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桉:力学实验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1. 引言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观察、测量和分析,巩固并深入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适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主题,并提供相关设计和操作步骤。

2. 实验主题1:牛顿第二定律验证2.1 实验目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F=ma。

2.2 实验器材和材料•平滑水平面•力传感器•物体(如小车或滑块)•弹簧振子等辅助装置2.3 实验步骤1.将实验器材设置在平滑水平面上。

2.将力传感器粘贴到物体上,并将其连接至计算机或数据采集系统。

3.将物体放在起始位置,记录下其质量 m。

4.施加不同大小的力 F 到物体上,并记录相应的加速度 a。

5.绘制出 F-a 的图表,并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出斜率 k。

6.比较 k 和 m 的比值是否接近于 1。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 F-a 图表,如果斜率 k 接近 m,则说明实验结果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若斜率有较大偏差,则需要进行误差分析,并检查实验操作是否存在问题。

3. 实验主题2:弹簧劲度系数测量3.1 实验目标测量和计算给定弹簧的劲度系数 k。

3.2 实验器材和材料•垂直支架•弹簧(线性回归曲线)•质量组(多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尺子或测微卡尺3.3 实验步骤1.将垂直支架固定在水平台上。

2.将弹簧悬挂在支架上,并注意确保弹簧处于自然未伸长状态。

3.挂上一个适当的质量 m1,记录下弹簧伸长的长度 l1。

4.修改质量 m1 到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如m2、m3等),并依次记录相应的伸长长度 l2、l3等。

5.绘制出 m-l 的图表,并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出斜率 k。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 m-l 图表,斜率 k 即为所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若有较大误差,需要检查实验操作是否准确、测量设备是否精确。

4. 结语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01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11.3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总教案.doc

201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11.3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总教案.doc

专题 :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与运动学与动力学结合的题目( 电磁感应力学问题中,要抓好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动态分 析),(1)动力学与运动学结合的动态分析,思考方法 是:导体受力运动产生 E 感→I 感→通电导线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 a 变化→ v 变化→ E 感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

循环结束时, a=0,导体达到稳定状态.抓住 a=0 时,速度 v 达最大值的特点动,则 ab 的最大速度为多少(导轨电阻不计,导轨与水平面间夹角为θ,磁感应强度 与斜面垂直)金属棒 ab 的运动过程就是上述我们谈到的变化过程,当 ab 达到最大速度 时:BlL = mgsin θ⋯⋯① I= E /R ⋯⋯⋯② E =BLv ⋯⋯③由①②③得: v=mgRsin θ/B 2L 2。

③纯力学问题中只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感应中多一个安培力,安培力随速度变化,部分弹力及相应的摩擦力也随之而变,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上述联系.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解题关键:在于通过运动状态的分析来寻找过程中的临界状态,如速度、加速度取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条件等,基本思路方法是: 确定电源( E , r ) F=BIL专心 运动导体所受的安培力例: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导轨上有一质量为 m ,长为 L ,电阻为 R 的金属棒 ab ,由静止沿导轨运 (2) 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 方法:从运动和力的关系着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回路中电流强度.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含安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ab 沿导轨下滑过程中受四个力作用,即重力mg ,支持力ab 由静止开始下滑后,将是v E I个变加速过程,当加速度减到a=0 时,其速度即增到最大以v m 匀速下滑v m mg sin cosB2L2F N 、摩擦力F f 和安培力F 安,如图所示,a(为增大符号),所以这是v=v m,此时必将处于平衡状态,以后将(1)电磁感应定律与能量转化在物理学研究的问题中,能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能量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的、重要的规律.在电磁感应现象时,由磁生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能,而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已,在力学中: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那么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电磁感应现象时,是什么力在做功呢?是安培力在做功。

物理中学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中学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中学力学实验教案实验名称:用力矩平衡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用力矩平衡法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力矩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系统、质量盘、质量块等。

实验原理:根据力矩平衡条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力矩的合力为零,即ΣM=0,可以得到测量物体质量的公式:m=(F×l)/g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F表示所加力的大小,l表示力臂的长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

