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短视频”模式下非遗的价值开发与活态创新
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创新发展路径
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创新进步路径引言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进步,短视频已成为当今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上广受欢迎的内容形式之一。
短视频以其生动直观的方式让人们迅速得到信息,并成为了人们分享和传播各种内容的主要方式。
然而,随着短视频的热潮,有一种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传承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创新进步路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卫。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逆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传承的、非有形的文化遗产。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或社会群体的精神、信仰、知识、艺术和传统。
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
传统的传承方式需要时间、精力和空间,并且易于受到时间、环境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这导致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逝。
二、短视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作用短视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直观、生动、快速的特点,已经成为了筹码更人们得到信息和传播内容的重要工具。
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短视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短视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形象化的方式被记录、传播和介绍。
同时,短视频还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激发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从而增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卫。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创新实践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1. 内容筹划:短视频的内容应该以人为本,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特之处和内涵。
通过深度开掘背后的故事、知识和技术,使观众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
2. 形式创新:在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创新形式,例如剪辑、特效、背景音乐等,以增加观众的视听体验和记忆效应。
3. 多媒体融合:将短视频与其他多媒体形式结合,比如音乐、摄影、美术等,以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更多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广西非遗旅行馆为例
4.4 广西非遗礼品开发前景广阔
在旅游的几大要素中,人们对购物及娱乐方面的消费 相对还较为薄弱。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 资源,应当充分利用,着力于开发设计具有自治区特色的、 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延长旅游产业
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4.5 非遗传承意义重大
广西非遗是广西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绚烂瑰丽, 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是文化建设所不可或 缺的重要资源。
一是增强群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树立文化自信,为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二是有助于激发非遗生命力。为非遗传承者和工作者 提供创收渠道,使非遗得以活态传承。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况
广西非遗旅行馆是一个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实体体验场所。广西非遗旅行馆打破传统博物馆静态展 示的枯燥形式,以大学生现场演绎的方式,为大众提供活 泼生动、富于动感的非遗唯美体验。广西非遗旅行馆不仅 可以为广西的非遗提供一个宣传和传承的机会,而且还 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平台。
会展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以广西非遗旅行馆为例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李爽爽 张恝锴 梁颖(通讯作者)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
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文围绕广西非遗旅行馆项目,阐述了非遗文化的
四化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首先,从统计来看,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缺乏创新意识、产出内容单一。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 产没有及时结合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消费主力人群是年轻人,他们喜好一直在变 化,所以“老一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无法满足 年轻人的审美追求。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年龄偏大,并面临 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 工技艺复杂,制作辛苦,工作环境简陋,与之对应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市场价值却不高,导致传承人 出现生计困难,导致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形成 恶性循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进行更好的传承。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形成品牌体系。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均靠手工制作,导致成本 较高且无法标准化量产,因此无法形成规模产业和完 整的品牌体系。
最后,传播途径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能力较弱。以 上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没有找到 合适的销售渠道,也不会利用现代数字化的传播平台 进行宣传,以致于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 深闺人未识”。
二、新时代文化审美《唐宫夜宴》等艺术形式的 成功借鉴
2021 年春节后最出圈的节目无疑是河南电视台的 《唐宫夜宴》,它将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现代表达” 的形式呈现出来,宣传了中华传统文化,这给我们利 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宣传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 了很好的启示。另外,近几年故宫开发的各种文创产
作者简介:韩志孝(197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和非遗文创。
51
天工| 2023 年第 20 期
图 1 泥猴转化为动漫
图 2 泥猴转化为动漫——嘻多猴文创 IP 形象
非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活化
非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活化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非遗文化的活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旨在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实现其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为文旅产业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
以下是非遗文化在文旅产业中活化的六个关键点: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故事性讲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文旅产业中,首先应深入挖掘每个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包括起源、发展、传承人的故事等,通过生动的讲述方式,增强游客的情感共鸣。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如VR、AR等,创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些古老技艺的诞生与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二、打造特色体验项目,促进互动参与传统的观赏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开发以体验为主的非遗旅游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设置手工艺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拉坯、刺绣、剪纸等,这种参与式的体验不仅能让游客获得成就感,也能增进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举办定期的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民间戏剧表演等,通过互动展示,让游客感受节日氛围,促进文化的活态传承。
