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 登幽州台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幽州台歌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幽州台歌 课件

登 幽 州 台 歌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 子 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五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 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 ,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著有 《陈伯玉集》。
写作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 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我看到一个深思人生,渴望积极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纵观古今,放眼于 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过 隙。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没有因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振奋精神,使自己 有限的一生充满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也抱有这种积极的态度,所以他才"怆 然而涕下",在这悲怆的眼泪中,蕴蓄着一种积极奋发有所作为的豪气。
字词全解
【 古 人 】诗人生活年代以前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念 】 想到
【 悠 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怆 然 】悲伤的样子
【 涕 】 眼泪
1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 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俯仰古今 俯仰古今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第三句俯仰天地,遥想宇宙,又把 诗歌的背景辟至辽阔空旷的境地。 最后一句,突然推出自己的孤独悲 伤。 这股无法抑制的情感,立刻充满了 诗人前面铺垫的时空。这种遒劲的诗 风,举重若轻的艺术手法,让人心怀 感伤。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处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处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 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 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 音节抑扬顿挫,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
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 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人。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 麟台正字、右拾遗。因任右拾遗, 后世称为陈拾遗。受武三思所害, 冤死狱中。
陈子昂的诗学主张,归纳有如下五点: 一是倡导“汉魏风骨” 来反对齐梁以来 奢靡诗风; 二是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 三是注重诗歌风雅讽刺的教化功能。 四是强调诗歌应该抑扬顿挫、节奏优美。 五是主张诗歌具有发幽思、遣郁闷,泄 导人情的功能。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两句的措辞、句式,受《楚辞》的影响颇 深。陈子昂似乎记起了屈原,在曾经同样因直 谏而受到迫害的屈原身上,他照到了自己的影 子。 在这一瞬间,诗人的寂寞和先人的孤傲相 交错。大地充溢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忍不住 滴下的眼泪,陈子昂仅用了前两句诗,就把时 间感写得淋漓尽致,仿佛这诗是从远古洪荒而 来,绵延到地老天荒。
陈子昂关于诗学的五点论述 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体 系,为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 确的创作方向。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北朝时期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登上幽州台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诗人的情感把握,对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的朗读、翻译、背景介绍等。

2.参考资料:关于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幽州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站在幽州台,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而引出诗歌的内容。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进行朗读,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气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诗歌,解释生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展示关于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歌?诗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色?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读懂诗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 chuànɡ )然/而/涕( tì )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变形比读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 悠,独怆然涕下。
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 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 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 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 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 殊的音韵美。
译读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 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 悲伤热泪纷纷。
品读诗歌
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 怎样达到的呢?
①破题:关于幽州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 京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因燕昭王置金于 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诗句中的“古人”“来 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又 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 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 理解(译读)——品析。
引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 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 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
意象磅礴,一扫齐梁形式主义,反对“彩丽竞 繁,而兴寄都绝”(辞藻华丽繁杂但托物言情却没 有了),大力表举“汉魏风骨”,这样的诗作是 “初唐四杰”都没有能够达到的文学境界,因此, 本诗在唐诗中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

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

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

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解析:你看啊,诗人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呢,看不到那些古代的贤明君主和英雄豪杰了,往后瞅呢,也看不到未来的贤才。

就这么想着啊,天地之间是那么空旷、那么久远,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多渺小啊,心里就特别悲伤,忍不住就流下眼泪来。

这诗啊,表达了诗人那种怀才不遇、孤单寂寞又很苦闷的心情呢。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老杜这首诗写泰山可写得太妙了。

他一开始就问,泰山到底是啥样呢?然后说在齐鲁大地上,那青葱的山色望都望不到头。

大自然啊,就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这儿了,山南山北,一边亮堂一边昏暗,就像被刀切过一样。

那山间的云气在胸中翻腾,眼睛都要睁裂了去看那些归巢的鸟儿。

最后啊,诗人还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矮小了。

这可不光是在说山高,还表现出诗人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呢。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王安石跑到飞来峰上,看到那高高的塔。

听说在这儿,鸡一叫就能看到太阳升起来呢。

他说自己不怕那些浮云挡住自己远望的视线,为啥呢?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啊。

这诗啊,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呢,他觉得只要自己站得高,就不会被那些保守势力的“浮云”所干扰,能够坚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陆游到山西村游玩的时候啊,他说别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有点浑浊,丰收的年景啊,招待客人那是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的。

你看他走着走着,山峦重叠、水流曲折,都以为没路了呢,结果突然柳树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了一个村庄,这一句可太有名了,就像人生一样,有时候遇到困境,说不定突然就有转机了呢。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一)
七年级 语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能在写作中通过引用诗句增 加文采。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屈原《远游》
登 唐幽
陈州
子 昂

再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命武攸宜征伐 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 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 反而被降职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报国宏愿 无法实现。怀着苦闷悲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知人论世”:
指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 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更好地 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想象:补充虚写的场景。
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是从侧面描写 山高塔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译文:不害怕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只因为我 站在塔的最高一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用典——奸邪小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正是因为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坚信自己所要从事的是 一项伟大的事业,诗人才能具有如此压倒一切的勇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幽州台歌 课文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登幽州台歌 课文课件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悲伤的样子。
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
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
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 “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时间角度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 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感伤。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 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 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根 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进 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 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 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 能力。
新课导入
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登幽州台歌》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学习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4、反复诵读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熟读并背诵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59年—700年),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 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 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 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 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4、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 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对这两句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
赏 析 与 探 究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独即“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 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渲染了诗 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言之有理即可) “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登幽州台歌
牛 刀 小 试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 感而发。 [解析] C 诗人“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怀才不遇的经历和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登幽州台的 场景,抒发了作者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课件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课件

知典故—— 进诗境
从最后两句诗中,你读出 了什么?
知背景—— 赏诗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最后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感 教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育 为将来成为祖国四化建
设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奋
斗!
比较阅读——品异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比较阅读——品异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着从多角度 比较这两首诗歌 的异同。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பைடு நூலகம்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划节奏—— 知体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知典故——进诗境
1 查找资料,介绍幽州台。 2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上幽州台 的情景。 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预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解析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预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解析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预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解析版)一、知识点预习原文及翻译(1)《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3)《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字词理解(1)《登幽州台歌》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2)《望岳》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
•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 象融合的整体。)
常见主要内容:
•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 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 3.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田园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学习目标:
•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中所 流露出来的孤单寂寞悲哀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 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 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 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 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 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 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2021/5/1Saturday, May 01, 2021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 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