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以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为例
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审视
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审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高校的期望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了共识,这种理念旨在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其发展和成长。
我们需要对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进行审视,以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认识到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
在当今社会,高校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很多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而不断努力,学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中之重。
而面对如此大的压力,高校应当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实际情况却往往是学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高校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僵化,学生的个体需求往往被忽视,教学过程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种情况导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动力。
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并不乐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我们需要审视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应然。
在当代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其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高校应当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
这就要求高校要重新构建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更为贴心的教学服务。
高校应当注重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发展路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应然,使教育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审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尽管目前实现该理念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校以生为本理念一定能够得以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目的之比较观
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目的之比较观作者:王玉红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6期(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太阳升学校)摘要:教育目的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以我国现行教育目的为例,通过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的对比,找到我国教育目的的功利化问题,促进教育向应然教育角度靠拢。
关键词:教育目的;实然;应然;教育功利化一、教育的应然目的:和而不同教育的应然目的,是按照教育目的的存在形态而对其进行划分的一个教育目的的分支,描绘的是教育应有的、理想的目的。
关于教育的应然目的,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人们向来有着不同的说法。
宗教本位论认为“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信和忠诚等品质”;国家本位论则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从以上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个人经历等的不同,人们对教育的应然目的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关于教育目的的应然理念都表现出了普世的、博大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都追求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价值的美好实现。
所以,教育的应然目的是和而不同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述,然其内在一致性是寄寓了一种理想化与完备化的教育构想,一种对教育目的的美好希冀,可以指导我们有效地去发展一种理想式的、玫瑰花园一般美好的教育。
二、教育的实然目的:功利化明显当我们从现实的视角切入我国教育目的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让我们不太满意的地方。
按照承载者划分,教育的目的可以划分为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
下面,我们就以这四个层面为切入点,以中国的现状为例,分析实然的教育目的。
就国家的层面而言,我们可以从法律与关键的中央文件来分析中国的国家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审视
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然与应然审视高中教育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教育体制中的一环。
高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理念之一,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现实中的高中教育与这一理念有时并不相符,因此有必要对高中以生为本的实然与应然进行审视。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可能并不完全匹配,因此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学校教育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需求脱节。
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时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
学校在管理学生行为、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和一刀切的现象,未能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学校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了过于简化的划分和评价。
学校通常以学科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种评价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会导致学生的发展路径有些单一和被限制。
学校的学生参与和自主权方面存在不足。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教育和管理,而缺乏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和控制权。
面对以上现实,高中以生为本的应然理念需要进行审视。
需要转变对学生需求的理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更多地开设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校管理和教学方法需要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在管理学生行为、课堂教学、评价考试等方面需要更多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更多元、灵活的方法。