三、融合现代元素,创新表达形式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进行创新。
例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感的新剧目;或者利用数字艺术,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这些创新不仅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增加了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吸引力。
四、构建产业链条,推动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活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展示层面,而是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形成闭环。
通过建立非遗文化主题的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短视频已成为网络上一种风靡的传播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呈现与传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以及提升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法则1. 制作精良: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制作需要精细与专业的技术,必须具备一定的摄影、剪辑和配乐等能力,以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得更加生动和美观。
2. 短小精悍:短视频的优势在于简洁明了,内容精炼到位。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要突出其独特的文化特点,避免长度过长导致观众失去耐心。
3.故事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段历史故事,短视频应该挖掘和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内涵,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发展困境1. 长期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市场的冷落,宣传推广与保护措施相对滞后,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在观众中的认知度不高。
2. 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传播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缺乏规范和标准,难以确保质量和内容的可信度。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生产成本较高,同时也存在着版权和商业开发等问题,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提升路径1. 借助科技手段,增加观众参与度: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观众更全面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可以通过直播或互动方式,增加观众的参与度,提高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喜爱。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
3. 构建行业自律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行业需要建立自律机制,明确制作和传播的准则和标准,确保内容的合法合规。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摘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家正处于数字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及数字资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长时间以来,整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国家及普通民众对这一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限制,因此,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损坏、丢失等状况发生。
但如若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还可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工作,提升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本文就将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从业人员能有所帮助,以期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宽广、更为深刻的自信。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重要的记忆载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自1990年代因特网问世以来,民众进入麦克卢汉所说的那个“地球村”。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共享与传播的权力下放,每名民众都是信息的传递者,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大量的资讯信息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充斥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在此情况下,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希望。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一)文旅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其中“狮舞(广东狮舞)”于二○○六年五月二十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而中国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被合并为国家文化旅游部,同时,随着当地文旅景区的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211050173_“非遗+短视频”扬州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扬州通草花为例
G-知音-非遗文化文/杨一鸣 扬州职业大学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必要负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作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通草花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草花似乎已经失去了市场,传承后继无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承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冠疫情让人们对数字化不再陌生,其中的短视频又作为新兴的线上媒介,为新一代传承人提供了一条数字化变现的途径。
本文主要探究短视频对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技巧以及运营手段,思考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框架下如何嫁接非遗传承推广,从而分析得出为扬州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让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技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通草花;人才培养1. 通草花简介与过往成就1.1 通草花技艺的相关概念在中国工艺花的制作史上,扬州工艺花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就有著名的扬州通草花技艺。
通草花不是一门单纯的手工技艺,它是传播扬州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重要媒介[1]。
扬州通草花是一种制作并不简单且极具特色的艺术品,其制作过程烦琐,材料使用丰富多样,非常专业的制作艺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通草花工艺品,在中国花卉类工艺品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扬州通草花是以产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通托木去皮取茎为原料,其颜色洁白,管状,质地轻盈,可用刀切成通草纸。
通草纸遇水变软,可塑性强,可以塑造成各种花瓣形状,而后再经花瓣染色、做叶子、传干子、栽盆、装镜框(挂屏产品)、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是一种特色工艺品。
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繁难,从花瓣、花叶到花茎、花盆无不需要制作者悉心揣摩,求准求精。
“捏、捻、搓”是通草花技艺制作的核心所在,制作艺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修剪和整理,加上他们细心的设计,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才能得以完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形式、信仰形态和语言文字等非物质文化产物的总称。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维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旅游价值、文化保护与创新、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
1、人文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域文化的底蕴,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历史及人类思想、信仰、艺术特征的传承和演进。
