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篇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陈锦才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众生举手)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课前准备:师:上课之前,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请看大屏幕,齐读一下(PPT出示:我自信,我是中华少年)。

生齐读,但音量不大。

师:老师觉得大家的底气有些不足啊!现在,就让我们从大声说话来展现我们的自信,来,同学们,大声一点,读出我们的自信!生齐读,声音响亮!师:接下来,我们就以这种自信的态度来展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精彩的驳论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出示目标: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2、领悟鲁迅语言魅力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咱们同学的预习情况!(PPT出示字词:慨叹、玄虚、诓骗、搽、脊梁)指名学生给划线字加拼音。

生前四个读对,最后一个读错,其他学生纠错,师再次强调,让学生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PPT出示: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之下,针对什么错误言论做批驳,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生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一生抢答:九一八事变后三周年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生:前面导学师:你可真会学习呀!其实导学部分除了给我们提示背景,还会给我们指出学习的方向。

以后大家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前面导学。

师:那先生是针对什么错误言论做批驳呢?十几个学生一齐站起来抢答: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师板书:敌论点)师:大家找得很准确。

好,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一下。

(PPT出示:敌论点: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生齐读,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能反映出说话人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生:悲观、失望师:那这种悲观的心理能用那种充满自信的语调来读吗?生笑:不能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那种悲观的心理吧!生读,没有读出感觉。

师:你可以试着在前面加一个语气词,表现一下那种悲观、沮丧的心理!想想,可以加上什么词呢?生:唉!师:对,加上一个唉字,来,试着读一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加深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熟读课文,掌握内容;初步了解驳论文的一般知识;理解作者分析批驳的思路和内容;体会作者尖锐、犀利的杂文语言风格。

过程和方法利用文本,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驳论文,掌握写驳论文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作者批驳敌论的突破口和思路。

【教学难点】: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驳论文在教科书中还是首次接触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学生对于新文体、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因而,这阶段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邂逅历史——导入师:风云流转,世事沧桑。

站在近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镜头前,用历史的长镜去端详今天,用世界的广镜去俯瞰今天,或许我们能更深沉地理解中国的屈辱与梦想、跋涉与执着。

在开课前我想先请大家观看这样一段视频:【看视频:九一八事变】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师:但,在当年那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课件展示三:蒋介石言论、《大公报》社论】师:看,在这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于是,一帮恬不知耻、后而不勇、衰而不争的人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板书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师:亡国先亡心,这一悲观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国将不国的阴影。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凭着一个文人的良知、拖着病体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战斗檄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导入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但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摧残,屡遭欺侮,普通百姓生活艰苦,希望渺茫,可谓是内忧外患。

从割地赔款,再到国土沦丧。

上面这段话概括了解放前中国的处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始,它的发生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鲁迅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大家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这个标题起到了些什么作用呢?明确:除了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相较于陈述句和反问句而言,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也包含对受众读者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请你来判断1、标题是一个问句,同时也是议论文的什么?围绕这个论题,文章里面有哪些论点呢?请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出现的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哪一句是作者的观点呢?学生: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学生:这句包含有“我们”表示自己的立场。

二、请你来思考1、同样是议论文,为什么《敬业与乐业》开篇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本文为什么要先说别人的观点呢?大家可以从论证思路的角度思考一下作者的用意。

学生: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作者反对的观点,相当于开头先立了一个靶子,立靶子(也就是批驳的对象),就是为了批靶子,为了驳倒它,再立起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鲁迅先生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这是一篇驳论文。

三、了解论证方式1、我们可以说从论证方式上来讲,议论文分哪两种。

立论文: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文: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余映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余映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余映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

好,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学生看书思考。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你懂得了哪一点?写出关键词。

学生再思考。

师:好的,我们再交流一下,向大家介绍你读这篇文章,读懂了哪一点?好,举手。

好,谢谢你!生: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中国有不失掉自信心的人在,我们从第七段可以看出来。

师:OK!生:它写到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些都——他们是脚踏实地为民请命积极奋斗的人,也就是说中国还有一些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师:很好,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失掉自信力。

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

懂得了全文关键的问题。

——好,继续。

继续发言,还读懂了什么?师:好,谢谢你!生: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也懂得了一个问题。