学校需要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多重需求和发展方向。
学校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全面、多元,不仅包括学科成绩,更应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
学校需要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和课程选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责任感。
论文范文:地域性民歌教学分析——以山西地区高校民族教学实践为例
论文范文:地域性民歌教学分析——以山西地区高校民族教学实践为例第一章绪论一、背景及意义山西民歌是汉族民歌的主要代表,在我国的民歌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山西民歌的旋律流畅、情感真挚、唱词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山西区域内,各个地区都有民歌,如果把山西省内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民歌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归结为山歌、小调、号子、秧歌、套曲五类。
这五类民歌又因山西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在调式结构、曲式风格、内容结构、唱词组成等方面又存在着些许差异。
因而,想要全面的了解山西民歌则必须将其进行严格的地域性划分,对其调式调性、内容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
高校作为传播民间音乐文化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保护和发扬本地音乐文化的重任。
依托高校先进的音乐教学资源,对山西高校的学生开展山西民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山西民歌产生的政治背景、历史环境、生活习俗、演唱习惯、语言方式等等。
从中能够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到山西民歌所蕴含的深刻的音乐美学、人文底蕴。
笔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分析,让学生能够从音乐学、历史学、人文学、地理学各个角度对山西民歌有更充分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民歌教学才能真正的深入山西民歌精髓,才能真正的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通过对山西民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来挖掘学生演唱山西民歌的潜质,让学生自主的加入到发展和发扬本地民歌的行列中来。
本文的另一大研究特色在于另辟蹊径,不再以过去研究者单一的研究视角,仅仅将研究对象局限在某一首民歌作品分析、地域内民歌的类型与调式分析以及高校的山西民歌教学开展这样的问题上来,而是将这些零散的研究角度放在同一个平台,以更严谨的研究逻辑,将山西民歌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加以高校教学实践来探索山西民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论是对于山西民歌的理论研究还是通过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从现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和发表的学术论著来看,相关于本课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教育目的,应从“实然”走向“应然”
教 育 目的的对立 。 家庭教育 、 在 学校教 育、 社会教 育中都 不可避 免地 出现“ 实然” 的教育 目的 , 影响“ 然” 育 目 直接 应 教
的的实现 , 但教 育 目的从 “ 实然” 向“ 走 应然” 必然的。 是
关键词 : 育 目的 ; 教 应然 ; 实然; 实现
中图分类号 :4 G0
目的加以约束并试图实现统一吗?答案是肯定的。
对教育无 目的论 的考察可 以看出 , 他们体现 的 是人本主义的思潮 , 他们更看重人的 自由、 人格及 以
然” 状态的 目的内化为每一位教育者的 目的, 内化 但 的程度将随着教育实践的条件不同而不同。 二、 实现 “ 然” 育 目的 的条 件 应 教 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作为指导全部教 育活动的教育 目的 , 自然也与众 多 因素息息 相关。
文献标识码 : A
教育 目的是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 的总要求 , 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但实际上教育 目的存在两种状 态: “ 一是由社会确定的 , 以法定条文形式加 以规定 的教育 目的(应然” “ 的教育 目的) 二是参与教育活 ;
与, 因此容易产生理想和实际脱离的现象, 他们之间 由于所持的价值观或维护的集 团利益不 同, 因此对 教育所应培养人的 目的、 要求也不尽相 同。即便是
述。
己主义思想的滋生 ; 知识价值 的错误认 识限制 了 对 儿童 良好 兴趣 的发 展。尤其 当儿 童进入学 校教 育
后, 由于家庭与学校在教育 目的上的巨大分歧 , 致使 儿童 陷入 困 惑 , 得无 所适 从 。所 以 , 会应 通 过某 显 社 种途径唤起家长们正确的教育意识 。
2 学校教育是“ . 应然” 教育 目的 实现的基础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引言自有人类,便有教育;自有社会,便有教育。
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大逻辑起点。
不可否认,教育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人之每一发展、社会之每一进步,无不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在人与社会的前进历程中,教育无所不在且无时不在。
然而,历经数百万年的风雨之后,教育于人而言,仍然并非清晰可辨的独立实体存在。
在实然的意义上,教育的发展怎样?在应然的意义上,教育的追求何在?长久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在极大程度上困扰着人们。
一方面,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
然而,如果这种理想追求一旦成为脱离现实基础的盲目攀升,则终将会因缺乏实现的可能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空想之中,人类的发展将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步,甚至会相对处于一种负发展状态。
另一方面,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
但是,现实中教育过度的功利化发展却造成了意义的迷惘和文明的危机。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缺乏理想的教育,而“缺少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
”【1l那么,健康的教育发展之路何在?无论就人与社会而言还是就教育本身而言,这似乎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重大问题。
一、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之基本范畴的梳理(一)实然、应然之词源分析从词源上考察,在古汉语中,“实”表示对事物的判断、确认,常用在名词谓语成分前面,近似于副词“乃”、“即”之类,用现代汉语可译为“就是”、“本是”、“才是”、“是”等意。
如一1一《文心雕龙·熔裁》中“附赘悬胱,实侈于形。
”(身上长了个肉瘤,是形体上的多余。
)又如((法言·问明》中“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听觉不敏锐,是没有耳朵;看不清楚,是没有眼睛。
)“应”则表示动作行为按理应当如何,表明动作的进行、情况的出现合乎情理,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应当是”、“应该是”解释。
例如《资治通鉴·梁纪·敬帝太平元年》中“桃枝妄言应诛,陛下奈何滥赏!”(刘桃枝胡说八道应当诛罚,陛下您为什么还要任意地赏赐他!)又如《南史·宋武帝纪))中“成王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
学校的目标:应然与实然——基于田野调查的思考
