、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形成自我进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长效内在机制。

三、“同课异构”课题的内涵“同课异构”的“同”指同一课题及教学内容。

“异”指不同的学习对象及教师的不同设想、不同教法、不同风格等。

就是试图建立一个促进沟通、促进共享,在共享沟通中感受成长,感受变化并重新建构、重新规划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教学的艺术,沟通彼此的阅历,在沟通碰撞中升华提高,共享胜利的喜悦。

四、课题讨论的价值与意义“同课异构”在沿袭传统教研依纲据本,帮忙教师理解把握处理教材的根底上,致力于“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根底上既有个体独立的创设也有集体才智的结晶,有利于个体与团队的结合,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风格。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供应了沟通展现的时机,为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学问与教学水平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为我校教学改革供应新的思路。

历史教研活动同课异

历史教研活动同课异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一课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件的展示,探讨历史教学的新路径,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2. 探索历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培养教师的历史学科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研组提前确定活动主题,并确定授课教师名单。

2. 参与活动的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

3. 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四、活动过程1. 第一环节:同课异构展示(1)第一位教师授课教师以“中央集权制度”为题,通过讲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第二位教师授课第二位教师以“中央集权制度”为题,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 第二环节:集体评课(1)教师自评两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同行互评其他教师针对两位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第三环节:研讨交流教研组组织教师围绕“同课异构”活动,探讨历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教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五、活动总结1.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们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

历史学科第一次工业革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历史学科第一次工业革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

历史学科第一次工业革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美篇1. 在历史学科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2.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美篇教学,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不同老师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教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5. 在美篇中,学生们可以展现他们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 通过合作探讨,教师们可以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传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 同课异构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资源,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8. 在美篇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写作,还可以上传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他们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理解。

9. 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水平和学习需求。

10. 通过美篇,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事件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11. 教师们可以借助同课异构活动的平台,形成更有效的教学互助机制,共同提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水平。

12. 通过美篇的文学表达,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教师们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提供更加多元化和深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

14. 在美篇上,学生们可以结合图表、资料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研究成果。

15. 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可以分享不同版本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更多参考。

16. 在美篇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了解和感悟以文学的形式呈现,激发更多同学的学习兴趣。

17. 教师们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发现和总结更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方法和手段。

18. 通过美篇写作,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历史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历史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历史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促进教师对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3. 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课题选择:选择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如《抗日战争》。

2. 教师分组:将参与活动的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3. 教学设计:各小组在充分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对所选课题的教学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4. 教学展示:各小组选派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5. 教学点评:观摩教师对展示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6. 教学反思:展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

四、活动过程1. 教学设计阶段各小组在接到课题后,迅速展开讨论,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组长组织成员查阅资料,分析学情,共同完成教学设计。

设计过程中,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 教学展示阶段展示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展示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学点评阶段观摩教师针对展示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点评过程中,注重客观公正,尊重展示教师的劳动成果。

4. 教学反思阶段展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五、活动总结1.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

最新-历史与社会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实施 精品

最新-历史与社会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实施 精品

历史与社会学科同课异构活动实施一、什么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构思进行教学。

它可分为一人的同课异构和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

一人同课异构是由于一师教多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教师个人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多人同课异构是由于多师教同级多班,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科组教师全体参与,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共赢共荣。

因此,我们分析的同课异构更多的是指多人同课异构。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呢?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个性特点、历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千人千面。

每个人的理想、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差异较大。

新时期的中学生个体意识鲜明,活泼好动,敢说敢为。

历社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在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空间上横跨世界各地,内容上涉及诸多学科。

为此,在历社教学中,教师就要异构出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天性,让学生体验生活与历社的丰富性、多面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例如2005年有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奥林匹克精神》时就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辩论会法、知识抢答法。

其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全班学生别开生面地举行一场奥运会开幕式,让学生扮演奥委会主席、国家主席、各国运动员、解说员等等角色,按奥运会开幕式,在教室内外呈现在大家面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山寨版奥运会开幕式在教室里展开了。

开幕式结束后,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两组学生就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与‘重在参与’是否矛盾展开激烈的争辩。

这一节课,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奥运精神,享受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更培养了学生的优良个性,会让学生回味终生。

其次,同课异构是由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的。

由于历社是门综合课,大学里也少有开设。

老师分别来自政治、历史或地理专业院系,因此专业知识、教育认知、课堂组织管理、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课程的理解,教材的发掘,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语言表达等也是各有千秋。

《功》教学中的同课异构 事迹材料

《功》教学中的同课异构  事迹材料

《功》教学中的同课异构事迹材料早在一百多年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前概念现象,但是传统教育以传授为主,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前概念的研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本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越来越多认识到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与全民及个人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现代教育观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强调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前概念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中国对相异构想的研究始于90年代,1990年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在《物理教学心理学》一书中简述了前概念、前概念的特点、前概念与物理学的关系等问题。

1994年广西师范大学的郭萍胜等人在大学物理上发表了《大学力学相异构想及对策》的论文,分析^p 了力学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上提出了转变相异构想的策略。

1996年北京范丰会老师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上发表了《中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的论文,分析^p 了学生对“运动和力”这部分知识的相异构想,并提出了实现概念转变的步骤。

学生在力学方面存在的相异构想是比较多的,以《功》为例,在功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是功的概念,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却极易受到相异构想的影响,分析^p 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同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力是做功的。