好,继续说。

生:中国人失掉的是自欺力和他信力。

师:还有吗?好,请坐!又懂得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中国人——有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信力,或自欺力。

这里面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下,那就是作者所使对方混掉的手法,这个问题会不会再展开。

好,还有没有发现什么?——好,谢谢你的发言。

(该学生没有发言)师:好,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请最后一位同学发言。

生:明确指出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自信心。

表现了作者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师:好,他读懂了全文的表达的目的,那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激励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

你看,三个同学的回答,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第二: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

第三,全文的表达目的是什么。

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般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第一,这篇文章为何而写,刚才同学回答了。

如果要深入一点说明,就需要练习上时代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在我们中学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说明鲁迅的文章不太好学懂,尤其是他的杂文。

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偏偏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他写的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幻灯片出示鲁迅头像和诗句,让学生齐读)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面露难色,窃窃私语讨论其含义)生:以前读过,但没仔细去想过它的含义。

师:那我们现在来一起分析一下它的含义。

“横眉”怎么理解?生:眉毛是横着的,就好像“一”一样。

师:你看看同桌的眉毛是横着的还是弯着的?(生同桌见相互观察)生:弯着的。

(生面带笑容齐声回答)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很开心,在传递一种喜悦、愉快的心情给他人,所以我们的眉毛是弯着的。

师:因为喜悦,所以我们的眉毛是弯着的,那你现在尝试着让你的眉毛横起来,看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怎么样才能做到让眉毛横起来呢?(生相互比划,尝试让眉毛横起来,出现各种怪异表情)生:生气的时候。

生:愤怒的时候。

师:既然是生气,愤怒的时候,那么他的表情一定是冷冰冰的了。

我们再看看“千夫指”的含义,哪些人被称为“千夫指”呢?生:“千夫指”就是千夫所指,说明他做错了某件事,大家都在指责他。

师:那么上半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生:对待坏人,或者敌人,鲁迅的态度是横眉冷对的。

师:那么对待好人呢?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那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诗?生:这句诗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说明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那些值得敬仰的人,他愿意低下头颅,而对于那些社会的败类,蛀虫,鲁迅先生则是充满憎恶之感的。

师:是的,在他的文章中,时时刻刻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就和他的关系很大。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句诗。

(生齐读,师板书,故意丢掉“吗”)生:老师,您的标题写错了不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而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哦,是吗?哦,是的。

也就是说我写在黑板上的这个标题是错误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今天上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状”,我很惊讶于学生们的作文中几乎都写到了自信力不足的问题。

他们认为,近年来各种不良现象频发,社会风气败坏,以及与国外的比较都让人们失去了一定的自信心,它们都表现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中。

这些让我不禁对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中国人失掉了民族自信力吗?我们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已经被削弱了吗?当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们,他们认为我们失掉自信力的原因是什么时,他们觉得是媒体宣传的不良现象太多,以及我们需要更多的学识来适应这个社会,并且我们需要理解和拥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但我不认为这些原因已经足够完全解释我们失掉自信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我们的教育和文化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自信心?我们的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态度是否也有影响?教学反思在我看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它牵扯到了我们的价值观、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

它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进行反思和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也是我们自信的重要来源。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在大背景下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挑战。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的力度。

教育是培养社会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方式加强我们的教育体系,并培养自信、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全能型人才。

我们的学校需要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

最后,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看待问题,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并从中寻找机会以及成长的空间。

我们需要坚定我们的信仰,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所有困难,达成自己的理想。

总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行业或领域,它是我们在文化、教育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请个同学完成填空。

生: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这是按照他贡献的大小来排列的。

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生: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师:我们学过其中的?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集《呐喊》《彷徨》。

师:我们初中阶段的小说都选自《呐喊》。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生:《故乡》、《社戏》。

师: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关注注释①《且介亭杂文》《坟》。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属于杂文。

出示杂文的PPT,指明一生朗读。

所以,杂文也属于议论文。

但是它的篇幅比较短小,语言幽默风趣,冷嘲热讽,说理生动。

接下来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和我们之前学的议论文有什么不同?生:这篇文章是反驳师:我们之前学的是?反驳肯定是反驳错误的说法,我们之前学的议论文有给出错误观点的吗?生:没有师:这就是议论文中的驳论文。