实验步骤:1.将悬挂系统固定在台架上,质量盘和质量块挂在悬挂系统上。

2.调整质量盘和质量块的位置,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所加的力。

4.测量力臂的长度。

5.根据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

6.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力时,保持力的方向与力臂的方向垂直。

2.力矩平衡时,质量盘和质量块处于水平位置。

3.测力计读数需稳定后取值,避免抖动。

4.力臂的长度需准确测量,可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可计算物体的质量。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实验中的各项条件可能会存在一定误差,因此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1.测量质量时,可以改变所加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观察测量结果的变化,并总结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2.探究用力矩平衡法测量质量的原理和应用。

3.比较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测量质量的不同,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应用力矩平衡法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力矩平衡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也掌握了测力计和力臂的使用方法。

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了误差,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力的方向和力臂的方向垂直是测量准确的前提。

这个实验不仅巩固了我们在力学中学到的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力学实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力学实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高考链接
展示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力学实验部分,了解近几年命题趋势已经由设计性实验逐渐改为教材实验的迁移,教材中的实验是高考创新实验的命题根源,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实验备考中要紧扣教材中的实验,弄清和掌握教材中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对每一个实验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融会贯通。

二、力学实验
实验原理—设计方案—器材选取—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强调实验原理的重要性,引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强化记忆。

三、回顾高中阶段力学实验
把七个实验分类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分类: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或者纸带类实验和弹簧类实验,
力学实验高考题以这七个实验为命题根源设计创新拓展实验。

四、学生改进创新总结实验题目
以教材实验为根源让学生设计改进实验,总结所做过的相关实验,
如何考查,这是本节课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要求高,难度较大,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精力集中,思维活跃。

课堂效果还不错,大胆的放给学生自己,他们会带来很多惊喜!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小结
设计实验后紧跟课堂训练加深印象,在已有的题目上进行改编,反复练习。

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力学实验知识框架,便于记忆。

最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长、老师的合影,升华本节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心系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身边所有的人都在陪伴你长大,,培育你成才,静待花开!天道酬勤,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力学实验专题教案

力学实验专题教案

力学实验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力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仪器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验研究3. 简单力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4.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5.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学现象。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砝码、计时器等。

2. 实验场地:实验室。

3. 实验指导书:力学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力学现象。

2.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如力的方向、大小等。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力学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态度。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力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力学实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3. 开展力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增加或减少课后作业的难度和数量。

3. 定期检查实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高中物理力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测量,掌握物体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并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绳索、吊钩、称量器等
实验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力F和伸长量x之间呈线性关系,即F=kx,其中k为弹簧的
弹簧系数。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支架上,保证其处于水平状态。

2. 用绳索将木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让木块自然悬挂,记录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 用称量器称量木块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4. 将滑轮安装在水平台上,将绳索穿过滑轮,再将绳索的另一端通过吊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5. 缓慢拉动滑轮,让木块逐渐抬升,观察并记录下不同高度下的弹簧测力计示数。

6. 计算每个高度下木块所受的拉力,再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弹簧系数k。

实验预期结果:根据胡克定律,实验数据应当呈线性关系,即拉力和伸长量成正比。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 要保证弹簧测力计的水平状态,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3. 记录实验数据要准确无误,以保证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物体的力学性质,掌握了测量物体受力情况的
方法,并学会了如何计算弹簧的弹簧系数。

同时也加深了对胡克定律的理解,为进一步学
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基础。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力学基础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力学基础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力学基础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力学基础概念,培养科学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验器材及材料•弹簧测力计•光滑水平面•直尺•轨道槽•小木块•质量挂钩和质量片三、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1:弹簧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的探究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金属球实验步骤:1.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台架上。

2.将一个金属球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方,使其自由下垂。

3.记录下金属球自由下垂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1。

4.在金属球下挂上适量的质量片,并再次记录下示数F2,重复此过程几次。

5.计算并绘制出伸长量与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曲线。

数据处理:根据实际记录得到的示数F1和F2,计算得到每个质量片所对应的受力大小,绘制受力与伸长量之间的曲线。

通过曲线斜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弹簧伸长量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2:摩擦力的测量实验材料:•光滑水平面•直尺•小木块•弹簧测力计实验步骤:1.将水平面摆放好,并在其一端固定直尺使之竖直。