例如1:某同学背着书包匀速向前走时是否对书包做功?吊车吊着货物水平匀速移动拉力是否对货物做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人对书包是做功的,而吊车的拉力对货物也是做功的。

②物体由于具有惯性而向前运动时,有力对物体做功。

例如2:一个足球静止在草地上,此时一名足球运动员用200N的力将球踢飞,球在空中飞行时,足球运动员对足球是否做功?部分同学易做出运动员对足球做功的错误结论。

产生这样相异构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据错误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来维持的,比如:书包之所以能向前运动是人给书包的作用力,吊车吊着的货物能向前运动于是受到吊车拉力的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于惯性这一概念的一知半解。

从《新文化运动》的同课异构看史料教学的运用

从《新文化运动》的同课异构看史料教学的运用

从《新文化运动》的同课异构看史料教学的运用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①自希罗多德开始,史学就成为材料史学。

西方人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其原因就在于以后的史学家都向他学习,重视材料的搜集和对史实的分析研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思维特性:逻辑性、批判性、发散性以及深刻性。

1989年高考题型中材料分析题“横空出世”,并逐渐演变成高考的主要题型。

历史学科有这样的优良传统,课程标准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考又有这样的考核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

如何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带着这个问题,长沙市长郡中学发起了一次以史料教学为探讨目标的同课异构活动。

这一活动得到了湖南省另外几所高级示范中学的响应。

2014年11月,长郡中学、长沙市一中和湖南师大附中三位青年教师来到长郡中学,他们就人教版必修Ⅲ第15课新文化运动进行同课异构,为长沙市100余名教师奉献了三堂精彩的观摩课。

三位教师执教相同内容,运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他们在史料教学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为我们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思路。

湖南师大附中的朱皓老师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新青年》杂志的原文,以《新青年》杂志不同阶段的文献为载体,串起了教学线索,完整地构建了历史课堂。

她围绕“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将新文化运动设计为四大篇章。

在讲述“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时,朱老师首先对其进行追根索源,然后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原始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朱老师出示的史料显示,1921年,胡适在给《吴虞文录》这本书作序时称赞吴虞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

这则史料的运用非常精彩,引导学生注意到,原来新文化运动最初说的是“打孔家店”而不是“打倒孔家店”。

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打孔家店”发展为“打倒孔家店”。

“打”和“打倒”尽管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千差万别了。

历史同课异构活动主题

历史同课异构活动主题

历史同课异构活动主题:
1. 探索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与互动,了解文化多样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历史上的科技创新:研究历史上科技创新的发展,探讨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战争与和平:分析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演变,探讨战争与和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4. 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探讨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推动和影响,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历史的相互联系。

5. 历史上的灾难与重建:研究历史上各种灾难的发生及其影响,了解人类在灾难后重建的过程和经验。

6. 历史上的女性地位:研究历史上女性地位的演变,探讨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7. 历史上的疾病与健康:分析历史上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演变,了解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的成就和经验。

8. 历史上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研究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探讨环境与自然资源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9. 历史上的人物传记:选择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对其生平的深入研究,了解其所在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10. 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研究城市化在历史上的发展,探讨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同课异构

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同课异构
教 学 过 程
内 容
时间
一、片头
(30秒以内)
史记微课
二、正文讲解
(8分钟左右)
微课设计
1.导入(片头)
2.初定天下都长安,休养生息分诸侯。七国旌旗指长安,不为君侧为宝座。(过图片和史料讲述推恩令的背景)
3.主父偃计献推恩令,削弱诸侯集权强。(通过史料、情景对话、画图等形式突破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
一、初定天下都长安,休养生息分诸侯。
3.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画出推恩令实行后的诸侯国势力变化
4.分析推恩令的“妙处”得出推恩令的作用
(通过史料、情景对话、画图等形式突破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
三、结尾
(30秒以内)
小结
1.推恩令的背景和内容
2.推恩令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整体上设计比较合理,满足学生的自学要求和学科需要,具有较强对针对性,可以做到看、做、想结合的学生学习,能够较好的学习本节微课,微课设计上仍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性。
微课类型
(注:可选择如下选项,也可以补充填写)
知识点讲解 □试题剖析与指导□专题讲解
□任务布置□拓展资料 □其他
微课用途
(注:可选择如下选项,也可以补充填写)
□课前预习课上自学 □课后复习 □其他
设计思路
1.简单讲述汉朝成立的历程。(初定天下都长安,休养生息分诸侯。)
2.分析材料概述推恩令的背景。(七国旌旗指长安,不为君侧为宝座。)
3.通过图解的方式解释推恩令的主要内容。(主父偃计献推恩令,削弱诸侯集权强。)
4.分析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政治举措。本节微课针对学情和课题,通过情景对话、史料分析、图片等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的阐述推恩令这一课题。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归纳史料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从而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是一直存在的,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特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课异构—学科小主题研讨”历史学科业务学习材料
题目《优化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
主讲人:郑秋
时间:2013.3.21
地点:九年组教室
高质量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提问,促进学生主体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亟需探索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检验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对于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于一身的历史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自主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课堂提问方式上也倡导教师多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提问模式根深蒂固,远没有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标准。

基于此现象,本文选择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设计的方式,分析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探讨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并为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做出反思。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导理念,发展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成为教师的价值追求。

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行为。

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总之,提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重中之重的一部分,只有将此部分设计有创新性,才能真正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

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真正的用于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