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 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 模拟训练1(含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有哪些?(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表现:耕织分离,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3)影响: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基础。
2、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1)背景:①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②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2)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
(3)内容:兴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4)影响: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②近代工业起步,推动早期现代化;③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④局限:只引进先进技术,未改变社会制度,不可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简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概况?(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3)短暂春天:1911年——1919年(一战、辛亥革命)(4)较快发展:1927年——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5)沉重打击:1937年——1945年(日本侵华、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6)日益萎缩:1946年——1949年(美帝国主义掠夺、官僚资本主义排挤、长期战争)(7)新生: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4、归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征。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工业布局不合理。
5、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政府的政策鼓励。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二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微专题1近代中国经济
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随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线索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封建的陈规陋习逐渐被抛弃,社会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新习俗、新风尚、新观念层出不穷。
线索四:近现代中国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
海关税收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和保证。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攫取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税收权。
新中国的成立,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海关税收权,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保障。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微专题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类型时期表现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家创建的近代工业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的机会,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全民族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区域分布解放战争期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考向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2021·广东卷)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doc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漳州模拟)著有《静静的顿河》等作品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
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2.《全球通史》中提到:“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3.(探究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4.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
”他的结论的根据是( )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B.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D.社会主义是天堂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6.(2012·宁波模拟)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7.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历史:2012届高考复习: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知识结构
时空定位
历史纵横
2.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具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特征。 (2)演变 ①产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但很微弱,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起重要作用。 ②发展:一战后特别是在 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它 视为一种应付战争或危机的“临时”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③普及:二战后,特别是 50 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经 济发展的长期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全面、持续的发展阶段。
高考主观题趋势归纳
2008· 江苏,23)(14 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 相同。 以英、 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 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 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 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 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 影响。(4 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 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 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 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 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 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 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
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检测(最新模拟题汇编)专题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全解析)
专题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2•衡阳六校联考】2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解析】D 材料中并未涉及抵制洋货、爱用国货内容,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也未涉及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国家充实银行资本为发展工商业提供贷款,这就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D项符合题意。
2.【2012•东城期末考】13.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解析】B B、C两个时期分别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时期。
A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C 、D两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只有B项的“实业救国”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两个时期发展的共同原因,B项正确。
3.【2012•安徽名校模拟】12.某历史研究著作中有以下插图,这张插图反映出A.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扩大B.政府完全放弃抑商政策C.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D.洋务运动进入全盛时期【解析】A 图片反映的是宣统年(1908—1912年)清朝为举办大清国南洋劝业会发行的公债。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盛行,插图反映了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
B项的“完全”说法太绝对,可排除; C项出现于1912年至1919年,与“公债”的时间不符。
D项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也与题干时间不符。
2012届高考历史 第8单元第20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复习方案课件 岳麓版
第20讲 │ 要点探究
[2011·烟台模拟]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 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 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 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 是(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 A [解析] “旧轨”意指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 清王朝封建统治,但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却极大促进了中国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根据题意A项最符合。
第20讲 │ 要点探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 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 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 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20讲 │ 要点探究
D [解析]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A项 错误。只从表格数据看不出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项错误。维新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C项错误。注意表格中工人人数的增加,可以说明 D项正确。
第20讲 │ 教师备用习题
1.[2010·广州模拟]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 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 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透过这 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 ( ) A.民族独立 B.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C.坚持实业救国 D.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A 根据题意可以分析出作者认为民族工业发展取 决于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和农村繁荣,最主要的是也是先决条 件是民族独立。
2012年高三历史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J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J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6.J1[2012·安徽卷]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16.D[解析] 本题以19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商人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可以看出,内地(重庆)从上海进销洋货可以通过钱庄完成付款交易,故可得出钱庄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排除B项;A、C两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答案选D项。
16.J1[2012·全国卷]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16.B[解析] 从张謇的评论看,“某人”应该是积极兴办洋务运动,创设大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的洋务重臣,首先可排除D项。
其他三人中,综合评价,“某人”应该是李鸿章。
16.J1[2012·海南卷]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
(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
(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
(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16.A[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二 专题八 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 专题训练
第一部分模块二专题八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新中国建国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囤积物资哄抬物价。
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D.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导致物价暴涨。
人民政府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平抑了物价,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心,打退了资产阶级向人民政府的进攻,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因此,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答案:A2.(精选考题·上饶模拟)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A.社会主义的私有制经济B.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C.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在1953年以前,通过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在国营经济(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C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解析:从材料中的“互助组”和“公私合营”,可知这是三大改造的内容。
答案:B4.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产量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其主要原因是()A.严重的自然灾害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错误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D.严重的社会动乱解析:“大跃进”及人民公社以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为主要特征,农业提出“以粮为纲”,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局面。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八单元第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对点训练1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 )
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 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
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
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 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 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尝试命题1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
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
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
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解析:选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 人物,洋务运动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 制度,A项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 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项不对,D 项材料中没涉及。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2)评价 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 中国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 过程。 ②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
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根本上冲击着封 建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表现。