2.在直尺上方放置一个小木块,使其自由滑动。

3.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小木块开始运动时所需施加的最小力,即静摩擦力。

4.记录下静摩擦力的大小,分析并讨论造成摩擦力的因素。

数据处理:根据实际记录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分析不同因素对摩擦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并进行适当讨论。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实验1:弹簧伸长量与受力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伸长量与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到弹簧的胡克定律: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即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2:摩擦力的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对摩擦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可以了解到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间不规则部分的接触而产生的。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遵守安全规范,注意仪器使用和维护。

2.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规范,并保证重复试验以提高数据可靠性。

3.分析实验结果时要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推理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物理高中经典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高中经典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高中经典力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弹簧振子的周期,探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并验证周期与振幅
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振子、计时器、测尺、实验台、小挡板
实验原理: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系统,其振动方程为T=2π√(m/k),其中T为周期,
m为弹簧振子的质量,k为弹簧的弹簧系数。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振子挂在实验台上,并调整振子的初始位置为平衡位置,即振子下端悬空,不触
及实验台。

2. 将小挡板置于实验台上,保证振子的振动范围在小挡板内,防止振子与实验台相碰。

3. 将振子拉开,使其产生小幅度振动,开始计时,并记录振子振动6~8次的时间。

4. 依次调整弹簧振子的质量,重新进行实验步骤3,测量不同弹簧振子的周期。

实验数据处理:
1. 计算每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周期T,计算公式为T=(t1+t2+t3+…+tn)/n,其中t为一次振
动的时间,n为总振动次数。

2. 计算每组实验数据的标准差σ,评估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标准差的大小判断数据的精
确性。

实验结论:
1. 绘制振子质量与周期的关系曲线,分析周期与振幅的关系,验证周期与振幅的关系公式。

2.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总结弹簧振子的振动特性。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保持振子的初始位置稳定,避免外界干扰造成误差。

2. 实验数据的测量要准确,尽量避免人为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振子与实验台相碰造成损坏。

力学实验设计指导高中生进行力学实验的重要教案

力学实验设计指导高中生进行力学实验的重要教案

力学实验设计指导高中生进行力学实验的重要教案引言:力学实验是高中物理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本教案旨在提供指导,帮助高中生进行力学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出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精神。

本教案将从实验的目的、材料和设备选取、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是进行力学实验设计的第一步。

通过力学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力学理论,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思维的能力,以及掌握相关的实验技巧。

在设计实验目的时,需要确保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二、材料和设备选取在选择材料和设备时,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材料和设备的选取应遵循质量可靠、便于操作和实验安全等原则。

确保所选材料和设备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合理的实验步骤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整体流程,并且能够减小操作过程中的误差。

在安排实验步骤时,要确保步骤的连贯性和操作的合理性,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实验原理。

此外,注意对实验步骤中涉及到的变量、仪器使用和实验条件等进行清晰的说明,以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

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力学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验证实验目的的实现。

处理数据时要考虑合适的统计方法,并绘制相关的图表或曲线,以使结果直观易懂。

在数据分析中,还应注重对实验误差的估计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力学实验时,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和教师应共同关注实验安全问题。

在教案中,应详细列出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并教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如在进行重物抛掷实验时,要确保实验器材稳固,并提醒学生佩戴安全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后,学生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他们可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对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江苏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与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doc

江苏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与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doc

江苏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电磁感应与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综合应用电磁感应等电学知识解决力、电综合问题;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力、电综合问题的解法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等电学知识和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有1、利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研究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问题。

3、应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问题。

4、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解决电磁感应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这类问题覆盖面广,题型也多种多样;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运动状态的分析来寻找过程中的临界状态,如速度、加速度取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条件等,基本思路是:I确定电源(E, r)-------------F=BIL ..................................... *感应电流----------- 运动导体所受的安培力界状态——运动状态的分析V号a,向关系a变化情况式耍合外力【例1】如图所示,AB、CD是两根足够长的固定平行金属导轨,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都有垂直于导轨平面斜向上方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在导轨的AC端连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垂直于导轨放置的金属棒ab,从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求此过程中ab棒的最大速度。

