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给你一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希望你能喜欢这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相关推荐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悲哀。
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
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
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
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
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1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好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
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
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
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案例《爬树风波》讲的是学校刚刚种植了许多小树苗,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要爱护小树苗”可第二天在楼上看见本班意学生使劲地摇着一个小树苗,老师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看看究竟。
老师走到摇小树的学生前,看到一个口袋挂在小树某上,老师帮学生把口袋拿下来并说:“你这样摇,小树会受不了的,他也会流泪,也会疼的?”学生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找来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个人来帮忙。
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也就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孩子进步。
这条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阅读日记上,我这样写道:真喜爱这一篇篇感人的文章,真喜欢这一个个爱的故事。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着,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
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
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
”“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
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
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
”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
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 1 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2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令我读后深受启发。
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
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
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
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
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
初三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初三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教育领域的智慧来源,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育的目标1.1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个体化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3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育的方法2.1 个性化教育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2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2.3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量、勇于尝试新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育的价值观3.1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3.2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能力和公民参预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预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教育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育的挑战4.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
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
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
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
”“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
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
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
”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
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让爱心和智慧与孩子同行——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以爱为源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在教育生活中,爱更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是没有功利性的。
老师对学生一句小小的鼓励,抑或是一个无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他身边的人。
智慧与爱心并重“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老师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下列现象: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上;学生在校内跌了,碰了,老师能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这可能会令家长感动,得到同仁的称赞。
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
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学生身上或者家庭当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和斗嘴绊脚,看似是小儿科,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深度剖析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多花一点耐心,走近学生的心里,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带来惊喜。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最近,我一直在读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几点感受颇深的。
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从这本书中,我深刻地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
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王老师说得好:“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
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
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二、凡事先找“为什么”。
一开始我想:怎么办才能不让“灰色儿童”拖班级的后腿。
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
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1爱书第一步:喜欢这本书源于它的书名——《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我暗想:读了这本书,多少将提高我的教育智慧。
今后,我将利用这点小智慧、小聪明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誓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迎合了我“懒人教育”的心理,便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爱书第二步:接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前言。
阅读这本书是从前言开始的,前言中介绍了米小七老师所著的《“阿Q案例”可休矣》。
看完之后,心灵深处被它重重一击,惊醒之余不禁为它拍手叫好。
曾几何时,我也迷茫于他人描绘的“阿Q案例”中,羡慕他们用“神来之笔”转化一个又一个差生。
于是乎,竞相模仿,却也迷茫:为何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取得彻底的成功呢?米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答案:写一两篇成功的案例是很简单的,然而要真正地教育好就算是一个学生都是很难的,其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
但不论如何,我想我们首先要敢于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承认,然后才有可能去克服、去解决。
而且,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
爱书第三步:最爱书中的100个案例,这些案例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看着看着,不禁咧嘴一笑:有得意;也有自嘲。
总会发现:咦!这句话我不是也说过吗?这个方法我不是也用过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它能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心里,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常犯而不自知的错误及一些疑难杂症,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可用性强。
比如,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
我曾经也是这“很多老师”中的一员,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我大多是把他叫过来,请他把事情经过复述一遍,再让他分析:在这件事情上,他哪儿做对了,又错在哪儿?当学生能“认错服软”,表示以后不再犯了,便自认为教育成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主要是写给小学教师的,所选案例都是小学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有若干案例是发生在中学,以下是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考《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
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
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必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篇
【必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自我鉴定、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祝福语、美术教案、音乐教案、数学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计划、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lf-assessment, internship repo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blessings, art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teaching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必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篇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于教育智慧的来源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我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中,教育智慧从多个方面获得,如下所述。
首先,教育智慧来源于书本知识。
无疑,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
书籍以其丰富的内容、详细的论述和权威的观点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各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能。
书本知识作为教育的基础,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育智慧源于实践经验。
理论只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基础,实践则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
无论是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应对人际关系,实践经验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财富。
通过亲身实践,我们可以巩固并深化书本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指导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另外,教育智慧源于他人的启发与引导。
他人的经验和观点对于我们的教育智慧来说是宝贵的资源。
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了解他们的失败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智慧。
在学校中,老师是我们重要的导师,他们通过教学和辅导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著作,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
此外,教育智慧也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经历和感受,这些都是教育智慧的来源。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从中获得教育的智慧。
比如,我们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如何处理团队合作中的冲突;从家庭生活中学习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等。
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能够培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智慧并非只来源于书本知识,它是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的结果。
通过读书、实践、借鉴他人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我们可以获取广泛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
我深深地被她吸引。
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
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
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
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
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
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
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
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
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
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
2、成不了。
3、影响学习。
这是传统经验。
(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
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
(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
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
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
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
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
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
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
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
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
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
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
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
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提要:我们需要智慧,就需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需要耐心,需要爱心,需要知识,需要不断的研究孩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学校教研室向我们推荐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阅读之后感慨颇多。
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
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王晓春老师在文中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案例,科学的案例。
这种案例不侧重于是否成功,而侧重于过程的逻辑分析;不侧重于激情燃烧,而侧重于理智的诊断。
一定要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且经得起质疑和推敲,也就是说,确实是那么回事,就好像人体有炎症白血球就会增多一样。
只有这样的案例多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
”现在很多的案例普遍都有着夸张和符合预想的通病,能给我们的借鉴性很低,而王晓春老师的这篇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最真实的案例作了初步的点评,让读者们一起来学习教育的智慧。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首先看到这篇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
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
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于渊博的学识,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于娴熟的教学技能,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
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书心得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党士鹏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
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
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
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
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
”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
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
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
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
可见,当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三、知识储备多少,你的眼界就有多宽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
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今后我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