因此 , 精心策 划和建设健 康 向上 、 要 丰富多彩 的社 区文 化 。学校一方面除 了加强社 区学 生活动中心 、 宣传橱窗 等硬 件建设外 , 还要强 化软环境建设 , 以满 足大学 生对 精神 文化 的高度 要求 , 营造 良好 的社 区环 境 , 使学 生社 区真正具备 教育育 人 、 管理 育人 、 服务育人 的功能 。 4高校学生社 区教育管理模式 管理手段信息 化 、 . 网 络化 。当前社会 已经进入 高度 的信息化 时代 , 如果对高 校学 生社 区的管理继续 采用 旧的人 工化管 理手段 势必 造成 管理上 的混乱 ,也不 能满足 当代 大学 生信息 化 的 要求 。从 学生拥 有个人 电脑 的高 比例就 可以看 出当今 大学生 的信 息化程 度。对 于高校 学生社 区的管理 , 建立 必要 的信息整理 以及 收集 学生愿望 、呼声 的反馈极 为
人环 境 ,而 高校 学生社 区文化是 大学校 园文化 的重要
网络化 。
组成部分 , 也是对 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 。高校学生 社 区是大学 生休息娱 乐的主要 场所 ,丰 富的社 区文化
活 动可 以培 养学生 的生活技 能 、增加学 生间 的交流 和 沟 通 、 富学生课 余 生活 、 丰 培养 学生 兴趣 爱好 等 , 品 高 位 的社 区文化往往 可 以对大 学生 的人 格产生潜 移默化 的影 响 、 熏陶 和感 染力 , 可 以作 为一 种激励 因素和 原 它 动力 , 动学生 积极 奉献 、 推 开拓 进取 , 情感 上 产生 共 从 鸣 , 利 于大学 生 的健康 成长 , 而达 到育 人 的 目的 。 有 从
此 ” “ 要如此 ” 观察事 物 。[ 什么要通 过观察 来 或 需 来 1 1 为 发掘社会 运作 的隐秘进而获 得社会 运作 的“ 实然 ” 态 状 呢?吴思通过提 出“ 潜规则 ” 这个概 念回答 了上述问题 。 他认 为 , 有些事 情尽管在 理论上可 以说得冠 冕堂 皇 , 但 在实 际中可 能会 有完全不 同 的运行 方式 ,如果对社 会
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以期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实践1.1 教学目标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团结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应包括歌唱、器乐、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1.3 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1.4 教学评价音乐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通过观察、交流、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二、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歌唱教学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进行教学。
如《茉莉花》这首歌曲,教师可先介绍歌曲的背景、地域特色等,然后教授歌曲的旋律、歌词,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学会歌曲,还能了解音乐文化。
2.2 案例二:器乐教学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钢琴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手型、指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
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奏、伴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3 案例三: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如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等。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小学校长角色定位:应然与实然的博弈及超越
中小学校长角色定位:应然与实然的博弈及超越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定位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同时也需要接受现实中的挑战和变化,不断超越自己,引领学校的发展。
因此,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应然,也要面对实然的挑战。
应然的角色定位:首先,中小学校长的应然角色是教育领域的专家。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需要深入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现状,牢记教育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其次,校长应该是学校的战略规划者,需要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和发展计划。
此外,校长应该是学校的文化引领者,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特色,引领学校健康发展。
最后,校长还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者,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校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首先,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政策的频繁变动,给校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应对新的政策和变化,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是校长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给校长带来了困难。
部分中小学在教育资源方面受到限制,缺少资金和师资等支持,这给校长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再者,学校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协调,也是校长需要面对的问题。
不同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和利益不同,校长需要协调管理工作,保持与各方的沟通顺畅。
最后,校长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也是需要超越的。
中小学校长如何超越:面对以上挑战,中小学校长需要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校长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发展趋势。
其次,校长需要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沟通,在管理中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建立一个团队协作的学校文化。
再者,校长需要深入学校实际,了解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和管理计划。
最后,校长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公正和公平,平衡各方的利益,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形象。
教育的实然之为和应然之举
教育的实然之为和应然之举作者:曹雨杰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年第07期[摘要]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特别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教育也需要社会规范教育的行为,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必须也应该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趋同于升学率的追求。
[关键词] 教学目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对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就会不同,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谈一下我对教育的一点看法。