旅游者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文化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这种体验与看景点、玩游乐园和购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历经时间浸润的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能够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城市文化、当地习俗、传统艺术等方面的体验,产生共情和认同。
2、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无限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生活水平,改善旅游城市的形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3、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旅游者通过参观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了解。
这样不仅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文化保护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传承,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将其纳入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文化保护法律制度的规范化和完善程度。
在保护的基础上,要尝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合并,如将传统技艺融入表演、美食等方面,这种保护方式需要在文化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整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货源的质量和保护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价值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通过旅游活动的宣传和介绍,使受众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增强共同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2.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旅游活动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激发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3.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能够增强旅游客人对当地居民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加深外地游客对当地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共同理解和交流,进而促进跨地区和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1.学术研究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和旅游潜力,同时也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2.文化生态保护——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通过生态游览促进当地生态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3.公共管理——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规范、管理和监督,遏制盲目开发和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行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品牌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在市场营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旅游营销中应注重体验营销思路的引入,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提供方案,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5.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需要社区、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等多个方面共同参与,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传统。
融合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衍生开发与传播
融合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衍生开发与传播赵 晖 王 耀【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记忆符号,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之旅。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保护、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当代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融合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衍生开发与传播持续升温。
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开发与传播,使得传统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并形成新的美学创新与表达。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现状入手,分析短视频平台对其衍生开发与传播的价值。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承;创新;传播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10.1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数量达8.88亿,占互联网用户整体规模的87.83%[1]。
融合了社交、电商等多重功能的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为重要的数字视频平台,成为一种新的全民娱乐方式。
短视频平台通过垂直化的内容生产搭建了网络虚拟社群空间,大量具有互动性、游戏性、故事性的数字视频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分享、点赞、转发,引发网络虚拟社圈热议,许多爆款短视频引发“破圈”传播现象。
因此借助于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众多的传统工艺、戏曲、民乐、书画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技艺传承人逐渐被大众所熟识。
非遗的技法、手艺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甚至引发很多学习的时尚风潮。
在抖音、快手上播出的各类非遗短视频数量超过数亿,数字智能媒体赋能非遗文化,使得古老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现状数字智能平台的出现改变了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传统途径,使其从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发展到以互联网媒介平台为场域的大众传播方式。
特别是伴随着抖音、快手、好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跨越百年甚至千年的非遗得以跨地域、跨种族、跨阶层、跨性别进行传播,甚至这类有关非遗的视频产品由于其内容个性化的垂直开发带动了平台的流量。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新新媒体的兴起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传统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同时也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表现形式。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显得滞后,表现形式老化,传播渠道狭窄,面临着被边缘化和失传的困境。
1. 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技艺的呈现。
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呈现,利用互联网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技艺。
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2.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社区。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爱好者的桥梁。
通过线上社区分享传统技艺的经验和技巧,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3. 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传播。
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课程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教学与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数和传承基础。
1. 新媒体传播渠道的碎片化。
新媒体媒介的多样化和碎片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分散化和竞争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以融入到新媒体传播的主流。
需要整合各类新媒体资源,打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加强非遗传播的可识别性和影响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的融合度不高。
新媒体的快节奏和碎片化传播形式,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需要通过深度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建立与新媒体语境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
非遗 旅游 活化利用
非遗旅游活化利用