办军用企业。军用企业存在很多弊端,严 重地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开平煤矿 (2)民用工业: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 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达到了分洋
利的目的,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4.评价
福建省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第8讲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 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 现。 但是这个过程是很曲折和漫长的,即使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时,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自然经济,商品 经济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小的。如果认为外国商品一进 来,自然经济就瞬间解体,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不管 是外国资本,还是本国资本,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力还 是有限。
7
例1:下图是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 值比较表。 项目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总额 1920年产值 1936年产值 年增长率 (%) (亿元) (亿元) 1.84 2.22 1.18 2.51 16.32 12.14 4.35 18.54
上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 A.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B.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C.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D.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
28
本题在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60~70年 代产生的来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迫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 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榜样示范作用下产生的。 官吏资本家源于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等企业运作模 式,起到引导作用。故选A。
29
6.浙江是著名的侨乡,爱国华侨热心祖国建设,纷纷回乡投 资。下图是民国时期东南亚华侨回国投资情况表,对此表所 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C ) ①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政策和 措施并鼓励华侨投资国内 ②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不少华侨把资本转移到国内 ③1931年以后,世界经济危机 影响加大,众多华侨破产 ④1932~1933年,因蒋介石连续 发动反共内战,国内政局不稳,造成华侨投资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6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可编辑课件第一部分模块二专题八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
牛胰岛素。
三、“文革”时期 1.政策 (1)“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
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 (2)“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进行经济整顿,使国
民经济局部恢复。 2.成就:建成成昆、湘黔铁路及南京长江大桥和湖北第
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缺乏建设经验,“左”倾错误 的影响等。
(4)影响:初期曾起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弊端百出。
2.第二次 (1)时间:1978~1992年。 (2)体制: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 场调节为辅。 (3)原因:吸取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 经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影响等。 (4)影响:解放了生产力,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二、对外开放 1.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原则:平等互利。 3.时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4.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时间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1950~ 1952年
土地 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封建土地所 废除封建土
有制严重阻 地所有制,
碍了生产力 实行农民的
济长期共同发展,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公平。运用包括
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 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 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配套K1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二 第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第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宏观框架][知识主线]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历史课件】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2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单元考点复习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 海、福州、 广州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加快利用 外资、引进 技术 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 长江 三角洲、 珠江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 沿海经济开 放 地带。 (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 外 资 ,生产 高新技术 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 改革 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 关键期。 (2)建立过程: ①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 ②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 全会确 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农村 展开;普 遍实行以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村 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1983 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乡 、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 城市改革: 1984 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 增强 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上实行政 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 商品 生 产者和经营者;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 按劳分 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增强 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开发、开放: 1990 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 (2)目标: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 中心之一,带动 长江三角洲 和整个 长江流域 经济的新飞跃。 条件:长期积聚的经济和 社会文化 的基础,独 特的 地理优势 。 (3)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 90 年代改革 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复习教案
★精选文档★2012 届高考历史学业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改动和资本主义的波折发展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改动和资本主义的波折发展一、近代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认识 19 世纪六七十年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盛行的史实;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 世纪六七十年月民族工业的盛行(1)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月前后(2)地域: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域(3)主要公司: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商公司在通商口岸盛行,刺激了中公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公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立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引诱作用。
二、民国期间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波折发展2016 崭新精选资料 - 崭新公函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 / 42.认识公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3.认识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度中的地位和作用1.民国早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季”)( 1)背景:①辛亥革命颠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打扫一些阻碍;②民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倡导国货”运动;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临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益的外面条件。
(2)“短暂春季”时间:一战期间(3)概略: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纺织业中心:由上海变成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有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4)结果: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冷清下去。
2 .公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 1937 年抗战前夜)(1)原由:1927 年,南京公民政府成立此后,采纳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如:币制改革;公民经济建设运动)(2)概略: 1935 年此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总复习
【解题技巧指导】 图表类选择题的解法:
(1)抓图示:仔细看图表,概括图表所包含的信 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表信息所 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图表类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 这些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错漏。
(3)重联系:将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对选 项逐一斟酌,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 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 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 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 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教材知识回顾】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 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 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 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原则,这一 政策长期得到继承。
【解析】: D。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 运用能力。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 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 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C 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 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 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 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而复习时要 特别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 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 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 社会公平公正的需要,“民生”、 “平等”、“市场”、“开放”、 “交通”、“经济文明”等都是当 前审视古代经济发展的崭新视角。 复习时还要关注17、18世纪中、西 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由来所带 来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
的演变模拟训练(含详解)
一.选择题
1.(精选考题·江苏高考)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由“上海市装訂生産合作社”和“1954年12月”“股金證”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正确;“工业大跃进时期”与“1954年12月”不符,A 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C错误。
答案:D
2.(精选考题·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数据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图可知“单位GDP能耗”峰值出现的时间在1958~1960年,显然这与该时期大跃进运动
中的“大炼钢铁”有关,D符合题意;A、B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建立人民公社属于生产关系领域,排除C。
答案:D
3.(精选考题·北京模拟)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
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解析: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通过改造,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性质,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4.自从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
这种情况说明()
A.农民要求实行土地私有制
B.农业合作化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
C.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D.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败
解析:可以结合历史史实来对材料进行理解;也可以以安徽、四川农民率先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搞“包产到户”为例来理解。
答案:C
5.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深圳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临近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特殊经济政策的扶持。
答案:B
6.农村中贴春联是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农村历史变迁相联系。
下列是新中国农民在不同时期张贴的春联。
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
(1)任选两个材料,分析材料反映的事件及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对联编号:,反映出的事件:,
对农村的影响:
对联编号:,反映出的事件:,
对农村的影响: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再局限于辛勤耕作来解决温饱问题,他们把农畜产品卖到农贸市场上,甚至洗脚离田开始闯市场、做生意。
农村春联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新变化——以“丰衣足食、年年有余”为主题的对联减少了,许多农户都爱贴上古代商家的传统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
解析:从第(1)问①中“土地还家”“农民翻身”分析该事件是土地改革;②中“合作化”分析该事件是农村合作化运动;③中“食堂”“公社”分析可知该事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中“改革春风”“富民政策”分析该事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最后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影响。
从第(2)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又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结合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变化分析总结。
答案:(1)
编号事件对农村的影响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翻了身
②农业合作化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