一、教育应该做什么可以说,现在的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国家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就连学校和老师自己也不满意,教育究竟怎么了?是谁的错?错在哪?如果不找出教育错的根源,就很难对症下药,教育的问题也就不能整体地解决。
现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找出教育的病根对症下药,教育管理部门和整个社会形成合力,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为根本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教育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学校教育就其根本而言,人是目的,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特别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让每个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都能有充分的发展,唤醒潜能,培养心灵,塑造灵魂,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现在的教育几乎是千篇一律,都是在围绕着分数转。
本来教育应该是成全人的,但每年的中考、高考都在淘汰着学生,一批批的学生从小就承受着失败的打击,从最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最后变成失望,不管每个学生有多少特长,只要分数不是特长几乎就没有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在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立德树人,把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公民。
《音乐教学应具备的四个“应然”》
《音乐教学应具备的四个“应然”》摘要: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音乐学科知识具有激发情趣和涵涌学生精神的价值。
作为一线的音乐老师,要挖掘出音乐学科独有的学科文化,以学科的文化和精神育人,音乐教学中,要做到四个“应然”。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素养音乐文化前言: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全面、规范的指导性文件,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育工作需要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加强和改进”,只能说明一个事实,美育工作存在问题了。
虽然这份文件如同“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晚一些”,但毕竟来了!对于美育工作者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美育工作者的春天来了,忧的是肩上的担子重了。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音乐学科知识具有激发情趣和涵涌学生精神的价值。
那么,作为一线的音乐老师,上好音乐课,挖掘出音乐学科独有的学科文化,以学科的文化和精神育人,就是上有质量的音乐课。
上好音乐课,从总体目标来说,我觉得必须具备四个“应然”。
一、音乐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音乐内需力的过程这是教学的源泉和动力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目标之一,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音乐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内心对音乐的一种倾向性、占有性,它的满足和实现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
音乐只有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需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进入学生的生命,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需。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展示音乐本身的魅力和艺术特点,让一个个纸上音符跃然于教室,变成天籁之音回旋于学生的耳畔,让学生领略音乐那动听的乐声、婉转的旋律,把音乐当成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教师要积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音乐审美的应然与实然关系与启示
音乐审美的应然与实然关系与启示
音乐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人们通过使用它的技巧和特征来理解它的审美乐趣。
音乐审美旨在把艺术精神从原始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丰富令人兴奋和激发人们优雅情感的丰富体验。
因此,应然与实然关系已经成为音乐审美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应然指的是音乐经历的一种某种心理影响。
这个心理影响可以是深刻的,能够改变人的情绪和态度。
实然则是指音乐中的一些本质属性,比如节奏,调式和旋律等。
实然和应然相互补充,有助于音乐活动中的理解和体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经历。
另外,经由应然与实然关系也可以开拓许多音乐教育实践。
以此为基础,可以让学生发现,探索和参与音乐当中的美妙世界,深化其音乐审美功力。
勤于练习,吸取相关的知识,探索有关的方法,乐趣丰富的音乐课堂将在学生身边,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之,应然与实然关系与启示是一种高发展性的音乐审美体系。
它既能够丰富人们对音乐要义的感知,提升审美标准,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完善有趣的教育环境,夯实音乐知识基础,拓展音乐发展空间。
它不仅拓宽人们的审美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启让人仿佛置身梦境的音乐体验之门,不断激发人们内心的思维想象,推动文化精神的发展。
大宁国际_音乐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大宁国际作为一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知名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本文将从大宁国际音乐教研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大宁国际音乐教研的背景1.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为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
2.学校教育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不断优化音乐教育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音乐需求。
3.国际教育交流大宁国际作为一所国际化学校,与世界各地教育机构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音乐教育作为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教研,提升学校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三、大宁国际音乐教研的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4.打造具有大宁特色的音乐教育品牌。
四、大宁国际音乐教研的内容1.音乐课程体系构建(1)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开设音乐基础课程、音乐欣赏课程、音乐表演课程等。
(2)课程内容: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音乐教学方法研究(1)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情境式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3)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音乐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水平音乐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音乐交流活动,拓宽视野。