非遗的活化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非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领域,非遗的活化利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非遗旅游景区开发: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景区,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了解和体验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制作、地方戏曲表演等。
这不仅可以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可以通过旅游收入反哺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设计:将非遗项目串联起来,设计成主题旅游线路,如传统手工艺之旅、民间文化之旅等。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非遗项目、参与非遗制作过程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的魅力和价值。
3.非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将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在农家乐、乡村度假中体验非遗文化。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4.非遗演艺市场的拓展:通过推广非遗演艺项目,将其纳入旅游演出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的表演艺术。
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内安排地方戏曲表演、民间舞蹈演出等。
5.非遗商品市场的开发: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通过商品市场推广销售,吸引更多消费者。
这不仅可以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收入,还可以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以上是对非遗在旅游业中的活化利用的一些思考,其具体实施需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非遗的活化利用过程中,要注重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和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
非物质遗产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
非物质遗产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一、概述非物质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在传播非物质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研究非物质遗产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对于推动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升公众对非物质遗产的认知和关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遗产相关内容被制作和发布。
这些短视频通过展示非物质遗产的制作技艺、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和感受非物质遗产的魅力。
短视频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使得非物质遗产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群体,而是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非物质遗产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并非一蹴而就。
在制作、发布和推广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以及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
短视频内容的质量、创新性以及与文化背景的契合度等因素,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非物质遗产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
通过实证研究,揭示非物质遗产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精神寄托和文化基因。
它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多个领域,是活态的文化传承,对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乏有效保护和传承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日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逐渐得到重视和支持。
非遗在现代博物馆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非遗在现代博物馆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1. 内容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以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非遗在现代博物馆中的重要性和现状,然后从活态传承、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以期为非遗在现代博物馆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技艺、民间传统和智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创新发展的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非遗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非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专业的展示能力,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为非遗传承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非遗的机会。
研究非遗在现代博物馆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对于推动非遗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非遗在现代博物馆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实践层面来看,这一研究将为现代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推动非遗在博物馆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高非遗保护的效果和水平。
这一研究还将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开拓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开拓新路径1. 引言1.1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开拓新路径短视频的快速传播速度和广泛的观众群体,使得非遗文化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播。
融媒体时代下的短视频平台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展示场景和更多的传播途径,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成为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新渠道和新工具,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拓了新的可能性。
2. 正文2.1 融媒体时代的特点1. 多样化的传播平台:融媒体时代有着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包括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使信息传播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
2. 用户参与度高:融媒体时代强调用户参与和互动,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内容进行交流,形成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
3. 实时性强: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新闻事件、热点话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使得信息更新更加及时。
4. 内容丰富多样:融媒体时代涌现了各种类型的内容,包括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内容形式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5. 定位精准:融媒体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符合需求的内容,提升了用户体验。
6. 云端存储和分享:融媒体时代的视频、音频等内容可以通过云端存储,随时随地进行分享和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更加便捷、全面。
2.2 非遗传承与传播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困难。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者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热情不高,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二是传统非遗项目市场竞争力不足。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便捷、新颖的商品和服务,传统非遗项目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导致传承者经济收入不高,难以持续发展。
三是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融合不足。