已知ab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导轨和金属棒的电阻都不计。

解析:ab沿导轨下滑过程中受四个力作用,即重力mg,支持力F N、摩擦力Ff和安培力F安,如图所示,ab由静止开始下滑后,将是v T E T|T F安T a,(为增大符号),所以这是个变加速过程,当加速度减到a=0时,其速度即增到最大V=V m,此时必将处于平衡状态,以后将以V m匀速下滑ab下滑时因切割磁感线,要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电磁感应定律:E=BLv ①闭合电路AC ba中将产生感应电流,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据右手定则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为aAC ba,再据左手定则判断它受的安培力F安方向如图示,其大小为:F ^BIL ③取平行和垂直导轨的两个方向对ab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应有:F N = mg cos 0 F f= mgcos 0由①②③可得F安以ab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应有:B2L?V mgsin 0 mgcos 0 - ——— =maab做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a=0时速度达最大因此,ab达到喝时应有:B2L?V mgsin 0 mgcos。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目的:通过实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所需器材:1. 小球(如小钢球)2. 放置小球的架子3. 计时器4. 尺子5. 纸板实验步骤:1. 将小球放在架子上的起始位置,距离地面为H,用尺子测量H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2. 确保小球起始时静止,运动轨迹为竖直向下。

3. 用计时器计时,记录小球自由落体从起始位置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不同高度下小球的自由落体时间t。

5.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纸板上,并计算小球下落的平均时间。

实验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高度图。

2. 根据实验数据,使用公式s = 0.5 * a * t^2,求解重力加速度a的大小。

实验结果分析:1. 从实验数据得到的时间-高度图中,可以观察到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线性关系。

2. 通过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与已知数值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小球的运动轨迹稳定,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注意安全,避免小球掉落伤人。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现场,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教师提示:1.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拓展实验:1. 尝试改变小球的质量,研究小球质量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探究不同高度下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

(备注:该实验适用于高中物理力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实验探究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实验探究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实验探究高中物理教案:力学实验探究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力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物理现象,探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力学规律。

本教案将以力学实验为主题,通过多种实验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力学概念,并培养其实验探究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及背景在实验开始前,明确实验目的是必要的。

实验目的可以是验证某个物理定律或关系,也可以是观察和探究一种物理现象。

例如,本教案的目的可以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或者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受力平衡状态下的条件。

在介绍实验背景时,可以简要说明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例如,可以简述牛顿三大定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或者力的基本性质等。

二、实验材料和装置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所需实验材料和装置,以确保实验进行顺利。

例如,进行力的平衡实验时,可能需要秤盘、滑轮、各种质量的物块等。

在列举实验材料和装置时,可以采用表格或项目罗列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

另外,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片或示意图,便于学生理解。

三、实验步骤在进行实验过程的描述时,需要清晰地列出实验步骤和操作。

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操作流程以及实验后的处理方法。

每个步骤的表述应当简练明了,避免冗余和累赘的描述。

例如:步骤一:准备工作1. 将实验材料和装置摆放整齐。

2.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装置的参数(如调整滑轮的高度等)。

3.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步骤二:实验操作1. 将物块固定在秤盘上,并调整滑轮的位置,使其能够自由滑动。

2. 给物块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恒力。

3. 测量物块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曲线。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3. 讨论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部分,可以总结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这部分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运动的实验设计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运动的实验设计

高中物理教案:力学运动的实验设计引言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实验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适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力学运动实验设计,并提供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1:拉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拉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拉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滑轮装置•弹簧测力计•各种重物(如小铁块)实验步骤1.将滑轮装置固定在合适位置。

2.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滑轮上方,并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

3.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并记录相应拉力和加速度数据。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注意事项•确保滑轮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的安装稳固,避免出现误差。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减小外界干扰。

•根据测力计指示,小心操作,避免超过其额定范围。

实验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的时间和距离进行测量,推导出自由落体加速度与重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支架•计时器•直尺或刻度尺实验步骤1.在支架上安装一个可以固定高度的下落装置。