4.音乐实践活动开展(1)举办各类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中学音乐课堂为例,探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如音阶、节奏、和弦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音阶、节奏、和弦等。
2.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3. 音乐创作:歌曲创作、器乐创作等。
4. 音乐实践活动:合唱、乐队、舞蹈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2. 新课导入(1)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如音阶、节奏、和弦等。
(2)通过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3. 音乐欣赏(1)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音乐创作(1)讲解歌曲创作的基本步骤。
(2)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 音乐实践活动(1)组织合唱、乐队、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素养。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3. 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互动、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下是对本案例的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涵盖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活动等方面。
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的意义、现状以及改进策略。
二、音乐教育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感受、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水平。
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美、形式美、情感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表达、协作、创新等方面。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等,进行感知、分析、判断和创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部分学校音乐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唱歌、演奏为主,缺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教学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落后部分学校音乐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进策略1. 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应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理论、音乐欣赏、音乐创作、民族音乐、世界音乐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普通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以山西省为例
普通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以山西省为例韩晋宁【摘要】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使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又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学习,既要熟知西方音乐文化,又要懂得本土地方音乐,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音乐素养,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新时代应用综合型的音乐人才.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教学实例,对高校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页(P31)【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作者】韩晋宁【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类人才愈加受到重视,在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许多高校尤其是综合类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音乐专业,用以应对市场的巨大需求。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普遍表现为观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模式单一,为了全面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将他们打造成为新时代应用综合型的音乐人才,我们有必要针对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索。
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较,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普通高校更加强调基础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受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下面以山西省为代表进行分析。
(一)教学观念滞后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和完善个人素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于音乐教育的认知仅停留在唱歌、跳舞的基础上,识谱、懂得简单的演奏技巧就算合格的毕业生了,音乐教育本质的认知缺乏,导致教学观念的滞后,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山西省为例,音乐教育主要包括艺术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和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普通高校开设专业少,无论是教师人数还是质量又或是器材设备都无法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等同类院校相比,一方面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年长教师不熟悉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因而学生的音乐才能无法被发掘。
教育目的应然实然共享
1.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 制定标准:教育者本性的自然发展 3. 评价标准: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
56
“应然”和“实然”的教育目的
启示:
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应当从教育实际出发,研究具 体的现实存在的“实然”教育目的,将“应然”教育目的的引导 性与“实然”教育目的的现实性统一起来。
"应然"教育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 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 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 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 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29卷(2009年)第1期 [6] 张春玲.对教育目的的再思考, 学术论坛, 2006年第年3月 ................
112 1
谢 谢!