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脱节,缺乏更新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使非遗文化难以传承和发扬。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旅游是一种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它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
以下是非遗旅游创新发展的一些策略:
1. 产品创新:开发独特的非遗旅游产品,如体验式旅游、文化研学、手工制作等,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
2. 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互动的非遗体验。
3. 合作发展:与当地社区、文化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广非遗旅游,形成合力。
4. 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非遗旅游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5. 可持续发展:注重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营销创新:采用创新的营销手段,如网络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提高非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促进非遗旅游的创新发展,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抖音”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的模式研究
“抖音”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的模式探究一、抖音非遗传播的特点抖音非遗传播的特点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短视频化:抖音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非遗短视频通常在数十秒至数分钟之间。
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符合了年轻用户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更容易吸引到他们的关注。
2.生活化呈现:抖音非遗短视频着重呈现非遗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魅力,以更加贴近用户的方式进行传播。
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到生活场景或搭配欢快的音乐,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多元化表达:抖音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创作工具和特效,使得非遗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演唱、舞蹈、手绘等。
这种多元化表达形式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使更多的用户产生共鸣。
二、抖音非遗传播的模式抖音非遗传播的模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内容选择、创作方式、平台推广等。
1.内容选择:抖音通过平台内外部的筛选机制,从大量的非遗项目中选取高品质的内容进行推广。
这些内容往往具有强烈的观览性和传承性,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共鸣。
2.创作方式:抖音鼓舞创作者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想象力,将非遗元素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和表达。
创作者可以通过编排奇特的舞蹈动作、设计创意的音乐节奏等方式,为非遗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3.平台推广:抖音利用其强大的推广机制,将优质的非遗短视频推送给更多的用户。
通过将非遗短视频置顶、加精选、参与推广规划等方式,提升内容的曝光率,吸引更多人关注、进修和传承非遗文化。
三、抖音非遗传播的影响抖音非遗传播模式具有以下影响:1.年轻人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提高:通过抖音平台的非遗内容传播,年轻用户更容易接触到非遗文化,提高了对非遗的认知和爱好。
一些年轻人也开始通过进修和仿效抖音上的非遗内容,参与到非遗保卫和传承中。
2.非遗传承的进步和创新:抖音非遗传播模式鼓舞创作者将非遗与时下流行元素结合,创设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
这种创新方式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进步,使非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3.非遗传承的国际化推广:抖音作为全球化的短视频平台,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机会。
上海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策略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的品牌塑造与活态传承
非遗曾经作为农耕社会人民生活的普遍文化形态,已逐渐从生活原境中被抽离出来,成
为一种被再观、被利用和被消费的新资源。
随着非遗回到日常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
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部分,生产性保护与文旅
事业融合愈发成为重要课题。
非遗如何与民间形成二次互动,社区则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是“活态传承”的关键,然而,深切而灵活地认知和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
文明构建中的新型价值,才能真正为我国非遗事业找到未来发展的支点。
言之
上海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策略研究框架图基于区域范围的上海非遗活态传承创新
策略
上海非遗的六个基本特征,具有都市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缩影。
根据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基本理念,寻找上海区位优势,引入创新设计策划方法,形成活态传承和协同发展的局面。
基于上海市范围、长三角范围、全国范围,在特定的地域找到对应的创新策略,分别是上海经济和人才优势的创新策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中国非遗文明互鉴的交流策略。
策略一:上海都市经济和人才优势创新策略
立足上海,充分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和人才高地的优势,以此形成助力上海非遗发展的创新动力。
从上海非遗的“商业文明老字号特征”和“近现代时代特征”中,我们看到上海的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史,也看到在近现代过程中的文化创新和人才显现。
今天上海非遗的发展,同样需要依靠经济和人才这两个优势。
首先,促进非遗与上海的商业品牌、经济实体、市场平台等多渠道合作。
上海是国际品牌聚集地,
言之。
非遗 旅游 活化利用
非遗旅游活化利用
非遗与旅游的活化利用,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非遗的活化利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增强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旅游的发展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
其次,非遗的活化利用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非遗项目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增加特色和吸引力,提高旅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非遗的活化利用还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
通过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并推动当地文化的创新发展。
总之,非遗与旅游的活化利用可以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等多重目标,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非遗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的亮点工作
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的亮点工作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日益凸显。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既能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的亮点工作。
一、非遗项目的推广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将非遗项目作为重点推广的内容。
例如,举办非遗文化节、开设非遗工艺品展览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非遗文化。
二、非遗文化的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因此,非遗文化的创新也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亮点工作之一。
例如,将传统的非遗表演加入现代元素,创造出新的非遗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非遗文化的保护非遗文化的保护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好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保护好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将非遗与旅游融合起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只有传承好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将非遗与旅游融合起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非遗文化的体验非遗文化的体验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关键。
游客只有亲身体验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非遗传承人和旅游从业者共同合作,为游客提供更好的非遗文化体验。