2.将物体从不同高度的位置释放,并用计时器记录其下落所需时间。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高度位置下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4.绘制速度与高度之间的图形,分析并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环境没有明显风向流动,避免空气阻力影响测量结果。

•选择合适的下降高度范围,确保数据点分布均匀而明显。

实验3:斜面运动与摩擦力实验目的通过控制斜坡倾角和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研究斜面运动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斜面装置•小车•弹簧测力计实验步骤1.调整斜坡的倾角,使得小车能够稳定滑动。

2.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小车上,并设定初始位置。

3.释放小车,记录下其在不同斜度下的加速度和相应的拉力数据。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关于加速度和摩擦力之间的图形,并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实践教案:力学原理实验

高中物理实践教案:力学原理实验

高中物理实践教案:力学原理实验引言高中物理实践教案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力学原理实验。

我们将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实施方法和预期结果,以及实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力学原理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受力的情况,验证力学原理,如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弹簧力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来验证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描述物体的运动与施加在其上的力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F=ma,其中F表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应用力的大小,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准确性。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度有关。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推动物体,并测量所需的力和推动物体的质量,从而验证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弹簧力弹簧力是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程度有关。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挂载不同的物体质量在弹簧上,并测量弹簧的形变,从而验证弹簧力与形变程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实施方法实验设备和材料•不同质量的物体•弹簧•摩擦力计(弹簧测力计)•光滑水平面•软垫•直尺和标尺•计时器实验步骤1.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首先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将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记录物体的加速度。

3.进行摩擦力实验,将物体放在有一定粗糙度的光滑水平面上,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推动物体,记录所需的力和物体的质量。

4.进行弹簧力实验,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载在弹簧上,并测量弹簧的形变。

5.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验证力学原理的准确性。

力学实验教案范文

力学实验教案范文

力学实验教案范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学习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二、实验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时,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实验器材与工具1. 实验台:用于搭建实验装置。

2. 滑轮组:用于改变力的方向。

3.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4. 砝码: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5. 刻度尺:用于测量距离。

6. stopwatch:用于测量时间。

四、实验步骤1. 组装实验装置:将滑轮组固定在实验台上,连接弹簧测力计和砝码。

2. 调节滑轮组:确保滑轮组能够顺利运行,避免摩擦力过大。

3. 测量质量:使用砝码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 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并记录数据。

5. 测量加速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位移,使用stopwatch 测量时间,根据位移和时间计算加速度。

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尽量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3.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实验完成后,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六、实验拓展1. 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改变滑轮组的组合方式,观察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不同摩擦力的条件下,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探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七、实验报告要求1. 描述实验装置的搭建过程和实验步骤。

2. 列出实验测量所得的数据,并计算加速度。

3. 分析实验结果,阐述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01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力弹力摩擦力

201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力弹力摩擦力

201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1)--力、弹力、摩擦力第1讲:力、弹力、摩擦力【学习目标】知道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及重心的概念。

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及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计算。

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及摩擦的大小计算。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理解和完善下列知识要点一、力的概念1.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力的物质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力的相互性是 ___________________ ,施力物体必然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的。

4 .力的矢量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描述力用______________ 。

5 •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 或____________ 。

6 •力可以按其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分类。

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力1 .概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产生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大小:G = mg (g 为重力加速度,它的数值在地球上的__________ 最大,_______ 最小;在同一地理位置,离地面越—g值。

一般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我们认为重力是恒力。

4.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作用点一重心:质量均匀分布、有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物体的重心_____ 物体上(填一定或不一定)。

质量分布不均或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 粗略确定。

三、弹力1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产生条件(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实验名称】: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旨在帮助高中学生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探索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培养其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验材料】:1. 弹簧秤2. 弹簧3. 直尺4. 架子5. 细绳6. 密集木块【实验原理】: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简而言之,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可以表示为:F = m × 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2. 弹簧力学关系:弹簧力学关系描述了弹簧伸长或缩短与施加的力成正比的关系。