议论的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是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就是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它的一般结构形式就是树靶子、打靶子、摆观点。

驳论的方法:驳论据、驳论点、驳论证。

学完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驳论方法。

第三个要了解一下的的就是批驳的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这篇文章是?生:先破后立。

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从写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错误的论调是?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接下去齐读课文,读完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敌方论据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3、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从正面提出了什么论点?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4、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师:错误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生:错误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word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word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 zhù 风和雨”吗?生:是更 zhuó 风和雨。

师:对,是更 zhuó 风和雨。

“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

请看大屏幕!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

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

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生:19……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7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7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7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篇1)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导学时数:两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

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师:77年前的9月18日,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大营,袭击沈阳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作为中学生,重温这一段历史很必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板书课题)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写本文的背景,先请课代表为大家介绍一下。

师: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

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针对悲观的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那么,论证方式呢?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般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是一篇立论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篇驳论文(板书)。

通俗的说,驳论文就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而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的议论文。

师:这是一篇驳论文,请问:①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②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③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要点。

师:驳论文首先要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请问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师:文章把对方错误的观点摆出来,这在驳论文中叫做树靶子。

师:他们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据有哪些?师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

(板书)师:这些论据能证明他们的论点吗?请同学们默读3—5节,看作者是如何剖析的?如何有的放矢的打靶?师:“国联”书上有介绍,它是一个国际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20年。

“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国联也指出日本侵略中国是不合法的,但语气很温柔,书上是这么说的“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

”这多么令人发指呀!当时国民党当局还信国联,一些社会名流也信国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

首先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学生记)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一遍。

生:(声音洪亮)“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师:从你们洪亮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与激情。

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都能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中,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

师:接下来,请看一则背景材料。

(一女生饱含深情地读)师:你读的很有感情。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有什么感受?生:我很气愤,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说的真好!鲁迅先生在当时也狠狠地批驳了这一谬论。

在先生53岁寿辰之际,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战斗檄文,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板书题目,故意少写了一个“吗”字)师:我们来看题目。

(此时,有部分学生举手质疑)师:怎么了?生: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状)我把题目写错了?(回头再看题目)哦,原来老师少写了一个“吗”字。

谢谢你帮老师指出错误。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写错的题目吧。

师:你们同意这说法吗?生:不同意。

师:我也不同意。

现在,一起来读读这个写错的题目。

(学生齐读)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生:悲观的、失望的。

师:请你用声音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展现出来。

(该生读完,掌声起。

)师:从刚才的掌声中,说明你读的非常好。

同学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谁的观点?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

师: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二两个段落,找出敌方的依据。

(学生速读课文)(一分钟后,全体学生读完。

)师: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生:依据是: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师:你回答地很全面。

师:乍一看,的确如此,最后,不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了,改为一味的求神拜佛,这样看来,是失掉了自信力啊。

【九上部编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九上部编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九年级上册部编语文课堂实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评点【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

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

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对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学生看书思考。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你懂得了哪一点?写出关键词。

(学生再思考。

)师:好的,我们交流一下,向大家介绍你读这篇文章时读懂了哪一点。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中国有不失掉自信心的人在,我们从第七段可以看出来。

师:好!生1:它写到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些都是脚踏实地为民请命、积极奋斗的人,也就是说中国还有一些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师:很好,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失掉自信力。

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

这就是懂得了全文的关键。

生2: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你也懂得了这个问题。

生3:中国人发展着的是自欺力和他信力。

师:好,请坐!又懂得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中国人——有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曾经有着他信力和发展着自欺力。

师:好,我们请最后一位同学发言。

生4:明确指出中国人绝大多数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自信心。

表现了作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师:好,他读懂了全文的表达目的,那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激励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

你们看,几个同学的回答,解决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第二,自欺力与他信力不是自信力;第三,全文的表达目的。

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般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

如这篇课文:第一,这篇文章为何而写。

刚才有同学回答了。

如果要深入一点说明,就需要联系时代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肩住黑暗的闸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肩住黑暗的闸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肩住黑暗的闸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第一部分了解文体和写作背景师: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雪》《藤野先生》《故乡》。