总之,非遗与旅游融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保护好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短视频”模式下非遗的价值开发与活态创新
作者:刘灵琪刘梦吴悦
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8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
传统的非遗传承与保护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编撰书籍及建立文化博物馆等形式开展,这些方法虽对非遗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往往投入成本高、传承效率低,且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范围较小,使非遗面临着缺乏传承人、展现形式单一、社会关注度与接受度较低的困境。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旅游+短视频”模式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旅游类短视频超过6 500万条,累计播放量高达164亿次。
短视频平台俨然成为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方式,并对非遗发源地的旅游业具有带动作用。
因此,借助短视频的传播优势,结合非遗的文化性与观赏性,能夠促进非遗的价值开发与活态创新,推动其传承与保护。
(一)基本概况
侗族大歌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交汇区域。
20世纪中期,薛良在《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一文中首次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侗族居民独有的歌曲表现形式“嘎老”命名为“侗族大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然而,受到文字的限制,侗族大歌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借助侗族特有的鼓楼、庙宇等场合,通过口口相传、当面教授的方式进行。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侗族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掌握程度较低,社会关注度与接受度逐渐降低,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二)侗族大歌价值与活态的ASEB栅格分析
本文运用ASEB栅格分析方法对侗族大歌价值和活态进行分析。
ASEB(Activity,Setting,Experience,Benefit)栅格分析法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以16个因子为分析要素,从活动、环境、体验、利益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方面进行分析(表1),从而了解消费者对所调查对象的满意度和需求的一种新型统计分析方法。
现如今,侗族大歌主要通过实景演出进行呈现和传播,这种呈现方式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和可参与性,有利于体验类旅游产品开发。
ASEB栅格分析法能够从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出发,分析非遗及发源地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估其开发价值。
本文以初期对侗族大歌相关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及当地游客的访谈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向目标群体发放问卷获取一手资料,由此构建侗族大歌价值开发ASEB战略矩阵。
1.访谈分析
(1)从业人员深度访谈分析
通过对贵州省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业人员进行访谈,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①国家大力推进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体系建立。
通过建立完善的传承人评价体系,对侗族大歌现有传承人进行评级(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从而引导更多的侗族后代学习侗族大歌。
②侗族大歌旅游开发态势良好。
黎平县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先后举行了数届侗族大歌节,并打造了文化博物馆、歌会等侗族大歌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
③侗族大歌的宣传以传统媒体为主。
传统以自发、口授为主的传承方式难以使侗族大歌广泛为大众所知。
因此,黎平县通过结合侗族大歌文化元素,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户外媒体等)对其进行视觉呈现,旨在促进侗族大歌影响力提升。
(2)游客深度访谈分析
肇兴侗寨位于黎平县境内,是黎平县侗族建筑和侗族大歌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本文根据对游客的访谈结果,将旅游者对于侗族大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划分为4个层次,如表2所示。
2.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向来自12个不同省份、从事不同职业的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总计发211份问卷,有效问卷数量为211份。
从被调查者性别看,男性占比46.97%,女性占比53.03%,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从年龄分布看,被调查者主要分布于20~45岁,36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占比为35.75%;学历方面,70.39%的被调查者为本科学历及以上;收入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收入处于2 500~3 500元。
总体来说,被调查游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可得出结论:①大众对侗族大歌的深层了解较少,但对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旅游期待程度较高、旅游意愿强,主要以休闲放松和了解侗族大歌文化为目的;②游客对于可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实景演出、篝火晚会等旅游产品更感兴趣;③游客对结合时代元素进行侗族大歌价值开发和以媒体为媒介进行宣传和传播的方式兴趣程度高,并认为这两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三)侗族大歌价值开发ASEB战略矩阵设计
由ASEB战略矩阵(表4)可见,侗族大歌在价值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二是旅游管理规划不完善,旅游设施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侗族大歌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不能引起人们重视,旅游产品未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基于上文对侗族大歌自身特性和开发价值的分析,结合短视频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逻辑,本文针对侗族大歌的价值开发和活态创新提出了以下路径。
(一)推进相关主体合作机制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价值开发涉及多方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发挥统筹作用,积极寻求与教研单位和短视频平台等主体的合作,整合多方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
同时,与短视频平台达成合作,开放侗族大歌相关视频的反馈数据,进而优化数据庫,完善各类要素的标签类目。
内容创作方面,文化部门可以寻求MCN的帮助,并为其提供初始的创作素材以及完整的元素数据,督促MCN产出优质的短视频并对相关IP进行合理运营;此外,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也可以联合短视频平台发布线上话题挑战,提升侗族大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建立专注于侗族大歌文化的短视频MCN
目前,各短视频平台的侗族大歌相关视频以UCG个人用户为主,这些用户大多为黎平县当地居民或游客,对侗族大歌了解不全面,发布的内容虽趣味性强、能够与其他用户快速产生共鸣,但同质化现象严重。
因此,建立一个专注于挖掘侗族大歌文化的短视频MCN有利于侗族大歌得到更有效、广泛的传播。
MCN通常拥有专业的创作团队和丰富的平台资源,能够对侗族大歌的内容创作者及其短视频作品进行系统的管理运营。
这种规模有利于整合内容和平台资源,分析短视频平台中侗族大歌受众的用户画像,构思创造并输出更加专业优质的视频内容,使侗族大歌更加日常化、生活化,从而提升其社会关注度和接受度。
(三)兼顾热点话题和旅游产品创新
在短视频创作和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应将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放在第一位,兼顾经济价值开发。
创作方面,MCN应深入挖掘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短视频的推送机制和传播规律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通过改善短视频各个构成的组合,利用结构相同、内容鲜明的封
面、精炼的标题关键词、流畅的叙事逻辑等形成独特的标签,紧抓深层受众。
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承办旅游企业可以结合游客及短视频用户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发大众感兴趣的项目,对具有改造潜力的固有项目进行创新,定时回应游客的意见建议,提高侗族大歌相关旅游产品服务与质量,扩大侗族大歌文旅产品的客源范围,树立良好的产品口碑。
(四)营造虚拟文化空间
相较于文化博物馆、演出场所等传统传承及旅游展示方式,短视频能够使侗族大歌的传播跨越时空局限,同时又植根于生活。
短视频平台采用的算法内容分发机制,不仅能扩大传播的影响范围,提高传播效果,还可以将用户对侗族大歌短视频的需求进行量化,从而实现精准的数据推送。
具有针对性的视频推荐能够加速趣缘群体形成,而趣缘群体在侗族大歌相关视频及话题中的互动性较高,甚至会自发对侗族大歌文化进行宣传,由此形成一个虚拟的文化空间。
虚拟文化空间是侗族大歌发源地的网络缩影,能够促发趣缘群体甚至其他用户的旅游意愿和行为,这些旅游行为将为黎平县带来较大的利益,而旅游业产生收益能够反作用于侗族大歌的保护。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