可以表达为:F = k × x,其中F为作用于弹簧的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实验步骤】:1. 实验一:弹簧质量的测量a. 将已知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末端,使其达到静止。

b. 使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并记录结果。

2. 实验二:弹簧恢复力与伸长量的关系a. 在支架上悬挂一根弹簧,使其垂直向下。

b. 在弹簧下方逐渐挂载不同质量的密集木块,记录每次挂载后弹簧的伸长量,并计算所施加的重力。

c. 绘制力与伸长量的图表,并在图表上绘制出一条直线。

3. 实验三: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a. 在支架上悬挂一根弹簧,使其垂直向下。

b. 将一质量较小的物体(如钢球)系于弹簧下方,并逐渐增加其质量。

c. 记录每个质量下物体达到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并计算所施加的重力。

d. 计算每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并绘制加速度与施加的力的图表,并在图表上绘制出一条直线。

4. 实验四:加速度与施加力的关系a. 在桌面上放置一个滑轮,一侧系有一重物,另一侧通过细绳连接到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

b. 放开质量较小的物体,观察其运动情况。

c. 用直尺测量重物和质量较小物体间细绳的伸长量,计算施加的力。

d. 根据得到的数据计算质量较小物体的加速度,并绘制加速度与施加的力的图表,并在图表上绘制出一条直线。

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力学实验教案引言:在物理力学学科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与结果,并对物理规律有更深的理解。

本教案将围绕物理力学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一、实验题目:简谐振动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对简谐振动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简谐振动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 实验装置与材料:(具体装置和材料自行设计,不在本教案范围内)3.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装置的不同,进行具体步骤的设计)4.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情况自行设计)二、实验题目:牛顿第二定律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和实验操作方法。

2. 实验装置与材料:(具体装置和材料自行设计,不在本教案范围内)3.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装置的不同,进行具体步骤的设计)4.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情况自行设计)三、实验题目:平抛运动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对平抛运动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掌握平抛运动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2. 实验装置与材料:(具体装置和材料自行设计,不在本教案范围内)3.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装置的不同,进行具体步骤的设计)4.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情况自行设计)四、实验题目:弹簧恢复力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对弹簧恢复力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弹簧恢复力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巧。

2. 实验装置与材料:(具体装置和材料自行设计,不在本教案范围内)3.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装置的不同,进行具体步骤的设计)4.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情况自行设计)五、实验题目:动量守恒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对动量守恒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力学实验一、误差和有效数字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2)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2)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注: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3位有效数字表示。

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1.长度的测量(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1)游标卡尺①10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0.1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0.1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某)。

其读数准确到0.1mm。

②20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5mm。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毫米以下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毫米以下的读数就是几乘0.05毫米。

其读数准确到0.05mm。

③50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8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2mm。

这种卡尺的刻度是特殊的,游标上的刻度值,就是毫米以下的读数。

这种卡尺的读数可以准确到0.02mm。

注意: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 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要知道主要构造的名称:主尺、游标尺、外测量爪、内测量爪、深度尺、紧固螺钉。

(2)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 (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 。

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条刻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 。

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必须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

要知道主要构造的名称:以下的①-⑦依次是:测砧、测微螺杆、固定刻度、可动刻度、旋钮、微调旋钮和尺架。

例1 读出下列游标卡尺测量的读数。

⑴ ⑵⑶解:(1)2.98cm ;(2)6.170cm ;(3)1.050cm 例2 读出下列螺旋测微器测量的读数。

⑴⑵解:(1)0.642mm ;(2)10.294mm 2.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1)原理是两只弹簧秤成角度拉橡皮条AB和一3 4 cm 67820cm① ②③ ⑤⑥⑦只弹簧秤拉 橡皮条AB 的效果相同,这个效果就是指橡皮条的形变量(大小和方向)相同。

(2)在画力的图示时,必须有箭头、标度、刻度。

(3)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偶然误差,只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 和一只弹簧秤的拉力F / 的图示大小和方向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同就可以了。

例3 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栓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 、最小刻度为0.1N 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

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所示。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⑴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N 和_____N 。