师:在中国文学史上,咱们最不能绕过的一个人就是鲁迅先生,之前我们学习的这些文章大多属于散文,散文诗,或是小说,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种风格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师转身板书)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杂文,什么是杂文呢?来了解一下:PPT显示: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或批驳什么,或宣扬什么。

短小、锋利、隽永,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师:请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

师: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鲁迅先生的杂文就被比作“匕首”和“投枪”,直刺一切黑暗人的心脏。

这篇文章就是来批驳敌方的言论的,我们叫它驳论文。

什么是驳论文?同学们读一遍——PPT显示:什么是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师:这样的一篇驳论文是如何产生的呢?“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PPT显示:写作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有人甚至“求佛菩萨保佑”,说“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

”1934年8月27日,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资本主义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于是,9月25日这天,鲁迅先生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进行有力地批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开课前教师做了一份“助读资料”,主要内容有作者、写作背景、关于驳论的简单知识、生难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查找资料解决疑难。

)师:李白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毛泽东自信地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我自信地说“今天一定能愉快地和同学们度过40分钟”,同学们有信心吗?生齐:有。

师:不够响亮,自信不足啊!生齐(大声):有!师:对于“自信”,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又有着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大屏幕出示题目和作者。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模仿学生读题目。

语气比较低沉。

学生轻笑。

)师:这样读,你听完之后一定感觉中国人的确——生:失掉自信力了。

师: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呢?生(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

生: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

你们发现这个题目是一个什么句式了吗?生(多数,议论式):反问句。

师:对。

把它变成陈述句。

生: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好。

这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想表达的观点。

由这句话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出作者是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的什么论调才有这样的回答呢?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同学们真棒。

中国人一向很有自信,在什么情况下有了“失去自信力”的论调,引得鲁迅先生不满呢?鲁迅先生的文章读起来比较难懂,下面请同学们用默读的方式初读课文,勾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并且能够找到写作背景。

如果借助书中注释和助读资料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不用问老师。

(大屏幕出示: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默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

有学生查阅助读资料、互相询问。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呢?生(大部分):摇头。

师:真的,那同学们太厉害了。

找到写作背景了吗?生(找到了,有的举手):导读中的一段话。

(读出来。

)师:都找到了吗?生:找到了或点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与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与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导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在帝国主义面前,“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隶”。

在某种意义上,整个旧中国就是一个奴隶王国,在这个铁一般黑暗的国度里,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受到了较大的摧残,在一部分人当中,甚至丧失殆尽。

鲁迅对此痛心疾首,与这种奴隶的“劣根性”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认为四万万同胞都已经消极,沉沦甚至堕落,他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即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中华民族脊梁的一曲颂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东北三省之后,向关内步步逼进,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当时的主流报刊“大公报”也曾发出哀叹,下面我们看124页课下的注解②。

生:齐读课下注解②“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师: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旦崩溃,那么这个民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中国民众的精神,在主流媒体的误导下,很容易给我们的圣君、贤相、武将之辈给征服的。

面对此情此景,以“疗救国人精神”为已任的鲁迅先生,总不免呐喊几声,让国人在失望甚至绝望中,从勇猛和悲壮的人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

师:面对有人发出的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作出了怎样坚决的回击?生: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生:第八段“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师:请同学们将目光聚焦在第八段最后一句话。

齐读这句话,并请注意读出愤激之情。

生齐读。

师:鲁迅先生说“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那这一部分人指哪样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有怎样的表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齐:老师好!师:同学们好!生坐。

师:刚才同学们和闰土这个苦人儿打了一堂课的交道,现在很累吧?生:累。

师:没关系,大家稍微放松一下,看老师给大家做一道题。

(屏幕同步显示)在⊿ABC和⊿A’B’C’中,∠A=∠A’,∠B=∠B’,∠C=∠C’,请判断⊿ABC与⊿A’B’C’的关系。

证明:在⊿ABC和⊿A’B’C’中∵∠A=∠A’,∠B=∠B’,∠C=∠C’∴⊿ABC≌⊿A’B’C’请大家分析一下,老师做的题对吗?如果错了,错在哪里?生1:老师,你做错了,已知条件根本证明不出你的结果。

生2: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只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老师一直认为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它们的对应角的度数相等,那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呢。