13
教育目的
—— “应然”&“实然”
1
分类
启示:
对于教育者来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 考虑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的存在,尽可能地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予 以统筹。
实现与否 制定者 表现形式 承载者
理想目的; 现实目的;
国家、政府或者社会团体; 个人
外显的; 内隐的;
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
在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它的抉择带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
应然与实然:当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反思
应然与实然:当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反思龙海霞【摘要】当前,学校美育工作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将美育等同于审美教育、美育从属于德育与智育的认识与实践在中小学中广泛存在.文章在反思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基础上,探究美育之应然,进而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并寻求其达成的路径,以指导学校美育工作.【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美育;反思;应然;实然【作者】龙海霞【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2美育理论自 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经康有为、王国维、蔡元培、丰子恺等一大批先驱们的倡导,在长达百年的探索中,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在对学术、教育与文化的自觉追求,主动选择、接受与吸取西方的思想化合中国美育传统下,美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0—2001)》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配合其他各育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美育研究获得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空前的重视。
美育提倡以自由之精神统整学生,以培养其健全人格,提高审美境界为目的。
而当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中,尽管美育的热潮一浪赛过一浪,但在功利化倾向引领下的现实的美育偏离了其本原,使得美育理论与实践工作陷入了误区。
本文在总结当前美育研究经验、纠正偏差的同时,抛砖引玉,从美育之实然出发,探究其应然,进而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并寻求其实现路径。
功利化倾向是当前学校美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表现在美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方方面面。
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颁布以来,学校美育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一时间,美育热潮席卷了整个教育界,美无所不在。
但是在热潮背后,将美育等同于一技之长的特长教育,亦或是以美育为手段,实现德育和智育的目标,功利化的倾向蔓延了整个学校美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学校音乐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以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为例王竹梅(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本文聚焦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入手,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究音乐课程应然与实然的之间的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各项政策的完善,大宁县硬件设施完备,音乐教师来源规范,对音乐学科也越发重视,但是无法改变音乐学科的边缘性,并且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音乐教育水平相差较大,农村不仅生源匮乏,音乐教师也没有,农村音乐教育实则停滞不前。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应然;实然【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学校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和非专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除了学校音乐教育,还有社会音乐教育。
非专业音乐教育是指学校里开设的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音乐课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专业音乐教育开始出现,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体制。
”应然与实然相对应,“应然”即应该这样,“实然”则实际如此。
在此主要讨论学校音乐教育,音乐一直都是边缘学科,相比主要科目一直不受重视,虽说近几年有所改观,但是在教师、学生还有家长眼中仍然处于边缘地带,甚至于一些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度也较低。
音乐教育实践在书本中的“应然”以及自己所想象出来的“应然”和实际中的“实然”是有差距的。
一、硬件与师资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中,贫困地区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音乐教育边缘无疑,音乐教育观点滞后。
笔者基于实践经验,以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为例,探究了音乐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应然”与“实然”。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临汾市的西北部,吕梁山的南部,黄河的东岸,交通十分不便,总人口6.9万人。
笔者幼时曾经在大宁县生活过9年,对于当地音乐教育有亲身经验。
笔者以为的“应然”应该是硬件设施有所提高,但是师资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太快,尤其在音乐教育方面,音乐教师数量较少,并且专业程度较低。
那么,大宁县音乐教育现状的“实然”如何,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的结果令人惊讶。
因为大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以及政府对于教育的投资力度是很大的,通过对大宁县教育科技局副局长的采访得知,大宁县政府在2016年对所有的小学进行了均衡化,即小学的硬件设施都得以更新,从地板、桌椅到电子白板以及塑胶操场,有专门配置钢琴的音乐教室,并且大宁县的学生从上幼儿园起一直到高中,学费书费、餐费、校服费全免,并且每个月都有补助,不存在学生上不起学的情况。
音乐教师主要是通过特岗面向整个山西按需进行招聘,前几年可能还有教师是大专学历,但是现在学历都主要集中在本科。
以大宁县城关小学为例,从一名音乐教师那里了解到城关小学一共有四名音乐教师,其中,专业型教师有3个,非专业的有1个。
音乐教师的薪资一般在两千多块钱左右,特岗教师每年可以有两到三万块的补助,对于薪资水平,音乐教师普遍不满,特岗音乐教师对于每年的补助很期待,在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以及学校不受重视的情况下,音乐教师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感。
二、小学与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离不开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是指“在某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人们对课程的有意识的选择与取舍。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结合国内情况以及受到美国雷默和埃利奥特的音乐价值哲学的影响,将音乐的审美价值放在核心地位。
2001版课程标准的颁布,掀起了我国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研究浪潮。