(只须读到0.1N )⑵在右图的方格纸中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解:(1)2.5N 和4.0N(2)注意平行四边形中的实线、虚线的区别和箭头、标度、单位。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1)纸带处理。

从打点计时器重复打下的多条纸带中选点迹 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或者说每隔4个点取一个记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 ,便于计算。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2)利用s 1、s 2、s 3 …可以计算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2-s 1、s 3- s 2、s 4- s 3…,如果它们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相等,则可以判定被测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利用纸带可以求被测物体在任一计数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v :如Ts s v c 232+=(4)利用纸带求被测物体的加速度a 。

具体来说又有3种方法: ①“逐差法”:从纸带上得到6个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则()()23216549Ts s s s s s a ++-++=②利用任意两段相邻记数点间的位移求a :如()2T n m s s a nm --=③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N)s出如右的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

例 4 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①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___m/s 2。

②与纸带上D 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__________ m/s 。

(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4.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1)了解该实验的系统误差的来源。

①用砂和砂桶的总重量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由于砂桶也在做匀加速运动,因此砂和砂桶的总重量肯定大于小车受到的实际拉力。

可以推导出结论:只有在小车的总质量M 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 时,才能使该系统误差足够小。

②没有考虑摩擦阻力的作用。

应该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来消除这个系统误差。

(2)为研究a 、F 、m 三者的关系,要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a 与F 、 a 与m 的关系。

(3)用图象法验证a ∝F 、 a ∝m -1(后者必须用a -m -1图象,不能用a -m 图象) 例5 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右图所示。

下图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

⑴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利用下图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 =_____。

⑵为了求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

用测得的量及加速度a 表示阻力的计算式为f =_________。

解: (1)3.89m/s 2(2)小车质量m ;斜面上任意两点间距离l 及这两点的高度差h 。

mgh/l-ma 5.碰撞中的动量守恒(1)每次入射小球都应该从斜槽轨道的同单图1一位置开始自由下滑。

(2)被碰小球的位置必须与入射小球等高,其中心与斜槽末端的水平距离恰好是小球半径的2倍。

(3)由于v1、v1/、v2/ 均为水平方向,且两球的竖直下落高度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

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N表示。

因此只需验证:m1∙OP=m1∙OM+m2∙(O/N-2r)即可。

(4)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

(5)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6)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7)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m1∙OP=m1∙OM+m2∙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了(但必须相等)。

例 6 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仪器按要求安装好后开始实验,第一次不放被碰小球,第二次把被碰小球直接静止放在斜槽末端的水平部分,在百纸上记录下重锤位置和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依次为O、A、B、C,设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依次为m1、m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第一、二次入射小球的落点依次是A、BB.第一、二次入射小球的落点依次是B、AC.第二次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将同时落地D. m1∙AB= m2∙OC解:最远的C点一定是被碰小球的落点,碰后入射小球的速度将减小,因此选B;由于被碰小球是放在斜槽末端的,因此被碰小球飞出后入射小球才可能从斜槽末端飞出,两小球不可能同时落地;由动量守恒得m1∙OB= m1∙OA+m2∙OC,选D。

答案是BD。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1)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3)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5)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6)由描迹法得到小球平抛的轨迹,从轨迹上任何一点的横纵坐标都可以计算出该平抛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

(7)若用闪光照相来研究,所得到的照片上相邻小球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利用这一结论和运动分解的知识,可以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也可以求小球在任何一个位置的瞬时速度。

例7.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按要求描绘出了小球做平抛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点A 、B 、C ,并利用刻度尺量出了三点的坐标依次是A (0.369,0.112)、B (0.630,0.327)、C (0.761,0.480),单位为m 。

又称得小球的质量为20g ,试计算小球平抛的初动能E K 。

解:小球的初速度yg xt x v 2==,因此初动能ymgx mvE K 42122==,带入数据后得:E K1=0.0596J ,E K2=0.0594J ,E K3=0.0591J ,因此初动能的平均值为E K =0.0594J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本实验要求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图示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1)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 的纸带进行测量。

(2)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1、2、3、4、5各点的距离h 1、h 2、h 3、h 4、h 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2、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2、v 3、v 4,验证与2、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 和动能增加量2是否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