感谢大家,帮助老师纠正了这一错误!刚才我听见是谁在嘀咕:咦,怎么上成数学课了?其实大家不知道,语文和数学的联系可大着呢!我们还是来看这道题,证明过程中老师想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生(齐):是⊿ABC≌⊿A’B’C’。

师:老师用来证明这个结论的论据是什么?生(齐):在⊿ABC和⊿A’B’C’中,∠A=∠A’,∠B=∠B’,∠C=∠C’。

师:如果把这道题的求证过程写成一篇议论文,老师想得到的结论就是论点,老师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就是论据。

大家理解吗?生(齐):理解了。

师:只不过老师辛辛苦苦证明出来的结论被大家毫不留情地否决了,你们推翻我的证明的过程,认为我的论据不足以证明我的论点,这就叫做驳论。

哎呀,从这点来看,大家岂不都会驳论文了?生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对方的观点的。

(屏幕显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你们谁能把自己课前搜集来的关于本文写作的背景知识和大家交流一下?生回答。

师:准备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搜集整理了一些,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读一下?屏幕显示: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 zhù 风和雨”吗?生:是更 zhuó 风和雨。

师:对,是更 zhuó 风和雨。

“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

请看大屏幕!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

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

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生:19……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zhù风和雨”吗?生:是更zhuó风和雨。

师:对,是更zhuó风和雨。

“著”是什么意思?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

请看大屏幕!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

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

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生:(欲言又止)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生:19……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省市石泉县城关中学授课者:晓珍师:上课!生:起立!(全体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师板书题目,故意少写了一个“吗”字)师:我们来看题目。

齐读一遍。

生:(齐)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读完学生面露疑惑,七嘴八舌指出板题的错误)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破绽了吗?生:少些一个“吗”字。

师:少了一个字,你们怎么都不高兴呢?你们认为是什么句式?生1:反问。

生2:疑问。

(师边听边板书)师:加上一个“吗”又是怎样的句式?题目后面加“?”可以吗?生:不可以。

师:对,课题后面不能加问号。

那么我们共同看下文章吧!看它是否是反问句还是疑问句??师:大家提前预习了吗?生:(齐)预习了!师:很好!那么,首先先听老师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注音一下。

(饱含热情)全文朗读。

读毕。

生:(齐)鼓掌··师:老师读了,你们哪位同学能大声的有感情的读一遍?别怕,尝试一下。

生1:第一自然段。

(选段)师:读的很好!还有哪位同学选一段比较长的段落读一下?师:好。

你来读!生:(选段读)师:同学们,有谁听出来哪个字错了吗?生:纠正。

师:很好!听得很仔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省市石泉县城关中学授课者:xx师:上课!生:起立!(全体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之前我们学过几篇驳论文,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53岁寿辰之际,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战斗檄文,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板书题目,故意少写了一个“吗”字)师:我们来看题目。

齐读一遍。

生:(齐)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破绽了吗?生:少些一个“吗”字。

师:你们认为是什么句式?生1:反问。

生2:疑问。

(师边听边板书)师:加上一个“吗”又是怎样的句式?题目后面加“?”可以吗?生:不可以。

师:对,课题后面不能加问号。

那么我们共同看下文章吧!看它是否是反问句还是疑问句??师:大家提前预习了吗?生:(齐)预习了!师:很好!那么,首先先听老师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注音一下。

(饱含热情)全文朗读。

读毕。

生:(齐)鼓掌··师:老师读了,你们哪位同学能大声的有感情的读一遍?别怕,尝试一下。

生1:第一自然段。

(选段)师:读的很好!还有哪位同学选一段比较长的段落读一下?师:好。

你来读!生:(选段读)师:同学们,有谁听出来哪个字错了吗?生:纠正。

师:很好!听得很仔细!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啊?生:“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

师:“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北三省,这个时候,国民党反动政府居然还炫耀自己的地大物博。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生: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师板书。

师:那么它的事实论据又是什么呢、?看文章开头。

生: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师板书。

自夸希望求拜师:你回答的很全面!?现在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学生跳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师:思考一下,作者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这是论据吗?生:不不不,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生:没有。

师: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当时“地”还有吗?生:没有了。

师: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

再看“国联”,“国联”当时帮不帮我们中国?生:不帮。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124页的课后注释2中可以看出来。