随着音乐审美价值的推崇,我国基层教学出现了重审美、轻知识技能的现象。
社会各界对此争议不断,基于社会各界的建议,我国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但是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仍然非常重视审美价值。
这表明审美价值取向在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中占据主流地位,并且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对于音乐本身的认知以及音乐对于人智能的培养等都受到了多方关注。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立足本国音乐文化,基于国际视野,将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融合,创建了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即“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并且,中央音乐学院就此新体系启动培训项目,即在2011-2021年间对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鉴于音乐课程标准,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中,应该注重音乐审美,并且不能忽视音乐知识技能,除此以外,还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能够灵活使用各种音乐教学法,而且还要能够合理使用多媒体以辅助教学,这应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应然”。
那么在大宁县,学校音乐教育的“实然”如何呢,同样以大宁县城关小学以及大宁县二中为例。
大宁县城关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是没有教师的,由剩下的四名教师分管,六年级几乎不上音乐课,音乐课一般都是自习或者被其他科目占掉,音乐教材是采取循环使用的方式,由音乐教师负责发放和回收。
通过对五年级的听课可以发现,教156 Northern Music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师对于电子白板以及课堂的把控是很好的,尤其是,教师通过“苹果”来类比学习拍数,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其提供了很多的教学智慧,可以看出该教师十分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教授,一些基本的调式名称以及拍数含义,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但是,忽视了音乐的审美体验和音乐教学法的使用。
大宁县二中,是大宁县唯一的初中,来自各个乡镇村落的初中生全部聚集在此,音乐教师共有两名,初一至初三年级都开设有音乐课,每周一次。
因为初一年级在周五下午放假,然而有的班级的音乐课是设置在周五下午,所以就有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的现象。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实际所教授的内容,重知识技能,轻情感体验。
初二初三年级的音乐课时有被占用的情况,音乐课有时也会被出黑板报所占用,与小学相比,初中音乐课确实更加随意一些。
三、农村与城镇将目光转向农村,学校一般集中在较大的或者十分偏远的村落。
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建设在政府的努力下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校舍破烂但是学生多,现在不仅校园建设很好,并且没有学费困扰,反而缺失很多生源,教师多、学生少,剩下的学生都是留守、单亲或者智力方面有所欠缺,这与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有关。
那么这种情况下,师资配备如何呢,可以发现在农村,没有音乐教师,音乐课由其他代课老师客串,教授的内容也是从网络上选择而来,农村学生无法正常、正规地进行音乐教育。
在政府的扶持下,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农村教育应该各方面向好发展,音乐教育同样如此。
然而,实际情况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择优,使得农村生源极度匮乏,硬件设施与师资或许都得到了发展,但是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音乐教育甚至出现停滞状态。
县城与农村的巨大差距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宁县城的音乐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四、小结聚焦一地,调查其音乐教育,虽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具有实际意义。
教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好教师是好学校的基础,不论从薪资还是社会地位都需要提高;社会观念需要更新,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农村生源的匮乏,使得教学资源浪费且不公平,改变如此现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音乐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1]孙继南.专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四[J].齐鲁艺苑,1991(4).[2]靳玉乐,杨红.试论文化传统与课程价值取向[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2.[3]韩恬恬,王娜.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2(11).作者简介:王竹梅(1993—),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育硕士。
音乐创作。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要求不用太高,只需要让学生通过人声、搓手、拍腿或打击乐器等简单的方式模仿声音的音色,以及声音的强弱、长短和节奏等,之后进行简单的创作就可以。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例如,试着让学生创作出四到八小节的音乐片段,通过打击乐器或拍手的方式将节奏打出来,并完整地演唱。
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作曲基本功。
为提高教师“音乐创作”方面的教学能力,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涉及的有“音乐创作”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结合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对音乐教育中“音乐创作”的重视程度,在现有的小学音乐课程当中,一些优质的音乐课大部分都是以歌唱教学、音乐欣赏、器乐教学为中心展开的,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很少有音乐课在一节课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时间花在音乐创作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做一些有关“音乐创作”的课例,供教师之间互相讨论和借鉴,从而解决教师不重视或不知如何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问题。
四、总结综上所述,想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要打好基础。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创作能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非常重要的途径。
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按照《九年义务音乐课标准》的要求,加强音乐创作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41-15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0.[3]吕洪丽.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4]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作者简介:吕璐璐(1994—),女,汉族,河南偃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硕士。
(上接第151页)Northern Music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