师:你看书很仔细。

信“国联”有没有用啊?生:没有用的。

师: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啊,那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生:是“他信力”。

师:对!(板书)“他信力”师:那么。

我们继续接着看。

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呢?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对!(板书)“自欺力”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根本和“自信力”无关。

那怎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是的,不仅我们会问,鲁迅先生也是这样问。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题目,这是什么句式?生:反问句。

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生: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师板书。

师:那么它的事实论据又是什么呢、?看文章开头。

生: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师板书。

自夸希望求拜师:你回答的很全面!?现在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学生跳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师:思考一下,作者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这是论据吗?生:不不不,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生:没有。

师: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当时“地”还有吗?生:没有了。

师: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

再看“国联”,“国联”当时帮不帮我们中国?生:不帮。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124页的课后注释2中可以看出来。

师:你看书很仔细。

信“国联”有没有用啊?生:没有用的。

师: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啊,那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生:是“他信力”。

师:对!(板书)“他信力”师:那么。

我们继续接着看。

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呢?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对!(板书)“自欺力”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根本和“自信力”无关。

那怎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是的,不仅我们会问,鲁迅先生也是这样问。

师:现在,我们结合全文,联系主题,再看这是什么句式?生:反问句。

师:黑暗统治下的反动政府,当时有什么样的论调?生: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师板书。

师:国民党反动派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吗?生:不是,他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对,这才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论调,也就是在这种悲观论调的笼罩下,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板书)“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观点,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自豪的、骄傲的,充满自信的。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这一观点的呢?他为何写下这篇文章?目的何在?师:我们先来看第七段。

(学生齐读该段)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和激情,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师: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人。

那“这些人”又指哪些人呢?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呢?生:有。

师:板书古来有四种人。

现在。

四种人。

师:文中有哪几种人呢?生:(齐读)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师:埋头苦干的是什么意思?生:尽心尽力地干。

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师:那么,自古以来有哪些像这些埋头苦干的人呢、?请举例生1:袁隆平师:很好!还有没有?生3:焦裕禄·师:拼命硬干的人有哪些呢?生1:胜吴广生2:岳飞师:为民请命的人呢?生1:有包拯一样贴面无私而为民请命的人。

生2:有像谭嗣同一样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为民请命的人。

师:谭嗣同是为民请命的人吗?生2:不是,是舍身求法的人。

生3:我们有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而拼命硬干的人。

师:舍身求法的人还有没有?生1:唐僧师:你们说的都很好。

鲁迅先生正是针对敌方的这一责难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的,“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反过来又是怎么说?生: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师:“现在”指什么时候?是不是指我们现在?(生讨论)生:不是的,这里的“现在”是指“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宣扬不抵抗精神的时期。

师:你理解的很准确。

或者可以说,是从“九一八事变”到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这一时期。

那么,“这一类的人们“,先生把他们称作什么呢?生:中国的脊梁。

师板书。

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生: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师:很对!自信。

战斗(板书)接着,师理清思路,画结构图。

师:从这两幅图中,你看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一个歪的?一个很端正?生:是的。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师板书,第一幅图是“驳”,第二幅图:“立”师:现在,我们再看这段文字,这里说“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体现了什么?生:这个“总”字表现了反动政府的骄傲和夜郎自大的情态,感觉自己的国家很富有。

师板书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啊?生:“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

师:“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北三省,这个时候,国民党反动政府居然还炫耀自己的地大物博。

师:文中写的好的词,还有那些呢?生:文中的“只”用的也很好。

师板书师:“只”是只有、仅仅有的意思,从这个“只”字,又看出了反动政府怎样的嘴脸?生:从这个“只”字可以看出国民党反动派把希望寄托在“国联”,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师:哪位同学能把反动政府抓救命稻草的这种情态读出来?(一生读)师:还有一个词也值得品味?生:“一味”。

师板书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一味”体现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身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一副顽固不化的嘴脸。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

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人,那么中国人指的是什么呢?生找句子分析。

生: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师:我们现在看下第一自然段,本文是极其有讽刺意味。

看这里有什么好处?四个字概括。

师:犀利如剑剑剑见血。

师板书,竖写师:倒数第二自然段。

师:热情似火团团暖心。

师板书,竖写师:作业。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